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11个儿子中,刘秀最疼爱、最喜欢的是老四,就是阴丽华的大儿子刘阳。

    刘阳于公元28年5月出生于元氏县。

    当时,刘秀正在御驾亲征,讨伐彭宠。

    刘秀出差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带上阴丽华的,即使阴怀有身孕也是如此。

    所以,刘阳是在老爸的军营里降临人世的。

    (阴贵人初次生男,曾在元氏县中分娩,彼时从征彭宠,适当有娠,故在行辕中产儿,取名为阳。)

    让刘秀对这个老四疼爱、欢喜不已的,不仅是因为对他老妈阴丽华的万千柔情,还在于小刘阳自己,也着实让刘秀对他有无限的可疼可爱之处。

    小刘阳长得端正堂正,聪明好学,年仅10岁就能通晓《春秋》,刘秀觉得这个孩子简直神了!

    (两颊甚丰,至十岁时能通《春秋》,光武帝目为奇童。)

    很值得提出的是,小刘阳不仅长的好、好学习,而且能够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

    说到这儿,我们重申,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用先进的理论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读书人和为政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是,这个课题太重要,本来只能是大人们的事儿。

    让我们、当然也让刘秀叹服的是,小刘阳年仅10来岁时,就能娴熟地完成这个课题了。

    这里,我们说一说度田事件。

    这个事件是刘秀后汉王朝早期政策的一个败笔,反映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形势。

    当然,我们这个时候说,是因为本来刘秀的家事和国事无法严格区分,而本来不是这台戏的演员、并没有什么戏份儿的小刘阳偶尔客串了一下,对男主角刘秀触动极大。

    公元39年5月,刘秀封10个小皇子为公之后,仅过去月把的时间,他又颁布政令,要求各州郡认真调查核实耕地亩数和百姓户口年龄,同时考察各级干部有关徇私舞弊行为。

    刘秀的这个政令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下达的,史称“度田令”。

    度田,其实就是核实耕地和户口的统计数字。

    这是刘秀登基当一哥的第15个年头,他这时候干这事儿,主要的考虑有三:

    一是历经战乱和地方衙门更迭,各地的土地和人口数目非常混乱,已经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宏观决策、经济政策,以及征收税赋和派发徭役。

    二是一些地方豪强疯狂地兼并土地、奴役人口,威胁到政权,也培育和激化了社会矛盾。

    三是强化皇权的需要,刘秀要全面加强皇权,当然也包括实现经济领域的中央集权。

    那就度吧。

    但是,度田令颁布以后,立即遭到社会各方面的强烈抵触,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一场发展下去势必影响社会稳定的动荡快速酝酿起来。

    这其中,度田令的执行当然很是槽糕。

    危机,这其实就是一场由政策引发的社会危机!

    确切地说,刘秀作为一代明君,所颁布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大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是促进了社会进步个民生改善的。

    有一位伟人称他为“最有本事的皇帝”,绝非空穴来风。

    不过,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到,刘秀的这个“度田令”,确实遭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强烈反对,差点儿酿成社会动乱。

    刚才我们说了,关于这个问题,本应该到刘秀同志的办公室或者朝廷的议事大厅去说,我们以后有机会真的要去那儿说。

    现在在刘秀同志家的客厅里,我们只是交代一下有关情况,大家重点关注老四小刘阳的表现。

    简单地说吧,度田令的执行完全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因为,这个政令几乎招致所有社会阶层的强烈不满。

    大家来看看人们是怎么说的吧。

    农民大哥说,打了这么多年仗、死了这么多人,俺终于夺到了一点儿土地,俺还从地主老财那儿脱了身,想干啥就干啥了!现在,官府要重新量地、查户口,要夺俺的地、再

    往俺脖子上套链子,俺们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

    地主老财说,妈的,我们本来就有很多土地、本来就奴役着很多人,我们还有自己的家丁护院,一般的当官的我根本不甩他。现在朝廷要清查?省省吧!这官府上上下下都让

    我们喂饱了,谁说了算还不一定呢!

    地方州郡县干部说,对于度田令必须表面上坚决执行,暗地里坚决对着干。他们在办公室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回到自己家的客厅,他们对

    满座的地主老财说,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朝廷大政方针的完全落空。我得到过大家的帮助,不会白了大家的;我大老远跑这儿做官,还靠弟兄们帮忙;我跟大家一样,家里也

    是有着不少的田亩和杂役的;我们弟兄是铁哥儿们,大家就沆瀣一气吧。

    这样,刘秀的朝廷在度田令上,成了极其孤立的少数。

    在这样复杂而危险的社会变革中,地方州郡县干部成为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关键。

    其中的不少坏蛋瞒上欺下,阳奉阴违,对朝廷政令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实在推脱不了,就干脆借机大捞一把。

    他们从坚决不如实丈量上报地亩和人口出发,不仅大肆徇私舞弊,而且变本加厉,打着推进度田工作的旗号,苛刻地丈量和核查老百姓的土地、人口,借机把自己和亲朋好友

    的数据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

    (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优饶豪右,侵刻羸弱,多不平均,百姓遮道号呼。)

    大凡搞得老百姓很满意、或者很不满,主要原因无非有二:一是政策,二是干部。

    现在,刘秀决定调整政策、整顿干部,从根本上消弭社会矛盾。

    但这都必须、而且首先要从干部身上入手了解情况。

    于是,刘秀要求各州郡派人携带书面材料,来京汇报工作。

    对于下面报上来的书面材料,他都一一披阅。

    一天,在看陈留郡上报的奏牍时,刘秀发现其中夹着一片纸条儿,上面歪歪斜斜写着一句话:

    “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觉得莫名其妙。

    这上面明显是4个地名,但是什么可问不可问的?

