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空系列丛书-第1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言羽仔细分析,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语文的主观题太多,很多解答和说法,必须要符合阅卷者的心意,并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法。
正如同样一句上联,可以对出无数的下联来;
同样一个作文的命题,也可以写出无数的好文章来,而个中好坏,全凭考官定夺。
而与语文相比,不管解题过程多么复杂,任何数理题目,最终的答案和可解的过程,几乎都是明确无误的客观题,是不以阅卷考官的个人偏好所变化的,所以语文阅读和作文要得到满分,比数理化拿满分更难上百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古时金圣叹参加科举考试,常常名落孙山。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小说十部“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笔潇洒自如,生平轶趣俯拾皆是。
据说金圣叹最喜欢屈原,平日以《离骚》为下酒菜,一边高声朗读,一边尽情喝酒,醉则须眉戟张,遇到贵官豪绅,嘻笑怒骂以为快事。
而言羽最初读《离骚》、《九歌》,也是得了阿望的推荐,听得他总是赞不绝口,方才认真品读的,其中仙灵之感,确实和其它凡尘诗词殊不一般。
这一点言羽觉得阿望和金圣叹很像,只要阿望的地方,就会有欢笑,和他在一起,闲情野趣无穷。
阿望的语文成绩也不太好。
事实上,除了历史,阿望基本上所有学科成绩都不太好。
但是在言羽看来,这些丝毫不影响阿望成为一个性格很好的人,诙谐幽默,而且颇有情趣,是少男少女之中最受欢迎的人之一。
而古时的金圣叹,也是学问渊博,作文不拘一格,自称:“以吾之才,入学如取芥耳。”
金圣叹,又名人瑞,明末清初文坛上的一位奇才。他曾评论中国古典小说十部“才子书”,成为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为人诙谐幽默,高傲而有志气,文笔潇洒自如,生平轶趣俯拾皆是。
但因为他恃才傲物,在试卷上嘻笑怒骂,所以每次科举考试都是名落孙山。
他第一次参加考试时,试题为:“吾岂匏瓜也哉,焉能击而不食。”他答题时就在试卷上绘了一个光头和尚,一把剃刀。主考官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此亦匏瓜之意形也。”主考官大怒,其结果可想而知。
第二次参加科考时,题目为“吾四十而不动心。”金圣叹便在试卷上一连写了39个“动心”。主考官追问原因,他的回答令人忍俊不禁:“孟子曰四十不动心,则三十九岁之前必动心矣。”又被除名。
还有一次以“杀鸡”为题的,他嫌考官题目小题大做,就在文章中写道:“为雄鸡,为雌鸡,不雄不雌为阉鸡,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为红鸡,为白鸡,不红不白为花鸡矣,姑勿论也,杀之而已矣。。。”再次落榜。
又一次岁试,有“西子”题目,金圣叹提笔写道:“出其东门,西子不来;出其南门,西子不来;出其北门,西子不来;出其西门,西子来乎?西子来乎?”
金圣叹就这样在考试时随兴而发,嬉笑怒骂,不拘一格,以成文章,所以总是名落孙山。
不过,他终于也有幸运的一次,那次试题为“原壤夷侯,阙党童子将见。”
他在答卷中写道:“原攘夷侯,夫子以杖叩其头,原攘三魂渺渺,七魄茫茫,一阵清风,化而为阙党童子。……”言羽读到,亦觉颇有《离骚》之风。
而学使看了,大为惊叹,遂在其试卷上批曰:“如此奇才,岂可不中。”金圣叹由此方结束长年名落孙山的历史。
中国古代,好对联数不胜数,言羽印象极深的,也有很多。
宋代词人晏殊路过扬州时在大明寺里小憩,无意间看见壁上所书的一首诗很不错,经打问知道作者是当地人王琪,便请王来一起用饭。饭后二人在池边散步,其时正值遍地落红的春末,晏殊说:“有时想起一个佳句,比如我曾做出过这么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也没想出下联。”
王琪却应声说:“似曾相识燕归来。”
不久,这一联句被晏殊写入他的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遂成千古名句。
。。。
金山寺和尚佛印和苏东坡一向友善,两人相遇常常互开玩笑。一天傍晚,二人泛舟长江之上,船小风轻,对月饮酒,十分畅快,酒过三巡,佛印向东坡索句,东坡手指江岸,笑而不语。佛印循指望去,但见岸上一农夫荷锄归村,身后一条黄狗正边走边啃一截剩骨。佛印顿悟东坡之意,乃呵呵一笑,将自己手中拿着的一把题有东坡诗句的大蒲扇抛入水中。二人彼此心用不宣,相视微笑。原来他俩用“形体语言”合做了一副精致诙谐的双关“哑联”:
狗啃河上(和尚)骨(东坡出句)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对句)
。。。
一日,佛印对东坡大谈佛事,躺在帘子后边的苏小妹见佛印把佛法说得神乎其神,便很想幽这位和尚一默,遂题一上联并吩咐女仆拿出去交给苏东坡。
东坡接过一看便朗声大笑,上联是: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东坡把上联交给佛印,佛印思索片刻即对出了下联: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是一副“析字联”,对得十分巧妙。
。。。
而明人解缙,亦有诸多名对,小时就极善对句。
九岁时,父亲携他到长江边洗浴,父子把衣服脱了挂在江边一老树上。父亲即景出句曰:
千年老树为衣架
解缙随即对句曰:
万里长江作浴盆
后来长大了些,某日,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对弈,开局之前,友人吟道: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父一时语塞,站在一旁的解缙应声替父解围:
