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1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边,延岑打臧宫很顺利,连战连胜,臧宫一时竟然不能招架。

    这边,跟公孙述对砍的是汉军的病弱之兵,但在吴汉的率领下大家都很卖力。双方从早晨打到中午,都顾不上吃饭,都疲惫不堪。

    看看火候到了,吴汉命令护军高午、唐邯率埋伏的数万精兵杀出来,蜀军立即如汤浇雪,大乱而逃。

    这次该是公孙述猝不及防了,他连忙命令部下将士顶住,但谁也顶不住。

    跑吧!

    哪里跑!

    高午盯紧了公孙述,挥槊就撵,上前就刺。公孙述被刺穿胸部,掉下马来。

    应该说,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近来全凭董事长公孙述等少数股东硬撑着,员工们积极性是不高的。

    一看董事长坠马,几个员工赶紧不打了,把他扶上一辆车子,跑回城里。

    (左右舆入城。)

    成都西北咸门那边,延岑股东在跟臧宫交手时本来正占上风,一听公孙董事长出事儿了,惊慌失措,连忙鸣金退兵。

    臧宫见状,立即放手追杀。

    延岑股东被臧宫砍了不少人马,费了不少周折才跑回城里。

    穷途末路、万般愁苦的公孙述董事长伤势很重,不得已把公司大权交给延岑股东掌管:把军队指挥权交给延岑。

    当天夜里,公孙述死去。

    延岑接权以后,面对公司千疮百孔的局面,非常头痛,觉得要想收拾这个残局、在自己手上重拾公司各项业务,势必登天还难。

    怎么办?

    延岑股东百思千想,觉得自己和公司要是不输个精光,只有一条路可走:破产。

    次日,延岑率全城向吴汉投降,巴蜀一带全部归顺刘秀后汉王朝。

    至此,公孙述苦心打拼、经营10多年的成家王朝哑然谢幕。

    擒拿公孙述,是刘秀执导并主演的社会人生大戏的重要情节、精彩一幕。

    本来,在这么一出武打戏中,擒拿主体刘秀动手时就心怀慈悲,擒拿对象因为主要演员死亡而谢幕,大幕就应该由此拉上,为下一幕做准备。但是,擒拿主体刘秀这边儿的重要演员吴汉正在表演的兴头上,坚持不谢幕,并且没有按照导演阐述来演,搞得舞台很血腥、很暴力。

    不过,最先进入成都搞接收工作的是刘秀任命的蜀郡太守张堪。

    张堪对刘秀的施政理念非常了解,也深得其中三味。

    他进城后,立即安排手下控制成都各处要津,认真、深入、细致地检查、登记和接收珍宝库藏,详细地列出清单,毫无保留地上报朝廷。

    随即,张堪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干部队伍、抚恤民生疾苦,很快就控制了局面,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拥护。

    这就是说,刘秀打算在拿下公孙述之后,要把成都打造成政通人和、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之地。

    还在吴汉跟公孙述对砍、战局胶着的情况下,刘秀就派张堪以文官身份入蜀,意图再明白不过了。

    后来,刘秀亲自考察重要干部。

    在问到张堪的情况时,蜀郡的同志就反映,当年公孙述灭亡时,留下的珍宝堆积如山,张太守随便抓一把,自家10代人也吃用不完。但是,张太守并没有那么做,他严于律己,勤政廉政,离任时,坐的是破车、穿的是粗布。

    这时候,张堪在蜀郡任职2年后,已经调任了多个岗位,也就是说,他离开蜀郡已经多年,大家还是这么评价他,应该是很公允的。

    政声人去后。一个干部离开多年还能让人惦记、还能让人好评,是很不容易的。

    张堪,一位忠于职守、勤政廉政的好干部。

    但是,吴汉在成都的做法跟张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天之后,吴汉率大军进入成都,首先安排部下把公孙述的脑袋割下来,派专人送往洛阳,向刘秀报告。

    (旦日城降,斩述首传送洛阳。)

    随即,吴汉安排立即杀光公孙述的妻儿老小及全族,同时给予延岑灭族。

    (乃夷述妻子,尽灭公孙氏,并族延岑。)

    紧接着,吴汉宣布,全军放假3天,随便烧杀抢掠。

    (遂放兵大掠,焚述宫室。)

    这样,成都遭遇惨绝人寰的浩劫:大量包括公孙述办公场所在内的公共设施被毁,数以万计包括公孙述、延岑家族在内的老百姓无辜被害,城市成为放纵欲望和展览野蛮的平台!

