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刘秀君临天下-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兵从南来,不可南行。渔阳太守彭宠,公之同乡,上谷太守,即弇父也。发此两郡,控弦万骑,邯郸

    不足虑也。)

    我们说耿弇是个猛人,口气都与一般人不同。遇到刘秀,他的精彩人生从此拉开帷幕。

    他的这个建议,应该是很不错的。

    如果刘秀真的手握上万精锐部队,又有上谷、渔阳两郡作为根据地,扫平王郎是根本没有悬念的。

    但是,刘秀并没有采纳小耿的这个建议。

    因为王莽政权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两郡的组织体系还是旧的,包括军队在内能不能靠得住是个问题。

    大树倒了猢狲散,混乱之中,哪个猢狲往哪儿跑不是一下子好判断的。

    从王郎刚起来、许多州郡望风而降的时局来看,谁能保证这两郡与我同心?况且,对于彭宠也好,耿况也

    罢,刘秀都不熟悉、都没有交往过,不知深浅。

    假如这两郡靠不住,刘秀将被困死在北方,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这还是远水,难解眼前的近渴。

    也就是说,小耿的建议虽然不错,可这是一招险棋,而且是只能赢、不能输,也根本没有退路的险棋。走

    好了,这步棋立见奇效,而稍有不慎,即成死棋、全盘皆输。

    不到情非得己,刘秀不想剑走偏锋。

    刘秀的心腹们都不同意小耿的意见,纷纷说:

    “我们就是死了,头也要向南,为什么要往北面钻进人家的口袋里?”

    (死尚南首,奈何北入囊中?)

    最后,刘秀采纳了多数人的意见南下,但对小耿的意见仍然十分看重,以为其中很可能就有下一步扭转乾

    坤的转机。

    当然,那是下一步的事儿。

    高手对奕,向来能够走一步看两步,甚至看到更多步。

    于是,刘秀很欣赏地当着大家的面夸赞小耿说;

    “他就是我们向北发展道路上的向导啊!”

    (是我北道主人也。)

    正在这个时候,王郎的人马已经来到城外,刘接作为内应,正派人满城搜捕刘秀,形势十分危急!

    刘秀迅速结束会议,率众向城外奔去,打算一出城就立即南逃。

    这时,蓟城街上人跑马奔,乱成一团。老百姓有惊恐逃命的,也有上街围观的,指指点点,吵吵嚷嚷,几

    乎把道路堵住了,刘秀等人无法过去。

    (百姓聚观,喧呼满道,遮路不得行。)

    关键时刻,铫期出场了。

    他身长“八尺二寸,容貌绝异,矜严有威”,纵马挺戟,怒睁双眼,高声大喊:“跸!”

    围观的老百姓一见他威严难犯的样子,吓得赶紧退让。

    刘秀的随从立即上前直冲,才挤出一条路来。

    顺便说一下,这个“跸”字在有皇帝的年代并不是随便说的,它是为皇帝服务的专门用词,专门用于皇帝

    出行时喊出来,开辟道路并且禁止一般人通行。

    铫期这时候喊出来,加上他还身下有马、手里有戟,极富威慑力。

    同时,铫期还是有名的孝义之人,这时为刘秀开道喊出这个,意味深长,大家体会吧。

    当刘秀一行跑到蓟城南门时,门已关闭。

    那就不能客气了,打!!

    蓟城正乱,防卫当然难以形成体系,城门的守卫者也并不是冯异、铫期、王霸等人的对手。

    经过一番打斗,刘秀在众勇士的护卫下攻破城门,冲了出来。

    (至南城门,门已闭,攻之得出。)

    在混乱之中,刘秀等人一度跑散了,出城后又聚拢起来。

    但耿弇还是失散了。

    他没有追上刘秀,只好跑回昌平(今北京昌平)。

    他找自己的老爸耿况,要求老爸立即发兵,解救自己的偶像——刘秀。

    刘秀等人出城后一直向南狂奔!

