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腥似鸱矗ㄕ娑ㄍ趿跹铮烦鍪奔淅辞渍饕话眩惨劝衙范宰冀艏钡摹
也就是说,对于这北边的战事,刘秀还顾及不到。
直到半年之后的8月,刘秀才派出游击将军邓隆率军北上,救援朱浮。
这时候,朱浮驻军雍奴(今天津宝坻西南),邓隆引军驻扎在潞县(今北京通州东)。
朱浮没有盼来刘秀,只见来的邓将军并没有什么名气,所带兵马也不多,失望之余;一时也没有办法,先打着再说吧。
他连忙派专人紧急赴京,向刘秀报告军情。
看了报告、听了介绍,刘秀幽州的军事部署很不满意、十分恼火,对幽州来使说:
“这两支队伍营地相距百里,一旦战事紧急,相互怎么救助?没等你回去,朱、邓的大军就已经吃败仗了!”
(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可得相及?比若还,北军比败矣。)
幽州战况的发展果然不出刘秀所料。
彭宠见朱浮、邓隆2支队伍相距百十里,决定集中力量先打一头。
在面前的这2个敌人中,朱浮是领导,率领的是本地队伍,而邓隆远途疲惫,那就先打他了。
于是,老彭把朱浮放在一边不顾,集中身边的全部人马来攻击邓隆。
他先是把大队人马临河布阵,抗拒邓隆的进攻,也吸引了邓隆的注意力。
几乎在同时,他调集3000轻骑兵,出其不意地突袭邓隆的背后。
邓隆猝不及防,被打得落花流水。
(宠果盛兵临河以拒隆,又别发轻骑三千袭其后,大破隆军。)
在我们手头可查的资料中,邓隆应该是刘秀手下较为少见的笨将军。
邓隆本人虽然侥幸逃脱保命,可部下则多死在老彭手里。
(隆仓促走脱,部下多死。)
他衔命北上,本来有多张牌可打,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很大程度上是他个人能力所限和指挥失当造成的。
其实,老彭刚才的那几个动作并不复杂,他邓将军只要接招得当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邓将军一来长途奔袭打援,首先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二来他与朱浮相距百里安营扎寨是个低级错误,身为指挥官只要注意到这这个危险,一、两个时辰即可调整布局;三来带兵打仗瞻前而不能顾后,甚至对身后来拳没有招架之功,动作之笨拙,确实业余。
当然,在眼下,朱浮同志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军事并不是自己的长项。
邓隆失利,朱浮离得稍远而不敢轻易驰援,干脆溜之大吉。
(浮远,遂不能救,引而去。)
这样,老彭一上来,就在军事上赢得了先机,占到了上风。
他高兴地认为,刘秀太忙、要对付的敌人太多,这正是自己施展手脚的时候。
的确,刘秀顾不得,朱浮屡遭败绩,邓隆更是一上来就被打跑,形势对老彭是十分有利。
转眼到了第二年(公元27年)春天,彭宠继续加大军事进攻的力度,接连拿下右北平(今河北、辽宁、内蒙古交界处)、上谷(今北京西北与河北交界处)等几个县。
但是,打着打着,老彭又动起了脑子。他认为,自己这大半年来之所以发展顺利,不仅在于朱浮不擅长军事,更在于刘秀太忙、顾不得正式对这儿用兵。
他也知道,刘秀一旦腾出手来,以自己一郡之力,根本经不起刘秀三拳两脚。
所以,自己不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广交朋友、扩大阵线、增强实力,否则刘秀来了,自己就是死路一条。
不过,交朋友也不能光靠做思想工作,要舍得花本钱。乱世之中,必然人心戒备、物欲横流;空口说白话,难免遭人猜忌、往往被砍。
前不久,上谷的老耿连剁我渔阳几个使者,教训就很深刻啊!
