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养精蓄锐,时间一长,他们拖不起,必然溃败。这就是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上上之计。”
这样,老苏、周建带着一群残兵败将转来转去,打又找不到对手,退又显得难看,相当的尴尬、相当的窘迫。
这当然还不算。
好不容易熬到天黑,老苏、周建只好灰溜溜地带队回城。
谁知,任凭他们怎么喊叫,城门就是不开。
过了好久,城里往外传话出来:现在垂惠城属于周建将军的侄儿周诵领导,不玩儿了,归降刘秀,你们自己找
地方过夜吧。
老苏、周建没辙儿,只好连夜仓惶逃遁。
周诵立即连夜办理投降手续。
(茂、建既不得战,乃引还营。其夜,建兄子诵反,闭城拒之,茂、建遁去,诵以城降。)
接下来就很凄惨了。
跟刘秀的人过招,吃败仗了要逃跑也是很讲究的。
那就先分头跑吧,其它的以后再说。
在逃跑的路上,周建又累、又气、又恨、又不甘心,连日奔逃,死于途中。
不过老周也不必太生气,你跟错了人、站错了队,刘永没了,你说你还能干什么?
当然,在这个个人英雄主义时代,你站出来单干也未尝不可,但你没有。
不过老周也很遗憾,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就是胜王败寇的时代,同样是他,如果是刘秀的部下,肯定可以名垂
青史。
就这么着吧。
苏茂直奔下邳(今江苏邳州南),归顺董宪。
这时的董宪,已经在今天的鲁南、苏北割据经营了多年。他袭击豪强,抗击王莽,联手刘永,目前也与盖延对
抗了多日。
在刘秀的统一部署下,盖延虽然时不时地取得对老董的小胜,但也从没有重创他。
刘纡则仓惶逃往西防,归依他老爸昔日的部下、横行将军佼彊。
但是,西防并非安全之地。
不久,刘秀的骠骑大将军杜茂率领捕虏将军马武等攻击西防,激战数月,把西防拿下。
没办法,佼彊、刘纡也投奔了董宪。
至此,苏茂、佼彊、刘纡全都投靠到董宪的旗帜下。
这样,加上庞萌反水后自称东平王、屯兵桃乡、联手董宪,一种以下邳为政治中心、以董宪为旗帜的新的割据
局面俨然形成。
虽然这样,刘秀首先要打的,还是庞萌。
可是,董宪跟庞萌的合作并非全心全意,他听说刘秀要亲自动手来收拾庞萌,十分恐惧。
他立即带领刘纡、苏茂佼彊离开下邳,北上来到兰陵。他作出部署,自己不出面,而是派苏茂、佼彊出差,去
援助庞萌:
刘秀要来,你们哥儿几个先上吧。
苏、佼、庞联军3万余人,迅速攻打桃城(今山东兖州北)。
………………………………
127、 亲自动手
公元29年6月,刘秀来到蒙地(今河南商丘北),得到报告说董宪正部署围攻桃城,而庞萌正在踊跃参与,他
十分恼怒。
他要亲手收拾庞萌!
庞萌之可气、可恨,不很扁他不足以出胸中这口恶气!
