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和女鬼在北宋末年的日子-第1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道义上论,这件事情苏李二人一直心口不宣,也算是达成了共识,只是苏老太横插进来,就把事情推向了另一个端口。不正面处理怕是不行了。苏进将老太送回房间后,转而进去探望李师师,正巧换好药的陈苓端着水盆出来,而寻他过来的李清照就在身后十余步外,见叔嫂二人说话,不自觉的停下脚步,扶倚着边上廊柱子。
“嫂嫂,里面怎么样?”
“刚换了药,烧已经退了。只是人还没醒来。”
陈苓将苏进拉到廊道座儿上说话,手上东西搁一边,“这位李姑娘究竟是什么来路,我看非比寻常吧。”她压低声音,见着老婆子出去了,就知道事情应该另有隐情。
苏进也没做隐瞒,将原委说了清楚,虽然受了陈苓两声责备。但终归还是要寻求解决方法。
“没想到王家这丫头居然还在世,不论是情分还是道义。娶人家过门自是应当……”陈苓斟酌再三,“只是正室只有一位,李家娘子又怎可做小。”
远处李清照袖子里的手慢慢握了起来,沉下视线。
陈苓这么说法,苏进倒是稍怔下,但想到这是大宋。转而又自嘲的笑了两声,“只是仲耕心中只想娶一妻,无有侧室之想。”
“这……”陈苓眉头大蹙,瞟了眼苏进,道:“那你就想娶李家那娘子可是?”
“师师是个好姑娘。但她心中所属并非某,又岂可折了这大好年华。”
远头李清照怔了下,抬起头望向那边的两条人影。
“仲耕此话嫂嫂不甚认同,王家丫头此般舍命相救,岂是心中无你。”
苏进微微一笑,“是有我,也无我,嫂嫂不明白。”
陈苓自然不会知道,纳罕之际,厢房里忽然响起慎伊儿的呼声。
“来人!姐姐醒了!”
……
……
李师师醒来的消息很快就传遍驿站,闻讯赶来的苏老太抢在所有人前头,将人搀坐起来,喝两口热水,等人精神稍振,便是连珠炮似得关切问出。李师师应接不急,目光从人群中找到苏进,自然是得靠他将话挡下来。也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最后就剩下苏进和李师师二人,就连慎伊儿也是出了去。
门外的曾芝兰拉过李清照盘问,就是李霁也看出了明显的异样,他们李家千里迢迢的过来,若是出这岔子,可当真贻笑大方。
“放心,没事。”李清照压下兄嫂情绪,走远前,望了眼那间泛出黄光的厢房。
苏进拿草芥拨了拨案上的油灯,轻轻搁下,“你本不该如此的。”
“却是没顾虑这么多,大娘都知道了吗。”榻上李师师平复下情绪,脸上的气色也回复了些。
“嗯。”
两人沉默了许久,苏进再次打开话匣。
“你可愿意过门?”
李师师手心一颤,“是大娘的意思的吗。”
那边稍稍慢了半拍,“嗯。”
又是沉默了很久,还是苏进打开话匣。
“有一个问题,师师可作解答。”
李师师眉头哀蹙,“哥哥问好了。”
“比如,你有一件非常喜欢的瓷娃娃,但后来不甚打破,没法修好,于是你爹又重新给你买了个一模一样的,那么,你会喜欢这个新买的瓷娃娃吗?”
李师师犹豫了下,她并不明白苏进意指,只得摇摇头。
苏进叹了口气,“如果是我,也是如此。”
李师师望向苏进,“师师也有个问题,哥哥可作解答否。”
“你问吧。”
“李家娘子若是有所伤,可是哥哥心中大不愿。”
这个问题确实确实让苏进想了很久,但斟酌再三下,还是点头应了下来。
李师师眼睛微微泛酸,别过头,“师师明白的。”
两人心照不宣,是否是真的明白,对于结果而言无关紧要。这一夜太漫长了,对于苏进、对于李师师,还有同样一夜未眠的李清照。当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时,那些惆怅都将落归尘土。
……
……
大年初四,已是驻留在陈留驿站的第三天,苏进刚用毕早饭,郑隆和黄裕就过来报喜。
“苏郎君,那伙贼匪招了!”
