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鱼涪津(今四川乐山北),蜀、汉两军遭遇,魏党、公孙永一触即溃,吴汉轻松地拿了这哥儿俩,也不休息,随即包围了武阳。
吴汉已经休整了多日,看到同事被暗算,他早就憋了一股气:必须报仇。
现在,机会来了。
必须说明的是,吴汉既不是来歙,也不是寇恂,更不是冯异、岑彭,他是成熟版的耿弇。
我们前面说过,耿弇史称“屠伯”;吴汉则史称“贪功好杀”,今天的史家说他“勇猛剽悍而善用心机”。
吴汉作为刘秀的徒弟、粉丝中最受争议的人物,公认的特质是喜欢杀戮、擅长杀戮。
他对战争的理解非常简单,那就是把人杀光、把城捣碎。
这不,眼看吴汉又来个所向无敌,公孙述立马派出自己的女婿史兴带5000人马搭救武阳。
吴汉并不絮叨,立即迎面扑向史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史兴的5000人马全部砍光,仅史兴一人像惊弓之鸟般逃脱。
随即,吴汉又率大军进入犍为郡(治武阳)。
该郡各县的干部都知道吴汉厉害,就纷纷关闭城门,只求自保,既不敢跟他对砍,也不敢伸头看看邻居。
(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
都出来,跟我打!
装孬?那也不行!
吴汉不想浪费时间,迅速挥师进攻广都,轻松拿下。
广都在成都以南几十公里,是成都的南大门,或者借用目前一个著名小品里的话说,是保护成都这个心脏的胸脯肉。
紧接着,吴汉又派出精锐的轻骑兵,跑到成都外面,烧毁了成都的市桥。
这样,吴汉的动作强悍、迅疾,毫不亚于臧宫同志。
武阳以东小城里的干部吓得要命,全部投降。
(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在汉军的南北夹击之下,公孙述硬着头皮抗着,他手下的将领和其他干部们则恐惧万分。
成都已是一口锅,四周都是火海,谁再不跑只有被煮死!
成都已是一只船,快要沉向江底,谁再不跑只有被淹死!
哥儿们,赶紧跑吧!
于是,公孙述的将帅们惊恐万状,纷纷叛逃。
跑!
有的白天跑不掉,就在晚上瞅机会跑。
有的没法带家属,就单独跑。
公孙述极为恼火,下令:凡是不打招呼就跑的,立即灭了他的全家。
但是,这没用,大家该跑的照样跑。
(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这就等于是说,大家宁愿家破人亡,也要离开你公孙述。
这是公孙述创造的一个经典,一个大家宁死也要离开他的经典传奇。
这让人想起岑彭将军,他当年担任棘阳县代理县长时,跑到另一个地方宛城组织军民抵抗刘縯、刘秀的队伍,刘秀兄弟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拿下宛城,而他率领的军民箭尽粮绝、人肉互食,硬是坚守了几个月。
那是一个人凝聚力的传奇,显然跟公孙述董事长的离心力的传奇不同。
当一个人混到人家宁愿家破人亡也不再跟你玩儿的时候,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也是很可怕的。
到了这个份儿上,刘秀仍然想劝降公孙述,以尽量避免损失。
战争是如此残酷,能不打就尽量不打啊!
他向成都下诏,说:“朕过去就数次给你下诏去信,表明了好意,现在你也不要来歙、岑彭被暗害而心存疑虑。如果你现在及时降汉,仍然可以保全整个家族;如果你执迷不悟,就等于肉入虎口,必将悔之晚矣。朕的诏书和亲笔信,你不可能屡次得到。朕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这也是刘秀的最后通牒。
但是,公孙述看了,还是没有降意。
刘秀看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并不奏效,公孙述是油盐不进,只好放手让徒弟们打。
什么话也不能给他说了,你们打吧!!
吴汉早就急不可待了!!
