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空系列丛书-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先灵派科学基于中国中医的养生之道,复古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创立了“万有一统宇宙生物观”,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并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宇宙生态大发展。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有人之道,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内经》天地人系统中的人与天相通的总原则是:同气相求,同类相应。顺则为利,逆则为害。

    《淮南子•精神训》曰:〃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于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征,可用极简约的叙述来表达:

    「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干卦大象)

    中国的思想,不偏于天定胜人,亦不偏于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于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征。

    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六六二年)

    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

    周易『干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

    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干文言)

    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

    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而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

    中国哲学里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里隐藏着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

    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先灵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

    先灵派科学认为:不同的宇宙星系,都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天轴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而地球居一天体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所处天体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地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

    《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在中医名之曰〃气〃。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论及养生学(即现代说的气功)和经络学,就是常说的气功,修炼气功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在临床治疗中发挥不可估量的做用,绝大多数西医治愈的疑难杂症,最终都能依靠中医来治愈。

    中医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中医的气功、推拿、穴位、刮痧、针灸、足疗,效果都实实在在,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知道这些当然都是真的。

    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生病都是中医治好的,而西医历史极短,相比之下只是个小学生。

    西医都是讲临床,就是拿人做实验,把人像小白鼠一样测试,并根据测试数据进行胡乱调整再试。

    西医只看到了人体血肉之躯这个物质部分,却没有看到人体先灵之气这种精神能量的运转体系,这也是为什么西医总是治标不治本,而且会本末倒置,经常听到讲各种各样副作用经常不小心乱吃药就会吃死人的,全都是西药,而传统的中药方子,滋补阴阳,调和气血平衡合理,绝不会吃死人。

    《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

    《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人与天地相参也”(《灵枢•岁露》、《灵枢•经水》),“与天地如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因此,《内经》的天人合一观是《黄帝内经》天道观的最重要观点。

    天地同律也就是时空合一。律学本属于声学,由于古代天文学在制定历法过程中需要数*算,便借用律数来完成这一过程,而产生了律与历的结合。律历一体思想首先是与古代气论紧密相关的,反过来又促进了《黄帝内经》对〃气〃的规律性研究和人体生命节律的研究。

    音律与天之气相应,《史记•律书》中说道:〃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古代以〃同类相动〃理论推想互相感动的事物之间通过气传递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从而把律与〃气〃密切联系起来。

    汉代有〃候气之法〃,据《后汉书•律历志》记载,在一个密闭的室内,把端部塞上葭莩灰的律管按一定的方位加以布置注意观察就可以看到,每到一定的节气,与该气相应的那支律管中的灰就回逸出。

    这种把律管的长短和天地之气联系起来的实验,对我们理解五气、五藏与五音相应等问题至关重要。

    就这样,人们把不同音频的乐音同一年中的不同时令,同该时令的气候、物候联系起来。所谓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过是天〃气〃在一个回归年中有二十四种或七十二种表现,同时造成了不同季节中声色味的不同。因此,五音、十二律可以说是关于〃气〃的量化的另一种表达。

    十二律的名称表示着〃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作用。如:黄钟:黄者,中之色,钟者,种也。…阳气施种于黄泉,孳萌万物,为六气元也。(《汉书•律历志》)

    南吕者,言阳气之旅入藏也。(《史记•律书》)

    蕤宾者,言阳始导阴气使继养物也。(《汉书•律历志》)

    夹钟者,言阴夹助太簇,宣四方之气而出物种也。(《汉书•律历志》)

    时间周期(历)与天地之气的运动也相应,古人早就发现,地球特有的时间周期与地球在太阳系的特定位置相关,如昼夜、24节气、四季、年等。昼夜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节气和四季的变化是由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造成的。这些时间节律的背后,是地球所受太阳能量辐射的周期性改变,人的生命节律也是由地球的这种特性造成的。

    因此,天地四时之气的运动变化有着相动一致的特性,人体生理功能节律也随天地四时之气运动变化而改变。

    由此,《黄帝内经》依据天地同律的原则创建了的独特的〃五运六气〃历。这种历法特别注意气候变化、人体生理现象与时间周期的关系,是《内经》学术中时空合一理念的集中表达,从非常广泛的时空角度反映了天地人之统一,反映了人与天之间存在着随应而动和制天而用的统一。

    就一年四时而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人的生理功能活动随春夏秋冬四季的变更而发生生长收藏的相应变化。

    就一年十二月而言,〃正月二月,天气始言,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素问•诊要经终论》)

