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江山变-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独独许老夫子苦笑,这刘衍小姑娘怎么就这么一声不吭地没了呢!
………………………………
第一百三十三章 黑暗见光
黑夜,自有其摄人心魄的魅力。当万物归于黑夜沉寂,愿独身行走于黑暗之中的人,总会有所得,有所感悟。
敦煌里那条横贯东西的街道此时正是热闹喧天的时候。
灯笼高挂,鞭炮震天,人声鼎沸,觥筹交错间满是欢笑之声。这等场面用万人空巷来加以形容都不为过。
只是…人之所到,但凡有光明的地方,自然也有其黑暗的背后。
刘衍行走在阴暗不见旁人的角落里,身上不知何时换上了一件黑绸长衣,长衣紧身,勾勒出的当然是道曼妙曲线。苍龙在手,亦展示出不同寻常的气态。借着天黑的影响,刘衍整个人都那样很自然地融入了黑色的屋墙里,甚至有人经过都未曾发觉在自己身旁阴埋着一名绝世剑客。
剑客的绝美脸庞,此刻也拢着一袭黑纱,除了那双能表达感情的秀眼在外,却也再看不出一丝的露痕。
看这一副打扮,这名平日里总是行走在白日里的苍龙剑主刘衍莫不是也要去行那黑衣夜探之事?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刘衍的心里没乱,行为也没乱,真正乱了的也只有白天的那道吸引触感,那触感此时也感觉到了女子身上的煞气,诡奇之下欲往回缩,奈何此刻却早被刘衍牢牢地给抓固在了手上。穿着一身黑衣的刘衍就这么顺着自己的感觉,在黑暗里行走前进。
她前进的方向,很明确。就这么沿着看不着光的地方一直拐进去,等拐到一处能照耀清脸庞的光点宅所,那里就是此番行进的终点。
“护羌校尉府”,刘衍面前的匾额就如行云般地书写着这五个大字。
仔细想来也奇,这护羌校尉府作为西陲最大的军事府,其设立的府邸却没有在敦煌城的中心地带,而是安居坐落于敦煌整城的最西边,在最西边也就算了,这校尉府的左近周围竟是敦煌这个大镇的贫民区!
将一军事重府设立在贫民区里,也不知道是因有意为之还是真的无心之失。
总之,这护羌校尉府设立的地方还真的是很偏僻,隐藏得也挺妙。远离了主城里的喧嚣,在贫民区还能与民同苦,亦能不吝钱财的教化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这略一琢磨吧,这些校尉大人还真是有大理想啊!
不过那些还是题外话。
刘衍最终的目的地自然也便是这护羌校尉府,只见其仅仅是看了匾额一眼,就径直轻身窜了进去。看来,那道吸引刘衍的感觉也就在这府里面了。
只是待越墙而入之后,眼前的景象还是让刘衍愣住了。因为这里面的人,物,事,格局,摆设等等…都还护羌校尉府外一样无二。都是一些穷苦贫民生活在此,妇女们用黝黑的双手在擀着面团,老人们穿着麻布衣服,抽着大烟杆,往来奔跑的还有一些穿满补丁衣裳的孩子。
这些流民…那些贫民…能安居在这里,看来都是护羌校尉府干出来的。
这些人虽然穿得不好,吃得一般,但看他们的脸上满含着的却都是幸福的笑容。
……
饶是已经在南北边界经历过战乱的刘衍,却也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象。
因为这里虽然生活着许多不同的种族,但其中看不见一丝种族之见,有许多长得凶恶的汉子,但也看不出他们身上有一丝暴戾之气。眼前的景象呈现在刘衍眼睛里的,用两个字便能描述。
安宁。
不错,正是安宁。
就连他们感觉到突闯而来一名女子,纷纷望向过去之时,眼中的神色都是一派安宁之色,却无任何敌意。
“你…就是想让我看这个吗?”刘衍心里终究是震荡了起来,但甚至连自己也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欲问谁。
这些生活在敦煌底层的百姓对于面前的不速之客仅仅也只是看了一眼,随后便又带着安宁的笑容投入到了自己的事情当中去,没人问,亦没人提。
就留下刘衍一个人站在墙边。
今日所见,当然又一次冲击了这位前朝公主的心神,而之前的那道充满诱惑力的感觉,也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
同时,在护羌校尉府的深处,此时还仍是灯火通明的一处房舍里。
这间房舍周围到和刘衍所见完全不同,四周没有一丁点人影,静悄悄的黑暗内是一处大大的园林。假山流水,纷扰在房舍四周,这也恰好将这间房舍隐蔽了起来。
房舍不大,但也一些小小的格调。四合之围,正室居北。这里的一切,任谁都想不出,那护羌校尉还是会享受嘛!