刘秀虽然在千里之外,但对成都附近的战局以及吴汉的秉性了如指掌。
刘秀知道吴汉目前一定会发飙,担心他出意外,就去信告诫他,指示方略:“公孙述目前在成都还有10多万兵马,不可轻敌。你只管坚守广都,等着他来攻你,千万不可主动上前跟敌人争锋。如果他不敢来,你就向前步步为营推进,逼迫他,要等他力尽兵疲,再发动进攻。”
不过,这时候吴汉屡战屡捷,已经是洋洋得意,踌躇满志。他立功心切,想赶快再大干一把,恨不得马上拿下成都。
他并没有执行刘秀的这道命令,而是亲自率领2万多步骑兵迅速进逼成都,在江北距离成都十几里路的地方安营扎寨,搭设浮桥。同时,他安排自己的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1万多兵马驻扎江南,与自己相距20多里。
当然,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战局都必须随时报告的,刘秀对这一点要求极为严格。
一知道吴汉这样用兵,刘秀大为震惊。
他也知道吴汉机谋深奥、沉稳不惊,但这种行动实在冒险,于是就立即下诏训斥他:“朕对你千叮咛万嘱咐,没想到你临事还是这样错乱。你既轻敌冒进,又在大敌当前分兵设营,一旦发生什么状况,你们相互之间难以救援。敌人如果出兵堵住你,然后以大军进攻刘尚,刘尚一败,你还能不败吗?幸好还没有什么意外,你立即率兵退回广都!”
不料,刘秀距成都毕竟路途遥远,做不到朝发夕至,这道诏书还在路上,他所担心的情况就出现了。
龟缩在成都的公孙述看出了吴汉用兵的巨大失误,立即派兵出击。
史称有人料敌如神,刘秀也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这不,公孙述的动作跟刘秀估计的差不多:他拿出来全部家底,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10多万兵马,分为20多个营,一起进攻吴汉;另派部将率1万多兵马截击刘尚,使吴、刘不能相互救援接应。
这个动作当然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刘秀接招,也未必就有胜算。
吴汉这时候也悔之晚矣,打吧!
双方打了一天,吴汉大败,只好收兵退回营里。
谢丰随即包围了吴汉的军营。
一见刘尚那边没有赶来支援,吴汉知道他也被敌人围住了,很不方便。
这样,刘秀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很快形成:公孙述的主力把吴汉、刘尚分割包围,就要来个各个击破了!
这一下,吴汉也觉得问题确实严重!
怎么办?
他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失误,就想立即采取措施改变被动局面、摆脱当前困境。
他召集骨干将校,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史称吴汉平时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为人朴实,不擅言谈,说话常常词不达意。
但实际上,他长期混迹江湖,看惯了世事沧桑和攻伐算计,养成了一种别人靠近了才能看清楚的性格:彪悍凶猛、善用心计、大胆果敢、沉稳鸷狠。
他的这种性格和作风,跟常胜将军冯异、耿弇等是不一样的,但他跟他们同样守无不坚、攻无不克。
刘秀重用他为国防部长(大司马),让他掌管帝国军事,看中的就是他的这种在战场上很实用的执行力。
现在,在危亡关头,他的一番慷慨陈词,讲得将士们热血沸腾。
他说:
“我与诸位跨越险阻,转战千里,舍生忘死,攻无不克,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深入敌军腹地。如今,我们跟刘尚分割两地,都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相互不能照应,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打算秘密突围到江南跟刘尚会合,共同抗敌。如果大家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成,否则,我们必将一败涂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干!”
吴部长的这番话虽然言语不多,但意思表达得十分明白:他首先肯定了大家一起屡战屡胜的形势,同时又分析了目前的处境,紧接着又说出自己的打算,最后要求大家同仇敌忾,共同破敌。
这些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分的话,只有吴部长这样注重实干的人才能说出来,简洁、明白、管用。
大家听了,都觉得吴部长说得对,连声赞同:
“好!”
于是,吴汉下令,大军闭营3天,养精蓄锐。
当然,他不是让大家休息娱乐。
他一边命令加强防守,一把安排秣马厉兵,同时,他还在军营里到处插遍旗帜,到处埋灶做饭,搞得四下里烟火不绝、动静不断。
他想让蜀军知道,别看我吴汉刚吃了败仗,但那是逗你们玩儿的,我现在很忙!
