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刘秀性格沉稳内向,处事严谨厚道,初来乍到,又不想轻易跟人翻脸,只是不理他,随后去了真定(今

    属河北)。

    (光武不答,去之真定。)

    刘林碰了一鼻子灰;觉得刘秀根本不是可以合伙搞阴谋诡计的人,在他那儿也不可能有什么油水可捞,转身

    就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王郎:天下这么乱,搞阴谋诡计决不会没有市场。

    其实,刘林身上虽有刘汉皇室血统,为人却不过是井底之蛙,再说大了不过是井底有毒之蛙。

    他只知道刘秀冷落自己是没有相中自己的计谋,殊不知政治家胸中的韬略岂能是常人所知!

    刘秀之所以没有采纳刘林的建议,当然是因为这确实是个罪恶的馊主意,一旦决堤溃坝,洪水不光对着赤

    眉军灌下去,还必然殃及无数无辜的老百姓,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环境危害、以及丧失民心,决不是一朝

    一夕所能挽回的。

    这种局面刘秀无论如何不能忍受、不能接受、不愿看到。

    这是其一。

    其二,刘秀认为自己目前还不是赤眉军的对手。

    目前赤眉有数十万、近百万之众,打败了很多对手,士气正旺。自己身边虽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亲信、粉丝

    ,但不过数百人,在河北的工作刚刚开始,拿这点儿力量跟赤眉硬拼,是典型的拿鸡蛋磕石头。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傻瓜,就是二杆子。

    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兵书就是说与对手打照面,要明白双方的斤两,知道如何进退,才能战无不胜。

    刘秀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又常能灵活运用。

    终其一生,无论在官场上用计,还是在战场上动武,他都没有莽撞过。

    其三,刘秀认为赤眉军对自己还有用处。

    刘秀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早晚要跟更始翻脸,而以更始王朝的无能和赤眉军的好斗,他们二者也是早晚要

    对决。

    目前,赤眉军对更始王朝很有意见,拉开架势要西进,跟更始动手,根本无意来与自己争地盘,自己当然

    犯不上引火烧身。

    假如(眼看就成为现实)赤眉与更始干起来,无论结局如何,对自己都是有利的。

    刘秀的心机,浅薄的刘林岂能看透!

    但是,小人物有时也能弄出大动静,刘林转身与王郎开发的阴谋诡计项目,很快给刘秀制造了极大的麻烦。

    王郎又名王昌,是邯郸本地人,通晓天文星象,靠给人算命、看相为生。

    他的野心很大,经常对人说河北有天子气,把不少人、特别是地方豪强的心里撩拨得直痒痒。

    (素为卜相工,明星历,常以为河北有天子气。)

    刘林与他气味相投,二人结为好友,关系十分密切,经常在一起商量、嘀咕着什么。

    这哥儿俩在一起除了探讨算命业务,还经常琢磨趁着乱世怎么样才能发达一把。

    现在,刘林在刘秀那儿受了冷落,立即去找王郎商量:

    时机到了,赶紧找几个人忽悠老百姓一下子,称帝当一哥!

    王郎一听,正中下怀。

    他颇神秘地对刘林说,自己就是汉成帝偏房生的儿子刘子舆,怕遭人害了一直没敢露身份,咱哥儿俩关系

    不错,我才跟你说。

    大家可能还记得,公元10年,也就是15岁的刘秀从萧县县长、叔叔刘良那儿返回故乡的那年,11月的一天

    ,王莽的立国将军孙建正在大街上路过,长安市民武仲拦住孙的车,自称是汉成帝的偏房生的儿子,名叫刘子

    舆,要求当局赶快腾出皇宫,让应该复兴的刘氏宗室住进去。

    当时,王莽毫不客气地把武仲砍了。这件事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广大干部群众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

    现在,这事儿过去13年了,王郎觉得如果把它抖出来,搞政治投机,还是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

    王郎还认为,要忽悠广大老百姓,首先得把自己身边的这个哥儿们刘林忽悠住,他对刘林等几个朋友说:

    “我的母亲本来是成帝的歌女,曾经在殿中晕倒,僵卧不起,不久有一股黄气从上而下,过了半天才消散

    ,接着她就怀了孕,入住宫中。当时皇后赵飞燕不能生育,为了保证自己能得到成帝的专宠,就极力打击宫中

    怀孕的妃嫔宫女,也打算谋害我的母亲。幸好我母亲用别人家的婴儿顶替,才保住了我的性命。后来,我12岁

    时,有一个知道天命的郎中李曼卿把我带到蜀地;17岁时,来到丹阳(今湖北秭归东);20岁时,来到长安;

    后又辗转中山(今属河北)一带,往来于燕、赵之间,等待天时。”

    这些话当然纯属扯淡。

    但总有人拿所谓的“刘子舆”弄事儿,有的不怕掉脑袋,有的则把它开发成大项目后再掉脑袋,这能说明

    不少问题。

    我们不妨把王郎的这番话从《后汉书》卷12《王昌传》中照录,大家边看边笑着玩儿:

    “母故成帝讴者,尝下殿卒(猝)僵,须臾有黄气从上下,半日乃解,遂妊身就馆。赵后欲害之,伪易他

    人子,以故得全。(子)舆年十二,识命者郎中李曼卿,与至蜀地;十七,到丹阳;二十,还长安;展转中山

    ,来往燕、赵,以须天时”。

    刘林听了这番瞎话半信半疑。

    不过,刘林本来就不打算弄得太明白。

    王郎说的是真是假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事儿是搞阴谋诡计的好材料,其中有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

    完全可以开发这个项目!

    现在天下老百姓思念汉室、恢复汉室的心很迫切,刘氏宗室行情看涨,特别是就血统而言,成帝的儿子无

    疑更纯正、更接近汉室的嫡裔。

    要立即开发这个项目!

    既然是开发项目,总要有工作班子、总要包装宣传。

    于是,刘林便与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豪强李育、张参等人谋划,打算拥戴王郎为帝。

    李育等人本来就认识王郎,经常找他算卦,有时也被他说中,所以深信他不是一般人。

    现在经刘林这么一忽悠,李育等人觉得这个项目有前景:好事儿,立即入股!

    他们不仅慨然赞许,还将家中的钱财拿出来当投资,用于招募壮丁、组建军队。

    不到半个月,王郎的旗下聚集了数千人。

    王郎、刘林虽然建立自己的王朝心切,但这个项目毕竟太大,他们并没有立即宣布如何如何,全面开工前

    还要试探一下。

    恰好,这时候社会上传言赤眉军马上就要打过来,搞得沸沸扬扬。

    刘林等人为了观察一下老百姓的反应,就顺势散布流言,说赤眉军就是来立刘子舆为帝的。

    因为大家都从王莽王朝的兴衰看出来了,象建立政权这样的大项目,没有老百姓的支持配合根本不行。

    结果,大多数老百姓对刘林等人的谎言深信不疑。

    (会人间传赤眉将渡河,林等因此宣言赤眉当立刘子舆,以观众心,百姓多信之。)

    当年,成帝直到当太子时候,以及在位的25年(公元前32年—公元前7年)间,终身并没有任何子嗣,他的

    接班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哀帝,名叫刘欣,是他的本家兄弟定陶王刘康的儿子。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成帝没有生育能力。

    史载,成帝一反他老爸元帝不好女色的生活作风,自己经常沉溺于女色,而且后宫美女如云。

    假如他有这个能力,不留下一男半女,不仅他自己会实在不好意思,任何人也无法解释。

    但是,老百姓对皇家的私生活没办法了解,又没有DNA鉴定、亲子鉴定等技术,况且就是谁会这个,也不敢

    去搞。加上思汉心切,如果谁说自己是皇家的骨血,大家往往宁可信其有。

    各地不断出现有人打着刘氏宗室的旗号站出来起事,立即得到热烈响应,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样,王郎、刘林等人开发谎言大项目、建立新王朝的信心和勇气更足了。

    公元23年12月的一天,早晨,邯郸城,刘林等率领车骑数百人迅速冲进原赵王的王宫,宣布王郎就是成帝

    之子刘子舆,立为皇帝。

    按照预定方案,王郎当然要厚待其他几位大股东:

    他随即宣布任命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随后,他又立即分派将领带人去幽州、冀州

    一带抢地盘。

    (分遣将帅,徇下幽、冀。)

    在动武的同时,王郎还决定来文的,正式忽悠忽悠天下老百姓。

    他向各州郡发檄文,既是为自己称帝告白天下,也作为这场闹剧的开场白。

    这场闹剧虽然很搞笑,但影响大,我们照录这个檄文。大家谁有兴趣的多看两眼,权当笑料,否则跳过去。

    檄文说:

    “制诏部刺史、州太守曰:朕,孝成皇帝子子舆者也。昔遭赵氏之祸,因以王莽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

    ,解形河滨,削迹赵、魏。王莽窃位,获罪于天,天命佑汉,故使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拥兵征讨,出

    入胡、汉。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岳诸刘,为其先驱。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

    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盖闻为国,子之袭父,古今不易。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诸兴义兵,咸以助朕,

    皆当裂土享祚子孙。已诏圣公及翟太守,亟与功臣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圣公所置,未睹朕之沉滞,或

    不识去就,强者负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创痍,已过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这篇檄文虽然很荒唐,但准确把握了政权真空的社会形势和人心思汉的社会心理,还是很能蒙人的。

    反正在这个乱世,冒险家层出不穷,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谁要是忽悠死了人,根本不用偿命,而谁

    要是被忽悠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王郎在檄文中反复强调了自己作为成帝私生子的地位,对翟义以来各种反抗王莽的力量简要作了评述,号

    召广大干部群众都来跟着自己干。

    他本来是个算卦的,有舌灿莲花的功夫,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活的说成死的,能用嘴把黑、白互换,这

    篇檄文是他的代表作,虽然他未必亲自执笔。

    这时候,更始王朝的势力在河北还没有市场,刘秀的工作刚开头,还没有形成气候。

    大家很快在极短的时间内,纷纷响应、拥护王郎。

    甚至,就连刘秀刚刚招抚过的郡县,也归附王郎的麾下。

    (于是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

    这样,王郎伪政权平地而起。
………………………………

正文 79、  赛跑

刘秀正在打着更始的旗号发展势力,必然要跟王郎发生激烈的冲突。

    王郎看到,河北大大小小的武装力量虽然很多,但绝大多数可以用忽悠的办法来解决。只有刘秀,可能防

    忽悠的能力强一些。

    所以,他认为,自己眼前的、身边的主要对手,就是更始的这个优秀干部刘秀,决定把他作为重点打击对

    象,往死里整,来练练手。

    于是,他到处发文件,悬赏封邑十万户侯的高价,来购买刘秀的人头。

    公元24年正月,由于王郎扩张势力、剪灭异己的势头太猛,刘秀只好从真定一带率军北上攻打蓟县(今河

    北蓟县)。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郎新盛,乃北徇蓟。)

    刘秀认为,自己人气虽旺,但当务之急是赶快建立可靠的根据地。

    在北上蓟县、路过卢奴(今河北定县)的时候,刘秀又遇到一位前来投奔自己的粉丝,他名叫耿弇。

    这是个猛人,我们必须好好介绍一下。

    小耿今年21岁,字伯昭,是上谷郡太守耿况的儿子。

    他从小聪明好学,喜欢看书学习,受父亲影响,致力于钻研《老子》和道家学说。

    但他又不止于此,不断扩大学习范围,兼习《诗》、《礼》等儒家学说,知识十分渊博。

    完全可以说,这是个儒、道兼修的有学问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不死读书,常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悟性极强,观察力很敏锐,因而对学问和时事的体会

    极为深刻。

    他待人处事富于智慧和谋略,在亲朋好友和他老爸工作单位同事中是公认的。

    但是,他的志向并不在于做个读书人。

    作为郡太守的孩子,小耿当然比别人有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

    他从小就注意学习老爸治学和为官的方法,经常观看郡尉考选、训练兵士,那些竖起大旗、擂响战鼓、马

    来箭往的场面,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所以,他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做个将军。

