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抗战观察者-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涔叵档木龆ā贰

    这是九月一号延安发出的一份件,这份件规定了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是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他们将统一领导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

    “走?你们能走出东北?算了,我说过不干涉你的工作,我说话算话。来,我们继续喝酒。”

    张海波走了,走之前向杜成行了一个军礼,就像在长治和杜成重逢时那样的军礼。

    “粟裕回来了,带着很多干部进驻了第一军。”梅岚不知从哪里冒出来说。

    “哦。怪不得。有时间吗?陪我去城外走走吧。”

    长治城外,杂木林东,那里安葬着多多杜成熟悉的人。有八军,有先遣军,还有……叛徒。每当杜成心情不好的时候,他总是喜欢到那里看看,今天也不例外。

    梅岚知道杜成的这个习惯,只是冲着他点点头,然后熟练地到小卖部里买了两瓶酒,一包香烛和一刀烧纸。其实杜成并不相信这些东西,只是为了心安,每次扫墓还是要准备上一些。

    两个人准备妥当,杜成暗地里吩咐了自己的亲卫几句,就和梅岚挽着手慢慢向城外走去。

    让杜成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一个熟人,一个很熟的女人,一个很熟的女八军战士――李秀娟。

    。。。

    。。。
………………………………

第193章 密支那风云

    九月的长治,迷人而又宜人,雨季刚过,气温适中。远离了喧嚣,亲近了自然,杜成的心情也随之轻松了许多。

    出了城来不远,这里的道已经不适合杜成的轮椅行走,幸好杜成早有准备,几名亲为已经为他准备好了软椅。绕过那片杂木林,就可以隐约看见掩映在树林里的那座陵园了。

    白云生、周虎、吴良平,牛大力……一座座墓碑,一个个逝去的生命。

    每一个熟悉的名字,都会让他想起久违了的的呼唤;每一张熟悉的面容,都会让他想起难以忘却的往事。他忽然就觉得自己像老人一样,常常让自己陷入回忆之中而不能自拨。他努力晃晃了头,让自己从回忆里走了出来。

    咦?这些花好像是……梅岚示意身边的亲卫注意保护杜成的安全,杜成看了一眼墓碑上的鲜花,笑了笑道:“没事儿,能到这儿来的不可能是坏人。”

    杜成的话音未落,墓碑后就转出一个女人。“杜……将军?好久不见,你还好吧?”

    “李大姐,好久不见。”

    看见了李秀娟,杜成瞬间就想明白了因果。

    “你也调到一军了?政委?”

    李秀娟摇摇头道:“我主管宣传。”

    杜成“哦,恭喜。”

    “谢谢你。”

    杜成不知道和李秀娟说些什么,只好默默地在白云生、吴良平几人的墓碑前进行祭奠,李秀娟的感觉似乎比他还要强烈,这种莫名的隔阂让她没办法在这里停留下去。

    “杜将军,我该走了,你保重。”她说。

    “哦,你也保重。呃,这是梅岚,我的妻。”

    两个女人礼节性地拉了一下手,李秀娟最后看了他一眼,随即告辞离开。

    “答应我,不要想多。虽然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我支持你。”梅岚拍拍杜成的手说。

    杜成用力搓了一下脸,“走,我们回去。”

    回到长治的第二天,杜成飞到外蒙就先遣军当前的问题和晏正德等人进行了商议。随后宣布:先遣军即将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以科技为本,精兵简政,力图打造一支远东的现代化军队。

    为此,先遣军将划分为五个机械化师和一个空战师。

    空战师下辖四个飞行团,有轰炸机团、歼击机团、直升机团和运输机团,拥有各类飞机近架。随着杜成大把的撒钱,先遣军培养的飞行员也逐渐地多了起来,虽然作战经验还有些不足,但前景可期。

    机械化师下辖一个装甲团2100人,两个步兵团4300人,一个炮兵团1700人。一个多管火箭炮团1300人,一个防空团1300人,一个师属直升机支援小队。

    这样一来先遣军就拥有六个师近十万人,反倒是赶上了以前八个师的规模。随着杜成发布的命令,全军开展了大练兵运动,广阔的蒙古草原上随处可见奔跑的汽车、半履带车、装甲车、坦克等机械化装备。反正大草原上十公里也见不到几个人,只要人没事儿,杜成不在乎这些装备的损坏。