    这是他的一次非常狼狈的逃奔。

    由于王郎、刘接的追兵随后赶来,他带着自己的这一批亲信和粉丝,不分昼夜地逃命。他们人不歇脚、马

    不卸鞍,又不敢进城镇、入村庄,吃饭、睡觉都只能在路边上。

    (光武趣驾南辕,昼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旁。)

    屋漏偏逢连阴雨。

    当刘秀一行跑到饶阳(今河北饶阳东北)时,天气骤变,异常寒冷。

    他们在一个叫芜蒌亭的地方歇脚,又饿又冷,苦不堪言。

    还是冯异有办法,他不知道从哪儿搞来豆粥给大家凑合凑合。

    饿时吃一口,胜似饱了得一斗。

    刘秀显然对这碗豆粥极为受用,第二天清晨,还回味着它的余香。

    他风趣地对大家说:

    “昨晚喝了冯异的豆粥,既不饿了、也不冷了。”

    (昨得公孙豆粥,饥寒俱解。)

    精神力量是巨大的,但并不是万能的。

    这时候的一碗豆粥固然很香,但作用有限、也难持久,大家该俄还是饿、该冷还是冷,当然,该跑还得跑。

    刘秀带着大家连日狂奔,既惊恐不安,精神上太紧张;又人饥马乏,生理上也受不了。

    吃饭、睡觉,成了当务之急。

    这么一大帮人要好好地吃饭、休息,当然不是普通老百姓家里能解决的。

    考虑到王郎的追兵稍远,刘秀就带着大家进入饶阳县城,直接来到政府招待所(驿馆)。

    刘秀冒称是邯郸使者,一住进去,就要求赶紧把好饭好菜端上来。

    饶阳属于望风归顺王郎的,邯郸那面还没有来得及派人到这儿收拾收拾。

    招待所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没敢怠慢,连忙准备,很快就把饭菜弄了上来。

    我饿死了!

    真香!

    我要吃这个!

    …………。

    大家实在饿渴难忍,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窝蜂地抢着吃起来。

    (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

    接待人员看他们这个样子,不由得起了疑心:这些人怎么像很久没吃过东西似的?

    时值非常时期,辨明人的身份并不容易。一名接待人员就想了个主意,要试探一下这帮人。

    他忽然擂响了招待所门前的大鼓,并大喊:

    “邯郸将军到!”

    刘秀等人果然不知是诈,个个大惊失色,纷纷放下碗筷准备逃走。

    刘秀迅速登上马车,也要继续狂奔。

    但刘秀就是刘秀,在短暂的惊慌之后,他又迅速冷静下来。

    他觉得,假如邯郸兵马真的来到,自己和大伙儿是跑不掉的,不如见机行事、以静制动。

    他稳定了一下情绪,要大家稍安毋躁,自己则不慌不忙地回到原来座位上坐好,大声说:

    “请邯郸将军进来!”

    (光武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

    哪儿有邯郸将军呢?!

    这样反而把接待人员搞得很尴尬。

    僵持了好大一会儿,刘秀一行才驾车离去(久乃驾去)。

    接待人员心里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他们可能已经接到王郎高价收购刘秀人头的通知,或者看到相关的广告,所以对陌生人很警惕。

    他们起了疑心后,既不能直接盘问,更不敢动手先抓起来,用邯郸将军诈又没有诈住。

    他们虽然弄不清刘秀一行的底细,也不敢阻拦,但心里的疑虑未消,随即大声遥呼城南门的看门人把门关

    上,不要放刘秀一行出去。

    听到接待人员的呼喊,看看刘秀一行虽然疲惫、但说打还能打得样子,看守城南门的干部很识时务,说:

    “天下还不知道是谁的,怎么能随便不让贵人出门呢?!”

    (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

    这样,刘秀一行才得以出门南去。

    还得跑!

    现在,由于王郎认定刘秀是自己当一哥最大的竞争对手,他在收复各郡县的同时,派重兵拼命追杀刘秀。

    刘秀暂时无力正面迎敌,只好不断转移,其实就是被王郎撵得没命似的跑。

    他们出了饶阳县城,还是唯恐追兵赶上,就继续冒着霜雪、昼夜兼程往南跑。天气十分寒冷,他们的脸都

    冻烂了。

    (昼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

    当跑到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县)时,他们仍然可以听到王郎的追兵紧随其后的消息,大家都很恐惧。

    一行人快到滹沱河时,前面去侦察的将士回来报告:河冰消融,没有船只,无法渡河(河水流凘,无船,不可济)。

    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怎么办?