一开始,谢丰组织了几次攻打,想打破吴汉的大营,都没有得手。看看搞了几下没有结果,他索性不再去挑战吴汉。
你们忙吧,待你们粮食吃光了,我再开打!
由此可见,谢丰同志对战争只是略知皮毛、太业余。
说他不懂战争吧,他知道对被包围的敌人打消耗战,说他懂战争业务吧,他竟然不考虑对手未必就坐等挨打、未必就等着把粮食吃光。
特别是,他没有认真地考虑到,自己面前的对手是刘秀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可以横扫千里如入无人之境的吴汉。
第三天夜里,吴汉大军悄悄衔枚疾走,乘着夜色突出包围,过江跟刘尚会合。
(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蜀军将士以为已经把汉军分割包围,而吴汉身处危营,孤立无援,是没什么戏可唱的。
所以,当吴汉率主力夜里工作的时候,他们按照日常的作息时间表休息了。
次日天明,谢丰、袁吉等蜀军将领才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对头。仔细望望,吴汉军营还是那样,但不断有江南蜀兵逃过来,哥儿俩才发现吴汉率轻兵脱险而去了!
赶紧追!
………………………………
正文 172 吴汉绝杀(二)
谢丰、袁吉留下部分人马监视江北,率领大队兵马进攻江南,企图以优势兵力聚歼汉军。
这时候,吴汉已经击退江南蜀军,与刘尚联手对抗,以逸待劳,毫不示弱,跟谢、袁展开了对决。
这边,蜀军是为生存而战,很清楚打败了落在吴汉手里是什么结果;这边,汉军是为荣誉而战,被人围着打、追着打,哥儿们早就不习惯了!
双方的对砍极其激烈,从早到晚,杀声震天,尸横遍野。
像这样激烈的对抗,正是吴汉的长项。他指挥队伍越战越勇,终于占到了上风;而蜀军则越战越怯,想跑不得。
在这样激烈的对砍中,袁吉被一个汉将砍倒。
但是,人马太乱,我们没有看清这位汉将是谁,史载不详。
万军阵中,擒贼先擒王。吴汉一直在找谢丰。
这谢丰不光计谋不如吴汉,他的武功也难以抵挡吴汉。
两人刚交手几个回合,吴汉倏地一下,就把谢丰的脑袋劈去,尸体坠落马下。
待蜀军溃逃时,汉军清点战场,发现地上有蜀军将士的脑袋5000多个,其中2个还是谢丰、袁吉的。
(遂大破之,斩谢丰、袁吉,获甲首五千余级。)
吴汉、刘尚收兵回营,朝廷的使者也到了。
吴汉看了刘秀的手书,禁不住咋舌、后怕、自责,好在自己已经转败为胜,还有话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同时,他心里也不由得深深地佩服刘秀的明智和机谋。
于是,他留下刘尚继续抗拒公孙述可能的反扑,自己则率大军退回广都。
部署停当,吴汉向刘秀写报告,详细说明此次用兵的前因后果,并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谴责。
这其实是吴部长自己主动写检查,对于没有执行刘秀日前的命令检讨。
吴部长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总的来说,吴部长对刘秀是绝对忠诚的,追随刘秀多年来也是非常顺从、纪律观念也是非常强的,刘秀也对他信任有加,否则不可能把帝国军政大权交给他。
但是,他也有2个很大的特点,一是好杀,二是有时候在前线好自作主张。
当然,他在自作主张时有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绝对忠于刘秀、立足于把仗打赢。
对此,刘秀也曾经对他多次训斥,比如现在朝廷使者来送的信,就是刘秀专门熊他的。
但是,我们前面也曾介绍过,吴部长治军也好、随卫刘秀也好极为严谨,工作极为严肃认真,为人极为低调清廉,身上有很多刘秀欣赏的地方,刘秀也总是责其所短、用其所长。
眼下,在接到吴汉的检讨书后,刘秀十分满意,立即回复,说:
“你现在占据广都是非常正确的。公孙述一带不敢越过刘尚攻打你。假如他先打刘尚,你就可以从广都驰援,就那么50来里路,你无论用步兵还是骑兵,赶到时正好敌人疲惫、困顿,肯定能够克敌制胜。”
从此,吴汉严格按照刘秀的部署,跟公孙述的部将在广都、成都之打起了攻防战、埋伏战、拉锯战,他八战八捷,打得公孙述一点儿脾气也没有。
随即,吴汉拿下并且占据了成都外城。
正在这个时候,期思侯、辅威将军臧宫也在成都的东北、北边、西北方向打得非常顺手,逼近了成都。
工作很顺利,又见领导来了,臧宫非常高兴,要找领导喝酒。
他率军经过成都城外,来到吴汉军营中。
为了宣传军威,同时也为了气气公孙述,臧宫要求手下,这次去喝酒一定要高调儿。
于是,他的大队人马欢歌笑语,旌旗林立,耀武扬威地走成都城下过去了。
见到臧宫,吴汉也是非常高兴。
大胜之后,完胜在望,兄弟们心情好极了,喝!