    缅北,密支那。

    郑永年和李天来正在就密支那当前的形式叫唤着意见。这一段时期来,缅北的部分克钦族人不知受了什么人煽动,不仅对先遣军充满着敌意,还有个别武装分屡屡袭击先遣军巡逻队。

    因为语言上的问题双方难以沟通,致使矛盾加深,冲突加剧。郑永年和李天来深感形势不妙,一方面加强戒备,一面急电晏正德军长请求指示。

    晏正德对缅北的事情一无所知,所有的一切都是杜成自己的安排,现在两个师长请求紧急指示,他哪里还敢怠慢?急忙找到正在看士兵们操练的杜司令,将情况说了一遍。

    其实杜成早就有心去缅北一趟看看情况,只是梅岚因他伤病未好不愿他过操劳,所以一直在从中作梗,这才让他的的缅北之行拖延到至今。现在缅北的情况危急,梅岚也就不再拦阻于他。

    九月的密支那闷热多雨,杜成的飞机刚一落地,他就感受到密支那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闷热。回到房间后打开风扇一阵猛吹,这才感觉好了一点。

    “郑师长,李师长,来,先降降温。”

    杜成拿出几听冰镇啤酒分给两人尝鲜,自己则打开一罐一口气就喝了个精光。

    “这是什么玩意?”

    郑永年和李天来奇怪地看着杜成喝光了啤酒,也着他的样打开了易拉罐,喝了一口后吧唧着嘴说:“味道很怪,不过,喝着还真不赖。”

    杜成又打开一罐慢慢地喝着。“最近都有什么情况?士兵有伤亡吗?”

    “有几名战士受了轻伤,五人死亡,两人重伤。”郑永年介绍说。

    杜成的脸色沉了下来,虽然伤亡不大,可先遣军的战士每一名都是宝贝,这种无意义的伤亡才让他愤怒。

    “因为司令在临走之前有过命令,我军战士在持枪歹徒面前一直保持克制,这才没有把事情闹大。”郑永年继续介绍着说。

    李天来插嘴道:“司令,我们和他们言语不通,这光挨打不还手的也不是长久之计。我看司令还是下命令反击吧,谁敢挑事儿就收拾谁,看谁还敢袭击我军战士。”

    杜成苦笑道:“你以为我不想打呀,可在这缅北还真就不能轻易动武。你们光想着打,可你们知道这克钦族的来历吗??”

    郑、李二人被杜成给问愣了。这还有什么来历,他们就是皇亲国戚咱也不能光挨打不还手啊,难道他们还是我们的亲戚不成?

    杜成了解手下这帮人了,要说打仗个顶个没说的,可在问上就一问不知了。不光是杜成自己的部队,在这个年代里除了一些专家教授,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地方民俗。

    杜成也就是赶上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再加上克钦族一直和政府军不对付,隔上个一年半载的两下就要打上一阵。因为历史遗留的诸多问题,共和国也不好随意表态。

    这样的新闻看多了,杜成也就了解了一些克钦族的情况。今天正好闲着没事儿,就当是给他的两员大将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吧。

    。。。

    。。。
………………………………

第194章 密支那风云(二)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克钦族与云南景颇族同根同文同源,也一直自称是景颇族人。克钦是缅甸政府强加给他们的称谓,至今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

    正是因为克钦族坚持自己是景颇族人,缺乏对缅甸政府的认同感,所以才坚持独・立斗争直到现在。

    “原来克钦族和咱们还真有一点关系啊,怪不得司令你要我们不要轻易和他们动武呢。感情是我们自己人。”

    杜文成笑道:“他们和景颇族同种不假,却不是我们自己人。所以呢,该打还得打。”

    郑永年和李天来两人听完了杜文成的话,刚才还恍然大悟,现在又糊涂了。算了,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就算是亲戚也有打架的时候,难道就因为是亲戚就等着挨打?