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能弹
。。。
某翁家资巨富,一日为夫人祝寿而大摆宴席,并再三邀请解缙赴宴。解缙感到盛情难却,便前往祝贺。
酒酣耳热之际,某翁请解缙题诗庆贺。解缙乘着酒兴,当即应之道:
这个婆娘不是人
听到这句不恭之语,举座皆惊,某翁及其子更是怒气冲冲。解缙不以为然,从容续道:
九天仙女下凡尘
原来如此,众始莞然。及其转句,又听解缙念道:
儿子个个都是贼
众复愕然。只见解缙收句云:
偷得蟠桃献母亲
某翁之子顿时转怒为喜,众宾客交口称赞。
有一回,解缙到一大商贾家收税款。事前,商贾家调皮的女儿在宅前贴上对联,心想,看你解税官怎么进屋。对联云:
闲人免进,盗者休来
解缙看罢一笑,叫人拿来笔往门联左右各添三字便挺胸而入。商贾女儿出门一看,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税官文思敏捷,巧补天成,原来解给将对联补写为:
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
。。。
明代程敏政也极有才华,十多岁即被荐入京。宰相李贤欲招之为婿,便在一次宴会时手指案上的果品对程说:
因荷(何)而得藕(偶)
程明白李的心意,便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李很满意,于是最终把女儿许配给程。
明代李东阳和程敏政一样少年有才名。东阳6岁时便和敏政一同去接受英宗的召见。过宫门时,年幼的东阳跨不过高高的门槛,英宗见状出句:
书生脚短
东阳应道:
天子门高
赐御膳时,英宗指着盘中的螃蟹说:
螃蟹一身甲胄
敏政对曰:
凤凰遍体文章
东阳对曰:
蜘蛛满腹经纶
英宗又出上联:
鹏翅高飞,压风云千万里
敏政对:
鳌头独占,依日月于九霄
东阳对:
龙颜端拱,位天地之两间
英宗大悦,对左右说:“以后让他们一个做宰相,一个做翰林学士”。
。。。
明人徐唏年轻时以吏员进身。他荣归故里时,当地官员率诸生郊迎,诸生以其不由科目出身,便有些态度不恭,地方官员大为生气,出句斥诸生曰:
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
“酸子”乃讥刺在场的酸秀才们。诸生久不能对。
徐唏代答曰:
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诸生惊服,遂尽皆请罪。
。。。
明人陈洽8岁时与父同行江滨,见两舟一迟一速行进于江面,父即景出句命对:
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
陈洽应声曰:
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鲁肃、樊啥、狄青、萧何皆为古人名)
。。。
明代状元梁储年轻时就颇具“公辅之量”。一天,他放学回家时不慎跌倒,父亲一边扶他起来一边说:
跌倒小书生
梁储应声道:
扶起大学士
又有一日,梁父带孩子们到池塘中沐浴,随口出句曰:
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
年仅七岁的梁储对答道:
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游马苑,朱棣(其四子)与朱允炆(其长孙)同侍。
太祖出句令对:
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对曰:
雨洒羊毛一片毡
太祖以为“气弱”。
朱棣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后一对句比前一对句,气象的确雄浑得多。
后来朱棣取代朱允炆登上帝位并把国都由南京迁到了北京。也许“马苑应对”一事已经显示出皇孙不是皇子的对手。
。。。
好的对联并不在长短,有时短短几字,便诗意盎然,已然尽兴,而说得多了,却画蛇添足,反为败笔。所以很多大家都惜字如金。
传说有一商人准备开业,特登门请唐寅撰一副吉利对联,唐挥笔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源
这出句源于宋祁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对句化自朱熹诗句“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联恰到好处地比喻了“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之义,堪称一副佳作。
但胸无点墨的商人却认为唐寅未把“招财进宝”的意思写足,央求唐寅另撰一副。唐寅很郁闷,只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实在难以对牛弹琴,于是索性重写了一副俗不可耐的对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秋天虱子,越捉越多
没想到那商人却非常满意,喜笑颜开地拿回家张贴去了。
。。。
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书门联,但每次刚刚张贴就被别人偷走,某年除夕,他想出了一个防“贼”的妙法:在门楹上贴出这样一副对联: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偷联的人到王宅前一看,都摇头而去。初一清晨,王羲之又在上下联尾各续三字,遂成意义全新的一幅佳作: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不过据后来言羽研究,应该在五代时才出现第一副春联,此联或许为后人所作,比如苏东坡、解缙、金圣叹之流。
………………………………
《平凡的世界》第一篇 《浪漫生活一百年》 第三章 少年2 第二十一节 死亦可幽默
金圣叹生性洒脱,诙谐幽默,他的名字也颇有些韵味。
清人所写《金圣叹传》有写他:
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尤喜讲《易》,“乾”、“坤”两卦,多至十万馀言。
