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捺钵王朝-第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发了。

    坐落在祥古山下的钠钵大营沐浴在上午和煦的阳光下。大营中的高坡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宫帐将围幕高高卷起,好像金顶的亭台。萧萧秋风在帐中穿过,带来些许寒意也送上清新空气。几位身穿艳丽宫装的女子坐在一张錾嵌螺钿的红木桌旁,悠闲地看着辽阔的山地景象。

    “母后,我见过他们在森林里把盐洒在湖里,吹号角模仿鹿的叫声把它们引过来射猎,这里的森林里也会有鹿吗?晚上我们又要有鹿肉吃了!”

    一个女孩争着黑漆漆的眼睛问道。她的眼睛又细又长,配着柳叶眉和一张粉嫩的鸭蛋脸,显得华贵秀美。这是萧燕燕和皇帝的长女,小名观音女,又叫燕哥公主。两年前皇长子耶律隆绪封梁王、次子耶律隆庆封恒王,她同时受封为魏国公主。魏国公主今年十四岁,她比皇长子还早生一年。已经和皇后的二弟萧继远定了亲。

    “猎不到鹿还有山鸡野兔,你父皇现在不能去深山打大猎物,也就是疏散疏散筋骨罢了。”皇后萧燕燕笑吟吟地对她说。

    “皇上的身子应该再好好将养一阵,怎么就去打猎了。万一累着可怎么好。”旁边坐着的韩幺妹道。

    “契丹人才不会闷在屋子里养病,新鲜空气最有利健康。对不对母后。”魏国扬着下巴抢白幺妹道。

    幺妹笑了笑没有说话。魏国应该管她叫舅妈,可是她也要嫁给自己的舅舅了,所以将来她们又成了妯娌。公主比幺妹小十岁,骄傲任性,幺妹想想将来两人的相处都会头疼。两位当朝国舅娶了两个出身如此悬殊的妻子,这门亲戚面临的问题可少不了。

    “我本来是不赞成皇上现在打什么猎的,可是拗不过他,也怕他真的会闷出病来,就由他去了。只是嘱咐耶律斜轸他们跟着的人要加倍小心。”

    “母后,你陪我去那边玩。”魏国手指下面一大片草地和花圃,几个小孩子正在叫喊蹦跳。那是皇帝的幼子耶律隆祐和两个小女儿,还有一个嬷嬷抱着的韩幺妹的女儿菩萨哥儿。

    “我可跑不动,你自己去吧。我要和你舅母说说话。”

    魏国站起来走到母亲身边撅着嘴晃着她道:“我不,你不去我也不去。”

    燕燕摩挲着她乌黑浓密的发髻,笑道:“你瞧,有大臣来了。你要乖乖地像个大人的样子,就留你在这里一起说话。”

    魏国抬眼看去,远处正有一个丰神俊逸的中年男子走过来,却是韩幺妹的兄长,如今的南院枢密使韩德让。撇撇嘴角道:

    “才不想听你们讲什么大道理。”

    说罢就蹦蹦跳跳跑开了。也不和幺妹和刚到的韩德让打招呼。燕燕嗔道:

    “都是定了亲的大姑娘了,还是这么不懂事。”

    韩德让走过来听到,洒然笑道:“成了亲就好了。您看幺妹,现在才长大懂事了。”

    燕燕拉过幺妹的手:“幺妹向她这么大的时候可比她懂事多了。”

    幺妹站起身迎面福了一福道:

    “四哥来了。”

    韩德让对幺妹笑了笑,向皇后施了礼,问道:

    “皇后召臣来不知有什么事。”

    萧燕燕笑道:“我看了你的奏章,觉得很好。都是朝廷面临的大事。前些日子皇上忙着打仗,接着又生了病,还没有来得及谈谈。今天皇上去狩猎,男人们都跟着去了,只有我们女人无事。想起你们汉大臣应该也在营里,就让他们去看看如果在就请你过来,趁着有这个空儿好好听你说说。”

    韩德让去年十二月升任南院枢密使。他一上任就写了一份奏章,对国事提出见解和主张。朝廷忙着准备开战和打仗,一直没有回音。其实萧燕燕已经抽时间反复看了几遍,觉得都是切中要害的剀切之言。本想等皇帝凯旋之后,战事告一段落,和他一起认真商议。没想到仗打败了,皇帝也病了。这一病要是不能复原,今后的国事就会落到皇后一个人头上。千钧重担的压力之下,她最需要的就是能助她一臂之力的文耆谋臣。大辽不乏勋贵武将,但是那些在马背上长大的契丹人大多有勇无谋。其中也有一些最优秀的,有文韬武略懂得兵法,但也缺乏高屋建瓴鸟瞰全局的胸襟和眼光。朝廷有很多汉臣,但是他们大多胆小怕事患得患失,从来不肯畅所欲言。她本来就信任韩氏父子,觉得他们比契丹人有头脑,又比汉臣忠诚,如今看了韩德让站在宰相角度深思熟虑的进言,心中更加感佩。

