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系列丛书-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十四孝》是唐宋在民间流传的文本;记录了二十四个远自虞舜近至魏晋的二十四个孝子故事,虽然版本众多但都记录了潘安的弃官奉母,后来宋人郭居敬重新校订《二十四孝》;因为潘安在政治上的趋附不已最终仇人当权导致被夷三族,潘安的母亲以七十余岁的高龄也未能幸免被杀,正因如此,虽然潘安已至孝但郭居敬认为他不足以列入,所以把他从《二十四孝》中删去,用宋代的孝子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代替了。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如《滕王阁序》)来形容潘安与陆机,并称“陆海潘江”,都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二十四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在小说中常以“貌若潘安”来形容一个人文采风流并且容貌出众。
《红楼梦》中有关于普通古代女子择婿的标准,谈到财富、才华和容貌三个方面,就以潘为参照物,比如《尤三姐思嫁柳二郎》一回中,尤三姐:说道:“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而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王婆的话,讲到古代女子选如意郎君要以下五点,条件齐全,即“潘驴邓小闲”:
“潘”指男人要有貌,即需要拥有潘安那样的相貌,潘安是“古今第一美男”。
“驴”指男人要身体强壮,像牲口一样。
“邓”指男人要有钱,邓通(汉文帝男宠时为第一富豪),西汉人,有一天这厮对文帝说算命先生对他讲,他这辈子会穷死,文帝就让他“铸天下钱”,于是他成了比陶朱公还有富有的人。
“小”指男人性情要乖巧善解人意,就是说要像贾宝玉一样讨女人欢心,至少脾气要好,能受气。
“闲”就是女人有什么陪护要求男人要无条件的服从,随叫随到、无怨无悔。
而相貌是重中之重,头等大事,潘安的才华在魏晋这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是和陆机齐名的文坛魁首,放在今天也能排个中国文学史百人之内,他的相貌更是有“古今第一美男”之称,无人比肩。
潘安还不滥情,他一心仕途,感情丰富的他对待妻子用情至深,妻子死后更是每每思念,留下许多著名的思念亡妻的作品。在古代社会潘安钟情妻子一个小妾也没有,这样的美男没有一丁点绯闻,妻子死后更是不在续弦,实在是极其难得的,更兼孝敬父母,出身于儒学大家“文N代”、家族世代为官“官N代”,所以“古今第一美男”的荣誉是他人无法睥睨的,潘安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
潘安被贬为洛阳郊区的河阳县令,他命全县种桃花,浇花息讼,他走后老百姓都怀念他,就吟道“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潘令在河阳,无人死芳色”、“颍阳春色似河阳,一望繁花一县香”、“河阳看花过,曾不问潘安。”
潘安对妻子杨氏的忠一和深情,让人感动,他和妻子12岁订婚;相爱终身。妻子杨蓉姬早逝,潘安十分伤悲,终生不再续弦,经常思念亡妻,为她写的悼亡词情谊真挚;缠绵无尽,成为千古佳话,有“潘杨之好”的评价。文人吟道“为结潘杨好,言过鄢郢城。”
潘安三十二岁仕途不顺、妻女病亡使他那密云般乌黑的秀发添了几缕银丝,后人就吟道“多于贾谊长沙苦,小校潘安白发生”、“潘郎何用悲秋色,只此伤春发已华。”
当时正值秋天,潘安借古人宋玉、贾谊悲秋的典故写下了《秋兴赋》,后因以“潘鬓”谓中年鬓发初白。
秋兴赋: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椽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歆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底□,譬犹池鱼笼鸟儿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四运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实之莳育兮,察圣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生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以悼近。彼四戚之疚心兮,遭一涂其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良无愁而不尽。野有归燕,□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时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蒻,御袷衣。庭树□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逸寒吟,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乙弥高,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膧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望流火之馀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展转于华省。悟时崴之遒尽兮,慨俛首而自省。斑鬓彪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隽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社之输途兮,庸讵识其躁静。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固出生而忘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殊黍稷之馀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鯈之潎潎。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当然文人最常提及的还是潘安掷果盈车的风流和金谷园里的二十四位文人美男俊才,“潘郎车欲满,无奈掷花何。”“若非金谷满园树,便是河阳一县花”;
“嗣世衰微谁肯忧,二十四友日日空追游。追游讵可足,共惜年华促。”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梓泽风流地,凄凉迹尚存。残芳迷妓、女,衰草忆王孙。”
“兰亭修禊事,梓泽醉名园。”
“梓泽春草菲,河阳乱华飞。绿珠不可夺,白首同所归。”
“叹金谷楼危,避风台浅,消瘦飞琼。”
“非非是是总成空。金谷兰亭同梦。”
“甚天荒地老,铜台歌舞,水流云在,金谷豪奢。”
“已迷金谷路,频驻玉人车。”
“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
“昔日兰亭无艳质,此时金谷有高人。”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叶落上阳树,草衰金谷园。”
西晋惠帝元康六年(公元二九一年)征西大将军祭酒王诩要前往长安,石崇与众人在洛阳之河阳县金谷别墅设宴相送,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聚会,后人称之为“金谷宴集”,这次聚会和石崇所作的《金谷诗序》,后人王羲之效仿于是有了“兰亭雅集”和《兰亭集序》。“金谷宴集”中“”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是酒宴上罚酒的鼻祖。
贾谧“晋书断限”的功劳其实是潘安出的主意,潘安的母亲曾不止一次劝诫儿子做人要知足、留余地,不可趋附不已,追名逐利不止,潘岳不听,终于招致满门惨祸。人头落地前,潘岳面对将一同被杀的老母,只留下一句追悔:“负阿母!”
