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系列丛书-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邦这才不再把孩子推下车去,可见此人心狠到什么程度,也可见当时情势狼狈到了什么程度。

    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其父刘太公及妻吕雉,都被楚军俘获,众诸侯也纷纷背汉向楚。

    项羽在这一战中,充分表现了他英勇果敢、雄才大略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局势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迅速找到对方弱点,完成了一次空前的战略计划,飞兵千里,以少胜多,成功实现惊天大逆转,以独到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胜利。

    这种胜利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一个真正的名将正是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完成别人无法完成的奇迹,只有这种极端危急和劣势的情况下创造的“不可能的奇迹”,才更令人难忘,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足与前次巨鹿之战媲美!

    此战项羽完胜,不但歼灭刘邦主力,更扭转了之前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政治局面,重新占据楚汉战争的主动权。原来投靠刘邦的盟军和受制于他的势力又背叛刘邦和得到解放,纷纷投靠项羽,比如塞王,翟王,还有魏王豹,陈余。

    但是,这场战役仍留下了遗憾,由于发动突袭,兵力单薄,项羽没有乘胜穷追,未能捉住主帅刘邦,使其又一次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刘邦诸将收拾残兵,逃往西边,汇聚荥阳,顶住了楚兵的追击。之后占据荥阳、成皋之地利,依靠关中汉中之资源,拉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角逐战,史称“楚汉战争”。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拒绝了。刘邦势单兵弱,但善用谋士。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有勇而无谋,不知是计,果然对范增生疑,并把他驱逐出军。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离开,途中病死。从此,项羽失去了智多星,多误战机,战局慢慢发生了转变。

    当时楚军士气正旺,对荥阳加紧了围攻,形势对汉军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刘邦的大将纪信为了汉军的生存和解除汉王安危,决定牺牲自己。刘邦在陈平的劝说下,让纪信穿上汉王服乘汉王车扮他出荥阳东门诈降,自己则趁机从西门出逃至成皋。项羽发现上当后即焚了纪信,攻破成皋。

    刘邦又迅速从成皋逃出,北渡黄河,军至修武,后得到韩信的援助,势力才又壮大起来。他接受以往教训,决定采取深沟高垒和项羽作持久战,以消耗楚军兵力。同时,又派兵袭楚烧其粮草。

    秋天,项羽率兵东进开封、商丘一带作战,留部将曹咎守成皋,并再三嘱咐无论如何不要与汉军交锋。汉军多次到城下叫阵谩骂,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过汜水与汉军作战。当船至河中时被汉军突袭而败,曹咎后悔不迭,自知无颜见项羽遂自杀身亡。刘邦复取成皋,屯兵广武,取敖仓之粮而用。

    项羽闻知成皋失守,急回师广武,刘邦闭城不出,楚军粮食缺乏不利久战。为了迫使刘邦投降,项羽把俘虏来的刘邦之父拉至广武山(即霸王城)上,隔涧要挟刘邦说:“若不投降,就把你父亲下锅煮死。”

    刘邦故作镇静地说:“当初咱俩共同反秦,在怀王面前誓盟结为弟兄,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要煮咱们的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肉汤”。听后项羽更加恼怒,决定杀掉刘太公。这时,项伯劝项羽道:“杀太公不是时候,也对楚军不利。”项羽从其言,太公幸存。

    此后不久,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在荥阳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关中的萧何更是源源不断地运来兵员、粮饷。而此时项羽则补给困难,危机四伏,形势发生了逆转,楚军渐弱,汉军日盛。

    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这即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鸿沟为界”的由来,而中国的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亦源自于此。

    历史上,大家都看到了项羽鸿门宴上犹豫不决,及兵败乌江不肯过江东导致的惨死,却没有看到,同样还有一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名将,只因生性纯良,没有帝王之心,最终被刘邦吕后当猴耍而死,这就是神将韩信。

