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老彭有作为老对头的秘书这一“前科”,要想刘秀对他心里没有一点儿芥蒂,是根本不可能的。
逃到渔阳后,彭宠凭着老乡韩鸿的关系搞了个渔阳太守干干,摇身成为更始王朝的封疆大吏。这个过程,大家一定记忆犹新。
说到这儿,我们也不妨认为,老彭帮助刘秀打王郎,其实也是他的本职工作。
不,应该说,刘秀以更始王朝使者的身份打击王郎,老彭作为更始王朝的地方干部,必须给予工作上的支持和配合,这是政治纪律。
老彭因此从刘秀那儿封侯拜将仍然不满足,只能引起刘秀的反感。
老彭更没有想到的是,这时的刘秀正打算跟更始王朝决裂,他仍然着迷地追求在更始王朝政治框架里步步高升,只能让刘秀厌弃。
总之,刘秀找不到不舍弃他老彭的任何理由。
公元25年7月,刘秀登基后任命了第一批干部,其中就有:吴汉为大司马,王梁为大司空,与大司徒邓禹并列“三公”;盖延为虎牙大将军。
彭宠本人的职务没有变化。
看到吴、王、盖3人本来是自己的下属,是自己派去帮助刘秀的,现在都进入了刘秀王朝的核心领导层,而自己还是提拔不了,老彭心里非常郁闷、满是酸楚。
现在看来,老彭的政治觉悟不能说是高的:他既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同事、正确对待组织。
他处心积虑地想谋取权位,已经到了有奶便是娘的地步了:起初在王莽政权做事,后又做了更始的地方大员,现在还想在刘秀的帝国飞黄腾达。
所以,得知刘秀登基后任命了首批干部,他叹息说:
“如果论功劳我应当封王,现在只重用你们(指吴汉、王梁等),难道陛下把我忘了吗?”
(我功当为王;但尔者,陛下忘我邪?)
老彭的愤懑之情积郁于心,又溢于言表。
我们无法断定彭宠是什么时候下决心要另起炉灶、独立发展的,但很显然,对刘秀怨恨的种子至少这时候就悄悄埋下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包括幽州在内的各个州郡由于常年战乱破坏,大都经济停滞、民生凋敝。
相对而言,渔阳郡所受影响较小,传统的盐铁产业和赋税体系还在。老彭积极开展易货贸易,用盐铁交换粮食,积蓄财宝,实力一天天增强。
(是时,北州破散,而渔阳差完,有旧盐铁官,宠转以贸谷,积珍宝,益富强。)
朱浮上任幽州牧以后,一开始主要是通过来硬的,通过打压地方势力来安定一方的(讨定北边)。
刘秀对他的政绩也及时给予了肯定:公元26年,亦即刘秀登基的第二年,他被加封为舞阳侯,享受3县的租粮。
朱浮年轻气盛,颇有才干,也有激情,决心以更好的工作业绩报答刘秀的信任。
他看到境内虽然局势稳住了,但大汉刚刚中兴,社会还不够和谐,就很想砥砺风气、收拢人心。
于是,他开展了一系列的笼络人心的举措。
他征召了一批州内的社会知名人士、学者名儒来州衙门工作,如涿郡的王岑等。
他还把一批王莽时期的高级故吏延请过来,作为自己的幕僚。
朱浮给他们的待遇很高:入编制、吃财政。
州本级财政紧张,没关系,从下面郡县调。
于是,朱浮亲自安排各有关郡县打开仓容,上解粮食、财物,保障上述人士及其家人的供应。
(浮年少有才能,颇欲厉风迹,收士心,辟召州中名宿涿郡王岑之属,以为从事,及王莽时故吏二千石,皆引置幕府,乃多发诸郡仓谷,廪赡其妻子。)
应该说,在这种特殊、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朱浮的这些笼络人心的举措还是必要的。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来打造一个崭新的社会,这是转型时期许多政治家的聪明之举,就举措本身而言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身为幽州渔阳郡太守的彭宠则很不以为然,坚决反对朱浮的做法。
彭宠认为,这时候天下还不安定,正是用兵之际,不应该安排这么多的机关工作人员,来影响军需供应。
于是,他公开部署,不听从朱浮调集财粮的命令。
(不从其令。)
其实,上面所说只是老彭公开的理由,他内心深处怎么想的,大家可能也心知肚明。
但是,老彭这么做,也是官场大忌:公然抗命!