刘秀放下军需辎重,亲自率领3000名轻骑兵、数万名步卒,昼夜兼程,来打庞萌。
(帝时幸萌,闻之,乃留辎重,自将轻骑三千,步卒数万,晨夜驰赴。)
刘秀要打人心急,所以部队行军也急,大家都很疲倦。
当行军到亢父(今河南商丘)的时候,将士们实在累很了。有人向刘秀建议,大家都太累,歇歇吧。
不行,继续前进。
刘秀自有主意,带着队伍一路狂奔,又行军10里,在任城(今山东济宁东南)安营扎寨。
这里距离桃城还有60华里。
60华里,今天看来30公里的距离,正是打仗可以摆开阵势、展开动作的空间。
既然大战不可避免,那就快点儿打吧。
无论打仗还是打架,大家可能都有这种心理:战前的酝酿,是最能折磨人的。
这不,稍微休息了一下,次日,刘秀的诸位将领请求发兵。
庞萌的手下也过来挑战。
刘秀不同意、不理睬,命令将士们坚守营垒,养精蓄锐。
(帝不听,乃休士养锐。)
这与王霸日前的做法何其相识。
但是,刘秀并没有被动休息,他同时在准备新的动作。
这时,吴汉正在东郡(今河南濮阳)一带,刘秀派专使召他,火速赶来会战。
这时,桃城的军民都知道刘秀亲自率军来解围,士气大增,信心倍涨。他们进一步加强防守,顽强抗击苏、佼
、庞联军的进攻。
这时,庞萌等使出全力攻打桃城已经20多天,累出一身臭汗,伤亡了不少士卒,却毫无收获。
他们往前攻、攻不下,转身挑战刘秀、刘秀不睬,自己又累、又饿、又气、又无奈,士气迅速下降。
(众疲困而不能下。)
刘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而庞萌则对刘秀光歇着不干活大惑不解,对身边的将士说:
“他们昼夜兼程几百里,我以为他们到这儿后就会立即投入战斗,谁知他们坚守任城,反而把我们置于城下。
现在我们求战不得,欲罢不能,刘秀真是深不可测啊!”
(数百里昼夜行,以为到当战,而坚坐任城,至人城下,求战不得,欲罢不能,真不可测也。)
其实,老庞根本都不要懊恼,你看不懂刘秀的地方多着呢。
你想一想,就在几天前,王霸是怎样把苏茂、周建玩儿残的,用的就是这招。
而刘秀,就是王霸的师傅。
你再想一想,你在绿林军的下江兵里混过,在更始部队里呆过,在刘秀的皇帝办公室也工作过,怎么就对刘秀
的招数一点儿也看不懂呢?!
但是,战场就像拳击场一样,是根本不允许选手想得过多的。
就在老庞等人身心疲惫的时候,刘秀的手下从四面八方奉命率军赶到,整个儿是超豪华阵容:
吴汉、王常、盖延、王梁、马武、王霸等,当然还有他们的成千上万的将领和勇士。
上面我们点到名的这几个哥儿们,个个是后来名垂青史的人物。
大家一到现场,就毫不客气了。
在刘秀的直接指挥下,大家向庞萌、苏茂、佼彊的人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桃城守军乘势杀出,给老庞等来了个里应外合,与吴汉等将军共同打击敌人。
在这儿,刘秀再次表现出昆阳血战时的风采。
他完全不像已经登上一哥位子的人君,而是一个典型的战士。
他跃马挺剑,身先士卒,带头砍人。
庞萌、苏茂、佼彊等岂能招架这个阵势,败得稀里哗啦。
(及吴汉与诸将到,乃率众军进桃城,而帝亲自搏战,大破之。)
老庞等人难受极了!
前有桃城,后有任城,加上吴汉等将领赶来,老庞等人简直就是被包了饺子。加上刘秀跃马挺剑亲自砍人,汉
军将士个个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这个饺子越包越紧。
在被猛砍痛扁一番之后,老庞等人扔下辎重,趁个黑夜,仓惶逃窜,投奔董宪去了。
(萌、茂、彊夜弃辎重逃奔。)
这时候,董宪与刘纡正集中所有的、大约数万兵力备战,打算随时对付刘秀,主力屯聚昌虑(今山东枣庄境内
),老董本人亲自率领部分精锐将士据守新阳(今山东枣庄西北)。
刘秀自然不会就此罢手,但他本人想歇歇手,就安排吴汉继续跟踪追击。