    这一切,作为吴汉的作品,当然是禽兽之为,成为成都永远的伤痛,成为吴汉永远抹不去的罪恶,成为史家永远的心结。

    成都,成为一片火海和地狱!

    对于吴汉的暴行,史家基本上有2种说法,一是说“吴汉允许其部队于城破时焚掠三日,亦事理之所可能者”,也就是说,既然是战争嘛,你打我、我烧你都是正常的;一是说老百姓无辜,谁欺负老百姓都是不应该的,吴汉所为是罪恶。

    我是赞同后者的!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兽行跟正常的社会冲突、包括常规战争严格区分开来!

    刘秀接到报告极为震惊和恼怒!

    他认为,打仗只打该打的人,治政必须以人为本。吴汉夺城固然是功,但屠城显然错误,这样搞下去只能丧失民心、激起民愤。

    于是,他立即安排补救措施。
………………………………

正文 173    吴汉绝杀(三)

首先,刘秀派出专人找吴汉诫勉谈话,并手谕刘尚,对他严厉训斥,要求立即停止屠城。

    他在手谕中说:“人家投降几天了,官僚、百姓都很顺从,你们还大开杀戒,放兵纵火,连老人孩子都不放过,听着都让人鼻酸!”

    而其次,刘秀安排优待巴蜀一带顾大局、识大体的干部和忠义人士。

    为了进一步收揽人心,刘秀大力开展针对当地精英人物的笼络工作。

    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原公孙述的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曾经力劝公孙述归顺刘秀,但公孙述不从,两人为此忧郁而死。

    刘秀下诏,分别追赠两人为太常、光禄勋,并且按照相应的级别和规格给两人隆重改葬。

    第三,刘秀对于投诚过来的干部决不歧视、一视同仁,量才录用、给职给权。

    比如程乌、李育等人弃暗投明,刘秀都作出了妥当的安排。

    总之,刘秀在吴汉几乎踏平成都时,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化解了本来十分尖锐的矛盾,打消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疑虑,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

    (于是西土咸悦,莫不归心焉。)

    既然话已经说到这儿,我们不妨再给大家介绍2位志节之士,看这哥儿俩的表现,以及公孙述、刘秀分别是怎么对待他们的,我们似乎更好理解败者为败、胜者为胜的缘由。

    一是谯玄。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今属四川)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精通《易经》、《春秋》而成为名儒。

    他早年在州郡机关上班,前汉成帝是被选拔到中央机关工作,平帝时任朝廷参议(中散大夫)。

    王莽主政时,老谯很看不惯,耻于为伍,就辞职回家,变姓埋名隐居起来。

    很显然,老谯是一位很有性格的学者型干部。

    公孙述称帝后,慕名招募老谯出来做官,其实也就是借他的名气来装潢门面。

    老谯虽然人归隐江湖,但对时局、对公孙述也是了解的,坚决不跟他玩儿。很可能,在老谯眼里,公孙述就是王莽再世。

    公孙述多次邀请,老谯都不出来。

    公孙述恼了,撕下伪君子的面纱,派使者带着礼物和毒药去找老谯,明确交代:让谯玄赶紧接受礼聘,出来做官;要不,就给他喝毒药,毒死他!

    时任巴郡太守觉得这样对待一位大知识分子有点缺德,就让使者先歇着,自己带着有关手续和东西来找老谯。

    在老谯家,太守想劝老谯,说:“您志节高尚,举世闻名,就是朝廷也很看重您。希望您还是遵从安排,以免惹祸上身。”

    老谯很不含糊,仰天长叹,说:

    “唐尧那么圣明,许由尚且耻于做官;武王那么美德,伯夷尚且不食周粟!他(公孙述)是什么人、我谯玄是什么人?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节操,不与为伍,虽死无憾!”