一个省辖市的市长(郡太守),公开拒绝执行本省省长(州牧)的行政命令,这在中国,大概只有这么3种情况:
一是这个市长太牛,背后有更大的官儿挺着,他不必太在意这个省长;
二是这个市长想单干,撕破脸也无所谓;
三是这个市长脑子进了水。
不好意思,照这么分析,对老彭不利:
他背后、甚至朝中没人挺着,一哥刘秀心里早就想舍弃他;他想单干,除了渔阳郡,他别无可恃之物,一起都要从零开始;说他脑子进水有点儿不尊重他,但他确实对形势估计不足。
所以,说到这儿,我又不由得想起有谁说过的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老彭早已是成年人,我们如果说他年轻则纯属搞笑了,但他在自己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不能回头的选择:跟朱省长对着干!
亏你是老彭,历经3朝宦海沉浮,在王莽的中央机关,和更始、刘秀的地方衙门都工作过,竟不知道官场最基本的道理:领导是不能得罪的,除非你不想好了!
朱省长向来自负而矜持,也向来对彭市长不感冒,现在对他公然抗命更是十分恼火。
不过,恼火归恼火,朱省长一时还不能拿彭市长怎么样,那就只有向上级报告了!
朱浮知道刘秀也对老彭不感冒,于是书面报告老彭的种种不是。
朱浮治边安邦是一把好手,搞起小动作也不输于别人。
他认真细致地搜集了老彭的种种“劣迹”,向刘秀报告,用词十分刻薄。
(因以峻文诋之。)
听说省长告自己的状,彭宠非常恼怒。
他是个很倔强的人,本来就因为自己功劳大、又不能提拔的事儿憋了一肚子气,现在又被领导这样搞来搞去,愤怒和怨恨与日俱增。
(宠亦狠强,兼负其功,嫌怨转积。)
朱浮似乎摸透了刘秀的心思,一次又一次地上书,报告老彭的不轨之处。
有的史家写到这儿,说是朱浮在打小报告,甚至说在诬陷老彭,主要就是为了说明老彭要单干都是朱浮激怒的。
其实,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老彭的不臣之心是有思想基础的;况且,朱省长是向中央“密奏”老彭的事儿,总不能敲锣打鼓的说给大家听吧。
我们通过形式看内容。
朱省长对材料搜集得很细,在向刘秀多次密奏中,主要反映老彭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老彭派遣专人去老家接来老婆,而不接来老妈,是不孝;
二是收取别人的贿赂;
三是杀害朋友,身上有命案;
四是积聚兵马粮草,居心叵测,意图不轨。
(浮密奏宠遣吏迎妻而不迎其母,又受货贿,杀害友人,多聚兵谷,意计难量。)
如果一个人真的就像上面说的,那么他也够欠扁的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最初,刘秀接到朱浮的上奏,因为太忙,刚刚登基,百废待举,连皇后、太子都还没有着落,并没有给予立即答复。
待朱浮屡次密奏,刘秀觉得对彭宠下手的时机正在成熟。
刘秀认为,彭宠确实有功在前,目前直接对他下手显然师出无名。凭朱浮报告的这4条,对老彭立案查处要有个过程,单是调查核实就要很费时日。
不如打一杆子,让他跳起来。
………………………………
正文 142 、 跳起来的彭宠
对!玩儿个手段,让老彭跳起来,才好收拾他!
对于这样的手段和动作,技术含量不高,刘秀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轻松地玩儿一把。
于是,刘秀就把有人上告老彭如何如何的话,故意泄露给老彭知道,其实就是给他施加压力,让他感到恐惧。
(辄漏泄令宠闻,以胁恐之。)
但是,刘秀的这招儿一开始并未奏效,老彭听了,反而更加恼恨朱浮。
朱、彭矛盾一触即发。
这时候,刘秀觉得自己下手要注意了:既要除去彭宠,又不能引发地方动乱。
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调虎离山。
公元26年早春,万木刚刚开始复苏,刘秀下诏,要求彭宠进京述职。
刘秀召彭宠进京,不过是个试探动作。
大凡王者试探自己手下的封疆大吏,多用这招。特别是相互有了猜忌的时候,王者以此探探手下的忠诚度。封疆大吏则由此赶紧做出抉择,要么纷纷表白自己,立即跑去,把老婆孩子搞去做人质,要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撕破脸干!
