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野心家-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二月的夜晚,天气还很冷。号房里也没有取暖措施。贾瑞尽管穿了不少,还是瑟瑟发抖。

    点着了蜡烛之后,把两块木板并到一起,铺上被褥,也不脱衣服,就开始睡觉。

    天气冷,加上一路上折腾,也没有睡意,就只好苦苦挨着。

    入场的时候,已经把试卷和草纸发了下来,但此时试题还没有出来,也只能耐心等待。

    也有考生心大,很快就睡着了。贾瑞隔壁号的一个家伙,呼噜打得震天响,闹的贾瑞烦躁不安。

    过去推醒他,好了一阵,没一会儿呼噜就又响了起来。

    唉,算了,都不容易。

    贾瑞只好把被子蒙上。

    迷迷糊糊到了卯时正,一阵鼓响,考试正式开始。

    此时天还没大亮,各个号房里面纷纷点起了蜡烛。

    巡考官和兵丁在板子上举着试题,在号房中间来回走动,考生们纷纷记下了试题,开始答卷。

    这一场考试内容,主要是史论。

    用历史上的一些事实,进行论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共五道题,每道题要求四百字以上。

    第一道题是:“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这里的“周”指的是武则天建立的大周朝,“唐”,自然就是唐朝。

    “内”,指的是朝廷,“外”指的是地方。

    “秦,魏”,指的就是战国时代的秦国和魏国。

    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论述朝廷和地方的关系。加上“轻重”,就具体为藩镇问题。

    意思是唐朝藩镇割据,地方权力大,朝廷权力小。

    秦国和魏国地方权力小,朝廷权力大。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就着这个思路,进行论证。

    第二道论述题是:“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用之以罢西戎。中行说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这是一道平戎题,也就是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论述题。

    第三题是:“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这里的“申”,指的是申不害。

    “商”,指的是商鞅。

    这是一道论述变法的题目。

    第四题是:“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予私第见客”论。

    意思是裴度给宰相上了一个折子,为了招揽人才,请允许他在家里见这些客人。

    这是一道举贤题。

    第五题是:“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这是一道论述以夷制夷的题目。

    试题一出来,举子们立刻议论纷纷。

    “啊?怎么出这样的题目?不应该啊。”

    “怎么说变就变了?八股和试帖诗呢?”

    “肃静,不准喧哗,老实答题。”

    巡考官和兵丁喊了好几声,声音才平息下去。

    贾瑞也感到很意外。

    第一场考试,跟以前的考试,无论是题型还是题目内容,都不一样。

    首先是题目内容紧贴时政。

    这五道题,从藩镇到平戎、变法、举贤、以夷制夷,都是大德皇朝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形式上变了,虽然仍然用八股文答题,但是论述的成分更多一些。

    最后是要求考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更加详细,尤其侧重于历史人物的主张。

    贾瑞估计,仅仅这一点,对于死读书,读死书,一心钻研八股的考生,就非常不利。

    不少考生,在审题这一关上,恐怕就过不去。根本连题目是什么意思都弄不明白。

    这一点,恰好是贾瑞的特长,这几个题目,他前世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观点。都能帮助他。,

    而且能写出一些这个时代没有的新颖观点来。

    如果考官认真阅卷的话,一定会发现自己观点的独特之处。

    这将对他大为有利。

    难道真的是文昌星君在帮我?

    本来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只想撞一把大运,看来命运的天平在向我倾斜。

    这或许真的是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好好发挥,博他一回。

    又把题目仔细审了一遍,贾瑞开始答题。

    到了午时,五道题目全部答完。

    此时他也饿了,就吃了两张饼。

    饼早就凉了,也吃不出什么滋味来,略微充饥而已。

    然后就开始检查、修改文章,到了未时,基本定稿。

    全都看了一遍之后,感觉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开始誊录。

    申时正,誊录完毕,就等着交卷。

    到了申时末,开始交卷出场。

    出了考场,就听到举子们议论纷纷,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抱怨题目。多数人情绪低落,一看就是发挥不好。

    你们感觉不好,我的感觉很不错哦。

    难道真的是机会来了么?贾瑞隐隐有一种期待感。


………………………………

第139章 前景不明

    在贡院大门口,贾瑞和胡杏山、马福山、陈文祥会和,很快,贾雨村也挤了过来。

    “各位答题如何?”

    贾雨村急切问道。

    “唉,一言难尽啊。”

    马福山沮丧道。

    “难在何处,是不是在五饵三表和申商之术上?”

    贾雨村学问其实很不错,得到了题目之后,又跟别人在一起探讨过,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两个难点。

    “是啊,这个五饵三表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胡杏山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福山,你知道么?”