    “我们现在还需要他们,能不打最好,我想一定是有人在这里搞事,想要把我们从这里赶出去。你们警惕一点,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些人。”

    对于克钦族的事情,杜文成自己也是挠头,想要征服只靠铁血是不够的。他决定找人和他们沟通一下,实在不行那就没办法了,该打还得打。

    缅甸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阻碍共和国进入印度洋的一道屏障,也是阻碍中东石油从陆路进入共和国的关卡,正是出于这个思虑,他才要抢先控制密支那,在慢慢谋划整个缅甸。

    现在外蒙的两个师正在向机械化方向转变,在密支那的两个师也不能落后。这几天来,杜文成只忙着两件事,一个是和原住民的冲突,一个就是督促先遣军训练。

    密支那原住民突然和先遣军发生冲突提醒了杜文成,单靠胡萝卜是控制不了人心的,胡萝卜之外还要加上大棒,这样才会收到最佳效果。

    就在杜文成到达密支那的第三天,勒瓦地区就发生了大规模骚乱,近千余原住民围攻当地驻军。因为有令在先,驻勒瓦先遣军不敢随意开枪射击,只好对空鸣枪警告,不料枪声引来了更多的原住民冲击驻勒瓦先遣军驻地。

    杜文成闻讯后,立刻命令先遣军出兵镇压,对带头闹事、主动挑衅、煽动不满等人统统严惩不贷。同时发布战时条例和战时戒严令,在整个密支那实行全面军管。

    战时条例和战时戒严令一颁布,先遣军立刻就行动起来。这些日子来先遣军战士受尽了委屈,却因为不得擅自开枪的命令而不得不有所克制。

    现在好了,有了战时条例为依据,凡聚众闹事、煽动挑衅者,都将得到坚决有力的打击。先遣军的巡逻队也从以前的摩托车换成了吉普车、装甲车,再加上精良的武器,严谨的军纪,整个密支那到处都可以看见先遣军威武的身影。

    那些心怀叵测的人一见先遣军动了杀机,自知在先遣军面前讨不到好处,识相的偷偷地溜掉了,不识相的不是被杀就是被抓,密支那再也见不到东一群西一帮乱喊乱叫的人群了。

    稳定了密支那,杜文成立刻开始为郑永年和李天来的两个师换装。战士们手中原有的j…41b全部换成了j…41a型步枪,战术背包里也多了一些针对密支那自然环境的药品。

    杜文成这里厉兵秣马,以昂山为首的缅甸**义勇军的日子却不太好过。铃木敬司忽悠完昂山之后就回日本去了,驻缅甸日军完成了占领缅甸的目标后,解散了昂山领导的缅甸义勇军,同时任命他为只有三千人的缅甸自卫军总司令。

    昂山是有恨不敢说,有屁不敢放,本来还想着帮日本人赶走先遣军,可现在只剩下三千人还拿什么打?昂山这总司令当的这个窝囊。

    正好他派遣去密支那的人也跑了回来,一说起兵强马壮的先遣军浑身就止不住地哆嗦。昂山仰天一叹暗恨自己瞎了双眼,竟然选择了和日本人合作,事到如今,为之奈何?

    杜文成没有想到日本人无意中竟然帮他免去了一场纷争,也为他谋划缅甸争取了时间。这个时候距离第二次远征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他必须搞定驻印度英军穿越野人山重返缅甸殖民地,同时还要搞定日本军队对缅甸的占领,必要的话他不介意和大英帝国狠狠地干上一架。

    缅甸,杜文成是要定了,谁来也不行。

    深感兵力不足的杜文成,将他的新编第五师调到了外蒙,又从外蒙把林子杰的第二师调到了缅甸,同时密令晏正德和斯特恩,在四三年春必须再训练出两个师的兵力来,以应对即将到来的缅甸争夺战。

    杜文成在命令晏正德和斯特恩的时候,自己也在缅北挑选了一批亲近先遣军的原住民进行训练。他希望能够通过训练从这些人中挑选出真正可以信任的人,用他们组建一支为自己所用的缅甸新军。

    在四三年春季到来之前,他希望这支新军可以成长起来,可以为他解决掉来自印度英军的麻烦。总之,杜文成有着好多的希望,只是不知道这些希望最后有多少可以实现。

    杜文成满怀着希望憧憬着缅甸的未来,重庆的委员长却是心情沉重地哀叹着远征的失败。到八月底,远征军已经全部撤离了缅甸,一部分随英军去了印度,一部分几经辗转回到国内。

    因为英国人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致使满怀期望远征而来的国府军队成为了英军的保姆,对日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英国人的愚蠢和史迪威的狂妄,造成了第一次远征缅甸的失败。

    惨败而归的远征军让委员长心疼不已,全部美械装备的远征军完全是由他的嫡系部队组成,十万三千人的远征军一下子就伤亡了五万六,这让还要依靠这些军队打天下的委员长如何受的了?