匈奴就在北边不远,老彭有意结交。
于是,他吸取前汉王朝的成功经验和渔阳使者在上谷被剁的教训,让使者送去大量的美女、财帛,要求和亲。
只要跟匈奴结上亲,邀请他们帮自己打架肯定是没问题的。
果然,匈奴单于得到好处,就专门派了一位左南将军,带上七、八千骑兵,在边陲地带跑来跑去,既是示威,也是作为老彭的策应。
同时,老彭对其他方面笼络人心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他还与割据齐地的张步和河北的一些农民起义军建立了关系,大家共同表示,在今后打架时相互多通气、多支持。
老彭觉得自己的事业发展势头很好,应该趁着刘秀还没出手,抓住机遇多干几票。
他调集重兵,集中攻击朱浮驻扎的省城——蓟城。
………………………………
正文 143 、 配角张丰
正在这时,涿郡太守张丰眼看别人造反顺风顺水,也扣押了刘秀派来的中央特派员,扯旗举兵,宣布自己也反了,与老彭连兵。
张太守并不打算跟着彭太守干,而是想独立发展,连兵老彭只是一种战略战术,是一种战略同盟。
同时,张太守一开始就讲的很明白,从此,自己上面再也没有领导、自己的人马是无主管单位。
因为,他在举兵的同时就宣布,自己不当太守了,当“无上大将军”。
(时涿郡太守张丰执使者举兵反,自称无上大将军,与彭宠连兵。)
但是,话说到这儿,大家千万别以为刘秀都当上一哥了,还有这么多人来抢这个位子,也未免太暴力了:幽州一州之内,就有2个太守!
这2个太守还都没有资格称为“竞争一哥候选人”,老彭目光太短浅,老张则太搞笑。
打个比方吧,在这台社会人生大戏中,领衔主演刘秀正在舞台中央忙于表演,主演朱浮、彭宠正在舞台边上过招,而张丰演员挤上台来,纯粹是插科打诨、调节气氛的。
因为,老张扯旗举兵也好、独立发展也好,都是闹着玩儿的。
张丰虽然做到了一郡太守,但其实是个庸人,在刘秀领衔主演的这台社会人生大戏中,他只能算个群众演员。
历史对他老张的记载,也仅限于这次插科打诨。
本来,老张是想好好做个太平官的,毕竟在这乱七八糟的世道,能稳稳地做个正厅级干部,就已经很不错了。
他好方术。
在一个谶纬流行的时代,谁喜欢求仙炼丹、搞点神呼鬼应,是很平常的事儿,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但是,老张把个人爱好跟自己所担任的公职结合起来,把一些所谓的子虚乌有、自欺欺人的理论跟自己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搞得自己走上邪路,也把很多人玩儿完。
有一天,有个道士跟他说,张太守您应该当天子。
道士说着,拿出一个包着石头的五彩囊,系在老张胳膊肘子的后面。
道士边系边说,这块石头里有玉玺,待到您登基之后,方可剖石取玺。
(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俟得就尊位,方可剖取。)
显然,这纯属扯谈。
但是,词典里有“利令智昏”一词。
面对当一哥的无限风光,老张晕了;面对巧舌如簧的道士,他信以为真。
于是,他举兵即反。
(丰信之,遂反。)
面对咄咄逼人的老彭,和不断恶化的形势,朱浮十分惊惧。他既担心刘秀并不完全了解这边儿的情况,懈怠了敌情,又害怕自己成为老彭的刀下之鬼。
没办法,他只好一边坚守蓟城,一边再次上书,恳切地要求刘秀速派大军救援。
朱省长打仗不行,长处在于行政管理和写文章,当年刘秀让他担任自己的秘书,应该是量才使用。
在这次上书中,朱省长旁征博引,举了先秦时期秦、魏、楚、宋等国之间相互用兵的例子,对刘秀迟迟不派来重兵表示很有意见。
他说:
“彭宠反叛、张丰背国,都严重违背君臣之节,我以为陛下一定会放下其他工作,御驾亲征,尽快消灭他们。可是,经过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任何消息。陛下听任敌人围城不解救,放任敌人造反不讨伐,臣确实对此不理解。”
接着,他又拿汉高祖刘邦的圣明神武作比,对刘秀的不作为提出了批评。
他说:
“过去,汉高祖圣明神武,天下都安定了,他还居安思危,时常御驾亲征,不敢安居懈怠。现在陛下虽然创建了大业,但是天下还没有安定,陛下反而耽于安逸,不顾及北方边陲的安危,目前这里老百姓惶恐不安,人心离散,如果这儿和三河、冀州等地被叛臣掠取,我们还有什么可以留给后人呢?”