    贾雨村对马福山还是寄予希望的。

    “这个……,学生惭愧,还真的不知道。”

    “文祥经验老道,是否知道?”

    “唉,我考了十八回,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题目,实在不明其义。”

    对于胡杏山,贾雨村是不抱希望的,直接就忽略过去。

    对于贾瑞,他也不报什么希望,但是现在贾瑞是地主,出于礼貌,贾雨村也就问了一句。

    “天祥是否了解?”

    “巧了,我还真的略知一二。”

    “哦?说说看。”

    “这个五饵三表,乃是西汉贾谊给汉文帝提出的对付匈奴的策略。”

    “五饵,是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三表,说的是以立信义。好人之状、好人之技。”

    总的意思大概是在跟匈奴交往的时候,就给他们豪车,名牌服装,山珍海味,艺术,美人儿,房子,土地,金银财宝,奴婢。

    如果有匈奴人来投降、归附,皇上就应该自召见他们,亲手给他们倒酒,夹菜。

    皇上对匈奴应该讲信誉,尊重他们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长处。

    这样一来,就能分化瓦解匈奴,让他们沉迷于享乐之中,丧失斗志,感念汉的恩德,羡慕大汉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

    背后的逻辑,大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用软实力取胜那一套。

    这个策略的背景,是汉初的时候,实力不如匈奴,所以不得不这样做。

    比如和亲,还有越王勾践把西施送给吴王,后来宋代给辽、金岁贡,玩儿的都是这套路子。

    本质上,就花钱买平安。

    至于这个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太好说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汉代的班固,就曾经嘲讽贾谊的这个策略。

    在贾瑞看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

    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未尝不可。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收买和示好,就能让周边的蛮夷们心慕中土?主动归附?

    效果如何且不说,光是付出的代价,就难以承受。

    最后的结果,就是求得一时平安,但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国家之间的竞赛,从来讲究的就是利益和硬实力,靠这些东西,即使有作用,也非常有限。

    就目前的大德帝国来说,北方的鞑靼威胁最大。

    朝中不少人,尤其是以西林派大臣为代表的势力,就主张这一点。

    具体的就是互市通商,每年给鞑靼一笔钱,甚至和亲,换取双方和平相处。

    接下来又讨论申商之术。

    马福山知道这是申不害和商鞅,但是对两人的变法内容知道的不多。

    胡杏山和陈文祥干脆连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物都没有解读出来。更谈不上了解他们的变法内容。

    审题都有审不明白,想写出好文章来,更是不可能,只能胡说八道,最后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

    贾雨村又问了贾瑞文章的构思,最后没有作出评价。

    不是他认为贾瑞的文章不好,而是文章写得很好。

    第一场考试的结果,对于是否中第非常重要。

    如果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贾瑞的成绩应该算是很不错。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中第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原因就在于评卷考官的个人见解和喜好。

    如果遇上西林派的考官,贾瑞的观点就跟他们对立。

    如果遇上强硬派的考官,就会非常赞赏贾瑞的文章。

    科举说是公平、公正,但是这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上,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掺杂其中。

    当然,这些事情贾雨村不会说出来。最后的结果如何,贾雨村也无法判断。

    贾瑞几人回到贾府,众人就纷纷过来询问。

    因为还有两场,现在也无法判断结果,众人就纷纷回去。

    从考场出来。陈文祥就一直流鼻涕,精神不振。

    问他也只说是昨晚上冻着了,回来喝点姜汤就好。

    众人走了之后,陈文祥一头栽倒在地,晕了过去。

    急忙抬到炕上,手忙脚乱地又是喊,又是掐人中,忙乎了一阵,才把他弄清醒过来。

    贾政和贾雨村在场,就急忙叫人去找大夫。

    王太医来了之后,号了脉,开始开方子。

    “老太医,究竟是何病症?”

    “年事已高,舟车劳顿,日思夜想,在科场上又冻了一天一夜,加上南方人水土不服,就是如此了。”

    “他没事儿吧?”

    “脉象紊乱无力,静养为好,不可再操劳,更不能在挨冻。依老夫之见,剩下的两场还是别考了。”

    “毕竟已经九十八岁,比不得年轻人。”

    “怎么能不考呢?千里迢迢而来,七、八十年孜孜以求,就为了这一刻。”

    贾雨村就着急了。

    他和徐道忠等人策划了陈文祥这个人瑞,就是为了讨好皇上的。如今眼看着就要成功,哪能功亏一篑?

