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反正这是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时代。
刘秀的将军萧广就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老萧认为,老子拎着脑袋干革命,死了就算,活着就要快活。
所以,他带兵进洛阳后,就把大家放羊了:
弟兄们这些天辛苦了,放几天假,谁想干啥就干啥,杀人抢夺听便!
于是,老萧的手下在洛阳城到处施暴,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老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放纵士兵,暴横民间,百姓惶扰。)
在老萧的示范带动下,刘秀其他的将士也纷纷手痒,有的趁机欺负人,有的趁机抢东西,有的则四下张望
、蠢蠢欲动。
其实,刘秀扯旗造反以来,一直很注意军纪。
他一直坚定地认为,无论为政还是打仗,无论官员还是将士,都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只有这样,才能内聚
人心、外树形象,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所以,他本人身边的干部和直接带的兵,大都很守规矩。而他的一些嫡传弟子,如邓禹、冯异等,也是如此。
进洛阳时,刘秀已经宣布了纪律,严禁军队进城后胡来。
但是,萧广脑子里并没有绷起纪律这根弦。
我们对老萧了解不多,他出场也很少。不知道他的脑子里真的就没有纪律这根弦,还是进了很多水,反正
他这会儿没把刘秀的禁令当回事儿。
他放兵抢掠横行,估计他本人也不会闲着,直到遇到一个猛人。
这人叫杜诗。
这是一位名垂青史的好干部,我们应该把他隆重推出。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郡汲县(今河南汲县)人。
他德才兼备,能力突出,年轻时就在郡机关工作,有很好的名声。
(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
更始王朝开张时,他被征召到大司马府上班。
刘秀称帝后,很欣赏他的才能,征召他到自己身边工作,并且在1年中连续3次提拔他,直到日前任命他为
侍御史。这是个代表皇帝监察百官的重要职务,相当于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副部长。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
一个能让刘秀在1年内连续提拔3次的干部,肯定不是凡角儿。
刘秀定都洛阳之初,委派杜诗以侍御史的身份整肃风纪、安顿百姓。
杜诗受命,首先遇到的就是放纵胡来的萧广。
面对萧广及其部下胡作非为,老百姓怨气冲天,杜诗决定亲自找萧谈话。
杜向萧重申皇帝(刘秀)的指示,要求萧立即整顿军纪,停止一切危害治安、祸害百姓的行为。
面对杜诗一脸正气,老萧承诺遵守纪律。
但是,他转身就忘,照样我行我素:没什么,弟兄们,大家该怎么胡来还怎么胡来。
杜诗恼了!
他认为,时值乱世,大家早就习惯了刀枪和拳头,干什么工作如果不动硬的就没有谁在意。
于是,他毫不客气,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捕杀老萧。
直到把老萧抓了、砍了,一切处置停当,他才向朝廷报告。
(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对于杜诗的先斩后奏,刘秀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大加赞赏。
刘秀亲自召见他,给与口头表扬,并赐予棨戟。
这里要说明的是,棨、戟就象斧、钺一样均为长柄兵器,当时往往是王公将相出行时戳在队伍前面表明身
份的。
我想,刘秀赐杜诗这样两件家伙,显然有这样的意思:
一是嘉奖,对杜的工作给与物质奖励,改善他砍人的办公条件;二是鼓励,希望杜继续严格执纪,无论王
侯将相还是普通官兵,只要违法尽管扁他;三是表态,希望广大干部严格遵守纪律,不断端正风气,也希望老
百姓给与监督。
帝国刚开张,杜诗目前还只是个副部级干部。按照级别,要汇报工作,他在刘秀百忙之中根本排不上队。
刘秀对他这样眷顾,意义十分深远。
这样一来,刘秀手下其他的骄兵悍将都非常害怕,谁也不敢乱来了。
话说到这儿,我们需要整理一下思路,重点说说刘秀创立帝国早期的各项工作。
一般来说,谁要创立一个国家,或者说建立一个政权,无论多么俭省,也要做这样几件事儿:
一是称帝,大胆告诉世人自己就是一哥;二是定都,不光是为自己和文武大臣找个办公地点,更重要的是
,要把都城和自己包装成万人朝贺的中心;三是封官,建立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府官僚体系,以及部队的军官体
系;四是宣传,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告白天下,自己当一哥是天意、是天经地义的,跟着自己走是聪明的、是绝
对没错的。
这几件事儿的前两项可以说是硬件建设,当然硬件建设还有更多的内容;而后两件事儿可以说是软件建设
,相当于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
