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第一个问题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不久大家还将体会得更深。
………………………………
75、 向河北
至于这河北地区,战略意义极为重要。
因为南方还是蛮荒之地;西北过于偏远;中原既是粮仓也是政治中心,势力版图改变起来不容易;而河北
地区也是粮仓,民风剽悍,还是很好的兵源地,更重要的是从地理上和军事上看,谁据有它,就可以居高临下
地窥视、控制中原和东部地区。
目前,河北地区形势极为复杂,有三种类型的力量在那儿搅和:
一是以铜马、大彤、尤来等为代表的农民起义武装本来打王莽打得红了眼,现在没了要打的目标,又不知
道下一步谁能当一哥,就转身割地自保。他们浑身是劲儿没处使,老想跟谁干一仗;
二是原王莽政权的一些地方官吏也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的把办公室门一关逃之夭夭,有的想方设法重新联
络靠山,有的则坐等观望,但是,他们在发展生产、安排民生上很无能,而鱼肉百姓、破坏治安倒是很内行;
三是本地或外地赶来的刘氏宗室利用人心思汉的社会心态,与各种力量结盟,打算称王称帝。这些人鱼龙
混杂,但很有号召力。
总之,大家都很忙,今天你与我称兄道弟,明天你又翻脸打我,旁边还有人趁机上来插一杠子。
几乎是有城头、甚至有寨墙的地方,都会不断变换大王旗。
在刚才民谣说的两个问题中,刘玄等更始高层见樊崇来投降了,可能有点情绪又走了,但他们走了也没见
有多大的异常,就以为赤眉军的问题暂时解决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更始把怎样控制河北摆上了议事日程。
更始王朝的核心层认为,应该委派使者去开拓和镇守河北地区。
客观地说,这种认识是对的。
但是,到河北出差显然是个重活儿,比到一般的郡国去收降和恢复基层政权不知道要难干多少倍。
这个使者不光要对更始忠诚,还要智勇双全,真能干点事儿。
在研究具体人选时,更始核心层因为意见分歧迟迟决定不了。最后,意见集中在是不是派刘秀出这趟差上。
这几个月来,刘秀的日子确实十分艰难。
他虽然在昆阳大捷甚至在消灭新莽中立了头功,但始终没有摆脱“劣币”们要驱逐他的效应。特别是大哥
刘縯遇害以来,他基本上处于一种被怀疑和监视,而又必须不断地干重活儿和脏活儿的状态。
全凭自己非凡的谋略和手段,他才走到今天。
刘秀心里象明镜一般,在更始王朝里,永远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永远无法实现
自己和大哥“光复汉室”的人生理想。
所以,他时刻都在寻找从刘玄这儿拿旗帜走人的机会。
更始王朝的大司徒刘赐向来欣赏刘秀,坚决主张并且推荐刘秀去河北出差。
刘赐是熟面孔了,他作为刘玄的堂兄,又与刘玄有生死恩情,在刘玄和更始核心层面前说话很有分量。当
刘玄成为傀儡的时候,刘赐绝不甘心刘氏宗室老是受气,总想给爷儿们哥儿们创造些机会。
这次要安排人出使河北,他坚持认为:“在南阳宗室各家弟子中,只有文叔(刘秀字)才能担当这个重任。”
(诸家子独有文叔可用。)
但是,大司马朱鲔等人则坚决反对把刘秀派出去。
在几个月前“劣币”们挖坑害刘縯的时候,朱鲔与李轶一样,既是发起人,又是主要挖坑人,表现得最主
动、最坚决、最卖力。所以,他唯恐刘秀报仇,一直对刘秀特别警惕,始终注意不给他独当一面的机会。
同时,他也很清楚刘秀的能量,唯恐刘秀**发展坐大,将来难以控制。
现在不是很好嘛?!
把刘秀放在眼皮底下冷藏一下,挂起来,有粗活重活让他干,干完了再冷藏起来,他没有戏唱了吧?
