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扬毕竟是刘氏宗室,又是皇后的娘舅,跟自己实在太亲,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能动手啊!

    于是,他派骑都尉陈副和游击将军邓隆去真定召见刘扬,让他进京面见皇上。

    刘扬心虚,打定主意要单干,怕陈副、邓隆看出自己的破绽,就紧闭城门,不让这哥儿俩进城。

    诸侯拥兵独处,抗拒朝廷使者,这就是摆明要单干了。

    于是,刘秀再也不犹豫,立即派前将军耿纯前去杀他。

    (真定王扬、临邑侯让谋反,遣前将军耿纯诛之。)

    刘秀对刘扬采取的是智取。

    他派遣耿纯为使者,到幽州、冀州一带颁布朝廷敕令,宣传国家政策,同时慰问当地王侯。

    临行时,刘秀密令耿纯:“如果能见到刘扬,就把他收起来!”

    (密敕纯曰:“刘扬若见,因而收之。”)

    需要说明的是,刘秀这儿交待的“收”是”收拾“、”干掉“的意思,而不是有的史料说的”抓起来“,否则耿纯的动作不会那么凶猛。

    耿纯率领百十个骑兵随从出发,在元氏县跟陈副、邓隆会面。大家相互通报了情况,商议了对策,一道来到真定,住进宾馆里。

    朝廷使者来了,无论是地方干部还是当地王侯,是应该主动求见的。

    刘扬心里有鬼,就假称自己有病,不去见耿纯。

    但是,他想想自己老是回避刘秀的人也不是办法,这个耿纯还是自己的远亲,不如试探试探,看能不能拉拢过来。

    耿纯的老妈跟刘扬是本家姐妹兄弟,也就是说,刘扬还是耿纯的本家舅舅。

    于是,刘扬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耿纯,先是套套近乎,然后说想见耿纯一面,请他来自己府上叙叙话。

    耿纯虽是儒将、学者型干部,但久经乱世,对于战场砍人、官场玩人的手艺也是非常娴熟的。

    他告诉来人:“我奉命在身,接见各地王侯和行政长官时,不准先往拜见。真定王要想见面,就请到宾馆里来吧。”

    这个时候,刘扬认为自己拥兵巨万,自己的弟弟、临邑侯刘让和堂兄刘细分别拥兵上万,自己人多马壮,又在自己的地盘上,优势是明显的。

    再者,他又见耿纯态度平和、语言平静,谅必不会有什么事儿,大家都是亲戚嘛!

    当然,刘扬心里比毕竟有事儿,觉得自己正在搞阴谋,做两手准备还是必需的。

    于是,他安排刘让、刘细哥儿俩率领轻骑兵在宾馆外面包围、守候,自己则带着几个部属进去。

    耿纯见刘扬来了,毕恭毕敬地以礼相待。

    大家畅谈开来,欢声笑语不断。

    毕竟刘扬反叛的旗帜还没有打出来,毕竟大家还是亲戚,毕竟这是一次朝廷对王侯的例行慰问!

    趁着气氛很好,耿纯提议,赶紧让外面的我那两个舅舅进来歇歇吧,大年刚过,外面挺冷的。

    好的,刘让、刘细!你们哥儿俩也进来吧,大家说说话!

    听到刘扬招呼,刘让、刘细兄弟也都走了进来。

    一见刘扬哥儿仨到齐了,耿纯立即翻脸,命令手下关门打狗,迅速把刘扬哥儿仨就地砍了。

    紧接着,耿纯带兵扬长而去。

    这样,先是温柔、礼貌地对待别人,再瞅准机会给人致命的一击,这是刘秀的招牌动作,他的不少徒弟、粉丝都能够掌握和运用其技术要领。

    耿纯这么做,不过是刘秀们这种动作的经典一现。

    刘扬三兄弟被砍,整个真定的干部群众既震惊、又恐怖,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谁也不敢乱说乱动。

    (真定震怖,无敢动者。)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扬谋反尚在酝酿、筹划期,或者说,刘扬日前的所作所为,充其量不过是谋反未遂,而且缺少证据。

    对一个宗室、王爷、当今皇后的娘舅说砍就砍了,这显然是无法服众的,也不是刘秀愿意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的。