    他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我就是死去,也不跟你们玩儿!

    于是,他很坦然地、很主动地要求喝毒药。

    正在这时候,老谯的儿子谯瑛立即跪地叩头,泣血发誓,为老爸求情,要求自己拿出一笔钱来,为老爸赎命。

    太守本来就心有同情,但又做不了主,只能请示公孙述。

    公孙述一看事情弄到这个份儿上,想想还有一笔钱可以赚,就同意了谯家的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老谯才得以继续隐居田泽。

    这就是公孙述的流氓政治!

    本来,公孙述请人家跟着自己干、人家不干,这并没有什么,也就像老谯说的,即使唐尧、周武王那样贤明的君主,也有人不跟他玩儿;而他的不跟我玩儿就毒死你,则完全是流氓哲学;至于他的拿钱来就可以赎命,更是彻底的无耻了。

    政治流氓玩儿流氓政治,在王莽那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公孙述作为王莽亲手提拔的干部和政治信徒,则进一步给予发扬光大。

    当时正值兵荒马乱,普天之下,几乎没有谁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唯独老谯严格教育自己的几个孩子,一定要勤奋学习、研读经书。

    (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

    老谯于公元35年逝世,次年公孙述玩儿完。

    刘秀知道谯玄的事迹后,颇为感动,立即命令巴郡的官员用中牢之礼祭奠谯玄。这是一种仅次于皇帝和王侯太牢之礼的规格。

    当然,刘秀还同时安排,从财政上把老谯家当年赎命的钱还给他们。

    二是李业。

    李业字巨游,广汉郡梓潼(今属四川)人。他少年时就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高洁的情操,精通《鲁时》,也是一位名儒。

    这位李老师的情况跟谯玄有点相似,但他的表现比谯玄更加决绝。

    他早在前汉平帝时就被选拔到中央机关上班。

    王莽主政时,他很看不下去,就托病辞去公职,闭门在家,任凭州郡衙门怎么召唤,就是不出来陪王莽的干部玩儿。

    在当时虚伪成风、物欲横流的世道,李老师显得很另类。

    时任广汉郡太守刘咸强行召唤他,他还是不听。刘咸很恼火,下令要他去监狱养病,其实是想找个机会把他给黑了。

    (令诣狱养病,欲杀之。)

    请人出来做官,人家不玩儿,就要把人家搞死,这是王莽的典型作风。

    这时候,有人劝阻刘咸,说是坚决不能这么杀李业,从来没有听说过用牢狱之灾相威胁来访贤求才的。

    (未闻求贤而胁以牢狱者也。)

    于是,刘咸就放过了李业。

    不久,王莽亲自安排,想请李业到中央文教机关任职。

    李业称病坚决不干,宁死不陪王莽玩儿,干脆隐姓埋名,绝迹山林。

    公孙述称帝后,听说李业是个人才,就多次征召他担任博士。

    但是,李业还是那个脾气:别管怎么说,就是不跟你们玩儿!

    公孙述恼羞成怒,搞一把流氓政治的念头油然而生。

    反正称帝的目的已经达到,我不再对任何人手软!

    于是,他派大鸿胪尹融带着毒酒来找李业。

    按照公孙述的交代,尹融向李业传话:

    “你要是出来干,可以安排你公侯的位子,否则,就给你毒药喝。”

    (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

    在选拔使用干部时采取这样的态度和方法,完全可以说是公孙述在王莽基础上创造的经典!

    但是,尹融并没有公孙述的心黑,他不能改变公孙述的态度,就想尽量地劝说劝说李业。

    尹融苦口婆心地劝李业,想从“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角度打动他,但李业不从。

    尹融不知是怕自己完不成任务不好交差,还是担心李业本人拿起鸡蛋往石头上碰,就委婉地要求李业跟自己的家人商量商量再做决定,其实是希望李业能被自己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安危所打动,回心转意。

    李业再次坚决回绝,断然说:“大丈夫早就拿定主意,干什么还要婆婆妈妈的!”