实事求是地说,彭宠这时候还对刘秀存有幻想,看刘秀什么时候有机会能不能提拔自己。
毕竟在这个乱世,谁要独立发展是很辛苦的,而要想发展个人模狗样、称霸一方,则不仅辛苦,还有极大的危险系数。
在乱世,抢着当一哥就像贩毒,有暴利,但要冒杀头的风险。
对于刘秀的召唤,彭宠心里惶惶不安,认为是朱浮出卖了自己。
他立即上书,要求跟朱浮一起进京,到皇上跟前当面对质,还自己清白。
同时,他还四下做工作,给吴汉、盖延等写信,慷慨激扬地说,朱浮冤枉了自己,自己无论如何要拉着朱浮到朝廷对质。
(宠意浮卖己,上书愿与浮俱征。又与吴汉、盖延等书,盛言浮枉状,固求同征。)
当然,吴汉、盖延没有任何反应,他们也许不是不想帮这位老领导,因为这事儿,哥儿们实在是插不上话。
说到这儿,我们只能说老彭太絮叨了,不,他太缺少一个竞争一哥的选手的眼光了。
他不知道刘秀为什么不提拔他,也不知道目前刘秀为什么召唤他,甚至不知道刘秀对朱浮信任到什么程度。
对于老彭的街头吵架式的要求,刘秀断然拒绝:要来你自己来,扯上人家干什么!
(帝不许。)
在任何时候,硬拉着上级领导非要到更上级领导那儿评理,绝不是聪明之举。
不过,老彭要求跟朱浮同行,也未尝不是他对刘秀的试探。一见刘秀回绝,他更加惊疑了。
在这关键的时候,老彭的老婆说话了。
历史上对老彭的老婆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是说她比老公更加桀骜不驯,我们说她是个典型的悲情角色。
对于刘秀、朱浮,她肯定和老公一样怀恨在心。眼看老公为难,她觉得实在忍无可忍,就坚定地劝他不要去洛阳,说:
“天下现在还不稳定,四面八方都有人割地称雄。我们渔阳是个大郡,兵强马壮,世上最强,为什么一旦有人诬陷,我们就轻言放弃?”
她的态度再明朗不过了:单干!
老彭知道,自己身为地厅级干部,要在这乱世独立发展,绝非做一单生意那么简单。
一单生意无论赔赚,还有再来的机会,这割地称雄是一条不归路,古往今来都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失败了就只有为鬼。
为了慎重起见,老彭又找来几个亲信干部商量。
大家平时都受过朱省长的气,又都站在老彭的立场上看问题,没有一个劝他进京的。
(皆怀怨于浮,莫有劝行者。)
在此,老彭的野心悄然膨胀起来:看来,哥儿们只有反了!
正在这时,刘秀见老彭犹豫,知道他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就派遣子后兰卿来到渔阳,劝导他早点成行。
子后兰卿是老彭的堂弟,住在洛阳,刘秀派他出差,指望他劝说老彭快点来京。
这时候,赤眉军已经杀了更始帝刘玄,放火焚烧了长安,刘秀派邓禹西去;河西走廊群龙无首,窦融率领武威等5郡自保;东边也不太平,刘永称帝已经数月,刘秀正在调兵遣将,筹划东征;王朝初创,百废待举,前朝体制已经被王莽糟蹋得不成样子,刘秀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同时,家务事儿也很多,刘秀老婆孩子都有了,谁当皇后、谁当太子必须尽早确定,以利家庭和谐、政局稳定。
总之,刘秀很忙,觉得拿下老彭是必需的,但要从容计议。
但是,老彭酝酿多日,不打算再从容计议了,想立即就反。
那就打吧!
