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刘秀君临天下-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是当地郡县及地方势力严重不配合,都想自保,想观察观察蜀汉双方交手的结果再决定支持谁。
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在自然条件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在地方势力质疑的目光中,谁就是带着上百人旅游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何况臧同志是打仗,而且是带着这样一支乱七八糟的队伍来打仗。
臧宫想来想去,觉得这支队伍确实不能干活儿,想带队撤回去吧,既怕延岑的蜀军追杀过来,又怕这支队伍哗变。
臧宫正在左右为难之际,恰好刘秀派一名皇帝办公室工作人员(谒者)来找岑彭公干,随身带来战马700匹,路过这儿。
臧宫急中生智,觉得自己还得忽悠一把,反正为了工作嘛。
主意已定,臧宫当机立断,就假传圣旨,说朝廷派来的兵马就是给自己用的!
臧同志在朝廷工作多年,是皇帝的红人,在中直机关熟人也多,说出这样的话是很可信的。
于是,这些人马立即都跟了他。
当然,忽悠还得继续加码。
臧同志力量充实了,就立即加强了对手下队伍的整编和控制,安排部队高调行军:让部队日夜不停的走动,江的左岸是骑兵,右岸是步兵,护卫着战船浩浩荡荡地沿江推进,还打出很多旗帜,让人爬到周围的山岗上擂鼓呐喊,呼声震天,场面极为壮观。
臧同志的这个杰作史称“矫制借兵”,显然是他的“城门断限”的改进版。
这一招很管用,首先就把蜀将延岑给吓住了。
延岑知道刘秀用兵神速,但不知道臧宫怎么才能够把身边的队伍拢住,更没有想到汉军的“大部队”来得这么快。
他急忙登上一座山顶观看,见状极为惊恐!
还没有等延岑还过神来,臧宫迅速挥军进攻,把蜀军打得稀里哗啦败下阵来。
臧宫的这个动作太凌厉、太凶猛,将士们冲上前去,对蜀军就是狠捶乱拳、刀劈斧砍。
蜀军全无斗志,被砍了脑袋的、落水淹死的达上万人之多,江水为之浑浊。余下的全部投降,仅延岑带着几十人马侥幸逃脱,狂奔向成都。
臧宫不仅收降了大批被打服了的蜀兵,而且还有很多的兵器、马匹、辎重和珍宝。
臧宫取得对延岑的完胜,消息传到洛阳,刘秀十分高兴,立即颁布诏书,给予表扬和奖励。
但是,臧宫打得太顺手,不肯罢休。
他已经打疯了!
他已经收不住手,不!他根本就不想收手!
他命令部队乘胜追击,遇到降者收下、抗者立斩,又迫降十几万人。
大家注意看了,这是一个极为惨烈的、一边倒的战争局面,臧宫率领少数嫡系部队和数万降兵,一路追杀蜀军、缴获城池,就像砍高粱、割稻子一般,所过之处,立即变成一马平川。
他到了平阳(今四川绵竹东南),曾经力劝隗嚣叛汉、目前力挺公孙述抗汉的王元也支持不住,缴械投降。
他又攻克绵竹,攻破涪县(今四川绵阳东),砍了公孙述的弟弟公孙恢。
随即,他马不停蹄,又拿下了繁县(今四川彭县西北)、郫县(今四川郫县)。
平阳、涪县在成都北方偏东、稍远一些,繁县、郫县则在成都西北、更近一些,也就是说,臧宫的大军从成都的东、东北、北、西北、西几个方向打了个遍,离成都越来越近了。
臧宫的上面这些动作迅疾、快捷,一气呵成,既砍人、又夺城,还摧毁公孙述的地方分公司:他所到之处,解散成家地方政权,收缴公孙述的各级干部使用的节杖5副、印绶1800个。
这样,躲在成都的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董事长公孙述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
170 阴招
在北线,汉军虽然因为主帅来歙被暗算进军速度有所减缓,但在南线,岑彭、臧宫势如破竹的凌厉动作终于很快使成都成为孤城。
公孙述董事长相当地郁闷。
正在这时,刘秀来信劝降他。
正在长安部署伐蜀的刘秀对自己的几位徒弟近期的表现很满意,觉得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公孙述已经山穷水尽了,就想劝公孙述放弃抵抗,尽量避免更大的伤亡。
公孙述先生你还是投降吧,打你本来不是我的本意,但你要是继续割据称帝,我是绝不允许的!