再接着,他又汇报了一下幽州的形势,强烈要求刘秀尽快救援:
“连年据守,干部战士都极度疲劳,身上的甲胄生满虮虱也不敢解下,手里的弓弩时刻不敢松弛,上上下下心急如焚,翘首期盼援军搭救,诚恳地希望陛下对我们的老百姓施以保命之恩!”
朱省长的原文见《后汉书…朱浮传》,大家谁有兴趣可以细看。
很显然,朱省长的话说的是很重的!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面对面批评领导是十分罕见的,而其中,批评皇帝,更是极为罕见。
除非,这个干部破罐子破摔,像老彭这样对领导失望;要么,就是这个干部脑子进水。
在刘秀这儿,亲戚像邓晨、李通,心腹如邓禹、冯异,也从来不敢这么做。
朱省长脑子并没有进水,当然也根本不想胡来。
他敢于这么做,除了幽州军情确实如此紧急,还因为他长期对刘秀赤胆忠诚,而刘秀也对他彻底信赖,二人建立了极为特殊、密切的关系。
同时,这跟朱省长一贯骄傲、矜持、锋芒毕露的性格有关。
君臣关系太好,什么话都好说。
但是,任凭朱省长连连告急,说话难听,刘秀还是坚持不再派兵。
刘秀给朱省长回了信,明确表示暂时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刘秀的文才和政治洞察力并不逊于朱浮。他在信中说:
“往年赤眉军在长安专横跋扈,我估计他们没有粮食的时候肯定会东撤,他们果然来向我投降。我现在估计你那边的反贼,并没有长远打算和完善的谋略,其内部一定会有自相残杀的。现在,军队粮草不足,所以,必须等到秋后再做考虑。”
刘秀之所以这么做,太忙当然是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解决幽州问题目前并非他的战略重点。
那我们就看看刘秀眼下战略重点在哪儿吧。
有3个,即:一是从西东归的20多万赤眉军,刘秀亲自部署截击并俘虏他们,有很多善后工作要做;二是东边称帝的刘永必须打掉;三是南边他的家乡南阳叛乱频发,等于是后院着火。
很明显,上面3个战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刘秀的心腹大患。
刘秀认为,彭宠、张丰远在北方边陲,有朱浮、邓隆在那儿抗着,他们闹腾不出来什么大动静。
换句话说,老彭在渔阳闹腾,比较于刘秀的心腹大患,不过是疽痈之痒。
再说,那儿还有上谷太守耿况,是一枚沉稳内敛、刚劲有为,关键时候肯定会发挥作用的重要棋子。
在刘秀的上述3个阶段性战略重点中,我们在前面的章节已经详细介绍了前两个,下面说说第三个。
这个时候,他的家乡后院起火,而且火还很大,他觉得必须自己亲自出马,才能把火给灭了。
了解了这个情况,大家就会理解为什么朱浮一再大声叫喊,刘秀仍然迟迟难以对渔阳御驾亲征。
………………………………
正文 144 、 帝乡之乱
就在这刘秀刚刚登基的两、三年,他的家乡南阳一带是很混乱的,既有更始旧部仍然割据一方,也有新的猛人出现想趁机火一把,新兴的刘秀王朝一时安顿不了,不少地方呈现出按下葫芦瓢起来的局面。
我们刚才说刘秀后院起火,也是这个意思。
(是时,南方尤乱。)
趁着在北方,朱浮跟彭宠的战斗正处于相持阶段,我们把刘秀用兵南阳一带的事儿说说。
不然,不光朱浮,连我们也不理解刘秀为什么不到渔阳御驾亲征。
这些在南阳一带牵扯着刘秀的老人、新人既然出场了,我们不妨介绍一下。
老人中,有更始的3个王。
一个是偃王尹尊,封地在偃(今河南郾城南,为了表述方便,我们姑且称郾城),是更始14个异姓(非刘姓)王之一。
关于尹先生的资料很少,当年更始王朝的洛阳守备司令、大司马朱鲔在投降刘秀之前,向自己的部下交代后事,说如果自己遭遇不测,让大家直接去投奔偃王。
可见,偃王还是很有实力的,而且为人低调,跟朱鲔关系不错。
另一个是宛王刘赐,封地在宛城,是更始6个同姓王之一,历任光禄勋、大司徒、丞相、前大司马等要职。
刘赐先生是大家的熟人,他是刘秀的本家堂兄,向来跟刘秀关系密切。
这时候,刘赐仍然手握更始的精锐部队(六部精兵),实力不可小瞧。
