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刘秀震惊的,是他的一个“惊讶”,一个“后悔”。

    他惊讶的是,老四作为一个年仅12岁的娃娃,观察社会政治竟有如此锐利的眼光!

    12岁的娃娃,搁在一般人家还在跟着爹娘屁股后面要奶吃,而老四却能洞悉社会政治形势的阴晴和国家宏观政策的利弊,了不起、不简单!

    他后悔的是,自己当年确实立太子太早,搞得老四做不了一哥的继承人!

    从此,刘秀对小刘阳更加宠爱。

    (但自此爱阳有加,自悔立储太早,不得使阳为冢嗣。)

    这样,刘秀对阴丽华、刘阳娘儿俩宠爱唯恐不及,还常常心怀歉疚,难免要在前庭后宫、方方面面表现出来。

    而郭圣通听了、见了,更加嫉妒和羞恼。

    对于郭圣通的所作所为,刘秀当然也是看在眼里,烦在心里。

    但他又是一个注重和谐的人君,对待自己人,总是宽大为怀。

    尽管如此,刘秀还是熬到了忍无可忍的这一天。
………………………………

137、 易后

    终于,公元41年10月,也就是刘秀登基17年后,他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思考,加之各种政治势力、特别是南阳集团与河北集团经过反复较量,皇后易人的工作终于被摆上桌面。

    一天,刘秀亲自向朝廷核心成员(三公)下达诏书,历数郭圣通皇后的罪行,宣布由阴丽华代替郭晋封为皇后。

    这个诏书很重要,既是更换皇后的文件,也鲜明表达了刘秀的政治主张和审美取向。

    这个诏书后来虽然有多种译法,但都不及原文精彩。

    我推测,诏书原文很可能是刘秀本人口述、工作人员记录制发的,因为在废立皇后这样的问题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像诏书里这样,把深邃的谋略、惊人的胆识和精妙的文采有机地结合起来。

    那大家还是看原文吧: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

    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特颁诏以闻。”

    在这里,我们想解释两个情况,也是提醒大家注意。

    刘秀说郭像吕后、霍光家族一样,实际上是面向全国公开家庭矛盾,是公开地、明显地把家庭问题国家化、把夫妻问题政治化。

    按照刘秀的为人,不是被逼到一定的份儿上、不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断然不会这么干的。

    还有,刘秀这儿的“自我不见,于今三年”,是引用的《诗经》里表白爱情的句子,他的文采和对阴丽华的爱恋跃然于诏书。

    在国家最高级别的正式文件里表达对老婆的宠爱,在刘秀也是很另类的做派。

    诏书一下达,朝廷高级干部们个个惊愕,摸不着头脑。

    但这事儿太大,谁也不敢乱表态。

    (诏既颁发,群臣相互错愕,莫敢发言。)

    同样因为这事儿太大,我们不妨替群臣提几个问题。

    问题是请问刘秀同志的。

    问题一,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废郭的原因:她缺少谦恭之德,像前朝霍光、吕后家族那样专横跋扈,无法向她委以重任。

    那么,请问,郭女士为什么那样厉害?除了性格因素,还有其他原因吗,比如,她背后有强大的河北集团的支持?

    问题二,在上述诏书里,你明确阐述了立阴的原因:她出身草根村野,是我的至爱,是母仪天下的最合适人选。

    那么,请问,阴女士的“出身微贱”和是你的“梦中情人”,你在上大学时就知道了,还感慨过,当一哥这么多年你干什么去了?还有,阴女士背后没有人吗?