吴汉你先追他们,我稍后就来。
刘秀亲自督战,吴汉自然极为卖力,稍加进攻,董宪溃退,不得不缩回昌虑。
(帝先遣吴汉击破之,先走还昌虑。)
吴汉不依不饶,继续进军,挥师包围了昌虑。
这时候,极端恐惧的董宪“请”了几千名五校农民军残部来帮忙,让他们屯聚建阳(今山东枣庄境内)。
建阳距离昌虑约30华里。
老董这么安排,是想形成犄角之势,来抗击吴汉。
老董已经是穷途末路,在刘秀的打击下,能撑下来已经不容易,他还能请来那么多朋友帮忙,也是很不容易的。
原因很简单,一是老董行情看跌,他也没有刘秀、刘永那样的金字招牌,能用来忽悠人的东西不多;二是乱军
之中,人心不古,不久前,刘永被自己的心腹庆吾把头给割走,就是例子;三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敢跟刘秀作对,特
别是五校义军,已经不止一次领教过刘秀和他的徒弟们的厉害,他们痛切地知道,要跟刘秀玩儿,成本太高。
所以,老董请这些朋友来帮忙,基本上是连哄带骗。
(宪恐,乃招诱五校余贼步骑数千人屯建阳。)
就在吴汉对付董宪的时候,刘秀也没有闲着。
他忙里偷闲,不,他本来就作为重要工作要做的,就是要在这帝乡进一步完善西汉高祖刘邦及其他列祖列宗的
祭祀系统。
他刚打了胜仗,心情很愉快,从桃城南下,来到沛县,亲自祭祀了高祖庙。
同时,他还下诏做出安排,对西汉皇室的庙宇、祠堂、陵园重新修缮。
(幸沛,祠高原庙,诏修复西京陵园。)
前方战事正酣,刘秀在这儿拜祖、搞建设,既不是刚才说的他忙里偷闲,也不是他有什么闲情逸致。
他的这些动作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图:一来,他要高调儿表达自己对祖宗、对前朝皇室的孝心;二来,更重要的
是,他要表明和强调,自己接续前朝、承继大统是完全合理合法的。
接下来,刘秀又北上来到湖陵,直接指挥打董宪。
庞萌未除、刘纡还在、董宪竟想当旗帜,刘秀岂能罢休!
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刘秀引军抵达蕃城(今山东滕州),这里距老董的昌虑仅百里之遥。
(帝至蕃,去宪所百余里。)
这样,双方决战的局面迅速形成了:
董宪据守昌虑,吴汉对其包围,五校义军在距昌虑30里处的建阳声援老董,刘秀则在距昌虑100多里处的蕃城
随时要动手。
在这儿,刘秀和吴汉是志在必得,非灭对手不可;而老董则是被动接招;五校义军则是心不在焉,逮着机会就
想跑。
也就是说,即将到来的新的战斗还没开始,就已经胜负可判了。
刘秀的将军们砍人立功心切,纷纷要求出战。
刘秀不许,明令各部按兵不动,静观其变,等待敌弊我利的战机。
他耐心、但是明白地向大家分析形势、交待战术,说:
“董宪、庞萌在昌虑,已是一步死棋。五校远来,必然粮草不济,他们粮食供给不上,就会退去。我们何必非
要跟敌人拼命呢?!”
(诸将请进,帝不听,知五校乏食当退,敕各坚壁以待其弊。)
对刘秀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这个战术,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想必老董等人印象更加深刻。
但是,刘秀敢于反复玩儿这个,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而老董等人老是被人用同样的动作打,早就应该认真反
省了。
五校义军本来就多次败在刘秀手下,这次来给老董帮忙也是不太情愿的,所以他们基本上是被老董忽悠(招诱
)过来的。
果然不出刘秀所料,没几天,五校的粮食吃完了,立即拍屁股走人。
(五校粮尽,果引去。)
这样,龟缩在昌虑城里的董宪、庞萌、刘纡等人,就全面暴露在刘秀的马前了。
那就不客气了!