刘秀离得太远,先打朱浮。
老彭立即扣留子后兰卿,任命将帅,设置工作班子,调集兵马,分若干路攻打广阳、上谷等地。他自己亲自带领2万余人,直接攻蓟城找朱浮。
(宠因留子后兰卿,遂发兵反,拜署将帅,自将两万余人攻朱浮于蓟,分兵徇广阳、上谷、右北平。)
老彭坚决地认为,自己功劳大而领导不提拔,过错在刘秀;在自己跟领导之间挑拨离间,导致关系很僵的罪魁祸首,就是朱浮!
必须打朱浮,出这口恶气!
不知道是无意疏忽了,是故意这么着,还是根本就没想到,老彭这样扯旗单干,旗帜上竟然没有写上什么字:他没有发表什么宣言、檄文之类,来说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这样,在这英雄、狗熊纵横乱世之际,一声不吭带兵就打自己的上级领导,多少有点像发泄私愤。
老彭光动手不说话,朱浮则有话要说。
朱省长给彭市长写了一封信,对他的反叛行为进行批评和劝导。
在这封信里,朱省长充分肯定了老彭的工作和成绩,阐述了刘秀政权立国的正当性和大政方针的正确性,同时,他还引经据典,斥责老彭造反是不看形势、不明事理和不自量力,做的是亲痛仇快的蠢事,结果必然是自毁前程。
这封信主旨突出,观点鲜明,论说有力,而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语言流畅,简直是一篇上好的文章。
应该说,朱省长虽然在沟通老彭与刘秀的关系上工作方式方法有问题,在激怒老彭、以至于老彭反叛上难辞其咎,但老彭走上今天这一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自己。而朱省长这封信,总的来看还是不错的。
由于这封信篇幅较长,我们就不原文照录了,大家谁有兴趣,可以翻阅一下《后汉书…朱浮传》。
但是,朱省长一贯恃才傲物、笑看群雄,在信中针对老彭举了个例子。
如果仅仅从技术角度讲,这个故事还是很精彩的,只是让当事人不好接受。
朱省长说,从前辽东有一头母猪,生了一头小猪,小猪头上长着白毛,明显跟身上其它地方毛发的颜色不同。主人感到自己的这头小猪很另类,就想把它献给皇帝。主人带着小猪进京,走到河东的时候,发现当地的很多猪都长着白毛。他心里很惭愧,就中途返回去了。
接下来,朱省长联系实际说,现在要是把你老彭的所谓的功劳拿到朝廷,摆出来跟其他人比一比,也不过就跟那头辽东猪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的!
尖刻!朱省长比喻贴切,但用意确实尖刻。
这样,这封信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果然,老彭收到信,更加恼火,立即加大了进攻朱浮的力度。
(宠得书愈怒,攻浮转急。)
老彭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在攻打朱浮的同时,还兵分多路攻城略地,意图在于努力扩大势力范围。
但是,我们仍然不看好他。
他对自己的工作评价过高,朱浮举的小白猪的例子既恰如其分,也生动形象;他对刘秀应该重用自己期望过高,既不考虑官场潜规则,也没想到刘秀的城府向来深不可测;他对自己起事成功后小则称王、大则当天下一哥的前景估计过高。
总之,老彭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过低地估计了别人。
这不,他积极寻找同盟者,当头挨了一棒子。
老彭认为,自己的熟人、邻居、上谷太守耿况也对刘秀政权立下大功,也没有得到提拔重用,也一定对刘秀心怀不满,也一定想反一反。
于是,他派遣使者去上谷,盛情邀请耿太守也站出来干它一票!
然而,耿况对他的邀请根本不予理睬。
不仅如此,耿况为了向老彭表达自己跟他“道不同、不与谋”的坚定决心,还随手砍了渔阳来使。
老彭实在不理解,你老耿跟我同样功劳大、同样没有提拔,咋就不恼、咋就不闹呢?