    幺妹见他们有公务要谈,便道:“你们有事要谈,我去看着孩子们。”

    燕燕笑道:“你不用走,这又不是朝会。一起听听无妨。”

    有幺妹在,韩德让也放松了。春喜送来茶,韩德让接过,按照皇后的示意坐下,啜了一口说道:

    “谢皇后垂询。”

    “四哥,你的奏章提出的弭兵通商、力兴文治、集中军权、健全律法几条建议我觉得条条都很中肯。现在还有很多人主张接着出兵,说不打得宋人投降求和决不罢休。这一仗打败了,他们叫着要赢回来。要是打胜了,更要喊着乘胜追击了。我也想不好,到底是应该继续复仇还是息兵养民。看了你的奏章,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这一次才力主先将征集来的大军遣散回乡,各务各业。停一阵子,看看情形也好好商议商议再说。”

    韩德让也很想抓住这个机会向掌握着决策大权的皇后好好阐述自己的观点,喝了口茶,润了润喉咙郑重说道:

    “皇后英明。辽宋之战整整打了三年,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两国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赵光义虽然狂妄,但还没有到彻底发疯想要吞并大辽,它是想要夺回幽云十六州。而大辽针锋相对提出收回三州三关,也并没有企图平灭宋国。原因就是时代变了,天下大局已定。宋国人多财广实力雄厚,但大辽战马剽悍武力强盛。宋人不可能统治草原,契丹人也不能把南方变成牧场。和战争比起来,睦邻通商带来的好处多得多。两国地处南北,产出不同,都为对方所需要。辽国的马羊牛驼取之不尽,辽盐质高取易,还有珠玉、药材、粮食等等。宋国则富产辽国所需要的茶叶、瓷器、绢帛、漆器、香药、犀象、苏木等等,通过贸易,能让政府得到税收,百姓得到实惠。为什么非要为了一块土地打得血流成河天下穷困呢。”

    “你说得对,记得战前几年,还是在你们的父亲秦王任南京留守的时候,促成辽宋通好,开了边境榷场,每年朝廷光是税收就有十几万两银子。可惜只有短短两年。如果全面通商,大辽的税收岂不是能达到数十万上百万。”皇后不住点头,说道。

    “与其穷兵黩武,不如文治强国。应该任用人才开科取士。虽然大辽已经开过科举,可是没有成为固定的制度。自古以来就有的科举取士的制度,证明是最好的网罗人才的办法。大都说上马打天下,下马治天下,治理天下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官员的来源不能靠荫补和军功,要有知书达理博古通今的人才。辽要是想和宋国竞争,就必须有比宋国更能干的人。”

    “对,现在朝廷就是有用的人才太少了。契丹贵族总想占居高位,可是他们除了打仗拿不出治国理政的办法。现在是连仗也打不好了,吃着朝廷的俸禄什么也做不了。以前几次科举选的官都是用在汉地,将来应该用在整个朝廷。”

    正说着,就见山道上扬起一片尘土,几匹快马飞速朝着营地奔来。萧燕燕猛地站起来,她今天一直隐隐有一种不详的欲感,喃喃道:

    “不好,是皇上狩猎的方向,一定是出事了!”
………………………………

第一百四十九章 命归焦山

飞马而来的是皇帝身边的一名侍卫和几名卫兵。侍卫在百步之外滚鞍下马,单膝跪倒,低下头大声说道:

    “皇后,皇上从马上摔下来了!北枢密命卑职速来告知皇后。御医已经在抢救,很快大队人马就会护送皇上回来。”

    萧燕燕听到这话好像当头挨了一棒,身子晃了晃就要栽倒。韩幺妹和韩德让连忙上前一起扶住,让她缓缓坐下。燕燕抬起泪流满面的脸道:

    “这可如何是好。劝陛下不要去打猎,就怕出这种事。御医说这病再犯就难好了。祥古山,祥古山,这里不能呆!德让,你这就去安排,等皇上回来,病情一稳定就立刻出发去焦山。”

    “皇后,皇上病中不宜颠簸,不如就在这里休养,等病好了再走。”韩德让道。

    “这祥古山是个不祥之地。德让,这座行宫,就是当年世宗皇帝遇害的地方。我本来不想在这里驻留,谁知鬼使神差皇上偏偏要在此地打猎。这真是命数!我本想也许只停一两天并无大碍,没想到还是出了事。”