“还是您法子管用!”他们赶紧把供词呈上。
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李霁诧异,放下著子,“居然真的奏效,倒是奇了。”原来是把这几个贼匪分别关押小黑屋,不闻不问,寂静无声,他们挨得过棍棒,却挨不过孤独与恐惧。
既然供词已陈,苏进当即拍下决议,全部人马整装就绪,即刻发还汴京。由于李师师新伤卧榻,所以苏家人留了下来照料。
“安安你不跟我们回去?”临发前李清照执意留下,这让李霁颇为难做。
“这些天行程太频,我有些累了,在这儿歇两天再回。”
一边苏进点了头,也就应了她所想。上马就位的一行人,押着这些王府死士,踏上了赶往汴京的官道,前路遥遥,漫天雪色,但似乎、也已到了终点。(未完待续。)
。。。
………………………………
第二百零八章 雪恨
正月的汴京城洋溢着一片祥和之气,大街小巷里车马川流,人来人往,市井坊子里唱戏台子也早早摆布出来,满堂的喝彩,就如去年那般热闹红火。
只是在这皆大欢喜的时节,小王都太尉府上却气氛凝滞,府内奴婢稍有伺候不慎,便遭王诜打骂,而平日流连坊肆的王缙这几日也大门不迈,就是调弄鹦鹉的兴致也全然没有。眼下父子俩以及心腹管事聚在书房密议,那群死士派出已有多日,却不见回音,怕是不容乐观。
“爹,不会出事了吧,都第五天了。”
王诜磨砂着扳指环沉吟,“不能再等了,立即再派人手下去。”
“是,老爷。”管事正领命下去,外头却有奴役急报,“老爷,官家急召入宫御书房。”
王缙一愣,“爹……”
王诜脸色阴沉,正月期间皇帝甚少召见大臣,难不成是……
……
……
宋室皇宫,巍耸的内城墙,持戈按剑的甲胄,随处皆是肃杀之气。
原本作为天子的宋徽宗,在这正月期间该是与民同乐。只是此下御书房内,两府台院一干要员皆有在场,宰执蔡京、中书舍人曾肇、起居舍人谢文瓘、侍御史龚夬、左司谏吴材、右谏议大夫陈次升,还有前几天赶赴陈留的枢密副承旨丁贺、开封府都曹钟彭、工部员外郎顾廷等人,满满当当近二十余大臣分列两边,让御书房氛围尤为严肃。居上而坐的徽宗翻着一案的奏折,神色颇为不悦,几本奏折被丢在一边。
“台谏也就罢了,你们三省又来凑什么热闹。”
只是这底下三省要员倒也底气十足。“我等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自不可坐视子民含冤,如今小王都太尉自恃皇恩,蓄养死士谋害他人,证据确凿。还请官家勿念私情。”
台院这些老臣都是给人当枪使,徽宗又如何不知,只是如今毕竟占着法理,真计较起来,怕他那姑父逃不过牢狱之灾,所以这也是他设堂在御书房,而不是在刑部的原因。
+5style_txt;
“朕素来依法治政,不用尔等来激。”
此时内侍对徽宗一阵耳语,待得徽宗点头后。传令给门外高宣,“传驸马都尉王诜,商户苏进二人进殿面圣。”
原告被告全部齐整,当堂对质,王诜看见苏进毫发无伤的站在他面前,心中怒气难遏,但见着这两府三省诸僚旁听,只能将怒火强压了下去。眼睛又偷瞥徽宗脸色,心中也有两分忐忑。
“台谏联名上折弹劾王都尉蓄养死士。戕害无辜,还有自称王府家臣的亡命之徒招供,不知可真有此事?”徽宗示意内侍将奏折传递下去。
王诜看毕奏折和证物,果然那群废物被拿下了,心下一兜转,冷冷一笑。“某完全不知此事,怕是人栽赃陷害,谎称王府中人。”
“那你王府信物又当如何解释?”刑部侍郎张商英出列,后面内侍随即呈上托盘,里边尽是的王府出入信凭。“此些死士口供皆已查验,无有出入,岂是一句栽赃便可脱罪。”
王诜冷眼一瞥,“即是我府中人,也保不齐是私怨之举,又有何证据证明为王某亲授。”
张商英一时气噎,这耍起赖来确实难办。旁边台谏官员纷纷出言,只是拿不得要害,倒也没法真个驳倒对方。蔡京看了眼一直不作声的苏进,也不急着帮衬。
徽宗又哪不清楚这当中原委,只是一直秉承着和事佬的态度,自然也希望给他这姑父台阶下,所以插话进来,“王都尉所言不无道理,即便为王府中人所为,但也不可臆断为家主指示,我看当中或许存有误解,不妨容后再议。”
“官家,草民还有证物。”苏进拱手出列。
知道皇帝偏向的王诜心中正是得意,但见着苏进说话,不由一凛,脑中立即盘算过程中还有哪道环节出了纰漏。
“陈留县令崔杞曾受王都尉指示,对小民多番加害,此次驿站之案,便有差信崔县令暗中助力,好在崔县令不忍妄害无辜,幡然悔悟,帮助小民擒获贼匪,可谓将功补过,官家不妨传令廷前对质。”
王诜心头一震,崔杞竟然敢出卖他……
徽宗看了眼苏进脸色,见其毅然决然,便知此事难有周转,只得悻悻传人入殿。
“罪臣陈留知县崔杞俯首谢罪!”