    他说着拿过毒酒,饮而身亡。

    (遂饮毒酒而死。)

    李老师宁死不愿意在公孙述公司参股的情况传开,公孙述十分震惊。

    他虽然称帝后已经不想再对任何人手软,但从个人角度,怕落下个“杀贤”的罪名。

    于是,他想忽悠大家一把,派使者带着礼品来吊唁李老师,这当然是猫哭老鼠的花招儿。

    对此,李老师的家属坚决不接受。

    刘秀平定巴蜀以后,听说了李业的故事,专门下诏褒奖他的节操,要求《益部纪》记录他的高风亮节,并配有插图和画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这儿只是举了谯玄、李业的例子,其实在巴蜀一带,像这哥儿俩这样以死来抗拒公孙述征召的干部、知识分子还大有人在。

    不仅如此,还有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了逃避公孙述的召唤,为了不跟着公孙述瞎折腾,有的装病,有的装疯卖傻,演绎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比如犍为郡人冯信、任永,当公孙述征召他们并且许以高位时,都假装自己是青光眼、是盲人,说自己看不见东西,实在不能胜任工作。

    后来,这哥儿俩听说公孙述被刘秀的手下砍了,都用水洗洗脸说:“现在世道平安了,我们的眼睛能看见了!”

    (及闻述诛,皆盥洗更视曰:“世适平,目即清。”)

    公孙述单干、自立、称帝,搞到这个人人想弃而远之的份儿上,要是有点自知之明,真应该去撞墙。

    对于这些坚决拒绝公孙述,而又有德才的干部、知识分子,刘秀调查了解后,都给予使用、优待。

    说到这儿,我们又难免要感慨一把:在我们前面推出的跟刘秀过招的人,王莽用人,被人燃起遍地反抗的烈火;彭宠用人,他两口子都被自己的亲随把脑袋割了;隗嚣用人,一个个争先恐后地离开他逃跑;公孙述用人,巴蜀交通困难、逃跑不便,大家就宁愿死了、疯了也不陪他玩儿!

    仅凭这点儿,我们就完全能够看出来一个人能走多远。

    一个政权、一个角逐一哥位子人的成败,在极大的程度上,是其用人的成败。

    好,那我们就跟随社会人生大戏的剧情,看看刘秀是怎么做的吧。
………………………………

正文 174    总揽权纲

以公元36年11月公孙述败亡、巴蜀归顺为标志,刘秀基本上取得了统一全国大业的胜利。

    从此以后,地方割据势力也有露头的、反叛力量也有出现的,但都没有形成气候,也很快被刘秀搞定了。

    在此之前,我们大家一起跟随主人翁刘秀东奔西跑,除了少数时间在他家的客厅坐坐、查查他的家谱、看看他的简历、唠唠他的家庭成员外,大部分时间在观察和感受他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欣赏刘秀执导的社会人生大戏中,我们以前看到的基本上是武戏,或称“武功”。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欣赏他的文戏,也就是他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文化的一些举措,或称“文治”。

    全面欣赏和了解刘秀的文治武功,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感受和认识他作为社会人生大戏导演的功力、魅力及其影响。

    在此,我们必须郑重告诉大家,如果说刘秀的武戏惊心动魄的话,他的文戏也是精彩纷呈。

    在前面的创作中,他的武戏很是让人过瘾,但是,那并不是他所喜欢的。在为了打江山不得不动武的时候,他并没有客气。那些跟他竞争一哥大位的各色人等,一个个被他踹倒在地,大多重伤不治而亡。

    但是,他并不是为了打江山而打江山、为了踹人而踹人,当对手被摆平、局面稳定下来后,他想多干点工作,造福社会和百姓。

    如果说他的武戏主要是把人干掉的话,那么他的文戏主要是团结各种各样的同志把工作搞好。

    谁把武戏演好,够狠够精明即可,而谁要把文戏演好,则要充分、全面地表现出他的素质、修养、技艺和魅力。

    所以,内行的朋友,还是喜欢看文戏的多。

    那么,大家谁要是同意我上面啰嗦的这些,就请跟我一道,走近刘秀同志的办公区吧,只偶尔能抽出点时间的时候,我们才应邀走进他家的客厅小憩。

    这儿,跟刘秀同志在疆场上比起来,是有更多的精彩、不同的演绎。

    这种精彩的文戏有很多幕,我们慢慢看。

    请大家欣赏《总揽权纲》。

    把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的基本追求。

    无数英雄、狗熊追逐一哥的位子,其实主要就是看中了谁坐在这个位子上,谁就拥有了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国家的权力结构、或称权力金字塔中,位于塔顶的权力叫做最高权力,也称皇权。