“《论语》”三句:两“喟然叹曰”,一见于《论语•子罕》,颜渊感叹孔子伟大,育人有方,是“叹圣”;一见于《论语•先进》,孔子赞叹诸弟子独曾点志向与自己一致,是“圣叹”。
金圣叹一生评点过不少古人名著,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甫的诗歌、《水浒》和《西厢》合称为天下“六才子书”。并对《水浒》、《西厢》两书进行批改,很有独到见解。后又把《三国演义》称为“天下第一才子书”。
他讥讽冬烘秀才目《西厢》为淫书,而推《西厢》为“天地妙文”。
一方面他接受佛教的虚无思想,视人生若梦幻,所谓“天地梦境”,“众生梦魂”;
另一方面他又求真务实,孜孜于述作,以为“生死迅疾,人命无常,富贵难求,从吾所好,则不著书其又何以为活也”。
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精彩之处在于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他的诗文评说较平常;如强分律诗为二解,套用八股文起承转合之法说诗,颇为后人所诟病。但他评《水浒》、《西厢》二书时的艺术见解则独出手眼,将小说戏曲评点推进到新的高度。
他自谓评书“直取其文心”,“略其形迹,伸其神理”,实即旨在探索创作规律,在这方面确实颇有创见。他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指出《水浒传》令人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而塑造性格成功的关键是捕捉住人物的独特的个性,“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他判定《水浒传》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遂成今传的70回本。又断言《西厢记》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也是“恶札”,故截去而以《惊梦》收尾。
金圣叹还节评《国语》、《国策》、《左传》等书。其评点注重思想内容的阐发,往往借题发挥,议论政事,其社会观、人生观灼然可见。
他阐明了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创作不同于诗歌、散文写作的若干规律,强调小说要“因文生事”,而又非任意杜撰,要遵循生活的逻辑;同时又提出了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的观点和方法。
生既潇洒,死亦幽默。
大师金圣叹文笔幽默言语幽默,幽默了一辈子,连临终要事也还是幽默——金圣叹因冒犯皇帝,受“抗粮哭庙”案牵连而被朝廷处以极刑。
大师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大师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大师。但没想到大师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行刑日,凄凉肃穆,方圆不大的一块阴森森空地,四周闪着刀光剑影,显得阴森恐怖。胸藏秀气,笔走龙蛇,蔑视朝廷的一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披枷戴锁,岿然立于囚车之上。刑场上,刽子手手执寒光闪闪的鬼头刀,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刑场上,刚达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泰然自若,临刑不惧,昂然地向监斩索酒酣然畅饮,边酌边说:
“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眼看行刑时刻将至,金圣叹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望着即将永诀的慈父,更加悲切,泪如泉涌。金圣叹虽心中难过,可他从容不迫,文思更加敏捷,为了安慰儿子,他泰然自若地说:“哭有何用,来,我出个对联你来对。”
于是吟出了上联:
莲子心中苦
儿子跪在地上哭得气咽喉干、肝胆欲裂,哪有心思对对联。
他稍思索说:“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
接着念出了下联:
梨儿腹内酸
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之状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副生死诀别对,出神入化,字字珠玑,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可谓出神入化,撼人心魄。
金圣叹极爱对对子,又喜欢拜佛,几年前,他刚刚批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一时无事可做。
一天夜里,已批书成癖的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到了半夜乃毫无睡意,便披衣秉烛,信步行至报国去见寺里方丈,想对佛经予以批点。
鹤发童颜、长须飘飘的老方丈得知其来意后,慢条斯理地说:“想批佛经也可以,我有一个条件在先,我出一联,如你能对出,即取出佛经让你批点,否则请恕老僧不给脸面。”
当时正值半夜子时,忽听外面“笃笃”几声梆子声,老方丈灵机一动,脱口说出了上联。
半夜二更半
可金圣叹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就是对不出下联来,只得抱憾而归,一直郁记在心。
三年后,金因“哭庙”案被判斩杀。刑场上,其心爱的儿子痛不欲生,呼天抢地、泪流满面地赶到刑场,与慈父诀别。他看见儿子哭得泪人似的,劝慰道:“别哭了,告诉我今天是什么日子?”