崔杞赶忙是行上大礼,额头这汗也是蹭蹭的流。
“起来吧,听苏郎君说,王都尉指示你暗加谋害,可有此事?”
王诜冷眼看向崔杞,“崔知县,官家面前,你禀实呈报即可,自有人为你做主,莫要受人要挟。”他凌厉的眼色,有心人自然能看出端倪来。
崔杞也是提心吊胆,他仕途确实是受王诜提报所致,当中一些手段自然不好公开,如果他卖了王诜,可以肯定他的老底也会被揭出来,一时间也让他略有踟蹰。
苏进这时轻悠悠道,“王都尉所言甚是,官家面前,你禀实呈报即可,自有人为你做主,莫要受人要挟。”
崔杞视线在苏进和王诜两人间盘桓起来。
位列班首的蔡京难得开口,“苏郎君所言甚是,官家面前,你禀实呈报即可。”身后三省一干要员也是附议。
大半臣僚支持苏进,崔杞仅有的那丝犹豫也抛之脑后,“官家在上,王都尉指使罪臣戕害苏郎君一事,确是属实!”崔杞赶紧把原委都托盘而出,连带着那些往来信件也是呈上,“罪臣自知罄竹难书,只是家中老小还望官家宽赦~~”
徽宗翻着这些往来信物,眉头不由紧蹙,看当中措辞以及王诜的许诺,这事真不好赖了。只是这姑父是多年交情,又有层亲属关系,不好轻易问责。但这苏进。是他今年执政的重要倚仗,况且占着明理,亦不可置之不顾。
王诜强自镇定,“王某书画流传甚广,民间有能人伪造也不无可能,况且王诜与苏郎君不无间隙。何有这害人动机?”他笃定皇帝会保他,眼下只能咬住不认。
对于这杀人动机,自然不用苏进自己说,他看了眼枢密副承旨丁贺、开封府都曹钟彭、工部员外郎顾廷等人,这几个便是当年苏家一案知情者,前几日亲自赶到陈留,便是怕苏进借此把他们划
进元祐籍,眼下看到苏进示意,知道是自己出场的时候了。
“官家。对于当年王都尉与苏家之争,微臣倒是略有所闻。”他们按照事先商定的内容陈说,该含糊的地方含糊,该详细的地方详细。
“你们……”王诜咬牙切齿。
这事情源于王诜之子王缙贪恋苏家女眷陈氏,引发两家矛盾争执,苏家不敌王家势力,长子苏弼和家主苏中被诬贿赂朝臣入狱,而后双双暴毙狱中。苏家因此一蹶不振,最终四分五裂。可说与王家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王诜之举自然为斩草除根所虑。
徽宗对于此事其实有过了解,“即便尔等所言属实,但完全可以早些年动手,何必等至今日?”