    (弇少好学,习父业。常见郡尉试骑士,建旗鼓,肄驰射,由是好将帅之事。)

    他后来成为刘秀手下智勇双全、守无不坚、攻无不克的功勋人物。

    大家可能还有印象;前不久更始的使者到上谷作威作福;被郡功曹寇恂当场给弄得很难看;使者只好认可耿弇

    的老爸耿况的太守的职务。

    但是,耿太守历经宦海多年,深知官场险恶,毕竟自己原来是王莽政权的干部,很是放心不下,就派儿子

    耿弇带着厚礼去拜见更始,拉拉关系,来巩固耿家的地位。

    (奉奏诣更始,因赉贡献,以求自固之意。)

    于是,耿弇就带着老爸郡衙的两个工作人员孙仓、卫包上路了。

    当他们走到宋子县(今河北赵县东北)时,已是公元24年正月,正是王郎在邯郸称帝、到处都有人响应的

    时候。

    在路上,孙仓、卫包边商量、边对耿弇建议,说:

    “现在刘子舆(王郎)是成帝真正的继承人,我们不如直接去归顺他,还跑那么远去拜更始干什么呢?”

    是呵,刘子舆(王郎)锋头正健,是汉家的正统,就在眼前,大家都纷纷归顺他了。

    更始王朝远在洛阳,远水能解近渴吗?

    王莽篡位以来,刘氏汉家宗室起来公开叫板、称王称帝的,过去不少、现在很乱,将来难免还有。

    比如更始和王郎,对一般人来说,谁真谁假确实难辨。

    至于谁能走得更远,天知道!

    现在的孙仓和卫包,就是一般人。

    关键时刻,耿弇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眼光和魄力,也说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已经成竹在胸。

    耿弇见孙仓、卫包这样说,很生气,就手按宝剑,义正词严地说:

    “王郎是冒牌货,其实是个奸贼,迟早会失败成为阶下囚。我到京城向国家汇报渔阳、上谷两郡的形势和

    兵马力量,然后从太原(治今山西太原)、代郡(治今山西阳高)率兵而出。也就是几十天的功夫,我突发精

    锐骑兵扫荡这些乌合之众,就象摧枯拉朽一般。我看你们不识时务,离灭祖的日子不远了!”

    孙仓、卫包本来以为耿弇是个年轻人,好糊弄、好摆布,不料他恼了。

    耿弇的这番话,足见他对形势的观察和认识极为精当,绝非一日之功,而他说话的果敢与豪气也非同凡响。

    现在这乱世,只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儿了!

    在小耿看来,王郎是个赝品,别光看眼下闹腾得正欢,假以时日,他不堪一击。

    而小耿所谓的“国家(更始王朝)”,也不见得就是他内心向往的归宿。

    他这次奉父亲之命出差,乍看是到更始王朝那儿汇报工作、拉拉关系,其实也是想走出来进一步观察形势

    ,好确定老耿家下一步的取舍进退。

    作为一位睿智、敏锐的青年才俊,小耿心目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政治偶像,那就是刘秀!

    接下来,孙仓、卫包用自己仅有寸光的鼠目看到,王郎就是汉家正统、就是眼前利益。他俩不敢与小耿争

    辩,就悄悄溜走,归顺了王郎。

    小耿一路上都在打听刘秀的消息,现在听说他在卢奴,就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赶去拜见,要求跟着他发

    展。

    刘秀本是爱才之人,见小耿相貌堂堂、气度非凡、年轻有为,又正是用人的时候,心里很是喜欢,就答应

    留下他。

    当然,刘秀现在身边慕名而来的亲信、粉丝较多,更重要的是他还没有自己的稳定的地盘和组织体系,没

    法在自己身边安排干部,就任命小耿为“门下史”,先让他跑跑腿、打打杂。

    小耿作为干部子弟,家庭和个人条件又很好,在常人看来,他无论跟着哪个政权都能找到活儿干、都有饭吃。

    现在,他放弃现实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跑来投奔一个正遭到各方面排挤的光杆儿司令,在一般