把刘秀当做抹桌布,该用的时候使劲儿用,用完了扔在一边、再踩上一脚,他没脾气了吧?
这样,我们大家都安全、也放心。
那边,刘赐反复提出派刘秀去河北,他很想给这个堂弟创造点机会;这边,朱鲔等人坚决反对,他们实在
担心刘秀独挡一面,不好控制。
这时候,大家都知道,刘秀是个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的人。
刘玄岂是英明果断的人,就夹在中间左右摇摆、游移不定。
当初,刘玄并没有坚决要杀刘縯,本家兄弟嘛。更主要的是,面对豪气冲天的刘縯,他也根本没有那个胆
量。正是王匡、朱鲔、张卬、李轶等人在背后操纵,他才与他们一道把刘縯给黑了。
在那个事儿中,王匡、朱鲔、张卬、李轶等人是直接元凶,刘玄认为自己负的是领导责任。
那事儿之后,刘玄对刘秀的心态十分矛盾:既内疚,想用刘秀所长,又怕刘秀得风就使雨,难以驾驭。
在左右摇摆、反复犹豫的情况下,刘玄几次想下决心把这活儿交给刘秀,都遭到朱鲔等人的反对。
(更始数欲遣光武徇河北,诸将皆以为不可。)
就在这相持不下的时候,左丞相曹竟、尚书曹诩父子坚决支持刘秀出这趟差,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秀接受冯异的建议,一直注意与曹氏父子建立和保持密切的关系,到了这关键时候,终于起了关键的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曹氏父子深受刘玄信任,与王匡、朱鲔的关系也不错,在更始王朝里很有势力,很会来事
儿,也一直时时处处帮刘秀说话。
眼下,在扁秀和挺秀的人僵持不下的时候,他们爷儿俩发力了。特别是曹尚书,竭尽全力配合刘赐挺刘秀
,扭转了力量的天平。
(及度河北,诩有力焉)。
公元23年10月,由于刘秀韬晦之计的成功,刘赐的苦荐和曹竟、曹诩父子力挺,加上出差到河北确实是个
苦活儿、粗活儿,加之刘玄、王匡、朱鲔等人的政治眼光又实在太浅,更始王朝委派刘秀以破虏将军、代理大
司马的身份到河北出差,工作目标是收复、安抚和管理那儿。
(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
刘秀终于如愿以偿。
这是更始王朝最重要、最具历史影响的一次干部任命,它终于把最鲜艳的“复兴汉室”的旗帜交给了刘秀。
当然,这面旗帜可以复制,也可以拿给派往各地的多个使者。
但是,交给刘秀与交给别人大不一样。
任何物件都是这样,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的作用是不能相比的。
从此,刘秀象浅水的蛟龙入大海,象洞中的老虎出深山。
这样,更始王朝在处理自己生死攸关的两个问题上,先是漫不经心地惹恼樊崇和赤眉军,现在又认真地把
战略要地河北交给刘秀,终于成熟了自己的对手,终于铸成不可挽回的错误,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短视和无能。
………………………………
77、 英雄归心
由于刘秀在更始王朝中属于有争议、被排挤的干部,刘玄等人对他这次出差只授予官衔,不给人手,也不
给军马粮草:
你刘秀去闯吧,完成使命算是更始政权扩大和巩固了;要是被谁灭了,只能说你倒霉!
但是,假如刘秀单干呢?
对于这个要命的问题,更始王朝的高级干部们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他们在考虑另外的事儿,我们稍后再说。
有的史书说刘秀这次出差几乎是单枪匹马(单车临河北),也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刘秀也根本不需要更始王朝派更多的将士,那样太碍事。只要给我你手里的旗帜就足够了!