第三个是邓王王常,封地在邓(今湖北襄阳)。
王常也是大家的老熟人了,他早年是下江兵的首领,曾经力促下江兵跟舂陵兵的联盟,一直是刘縯、刘秀兄弟的坚定支持者。
王常曾任更始的廷尉、大将军,并在这个任上跟刘秀一起并肩血战昆阳,两人在战斗中加深了友谊。
昆阳血战之后,王常跟刘秀基本上没有再见面了。
他受更始指派,驻守南阳,代理南阳太守,晋封邓王,食邑4个县。
后来,更始北都洛阳、西都长安,干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王常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在南阳,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
王常为人节俭、规矩,既不贪婪,也不张狂,工作又很勤奋,境内老百姓安居乐业,对他赞不绝口。
但是,乱世之中,一郡一县不可能独善。
刘秀登基之后,逐步加强地方政权建设,往南阳派了个太守名叫刘驎,王常被晾了起来。
王常回到邓地,很低调儿,至于是贪恋地盘,还是在观望,我们并不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
新人中,主要有4股力量,情况有点儿复杂,我们尽可能说简洁一点儿、有条理一点儿。
第一股是秦丰集团,老秦是老演员,过去没有戏份儿,现在有了新表现,所以严格说也是新人。
老秦是南郡人,公元21年就起兵反莽,反莽的时间比刘秀兄弟还早1年,也是老同志了。
但他的事业一直没有太大的起色。
也就是这几年,他趁赤眉、更始、刘秀几支力量对决,才占据了宜城(今湖北宜城南)等10多个县的地盘。
老秦看看自己手下有上万号人马了,就自称楚黎王,以黎丘(今湖北襄樊东南)为都。
第二股是董�,他在家乡堵乡(今河南方城东)起兵;第三股是许邯,在杏(今河南汲县东南)起兵。
需要指出的是,这年头起兵出来混的,最初大多是以打王莽为旗号和契机、并以此起家的。因为在这个乱世,没有比这再时髦、再有号召力的了。
唯独董�、许邯,王莽都早被切片儿了以后才起兵,摆明了是为了起兵而起兵,目的很明显:我想出人头地、我想称王称霸、我想找机会当一哥。
这不,老董一上来就想跟刘秀叫板,带人攻打宛城,把刘秀委派的南阳太守刘驎给抓了起来。
(堵乡人董�反宛城,执南阳太守刘驎。)
这第四股力量就很特殊了,是刘秀的破虏将军、邓晨的侄儿邓奉,他手中握有大量精兵。
其实大家也不必诧异,如果说其他在南阳一带闹腾的异己势力主要是外人,或者说从来没有真正站在自己旗帜下的话,那么小邓本来是自己人,跟刘秀还是亲戚。
小邓作战勇敢,能在刘秀王朝担任破虏将军,也可见刘秀对他的亲近和信任。
很明显,小邓这时候造反,肯定是刘秀采取了某些举措、或者没有采取某些举措造成的。
好了,在南阳及其附近一带的舞台上,在上述新、老演员中,大家资历、功夫,以及跟主演刘秀的关系各不相同,戏份儿和风格也不一样,但由于这儿是刘秀的后院,他本人并不想表演得时间太久。
刘秀已经登基2年了,确实太忙,既然这儿有事儿了,他主要想把这儿摆平,看看父老乡亲,立马就走。
后院而已,稳定压倒一切。
现在,天下还不太平,他还有很多朝政要处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御驾亲征,比如幽州的朱浮同志,就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他立即发兵亲征。
那么,为了节约时间,我们重点说说老人中3个王的去向,以及新人中邓奉的表现。
公元26年3月,刘秀在洛阳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平定南阳一带割据、叛乱势力的有关事宜。
在介绍了形势之后,刘秀要派工,征求大家的意见,但诸将都不说话了。
会议陷入沉默。
(南方未降者尚多,帝召诸将议兵事,沉吟久之。)
谁也不想到帝乡打仗!