    好了,别忽悠人了刘秀同志,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在你废郭立阴的背后,其实是小家、大家中各方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果。

    在这封诏书里,刘秀的立场、感情和有关措施表达的是如此清楚,已经没有谁不明白了。

    尤其是在诏书的结尾,他还赌气而且决绝地说:

    “发生这样的事情,本来是很不正常、很不应该的,对朕和新皇后也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来说更不是什么福气,你们都不必上书道贺。”

    (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无论如何,君令如山。

    在诏书下达的同时,刘秀即派大司徒戴涉、宗正刘吉带着有关手续,来到郭圣通那儿,从她手中收走了皇后的玺绶。

    郭圣通也无可奈何,只好移居别宫。

    其实,如果按照诏书里对郭圣通的指斥,她已是家规不容、国法难饶,对她实行幽禁、赐死、流放都是可以的。

    但是,指斥归指斥,名声坏归名声坏,有关机构和人员并没有找到郭圣通的哪怕一条可以对号入座定罪的证据。

    当然,事到如今,我们披阅史料也没有找到。

    这说明,当初立她、现在废她,都是刘秀出于政治考虑,都是他利用、或者抑制外戚的一种谋略。

    在刘秀,客厅是朝廷的延续,家事是国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要感慨:于国家,这显然是不幸;而对人君,这也未必就不是悲哀。

    这也恰如刘秀在诏书里所说的,这并不是什么大喜事,对国家也不是什么福气,大家都不必道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秀毕竟是一代人君,就像他征伐对手以对方不再构成威胁为止,他抑制外戚也不搞赶尽杀绝,以不再扰乱朝纲为限。

    郭圣通虽然被废,可刘秀并没有把她打入冷宫,而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恰当的去处和归宿。

    易后诏书下达没有几天,刘秀就把郭圣通的二儿子刘辅由右翊公,提拔为中山王,并且把常山郡(治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划拨给中山国。

    同时,刘秀封郭圣通为中山王太后。

    郭圣通怀着悲愤而复杂的心情,和儿子刘辅去了中山国的都城卢奴。

    3年后,也就是公元44年,刘辅又徙封为沛王,辖地在今天江苏的丰县、沛县和安徽的宿州、淮北一带。

    船随水走,郭圣通成为沛王太后,又跟着儿子从卢奴来到沛国国都相县(今安徽濉溪西北)。

    在卢奴,郭圣通过了3年衣食无忧、心情郁闷的日子。

    现在的相县,则成了她的终老之地。

    当然,现在还没有到需要交代郭前皇后晚年轶事的时候,我们就说说她的大儿子刘彊吧。

    在刘秀换皇后的同时,时任太子刘彊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人物。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要说爹娘吵架孩子不受影响,那是不可能的,在皇帝家也不例外。

    现在,刘秀怎么安排太子刘彊,成为全国干部群众热议的话题。

    刘秀虽然子女成群,但太子人选很重要,于朝廷、于客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所以,我们应该对太子人选隆重推出、重点介绍。

    现任太子刘彊被立时年仅2岁,还不记得事理。

    现在,老妈郭圣通被废时,他已是18岁的大小伙子了。

    刘彊是个聪明人。

    老妈被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是嫡长子,但太子的地位很难保住,把位子让出来是早晚的事儿,因为不光是阴阿姨,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很优秀、都很受老爸宠爱。

    所以,他感到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逼近。

    既然太子的位子早晚要离开,与其让老爸来拿,不如自己辞让,还落得个态度主动。

    于是,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刘彊多次通过身边的人和自家爷儿们向父皇表达心愿:

    自己诚恳地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像其他兄弟那样做个王,到自己的封国里去。

    起初,刘秀觉得不太忍心,并没有答应,多次给予回绝。

    拖了1年多,刘秀才答应刘彊的要求,把他跟已经被封为东海王的刘阳互相换了个位置。

    刘秀昭告天下:免去刘彊太子之位,封为东海王;封原东海王刘阳为太子。

    (十七年而郭后废,彊常怀戚戚不自安,数因左右及诸王陈其诚恳,愿备藩国。光武不忍,迟回者数岁,乃许焉。十九年,封为东海王。)

    在这儿,刘彊的惶恐和刘秀的犹豫,都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刘秀之所以在换下刘彊上很是犹豫了一番,是因为废立太子事关民心所向和政局稳定。按照制度,太子本是皇位的首席继承人,除非他犯了滔天大罪,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随便换来换去的。

    也就是说,换太子甚至比起换皇后,更要拿出很有力的理由和证据。

    同时,刘彊从小勤奋好学,长大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是个懂事、乖巧的孩子。

    都是自己的亲骨肉啊!