    大家更加恐惧了。

    刘秀并不甘心,再派王霸前去察看。

    王霸到河边一看,果然正如侦查人员所说。

    但是,他担心实话实说惊扰大家、离散人心,心想不如让刘秀带着大家继续前进,走一步算一步。

    他回头向刘秀报告,撒了个谎,说:“冰很厚,可以过去(冰坚可渡)。”

    一行人不知道他说的是瞎话,都十分高兴。

    刘秀当然也是非常高兴,笑着说:

    “侦察人员果然胡说(候吏果妄语也)。”

    于是,刘秀带领大家继续前进。

    说来神奇,待刘秀一行来到滹沱河边,大家发现河水已经全部冰封了(比至河,河冰亦合)。

    刘秀见状,立即安排王霸做好警戒,大家迅速渡河。

    大家从河冰上紧张而有序地渡过。

    谁知,大家快要渡完、仅剩几辆车马还没有上岸的时候,河冰又消融塌陷了!

    (未毕数骑而冰解。)

    简直是神若天助!

    简直是不可思议!

    每当看到刘秀一行这样在滹沱河有惊无险时,我都将信将疑。

    但我查了很多正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均如上述。

    信?还是不信?

    但无论如何,完全可以肯定的是,王郎的人马始终没有追上刘秀。

    刘秀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部属的忠诚,一次次化险为夷,包括这次渡河。

    过河以后,刘秀忍不住夸奖王霸:

    “安定军心,使我们大家安全顺利地渡过此河,免遭灾难,全靠你的力量!”

    王霸连忙拜谢,谦虚地说:

    “河水突然冰封,让我们顺利渡过,都是明公您的大德所致,是神灵保佑我们的结果。就是当年白鱼跳进

    周武王的船里那样的符瑞,也无法相比。”

    刘秀仍然要表扬王霸:

    “王霸随机应变,灵活处理问题,使我们顺利渡河,这就是天降符瑞!”

    (王霸权以济事,殆天瑞也。)

    随即,刘秀封王霸为军正、关内侯。

    刘秀一行继续南奔;来到南宫(今属河北)县;遇上了狂风暴雨;他们只好躲进路边空房子里避一避。

    冯异捡来柴火,邓禹点燃,刘秀边烤衣服边思考下一步的去处。

    大家无言。

    冯异总是很有办法,又实干。

    这一会儿,他又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些小麦,煮了煮给大家当饭吃。

    这种麦饭虽然极其简单,但大家吃了赛过山珍海味!

    刘秀不敢久留,稍事休息,待风雨小了一点,又带着大家走。

    但是,由于跑得仓惶,天气不好,人生地不熟,他们又没有指南针、导航仪之类的东西,不幸迷了路。

    他们本来是要南下的,结果北上来到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县城西一带。

    绕了一个圈子,又迷失了方向,刘秀算是彻底失去了前进的目标。

    大家惶恐迷茫,不知该往哪儿去!

    (遑惑不知所之。)

    就在这个时候,离他们不远的路边,有一位身穿白衣服的老人为他们指路。

    老人手指南方,语气坚定地说:

    “大家要努力,信都(今河北冀县)郡仍然效忠长安的更始,你们去吧,离这个地方只有八十里!”

    (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说到这儿,我不由得又将信将疑:

    这位白衣老人是谁?他是在猎猎寒风中专门等候刘秀的吗?他怎么知道刘秀要路过呢?

    我查查史料,正如刘秀他们过滹沱河的传奇一样,史料对白衣老人指路的记载,也均如上述。

    那我们只能说,对刘秀而言,如果确有其事,说明老天爷都愿意帮他;如果仅仅是史家的演绎,也说明希望刘秀化险为夷、中兴盛世,已经是人心所向!