    “雨村,还是不要勉强为好。功名固然重要,还是先顾命要紧。”

    贾政劝道。

    “唉,还是由老先生自己决定吧。”

    陈文祥昏昏睡去,贾瑞叫丫鬟和婆子好生伺候,那边就开始熬药。

    贾瑞、马福山、胡杏山本来还打算在一起探讨一下考试的事情,此时也没了兴趣。

    晴雯带着人送来了饭菜,几人就开始吃饭。

    原本想喝酒,见陈文祥这个样子,也就没了心思。

    不一会儿陈文祥起来,马福山和胡杏山扶着他到桌边,勉强开始吃饭。

    “老先生感觉如何?若是体力不支,就在这里静养,不要勉强再考,性命要紧。”

    贾瑞劝说道。

    科考既耗费精神,又耗费体力。

    各地经常有考生在考场晕倒、病倒甚至猝死的事件出现。

    象陈文祥这样的岁数,若是没有什么病还好,此时这个样子,如果继续参加剩下的两场考试,无异于在拿小命开玩笑。

    “没事儿没事儿,我活了一辈子,就等着这一天。如今功名近在咫尺,哪里就能放弃?你们放心,我能支持。”


………………………………

第140章 拿命去博

    连续吃药调养,到了二月十一,陈文祥的精神似乎好了一些。

    中午的时候,贾雨村又来了,在屋里跟陈文祥说了半天话离去。

    贾瑞这两天也没有复习功课,一直在西花厅那里,给贾环和林之孝等人进行安全教育。

    教会了他们之后,再由他们对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安全培训。

    包括山子野和那些工匠们,以前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贾瑞是主持,况且这也是一件好事儿,也就听从了贾瑞的安排。

    傍晚的时候,贾瑞回来。几个人一起吃饭,准备迎接明天的科考。

    “老先生,明日还考么?若是体力不支,就别考了。”

    贾瑞始终担心陈文祥的身体。

    两人虽然没有什么深交,但是陈文祥奔着自己来了。以前虽然想教贾瑞作弊不成,但为人倒也真诚,贾瑞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无妨,我能行。”

    马福山和胡杏山也劝他,陈文祥就是不听。几个人无奈,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只在心里暗中替他祈祷,能挺过这一关。

    吃完饭睡了一会儿,到了亥时,郑好时来叫,几人就坐着车前往贡院入场。

    这一场考试,跟乡试的内容差不多,考的是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各一道,外加判语五条。

    贾瑞觉得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也算中规中矩。

    况且这种考试也不容自由发挥,基本上也就是固定的格式,大伙儿都是如此,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运气。

    贾瑞还担心陈文祥的身体,抢着交卷,第一批出场,就在门口等候。

    胡杏山和马福山也出来了,三人就一起等候。

    快要没人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陈文祥的身影,几个人终于松了口气。

    “怎么样?没事儿吧?”

    贾瑞急切问道,跟胡杏山扶住了陈文祥。

    “还好,只是答题不甚理想。”

    “我们在乎这些,你就不必在意了。反正你中不中,皇上都会给你个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什么的,能糊弄下来就行。”

    “唉,你们不懂。这一回,我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真本事,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

    “性命要紧,何必如此执着。平安回去,享受天伦之乐,才是真章。”

    马福山说道。

    几个人出了贡院,贾雨村照例在外面等候。见几人出来,就赶紧迎了上来。

    “先生没事吧?”

    “没事,老朽还死不了。”

    陈文祥冷淡的说了一句,就在老家人的扶持下,钻进车里。

    贾雨村冲着贾瑞等人讪笑一声,上马离去。

    接下来两天,陈文祥继续喝药,转眼间就到了二月十四。

    申时正,贾政和贾雨村过来,设宴给几个人壮行。

    陈文祥今天精神头很不错,连着喝了七八杯酒。

    “明日最后一战,便是死了,老朽此生也再无遗憾。”

    “老先生切不可出此不祥之语。如今看你精神甚好,此去必定马到成功。”

    贾雨村说道。

    陈文祥也没理睬贾雨村,举起酒杯,冲着贾瑞和贾政。

    “这回来叨扰贵府,无以为报,容老朽敬你们一杯。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贾政急忙站了起来,贾瑞也跟着站了起来。

    “老先生不必客气。你能来到鄙府,是我们的荣幸。刚才听时飞说,已经把你的事情禀告皇上,想来老先生的翰林院编修,是没跑了。”

    贾雨村也站了起来。

    “是啊,只待功名到手,我们便回去。老先生衣锦还乡,也是应天府的荣耀。”

    “功名不功名的,老朽已经不在意。此次回乡,就再也不出来。就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来,喝了这杯。”

    也没喝太多酒,就草草结束。

    睡了一会儿,到了亥时,照旧去赶考。

    最后一场,考的是四书五经的题目,跟以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势基本一样。

    一共三道题,第一道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

    第二道题是:“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

    第三题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都是八股文,起承转合,循规蹈矩答题就是了。

    贾瑞现在也看开了,也不太用心思,尽自己能力就行。

    象陈文祥那样,考了一辈子,便是得了个功名,又能怎么样呢?