或许这也是他被剔出《二十四孝》的原因。
菜市场斩首时,石崇发现潘安也被押来了,就对他说:“安仁,怎么你也来了!”潘岳回答道:“可谓白首同所归。”
潘岳《金谷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本意是说两人关系很铁,老了还在一起玩,谁知到竟然成了他们死亡的预言。
………………………………
《平凡的世界》第一篇 《浪漫生活一百年》 第三章 少年2 第十八节 生当有乐趣
言羽认为,虽然胡适提出的“脂砚斋即曹雪芹”之说不妥,但总体来说,胡适还是一个真心做学问的人,而且还相当有情趣。
胡适一生获有35个荣誉博士学位。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等地,拿到如法学、文学、哲学、人文学等博士学位。
言羽觉得这人好生有趣,不知他一生要这么多博士学位,争这么多浮名来做什么。
然而后来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中胡适提出的文学改良的八事,还是颇有些道理的,这八事是:
须言之有物
不模仿古人
需讲求文法
不作无病之呻吟
不用典
不避俗字
不讲对仗
务去滥调套语
。。。
胡适还明确提出了“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而研究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
胡适研究问题的方法,主要受到赫胥黎和杜威的影响。“赫胥黎教我怎样怀疑,教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杜威先生教我怎样思想,教我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教我把一切学说理想到思想的结果。这两个人使我明了科学方法的性质与功用”。
赫胥黎说“拿出证据来”,胡适说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胡适把杜威的“思维五步”,改作三步:一是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的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二是根据于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办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三是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想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是否真能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定的(最满意的)解决,作为我的主张。胡适认为,“凡是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运用以上的科学方法,胡适先生做了大量的考证工作。对古史、对《红楼梦》的考证,都是用真切的实例给青少年展示,如何运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科学方法,来做学问、做人。
他自序的《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汇集了十年来自己思想发展的主要成就,从思想的方法,人生观,中西文化观,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做学问的方法,论几个方面入手,为研究思想提供一条清晰的路径;
而且阐明了只要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就可以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而不受他人蛊惑的人。
胡适的很多书中,都引了中国传统的一些古诗词,言羽十分喜欢。
比如引了《灵乌赋》:
范仲淹生性耿直,看到朝政过失都要理直气壮的批评,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被吕夷简蛊惑君主贬为饶州知州,后又几乎病死岭南。范仲淹妻子李氏病死在饶州,他自己也得了重病。在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就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劝范仲淹学报喜之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让他从此拴紧舌头,不要多事。
范仲淹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的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灵乌赋》里很多诗句言羽极喜欢:
“凤岂以讥而不灵?
麟岂以伤而不仁?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不学太仓之鼠兮,
何必仁为,丰食而肥?
仓苟竭兮,吾将安归!
又不学荒城之狐兮,
何必义为,深穴而威?
城苟圯兮,吾将畴依!
。。。”
上了初三,说到以后高中分班和读大学的事,大家就会讨论各自想读什么样的大学。
言羽第一想读的学校,便是北大,其次是清华。
因为在他看来,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也是白话文运动的中心,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郁达夫、梁实秋、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大师都曾在北大任教,胡适也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
百年北大为中国造就了大量蜚声文坛的诗人、作家,不仅有现代文学大师茅盾、朱自清,还有“新月诗派”主将徐志摩等。
同时,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校长开始就强调美育,北大学子中还出现了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大写意花鸟画家李苦禅等大师大家。
围城中有一句话言羽极喜欢:“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作者钱钟书,读的则是清华外文系;
历史学家吴晗也是清华的;
而提出新诗三美的闻一多,同样出于清华大学,他的新诗三美是指: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还有数学家华罗庚、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李政道,还有著名的“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等。
所以除了北大,言羽也很想去清华。
。。。
那时候,因为疯狂读书,近乎痴迷,言羽对很多自己喜欢的作家都有研究。
比如言羽很长一段时间都极喜欢鲁迅,就会猜想,鲁迅的笔名会有什么意义。
言羽自己揣摩,可能鲁迅的‘鲁’,一方面应与邹鲁文化有关。
邹鲁文化发源地位于山东省邹城市,它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孟子而著称于世。