    人看来,实在是拿出青春赌明天。

    不过,这也恰恰说明刘秀实在太优秀了,恰恰说明小耿也太有眼光了。

    在刘秀手下打杂,小耿并没有认为自己委屈,革命热情始终不减。

    他并不能参与商量大事儿,但可以考虑大事儿。

    有一天,小耿难以控制革命激情,就动员刘秀的护军朱祐,想通过他向刘秀建议,自己愿意回老家上谷发

    兵,来平定邯郸的王郎伪政权。

    朱祐是南阳宛人,从小是个孤儿,由外祖父刘家抚养成人,与刘秀还算是本家亲戚。

    从小时起,刘縯就喜欢他,起兵后让他担任护军。

    刘秀也很喜欢这个小亲戚,游学京城时二人还成了同学。

    现在刘秀来河北出差,又任命他为护军,足见关系很不一般。

    作为刘秀的亲戚、老乡兼同学,朱佑又是个儒将,一直都很得刘秀的信任。

    眼下,他把小耿的建议转呈刘秀。

    刘秀听了很高兴,觉得小耿虽然年轻,却雄心勃勃,大笑着说:

    “这小伙子,居然有如此大志!”

    (小儿曹乃有大意哉!)

    从此,刘秀对小耿刮目相看,多次召见他探讨问题,温慰有加。

    但是,这时候刘秀仍把他看作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让他跟着自己走,并没有让他回家乡搬兵。

    于是,小耿跟随刘秀向蓟县进发。

    (弇因从光武北至蓟。)

    看来,小耿确实是刘秀的超级粉丝。

    在跟随刘秀行军的过程中,小耿给自己的父亲去信,介绍刘秀的功德、才华和风度,并说自己年轻,刘秀

    虽然对自己很关心,可没有放手让自己独当一面。

    他还要求父亲赶紧来拜见刘秀,太守不做了,跟着刘秀干!

    这些日子,在王郎的打击下,刘秀的日子很难过。

    就在他率众刚刚拿下蓟县的时候,王郎出高价悬赏采购他人头的檄文也到了这儿。

    但他并不知情,刚找到落脚的地方,就派出功曹令史王霸等人到街上招兵买马,准备扩大军队,抗击王郎。

    (光武令霸至市中募人,将以击郎。)

    这一天,王霸等人到街上开展工作,号召大家积极参军,共同打王郎。

    没想到市民们纷纷报以嗤笑,对他们指指点点,说他们不识时务:

    你们马上命都不保了,还来招哪门子兵?!

    (市人皆大笑,举手邪〈揶〉揄之。)

    王霸又羞又恼,只好回去向刘秀复命。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正在这刘秀立足未稳的时候,原汉广阳王刘嘉的儿子刘接在蓟县起兵,响应王郎。

    刘嘉是汉武帝刘彻的第5代孙,公元前3年嗣爵为王,王莽当政时遭到贬抑。

    但刘接作为汉武帝第6代嫡孙、正牌的刘汉宗室,这个时候起来在政治上弄个什么动静,还是很有影响的。

    一时间,蓟城谣言四起,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惊恐,一片混乱。

    接下来,又传言王郎邯郸王朝来收复这儿的使者马上就到,蓟城2000石以下的干部都要出去迎接。

    (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一下皆出迎。)

    看来,王郎、刘林把动静搞得越来越大。

    这样,刘秀一行的处境立即变得尴尬而且危险:

    怎么办?

    正在这蓟城形势急转直下的危急时刻,刘秀召集部下商讨对策。耿弇也被通知参加会议。

    大家为了安全起见,都主张向南撤退。

    刘秀经过深思熟虑,也倾向于这个意见。

    正在这时,耿弇发言,独持异议。

    小耿慷慨陈词:

    “我们就是从南面来的,不能向南走回头路。渔阳郡太守彭宠是您(指刘秀)的老乡(彭是南阳宛人),

    上谷郡太守是我的家父。征调这两个郡的兵马,掌握上万精兵,摧垮邯郸的乌合之众根本不成问题!”

    (今兵从南来,不可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