于是,刘秀致信公孙述,耐心地分析利弊得失,要求他顾大局、识大体,向朝廷投降,朝廷一定保证他的安全,不会加害他。
(帝乃与述书,陈言祸福,以明丹青之信。)
公孙述看完信,很是叹息了一番,就找来自己的心腹太常常少、光禄勋张隆商量对策。
他这时身边已经是一片劝降的声音,再找其他的、更多的干部来商量,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
谁知,常少、张隆看了刘秀的信,也是坚决要求公孙董事长投降!
但是,公孙董事长还是决定一根筋硬到底、一条道走到黑,坚决不投降。
他固执地说:
“兴亡本来是命中注定的,难道还有投降的天子吗?!”
董事长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常少、张隆也就不敢再说什么。
但他们哥儿俩觉得这样搞下去确实不行,在刘秀的打击和重压下,本公司破产是铁定的,公司高层的玩儿完也是肯定的。
怎么办?
在万般愁苦和忧虑之下,这哥儿俩竟然不久就抑郁而死。
(少、隆不敢再言,自思危在旦夕,相率忧死。)
刘秀见公孙述不识抬举,同时也觉得他的戏份儿也快唱完了,就起驾回了洛阳,走前给徒弟们留下话:
你们抓紧时间打吧,直到公孙述服气。
可是,就在臧宫同志率部在战场秀技时,汉军南线主帅已经异人:公元35年10月,吴汉代替了岑彭。
原来,公孙述见北线自己的大将环安暗杀来歙得手,觉得最后关头还是要垂死挣扎,关键时候还是搞阴谋方便,就想在南线也这么干。
他把目标锁定在南线汉军主帅岑彭身上。
公元35年10月,臧宫一路奔袭,收降了王元,仍不住手,而岑彭也已经拿下武阳,兵锋直指百里之外的成都。
这让公孙述极其恐惧。
岑彭率大军进入武阳,把自己的帅营驻扎在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彭亡聚。
起初,天已经黑了,岑彭命令安营,并不知道帅营所在的地名。
待住下来以后,他听到侦查人员报告,才知道这个名字。
他听到心里很不痛快,觉得这个地名明显不吉利,就打算搬到别的地方:大军横扫千里,为什么非要住这儿?
这时候,正赶上天色已晚,他还没有来得及动身,手下报告说有降兵求见。
他连忙命令安排接见。
公孙述知道岑彭率领大军每到一处,往往亲切接见当地德高望重之士,慰问和安顿投降而来的将士,觉得要暗算他,就只有从这方面来找缝子、瞅机会了。
于是,他派了一名刺客,假装成降兵直接求见岑彭。
得到岑彭的接见,刺客说,自己本来是公孙述的亲随,经常受到污辱,一直想离开,现在机会来了。不久前,自己还挨了一顿鞭打,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希望将军接纳。
岑彭信以为真,就把该刺客收到自己的帐下。
天色晚了,干脆大家先休息吧,包括这个同志的工作安排,明天再说吧。
当天夜里,该刺客成功地刺杀了岑彭。
岑彭亡于彭亡聚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到底是上天的安排?是命运使然?还是纯属巧合?