    随着月份的推移,人气在不同部位发挥作用。

    就一日而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消长变化,人体的阳气发生相应的改变。

    从〃天人合一〃观念出发的传统文化与中医学都表现为重道、重神、重无、重和谐、重势,其核心则是〃象〃与〃数〃。

    所谓〃象〃,指的是经验的形象化和系统化。〃象〃的特征是动态的,不是单纯地模仿其形,而是模仿其变。象还是全息的,万事万物息息相关。

    就《内经》而言,藏象系统就是通过生命活动之象的变化和取象比类的方法说明五藏之间以及与其他生命活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论。

    其中,〃象〃又分为法象、气象、形象。〃法象莫大乎天地〃(《周易》),举例言,

    〃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为法象;

    阴阳四时,〃其华在面〃(同上),为所见气象;

    〃其充在血脉〃(同上)为所见形象。

    藏象理论作为《内经》理论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将五藏联系六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五情,以五行理论进行阐释的五大〃象〃的系统,并完全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综合功能。〃

    《左传》有云:〃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

    《内经》认为生命运动与自然一样,有理、有象、有数。通过取象比类,可知气运数理。

    《素问•六节藏象论》先论数理,后论藏象,深意寓在其中。

    〃数〃是形象和象征符号的关系化,以及在时空位置上的排列化、应用化和实用化。它不同于西方的数学概念,不是描述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而是以取象比类的方式描述时间方式和运动关系。

    《内经》中的藏象理论则以五元序列来表现。自然界以四时阴阳为核心,四时阴阳涵概了五方、五气、五味等自然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人体以五藏阴阳为核心,五藏阴阳涵概了五体、五官、五脉、五志、五病等形体、生理、病理各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类属、调控关系。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与人体的五藏阴阳相互收受、通应,共同遵循阴阳五行的对待协调、生克制化的法则。

    因此,人天同数是《内经》把时间的周期性和空间的秩序性有机地结合观念的体现。强调人体自然节律是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的生理、病理节律,故有气运节律、昼夜节律、月节律和周年节律等。

    其基本推论是以一周年(四季)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四季有时、有位,有五行生克,因此,以一年分四时,则肝主春、心主夏、肺主秋、肾主冬……。月节律则与该月相和所应之藏在一年之中的〃当旺〃季节相关。其昼夜节律也是将一日按四时分段,指人体五藏之气在一天之中随昼夜节律而依次转移,则肝主晨,心主日中,肺主日入,肾主夜半。(见《素问•藏气法时论》)

    实质上,〃人身小宇宙〃在《内经》中绝非泛泛而谈,《内经》认为人体与宇宙之间存在着某种数理上的一致性。如《内经》论述人体呼吸完全与太阳的运行联系起来,将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的规律,与太阳的周日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如《灵枢•五十营》将人体气血运行与日行28宿直接挂钩,认为太阳一昼夜环行28宿一周,人体气血运行人体50周(白天25周、夜晚25周),如此太阳每行一宿,血气行身1、8周,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6寸,270息,气行16丈2尺,即行人体之一周。由此再进一步,太阳每行一宿,(此指28宿均匀分布的一宿,实际上28宿不是等长的),人呼吸486息,据此推算人一昼夜有13500息。《平人气象论篇》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即平常人一息,脉跳动五次,一次脉的跳动,气行1寸2分。如此用气运行的长度表示脉搏的频率,从而表示一种时间周期。这种以大气贯通一切为基点而形成的人体与宇宙的相互模拟,在《内经》理论中比比皆是,强调了天人一致的内在本质。

    先灵科学证实人有灵与肉两套系统运作机制。

    人们常说血气方刚,其实血和气一个液态一个气态,相辅相成,不能分离。气血相互滋生,气虚则血少、血少则气虚,故在中医临床上一般是气血双补。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气就是能量,血就是物质,而血中所蕴藏的DNA基因,从某种程序上也决定了个体对能量的反应机理。

    在中医学中,气指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能量,是体内的精微物质产生的一种有极强能量的活动力,如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形成身体机能。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血,指内循环系统的红色液体,行于脉中,并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能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是构成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为表,血为里,气是功能,血是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血中暗含了生命体基因,十分珍贵,所以才会有血祭之说。

    在先灵派科学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在宇宙生物学方面,也终于寻找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天下一统,完美阐述了传统西方科学不能解释清楚的诸如针灸、经络、气功、中医的五脏六腑、阴阳虚火等等各种神奇。
………………………………

《暗黑世界之永生之门》 第一篇 《重返微星》 第二章 《木神之音》第十一节 身土不二缘起

而韩国的“身土不二”观念,也是中国先灵“天人合一”思想的展开。

    在韩国,医学家许浚在1610年完成的医学名著《东医宝鉴》第一次从《大乘经》中引用了“身土不二”。

    它的意思是:人身和土是不能分离的,人生活在土地上,食用土地上长出的东西,如果适应环境,就会身体健康。

    身土不二,最早的出处是《大乘经》。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读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