这事别说皇帝,就是苏进自己也有疑虑。这王家居然还能留他们到现在,肯定是有所掣肘在身,果不其然,在昨晚到京和陈家人碰面后,陈守向终于拿出来那道护身符。原来是先朝太后高氏下的一道懿旨。当年苏家之案闹的不小,明眼人皆知其冤,但皇室颜面不可失,所以当时刑部判定苏家败诉,而高太后出于恻隐之心,便颁布两道密旨给王苏两家,此事从此绝口,互不再纠,王家若有违逆,按律处置。而王诜间苏家完全败落,无复起之势,也就给了高太后颜面,确实没有再去刁难苏家,只是在今天,这样一道密旨若公开出来,怕是皇室颜面无存,所以苏进倒也没有张扬,只是以证物之词,将这封密旨上呈。
徽宗对这封密旨倒也不会怀疑,朝廷颁旨皆有存凭可查,没有人敢伪造懿旨。况且看他那姑父神色,就知此事确凿无疑。他合上密旨,此事到此便不适合对外公开了。
“朕已有定夺,王都尉留下,其他人都退下吧。”
底下蔡京多看了眼苏进,敢在御前对质,自是有了完全之策,看来这王诜大势已去。其余三省官员今日肯帮衬苏进说话,自然也对这事有十足把握,想来元祐籍便与他们无甚关联,心下放松下,出宫门前倒也还能笑谈两句。
蔡京拉住苏进密语,“你的事情处理完了,接下来可要上心老夫的事了。”
“蔡老可是担心某完事落跑。”
蔡京哈哈大笑两声,“说不准。”
……
……
群臣全部退下,只剩下王诜一人在御书房中。
“此事可是让侄儿为难啊。”徽宗长叹一声,指了指案上的密旨,“姑父该是明白,侄儿开年将立新政,继续人才,如今此事若张扬出去,怕有碍皇家颜面啊。”
皇帝的意思王诜自然明白,没想到那道密旨居然成了苏家翻身倚仗,可恨当年疏漏没有斩草除根,造就今日难以周全的局面。
他咬牙切齿,几乎是一字一句道,“官家勿要烦忧,老臣近年来亦觉年老体惫,想着回太原颐养余生,望官家允诺。”
“太原啊……”徽宗念了两句,“怕是不妥,姑父可是真想回太原?”
王诜脑中盘亘两下,忽然恍悟,额头汗水直下,难道那苏家小儿真当要绝他王家……
“唉……远些吧,少些是非。”
……
……
正月初六,中枢加急通告三省制词,驸马都尉王诜因老致仕,安置广南西路。这广南西路即是今云南广西一带,包括海南岛。对于宋人而言,治政广南西路可为一种贬谪,而安置待用,更可定性为一种罪罚。对于此次苏进与皇亲国戚之争中获胜,朝中官员自然看在眼里,所以这宴请之约也是连绵不绝,那间踊路街上的一品斋、甜水巷的风悦楼,这些天就如同宰相府般受人追捧。
熙熙攘攘的风悦楼大堂,歌伶唱曲,茶酒辗转众席间,新年的喜气充斥在每一处缚彩灯笼间。
苏陈两家人聚在二楼厢房内,再得到王诜罢职外调的消息后,均是大吐长气,陈苓更是喜极而泣,老婆子倒是镇定,还骂几句恶有恶报。
“如今大恶已除,我父女俩又得以重新团聚,仲耕当得受老头儿一拜。”陈守向也是老泪纵横,这些年的隐忍终于有的重见天日。
“这可使不得。”苏进赶紧扶住这老头,陈苓也是抹了泪,帮忙搀住人,说两句话后,倒也破涕为笑起来,就是一直不待见苏进的陈午,这回也终于上前道了声谢,看他颇为扭捏的样子,倒是比挨刀子还难为情,引得满堂大笑。
这苦痛的日子终将成为回忆,翻篇过后,今日的彩虹才更为艳丽。了却了家事后,苏进也正式着手处理新政一事,其实也不需要他太多的发挥,按照历史中蔡京所举,仿照熙宁时期三司条例司,于中枢特设讲义司,独辟三省六部,讲义所有一干朝廷政务。(未完待续。)
。。。
………………………………
第二百零九章 多谢(大结局)
崇宁元年开春,在驸马都尉王诜案落定后,绍述欶令随即详定出台,布榜大宋各路州府军监。
“昔在元祐,权臣擅邦。倡率朋邪,污诋先烈。善政良法,肆为纷更。绍圣躬揽政机,灼见群慝。斥逐流窜,其正典刑。翕翕泚泚,必一变熙宁、元丰之法度,为元祐之政而后已……朕笃孝思者以继志述事为急,盖制而用之存乎法,推而行之存乎人……宜如熙宁置条例司,于都省置讲义司,差宰臣蔡京提举,遴简乃僚,共议因革。”