    所以,拿下他老妈,刘秀已经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权衡,现在要是把刘彊也拿下,刘秀确实一时还下不了手。

    但是,换下刘彊,让刘阳当太子,也是刘秀经过多年的反复思考才不得不做出的结论。

    给刘彊、刘阳这哥儿俩换换位置,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家族幸福稳定,是十分必需的。

    刘彊从小就志向远大,喜好读书学习,爱动脑子、爱钻研问题。

    同时,身为太子,刘秀也常常带他上朝,见习国政的决策和运筹。

    但是,让刘秀深感困扰和不安的是,刘彊往往热衷钻研的是一些兵法,一些征伐之道。

    而上朝回来,每当老爸问起帝王之术,刘彊也往往表示要征服八方、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这孩子从小就想用拳头来征服天下。

    很遗憾,这恰恰正是刘秀所甚为担忧的。

    应该说,刘秀小时候不是军属,也不是行伍出身,更没有上过军属院校,可他作为军事奇才,在身不由己地卷入一场又一场战争之后,他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或跃马挥剑

    、身先士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疆场奇迹。

    应该说,有人说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并非过奖。

    但是,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刘秀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也见惯了生灵涂炭,长期的鞍马劳顿也使他感到很疲惫。

    在长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征战中,刘秀形成了自己的战争观:

    那就是钻研兵书、练兵习武只是手段,目的只是为了追求正义和保境安民。自己不能容忍社会黑暗和别人的侵犯,但也绝不想故意挑衅、滋事、主动侵犯别人,以免给别人、

    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灾难。

    换句话说,刘秀认为自己该打的仗一定要打,但绝不自己主动去找仗打。

    这与一位伟人说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几乎是一回事儿。

    随着一哥的位子坐得越来越稳,刘秀在不得不东征西讨的同时,也越来越厌倦战争。

    而随着统一全国战略意图的逐步实现,他的这种厌战心理也逐步积累到了极致。

    刘秀的这种思想、心理直接导致他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关举措,那都是在朝廷上班时干的,我们现在在他家客厅,并不重点说这个。

    反正,刘彊的年轻气盛、逞勇好斗,显然不符合刘秀的心思。

    如果将来把一哥的位子交给刘彊,这个好斗的儿子会干什么,刘秀简直不愿去想。

    这样,在平时生活中、以及带着刘彊研习朝政时,刘秀难免要纠正和指引小刘彊。

    其实,按照当时的国情,老爸教育儿子、老师教育学生,哪怕有时候话说得重了一点儿,本来都是正常现象。就像刘秀这样,在教导小刘彊时责备他一下,都纯属正常。

    但是,小刘彊他妈却不这么看。

    在心神不定的郭圣通看来,刘秀对小刘彊越来越严格了,都是阴美人在背后搞鬼。

    自己吃着醋,儿子的太子位置受到威胁,郭圣通很是不爽,就在后宫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怨恨刘秀、嫉妒阴丽华、猜忌小刘阳等阴丽华所生的孩子,几股焦灼、恼恨的情绪整天在心中燃烧,郭圣通见谁都想骂一顿。

    刘秀也曾经认真地做过她的思想政治工作,多次规劝她、开导她,但她油盐不进(数违教令)。

    阴丽华本来就不是招惹是非的人,一见郭姐这个样子,自己就首先放下身价,处处忍让,不与郭姐一般见识。

    公元39年,也就是刘秀下诏封10个儿子为公的这一年,阴丽华为了平息家庭矛盾,甚至一度还搬到京城以外的行宫里去住。

    这说明,刘秀家的后院里,已经处处冒烟了。

    家庭矛盾也是很能折磨人的,如果这个家庭矛盾还跟工作搅和在一起,就更让人烦恼了。

    平民是这样,皇帝也不例外。

    公元43年6月,在忧虑多年、犹豫了2年之后,刘秀终于下诏:更换太子。

    刘秀下达诏书说:

    “东海王刘阳是皇后(阴丽华)的儿子,理应继承大统。现任皇太子刘彊执意谦让,情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考虑,实在难以违拗。因此,现在宣布刘彊为东海王,立刘

    阳为太子,改名刘庄。”

    这样,刘秀给这哥儿俩换了个位置。

    鉴于这次这哥儿俩易位无论在家里、在朝廷都是大事儿,而且确实极其深刻地影响到帝国的政治走向,我们不妨把这幅诏书照录一把:

    “《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彊,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彊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

    这次皇太子兄弟易位,确实是件大事儿,刘彊也在心灵深处经受了一番剧烈的变化。

    我们说,通过这次更立太子,刘彊个人思想深处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也并不夸大其词。

    似乎一夜之间,不,也可能其实是从老妈被废以来的数百个日日夜夜,刘彊渐渐长大了。

    老妈郭圣通被废,已经在后宫彻底失去了影响力,河北集团也多少有点儿蔫了,刘彊觉得自己很是无助。

    这时,他的老师、宫廷侍讲郅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大家看仔细了,刘秀废皇后、易太子都是大动作,无论在客厅、在朝廷都属于重要决策、重大行动,按说,他的如云的谋士、如林的武将,甚至于众多的亲朋故旧中,应该有

    人出来提建议、出主意,但是,不好意思,我们盯了半天,没有见谁出来说话。

    不太正常嘛!

    大家都干嘛去了?!

    我们继续盯着看,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看,才发现唯有郅老师在关键时候站出来说话。

    至于其他同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失语,大家可以结合刘秀复杂的家务事儿,和只有郅老师这样的人才发言,好好去琢磨,自然仁智互见。

    我们抓紧来看看郅老师吧,他是刘秀文臣中的猛人,很有个性。
………………………………

138、 郅老师

    郅老师一生坎坷、特立独行,我们缺少他青少年时代的资料,只知道他早年就是个愤青。

    郅恽,字君章,汝南西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月不可考,但据推算可能跟刘秀年岁差不多,因为当年王莽横行、刘秀读大学时,他也是个典型的怀才不遇的知识青年。

    我们虽然不能考据郅老师的“贵庚”,但他个性突出,所经之处还是很引人注目、留下不少传说的。

    郅老师少年时就胸怀大志,酷爱读书学习,经常手不释卷,对西汉博士韩婴的《韩诗》、严彭祖的《严氏春秋》,以及天文历法造诣都很深。

    同时,他的品行也颇受人好评。

    年仅12岁时,老妈过世,他就以超过礼制的孝行来表达哀思。

    (年十二失母,居丧过礼。)

    但是,史家们说,真正让郅老师青史留名的,更多的还是他的为人耿直,和直言敢谏。

    我们对此表示赞同。

    同时,我们还认为,郅老师绝不仅仅是耿直敢谏,他的这种敢说别人不敢说的、敢做别人不敢做的,是建立在他的水平的基础上的。

    简单地说吧,郅老师理论水平极高,对国家政治和社会人生有着极为深刻的认识,而且他想到的就敢说出来、也敢做出来。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一个文人中的“猛人”!

    当年王莽横行时,满腹经纶的郅老师就经常跟朋友感慨世道混蛋、民生艰难,企盼着能有仁人志士出现,来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建功立业。

    (如有顺天发策者,必成大功。)

    当然,郅老师本人也跃跃欲试。

    听说时任颍川郡太守逯并喜欢招贤纳士,他前去毛遂自荐。

    不过,逯太守并不是什么有雄才大略的主儿,也不怎么识货,接受了他,只是让他在衙门里打打杂。

    郅老师很恼火,大声斥责逯太守,说自己本来具备姜子牙、管仲的才华,是可以建功立业的,从没听说过有谁让姜子牙、管仲在衙门里打杂的!