儿子哽咽着说:“八月十五日,中秋。”
听到“中秋”二字,金圣叹突然仰天大笑,高兴地说:“有了!有了!……中秋八月中。”
并要儿子马上去报国寺告诉老方丈,他对出了下联。
可是,一代文坛巨子,再也不能为佛经批点了。
那年雪早,行刑前下起雪来,悲伤的雪花或是为金圣叹而落。
只听他最后高声吟了一首诗:“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寒光闪过,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不畏权贵的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
只留下他字字珠玑情真意切的对联和诗,让后人每每读罢,都悠然神思,涌起深深的怀念之情。
传说中刀起头落,从金圣叹耳朵里还滚出两个纸团,刽子手疑惑地打开一看:一个是“好”字,另一个是“疼”字。
不过值得补充一笔的是,在哭庙惨案中冤杀金圣叹的两位昏官,后来得了报应,没有好下场。
朱国治后来去了云南,以刻剥军粮,将士积忿,〃乃脔而食之,骸骨无一存者〃。任维初也因为犯了别的案子,被判杀头,行刑地点正好和金圣叹相同,是南京的三山街。
因为喜欢读史,言羽发现,有很多人的死法都极幽默有趣。
特别是中国古代,战争极多,战场有很多幽默搞笑之事,很多人的死法也很奇特。
比如牛皋,程咬金,都是超级福将真英雄,两人性格和战斗路数都很像,就连死也都是活活笑死的,死得很开心很有福。
也有些人,蠢笨呆瓜,懦弱狗熊,却也死得十分搞笑。
比如“曹爽不听贤人言,身死族灭无人哀”: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招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进前,令二人同为顾命大臣,辅助八岁的幼子曹芳。曹爽当政后,却忌司马懿及其二子,不久就以明升暗降手法,转司马懿为太傅,而自己大权独揽。司马懿韬晦忍让,装病卖傻,以麻痹曹爽。十年后,趁曹爽与皇帝一同出首都谒陵之际,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将首都洛阳城门紧闭,大军部署四周,然后令曹爽兄弟马上拥帝回城,听候处理。
曹爽一听此信,如五雷轰顶,惶遽不知所以。大司农桓范得知此事,火速骗出城门,急趋曹爽营中,献计道:赶紧带皇帝到许昌去,然后号召四方将领,共同来讨伐叛逆。曹爽兄弟听了,面面相觑,一言不发。桓范又大声道:此去许昌不过一两天路程。到了那儿,以皇帝命令号令四方,谁敢不从。赶快去啊!曹爽兄弟楞楞地仍然没有反应。磨蹭一夜,曹爽终于决定投降,道:罢了!罢了!让司马懿那老头去折腾吧,回去我就做个富家翁舒舒服服过一生吧。于是垂头丧气地带着皇帝回去。孰料司马老头连富家翁也不给他做,没多久就以谋反罪名处死了他并夷灭三族。
世间居然有如此无能之大将军,实在是太幽默。想当年曹操千里奔驰,就为了能将皇帝掌握在自己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卒能统一北方,打下魏家基业。曹爽已有皇帝在手,如桓范所云,以皇帝之名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况且当时司马懿威望虽高,却不足以篡党夺权。皇帝号令一出,必然四方响应,曹家天下真不轻易被颠覆。
而世上竟有如此蠢货,闻变而呆若木鸡,最后乖乖送上头颅。既然后来如此怯弱,当初又何苦先按人头皮?人说狗急跳墙,他竟一跳不跳,真正连狗也不如也!司马懿碰到这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