    难怪历史上的委员长在四二年底,就反攻缅甸一事密电米国总统罗斯福:反攻全缅事中国应用之军队皆已就绪,惟英国不能践其诺言。

    由此可见委员长对英国人的态度。

    。。。
………………………………

第195章 林育荣

    “此次远征,成绩不小,问题多多,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你们好好总结。至于远征失败,责任不在你们,统帅部也是负有责任的。”

    重庆统帅部,将星云集,委员长正在这里召开军政会议。何应钦、卫立煌、陈诚、刘峙,张群、贺国光、吴国桢等大一批军政高级官员分坐两旁,恭听委员长训示。

    “……现在,我们与盟国,正在做反攻全缅的准备,印度方面,有罗卓英、杜聿明负责。云南怒江方面,就要辛苦俊如你了。”

    卫立煌急忙站起来表态,愿肝脑涂地为党国效力云云。在委员在训示完毕后,参谋总长、军政部长何应钦做了简短的情况汇报。

    “……由于河南出现灾情,导致国统区粮价飞涨,给军粮筹措带来了一些麻烦,河南驻军已经多次来电反映这个情况。”

    何应钦介绍完情况,委员长沉吟着道:“河南灾荒问题,国府会派员调查。粮食问题么,这个,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征粮以解地方之忧。至于军中所需,可由国府调拨。”

    委员长转头对何应钦说:“敬之,这件事情就交给你,搞出个具体数字来,由西安方面调拨储粮,以供军需。”

    委员长草草地结束了河南灾荒话题,至于如何赈灾之事则只字未提,只是指示何应钦减少河南征粮以示优待。委员长不愿意提及河南旱灾,似乎和“花园口决堤”事件不无关联。

    三八年委员长“以水代兵”,虽然暂时破坏了日军在河南的军事行动,却也让豫东平原的万顷良田变成了沙滩。宽达400公里的黄泛区使河南百姓大量流失,随后的黄河泛滥,干旱、蝗灾则加剧了河南百姓的苦难。

    在何应钦之后,四川省主席兼重庆行营主任张群,对后方支援抗战问题作了汇报。张群在汇报中表示,川康两省军民愿以全省之人力、粮食与财富支援抗战。

    张群,是党国元老,委员长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在整个抗战时期一直留在委员长身边出谋划策。对于这位老同学的汇报,委员长微笑着表示了赞赏。

    “戴雨农,你讲一下外蒙方面杜文成的情况。”委员长开始点将了。

    “杜文成的先遣军最近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戴笠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具可靠情报证实,在今年的八月底九月初,先遣军一军长张海波来到长治和杜文成摊牌,情报上说两人经过近六小时的密谈,最后仍然分手。

    先遣第一军拥有三个师近四万兵力,目前活动在内外蒙交界处的二连浩特附近。有情报证明,先遣军张海波部已经完全为延安所掌控,粟裕,罗荣桓、肖华、杨得志等人已经进驻第一军。”

    “不可能。”陈诚叫了起来。

    “罗荣桓等人都是他们115师的主要人物,他们一走,山东的115师不就只剩下陈光一个人在支撑?”

