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小刁民-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经过备倭总兵衙门考核,张茂才能接过刘文清留下的操守印。

    有意思的是今年山东备倭总兵官空缺,张茂有戚继光的公文,只要会做人,拿到新的委任堪合就是走个过场。

    这就是卫所,边塞卫所由都司府管,总兵衙门也管,腹心卫所地方衙门也管。军制上,戚继光这个卫佥事掌印,只能统率卫里常备八百捕倭军。

    至于春秋番上的两班班军,平时在卫里农耕、训练,属于卫佥事、都司府管理训练事务。但番上京畿、被调动时的统率则是上头派来的陌生人。

    这原则上违背了卫所军制的初衷,初衷就是耕战一体,降低民户的养军压力,减少朝廷的军事支出。但这是打天下时的初衷,天下打下后就是怎么坐稳的问题了。

    所以耕战一体的卫所被朱家严防,卫所制度的衰败与皇室的默认有关系。然后改变调兵方式,回到了宋朝的老路子,明明有大量常备军,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将士兵的操训与指挥人为分离。

    宋朝的兵将分离也没那么不堪,人家有足够的钱粮保证操训合格,只要指挥将领没问题那也就没多大问题。大明朝的问题在于没有宋朝那么发达的经济政策和税收体制,却也要玩兵将分离政策,就死在军士训练这一关上,更别说后面的指挥层次。

    土木堡之变前,有了战事是五军都督府指派抽某一省的卫所军,该省都司衙门上级的都督府直接成为统兵机构,虽然有指挥隔阂,可依旧是卫所体系的,问题不大。

    土木堡之变后,五军都督府权职随着五军营建制撤销,连着卫所就一起废了。调卫所军时,走的是五军都督府的公文,可管这事的是兵部,带卫所军的是兵部选拔的人,远远比不上都督府的人知根知底。

    如登州卫,空有那么大架子、人口,可因军务分割的太过零碎,整个卫所也是支离破碎,根本无法统合成一股绳。

    现在的卫所别说外出客军作战去维持其他地方的太平,连大本营的安稳都没底气维护。不是没能力,而是能力被阉割、分割的厉害。

    这还是武宗皇帝整顿军务后,才过了一代人的嘉靖年间,还不是百年后的末世。末世时的卫所,可想而知是个什么德行。

    名义上看着登州卫上面是都司府和备倭总兵府在管,可扣掉兵备道员管理的备御海防福山千户所,再抠掉三个专司农垦的千户所于是就剩下四个千户所。

    可班军分摊的那三个千户所因为班军番上京畿的性质,所以这三个千户所的人力实际上在兵部督管范围内。

    偌大的登州卫八个千户所,真正能用在本卫的只有一个中千户所,也就是八百捕倭军的根源所在。就连捕倭军,最后也要被备倭总兵府拿走。

    所以军制规划、差事摊派下来后,登州卫就是个散架子,分散的太过厉害,根本聚不到一起。

    张茂忙完委任过场后,也只是行操守官,要等真正的备倭总兵官就任后,张茂才能摘去行这个暂理、代职的前缀。

    中右千户所,张家的大本营,夹在登州城与莱州府潍县之间。

    抵达家中,张茂刚松了一口气,然后去卫衙门走个过场就能真正上任,也只是走一个过场,没必要再花钱打点。

    前脚到家里,后脚于家老二龙山百户所百户于学文便上门请罪。

    “这人怎么来了”

    书房里,张茂双脚泡在盆里,儿子张承翼为他搓脚,疑惑看一眼老管家,又看看自己父亲。

    他与于学文有仇,卫里比武选拔十人去都司府考核,当时少年组就三个人,输给戚继光他心服口服,输给小他一岁的于学文他不服。不是他打不过于学文,而是在笔试方面输给了于学文。

    老管家身子半躬着:“少爷,老爷高升,于家心急火燎跑过来,或许另有图谋。”

    “他想得美。”

    低骂一声,张承翼为张茂擦脚,将木屐套上,端起木盆问:“父亲”

    张茂眯着眼,眨眨眼露笑:“好家伙,老夫大体明白于家的用意了。”

    说着侧头看一眼后院右厢房,张承翼也领悟过来:“不可能,于家那山沟沟没人要的破地方,小妹嫁过去岂不是推到了火坑”