刘秀放开手脚,亲自跃马挺剑,指挥众将从四面八方猛攻昌虑。
(帝乃亲临,四面攻宪。)
城里的老董连忙分兵抵抗,已经无能为力。
未出3天,刘秀大军就把昌虑城捣破了。
接下来就是逃与追的故事了,很暴力、也很凄惨。
苏茂擅长反水和逃跑,动作快了半拍,先行一步跑出城去,直接投奔了张步。
董宪、庞萌惊慌失措,出城后逃到缯山(今山东枣庄东)。
但是,这哥儿俩气数尚存。
没过几天,他们的被打散了的部属们听说老板还活着,就三五相邀,聚集了数百人,又把老董、庞萌迎入郯城
,看能不能苟延残喘。
不知怎么的,佼彊是动作太慢,还是他有意磨蹭,一见董宪、庞萌跑了,自己赶紧带着手下投了降。
(佼彊将其众降。)
这样,就没有谁顾得理会刘纡了。他对双方来说都成了累赘。
他知道刘秀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仓惶之间,也想跑出城去,但老是找不着北。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大家都在忙着照顾自己。
不过,有一个名叫高扈的军士忙里偷闲,想招呼他一下。
也很简单,高扈把刘纡的脑袋一割,向刘秀投了降。
(刘纡不知所归,军士高扈斩其首降。)
至此,刘永称帝的戏哑然谢幕。
但是,有几个演员还是不愿意下台。
大凡社会人生的大戏遇到变幻场次的时候,我们总能看到有那么几个演员磨磨蹭蹭不想下台。对此,我们并不
说他们敬业,而宁愿说他们浪费舞台资源、耽误大家时间。
这个社会人生大戏的总导演是老天爷。我们虽然没有见过他,但知道他总是按照一定的剧本来安排大戏的起
承转合的。这个剧本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这个剧本,哪个演员上、哪个演员下都应该是有规矩的。
如果谁该下台的不下,就会耽误其他演员上台表演,耽误广大观众欣赏。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凡谁该下来的不下来,往往极有可能是他本人已经习惯了赖在舞台上的某种好处,而这
种好处又往往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搞来的,也是不方便让广大观众知道的。
比如,王莽直到被人切片儿了,还死死不愿意下台,就说明了这个。
现在,磨磨蹭蹭不愿意下台的是董宪演员和庞萌演员。
董演员和庞演员在郯城,企图据守一番,看能不能捡个漏,再伺机翻盘。
但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部署城防,刘秀就撵了上来。
刘秀一看,这两个演员已是强弩之末,不值得自己亲自动手,就安排吴汉等人攻城,自己走了。
作为人君,他除了打仗,还有很多事儿要做。而且,从内心来说,他是非常厌恶战争的。
刘秀离开郯城,到彭城、下邳、临淄等地巡视、检查工作去了。
………………………………
128、 2个猛人
再说吴汉,按照刘秀的部署,迅速率军攻城。
郯城根本不经打,吴汉没捣鼓几下,城就破了。
这是公元29年8月。
郯城既破,董宪、庞萌弃城而出,逃到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哥儿俩又打算据守朐县,看这次能不能
捡漏翻盘。
吴汉自然不会罢休,随即包围了朐县县城。
(吴汉进围朐。)
说到这儿,有一个现象需要提请大家注意,这个现象背后可能是刘秀的战略战术思想出现了变化。
这个现象是:在帝乡作战,刘秀及其徒弟们处处心里留神、手下留情。
大家也知道,过去,刘秀和徒弟们打仗,向来不会对对手心慈手软的。他们血战昆阳,收拾谢躬,斩首王郎
,都玩儿得残酷而利索。而吴汉、耿弇等人更是落得“屠城悍将”、“屠伯”等称号。
但是,自从进军帝乡、讨伐刘永以来,无论刘秀本人还是他的徒弟们,打仗的动作都文静了许多。
这是有突出表现的。
一是攻城是攻城,但总是让对手有机会跑掉。如,吴汉打广乐时让周建、苏茂跑了,盖延围睢阳时让刘永带着
周建、苏茂跑了,甚至于刘秀亲自率领豪华阵容拿下桃城时,也让庞萌、苏茂、佼彊遛了。这不,吴汉打下郯城,
让董宪、庞萌跑到了朐县。
二是较少直接把对手干掉,而是逼着对手自己割自己的脑袋。如,刘永的脑袋是自己的部将庆吾砍掉的,他儿
子刘纡的脑袋则是军士高扈割下的。
三是战术首选是把对手耗死,实在不行再把对手杀了。比如,盖延两次打睢阳都是围而不攻,等到城里粮食吃
光了,自己再轻松取胜。王霸在垂惠对付苏茂、周建也是,他紧闭营门,养精蓄锐,对敌人不理不睬,苏、周差点
儿被逼疯,周建的弟弟周诵实在受不了,干脆献城投降。就是刘秀本人,在打困守昌虑的董宪时,也是耗得五校义
军把粮食吃光了退兵,才发动攻城的。
这种战略战术思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打或者少打就能把对手灭了,很显然是最聪明、最好的作战方式了。
刘秀在帝乡普遍使用这招儿,也很显然是有着深远的考虑的。
这不,吴汉把董宪、庞萌包围在朐县城里,并没有立即捣城。
朐县属于东海郡,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加之已是秋天粮食收获的季节,城里的粮草也很充足。
董宪、庞萌据守城里,吴汉倒是一时不能拿下。
但是,吴汉坚决贯彻执行刘秀的战略战术思想,似乎并不急于跟老董死磕。
吴汉的大军攻了几次,就把城死死围住:不打了,我耗死你!