    “林育荣,是林育荣从苏俄回来了。”卫立煌说。

    委员长赞许地看了卫立煌一眼,插言道:“林育荣正从西安赶来这里,本来我邀请的是mzd,可他不肯来。”

    何应钦恍然大悟,语气酸酸地说:“这就说得通了,粟裕应该是暂代一军,林育荣才是他们的最佳人选,怪不得延安把他在115师的得力助手全都派到了内蒙。延安的胃口越来越好了,现在就盯上了东北。”

    委员长敲了敲桌子,语气中同样带着说不明的味道。“长久以来,我的剿匪政策屡遭内外诟病,党国一些高级将领,也是心有疑虑。”

    说道这里,委员长看了卫立煌一眼,猛地提高了调门说:“可事实证明这些人的短视。国家只能有一个政府,政府只能有一个领袖。我们现在还不发奋努力,党国早晚会被别人取代。”

    委员长呷了一口水,示意戴笠继续。

    戴笠咽了一口唾沫,接着刚才的话说:“杜文成在和张海波谈话后的第二天就飞到外蒙,开始对先遣军进行全面整训,目前的先遣军已经改编成五个机械化师和一个空军师。”

    那些高级将领们又开始低声议论起来:这个杜文成哪来的这些武器装备?哪来的这些钱养活这些军队?就靠他倒卖军火?他倒卖军火挣来的钱,够他买飞机坦克的吗?

    就听戴笠接着说:“杜文成稳定外蒙后又飞往缅北,并且成功地镇压了原住民的一次骚乱,他在缅北的两个师也在最近改编完毕。我得到的情报目前只有这些。”

    戴笠说完了,委员长再次发话:“我们的二次远征,绕不过缅北的杜文成,他的态度,对我们尤为重要。近日,米国总统的私人代表即将来华,我会就这些问题,和盟友进行商议。”

    日本,东京。昭和天皇正在召开御前会议。

    “……密支那的杜文成,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东南亚战局。为此,驻缅甸指挥官请求大本营参谋本部,将缅甸方面的意见转呈天皇陛下。”

    参谋总长杉山元读完了驻缅甸日军最高指挥官的奏折,躬身呈给了昭和天皇。昭和半闭着眼听完了杉山元的报告,示意近侍接过了奏折,转而问陆军大臣、现任内阁总理大臣东条英机。

    “昭和十七年,朕决意与杜文成部一战,卿可还记得?”

    东条微微皱了一下眉,躬身答道:“臣记得。”

    “好。你来告诉朕,现在这又是怎么回事?”

    “陛下,帝国情报部门近日来多次发出警告,驻印度英军和只拿军正在进行对缅甸的针对性训练,云南怒江的只拿军也在加紧操练,他们的目的不言自明。

    目前,帝**队已经控制了缅甸绝大多数地区,从印度进入缅甸的陆路很多,能够为英军所用的唯有缅北一途。杜文成控制的密支那西接印度,东连云南,有杜文成占据可攻可守之地,盟国联军一旦从此南下,帝国前景堪忧。”

    “这就是你们的理由?”

    “陛下圣明。”

    昭和冷冷地看着东条,半响儿才又言道:“祖宗的基业不能毁于朕手,朕,不想看到这里成为另一个克里姆林宫。”

    “臣等为此准备了另外一份计划,一旦事有不谐可以帝**队撤出只拿为条件,换取杜文成的妥协。”

    日本外相东乡茂德连呼“不可”,东条没有理他,继续对昭和解释说:“帝**队撤出的只是山海关以南地区,解决不了杜文成,帝国占领缅甸,封锁只拿的战略已告失败,帝**队进攻湖南湖北,打通南下通道已无实际意义。

    在只拿恢复战前状态,即可补充太平洋战场兵力之不足,对于恢复国内生产也不无补益。臣等愚见,还请陛下圣裁。”

    外相东乡茂德还想上前进言,昭和摆手道:“罢了,朕遂了你等心愿便是。朕累了,散了吧。”

    四二年十月二日,米国总统私人代表威尔基抵达重庆。

    翌日,委员长夫妇设宴招待威尔基一行,并邀请各国使节参加了宴会。在随后的几天里,委员长和威尔基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会谈。在战后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委员长正告威尔基:东北与台湾为中国领土,战后必须归还中国;旅顺、大连军港,可由中、美共同使用。

    威尔基则转达了英米两国对缅甸问题的关心,希望国府在战后不要插手缅甸及南亚地区。

    十月五日,周先生在重庆会见了威尔基,双方就合作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等诸多问题交换了意见。

    威尔基很忙,忙着会见各国公使,忙着发表演说;委员长也很忙,忙着往印度调兵遣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