刘秀心里很清楚、也很有把握,凭着自己的品格、能力和声威,即使孤身一人,也可以演绎精彩故事!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位跨国公司的老板说的话。他说,即使我的企业一夜之间全部化为灰烬,凭着企
业的品牌和文化,我完全可以很快重建。
我还想起目前一位著名收藏家的话,他是业界大腕,建有自己的价值连城的博物馆,慕名找他鉴宝的人络
绎不绝。他说,即使我的博物馆一夜之间没了,我也照样能过上很好的生活,无论在哪个城市。
我想,这两位成功人士的自信来自他们的实力:公司的品牌和文化,个人的才华和声望。
我优秀,所以我不怕从头再来。
我很优秀,所以我任何时候都不怕从头再来。
刘秀也是这样,从大哥被黑的时候起,他就作从头再来的准备了。
当然,他也根本不孤独。
还是在受命以代理司隶校尉的身份,从宛城前往洛阳为更始王朝收拾办公场所的时候,刘秀就召集了一些
自己安排到各处发展势力的心腹亲信。
现在,他到河北出差,更多的亲信,还有一些未曾谋面的“粉丝”纷纷前来投靠。
一时间,天下不少英雄看好刘秀。
比如,忠诚能干的冯异,他与苗萌受刘秀之命坚守父城等5县,顶住了更始王朝10多拨儿将士的进攻。
刘秀去洛阳经过父城,他大开城门,献上牛马粮酒,给予热情欢迎。
(及光武为司隶校尉,道经父城,异等即开门奉牛、酒迎。)
刘秀自然十分高兴,任命冯异为秘书长(主簿),苗萌为从事。
冯异推荐的一批同乡,如铫期、叔寿、段建、左隆等,刘秀一律任命为自己的掾吏,把他们带到洛阳。
从此,冯异、铫期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跟随刘秀南征北战、折冲腾挪,演绎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现在,刘秀要去河北,当然要带上他们。
还有王霸,他跟随刘秀血战昆阳之后,回到家乡颍阳。
刘秀去洛阳经过颍阳时,王霸请示老爸,想继续带着亲朋好友追随刘秀。
老爸对他说:“我老了,不能再上疆场了,你去吧,一定要好好干。”
刘秀任命王霸为功曹令史,把他带到洛阳。
现在去河北,刘秀也把他带上。
祭遵是在刘秀取得昆阳大捷、回军经过颍阳时,放弃在县衙工作的位置投奔刘秀的,被任命为门下史。
这次去河北,刘秀带上他,任命他为军市令,专门管纪律。
好了,由于刘秀的亲信和粉丝是陆续聚拢起来的,我们以后再陆续介绍吧。
当然,谁表演得精彩,我们就多花些口舌。
算了算,刘秀这次出差带了数百人。
要在今天,这是个不小的团队。但在那个乱世、在冷兵器时期,要弄点儿什么动静,这些人又实在少得可怜。
但是,刘秀决心就用这些人玩儿出大动静。
河北的复杂局势,我们前面已经介绍了。
刘秀来到这里,敏锐地观察和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决定软硬兼施,先站住脚跟,再扩大势力范围:一边工
作一边壮大自己的队伍,采取亲和的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先礼后兵,收降武装力量和地方干部,谁不服气或者
惹事儿,就打!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刘秀在河北“镇慰州部”。
初来乍到,秘书长冯异向刘秀提出建议,这个建议充分体现了冯异的远见卓识,也与刘秀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说:“天下的老百姓,早就被王莽害苦了,早就思念大汉王朝了。如今更始帝部下的将领们又纵横暴虐,
到哪儿抢掠到哪儿,老百姓都很失望,觉得他们很靠不住、不能指望。现在您握有重权,独当一面,应该广布
恩惠、实行德政。有夏桀、商纣的乱政,才有商汤、周武王的功业;人们长期饥渴,就很容易满足。所以,您
应该尽快分派官属,巡行各郡县,清理冤狱,化解矛盾,广施恩惠,天下自然归心。”
冯秘书长的建议深受刘秀的赞许,得以立即付诸实施。