    在彻底从上消灭刘扬之后,刘秀说,鉴于刘扬、刘让兄弟谋反未成,他们本人大罪当诛,家属免罪,就封刘扬的儿子为新的真定王,继承其老爸的封国。

    把对手玩儿死,表现得迫不得已而又很有分寸,也是刘秀的经典的动作风格。
………………………………

179 适度抑制贵戚 二

    除了绝不允许贵戚造反,刘秀还严格限制贵戚有法外特权,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按照人们目前的理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人类社会的终极追求,而刘秀当年就有意识地这么去做,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完全可以这么说,即使在今天,无论在世界上那个国家,这方面要补得课都还太多。

    说到这儿,我们必须说一说刘秀的大姐、湖阳长公主刘黄的故事了。

    初在查家谱时大大家知道,刘秀除了有2个哥哥,还有2个姐姐和1个妹妹,就是小妹、宁平长公主刘伯姬,嫁给李通为妻;二姐刘元,早年嫁给邓晨,在刘秀起兵之初小长安之战中,被王莽官兵杀害,刘秀即位后追封为“新野节义长公主”;大姐就是这位刘黄。

    刘黄的丈夫早年并不为人所知,在刘秀称帝没几年就死了,显然各方面平平,否则不会连个名字也没有留下来。

    刘伯姬巾帼不让须眉,飒爽英姿,纵横疆场的形象已经青史留名。

    刘元虽然没有建什么大功、立什么大业,但她在当年小长安之战中给刘秀、伯姬让马,自己和3个女儿慷慨就死,她那凄美的挥别永远被人们记住。

    而刘黄呢,不好意思,她有两件事儿让人们记了将近2000年,都有点儿窝囊。

    第一件事儿是她自己想再嫁。

    作为当今皇上的大姐,刘黄地位高、俸禄足、权势大,可以说风光无限。被封为湖阳长公主之后,她并没有去自己的封地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湖阳镇一带),而是常年居住在繁华的京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可是,她的生活并不如意。丈夫在刘秀即位没几年就死了,她实际上过着一种寡居的生活。

    作为一个很有性格的、好强的女人,她感到十分寂寞,郁郁寡欢,整天靠游玩、开party打发日子。

    时下的社会风气还是比较开明的,既不像此前春秋战国时期完全是男人的时代,根本没有女人发言的机会,也不像此后宋元明确时期要求妇女必须恪守妇道,女人死了丈夫是可以改嫁的,甚至于说,寡妇改嫁是一件很平常、很正常的事儿。

    但是,刘黄想改嫁,却不太好办。

    这主要是因为她位置高,贵为皇姐,一般人高攀不起、也不敢高攀;她脾气大,个性傲强,颐指气使,不把一般人、一般高干放在眼里;还有就是确实难觅合适人选,就是有那么个把她能看上眼的,人家也肯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自己放不下架子给别人说,别的一般人也不敢跟她提这方面的事儿,刘黄很郁闷,思虑很久,实在忍不住,就把再嫁的想法告诉了三弟刘秀。

    刘秀当然也是开通之人,表示理解姐姐寡居的痛苦、赞同姐姐再嫁的愿望,愿意积极物色人选。

    刘黄明确地告诉刘秀,她看上了朝中的大司空宋弘,下决心要嫁给他。

    刘黄心里没有底儿,她知道自己的这位皇帝弟弟,向来不把皇室的私事儿往狠里办。

    不错,这也让刘秀心里没底儿。

    刘秀觉得宋弘作为大司空位列九卿,是朝廷领导班子核心成员,他德才兼备、才貌双全,谁嫁给他都不掉价,问题是,宋弘太有个性,一般人拿不住他。

    更重要的是,刘秀觉得,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强人所难。

    于是,刘秀对老姐说,朕慢慢想办法儿吧。

    我们来给宋弘一个特写。

    他是长安人,子仲子,长安人,出身高干家庭,年纪轻轻时就在前汉哀帝、平帝、王莽朝中做过皇帝办公室主任(侍中)。

    赤眉打进长安时,派人召他出来继续做官,他决心不跟赤眉玩儿,投水自尽,被人救出后装死了事。

    刘秀登基后,他先是做太中大夫,不久代替王梁做了大司空。

    宋弘为人清洁、行为方正,不谋私利,所得食禄、赏赐除了日常所用,全部分给亲朋好友,家无余财。

    这是一个坐端行直、无欲则刚的干部。

    略具2例。

    宋弘曾经应刘秀的委托推荐有学问的才俊,推荐了沛郡人桓谭。

    刘秀委任桓谭为给事中,每有宴会,就让桓谭弹琴助兴。

    这让宋弘很不爽。

    有一次,他正在参加朝宴,就离席向刘秀提意见,说:“臣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忠诚、正确地辅佐皇上,可是,现在却让朝廷沉溺音乐,耽于政务,实在是臣的罪过。”