    刘秀惊魂稍定,率众直奔信都而去。
………………………………

正文 80、     第十八章    更始“劣币”的晚期

挪窝

    公元24年2月,就在刘秀开拓河北遇到极大困难的时候,更始傀儡皇帝刘玄和他背后的把玩者决定由洛阳迁

    都长安。

    其实,洛阳是个好地方,作为中原重镇、军事要塞,很适合当首都。

    特别是更始王朝这样刚刚开张1年,刚定都洛阳100多天,如果以此为都,稳打稳扎,有条不紊地展开军事

    部署、进行政治攻略、安抚天下黎民,不失为上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如果从工作需要出发,更始王朝在洛阳办公已经很不错了。

    但是,更始王朝的这些“劣币”们还是决定迁往长安,主要出于这样的考虑。

    一是长安作为西汉故都,向来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天下中心。

    前汉王朝以长安为都214年,王莽都此15年,大家已经习惯把那儿当首都、当天下中心了,我们争天下打的

    是复兴汉室的招牌,也就应该把办公室搬到那儿去。

    当然,至于前汉王朝是怎样为政的、是怎样生存200多年的,王莽又是怎样很快玩儿完的,我们不知道、不

    想知道,也顾不得知道。

    二是李松、申屠建率领的更始联军旅游团在京城地区老百姓的帮助下,占了长安、切了王莽之后,迅速把

    与当地干部群众的关系搞得极为紧张,强烈要求更始王朝迁都长安,解决这个棘手问题。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8月,李松、申屠建完全依靠京城地区的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的鼎力相助,才轻松进入

    了长安,在王莽身上压上最后一根稻草。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的干部群众有的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聚众自重,有的随大流,不少人自称“汉将军”。

    他们拎着脑袋投身反莽洪流,除了对王莽政权的刻骨仇恨,还怀有对更始政权的期望。他们期望打倒了王

    莽,更始能给大家带来好日子,能给领头反莽的人拜官封爵。

    但是,更始并没有拿出针对京城地区的成熟的政策措施,李松、申屠建也不是什么象样的干部。

    他们充分发扬了更始“劣币”的特长——愚蠢、残忍,一见王莽完蛋,马上卸磨杀驴,迅速收斩反莽最积

    极的著名人物,如王宪。

    在宣传思想工作上,他们说,京城地区的人都非常奸猾,合伙把自己的主子王莽给杀了。他们言下之意,

    就是更始将要对这些自称“汉将军”的人下手。

    京城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都很惊慌,纷纷结伙屯聚,相约抵抗更始军队。

    这样,在长安地区,李松、申屠建很快就成功地把广大干部群众树为敌人。

    更要命的是,不能控制长安,洛阳就很难安宁。

    三是在更始“劣币”们看来,长安比之洛阳,实在是恣意享乐的最佳去处。

    根据报告,长安作为都城数百年,城垣宫殿等基础设施远非其它城市可比。眼下,除了未央宫被老百姓撵

    王莽时给烧毁了,其它的宫殿、衙门、道路、设备,甚至仓库,都完好无损,连市井坊里都基本上原样如故。

    繁华享乐之地啊!

    李松、申屠建派人从长安送来皇帝使用的车马、服饰等奢侈品,请刘玄移都长安,把大家的心撩拨得直痒

    痒。

    还磨蹭啥,搬家吧!

    刘玄等人来到长安,一见果然正如报告所说,十分高兴。

    刘玄本人住进了没有受损的长乐宫。

    他把王莽用过的宫廷用品,什么舆辇、帷帐、钟鼓、器具等等,一律直接拿来使用。

    当然,还有王莽的数千宫女,他也一概接收。

    在长安,刘玄第一次早朝时,地点在前殿,前来朝拜的除了更始王朝的高级干部,还有留用的、原王莽中

    央机关的专业技术干部(侍从、郎官等)。

    他虽然称帝1年了,但从没有真正过过皇帝的组织生活——定期上早朝、接受朝拜、廷议大事。

    因为,他只是王匡、朱鲔、张卬等人的傀儡,是个被把玩者。

    同时,那几个人也是起于草莽,没有见过什么朝廷大典,只相信拳头刀枪,也并不拿什么礼仪当回事儿。

    现在不同了,进了大城市,大家都有官职在身,什么事都要弄得跟真的似的才行。

    由于实在没有见过、经历过皇帝的朝仪,刘玄很紧张。

    他很心虚,不好意思,这个位子本来不是我的,我也不是非要坐,盛情难却啊。

    他很害怕,不好意思,我不会为难大家,有话好好说。

    他面对新老臣子,羞怍不堪,不敢抬头正眼看大家,手指在座位上刮来刮去,显得既内疚,又无地自容。

    正尴尬间,几个迟到的将领来了,他脱口便问:

    “又抢到多少东西?”