    这几句话很有味道,有点像《金刚般若》的句法。从中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宇宙万有原本是平等一相,这当中没有差别,所以才说不二。寂跟照是一桩事情,身土也是一。

    《金刚经》跟我们说明,大千世界是怎么来的?佛跟我们讲“一合相”。“合”是组合。先灵派科学家用统一万有理论证明了,所有一切物质基本的物质是相同的,只是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

    无论极子、量子、夸克、原子、分子、人物、星球、星系、宇宙,基本的物质都是一种,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样,就变成不同的原子,再组合成分子,组合成宇宙万物。

    其实宇宙万物就是一合相,释迦牟尼佛数千年前就已看得清清楚楚。

    一切宇宙万法是平等的,一合相,没有差别,只是排列组合的样子不相同,其实是一个东西。

    可惜这些科学家没有读佛经,他们要是读了佛经,对佛经一定佩服得五体投地。

    佛在几千年前怎么会把这事情搞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现在科学家还在摸索,还摸不清楚,佛在经典上统统讲清楚了。这就说明了真实的智慧,见到事实的真相。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我们看似真有,乃是用“分别心”看,真相是‘当体即空’。

    比如看电影,其实底片是一张一张的,并不是一直都有,放映时因为速度太快,我们只看到连续的相,一秒钟开关二十四次,我们肉眼便再无能力去辨别其中的空。

    而人的脉络气血和DNA,也有此理。

    “东西”一词,在中文也有“事物”的意思。

    东西东西,东方神奇文明和西方现代科学,东方为先,西方在后,中国最早主张科学看待特异功能的,恰恰就是中国对西方科学最为了解也最知名的科学家之一钱学森。

    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天地人之间相互感应,其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他也提倡“人天说”。

    人类每一百万个DNA基中,只有十二个真正的基因,而其它的无尽的代码,隐藏着无数的功能秘密。

    钱学森认为,所有这些所谓的“气功”、“特异功能”,都不过是人体本来基因代码中就具备的功能,只不过普通人没有找到适合的修行方法将它们激发觉醒而已。

    先灵派科学认为,天人合一,身土不二,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所在星球上的引力特征。

    改变其引力场,就有可能改变星球物种DNA分子的结构形状。

    先灵派通过灵能修行,发现就象人类视力只能分辨一定频率的电影帧一样,人类其实不只有两条DNA链,而且拥有12条DNA甚至13条超DNA,但是其它的DNA链,就如同星空的暗星和暗物质一样,人类肉眼并不可见!

    人类在第三维度中不能发现其他10条DNA,因为那不是物质或化学性的。那是能量部分即灵性部分,这部分振动频率极高,比物理部分高得多。那在更高的次元才能观察到。DNA确实包含着自生命被创造以来的全部人类历史和自我演化的记录!

    先灵科学将人体承受精神之灵的肉体,与肉体内蕴藏的精神和意念之灵体,两套完整分离却又阴阳相合的体系完美地回溯和再造出来,真正挖掘和开发了人之灵能暗藏着的强大力量,甚至可以以一人之力,影响大规模群体事件,连形性共振也屈从于其精神和意念的力量。

    先灵派的统一万有理论,由微入宏,解释了DNA的自我复制功能为什么是唯一的,也从蛋白质分子和DNA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中证明,微观粒子、宏观星球,都存在着螺旋式前进的运动规律。

    1909年,丹麦植物学家约翰逊用“基因”一词取代了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从此,基因便被看作是生物性状的决定者,或者说,被看成是生物遗传变异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926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发表了著名的《基因论》。他和其他学者用大量的实验证明,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基因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和空间,并呈现为直线排列。这样一来,就使孟德尔关于“遗传因子”的假说,体现到具体的遗传物质——基因这一概念上。这个结论,为后来进一步研究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尽管情况如此,但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基因”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直到19世纪40年代,当生物科学工作者弄清楚了“核酸”,特别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乃是一切生物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时,“基因”这一概念才有了确切的生物学内涵。其间,1951年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获得了DNA的结晶体;1952年又获得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年仅25岁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沃森与37岁的英国科学家西斯。克里克共同阐明了这个划时代的学术成果——他们从DNA(脱氧核糖核酸)的X射线衍射图上解读了它的“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它使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跨入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阶段,并使遗传学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层次,从而迈出了解开“生命之谜”的重要一步。

    应该承认,当时的两项科学成就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美国加州大学森格尔教授发现了蛋白质分子的螺旋状结构;二是X射线衍射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结构研究中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从而有了观测分子内部结构的实验手段。正是在这样的科学背、景和研究条件下,才促使沃森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与克里克合作,致力于研究DNA的结构模式。他们通过对大量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953年4月25日英国的《发现》杂志上。在随后的日子里,科学家们便围绕着DNA的结构和作用,陆续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