    刘秀听了,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再也不让桓谭侍宴了。

    还有一次,刘秀宴请宋弘,身后放置的是崭新的屏风,上面画满了漂亮的仕女。

    言谈欢笑之际,刘秀好几次回头来看这屏风上的仕女。

    宋弘见状,很不高兴,就正儿八经地说:“没见过修养德行的人如此好色的。”

    (未见好德如好色者。)

    刘秀听了,立即下令把屏风撤掉,笑着对宋弘说:“朕听到你说的对就服从、改正,可以吗?”

    宋弘回答:“陛下重视修德,臣非常高兴。”

    所以,刘秀觉得,向这么一个人提亲,必须悠着点儿。

    一天,刘秀召见宋弘,让刘黄坐在屏风后面等着、观察着。

    闲聊一阵之后,刘秀渐渐把话切入正题。他对宋弘说:“俗话说贵换朋友、富易妻,这是人之常情,爱卿知道吗?”

    宋弘严肃地回答道:“臣只知道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刘秀听了,忍不住对屏风后面说:“事情办不成了。”

    (事不谐矣。)

    刘黄一见事情是这个状况,心情可想而知:宋弘不会休妻,而自己贵为皇姐、长公主当然不可能给他做偏房、小妾,这事儿只能不了了之。

    还有一件事儿,让刘黄感到更加窝囊。

    原来,刘黄寡居以后,刘秀对她格外垂顾,经常看望她,赏赐她大量的财物。

    她毕竟是自己的姐姐,从小跟自己一起长大,共同度过了那么多艰辛的岁月,现在那么多亲朋好友都跟着自己安享荣华富贵,而这位老姐却活得辛苦。

    刘黄家财巨万,风光无限,养了数以百计的仆从、家奴为自己服务。

    完全能够想象的是,刘黄并没有多少心思花在加强自己的家政队伍建设上,这些家奴们狐假虎威地干点儿出格的事儿,是很难避免的、也是可以想象的。

    有一次,一个家奴在大白天杀了人,随后藏匿在刘黄府上,京城官府办案人员不敢进长公主府去抓他,案子老是结不了。

    很有可能,这个家奴并不是第一次干坏事儿,否则初犯不会动作这么大,只是有刘黄长公主罩着,他从未被追究而已。

    但是,这一次不同了,新任洛阳令董宣是个猛人,北方人称为“硬头钉”,他发誓要拿下这个家奴。

    来,把聚光灯对准董宣。

    董宣,陈留郡圉(今河南淮阳)人,字少平。

    这是一位太平年间任职地方行政长官的、少见的猛人,他不是在战场上砍人凶猛,而是为官整治不法行为铁面无私。

    应该说,官场比战场更加复杂、更加血腥,砍人更加需要智慧和胆魄,董宣因而被《后汉书》列为“酷吏列传”之首。

    过去,董宣曾任北海相、江夏太守等职,打击凶犯、地方劣绅毫不手软,颇有政声,也因此受过处理、甚至坐过监狱,但他一点儿也不后悔,也一点儿不该其作风。

    有意思的是,他获任江夏太守去报到上班时,刚走到该郡边界,听说江夏有个大贼人名叫夏喜的为害当地,就先发了一封信过去,说:“朝廷因为本人擅长擒拿奸贼,才派本人来这儿的,现在我已经到了本郡的边界了,先发信打个招呼,你们好好考虑自己的出路吧!”