    他下令陈留郡的干部过来,想问个究竟。

    陈留的干部来了,战战兢兢,不知所措。

    刘秀盘问奏牍中纸片儿的来历,陈留干部不肯、也不敢讲出实情,就撒谎说这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误夹在奏牍中了。

    (吏不肯服,抵言于长寿街上得之。)

    刘秀本来喜好谶纬,就转头问问在场的朝廷干部,这是个什么事儿。

    可是,大家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刘秀是何等人物,觉得似乎有人要欺骗自己,十分恼火。正要发作,他身后幕帷中传来一句童音:

    “这是这个干部按照郡太守的安排,在向朝廷报告工作前询问其它州郡的地亩和人口数,以免自己上奏的数字过高或者过低。”

    这是他年仅12岁的四儿子小刘阳说的。

    刘秀对老四是相当的喜爱,早就有重点培养和造就他的打算。

    早先,刘秀安排最优秀的经学大师桓荣专门教授老四,还很早就把老四带在身边,让他观摩政务活动、学习大人们是怎样治国的。

    现在,刘秀身后的幕帏中,老四小刘阳就正在观摩实习。

    很明显,小刘阳说的正是干部们应对上级的一项基本功。

    在向上级报告事项以前,打探一下兄弟单位、兄弟地区的情况作为参考,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干部们的一种习惯和功夫。

    刘秀听了仍然不解,就回头问道:

    “既然像你说的那样,为什么河南、南阳两地不能问呢?”

    (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

    小刘阳经过老爸允许,站出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

    “河南是京城所在地,中央高级干部都住在这儿;而南阳是陛下的故乡,皇亲国戚多居住于此。这两个地方的人家田宅数目大多是违规的,不能作为衡量陈留本郡的依据。”

    (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

    是啊,河南、南阳一个是京畿,一个是帝乡,不是高官云集,就是贵戚辐辏,搞一点儿、甚至于很搞一点儿特殊,是很正常的!

    刘秀一听,命令朝廷的武装警卫把陈留的干部拉到一旁严加盘问,

    州郡的机关干部养尊处优惯了,是根本禁不住拷问的,没多久就全招了:正像小刘阳讲的一模一样。

    这好办,刘秀立即从中直机关派出一批工作人员,赴上述地区实地考察,很快查实真相,一一采取了纠正措施。

    通过这一切,刘秀及时调整了度田政策,有效避免了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和国家、社会的严重动荡。

    同时,我们认为与刘秀调整政策同样重要的是,小刘阳在这个事关国计民生问题上的表现,也让刘秀十分震惊:

    他差点儿要揉揉眼再看自己和阴丽华的这个宝贝儿子!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

    12岁的娃娃,搁在一般人家还在跟着爹娘屁股后面要奶吃,而老四却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确实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的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阳更加宠爱。

    (但自此爱阳有加,自悔立储太早,不得使阳为冢嗣。)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阳娘儿俩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和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

    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

正文 137、        易后        

终于,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这个诏书后来虽然有多种译法,但都不及原文精彩。

    我推测,诏书原文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大家还是看原文吧: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

    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在这里,我们想解释两个情况,也是提醒大家注意。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公开地、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问题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儿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诏既颁发,群臣相互错愕,莫敢发言。)

    同样因为这事儿太大,我们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向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的“出身微贱”和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封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的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

    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

    “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

    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其实,如果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

    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当然,事到如今,我们披阅史料也没有找到。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要感慨: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

    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3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徙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3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

    现在的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需要交代郭前皇后晚年轶事的时候,我们就说说她的大儿子刘彊吧。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于客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以,我们应该对太子人选隆重推出、重点介绍。

    现任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2岁,还不记得事理。

    现在,老妈郭圣通被废时,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

    老妈被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儿,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儿们向父皇表达心愿:

    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里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拖了1年多,刘秀才答应刘彊的要求,把他跟已经被封为东海王的刘阳互相换了个位置。

    刘秀昭告天下:免去刘彊太子之位,封为东海王;封原东海王刘阳为太子。

    (十七年而郭后废,彊常怀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诚恳,愿备藩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十九年,封为东海王。)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本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甚至比起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

    所以,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还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阳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才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阳这哥儿俩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十分必需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

    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

    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的是一些兵法,一些征伐之道。

    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正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应该说,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属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在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

    、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

    应该说,有人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

    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那就是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

    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一位伟人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儿。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

    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秀的这种思想、心理直接导致他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关举措,那都是在朝廷上班时干的,我们现在在他家客厅,并不重点说这个。

    反正,刘彊的年轻气盛、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

    这样,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