多少年来,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唏嘘不已。
岑彭将军作为史上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守城固若金汤,攻伐横扫千里,治军铁板一块,理政深得民心,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不断研究。
但他亡于小人之手,实在让人无限遗憾。
我们认为,公孙述之所以得手,完全在于岑将军疏于防范。
跟来歙将军一样,岑将军也是一个光明磊落、心底坦荡的人,平时不怎么喜欢搞阴谋诡计。同时,他每到一处,跟老百姓、跟投诚过来的将士近距离接触,问寒问暖,也完全是工作需要。
这里,对于他的过世,我们宁愿首先认为他是奋不顾身地工作,毫不虑及个人安危,其次才认为他本人及身边工作人员疏于防范,保卫工作出现失误。
岑彭将军史称“智勇兼备”的大将军,为刘秀后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奉献了“丰功伟绩”。
我们深深地佩服他,同时也为他在拿下成都指日可待的时候,轻易地死于小人之手感到无限惋惜。
但是,刘秀伐蜀的胜利基础,主要是他奠定的。这个基础很牢固,并没有因为岑彭被害而动摇。
这儿,刘秀对于伐蜀南线汉军早就做出了深谋远虑的、非常妥当的部署:就是双元帅制。
这种部署具体说就是,吴汉以帝事首脑、大司马的身份,岑彭以征南大将军的身份,共同领衔;先由岑彭率主力冲锋陷阵,吴汉殿后,协调各方,做坚强的后盾;万一岑彭遭遇不测,吴汉立即顶上,工作一点儿不会断档。
同时要说明的是,岑彭被害与刘秀安排人接任之间有个时间差,在这一小段时间里,岑彭的副将率部略作后退,直到吴汉赶来接管,全部人马丝毫不乱,足见岑彭平时治军之严谨。
同样遗憾的是,多年割据越隽郡(治邛都,今四川西昌)、自称邛谷王的任贵,听说岑彭的威名,派使者从千里之外赶来向岑彭投降,而使者赶到,岑彭已亡。
任贵先生早先是割据称雄一方,公孙述的公孙记成家王朝公司开业后,他押上全部资产入股。
现在,在岑彭根本没有打他的时候,他急急忙忙要求投降,显然是对该公司和公孙述董事长的完全失望。
刘秀厚葬了岑彭,把任贵使者进贡的礼品和朝廷的奖励一并赐给了岑彭的家属,并且亲自安排给岑彭确定谥号为“壮侯”。
巴蜀一带的老百姓非常爱戴岑彭,在武阳专门为他立了庙,每年都要祭祀他。
岑彭死后,他的儿子岑遵继承了他的爵位。
刘秀老是念念不忘岑彭,2年后(公元37年),又册封岑彭的弟弟岑淮为谷阳侯。
公孙述在南、北线军事失利,却在耍阴招儿上得了手,但这也根本不能改变他行将灭亡的命运。因为,失去来歙、岑彭两员爱将,刘秀要灭他的决心更大、徒弟们收拾他的动作更狠。
刘秀在安葬岑彭的同时,命令吴汉立即加大攻伐力度。
………………………………
171 吴汉绝杀 一
吴汉得令,马上率3万人马溯江而上,去接管岑彭原来所率主力。
在北线,主帅马成带领部队很快走出了来歙被害的阴影,不断地攻城略地,向成都推进。而南线的臧宫、吴汉更是迅速地把刀锋刺向公孙述。
公孙述还想挣扎,赶紧派人阻挡扑面而来利刃:魏党、公孙永,你们哥儿俩赶紧给我顶住!
在鱼涪津(今四川乐山北),蜀、汉两军遭遇,魏党、公孙永一触即溃,吴汉轻松地拿了这哥儿俩,也不休息,随即包围了武阳。
吴汉已经休整了多日,看到同事被暗算,他早就憋了一股气:必须报仇。
现在,机会来了。
必须说明的是,吴汉既不是来歙,也不是寇恂,更不是冯异、岑彭,他是成熟版的耿弇。
我们前面说过,耿弇史称“屠伯”;吴汉则史称“贪功好杀”,今天的史家说他“勇猛剽悍而善用心机”。
吴汉作为刘秀的徒弟、粉丝中最受争议的人物,公认的特质是喜欢杀戮、擅长杀戮。
他对战争的理解非常简单,那就是把人杀光、把城捣碎。
这不,眼看吴汉又来个所向无敌,公孙述立马派出自己的女婿史兴带5000人马搭救武阳。
吴汉并不絮叨,立即迎面扑向史兴,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史兴的5000人马全部砍光,仅史兴一人像惊弓之鸟般逃脱。
随即,吴汉又率大军进入犍为郡(治武阳)。
该郡各县的干部都知道吴汉厉害,就纷纷关闭城门,只求自保,既不敢跟他对砍,也不敢伸头看看邻居。
(因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
都出来,跟我打!
装孬?那也不行!