此时落宿在房舍里的,各位看官想必已经猜出来了。
正是元恪几人,老王爷,李辅将军以及那四名护门高手都安居于此,这也是元恪一路西行以来,第一次留宿在官员府邸。
此时除了那四名高手之外,元恪三人却是皱着眉头站在院落里,看神情,似是遇上了什么大事。
“这盒子里的东西为什么会突然气势迸发?这一路上也没受什么颠簸啊,不可能泻了煞气才是!难道是今日来了这敦煌被宵小所惊?”说话的声音语气略显沧桑老态,自然便是老王爷元勰是也。
“末将今日寸步未离,可以向王爷保证,绝对没有什么人能靠近过来!”这声音洪亮,中气十足,自然便是来自军方里的李辅将军才能说得出的。
……
唯独元恪一直一言不发,冷着个脸也任由这两位去吵,去争。元恪一双鹰眼只直直地盯着门户里,门户里还时不时传出微弱的白光。
良久之后,那扇门户才吱呀一声打开,走出来了一名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
这名中年男子向门外三人躬身行礼,随后便恭敬地说道:“启禀殿下,王爷,将军,这物事只是封口透风,泄出了丁点煞气,吾等四人已经将其重新封闭完全,还请三位大人放下心来。”
得知到了不是很严重的答案,元恪终于是松了下气了,摆了摆手示意那名中年男子可以退下了。
那男子虽然是一方高手,但在这三人面前却是恭敬得不得了,见元恪下了指令,也不多待,径直退回身去又再一次关上了门户。
元恪原地停滞很久,才回过头来面庞铁青着说道:“明天。明天必须上莫高山,不能再拖下去了。”
………………………………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多方汇聚
如眼所见,的确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的区域划分,有无法调解的战乱,有难以兼容的民族意识。但,既然都生为苦命之人,又何须来争出个一二,夺人所长。那等作为,不外乎自心甚满,然所得的代价巨…而又何苦来哉。
刘衍静静地离开了这间护羌校尉府。便如之前如幽影般地来,此刻的刘衍自然也如行进日光里,而影子在身后消散,渐渐褪去了黯霾。
那些不知因何才安居于此地的贫民们,还是同样带着笑意,送辞了这位不速闯入的女子。
回去的一路上,刘衍低着头,蹙着眉,思考了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这位前朝的遗子,单薄的女儿之身,得上天眷顾以及当世第一人剑尊青睐的孩子,终究将要迈出她所选择的一步。
时至天明,刘衍终于找到了风起海,而这位傻师弟自然也等待到了自己师姐的归来。
……
许旭三人在外寻找无果下,也只能悻悻然地走了回来。回到悦来客栈后,三人当然会目瞪口呆。
因为此时刘衍已经喊好了一桌薄点早餐,还拎着自己的师弟风起海守在桌边等着三人的归来。这三人也着实实诚,愣是一夜为睡,这个时候在原地看到了刘衍,当然大眼瞪着小眼,好不惊讶,三人脸上的神情也不大相同。
许旭脸上是舒缓,元章脸上是吃惊,而凌若水脸上更多的带着点怒火。
不要看这位本就已经是中年妇女的女掌门平日里一副和蔼的样子,她可是一位在许旭许老夫子口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在当年拥有特别光辉事迹的江湖女侠。凌若水见着刘衍先是一愣,随后自然本性毕露,笑呵呵地走上了前去,待走近之后才猛然脸色一变,不住追究道:“小衍儿,你一个姑娘家家大晚上的跑哪去了?是不是遇上坏人了?还是看上了哪家公子跟丢了魂?还是喝醉酒了找不到回来的路?……”
总之云云,凌若水可算是逮着机会好一顿数落。
饶是早已习惯了凌若水这样突兀作风的许旭和元章,都快有点听不下去了。
刘衍也不多回话,只笑嘻嘻地捻着一个玉光酒杯,在慢慢地浅酌着杯中之物,竟是任由这位自称自己“姑姑”的妇人数落。看来刘衍也心知是自己胡闹,长辈教训也只能受着就受着了。
凌若水数落得累了,“哎哟”叫唤一声也坐了下去,望着面前这姑娘红红的脸庞,笑嘻嘻的笑脸,妇人也深知今天也实在是发不起来脾气了,至于刘衍昨晚去了哪,想必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凌若水也只好随之自然了。不过妇人不找刘衍麻烦了,但还是回头瞪向许旭和元章,笑骂道:“两个老东西、小东西还不快过来吃早饭,找了一夜小衍儿这妮子你们不累么?”