吴汉不攻,但攻城的可能性却随时都存在;老董、庞萌虽然在城里能抗一阵子,但想出城半步都难。
吴汉胸有成竹:我用文火把你们小样儿的当鸭子蒸熟,看你们还能跑了不成?!
老董、庞萌则非常难受,就像一个人被捆起来动弹不得,随时都有可能会被痛扁一气,要经受这种煎熬,也是
需要一定心理素质的。
这样耗了大约半年,到了次年春,也就是公元30年2月,朐县城里的粮食快要吃完了。
春天本来青黄不接,就是城外有粮食,吴汉也不可能让它运进城半粒。
老董、庞萌慌了!
必须跑了!必须换个地方!
瞅准一个缝子,老董、庞萌连家属都没敢带,悄悄地、偷偷地突围而出。
他们带着手下马不停蹄,攻下赣榆(今江苏赣榆北)。
赣榆属于琅琊郡,靠近东海了,老董、庞萌退守这儿,打算做最后一搏。
我想,这哥儿俩目前心里肯定很憋气:我们无非是想称霸一方,大家出来混谁没有这心思?你刘秀不依不饶,
难道要把我们赶到海里去不成?
我想,这哥儿俩完全错了,古往今来,王者之心深不可测,根本容不下第二个王者。
我今为王,谁出头就打谁!
这是天下王者的心理底线。
这不,老董、庞萌立足未稳,刘秀的徒弟就打上门来了。
刘秀的这个徒弟名叫陈俊,现职琅琊郡太守。
陈俊是南阳人,本来是刘秀堂兄刘嘉的手下。更始王朝开张时,他作为长史在刘嘉面前听命。后来刘秀到河北
发展,刘嘉把他推荐给刘秀。
他对刘秀极端忠诚,刘秀也对他十分信任。
当然,他还具备刘秀的徒弟和粉丝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擅长打仗。
只是,陈俊像吴汉一样,也是个猛人中的猛人,打起仗来作风既锐利、又坚韧。说白了,他就是喜欢咬着对手
不放,猛砍狂扁,直到取胜。
不知大家还记得不记得,他随刘秀在安次打五校,激战之中,他跳下马来,徒步持刀,见谁砍谁,碰谁灭谁,
狂奔20多里,直到把五校的头目砍了才回来。
刘秀对他非常欣赏。他也得以封侯拜将,目前任职琅琊太守、强弩大将军。
他作为猛人中的猛人,早就威名远播。
本来,琅琊一带强盗横行。反正兵荒马乱,大家结伙成群,靠拳头、靠明抢暗偷混世。
陈俊上任时,刚到琅琊边界,强盗们就闻风散伙了。
(齐地素闻俊名,入界,盗贼皆解散。)
刘秀安排陈俊担任这个职务,本来是让他安顿地方、钳制张步的。
现在,一见老董、庞萌送上门来,陈俊岂能客气。
他立即带兵围攻赣榆,没捣腾几下,城就破了。
他见老董、庞萌突围,就穷追不舍,一路追杀。
他的动作很猛,一下子把老董、庞萌赶到了海边的沼泽之中。
(琅琊太守陈俊攻之,宪、萌走泽中。)
这时候,吴汉拿下朐县后,已经把老董、庞萌等人的老婆孩子全部拘获。
(会吴汉下朐城,进尽获其妻子。)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老董彻底崩溃了!
郁闷啊!
老董思前想后,痛哭流涕地对身边的将士说:
“现在我们连家眷都被吴汉俘获了,一切都完了。大家跟了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