《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王献唐先生在《炎黄氏族文化考》中说:“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而最早的鲁文化也是由“邾娄文化”里发展出来的。“鲁为娄转,因娄得名”。
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有“于时朝野欢娱,池台钟鼓,里为华盖,门成邹鲁”之名言。
唐代、开元盛世时的张说,在其《奉和唐玄宗〈经鲁祭孔而叹之〉》一诗中,有“孔圣家邹鲁,儒风蔼典坟”之佳句。
唐代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其《书怀贻京同好》中,有“维先至邹鲁,家世重儒风”之妙笔。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儒家中人,宋明以降被政府确认为“圣人”的只有五人,即圣孔子、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这五位圣人全出自邹鲁地区。可见,邹鲁地区在培养儒学方面是非同寻常的。
而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羊部》中指出:“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
所以小时候言羽认为,孔子大力倡导的“仁”,或许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法门,应能超凡入圣,长生不死。
而历史学家也考证了邹鲁文明的发展历程:
东夷土著古国——野店遗址,六七千年前
东夷文明——黄帝生寿丘、少昊陵、伏羲女娲
神农部族——或说炎帝即为神农氏。
(《帝王世纪》中说:“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汉书2古今人表》及《易•系辞》疏将炎帝与神农氏合称呼为“炎帝神农氏”。)
炎帝、蚩尤——蚩尤与炎帝同为神农氏后裔,蚩尤活动在邾地西侧。
黄帝战败炎帝、蚩尤——蚩尤黄帝战,迁南西为三苗民族。
邾娄文明——以蛛蛛为图腾的部落。
邾国形成——邾国先人曾以蜘蛛为图腾,后以蛛为国名。为书写方便起见,改从邑朱声之邾字。
鲁从西迁——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
邹鲁文明发展——为什么称“邹鲁”一是邾娄文明在前,二是邹为儒学复兴地。
邾国三迁——邾国反击鲁国侵略中,不仅百姓受苦,还有亡国的危险,遂有“三迁”之举。
为楚所灭——《汉书•地理志》:“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
之后邹鲁文明继续发展,传承千年。
另一方面,言羽认为,鲁迅的‘鲁’,可能也有自嘲天资鲁钝有关,这一点从鲁迅后来很多名言都能看出: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写作上而已。”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而且现实生活中,也同样有这样命名之人。比如中山大学校长邹鲁(1885—1954年),幼名澄生,因“天资鲁钝”,自改名为鲁。他感到科举制度及教学方式误国误民,遂起办新学之念,回埔联络张龙云等人创办了乐群中学,并亲自执教。
言羽猜测,鲁迅笔名,亦有此意。而鲁迅的‘迅’字,除了迅速之义,可能也和鲁迅小时刻“早”求学的故事有关。
关于这一笔名的含义,鲁迅先生的好友许寿裳在其《亡友鲁迅印象记》一文中说鲁迅曾对此作过解释,也印证阐述了一些蕴含的深意:
“(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其实,在此含义之外,“鲁迅”这一笔名还另有“深意”。先看“鲁”,鲁确是其母亲的姓,鲁迅16岁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母子感情笃深,以鲁为姓,寄托着对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另外在古代,周鲁是同姓之国。我们知道,在原始氏族时期,人类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即为“血缘家族”(马克思语),同一血亲的几个家族构成一个部落。氏和姓是同其他部落和家族交际时使用的,氏和姓是同义关系,氏这里表示部落,进入文明社会后,氏名为国名所取代。而同一部落中的几个家族,为标明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都有自己的标记,这就是姓。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因而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姒、嬴等,大都从女,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我国氏姓的第一次重大变革,当在武王立国前后,这时由于部落的瓦解,社会的基本单位以家庭为主,作为血缘关系的两大标志——氏和姓,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一些必要的调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郑玄曰:“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就是这次调整的结果,即姓已经成为表示家族的族号,而氏则用来表示家族的分支。姬姓为我国最古老的“姓”之一。周王族为姬姓,战国以后传说,黄帝亦姓“姬”,据《帝王世纪》载:“黄帝长于姬水,固以为姓。”周人的祖先后稷据《元和姓篡》载是黄帝之曾孙帝喾的儿子,姓姬。姬姓部落迁至周,建立周国,文王时以国为氏,周武王时克商纣,建立周朝,至前256年,为秦所灭,周王族沦为平民,遂以“周”为氏。而“鲁”亦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姓谱》和《元和姓篡》所载,西周初年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于鲁,当姓姬,与天子同姓,氏鲁。至鲁顷公时,灭于楚,迁至下邑,子孙遂以国名“鲁”为氏。顾炎武《日知录》云:“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五帝以来之姓亡矣。”而周鲁本为同姓之国亦鲜为人知!
再看“迅”字,除愚鲁而迅速之意外,还有“深意”。据《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绝有力,迅。”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在文字学上,即孳乳而激烈的意思。现将“鲁”和“迅”和起来看,“鲁”取自母姓,“迅”古意为狼子,那么“鲁迅”由此可以理解为牝狼的一个有大力的儿子。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比喻成一个牝狼的儿子呢?这个问题侯外庐先生在其《韧的追求》一书中有过解释,他说:“近代启蒙思想运动有一个逻辑规律,即先修改旧时代天经地义的命题,进而否定旧时代这个天经地义的命题。”以“鲁迅”为笔名正符合了这一逻辑规律,孟子曾讲: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