    夏喜等人听说过这位新来的太守生猛异常,见信立即服软,或降或逃。

    现在,董宣了解到刘黄长公主家奴杀人在逃的情况,打定主意要拿人。

    但是,他认为,毕竟不是长公主本人杀了人,冒然闯进公主府捉人不划算,万一到时候搜不着人犯,事情很难收场。

    身为首席酷吏,老董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也自有他的动作风格。

    时机终于来了。

    一天,刘黄乘车外出,正好是这个家奴驾车。

    在夏门亭,等候多时的董宣拦住了刘黄车马的去路。

    刘黄大怒,大庭广众之下,竟然有人敢拦我的车子!

    谁知还没等她发火,董宣的火气比她还大!

    老董拽着马、拦着车,一边用手里的刀叩打着地面,一边大声斥责公主的过失,说她包庇家奴犯法,罪当连坐。

    就在刘黄气得说不出话来的时候,老董厉声喝斥家奴下车。

    家奴心惊胆战地下了车,老董立即上前,把他就地砍了。

    眼睁睁地看着老董在大街上、在自己面前杀了自己的家奴,刘黄气急败坏,又不便当众争吵,立即去找刘秀说理。

    接下来发生的是一场千古流传的政治情节剧,值得所有当官的和老百姓看一看,包括《后汉书》在内的所有像样的史籍都以传神的笔触记录下来了。

    在皇宫,听到刘黄的哭诉,刘秀大怒,派人叫来董宣,说要用鞭子抽死他。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老董来了,对刘秀叩头请求:“请让臣说一句话再死。”

    刘秀说:“你想说什么?”

    老董不卑不亢地说:“陛下君临天下,凭着圣明大德中兴盛世,现在如果听任公主包庇家奴残杀良民,陛下还能用什么来治理天下?!好了,不要您用鞭子抽,臣自杀即可!”

    说着,老董就用头使劲儿撞柱子,顿时血流满面。

    刘秀见状,连忙下令,让几个宦官拽着老董,让他给刘黄叩头谢罪。

    老董态度极其坚决,不服软、不叩头、不道歉。

    其实刘秀也是在和稀泥,心想你老董也并没有什么大错,给长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大家都有个台阶下就算了。

    但是,老董就是老董,认准自己没有错儿,宁死不屈!

    于是,在场面极其尴尬的情况下,几个宦官硬是按着老董的脑袋往地上磕,老董两手拄着地,硬着脖子,就是不肯低头。

    (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附。)

    其实,这也未必不是刘秀想看到的。

    虽然时隔2000年,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刘秀的心情也很复杂:就是,好个老董,你又错在哪儿呢?

    一见眼前的状况,见刘秀总想和稀泥,刘黄很不高兴,不能出了这口恶气,而又无可奈何,便气愤地对刘秀说:

    “文叔(刘秀字)当年还是老百姓时,藏匿逃犯死犯,官员衙役也不敢随便上门要人。现在你贵为天子,权威难道不能屈服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吗?”

    刘秀只好陪着笑脸回答道:

    “天子跟平民老百姓不同。”

    (天子不与白衣同。)

    跟自己的老姐和稀泥,刘秀的话再明白不过了:我正是身为天子,才更应该率先垂范,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坚定地支持干部公正执法!

    就这样,刘秀并没有追究老董的什么罪过,下令赶紧释放老董。

    刘黄无奈,不得不强咽下这口恶气。

    但是,她肯定经过这事儿一折腾,受到很大的刺激或者教育,言行收敛了很多,因为从此,史书对她再没了记载。

    刘秀释放过老董,随即赏赐他30万钱,以示对他敢于坚持原则的表彰。

    由于事涉刘黄长公主,刘秀并没有发文件,也没有开会,但以赏赐的形式公开肯定了老董的行为。

    老董得到赏赐,全部拿来分给自己的同事。

    从此,他坚持原则、打击犯罪、搏击豪强的积极性更高了。

    在京城天子脚下,高官、豪绅多如牛毛,抑制、打击豪强犯法,确实是个重活、脏活、累活、吃力不讨好的活、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玩进去的活儿,老董以超强的官德和过硬的作风,铁腕治政,京城莫不震慑。