当然,这时候向刘秀积极进言的并不仅仅冯异一个人,一个名叫邓禹的年轻人从远处追随而来,使刘秀喜
出望外。
我们要好好地介绍一下这个年轻人。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是刘秀的大老乡、阴丽华的小老乡,也是刘秀在长安读太学时候的同学。
邓禹从小家境宽裕,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聪明伶俐,喜欢学习,年纪很小就精于儒学、长于诗书(笃于经书)。
但他又不是死读书、钻牛角尖的人,他善于识人,也精于时事世故。
年仅13岁时,他就去长安太学深造。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在京城最高学府里,邓禹结识了比自己年长8岁的学兄刘秀。他颇有知人之名,一见刘秀就认为他不是一般
人,就有意亲近刘秀。
(禹虽年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刘秀也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同乡,二人成了莫逆之交。
可由于刘秀这时候还没有帝王之志,邓禹也刚步入青春期,两人在太学除了读书、议政、结下亲密的友谊
,并没有弄出多大的动静。
几年后,刘秀回家乡种地。
又过了一些日子,邓禹也回到老家新野,成为当地有名的学问人。
小邓步刘秀后尘成为回乡知青时,全国各地反抗王莽的武装斗争风起云涌,南阳一带也很热闹。
刘縯、刘秀兄弟的故事到处流传,小邓也知道。
等到刘玄称帝、更始王朝建立时,不少人推荐小邓到新政权里谋个差事,小邓不干。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这并不是小邓无意仕途,而是世道太乱,他一时还搞不清哪个更正派、哪个更有希望,只能静观待变。
老同学刘秀这儿,他也没有来得及联络。
从公元22年10月刘秀起兵以来,一年间发生的事儿太多。
刘秀刚起兵,即转战;刚取得昆阳大捷,即发生刘縯被害事件;刘秀刚获任司隶校尉,即北上洛阳;没出
个月把时间,刘秀又出差来河北。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眼下,刘秀学兄到河北镇慰一方,小邓认为这个学兄和自己的机会都来了!
他相信刘秀终非池中之物,也相信自己只有投奔到他的麾下,也才有用武之地。
于是,小邓冒着初冬的寒风,千里迢迢,孤身一人赶往河北。一直追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他终于
见到刘秀。
刘秀一直很喜欢自己的这个小同学,见他远道赶来,十分高兴。
(光武见之甚欢)
但是,刘秀想跟他开个玩笑。他对这个小学弟说:
“我现在手里有封官拜将的权力,你大老远地跑来,是不是想弄个一官半职当当?”
(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邓禹则一本正经地说:
“不是。”
“那你来这儿想干什么?”
邓禹有一肚子话要说,没有心思闹着玩儿,严肃地回答:“我希望您能威德加于四海,得到天下,我能从
中立下尺寸之功,也好名垂青史。”
刘秀听了这话,又见邓禹的神情,不由得笑了,便留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彻夜叙旧。
(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见面。
刘秀极为感慨!
刘秀自年幼懂事以来,历经稼穑的艰难、贩运的辛苦、寒窗苦读的孤寂,还有家道中落的窘迫,和仕途无
望的忧虑,他早已深味世态炎凉。
起兵一年来,他身边不乏拥戴者,也有不少人转身离去。
现在,在自己身处逆境,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的时候,从邓禹的口中,他第一次听到一个人对自己的复兴大
业以终身相许,心里非常感动!