许旭和元章闻声一震,匆匆忙地跑进了悦来客栈,许旭嘴里还不住喝道:“凌门主按住风老弟,快别让他又给吃完咯!”
这外出寻找的三人,却也如同商量好了的一般,不多说也不再多问。
至于在席间刘衍提出的早上莫高山之意,三人都纷纷表示想上莫高山可以,但需要等他们睡一觉再说,再不可独自一个人跑了。《武侯遁甲书》里的预言,联系到了那座因佛道之争才进入江湖舞台的大佛寺,而其里到底会发生什么,没人能说得清。那预言,许旭也早就知道,毕竟管卜子还时不时地与老夫子通着信,管宣当然也提醒着许旭前路会有未知的苦难。所以这一次老夫子说什么都不能让刘衍一个人上去。
不过当刘衍问为什么之时,元章回答得很是巧妙。
“因为我们五人也算是共患难了。”
就是这么一句“共患难”,刘衍才彻底想明白了前夜里的一切所见。既然如此,女子也只好应淡淡一笑了下来,抛开了独自上山的念头。
……
大佛寺讲经,是佛门兴起之兆,亦是道门涅槃之际。
达摩禅师应止清和尚之邀,欲在大佛寺里传自己衣钵。而达摩作为五大宗师之一,他一身所修的功法可当分为两类。一是大乘佛经,二便是一身的武学绝技。
天下以前曾有趋之若鹜的人想拜入达摩禅师门下,只不过那些人出身于江湖草莽,想学的当然也就仅仅是那一身的武学罢了。然达摩之所以从天竺不远千里跋涉来到中原,他所求的却是想把那大乘佛经带到这东方的国度来。但是达摩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处处碰壁,有礼佛之意的人没有修行之心,有修行之心的人却没有礼佛之意。
达摩自身所学的这一脉佛教理念,讲求苦思参禅,自然需要大耐心之人。然而毕齐其前半生,当然没有遇见这样的人。自然他也未曾传承下来一丝自身的本事在中原武林里。
本来这大佛寺之辩只是止清和尚欲东进的小小环节,止清和尚他还在等着一样东西的送达,那样东西才是他这一次的目标,但达摩的到来一切事情都开始变得复杂了起来。
止清和达摩两人的一拍即合,却没发现此刻已经引来了多方势力的参与。
……
柳仓就这么迎风烈烈地站在大佛寺中的报恩塔上,眺望着络绎不绝的上山队伍。眼神深邃,捉摸不透。
他的目光时而鹰狼如炬,时而祥和非凡。
也不知这位剑尊大人为何久久地停留在大佛寺里,没有一丝离开的想法。
“啧,这上山的人竟越来越多了,这事儿看来会更加有趣了,嘿嘿嘿嘿…有趣才好…有趣才好啊…”
……
山麓天梯之上。
四名驮着一个大黑盒子的汉子一言不发地行进上山,他们身前是一位铁甲连胄的将军,他们身后是两位养尊处优的皇室贵子。
……
莫高山下,一群骑士呼啸而来。
……
敦煌镇外大草原上,一位手扬着马鞭不知哪族族人的牧民在一位穿着雪白羊袄的草原骑士身边,叽里咕噜地也不知道在说着什么。
……
官道之上,行走着一群游人,他们形态各异,职业不同,有算命的瞎子,有赶着猪跑的屠夫,也有吃着糖葫芦的孩子,当然还有提着把宝刀四处炫耀的精瘦汉子…
……
以及悦来客栈里,一个捻着酒杯也不知在想着什么的白衣女子。
不过,看起来他们的目的地都似是那座耸立在莫高山上的大佛寺。
………………………………
第一百三十五章 登莫高山
那座山上,注定会有一场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
终于是来到了二月末,三月初的日子。
天上的日头很盛,但人的肌肤之上却仍能感受到那冬天里尚未散去,赖在人世间不走的凉意。
这一次登莫高山,上大佛寺的人群甚众,有点本事的,没本事的,会武功的,不会武功的,都好似得到了相同的指令一般,纷至沓来。
刘衍五人整洗完毕,终究是告别了一夜纷乱的敦煌重镇,这一此他们的目的地当然也是那座雄踞西陲的大佛寺。
“云楼架碧空,重开千佛刹。”