    韩信报恩于漂母和忍屠夫跨下之辱的故事,一直是中华千古之美谈。

    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在中原大地上展开了拉锯战,一会儿这边胜,一会儿那边胜,这样大战数年,一直打到汉四年,楚汉两方仍处于胶着状态。双方均已人困马疲,谁也难以取胜。

    这时,其他诸侯王纷纷闹起了独立,他们朝秦暮楚,像墙头草两边倒,一会儿倒向刘邦,一会儿倒向项羽。主战场上是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的军队在对峙,其他人都在观望。

    而刘邦手下的大将军韩信已经把齐国拿下来了,也在观望。韩信取河北,下山东,所战皆捷,声威大振,手下精兵数十万,又被刘邦封为齐王,俨然成为刘、项之外的一支独立力量。

    这时有个叫蒯通的能人,向韩信献计道:楚汉分争,使天下涂炭,要没有贤圣出世,老百姓的痛苦何日能解啊。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全都系于你一人之手,你帮刘邦则汉胜,你帮项羽则楚胜。

    但依我看,你不如两方都不帮,自成一家,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让天下休养生息几年;然后再看形势,可则独霸天下,否也称王一方。

    蒯通看韩信犹豫,又说:“足下不可再犹豫!猛虎犹豫起来还不如蜜蜂一蜇!老虎再厉害,犹豫不决还不如一只小蜜蜂………当机立断,刺你一下,刺了就算。若三分天下而王之,此刻可保平安,将来可得天下。这样进退自如,何必定要听刘邦的一条道儿走到黑呢?‘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是天赐的良机,正该成就大业,千万不要错过!”

    韩信却说:“话虽不错,但汉王待我不薄,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我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通心想:糟糕,这家伙用兵如神,处世却如呆瓜。连忙又将当年文种、范蠡的结局及“狡兔死,走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一一说给韩信听。

    韩信听了,虽有动心,却犹豫了好几天的时间仍然下不了决心。

    最终他还是不忍背叛刘邦,挥兵西出,十面埋伏,大败项羽于垓下。

    范增的预言也果然在鸿门宴后数年应验:楚汉战争最后,项羽败北,在乌江自刎而死,刘邦建立汉朝,是为汉高祖。

    而当年救下刘邦、与之结下娃娃亲,并数次相助的项伯,亦被刘邦诛杀,未能幸免。

    然项羽既亡,刘邦怕韩信功高震主,结果立下大功的韩信竟被刘邦吕后以谋反罪名,第一次如擒猴般缚在车后,押回长安,第二次干脆一刀杀死。

    韩信只能在死前哀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其实韩信若无反心,当年为何自讨齐王爵位(时刘邦尚未称帝,亦只汉王耳)?若有反心,蒯通献计时正是良机,却又为何不听?临死反悔,又有何益!

    如果韩信当年听了蒯通之计,只怕后来中国人非汉非楚,而是姓齐也说不定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承认了自己是一个将才而刘邦是一个帅才,他没有勇气逾越从“将”到“帅”的界限,不想称帝,最多也只想讨个齐王而已,换言之,他自叹没有这个命,是“天哉”!

    而当时刘邦出兵在外,吕后在宫庭之内将韩信杀死。韩信死前长叹,悔不听蒯通之言,当初没有起兵谋反。事后刘邦得之,即下令将蒯通捉拿,欲烹之。

    蒯通大呼冤枉,然后讲了“群雄逐鹿,各为其主”的道理,没想到刘邦听了,觉得讲得在理,竟然就将其放了,就这一点来说,刘邦还是有王者与众不同的非一般气度,比起项羽烹高人、蠢笨不肯过江东,和韩信愚鲁不肯自称王来说,的确要更胜一筹,换了刘邦呆在项羽、韩信任何一个的位置,只怕江山也还是他的。

    “听人劝,得一半。”