吴汉不想浪费时间,迅速挥师进攻广都,轻松拿下。
广都在成都以南几十公里,是成都的南大门,或者借用目前一个著名小品里的话说,是保护成都这个心脏的胸脯肉。
紧接着,吴汉又派出精锐的轻骑兵,跑到成都外面,烧毁了成都的市桥。
这样,吴汉的动作强悍、迅疾,毫不亚于臧宫同志。
武阳以东小城里的干部吓得要命,全部投降。
(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在汉军的南北夹击之下,公孙述硬着头皮抗着,他手下的将领和其他干部们则恐惧万分。
成都已是一口锅,四周都是火海,谁再不跑只有被煮死!
成都已是一只船,快要沉向江底,谁再不跑只有被淹死!
哥儿们,赶紧跑吧!
于是,公孙述的将帅们惊恐万状,纷纷叛逃。
跑!
有的白天跑不掉,就在晚上瞅机会跑。
有的没法带家属,就单独跑。
公孙述极为恼火,下令:凡是不打招呼就跑的,立即灭了他的全家。
但是,这没用,大家该跑的照样跑。
(将帅恐惧,日夜离叛,述虽诛灭其家,犹不能禁。)
这就等于是说,大家宁愿家破人亡,也要离开你公孙述。
这是公孙述创造的一个经典,一个大家宁死也要离开他的经典传奇。
这让人想起岑彭将军,他当年担任棘阳县代理县长时,跑到另一个地方宛城组织军民抵抗刘縯、刘秀的队伍,刘秀兄弟打了几个月也没有拿下宛城,而他率领的军民箭尽粮绝、人肉互食,硬是坚守了几个月。
那是一个人凝聚力的传奇,显然跟公孙述董事长的离心力的传奇不同。
当一个人混到人家宁愿家破人亡也不再跟你玩儿的时候,是很可怜的,有时候也是很可怕的。
到了这个份儿上,刘秀仍然想劝降公孙述,以尽量避免损失。
战争是如此残酷,能不打就尽量不打啊!
他向成都下诏,说:“朕过去就数次给你下诏去信,表明了好意,现在你也不要来歙、岑彭被暗害而心存疑虑。如果你现在及时降汉,仍然可以保全整个家族;如果你执迷不悟,就等于肉入虎口,必将悔之晚矣。朕的诏书和亲笔信,你不可能屡次得到。朕说到做到,绝不食言!”
这也是刘秀的最后通牒。
但是,公孙述看了,还是没有降意。
刘秀看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并不奏效,公孙述是油盐不进,只好放手让徒弟们打。
什么话也不能给他说了,你们打吧!!
吴汉早就急不可待了!!
刘秀虽然在千里之外,但对成都附近的战局以及吴汉的秉性了如指掌。
刘秀知道吴汉目前一定会发飙,担心他出意外,就去信告诫他,指示方略:“公孙述目前在成都还有10多万兵马,不可轻敌。你只管坚守广都,等着他来攻你,千万不可主动上前跟敌人争锋。如果他不敢来,你就向前步步为营推进,逼迫他,要等他力尽兵疲,再发动进攻。”
不过,这时候吴汉屡战屡捷,已经是洋洋得意,踌躇满志。他立功心切,想赶快再大干一把,恨不得马上拿下成都。
他并没有执行刘秀的这道命令,而是亲自率领2万多步骑兵迅速进逼成都,在江北距离成都十几里路的地方安营扎寨,搭设浮桥。同时,他安排自己的副将、武威将军刘尚率1万多兵马驻扎江南,与自己相距20多里。
当然,虽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战局都必须随时报告的,刘秀对这一点要求极为严格。
一知道吴汉这样用兵,刘秀大为震惊。
他也知道吴汉机谋深奥、沉稳不惊,但这种行动实在冒险,于是就立即下诏训斥他:“朕对你千叮咛万嘱咐,没想到你临事还是这样错乱。你既轻敌冒进,又在大敌当前分兵设营,一旦发生什么状况,你们相互之间难以救援。敌人如果出兵堵住你,然后以大军进攻刘尚,刘尚一败,你还能不败吗?幸好还没有什么意外,你立即率兵退回广都!”