莫高山之所以闻名于世,可不是因为那座大佛寺在上面,说起来现在的大佛寺名声虽然散出去了,但更多的是引来了成对的别派抵御者。莫高山上莫高窟,山间开窟千万,刻壁画,藏经卷,走雕楼,由于此地佛气浓厚,历来却是吸引了无数佛门禅师来此开洞挂靠。
这山里现在自然也留藏着无数的典籍佛文,所以这莫高山整山都是前人留给后人的一所宝库。
“天梯万仞高,慧者自见晓。”
欲上莫高山,去那大佛寺,这必经之路就只有一条高耸入云的由天工构建的土梯。剃形呈方形横垣,恰能同时容纳二人经过,即一上一下者。此等狭窄之路,自是不能允许刻意逾越之人。上山之人只能一步一步沿着阶梯慢慢地往前走去,没得个毅力,没准走到半路就想下山了。
这么一想,这也便是撩开云雾才能见佛的考验了。
刘衍五人此刻就这么缓缓地行走在天梯之上,前方看不见尽头,后面却跟着无数大队。其实要不是许旭说什么、什么,登佛寺,当心诚云云…想必他们这几个本就一身本事的人,早就欲去沿着那山崖往上攀去了。
因为此刻这天梯之上,着实太堵了!
许旭也是一脸的汗颜,不住地对其余几人念道:“这…这…怎么这么多人!昔年老夫来此,这山道之上冷清无比,除了猿猴在畔间玩耍之外,根本看不到如此的景象。”
到底什么景象?看官且慢慢看下去。
凌若水闻知许旭之言,登时就笑骂道:“好你个老许,诓骗我们来登这个所谓的劳什子山道,这下真是遭了灾了吧!此刻这两侧山避水滑非常,我们就算想轻身而起都不能够了。”
原来这天梯是开在山隘间,也不知是何方大能,愣是在山隘里硬生生凿出这么一条路,呈一线天之势,路的两侧岩壁因终日不见日光,自然是湿滑无比,饶是他们这几人内息浑厚,都不能在这两道山壁上攀稳。并且此刻的天梯上,除了他们五人之外,还拥挤着密密麻麻的人群。
许旭闻得嘲讽之言,却也不敢反驳,只偏起脑袋看向身前身后,脸上更是精彩。
只见那前方啊,人群攘攘,这后方啊,人也熙熙。
那家伙,各种人挤人,还不住叫嚷着,也不知是何方来的流民。要不是看他们脸上有畏惧风起海的神色,估计也早都冲进五人的路径里面了。
所以这时候对于,刘衍他们五人还算不错的了,两两并排前行,却是没有一个外人敢拥挤过来,甚至还刻意在前后给他们留出了两道空档。
这原因嘛很简单,风起海那接近八九丈的个子,还真是蛮有威慑力的。……虽然他本人是个傻嘿嘿的小子……
不过此时显得最淡定的不是刘衍,也不是许旭,而是那位十四皇子。元章生为皇家中人,自然知道现在朝野上下都奉行的是老庄道教那一派学说,但此次西来凉州,却发现一路上在凉州之地里这佛门教诲已然是深入了人心。并且这佛一派的理论还着实新颖,对于世事的见解也有一脉独特的引导看法。
元章此刻内心里竟是有着无限的期待,毕竟这大佛寺在天下传诏之时,已经许了东渡的宏愿。这一次的凉州之行,看来会变得非常有趣了。不过元章还是有点讶异自己前后的人群,自也不由叹道:“这大佛寺的声色搞得如此巨大,希望不要让本王失望才好。”
元章本来就已经封为了“逸武王”,所以低声惊呼之下自称一声本王也没什么不妥。至于前面一路行来,元章谦卑之甚厚,那也纯属是谦虚之举。这一次这座大佛寺的动作说不准以后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北魏朝堂,所以元章自叹一声本王也不无道理了。
许旭年轻之时浸淫官场多年,自然了解这元章因何而叹。
北魏皇族人本就是鲜卑胡族,乃何这当今魏帝欲抛却祖宗旧制,全面改革成汉人行事,那道家理念在大改革之下却是有点显得格格不入了。而这对于佛教来说,当然正是大好东进的机会。
不过老夫子早已远离里朝堂,此时对于元章的感叹也只能一笑了之,并且他这次来的目的和刘衍大抵相似,都是为了去寻到那柳仓,问一问某些事情。
想到柳仓,许旭也不由望向了行走在五人最前面的那位小姑娘。