    刘邦乃一酒色之徒,虽能拔剑斩蛇,力不过常人;虽能混进吕公酒席,智不过尔尔。但他最大长处,就是知道自己不足,能听取人言,知人善用。萧何向他推荐韩信,他马上拜之为将;郦食其责他不尊长者,他立刻低头谢罪;项羽不守前约,封他为汉中王,他恼怒欲反,后听萧何、张良之劝,忍气而去,待项羽大军东去,再暗度陈仓;正当中原战争紧急之时,韩信忽然请封齐王,刘邦大怒,却又再次听了张良之计,实封韩信为齐王;不利之时,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如此等等,终于成为了大汉朝的开国皇帝。

    反观项羽,则恰恰与此相反,无大局观,不听人劝,不会用人。个性崇武而不崇谋,对谋士的地位实际上是看不起的。

    谋士范增断言:“刘邦在山东时既贪财又好色,入关之后,却忽然财也无所取,美女无所幸,可见他志在天下。此人兵多将广,应该趁他没发展壮大之前,赶紧灭了他!”然项羽自负,不肯听从。鸿门宴上,范增再三示意,项羽终不肯下手。最后,干脆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将天下第一谋士赶走了事。

    项羽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火烧阿房宫后分封诸侯(分得很不公正),以为天下安宁,准备回老家去做安乐王了。这时有人献计曰:陕西这一带山河四塞,土地肥饶,您把首都设在这儿,才可以四面号令,称霸天下啊。项羽却思家心切,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我可不干这等傻事。

    献计者退下,冷笑道:人们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项羽听了大怒,竟将其抓来一烹了之,然后顾自回彭城。

    项羽不听劝,不愿定都咸阳,的确没有眼光。须知咸阳乃是秦国多年经营之地,当年攻打六国,虎狼之师一次次从此地出发;统一六国后,又将天下富户尽集于此,咸阳已是人们眼中和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中心。定都于此,既可号令四方,又可就近压制最大的隐患刘邦,实是百年大计之根本也。奈何项羽不肯听此良策,定要远归彭城。结果被刘邦巩固中央,轻易夺得三秦之地,东出而逐鹿中原,最终落了一个哀叹“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下场。

    更可怜那献上妙计良策之人,所献非人,不光被煲成肉汤,历史上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司马迁《史记》不言“说者”姓名,扬雄《法言》以为“蔡生”,《汉书》卷三一《项籍传》以为“韩生”。

    其实这无名氏才是真正高人:彭城是一马平川之地,无险可守,不论刘邦还是项羽打彭城,都是一攻就破,一打就散,这岂能是一国之都!如定都关中,只要守住潼关任你插翅也难飞,根本进不了巩固的关中根据地,动摇不了天下大势。

    项羽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不能忍。他不重用谋士韩信,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英勇善战,过于自傲,所以忽略了韩信突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韩信曾受跨下之辱而能忍,对于血性项羽来说,这是无论如何也不可以接受和重用的对象。

    项羽自己,也不像刘邦一样能忍辱负重,刘邦兵败逃跑了无数次也不死,项羽只败一次就死了。

    而项羽和刘邦虽同时羡秦始皇而说出“彼可取而代之”及“大丈夫当如是也”,唯刘邦有始皇一统天下之雄心,项羽却只有分封天下之寸光也,和韩信一样,他实在也担不起那一份天命。

    历史也同样还有很多人,因为迂腐愚忠,死得让人扼腕叹息,比如民族英雄岳飞和袁崇焕。

    还有一些搞笑的,比如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打进京后向他们讨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千万两。

    历史就是这样,似乎总是不可思议地以特殊的方式谱写着自己残酷的真实。用错了人,信错了人,一两句话,一两个行动,就决定了英雄和狗熊的区别,决定了历史的写法。

    很多事件,若有时间可以重头来过多好,只可惜世上并没有后悔药,无可回头。
………………………………

《平凡的世界》第一篇 《浪漫生活一百年》 第三章 少年2 第二十四节 不死之秘术

其实国家的命运,并非单由一个人的意识所能左右,即便是所谓英雄人物,也未必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开拓命运。只不过应当时环境所需,而去顺应历史的大势必然而已。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最大限度的成功传奇,这就是英雄人物给人类历史留下的最宝贵遗产。