    张茂起身抖抖双袖,拿起衣架上的素黑粗纱对襟衣披上,系着胸前带子:“此事还需计较,你领着儿郎在武场操练,让于家看看咱家的底气。”

    “好,儿子先去了。”

    端着水盆张承翼离去,老管家这才开口:“老爷,若于家真存了这心思,于家大郎被赵百户破相事成后,咱老张家恐怕得不偿失。”

    于家兄弟五个,要定亲自然先轮到大郎,一个个排下去长幼有序。哪有撇下老大,先让其他兄弟结亲的说法

    于学孝与赵期昌的仇,可谓是死仇。张家若接受于家背弃前面出了大力气的赵家,第一名声上不好听,第二会因为于学孝与赵期昌的原因以及张家背盟的行为,张、赵两家也会撕破脸。

    “老于头将老二差遣过来,意思就很明显了,想送咱家里一个乘龙快婿。”

    双手负在背后,张茂左右踱步:“但不着急,先看看于家老二是个什么意思。若真存了这心思,通知赵家。他家那老三拖到现在不给个准信儿,仿佛我张家女没人要似的。”

    老管家露笑,应了一声拱手:“老奴先去安排于老二。”

    他离去,张茂抚须沉吟,不出差错五年后他就是一地守备,弟弟也能高升参将,俨然是一方小将门。于家老二又是个勇悍懂兵法的,有这样一个女婿再加上自己儿子,足以壮大家业。

    而赵期昌的表现他也看在眼里,赵期昌无异更为出彩,破家之后也能拉扯两个小的三年,这已经不是能吃苦有勇气的表现了,更多的是生存智慧。

    可赵期昌太小了,就算白石墩这边没有倭寇生事情,一个十岁少年成长过程中也有太多的夭折风险。

    不过,赵期昌那里最近筹划的大事情让他动容,那样的手笔胆魄,不是寻常人所能有的。给他十倍赵期昌此时的家底,他也没信心像赵期昌那么搞。

    张家大院中院,就是演武场。

    于学文一袭棉钉罩甲,挎着刀走在廊中看着二十余名精勇汉子操练,眼眸缩着。

    张承翼两手各提石锁练着臂力,只是瞥一眼于学文,换来于学文的笑容,他也还了一个笑容,继续摆弄石锁。

    这二十余名见过血的家丁,在卫里的名头只比戚家的健儿低一筹,让于学文看着心热。

    中院大堂里,于学文落座先代表其父于承嗣恭贺张茂高升,然后提及来意:“世伯父,我父听闻伯父与赵家伯父有意联手,开发城东荒地。中左千户所近在咫尺,不知世伯父是否愿意拉扯我于家一把。”

    他开门见山,让张茂不喜眉头轻皱,毫不掩饰自己的心里情绪,他没必要给于家一个小辈面子:“兹事体大,是我张家、赵家、刘家共同谋议之事。不是我姓张的开口就能成,于家若想进来,说通赵、刘两家后,我张家自然是无可无不可。”

    见他不快,于学文拱手笑道:“是小侄孟浪了,听闻此事家中上下无不振奋。卫里憋屈太久,这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世伯父也知,我于家地处偏僻,代代人无时无刻都想着跳出山里,不得已,为此代代耕耘山野之地,才有了今日子孙能吃饱肚子的生活。若能参与城东开荒大计,家严有言,愿随世伯父尾翼,共为卫里子弟造福。”

    端起茶碗饮一口,张茂沉吟片刻:“于家有于家的苦楚,可卫里谁家不苦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你于家若有意,明日老夫抵达城里时,请你父前来面谈。”

    于学文一愕,随即释然拱手应下。于家实在是距离卫里各家太远,于家二代中掌事的是他,看来偏僻人家家里的事情,外人也不清楚。

    张茂不熟悉于家内部,不给他这个未来的于家家主面子,也是合情合理。

    岔开话题,于学文谈起了赵鼎明的儿子赵凤翼,言辞神情很是推崇,赵凤翼是明年殿试的副榜贡士,落榜的可能性很大,但也有机会压过正榜贡士成为三甲进士。

    张赵两家早就有联合的心思,张承翼,赵凤翼,起名时就蕴含当年两家的寓意,即这两人作为两家的双翼。可赵凤翼的发展太快,也可以说运气太好,导致赵鼎明不乐意让儿子与张家联姻,将冒出来的三房掌事赵期昌推了出来。