他认为,也可能老耿不是不想闹,但考虑到造反这事儿太大,不敢随意表态,怕是来使试探自己,所以才斩来使、表清白。
这没关系,好商量。
于是,他就再派使者去上谷。
耿况见老彭确实太不识相,还是立马就砍渔阳来使。
这样,老彭一次次派去了好几拨使者,都有去无回,都没能说动耿况。
(自以与耿况俱有重功,而恩赏并薄,数遣使要诱况。况不受,辄斩其使。)
对于老彭派来的使者,耿况基本上来一个砍一个,最多让他把话说完。
耿况同时还立即做好军事部署,随时抵抗老彭可能的进攻。
老彭枉在官场溜达多年,竟然敌友不分。
当代一位伟人说过,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老彭不知道刘秀内心深处对自己的厌弃,不知道朱浮本来就是刘秀的铁杆心腹,甚至不知道耿况、耿弇父子早就把自己和家族的生死荣辱绑在了刘秀政权的战车上。
刘秀对老耿家父子绝对信任,耿况、耿弇父子对刘秀赤胆忠诚,这种感情和关系建立在刘秀在河北艰难开拓的危难岁月,刘秀登基之后又日益加深。
不像老彭,只知道躺在薄薄的功劳簿上讨价还价。
几年前,上谷、渔阳2郡派兵南下支持刘秀,刘秀立即论功行赏,同时封耿况为大将军、兴义侯,彭宠为大将军、建功侯。
但是,耿况支持刘秀几乎是孤注一掷、义无反顾、毫无保留;而老彭犹豫再三,他先是依附王郎的,是在部下吴汉等人的反复劝说下才派兵挺刘秀的。
当然,起初刘秀也对老彭没有过多的计较,能给予耿况的,也都给他了。
耿况还有个极为优秀的儿子耿弇,从那时起一直在刘秀麾下拼死效命。
对于耿弇演员,他已经带给我们不少精彩的表演,是大家的熟人了。
也就在老彭嘀嘀咕咕要求提拔的时候,耿弇以自己对刘秀的绝对忠诚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衔命奔波在各个战场,为刘秀的新兴王朝浴血奋战。而刘秀,也对小耿信赖有加,宠爱、重用唯恐不及。
小耿德才兼备、文武兼修,既为刘秀治国安邦出谋划策,又拼死效命在各方面战场,而刘秀对他的提拔重用也是不拘一格,基本上是一年一个台阶。
公元24年,小耿放弃贵胄子弟和优裕的生活,投奔还在风雨飘摇中的刘秀,被刘秀任命为偏将军时,他年仅21岁。
次年7月,刘秀登基后任命第一批干部时,年仅22岁小耿名列其中,为建威大将军,是刘秀政权中最年轻的大将军。
在大将军中,小耿的地位又是很高的,也就是说,他在军中的地位,是仅次于大司马吴汉的。他受命带领几个将军追击原新莽将军刘茂时,骠骑大将军景丹、强弩将军陈俊均在他帐前听令。
公元26年,23岁的小耿被加封为好畤侯,以好畤(今陕西乾县东)、美阳(今陕西武功西北)2县为食邑。
也就是对老耿家来说,刘秀危难时就想支持他,现在又有个如此优秀、前途不可限量的孩子在刘秀身旁成长,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刘秀不满,实在没有任何理由跟你老彭后面起哄。
其实老耿家目前在刘秀政权里的发展,老彭你又不是不知道。
知道了咋还犯糊涂呢?
在中国的政治环境里,不能谋人事的干部是很难谋好其它事儿的。
这样,我们认为,他老彭无论是要求刘秀提拔,是要求跟朱浮对质,还是要求耿况跟自己一道造反,说轻了是痴人说梦,说重了他是在与虎谋皮。
彭宠反叛,朱浮部署镇压。
由于渔阳郡确实兵强马壮,而朱浮虽然是幽州一州首长,要部署的地方线长点多,所以他的镇压一开始成了对渔阳军的防御。
这只是局部战争,双方的战斗在幽州11郡国中的数郡的地盘上进行。
朱浮一边抵抗老彭的进攻,一边迅速把情况上报,希望刘秀能够御驾亲征,君臣联手收拾老彭。
但是,刘秀这段时间也确实太忙,既要四出用兵,还要打理朝政,既要安排部署国事,还要处理皇室事务包括家族内部有人起反(真定王刘扬),挤出时间来亲征一把,也要先把矛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