在吴汉营里,汉军南线将士们开了气氛非常热烈的party。
酒会之后,吴汉还是清醒的。他告诉臧宫:
“你刚才经过敌人的城下,威风凛凛,风驰电掣,足以扬我军威、破敌锐气。不过,穷寇莫测,你们回营时还是从别的路走吧,以免不测。”
臧宫一向谨慎、低调,现在也是心高气傲,并没有听从,仍然按原路返回。
(宫不从,复路而归。)
这有什么?老子就要唱着歌回去!
成都城里,公孙述的将士们眼睁睁地看着吴汉、臧宫在城外大搞娱乐嘉年华,气得要命,又不敢干预。
公孙述本来认为,自己举办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凭借巴蜀天险,至少可以称帝一隅,如果行情好的话,还可以往中原、往西州一带拓展业务,把公司办到全中国去。
刘秀起来后,他也并没有灰心,以为不过是多了一个竞争对手。
出来混嘛,有竞争是必然的。
刘秀收拾隗嚣的全过程,他都看到了,相信刘秀是个儒商。
待到刘秀屡屡劝降自己,他更觉得刘秀也是完全可以忽悠的。因为,他认为,自己称帝前无论对付自称“虎牙将军”的宗成,还是对付更始王朝的那些将军,全都是用刀枪和拳头说话。到后来拉拢隗嚣、抗击冯异,也都是靠军队。
总之,这是个不需要文化、靠拳头打天下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你刘秀竟然三番五次地来信跟我谈生意,你out了!
但是,公孙述没有想到的是,刘秀一阵子让人眼花缭乱的拳脚耍过去,几把明晃晃的尖刀竟然抵到自己的脖子上了!
在这儿,我们顺便说一句,刘秀数次来信劝降公孙述,显然是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但也不乏配合伐蜀大军行动的缓兵之计。
刘秀的城府和机谋至深,公孙述一辈子都没有闹明白。
现在,面对势不可挡的吴汉、臧宫,面对自己这些宁愿家破人亡也要逃跑的部属,公孙述坐困愁城。
这一天,公孙述招来部将延岑商议。
他问:“事情搞到这个份儿上,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延岑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重要股东之一,也很着急,不愿意看到公司倒闭,就建议说:
“男子汉应该死里逃生,不能坐以待毙。钱财是身外之物,容易聚敛,不能太过爱惜。”
延股东的意思很清楚,目前本公司虽然陷入经营困境,但账上还有很多盈余,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就是说,我们要舍得花大价钱,组织敢死队。
公孙述董事长听了,觉得到了现在,也只能这样了。
于是,公孙述拿出公司账上所有钱财,招募了5000多人的敢死队,交由延岑股东指挥,参加外城抗战。
(述乃悉散金帛,募敢死士五千余人,以配岑于市桥。)
延岑久经沙场,知道自己目前跟公司、跟公孙董事长都是拴在同一条绳上的蚂蚱,除了拼死一搏,别的没什么了。
在这危如累卵的绝境之中,他看准了吴汉大军的致命弱点。
再强大的敌人都是有弱点的,看准他的弱点、拼命一击,就有可能以弱胜强。
延岑看到,吴汉大军在强盛难欺、士气高涨的表象之下,有个弱点:骄傲。
骄兵必败、或者易败,已经在各种战场上被很多选手验证了。
于是,延岑采用了一种声东击西的战术:他知道吴汉目前暂时不会轻易攻城,就安排一批残兵败将在城头及防御工事竖起很多旗帜,敲起战鼓,向汉军挑战;同时,他又暗地里派出这支轻骑兵敢死队,悄悄出城,绕道来到汉军背后,一声令下,猛攻吴汉。
汉军没想到蜀军竟敢主动挑战,更没想到蜀军竟敢主动出城找仗打,腹背受敌,猝不及防,立即大败。
吴汉本人也是仓促应战,慌忙中落入水里。在一阵乱战中,他眼明手快,抓住自己的战马的尾巴,才上岸逃命。
实在狼狈!