    (未闻师相仲父,而可为吏位也。)

    他发了一通脾气,扬长而去。

    在颍川惹了一肚子气,郅老师依然豪情万丈,又来到都城长安,直接向王莽上书。

    他的这次上书也是一篇奇文,理直气壮、引经据典、言辞铿锵。

    他说,王莽应该停止祸害老百姓,把天下还给姓刘的。

    郅老师这样的劝说,一般人谁也受不了,何况王莽根本就不是人。

    王莽就像被打到了七寸,极为恼怒,立即安排把他打入诏狱,给他安个大逆不道的“罪名”,打算找机会砍了他。

    后来,可能是反抗王莽、王莽要灭的人实在太多,官府顾不得杀他,他被大赦出狱。

    一出来,他就与同乡郑敬一起南逃,来到苍梧(今广西梧州)。

    不久,也就是公元27年,郅恽辗转来到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很不得意,百无聊赖。

    正巧,刘秀的积弩将军陈俊正在这儿用兵,准备收复扬州(治今安徽和县)。

    陈俊早就听说郅恽有真才实学,自己正值用人之际,便礼聘他,任命他做自己的将兵长史,帮助自己打理军政事务。

    (俊素闻恽名,乃礼请之,上为将兵长史,授以军政。)

    干工作当然是郅老师的强项。

    他欣然受命,一到任便制定军规,用制度管人,来整肃军纪。

    应该说,他看得很准,抓住了本职工作的关键环节:整肃军队,赢取支持。

    在这个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的年代,五花八门的部队打来打去,而谁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谁就会有用之不竭的战斗力。

    很显然,谁有良好的作风和纪律,谁爱惜老百姓,老百姓就拥护谁、支持谁。

    在陈俊的大力支持下,郅老师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整肃军纪、关爱百姓的措施,部队的形象和战斗力大大提升,老百姓给予极大的支持。

    当然,他们打起仗来,也就所向披靡。

    (百姓悦服,所向皆下。)

    关于郅老师治军的更多的东西,我们暂时就不多说了,这儿想请大家了解的是:这确实是一个德才兼备、文武兼修,一心想报国、有点阳光就灿烂的人,一个很有棱角的文人。

    4年后,陈俊凯旋,班师回京城,专门上书朝廷,为郅恽请功。

    在当时,以军功做官、升迁,是很时髦的事儿,但郅老师显然对这很不感冒。

    他可能觉得,靠在战场上砍人来谋取功名,应该是件很耻辱的事儿,至少是不光彩的,就干脆告辞回家乡了。

    (恽耻以军功取位,遂辞归乡里。)

    这就是郅老师,如果他这次跟着陈俊进京做官,也就不是传说中的郅老师了!

    此后,郅老师帮朋友砍过仇人,当然砍后就投案自首了;也应汝南太守欧阳歙的邀请出任过太守助理(功曹),不久就因为自己不能、也不愿意适应官场潜规则辞职了;他还跟好朋友郑敬一道在弋阳山隐居了几个月,因为忍耐不住想干点事儿的激情又出来闯了。

    告别郑敬后,为了谋生,郅老师在江夏一带教书。

    是金子多数会发光的,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在客居江夏的时候,他被郡里举为孝廉,推荐给刘秀朝廷做官,当了个上东城门侯,负责看守京城洛阳的东北大门。

    (恽遂客居江夏教授,郡举孝廉,为上东城门侯。)

    在这个看门侯的位子上,郅老师进一步让帝国最高首长刘秀见识了自己的“棱角”。

    有一天,刘秀到洛阳郊外打猎。

    刘秀玩儿得很尽兴,搞了一天,回城时已经到半夜了。

    他带着前呼后拥的随从们来到东北门时,大门早已关闭。

    随从叫喊,要郅恽赶紧开门,让皇上快点回家休息。

    但是,郅老师就是不开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