称帝、定都,目前刘秀均已完成,他着手加强自己团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也已非一日。
关于刘秀进行思想、组织工作的事儿,是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有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在刘秀君临
天下之路越走越远时,会更加清晰地看到,到时候再陆续说。
现在,形势不稳定,刘秀忙于连连出招安定天下,我们来不及展开理论探讨,只是先让大家注意这三个方
面,即:一是刘秀起事以来一直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作为号召和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理论武器,并随着形势
发展不断创新;二是他始终牢牢抓住用人权,北上河北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使用干部,比如让冯异担任秘
书等,每攻略一地,他往往是事前争取当地干部,得手后安排自己信得过的干部。他称帝时任命了一批干部,
定都洛阳又大封百官。三是把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高度统一起来,使之融会贯通,换言之,就是按照自己的思
想理论和政治纲领来使用干部,通过干部来贯彻自己的思想导向政治纲领。
一位伟人说过,刘秀是最会用人的皇帝,这是准确的。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刘秀用人是成功的。
他的手下,无论是论功行赏的,还是量才使用的,绝大多数能够胜任,象萧广这样的只是极少数。
但是,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指出的是,刘秀有时候以谶选官,也就是说他有时候按照谶文选拔干部,产生
了很多弊端,也使他备受非议。
对于刘秀崇尚经学、迷信谶纬,我们以前说过,将来有机会还要再仔细说,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他把谶纬
应用于干部人事工作之中。
这样,就请大家认识一个人:王梁。
王梁,字君严,渔阳郡要阳(今河北丰宁东)人。
其实,老王也是个不错的同志,我们在观赏刘秀平定河北的时候曾见识过他,只是当时英雄如林,老王又
很低调儿,我们对他印象不深。
老王早年在渔阳郡机关上班,彭宠任郡太守时安排他为狐奴县令。
在寇恂、耿弇的联络下,彭宠派渔阳军南下支持刘秀时,就是安排时任狐奴县令王梁、时任安乐县令吴汉
、时任郡护军盖延带队的。
广阿会师后,刘秀任命他为偏将军。拿下邯郸时,刘秀封他关内侯。河北平定后,刘秀又任命他为野王县
令,让他主政一方。野王县在河内郡境内,老王受郡太守寇恂领导。
可见,王梁也是有一定的能力、建立了一定的功勋的。
只是,刘秀身边能人太多,老王并不太显眼。
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刘秀身边文臣如云、猛将如林,老王往那儿一站,谁也不会注意他。
眼下,刘秀定都洛阳,在研究大司空人选时,想到了他。
大司空的岗位职责是主管城乡基本建设并参与研究中央大政方针,与相当于总理的大司徒、相当于军委主
席的大司马,并称“三公”、“三独坐”,大体就是中央核心领导小组成员的意思,地位极高。
刘秀想把这个位子给老王,完全因为刘秀的同学、那个奉劝刘秀称帝的彊华奉献的《赤伏符》里有句话:
“王梁主卫作玄武”。
所以,刘秀就根据这句谶语,任命王梁为大司空,封为武强侯。
其实,刘秀心里也明白,纯粹按照军功,比王梁表现突出的大有人在。
顺便说一下,所谓“玄武”,就是龟,有的称老鳖、甲鱼,时称水神、主北方的神,而大司空主管水利土
木,硬扯当然能扯到一起。
刘秀以谶语选官,使人想起当年王莽按照骗子哀章伪造的符命安排干部,同样荒诞不经。
两人的共同之处是既多少有点信谶语,又多少把自己的政治目的参杂其中;不同之处则是王莽一意孤行,
刘秀则从善如流。
比如,刘秀本来还打算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为大司马,因为谶语里有句“孙咸征狄”。
但是,此举刚有动议,立即遭到众人一致反感和反对。
(众咸不悦)
理由很简单,表现更加突出的、堪当大司马重任的有的是,无论凭什么都轮不到孙咸。
这次,刘秀怕犯众怒,就下诏让各位大臣民主推荐大司马人选。
大家推荐的目标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吴汉、景丹。
(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吴汉、景丹确实是战场上勇冠三军、冲锋陷阵的旷世之才,他们过去都有精彩表现,刘秀对他们也很满意
和信任。
刘秀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大家的意见,说,景将军是典型的北方大将,确实是个人才,吴将军功勋更大。
按照传统的官制,骠骑将军与大司马级别是差不多的。
于是,他下诏任命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骠骑大将军。
本来,刘秀定都之后,最好做的工作就是干部工作。在河北地区征战有日,他的身边早就聚集了一批忠心