(汉堕水,缘马尾得出。)
这时候,好在臧宫的兵马阵容完整,立即派出一支赶来搭救,杀退了蜀军敢死队。
这一仗,吴汉大军大败。
吴汉稳住神儿,仔细清点,发现战士损失了上千人,但粮食却被抢去了不少,不过还有7天的口粮。
由于时值深秋,粮草不济,加之对成都城里的情况不太了解,吴汉打算暂时撤军,退出成都之围,改时间再做计较。
为了做到有秩序地撤退,防止蜀军追击,他在暗中做着准备。
正在这关键时刻,一位优秀干部赶来支前,劝他一定要坚持一下,说胜利就在眼前。
这个优秀干部名叫张堪,不仅德才兼备,而且在关键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趁着公孙述的蜀军在成都城里整编,我们给他个特写。
张堪字君游,是南阳宛城人,跟刘秀是大老乡、大学同学。
他出身当地大户人家,父母早亡,他就把自己继承的数百万家产让给了自己的哥哥和侄儿。他年仅16岁就到京城求学,因为志向高远、行为端正,被人们称为“圣童”。
刘秀早年还是个回乡知青时,就非常钦佩张堪的操行,经常称赞他,跟他关系不错。
登基以后,经来歙推荐,刘秀征召自己的这位学弟,让他到朝廷办公室来工作(谒者)。
这次,受朝廷委派,张堪以朝廷工作人员的身份,来为吴汉伐蜀运输补给,随身带来大量的布帛、粮草,还有战马7000匹。
张堪还在路上时,刘秀任命他为蜀郡太守。
刘秀的意思很明白,吴汉伐蜀胜利在望,蜀郡一旦拿下,你张堪就是太守,就交给你治理啦!
后来,张堪先后主政蜀郡、渔阳郡等地,他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民生,仁能惠下,威能讨奸,所治都能百姓富足、社会安定、敌不过犯,成为刘秀政权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
现在,就是在张堪的劝说下,吴汉采纳他的建议,重新下定决心,伺机再打公孙述。
稳定下来以后,吴汉经过认真分析认为,公孙述虽然已经是穷途末路,但困兽之斗,也不能小瞧。
他决定,改变高调擒拿公孙述的思路,要智取。
于是,他要求臧宫进逼成都西北面的咸门,自己则把精壮将士隐蔽起来,专门安排一些老弱病残放哨巡逻,挑逗、引诱公孙述出手。
不久,也就是公元36年11月的隆冬时节,吴汉的低调布局终于引起公孙述注意。
公孙董事长是个真的迷信的人,表现在他不仅用一些纯属迷信的东西忽悠别人,就连他本人也信这个。
这一天,为了早点解除眼前的危局,他占了一卦,答复是“虏死城下”。
他很高兴,认为来犯之敌就要死在城下,看来要应验在吴汉、臧宫身上。另外,他经过认真观察发现,吴汉日前被打败,现在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正是最好欺负的时候。
那就得干了,再不干自己就没命了!
公孙述命令延岑出城进攻臧宫,自己则亲自率最后的数万人马进攻吴汉。
这一次,他觉得自己连公司的老本儿都抛出来了,孤注一掷,成败在此一举,成则公司解困,败则一切玩儿完,就这么着!
那边,延岑打臧宫很顺利,连战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