无论多么生猛的将领,勇敢如吴汉,智慧如耿弇,到高祖刘邦的家乡沛郡一带、光武帝刘秀的家乡南阳一带用兵,都是深为忌惮的。甚至多谋善断如邓禹,也不想过多的发表意见。
因为,我们在介绍打刘永时就说过,在帝乡打仗,就等于在瓷器店里捉老鼠:既要把老鼠捉住,又不能打烂瓷器,绝对的高难度!
刘秀当然也明白大家的心思,见大家半天不说话,就用写着讨贼檄文的竹简,边叩击地面、边催促道:
“情况非常清楚,郾城实力最强,宛城次之,谁去攻打?”
(郾最强,宛为次,谁当击之?)
这时,执金吾、冠军侯贾复站起来,昂然答道:
“臣请求攻打郾城!”
刘秀很高兴,笑着说道:
“执金吾肯去打郾城,朕还怕什么?!大司马(吴汉)应该去打宛城。”
贾复得到军令,率领骑都尉阴识、骁骑将军刘植挥师南下,渡过五社津(今河南孟县东),直捣郾城。
贾复作战,向来所向披靡。这次途中所遇抵抗,见谁灭谁(连破之),很快包围了郾城。
激战月余,尹尊撑不住,赶紧投降。
可能是觉得这仗打得太顺利、不过瘾,贾将军并没有收手,顺便东攻淮阳,收拾了更始旧臣、淮阳太守暴汜。
接着,他又率军南下,拿下昭陵(今河南漯河东北)、新息(今河南息县)等地。
偃王所属地盘被全部搞定。
(尽定其地。)
几乎同时,吴汉南征南阳,如履平地,连战连捷,很快拿下新野、宛城、涅阳(今河南镇平南)、穰(今河南邓县)、郦(今河南南阳北)等多处城池(皆下之)。
必须说明的是,宛王刘赐目前并不在宛城,而是去了长安。
当然,刘赐在刘秀刚登基不久时就去了,既不是旅游,更不是逃往。
前面说了,他跟刘秀兄弟感情、私交很好,刘秀称帝,对他显然也是利好的消息。
他很有战略眼光,觉得自己是更始重臣,这江山变幻太快,自己要在刘秀那儿得宠,除了亲情,还得有点儿政治资本。
所以,刘赐放下宛城的军政事务,从长安附近找到刘玄的老婆孩子,带着他们娘儿几个来到洛阳,向刘秀表示效忠。
(问光武即位,乃西之武关,迎更始妻子将诣洛阳。)
本来就是本家兄弟,曾经帮助过自己,相互之间从未动过刀枪,还带着前朝遗产来献礼,刘秀对刘赐的表现非常满意。
为了对刘赐的忠诚表示肯定,刘秀对他礼遇有加,还封他为慎侯。
这样,吴汉在南阳用兵,如入无人之境,显然跟刘赐不在宛城有关。
同样在这年(公元26年)夏天,邓王王常来洛阳向刘秀归顺,让刘秀十分高兴。
由于一直是刘秀的坚定支持者,也观望有日了,现在大军压境,王常觉得自己再不归顺将会失去机遇。
为了表达诚意,他不仅带着老婆孩子来到洛阳,拜见刘秀时还光着膀子。
(建武二年夏,常将妻子诣洛阳,肉袒自归。)
拜见人时光着上身,绝不是衣衫不整、态度傲慢,这跟背着荆条一样是很正式的礼节,表示当事人极其诚恳、歉疚、恭敬。成语“负荆请罪”即是类似的意思。
对于王常来降,刘秀极为高兴,认为老王是“归来”。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接待王常的,可以窥见刘秀的用人之道。
刘秀儒家出身,待人接物功夫极为深厚。
他热情接见了王常,掩饰着内心的喜悦,说道:
“王廷尉辛苦了?!朕经常想起过去共克时艰的时候,什么时候也没有忘记。廷尉说过要常相思念、常相来往,这么长时间不见音信,岂不是有违当初诺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