耿耿、素质较高的文武人才,前汉的官制又比较健全,他只要按照组织程序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件,根据当事人
的功劳和德才,把大家拉过来对号入座就行了。
而他有时按谶语选官,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也遭到广大干部和后来史家的批评。
好在他心胸开阔,尊重群众意见,知错即改,加之他按谶语选的干部也具有相当的素质和业绩,而不是象
王莽、更始那样,把一些社会渣滓扶上高位,他总的来说在用人上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
一个善于容纳、知错即改的人是很可怕的。
这个时候,刘秀虽然已经定都洛阳,但长安还在赤眉军手里。
他心里很不安,希望早点把长安拿下,就催促邓禹加紧军事行动。
这时,邓禹正按照刘秀的安排,在河东率大军西进。
作为刘秀的首席智囊,他谋略超群、指挥有方,对更始连战连捷,还不断取得和扩大根据地。
刘秀一称帝,任命的首批干部就有他: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为酇侯。
在颁布对他的任命时,刘秀搞得很隆重,专门派出使者到前方送任命书,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的任命文件说:
“前将军邓禹,极有忠孝之心,经常与我运筹帷幄之中,而又决胜于千里之外。也正像孔子所说,自从我
有了颜回,弟子们对我更亲近了。邓将军在前方斩将破敌,平定山西,功勋巨大。目前当地的百姓不文明、不
友爱,邓将军作为司徒,要开展深入细致的精神文明建设,其要义在于教育干部群众要宽厚。现在朝廷派遣奉
车都尉授予印绶,册封酇侯,食邑万户,希望能慎重行事。”
这里,刘秀夸奖邓禹可比张良、萧何;而让他食邑万户,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
这时,邓禹年仅24岁。
很显然,他年轻得志,是乱世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新星。
邓禹得到如此恩宠,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大司徒,他本来应该总理朝政,但帝国初创,面对战局,他只能按照刘秀的安排先把仗打好再说。
于是,邓禹率军从汾阴(今山西万荣西)进入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矛头直指长安。
………………………………
114、 虎视长安
这时的关中,战局仍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更始王朝虽然败局已定,但其旧部还控制着长安周围不少地方,手里还有数以十万计的军队;赤眉占据长
安,虽然军纪松弛,但谁要吃掉它还得小心选择下嘴的地方;邓禹治军有方,部下士气高涨,但毕竟孤军深入。
必须说明的是,在这个战局中,三股力量有两股是不论套路的,就是赤眉和更始残部。
也就是说,邓禹要想得手,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一是要把兵用活,二是要争取人心。
因为,最残酷的战争,打得就是智慧和人心。
邓禹的行军速度并不快。
他于公元25年7月从汾阴出发,几个月后,就是当年9月,他还没到长安城外,长安已经易手。
在衙地(今陕西白水北),邓禹遭到更始的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率10万之众阻击。但对方不堪一击,
邓禹把敌人轻松拿下。
而几乎在同时,赤眉军乘虚攻入长安。
历史的复杂和时局的微妙在于,它上演戏剧往往没有固定的剧本,也往往时不时弄出点儿出人意料的故事
情节。
刘秀派邓禹西进,目的主要是看笑话,待更始、赤眉打得两败俱伤时走收渔人之利。而邓禹动作太大,在
客观上帮了赤眉一把。
更始把过多的兵力用于防范邓禹,就根本经不起赤眉拳打脚踢了。
这时候,赤眉控制了长安及周边地区。
最可怜是长安及周边的老百姓,在经历了王莽的暴虐、更始的无道之后,又不得不再经受赤眉的掳掠祸害,长期难以脱离水深火热。
邓禹深得刘秀真传,那就是治军治政先做君子、待人真诚。
他乘连战连捷之威,丝毫没有放松对部下的管理,严肃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爱惜百姓、秋毫无犯。
当地的老百姓受苦受难惯了,一见邓禹的军队就象见到亲人一样,纷纷扶老携幼前来欢迎,很多人强烈要
求参军,每天来投军的数以千计。
很快,邓禹的部队壮大起来,号称“百万大军”。
而邓禹本人也表现得很有君子风范,无论走到那里都停车驻马,对老百姓问寒问暖、安慰勉励。
男女老少聚集在他的车前、马旁,大家一起拉着家常、谈着生计、畅想未来。老百姓没有不拥戴邓禹的。
邓禹,成为老百姓的救星,名震关西。
刘秀对邓禹的表现十分满意,几次发文件给与他嘉奖和鼓励。
以忠实地记载史实而传世的《后汉书》充满感情地描述了这样的画面:
“闻禹乘胜独克而师行有纪,皆望风相携负以迎军,降者日以千数,众好百万。禹所止辄停车驻节,以劳
来之,父老童稚,垂发戴白,满其车下,莫不感悦,于是名震关西。帝嘉之,数赐书褒美。”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感慨万端!