    贤臣良将,若明珠暗投,所托非人,则悔之晚矣。

    正如王安石所唱: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

    而类似韩信被刘邦和吕后害死的,还有名将韩越。他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西汉建立后封为梁王。

    刘邦也以叛乱之名抓了韩越,之后赦免了他;接着吕后又派人以叛乱之名抓了韩越,然后处死,灭其家族,封国亦被废除。

    彭越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个正规使用游击战战术的军事家,可以说是游击战的始祖。后来*提出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深得其精髓,亦得到熟读史书的毛、主席高度赞扬,也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军事谋略与指挥才能,彭越不如韩信,但论功绩,他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楚汉战争中,正是由于他率部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打击楚国的补给,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使楚军的粮食装备得不到补给,也给了汉军不被项羽歼灭的机会。楚汉战争正是因项羽未选关中而定彭城,没有巩固的根据地,才在刘邦的正面防御、韩信的千里包抄、彭越的后方游击合力基础上,才在垓下之战中有机会歼灭项羽麾下的疲惫之师,取得最终胜利。

    彭城一马平川,无险可依,易攻难守。刘邦此前就轻松拿下了彭城,比二战时希特勒打到莫斯科外围都更进了一步,相当于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是最后还是像德国人被苏联人赶出领土一样,被项羽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不同的是,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德国人打了很久,最终还是打不下来,苏联人最终在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最重要一战)反败为胜;而楚国的首都彭城,刘邦却很快了打下来,之后又很快失去。

    与苏德二战不同的是,最终楚汉战争却是刘邦得胜,这和项羽不听劝坚持定都彭城有很大关系。

    而与项羽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类似,德军在二战前发现一本书叫《未来的陆军》,讲述如何以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德军据此建立了庞大的装甲军团,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利用机械化优势打败了法国,可笑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

    而刘邦也是吃了骑兵的亏,后来大力发展机动骑兵,最终反以骑兵灌婴之师将项羽击溃。

    西方人多以为德国二战时的将领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出色的,因为他们偶尔可以打出以少胜多来。其实这是很可笑的,如果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就明白现代战争根本别提什么以少胜多,比如:

    项羽彭城破诸侯:三万对五十六万。

    韩信破赵之战:一万二千对二十万。

    昆明大捷,光武帝刘秀仅以3000人打败了王莽40多万人!

    张辽合淝大战:八百对十万。

    淝水之战:八万对一百一十二万。

    。。。

    若读《梁书》,人们会再次被一位天才一剑惊阕:他一辈子打了上百仗,几乎全部都是在一比数十甚至上百的比例下打的。

    他就是南北朝时的梁国陈庆之。

    陈庆之,字子云,年少时就开始跟随梁武帝萧衍,从身份上来说应该是属于书僮一类。萧衍喜欢下棋,每次下总是不忍释手,而且通宵达旦地不睡觉,几近痴迷。其它的侍从或者陪练什么的早就耐不住睡了,只有陈庆之招之即来,从而使得萧衍免去了一个人打谱的无聊,于是萧衍对他的这位少年侍从也就格外赏识。

    而在田中方树的《奔流》一书中,则有更为精彩的描述,说陈庆之在棋局上有着一眼即能看穿对方破绽或疏漏的天赋,这在史书上是无从考证的,不过作为其神秘莫测的军事才能的一种解释,倒也是让人很乐于接受的。

    田中方树承认,其《银河英雄传》的原身,并非汉尼拨,而是以白袍陈庆之为原型塑造的。

    史书上记载,陈首战对丘大千,两千对两万,这是常人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对于陈庆之来说,这只不过是他一生中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中的一次练兵罢了。

    陈庆之44岁时,成就了古往今来最牛全胜的伟业………七千白衣骑士突袭洛阳。

    《梁史》记载,从铚县出发到达洛阳,十四个月内攻陷三十二座城池,大小四十七战,奇迹般的全部获得胜利,并且在三日内陷落要塞虎牢关,进入洛阳,他那只仅仅七千人的“白袍队”几乎还没有损伤,这是自东晋以来任何发动北伐的人都无法创造的伟业!