    这种最高权力一般是由皇帝本人、也俗称帝国一哥掌握的。

    当然,由于一哥素质差、年龄小,或者外戚、宦官太强势,或者阴谋家正得势等等原因,有时候这种最高权力名义上拿在一哥手里,实际上在被别人把玩儿,但这是特例、或者说是帝国的特殊时期。

    所以,但凡神智清醒的帝国一哥,都是要好好地把握这种最高权力的。

    刘秀,也是这么想的。

    其实,总揽权纲、掌握最高权力,刘秀最迟在登基时就开始这么想、这么做了。

    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施展了一系列的动作。

    这些措施、动作往往相互联系,又互相交叉,实际效果是相得益彰的。

    总的来看,他的这些措施和动作在深刻总结和汲取了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既方便实用,又极富观赏性。

    具体到每一个问题,他解决起来既铁腕不让、推进坚定不移,又温情脉脉、充满人文关怀,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分别介绍。
………………………………

正文 175    其一,彰显汉室正统。

我们在开篇时说过,从前至目前,对刘秀的评价略显不公,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但史家给他有两顶桂冠,至今没有人提出异议:一顶是“定鼎之帝”,一顶是“中兴之君”。

    所谓“定鼎之帝”说他是开国君王。

    因为传说上古的夏禹铸造了9只鼎放在都城,比作天下九州,此后一直被历朝历代当做传国重器和信物,谁打下或者抢来天下就被称作“定鼎”。过去说谁问鼎那儿,就是说谁想当那儿的一哥。

    史家说刘秀是定鼎之帝,就是说他从一个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几乎是白手起家,通过艰苦的打拼,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所谓“中兴之君”说他是延续并且光复了刘氏汉室。

    中兴就是中道复兴,往往是说谁谁把一个国家从衰落收拾得重新兴盛起来。

    在刘秀之前,中兴国家的君王不乏其人,比如,西周的第11代国君周宣王姬靖,前汉的第7代国君汉昭帝刘弗陵、第8代国君汉宣帝刘询,就是把在自己的老爸(或者爷爷)手上快要被玩儿完的国家,给重新拾掇好的。

    2000多年来,世代更迭、人世沧桑,但从没有人对刘秀的这2顶帽子提出异议,充分说明他戴着是合适的、当之无愧的。

    只是,我们更愿意看他戴着“定鼎之帝”的帽子,威风八面,神采奕奕。

    但是,刘秀本人却更愿意戴另一顶“中兴之君”的帽子,他说这样才更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和追求。

    所以,刘秀一直都自称是前汉刘氏宗室的后代,一直都高举复汉兴刘的旗帜,一直都彰显自己的汉室血统。

    我们前面介绍过,刘秀身为前汉开国之君刘邦的后裔是清楚明白的,血管里流的是刘氏汉室的血也是无可置疑的。

    但是,不好意思,我们也说过,刘邦的血液历经9世到了他那儿,已经非常稀薄,在他的总血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在刘邦数以十万计的后裔中,他家只是一支不起眼的疏枝。

    为了适应普遍存在的“人心思汉”、“复汉兴刘”的社会思潮,或者说从政治的、实用的目的出发,刘秀认为汉室血统可用,就像民心可用一样。

    他看得很准!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无论是早先的反莽武装,还是王莽灭亡后的割据势力,基本上都是把握了“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高高举起“复汉兴刘”的大旗的,这样搞起阴谋和阳谋来,都屡试不爽。

    大家肯定还有印象,那些反抗王莽的宗室贵族和地方干部,往往一扯起“拥刘复汉”的旗帜,立即就一呼百应。

    刘秀、刘縯兄弟的舂陵子弟兵本来并不强大,但他们很快实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