    八股文这个东西,确实害人,也不知道扼杀了多少有才华的人。

    况且这个东西,除了应付考试,博取功名之外,过后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

    便是文章写得再好,中了进士,当了官儿,最后也没有几个人会照着自己文章写的那样去做。

    贾瑞也暗自下来决心,这一次即使不中,今后也不再参加科举。

    这种游戏,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和生命。

    终于到了交卷时间,贾瑞出来。

    很快胡杏山和马福山也出来。

    几个人也没有心思交流答卷的情况,都在焦急地等候着陈文祥。

    终于,陈文祥出来了,看走路的样子,精神还不错。

    “老先生还好吧?”

    “哈哈哈,不错,终于考完,我反倒觉得一身轻松,无妨。让你们为我操心,甚为抱歉。”

    “老先生没事就好,我们心里也安生。走,快到客栈去歇息。”

    今天是最后一场考试,后天一早发榜。

    为了看榜方便,也是为了发榜的时候便于接受报喜,几个人的下人就把行李搬回了客栈。今后就在客栈居住,将来回家也方便。

    不管成绩好坏,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怀着幻想,希望奇迹在自己身上发生。

    万一中了,还住在贾府,人家报喜也不方便。报喜人去了,贾府还得给打赏。

    在贾府吃住也就罢了,赏钱还叫人家给出,可就有些说不过去。

    贾瑞中了还好,万一贾瑞不中,自己中了,叫贾府情何以堪?

    跟着几人到了客栈,认了门儿,叮嘱陈文祥好好歇息,贾瑞就准备离去。

    但是几个人坚决不让贾瑞走,说是承蒙贾瑞招待,三人今晚要合伙儿请贾瑞吃酒。

    反正如今考完,也彻底轻松,正好放纵一下。

    其实此时已经有不少举子开始庆贺,有的第一时间跑到大金门风月区的青楼去搞乐。

    有的把书拿出来,在院子里面烧了。还有的已经到附近的酒家大呼小叫地吃酒。

    这让贾瑞想起前世高考之后的放浪时刻。

    十年寒窗苦,今日终于结束,有个理由可以放纵一下了。

    叫郑好时回去告诉家里一声,就留下来跟几人吃酒。

    一直到了小半夜,喝的晕晕乎乎,才雇了一辆马车回家。


………………………………

第141章 其实很在乎

    二月十七是发榜的日子。

    尽管此前贾瑞已经说过,自己这一科很可能考不上,但是贾府众人还是很关注这件事情。

    一大早,就有不少街坊邻居来到贾代儒家,有的人甚至还没吃饭就来了。

    贾代儒无奈,只好一边招待这些人吃饭,一边等待消息。

    贾瑞的舅舅黄进也来了,只在这里停了一下,就去了贡院,在那里等候放榜。

    荣国府这里,很多人也在关注着这个消息。

    刚刚吃过早饭,人们就纷纷聚集到了老祖宗的上房。

    昨天晚上,老祖宗就发话,叫贾琏一早就出去等着放榜,一旦有了消息,立刻回来禀告。

    “老祖宗,瑞兄弟也不知道能不能中啊。”

    王熙凤说道。

    此时她的心情有些复杂。

    隐隐地希望贾瑞能够中第,进士可比举人值钱多了,贾瑞中了进士,也是府里的一个荣耀。

    这些年以来,贾家除了东府出了一个进士,就是西府这边的贾珠中过一个举人。

    这回贾瑞若是中了进士,贾家就有了第二个进士。

    一家出两个进士,这样的家族还不多见。

    但是一想起贾瑞以往对自己的种种行径,王熙凤立刻就恨得咬牙切齿。

    王八蛋贾瑞,谁中你也别中。

    秀才、举人的时候,你都那么猖狂,若是再中了进士,岂不是更压我一头,今后怕是永远受他的气。

    “我又哪里知道,瑞哥儿不是说了么,他恐怕中不了。中了更好,不中也没事儿。反正他已经是举人,将来当个官儿也不难。”

    “瑞大哥学问很好,我觉得他一定能中。他越是谦虚,就越是有把握。”

    黛玉说道。

    她是很希望贾瑞能中第的。

    因为瑞大哥中了进士,就能当更大的官儿,就能做更大的买卖,自己也能跟着赚更多得钱。

    况且瑞大哥的学问那么好,他若是不中,还有谁能中呢?

    “那可不一定。”

    宝玉颇不以为然。

    “举人根本就不算什么,贡士那是全国才选出来那么一两百人,不是出类拔萃者,哪里就那么容易中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