    一时间,京城称他为“卧虎”。

    还有民谣称赞他:“桴鼓不鸣董少平。”意思就是有董少平做官,社会公平,衙门前桴鼓不响,老百姓无冤可申。

    史家也对老董赞誉有加,称他为“强项令”,就是“硬脖子县令”。

    《后汉书》虽然把老董列为首席酷吏,但对他满篇字里行间都是赞美之词。

    我们也由衷地认为,老董坚持原则,做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他敢于碰硬,虽降职、罢官、坐牢、赐死也不改初衷;他不贪钱财,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一位值得所有为官者学习、值得所有老百姓纪念的官中楷模。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老董之所以成为老董,除了他本人的秉性和努力,还与组织上的培养和使用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老董之所以能够在洛阳令上书写政治传奇,也是刘秀任人唯贤、倡导官场清洁的结果,否则,在一个黑白是非不分的政治环境里,就是有100个、1000个老董,也给贪官、庸官和豪强们玩儿死了!!

    老董当了5年洛阳县令,死在任上。

    当时,刘秀专门派人前往吊唁、看望,那情那景实在让人感慨万端:

    老董仅有布被裹尸,老婆孩子相对哭泣,家里仅有大麦几斗、破车一辆。

    刘秀得到报告,既十分伤感,又十分自责,说:“董宣廉洁,朕直到他死了才知道!”

    我只知道老董勤政,敢于坚持,先前不知道他还如此清廉!

    于是,刘秀亲自安排,以老董曾经担任过的最高职务级别、2000石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有赏赐,安排其儿子到中央机关上班。

    刘秀通过褒奖老董公开表明,在汉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任何人违法,都必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

180 适度抑制贵戚 三

    正在这个时候,广汉郡太守、董宣式的干部蔡茂有感于贵戚极其家奴在各地都有不法行为,敏锐地把握了刘秀施政的战略思想和政治导向,及时地向刘秀上书,要求“欲令朝廷禁制贵戚”。

    蔡茂字子礼,是河内郡怀(河南沁阳)人,是个很有才干、也很有个性的干部,曾经完全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在前汉哀帝、平帝时官至侍中。

    但是,他坚决不跟王莽玩儿,在王莽当政时称病辞官。后来,他跟好朋友窦融一道投奔了刘秀,官至广汉太守。

    这一段时间,皇后阴丽华家族的家奴、朋友在广汉郡一带经常有违法犯禁行为,蔡茂纠察、打击起来毫不回避、绝不手软。

    不过,他也知道自己的对手都是通天的人物,这样搞下去,自己到底能够坚持多久,他心里也犯嘀咕。

    现在,他看到刘秀处置董宣一事发出的明确的政治信号,对老董非常钦佩,就想请求朝廷加大抑制贵戚的力度,严厉制裁那些依仗贵戚权势作威作福的不法之徒,并且形成制度和国家法律。

    这当然十分切合刘秀的思路,刘秀立即予以采纳。

    后来,蔡茂官至大司徒。

    妥善处理了老董跟刘黄长公主的争执、果断采纳了蔡茂的建议之后,虽然贵戚极其家奴、朋友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但刘秀从不姑息,一般情况下都能够支持有关机构和干部秉公处理、依法严惩。

    公元48年,又有一个董宣式的干部当上了洛阳县令。

    他名叫虞延,字子大,是陈留东昏(今河南兰考东北)人。

    既然是老董的同行,肯定也是个猛人。

    虞延秉性质朴刚正,乐善好施;为官正直清廉,不谄权贵;又行侠仗义,乐善好施。

    在刘秀当一哥的时代,这样的干部注定要经常书写政治传奇。

    王莽篡汉时,其宠姬魏贵人权势熏天。

    她的一个门客依仗着这种裙带关系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无人不恨。

    王莽时期也正是“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的时期,大多数为官者除了损人、就是利己,没有谁想着老百姓、想着社会的公平正义,这给该门客提供了绝好的生存土壤。

    该门客横行不法,而地方干部们个个不闻不问,就像都睡着了一样。

    当时,我们的虞延同志还是个村民组长(亭长),为了铲除祸害,硬是带着一帮哥儿们闯进该门客家里,把他擒拿归案。

    刘秀登基之后,虞延官至执金吾,后又外放为县令。

    他在任上是非清楚,恩怨分明,深受老百姓爱戴,也很是被坏人嫉恨。

    上任洛阳县令,是对他的重大考验。他一如既往,秉公办事,惩恶扬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