我们的老百姓是如此朴素、可敬,他们只要有饭吃、不受气就行了。
而再简单点儿,只要没有贪官污吏、地痞恶霸欺负就行了,甚至于吃饭的事儿,他们还可以自己想办法。
在中国做官又是如此简单,只要胸中有君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就行了,能干好事儿就干一些,不能干就在一
边儿凉快,别胡来即可。
但是,很遗憾,官、民这两种本来可以很简单的角色,以及二者之间本来可以很简单的关系,经常被搞得
很复杂、很混乱。
邓禹对此有深刻的了解,也做得很好。
刘秀对此有更深刻的了解,将做得更好。
目前,邓禹的声望如日中天,他手下的将领和关中豪杰纷纷劝他立即进攻长安。
但是,邓禹另有考虑,不以为然。
他向大家分析原因说:
“不能马上打长安。我们现在虽然队伍庞大,但真正能打仗的少,前方没有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方也没有
可以转运的物资。况且赤眉刚进入长安,士气正盛,财富充足。不过,他们毕竟是一群盗贼纠集在一起的乌合
之众,并没有长远打算,虽然粮草充足,而事故多端,难道能长期坚守吗?现在上郡(治今甘肃榆林东南)、
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安定(治今甘肃平凉)3郡地广人稀、粮谷丰富、牲畜众多,我们不妨北上休整兵
马,利用那儿的粮食休养士兵,养精蓄锐,总能找到赤眉的可乘之机。”
我们不能说邓禹的主张没有道理。
但是,由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既影响了时局和历史的进程,又涉及对不少人的评价,在当时和历
史上还引起广泛的争论,我们有必要说仔细一点儿。
说白了,在邓禹大军是乘胜立即进攻长安,还是养精蓄锐伺机再打的问题上,分为鲜明的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要找个地方歇歇,避开赤眉的锐气休息一下,瞅准赤眉的漏洞再打。
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少,但有邓禹本人。
另一种就是要一鼓作气,立即拿下长安。
几乎邓禹所有的手下和当地的支持者都这样认为,更重要的是,刘秀也持这种意见。
邓禹坚持自己的见解,率大军北上到栒邑(今陕西栒邑东北)。
邓禹所到之处,攻破赤眉将士的营垒,而有关郡县望风开门归顺。
(禹所到,击破赤眉别将诸营堡,郡邑皆开门归附。)
就连西河太守宗育也撑不住了,派自己的儿子带着投降手续手续前来投降。
邓禹很高兴,也很得意,派人把宗少爷送往京城洛阳(遣诣京师),向朝廷报告。
他这么做,当然是表示自己遵守纪律、尊重朝廷,同时多少也有点炫耀的意思:皇上器重我,我也不是吃
干饭的!
这是邓禹的巅峰时期。
邓禹踌躇满志,他认为自己先打长安的外围,收复长安周边的郡县,扩大战果,时机成熟再拿下长安是没
有悬念的。
刚才说了,按照常理,邓禹的想法和做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是,由于赤眉向来不按常规出牌,或者说赤眉向来不知常规为何物,使得事情的发展很快就让邓禹无法
把握。
刘秀在洛阳,对长安一带的局势洞若观火。
眼看邓禹没能执行自己的战略意图,久久不打长安,而是持兵北上,他颇为不满。
关中未定,小邓你还磨蹭!
刘秀特别向小邓下达一道敕令,指示军机:
“你作为大司徒,应该象拯救黎民的唐尧,而那些亡命的贼寇,简直就是暴虐的夏桀。现在长安的老百姓
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无所依靠。你要抓紧时间,迅速发动进攻,尽快收复西京、安定百姓。”
刘秀的这道敕令不仅表达了对小邓迟迟不进攻长安的不满,督促他立即行动,同时说明刘秀本人对长安战
局也很焦虑。
但是,小邓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仅没有按照刘秀的要求去做,而且继续分兵进攻上郡(今山西、陕西
沿黄河交界处一带)的县邑,甚至还把自己的指挥部搬到长安西边的大要(今甘肃宁县)。
不好意思,对于邓禹为什么固执己见,而刘秀又为什么对他没有严加追究,我们没有参与其中,也缺少有
关信息。
反正看这个架势,小邓根本没有立即进攻长安的打算。
假如历史就此定格,小邓与刘秀对长安局势的应对可能仁智互见。反正拿下长安的目标是一样的,只是动
作风格不同,刘秀要快一点儿,小邓慢了一点儿。
可是,如果我们再靠前一步,看看刘秀这边和赤眉这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会明白更多的东西。
先说说赤眉吧,他们在长安城里早就焦躁不安了!
………………………………
115、 “赤眉干部现象”
赤眉的高级军政干部们确实浮躁不已、焦躁不安。大家都很骄傲,老子打东打西,现在终于打进了京城;
大家都很焦虑,老子拎着脑袋出来混,现在还是腰包瘪瘪的,眼下长安可抢的东西也不多了;大家还都很无礼
,别笑话,咱哥儿几个本来就没文化,也从来不知道文明是什么东西。
面对这样一群狂躁的好勇斗狠之徒,和一团乱麻的局势,刘盆子在长乐宫里每天惶恐不安,日夜啼哭。
他不想、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