刘衍今日还是如以前一般,穿着一身白衣宫装,这一步一静还真像莫高窟里那些飞天的壁画一般,颇有仙气。刘衍今日也确实很安静,和往常里的那副大大咧咧模样不太相同。
昨夜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没问,刘衍自然也没有说。
不过终究这位小姑娘怀着什么心事,已经年过不惑的许旭带着点好奇。
当然许旭也不会去多问,毕竟这位小姑娘再怎么遇到什么了不得的挫折,她的身后始终站着一座能够为其遮风挡雨坚毅的苍松。许旭自然是知道,有些事再怎么说,怎么看都不会与自己有什么瓜葛。
此刻的刘衍就这么一步一步,缓缓地往上登去,眼里澄澈无碍,看不出任何的顾虑,也看不出任何的波折。就好像这天梯之上,云中之巅,那里正有一个人就这么笑着,立着,就在那门边,静静地等候着这位小姑娘的到来。
………………………………
第一百三十六章 佛道之争
相传,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六十七年,天竺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由此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是为道教正式创立。
按理说,这两教的诞生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是有十分相似的地方。奈何佛教于西域传入,非中原之地土生土长之法,自诞生之初,虽笼络教徒无数,甚至有许多官僚都笃信其中,但一直得不到中原本土教派,特别是道教的接纳。
北魏太武帝时期,道士寇谦之来到洛阳,大力宣扬道教“清静无为,入道成仙”的道理,深得太武帝信任;加之太武帝手下重臣崔浩也是恰好是一位道教信徒,此二人不遗余力的诋毁佛教,于是太武帝转而信奉了道教,就在那时道教俨然成为了北魏一朝的国教。太武帝为充实兵源,接受二人建议,于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开始,北魏太武帝下诏限制佛教,指责佛教“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禁止王公以至百姓私养沙门。
第二年,也就是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北魏太武帝出兵经过长安,在一寺院中发现兵器、造酒器具、财物和窟藏妇女,于是北魏太武帝大怒,下诏大规模灭佛,诛杀沙门,焚烧寺院经像。后来虽由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缓宣诏书,使很多沙门僧侣闻讯远逃,一部分经像得到隐藏。
而这敦煌之地,自然便是那时起,让这佛教一脉终于是找到了喘息的地方。
敦煌有二景,一是那莫高窟千佛洞,据说是由法良禅师弘扬开凿,随后此地也渐渐成为了许多佛教信徒趋之若鹜的地方。莫高窟位于莫高山脉的鸣沙山东麓,而第二景自然便是这莫高山北麓的大佛寺了。
大佛寺起于两汉之间,而真正的兴,却是起于魏太武帝时期。太武帝时中原灭佛,众多僧侣或南迁,或东渡,自然也有这…往河西跑去的。
所以今日这大佛寺所为,不光是道教一脉忌惮,暗中却还有一些其他的势力也在暗暗留意。
……
“吾派祖师曾言,太上老君倒骑青牛过函谷,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便是为了教胡。所以其身化浮屠才有了你们这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