    这是让张茂不爽的一件事情,但赵鼎明态度也很好,鞍前马后为两家共同利益奔波,推出来的老三也是个好苗子,更关键的是赵鼎明甘愿小张茂一辈,彻底交出联盟盟主的位置,张茂也能接受这种安排。

    不爽毕竟是不爽,于学文扯到赵凤翼可能的金辉前程,联想到赵家的变卦,张茂自然神情不快,阴郁着脸。

    不爽,也有一个小儿在面前玩弄挑拨的不爽,真当老子很蠢还是你很聪明

    至于赵芸娘与张承甲这对夫妇,与赵期昌、张祖娥之间造成的辈分混乱问题,其实真的不算事情。张家是联宗后的张家,张承翼、张承甲这一辈用一个排行字是为了体现这种联宗,彰显张家人拧成一股绳的气势。

    张承甲与张承翼,两家族谱上溯,根本不是一个老祖宗。
………………………………

第四十五章 建庄筹划

    第四十五章 建庄筹划

    一晃就是近十天,到了月底。

    经过大半个月,白石墩各方面也步入正轨。新开田地妥善划分,一道道土埂与新旧栽植的各类树木纵横交错。

    受训家丁继续进行操训,墩中丁壮、健妇抽出七十余人,连并大房再次赶来的十余户家生子在白石墩西三里,靠近红石山的地方开始修建庄子。

    这里才是真正的基业所在,今后赵期昌调任,留给白石墩的除了账目田亩外,其他的都将是赵家庄财产。

    白石墩是公器,也是现在赵期昌的外壳,等赵家庄建好后,这个公器也将被吃的只剩下一张皮。赵家庄兴旺后,白石墩就会成为赵家庄的附属。

    换言之,只要赵期昌这边不失势,白石墩的正管百户,还有一个总旗甲长,都将是赵家庄世代接掌的东西。赵家要负责的就是管好白石墩,肩负起白石墩的军事意义。

    赵家庄现在还存在于构想中,等到开春就能出现在卫里。

    一大早,负责养牛的一老一少爷孙两个给七头牛、两头驴子喂着掺着豆料的精饲料。

    卫所的村庄,也是寨子,要兼顾防御。

    现在凑出的一百二十男女青壮要做的就三样准备工作,第一是从红石山开采石块运过来作为地基;第二在庄内开挖地窖窑洞,为后续烧砖工作做准备;第三就是砍伐树木。

    做好这些准备在材料齐全后,赵家、张家子弟就会一涌而来,在短短时间内将大致力气活干完。

    庄子范围较大,西边依附红石山,向东蔓延二百四十步,南北长是一里也就是三百六十步,两步一丈,一里一百八十丈。

    对于搞建筑活,对卫里人来说都是祖传手艺。除了种田打仗外,军户调动各地也是很频繁的,除了要修建临时营地外,还要修建永久营房。而且不少人手艺还不错,除了军事修建任务外,都常常给大户人家修建田庄、山庄什么的,所以干这个不难。

    赵期昌与一帮经验丰富的老人指挥着一帮少年在庄内区域内打桩,进行最初的规划。规划完整后,会抽出人手开挖地基、墙基、护城河。

    见赵禄指挥少年给各家打院墙地基,赵期昌路过不得不出来纠正。

    “不分零散院子。”

    铺开手里的草纸,赵期昌对负责这边的赵禄道:“二管家,你看,总共分东西十二排,一排占地十丈。住宅区域分南北两片,中轴对立,每排十二家。一家宅地便是方圆十丈。”

    一家近一千平方的院子大么一点都不大,除去三成宅基地外,余下七成可以做菜园。而赵期昌的计划中前期先在各家院中种植桑木,作为一个个小桑园。

    在他的规划中,庄子依山面东而建,南北等分为三片。左右两片四四方方分别可以建一百四十四户,正中靠东是南北长一百二十步,东西宽六十步的平地。

    作为谷物晾晒场所,也是家丁操训的地方。

    这片平地西边,就是他的宅院,与晾晒场一样大小的大院子。他规划中自己的宅院,只比现在的白石墩小一半

    以现在人口、财力根本建不完这些东西,光两翼近三百户的房子都住不满,人力尚且不足更别说超出现有居住要求六倍的建筑计划。

    他的目标就是五年内将赵家庄按着计划修完,并将所有的房屋招满。手里握着三百余户,到时候卫里他也能挺直腰杆子说话。

    手指指着图纸中的线条,赵期昌缓缓说:“现在只打宅子、城墙地基,各宅子之间的院墙不急。等以后人口多了,再造不迟。”