    《梁史》给予他的评价是“所向无前”四个字。而毛、主席在批阅二十五史时,看到这一段,写下这么一行字“读来令人神往”,可见评价之高。

    毛、主席晚年读《南史•陈庆之列传》曾“热血沸腾,掷书而起”。

    公元529年,北魏国内变乱,有实力的萧宝寅、葛荣、尔朱荣等纷纷割据,没实力的如北海王元颢,就只有像春秋时那样自托他国,借助他国力量去成为本国的皇帝。元颢向梁投降,萧衍不好回绝,于是派飚勇将军陈庆之带领七千人马送元颢上洛阳称帝。这个行动与其说是莽撞,不如说是搞笑来得确切。若区区七千人真能打下拥兵百万的北魏国都洛阳,北魏早就被梁灭了,哪能等到元颢借兵。萧衍根本不相信这事可行,于是敷衍一下元颢,或许在出征之前已悄悄告诉心腹陈庆之:打着玩玩,不行就撤。

    但就是这次敷衍,成就了陈庆之的赫赫声名。连元颢也没打算真的打下洛阳,出兵不久就称帝不走,给陈庆之封了一堆官位,委任他自行战斗。于是在连绵的春雨之中,陈庆之带领自己直属的区区七千部队,开始了神话一般的北伐之旅。

    陈庆之攻克荥城,进军睢阳。睢阳的守将叫做丘大千,就是在陈初战中他以十倍兵力据营防守而仍然被打得一败涂地的家伙。这一仗完全是当初那仗的重演:七千对七万,一样的一比十,一样军多的反而防守,不过这次丘吸取了教训,连筑了九座营垒抵挡。但结果毫无二致:陈庆之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使丘完全失去了斗志,于是举众投降。

    之后元晖业又率领近卫部队两万人占据考城阻挡陈庆之,考城四面环水,易受难攻。陈庆之“浮水筑垒”,攻下考城,生擒元晖业,“获租车七千八百辆”。

    胜利之后,陈继续进军洛阳。一路上有不少地方军闻风归降,大致稳定下来的北魏终于开始正视这支执著得近乎狂妄的队伍,平叛的新贵尔朱荣本人也是名将,在骑兵战术上从不让人,怎么能容得这小小的部队猖狂?何况北人坐马,南人乘船,一个南方人陈庆之居然率领七千骑兵杀进北魏的腹地,在骑兵将领尔朱荣看来何其可笑!

    于是尔调动二十余万大军,分别由骁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鲁安等人率领,前后左右包围了攻荥阳不下的陈氏孤军,加上荥阳城内还有七万守军,三十万对七千,陈的白袍军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尔朱荣想陈氏这一次一定是逃不掉了。

    没想到包围圈刚刚形成,还没来得及进攻,陈庆之已经攻下了七万守军的荥阳!史书记载:陈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总动员,亲自擂鼓,一通鼓未尽,先头部队已经登上了城墙!

    而占领荥阳的陈庆之看到二十余万北魏援军浩浩荡荡压到城下,压根没想守城,居然亲自带领只三千骑兵和敌人决战。

    三千对二十万,双方大部是骑兵。陈三千人竟全歼北魏二十万援军,此仗之后,“北人坐马、南人乘船”彻底成为了过去。“鲁安于阵乞降,元天穆、尔朱吐没儿单骑获免”,陈庆之可能觉得还不过瘾,又带着这三千人顺便拿下虎牢关。有一万精锐、踞雄关险要的虎牢守将尔硃世隆这位后世造成了北魏分离的豪族在听到陈庆之来了,吓得根本不敢与之交战就弃关逃走了。

    此时,陈庆之距洛阳仅一步之遥,但他没机会打洛阳了,因为洛阳不给他机会,守将元延明直接投降了。

    元颢知恩图报,弄了一打高官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