不料,刘秀距成都毕竟路途遥远,做不到朝发夕至,这道诏书还在路上,他所担心的情况就出现了。
龟缩在成都的公孙述看出了吴汉用兵的巨大失误,立即派兵出击。
史称有人料敌如神,刘秀也是其中出色的一位。
这不,公孙述的动作跟刘秀估计的差不多:他拿出来全部家底,派大司徒谢丰、执金吾袁吉率10多万兵马,分为20多个营,一起进攻吴汉;另派部将率1万多兵马截击刘尚,使吴、刘不能相互救援接应。
这个动作当然是非常厉害的,就是刘秀接招,也未必就有胜算。
吴汉这时候也悔之晚矣,打吧!
双方打了一天,吴汉大败,只好收兵退回营里。
谢丰随即包围了吴汉的军营。
一见刘尚那边没有赶来支援,吴汉知道他也被敌人围住了,很不方便。
这样,刘秀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很快形成:公孙述的主力把吴汉、刘尚分割包围,就要来个各个击破了!
这一下,吴汉也觉得问题确实严重!
怎么办?
他毕竟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意识到自己的决策失误,就想立即采取措施改变被动局面、摆脱当前困境。
他召集骨干将校,做大家的思想工作。
史称吴汉平时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为人朴实,不擅言谈,说话常常词不达意。
但实际上,他长期混迹江湖,看惯了世事沧桑和攻伐算计,养成了一种别人靠近了才能看清楚的性格:彪悍凶猛、善用心计、大胆果敢、沉稳鸷狠。
他的这种性格和作风,跟常胜将军冯异、耿弇等是不一样的,但他跟他们同样守无不坚、攻无不克。
刘秀重用他为国防部长(大司马),让他掌管帝事,看中的就是他的这种在战场上很实用的执行力。
现在,在危亡关头,他的一番慷慨陈词,讲得将士们热血沸腾。
他说:
“我与诸位跨越险阻,转战千里,舍生忘死,攻无不克,经历了千辛万苦才深入敌军腹地。如今,我们跟刘尚分割两地,都处于敌人的包围之中,相互不能照应,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我打算秘密突围到江南跟刘尚会合,共同抗敌。如果大家同心协力,人自为战,大功可成,否则,我们必将一败涂地。成败之机,在此一举!干!”
吴部长的这番话虽然言语不多,但意思表达得十分明白:他首先肯定了大家一起屡战屡胜的形势,同时又分析了目前的处境,紧接着又说出自己的打算,最后要求大家同仇敌忾,共同破敌。
这些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分的话,只有吴部长这样注重实干的人才能说出来,简洁、明白、管用。
大家听了,都觉得吴部长说得对,连声赞同:
“好!”
于是,吴汉下令,大军闭营3天,养精蓄锐。
当然,他不是让大家休息娱乐。
他一边命令加强防守,一把安排秣马厉兵,同时,他还在军营里到处插遍旗帜,到处埋灶做饭,搞得四下里烟火不绝、动静不断。
他想让蜀军知道,别看我吴汉刚吃了败仗,但那是逗你们玩儿的,我现在很忙!
一开始,谢丰组织了几次攻打,想打破吴汉的大营,都没有得手。看看搞了几下没有结果,他索性不再去挑战吴汉。
你们忙吧,待你们粮食吃光了,我再开打!
由此可见,谢丰同志对战争只是略知皮毛、太业余。
说他不懂战争吧,他知道对被包围的敌人打消耗战,说他懂战争业务吧,他竟然不考虑对手未必就坐等挨打、未必就等着把粮食吃光。
特别是,他没有认真地考虑到,自己面前的对手是刘秀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可以横扫千里如入无人之境的吴汉。
第三天夜里,吴汉大军悄悄衔枚疾走,乘着夜色突出包围,过江跟刘尚会合。
(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
蜀军将士以为已经把汉军分割包围,而吴汉身处危营,孤立无援,是没什么戏可唱的。
所以,当吴汉率主力夜里工作的时候,他们按照日常的作息时间表休息了。
次日天明,谢丰、袁吉等蜀军将领才觉得事情有点儿不对头。仔细望望,吴汉军营还是那样,但不断有江南蜀兵逃过来,哥儿俩才发现吴汉率轻兵脱险而去了!
赶紧追!
………………………………
172 吴汉绝杀 二
谢丰、袁吉留下部分人马监视江北,率领大队兵马进攻江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