    赵禄摸摸自己下巴泛白的胡须,沉吟思考:“老爷,没有院墙说不过去。”

    赵期昌轻哼:“都是家生子,要哪门子的院墙难不成,人人都存着分家的心思”

    见他神情不快,赵禄咽了一口唾沫,看着自家小老爷:“可三百户家生子这着实骇人听闻。”

    总感觉自己老爷的规划不切实际,这地方偏僻,修好庄子也不见得能招满人口。招满了,又拿什么去养

    这是家生子,不是佃户。佃户的话,土地租出去,房子租出去,到时候按期收租子就行了,谁管你死活。

    “我自有分寸,院墙先不修,后面再说。”

    赵期昌说罢卷起草纸,塞入背上竹筒,都是他的财产,他自然有权做主。

    宅基地规划打桩是死工程,交给下面人就行了。

    赵期昌还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规划水渠。

    红石山上有泉溪,选一条最便捷的路线修建水渠引入庄中、再排入护城河,然后才是顺着另一条渠道灌溉田地。

    站在小山坡上,赵期昌不得不皱眉,山溪就在这座小山坡后面,山坡前面将是他的宅院。

    他的宅院稍高各处,依着山修建,可以俯观各处。

    这座山包上,隔着一座小山就是八角嘴火墩。

    赵财、庆童站在他身边,赵财看着一山之隔的泉溪,道:“老爷,要不堵了山沟修一座石坝。一来可以蓄水,二来水位抬升,就能直接引入庄中。”

    红石山,顾名思义有很多的石头。

    泉溪看着小小,可下雨后水位暴涨,硬是在两山之间冲刷出一条被植被掩盖的山沟。

    赵期昌捡起一块小石子在一旁平整岩石上划了划,出现一道道白痕,就开始计算石坝所需的土方。冲刷的小沟好填,从两边将大、小石头推下去就能填筑。关键还在于石坝高度,有足够的高度才能把水蓄住,同样的牢固问题也很重要。

    毕竟下雨后,石坝承受不住,那可就白瞎了前期功夫。

    两山之间是个倒梯形,好在不是很宽,底部也就五六步:“庆童”

    赵期昌打发庆童拔高三丈测量两山之间的宽度,不到十五步。厚度可以增到六步也就是三丈。

    土方量并不大,看两山上的石头足够完成这个工程。

    赵期昌道:“修坝高六步,厚六步。这样工程量不大,同时开挖一条渠道引水。一增一减,就能取水。”

    赵财眯眼,思索用意,语气不确定:“老爷的意思是修坝为的是蓄水,引水的关键在于挖渠”

    赵期昌点头指着泉溪上游:“是,修坝过高第一是工程费时费力同时越高,也就越不牢固。况且,管家看上头,修的高了这水可就倒灌回去了。”

    赵财低头看一眼近乎是一整块大石的脚下,道:“老爷,这岩石上挖渠,恐怕不比修坝轻松。”

    赵期昌反倒笑了:“这反倒是容易事,看着是一整块大石构成的山,可这是页岩。可能很早时期地龙翻身造成的,管家看各处山壁,这页岩都是竖直突出。所以这挖渠,反倒真真是简单活计。”

    赵财举目望去,不远处山顶是八角嘴火墩,火墩下面就是峭壁,一块块的暗黄色泛红的岩石像纸一样贴在峭壁上,多有风蚀、破碎的痕迹。

    “水坝抬高六步,再向下挖六步,这水就能出来。”