    更始王朝的高级军政干部们听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起事以来,打王莽、抢东西就是主要工作。

    而那些留用的原王莽中央机关专业技术干部都惊呆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更始羞怍,俯首刮席不敢视。诸将后至者,更始问掳掠得几何,左右侍官皆宫省久吏,各惊相视。)

    这些人虽然知道,抢东西并非强盗的专利,在这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时代,抢与盗已成为社会的常

    态了,但是,从一个在职的皇帝嘴里、又是当众说出来,还是很搞笑的。

    王莽在职时,也是什么都抢,但人家就是光做不说,不,人家也说,而且说得比唱的还好听,做什么都说

    是为了普天下老百姓。

    现在,更始赤裸裸地廷议抢东西,实在让人惊愕、让人脸红!

    接下来,刘玄等人在长安仔细看看,更感到眼花缭乱:大城市太漂亮了!房屋(宫殿)太大了!皇宫里、

    衙门里的摆设用具太豪华了!这饭这菜太好吃了!还有这成千上百的宫女,比起村姑村妇太好看了!

    …………。
………………………………

正文 81、  分肥

住下来后,他们决定首先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搞到手。这种要优先搞定的东西当然就是权力和爵位。

    根据李轶的建议,刘玄以更始皇帝的名义大封诸王。

    如果按前汉祖制,应该“非刘氏不王”。这是汉高祖刘邦的遗训,前汉一朝基本上这么执行了。

    更始王朝复兴汉室既然不重内容重形式,按说也应该这么做。

    但是,李轶、李松、赵萌等一班新贵坚决主张大封功臣为王:大家都那么辛苦,利益都有份儿嘛!

    朱鲔则不同意,说应该按刘邦的遗训办,不然老百姓有意见。何况,我们自己研究这样高规格地提拔自己

    ,也确实不好意思。

    经过窃窃密谋、明争暗斗和讨价还价,刘玄宣布封20个同姓和异姓的更始权贵为诸侯王。

    其中,刘氏宗室6人,非刘氏更始功臣14人,后者也就主要是王匡、王凤、李轶三兄弟,及其亲信。

    不过,朱鲔明确表示不肯接受“胶东王”的称号。

    朱鲔是更始功臣,在挖坑害刘縯时表现十分抢眼。

    为了安抚朱鲔,当然也是内部协调的结果,刘玄任命他为左大司马,执掌兵权,与李轶等镇抚东方。

    刘玄等人还安排李通继续镇守荆州,王常镇守旧都宛城,其他诸侯王也各把一方。

    同时,刘玄等人还再次任命李松为丞相、赵萌为右大司马,共同执掌朝政。

    大家可能看到了,更始王朝迁都长安的这首次核心层人事调整,毫无公平公正可言,纯属个人利益分肥。

    其中,加官进爵的,除了拿少数刘氏宗室当幌子,基本上就是刘玄及其控制者的亲信。

    比如刘秀,无论凭宗室身份、凭功劳,还是凭个人品德能力,在更始干部队伍中无人能及。

    但刘玄等人就是不用他。

    这充分说明,“劣币驱逐良币”在更始王朝,已经形成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顺畅的运行机制和牢固的利益

    格局。

    我们应该说,更始王朝迁都长安,本来面临着极为有利的历史机遇:老百姓寄予希望,赤眉军主动表达善

    意,刘秀在河北还没有形成气候。

    如果刘玄及其操纵者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军事谋略和驾驭能力,或者自己不行、但给能行的人提供机会,

    这个王朝完全能够走得更远。

    但是,一切都未如我们假设所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