    钠钵行营在祥古山下还是不得不停留了好几天。七天之后,皇帝的病情刚一稳定,大队人马便开往焦山。

    焦山在大同以北百里,山势不高,但林木馥郁,山泉清澈。这里是汉代外长城的起点,和雁门关内长城相隔三百多里遥遥相对。

    钠钵大营驻扎在焦山脚下。此时已是九月底,秋风猎猎,日夜不停地送来山上的树林中波涛般的哗哗声。鸟虫在林中鸣唱,肥大的野兔山鸡随处可见。这本是打猎的最好时节,可是钠钵大营里没有人上山,方圆数十里的营地一片死寂,除了狗吠鸡鸣几乎听不到人声。

    皇帝仍然处在昏睡之中。除了轮流守护的御医,皇后萧燕燕日夜都在寝帐中,年长一些的孩子像梁王耶律隆绪、恒王耶律隆庆、魏国公主白天都陪在这里,只在夜里才各自回卧帐去睡觉。三个小一点的孩子们也都由嬷嬷和宫女们带着只要没事就守在外帐。王公大臣们像在祥古山时一样,一早就聚到旁边的公用帐中一边处理紧急政务一边等候消息。

    到达焦山的第二天,马上要到掌烛时分,皇后忽然感觉握在手里的冰凉的手指动了动,赶紧探起身瞪大眼睛盯着那张苍白的脸。

    “燕燕,是你吗?”毫无血色的嘴唇动了动,喉咙中发出难以辨听声音。

    “陛下,陛下醒了!”萧燕燕哽咽着叫了起来。

    御医们都站了起来,为首的老太医用眼光示意大家不要上去打扰,他们都默默地站在边上注视着。

    三个儿女一下都围了过来。床上躺着的人好像刚刚睡了一觉似地慢慢睁开眼睛,诧异地看着身边的人们。一会儿八岁的长寿女、五岁的延寿女和四岁的隆祐都来到床边。

    北枢密耶律斜轸、南枢密韩德让也都进来了,站在孩子们的后面。

    耶律贤望着他们,好久才想起记忆中上一刻的事情。自己一阵天旋地转恶心欲呕从马背上栽倒,然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这样的经验不是第一次了,他慢慢地明白了发生了什么,只是这一次好像在无底深渊中掉得更深。看着围过来的一张张担忧焦虑的脸,他知道自己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以往,一醒过来最先围上来的一定是御医,然后就会拼命劝他休息,不让他多说话,都说有什么话等恢复后再说也来得及。可是这一次,御医没有过来,人们都在迫不及待地等着他说话,好像再也没有机会了似的。

    他看了他们良久,眼角滚下两滴泪,挂在耳边。

    “燕燕,对不起。”半天,耶律贤挤出这样一句话。

    萧燕燕忍着奔涌而出的眼泪,哽咽道:“陛下会好起来的。”

    此时此刻,耶律贤的心里忽然变得无比清明。看着年轻的皇后和年幼的孩子们,他有太多的不舍。他想到十三年前的那个夜晚,那仿佛就是昨天;想到十三年来的风风雨雨;想起了肥胖狡猾的岳父;想起了垂涎皇位的堂叔耶律罨撒葛、耶律喜隐;也想起了拥立元勋韩匡嗣、高勋、女里;还想到了死于非命的祖父、父皇。现在终于尘埃落定,对于自己来说一切都结束了。短短的三十五年生命,十三年的皇帝,风风雨雨磕磕绊绊,走到今天戛然而止。他觉得胸中风起云涌浪涛激荡。他有太多的话想说,

    耶律贤伸出手,分别握住跪在床边的长子和坐在床头的皇后,拼命想要挤出一个笑容,用尽气力一个字一个字断断续续说道:

    “朕真的很高兴,能这样把皇位传给朕的儿子。隆绪,你要做一个好皇帝,军国大事要和母后商议。”

    他又看着耶律斜轸和韩德让,想到偌大的江山,想到还有很多事情要交代。

    燕燕和隆绪握着皇帝的手一动不动,所有的人都在等他继续。他闭上眼睛,好像在休息,想要积攒力气接着说话。

    帐中一片静谧,黑暗像一张巨大的薄纱笼罩着一切。四岁的隆祐和五岁的延寿都紧紧地依偎着母亲,紧咬着嘴唇憋住哭声。过了好久,萧燕燕觉得握着她的手慢慢松开,绣枕上紧闭双目的头慢慢歪向一边。

    “父皇!”耶律隆绪第一个大哭起来。

    接着,哭声响彻焦山大营。

    (本部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