    赵期昌在大石上画的潦草,只有他能看明白的工程图。

    脚下岩石不是一体,而是一片片叠在一起的。寻个合适的地方开挖,在赵期昌眼中火烧、冰水一激,一块块的页岩就开了。

    还不行,那就从上方打石眼子,埋火药进去搞。反正是页岩,打石眼子反倒更简单。可能一层层凿不碎,反倒是上面敲两下,就能打碎。

    也正是红石山一片片很大、方便开采的页岩,才让赵期昌下定决心修一个牢固的大庄子。

    周边小山上,现在根本用不上石匠开采、打磨,也用不着打磨方石,一辆辆的牛车就在山脚下将风蚀掉落的页岩装车往回运。

    几处垂直峭壁处,挖开顶端植被、土层,劳动的丁壮用撬棍就能将一片片很大的页岩撬落,较大的页岩摔落过程中摔成方便运输的小块。

    其实,修外墙也用不上太多页岩,在现在的修建技术上也只有地基需要一些石头。墙体都是板筑后包砖,真用不了太多石头。

    之所以大力采集页岩,是为了用这个东西铺路,作为砖料的补充。

    烧砖才是大头,现在挖砖窑用不了太多人,为免浪费劳力,只好去采集页岩。

    赵期昌看重这些页岩,就是想修建自己宅院时,修一道页岩铺彻的墙基。靠近红石山,方便取材罢了。

    再说,他也没有其他的地方可以修建自己的小城。

    不论是造石坝,还是开掘都是重体力活,不是几句话就能决定的,成本实在是太大。

    如果超过赵期昌的预期,那只能从北边泉溪入海的地方建造引水渠,绕一个大圈子。可地形是南边稍高一点,而且水源等于在外面。

    若是建造石坝后,能蓄水,直接从山上引水以后也能保证水源安全。只要庄子修好,这座小山包就在庄子控制范围内,自然也能控制住水源。

    重新大致勘探地形后,赵期昌开始仔细测量数据,忙到中午还没完成。

    清凉泉溪在石缝中涓涓流淌,几个人坐在面南向阳的位置等午饭送来。

    两脚泡在水里,庆童一骨碌从光滑圆石上起来,指着对面要开凿的山壁道:“老爷,不若先开凿,说不得能打出一眼好泉。”

    一番勘探,已经确定了水渠开凿方式,此前初步计划是从上头一层层往下挖,直到挖够尺寸。但土方量太大,改听赵财的意见,进行两头掘洞。

    挖掘也不长,大约不到八丈。按赵财的预估,十个人分两组分头掘进,保证工具更替,完全能在半月内掘通。

    赵财的话是有底气的,早年他们跟着赵鼎明作为班军番上京畿。班军这个编制基本上什么都干,包括在昌平群山中给历代皇帝修陵。

    嘉靖皇帝还在,与所有皇帝一样就忙着给自己修陵。赵鼎明主仆一帮人作为班军,三年里轮值三次,每次半年,差地死在山里。

    页岩因为分层、不渗水特性,的确能保存大量水资源。

    赵期昌看一眼庆童:“自己开一眼山泉”

    打井都不见得有水,更别说山里找泉,在山坳里还有可能。

    庆童笑着:“老爷,管家懂行,咱都知道这掘洞比造坝省功夫。可旁人不知,咱先将洞掘了,后面造坝时人人也好说话。”

    赵期昌不觉得有这个必要,还是点头应下。

    对面小山包上赵大忠露出脑袋、身子呼喊:“老爷卫衙门遣人传话,说是明日一早开会。”

    “人呢”

    赵大忠指着南边:“是去威海卫的商队捎来口信,都已走了。”
………………………………

第四十六章 抢班夺权苦肉计

    第四十六章 抢班夺权苦肉计

    明日一早开会,那赵期昌现在就要出发。 :7777772e766f6474772e636f6d

    午饭吃完,庆童牵来小红马,赵期昌嘱咐墩中事务。也就是当众将负责人确定下来,免得有了事情闹纷争。

    当夜,城中赵家后院。

    赵鼎明讲述着形势,神色愁苦带着忿忿不平之态:“备倭城操守印已十拿九稳,眼前问题就出在中所佥事上。”

    这是他预定的肉,逼着刘家放弃操守印,计划已经成功了一半。

    赵期昌不觉得自己一个百户能在卫里会议上有说话的资格,就连正职千户都没有决议权。卫里的决议权握在戚继光和八个所佥事手里。

    所一级的会议里,百户只有发言权,决断权在所佥事,与所镇抚手里。

    给他一个充数的百户说这些,能有什么用

    赵期昌垂眉看着茶碗:“兄长所说的问题,莫非小弟能派上用场”

    皱着眉头,赵鼎明咬牙切齿:“老三,张家已拿到了操守印。人家想拿的都已拿到了,这就是问题真正所在。”

    赵期昌抬头,诧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