诏书对元祐、元符年间变改神宗熙丰法度之事进行痛批后,便是对接下来讲义司设置一事进行落实。蔡京以尚书右仆射兼领讲义司事,倒也无甚意外,如今独相两府三省情形下,除他外也无人可担此任。而苏进以白身特擢中枢讲义司检讨总详定,就令民间多有议论,汴京城或许已经习惯这位苏先生的作为,在一番惊讶后,倒也会恭喜两句。作为讲义司的实际掌舵,治宗室、冗官、国用、商旅、盐泽等一干国务,架空三省权柄,可谓事实的宰执之臣,再念及当年那句“三省永不续用”时,却也令人发笑。此外,刑部侍郎张商英充详定官,范致虚、王汉之等充任参详官。同时枢密院亦设讲义司,以曹诱为详定官,曾孝蕴为参详官,议盐、议学、议市舶、议茶、议学田等十四项事,并逐步推行至个部门各地方,蔚为庞大议事机构逐渐成型。
除绍述之政正式推行外。对于元祐党人的清算也提上日程。苏进或许无意对这些士林的老骨头进行打压,只是碍于政治风向,这场后世臭名昭著的运动还是得要人来背。蔡京在此事上三缄其口。除了避嫌外,自然是为日后留条退路,那操办一事就都落在了他手上,依照政律,需对元祐、元符末上书力陈新政的官员进行造册登籍,彻底打压,而且在其内还需划分正上、正中、正下。邪上、邪中、邪下,分别处于不等的罪罚。以苏轼为代表的元祐党臣自然难得逃脱,念其年老多病。便安置在京,其子嗣谪迁岭南,同样吕希哲、晁补之等人也削职留京,而原本也在元祐之列的李格非。因为李清照关系。自然可以豁免其中,倒也无人非议,但见不得好友落难的李格非,却是致仕回章丘明水老家,自此不问政事。不过若真详定其这元祐党籍,当中却还是新党人士居多,曾系一派除曾肇外,几个侍御史全部剪除。这自然是蔡京授意,如此打压政敌培植心腹的机会。又如何会真个置之事外。
这场人事变动足足持续三月,整个朝廷内外也是风声鹤唳。而同时推进的新政,其实无异于一场军事导向的大跃进,由上层发动的社会变革,以提振国力、收复燕云的目标,争取民意支持。相比于历史原本轨迹,或许在苏进的参与下,这场变革走势相对缓和些。而且在新式蹴鞠推广、一品斋报纸等影响下,北宋民风也开始逐渐导向阳刚,似乎是众志成城,民间对于北伐一事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朝廷的态度也逐渐明确,因为具有极大破坏性的新式火药终于能被熟练运用和运输,民意、军事、财富,到了一个可以开疆拓土的时机。而这时候,已是崇宁第八个年头,大宋朝廷,或者说徽宗已按捺不住,边境战事一触即发。
也正是这时候,苏进派往辽国幽州的探子终于传回好消息,百年前敬元颖投井之处已被确认。为了尽早结束这女人的纠缠,苏进以打探军情为幌,乔装商旅潜入大辽南京,也就是当年的幽州。为了安全起见,没有选择从大名府出发,而是取道京杭运河,装载七八船丝罗香料开向大辽南京幽州。
开春的运河,才破冰不久,河面上来往走船的商家不多,冷风贴着河面吹来,似是冰刀子在脸上刮。
独坐船头苏进长吁口气,搓了搓手,旁边却忽然递过来一盏热茶。
“看店家样子,怕不是为了打探军情吧。”
苏进回头,见是李清照在他身边敛群坐下,怔了下后道,“看你应承的如此干脆,便该想到你不会甘心在家候着。”
“此去幽州怕有风险,为何不等官家平定燕云后再去。”
苏进喝了口热茶,望着船头不断分开的水,长叹道,“谈何容易啊。”
李清照想了想,也没有再问。不过对于敬元颖一事,苏进倒不介意给她说说。
“唐时许敬宗有一女,由于不愿下嫁岭南蛮酋之子,便逃婚至幽州,可最终还是被其父扈从找到,但此女性格刚烈,无奈之下投井自尽,由于当时怀揣着古镜敬元颖,在肉身坏死后魂魄附在这铜镜之上,后被人打捞而起,经过近百年周转,最终被遗弃在陈留郊外一座废寺枯井内,而我不巧将其打捞起来。”苏进从怀里取出来铜镜,“而这敬元颖若可重新找回幽州尸骨,便可投胎转世,我就当是做回好事了。”
李清照端详了苏进的脸好一阵,见其不似玩笑,轻飘飘的说道,“你可不是个热心肠的人。”
其实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