本来就是相互心仪的老朋友,现在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了,自然有叙不完的旧情、说不完的新
谊。
刘秀让身边的人都称邓禹“邓将军”,经常留他与自己住在一起,共同商量大事。
(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常留止于中,与定计议。)
其实,根本没等多久,邓禹见到刘秀的当天夜里,就向他提出自己对时局的见解和对策。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184年后,优秀的诸葛亮对刘汉后裔刘备的隆中对答。
真正的政治家看局势,就象高手对弈,是可以走一步棋看好几步的。
邓禹这天夜里的一番话,当然没有后来诸葛亮的那个隆中对答有名气,但同样很实用。
他说:“更始王朝虽然定都关西地区,但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还没有安定,赤眉、青犊农民起义军还有
数十万人之众。三辅地区(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豪强在聚集。更始帝既没有围
剿、控制他们,又不能集中大家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决策。更始的将领都是一些目光短浅的平庸之辈,完全靠运
气爬上了现在的位置,只想着贪图钱财、作威作福,不过是一时的快活罢了。他们之中并没有忠良明智、深谋
远虑的人,来真心辅佐皇帝(更始帝)、安定群众。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形势已经很明显。更始王朝这个样
子,您再去为它安定边郡、辅佐朝政,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看当今之计,不如延揽天下英雄,争取民心,
象当年高祖皇帝那样建立宏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靠您的才德智勇,平定天下是没有问题的。”
这番话很重要,可见《后汉书…邓寇列传》,大家谁感兴趣,可以再仔细琢磨。
刘秀听了邓禹的这番话,认为既见解高远,也正合自己的心意;既增强了逐鹿天下的信心,又大体确定了
下一步工作的基本方略。他十分高兴(光武大悦),从此把这个年轻的战略家留在自己身边,当作首席智囊。
趁着这会儿刘秀不太忙,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这次对话,也是两个读书人治国安邦、经世济用人生理想
的愉快交流。
刘秀本人一生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个有大作为的读书人。
他一肚子学问,是个大儒,但他又不读死书,十分讲究学以致用。
在乱世之中,他由起初的做大官、娶美人的生活追求,逐渐确立了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
他的这种“内圣外王”人生目标的本质就是,在思想上爱民、安民,以人为本;在行动上文攻、武略,君
临天下。
所以说,刘秀对小邓学弟提出的“务悦民心”大为赞赏、格外注意。
其实,刘秀对争取民心的工作早就注意了。
舂陵子弟与新市、平林兵合并之初,曾因为战利品分配不均差点儿火并,刘秀坚决把舂陵子弟手里的财物
全拿出来分给盟友,化解了危机;昆阳大捷后,他又坚持把缴获的军需物资散发给老百姓,这都是他顾全大局
、热爱百姓、友善待人的表现。
至于他日前到洛阳整理办公场所,率领僚属成功再现了汉家威仪,则进一步表现了他不随波逐流、而澄清
天下的抱负。
当然,起事儿以来,他多是被安排干一些粗活重活儿,象血战昆阳、整理洛阳那样独当一面的机会毕竟太
少。
现在好了,他终于**主持一个地方、一个方面的工作,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自主地实现自己的意
图了!
他在心底深沉地呐喊:我要让大家看看,刘秀攻城拔寨战无不克,理政爱民也深得人心!
那就干吧!
面对河北复杂困难的局面和纷至沓来的亲信、粉丝,刘秀心里充满了饱满的工作热情。
但是,他心里热、头脑并不热。
他的具体工作思路十分清晰、各项行动有条不紊。
每到一处,他就安排大家首先考察各级干部,按其德才能力决定升降去留,恢复汉朝的组织机构和官吏名
称;清理诉讼,平反冤狱,释放轻罪和无罪的囚徒;废除王莽的一些苛政和荒唐的做法。
这真是久旱逢甘霖啊!
一些正派的干部和广大群众早就被王莽摆弄苦了,对刘秀一行的做法非常高兴、非常欢迎,争着拿肉拿酒
犒劳他们。
(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
无论什么时候,为人为政能被老百姓欢迎到这种程度,已经是极大的成功!
但是,刘秀要的还远远不是这些。他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吃请、不受礼、不借工作之便谋取任何
私利。
到了邯郸的时候,刘秀还交给冯异、铫期一项秘密工作:
暗中认真调查中高级干部的思想行为,是愿意一起干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