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廷-第1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他没能入城,被令驻扎在京城十里外的一个小镇上。

    周正临时扎营,站在一处高地,望着京城方向,又看向喜峰口。

    曹变蛟以及两个总旗站在他身后,几个人神色一样的凝重。

    曹变蛟道:“大人,如果建虏真的从喜峰口破关而入,那就是一马平川,无险可阻,直逼京师。”

    其中一个总旗说道:“怕不止这样,北直隶,山西,山东,他们都可去,四周根本没有什么兵力能阻,朝廷要是不尽快调兵前来,咱们这一万人,根本不够建虏塞牙缝的。”

    周正心里思索着,现在比历史上提前一个多月知道消息,大明朝廷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应对,不会比历史上更差。但如果不能将建虏阻止在关外,或者在关内重创大明,在窥到大明虚实后,就会如历史上一样,常来常往,对大明一次又一次重创,以战养战,彼弱他强,最后,一口吞掉大明!

    “咱们严阵以待,看朝廷那边如何布置再说。”周正道。

    曹变蛟等人不再说话,现在也只能如此。

    周正在城外扎营,京城一片紧绷。

    崇祯皇帝开始调兵遣将,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堆堆难题。

    大明久疲,除了辽东,四川等久战不定之地,几乎没有可用之兵。卫所制度早就形同虚设,各地总兵之类要征集士兵,就先需要钱粮,盔甲兵器,问题又集中到朝廷。

    乾清宫。

    内阁首辅韩癀,阁臣李标,钱龙锡等,还有就是毕自严,周清荔等亲信重臣都在。

    崇祯一脸铁青的看着韩癀等人,怒声道:“国库空虚?抄没魏忠贤,阉党的那么多钱粮去哪了?”

    韩癀面无表情,抬起手道:“回陛下,长江,黄河治水,陕西赈灾,四川平乱,辽东军饷,百官俸禄等,朝廷花钱如流水,阉党的钱粮,根本不够。”

    数百万两居然不够用!

    崇祯双眼通红,简直要吃人,又道:“那夏粮呢?户部前些日子不是上禀,今年粮食增收,国库有所增加吗?”

    韩癀依旧是那副神色,道:“陛下,还是不够。”

    崇祯对这个首辅早就不满,忍无可忍,现在却也不是时候,看向毕自严,道:“户部怎么说?”

    毕自严沉吟片刻,道:“陛下,户部这边已经在想办法,可以临时从各处抽调二十万两应急,如果更多的话,时间上怕是来不及。”

    建虏绕道的消息传来,加上路途,满打满算也就是十一月左右,面对十多万敌军,留给明朝朝廷的时间确实紧迫。

    崇祯脸色这才好看少许,又看向兵部尚书申用懋,道:“兵部调配的怎么样了?”

    卫所制度的崩坏,导致五军都护府也是有名无实,大明军队的调配,依旧归属于兵部。

    申用懋有些胖,神色却相当坚毅,道:“宣大总督,宣府,保定,山东,山西巡抚、总兵等皆已经率兵赶来,兵马已逾十多万,加上辽东诸军,十月可有十五万之数!”

    崇祯脸色好了不少,沉声道:“一定要挡住建虏,不能让建虏入关!”

    “臣等遵旨!”一群重臣抬手。

    崇祯稍稍宽慰,又问了些具体细节,便让这些大人们去忙了。

    这些阁臣,六部尚书侍郎,出了乾清宫,面上一片凝重,没有多言,各自离开。

    毕自严与周清荔返回户部,径直来到户部班房。

    毕自严眉头紧皱,道:“一下子来这么多军队,别说阻击建虏,就是管控也是一个大问题,诸位阁老又惜字如金,怕是要有麻烦了。”

    周清荔道:“二十万两也不是短时间就能送上来,即便国库里有,也是杯水车薪,到时候发出去再出点问题,可能会酿出祸端来。”

    毕自严神色凝重,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办。

    那些决定事情的大人们一个个不开口,讳莫如深,令他们束手束脚,无所适从。

    周清荔顿了片刻,抬头看着毕自严道:“我们今夜进宫,与皇上阐明厉害。”

    毕自严眼神微变,默默一阵,道:“你可知道,我们要是去了,说不得事后就是替罪羔羊了。”

    建虏来袭,不管是胜是败,事后都要‘总结’,根据以往经验,‘赏’是其次,秋后算账才是重点,到时候一些事情被放大,总要有人出来背锅。

    那么多嘴的他们,就是首当其冲了。

    周清荔深吸一口气,道:“事关国社,顾不得了。”

    毕自严看着他的坚定之色,轻轻点头,道:“好。”

    当夜二人就入宫,在乾清宫待到第二天天明才离开。

    他们一离开,乾清宫就连发数道旨意,严令各军节制,并且诏袁崇焕率军前往蓟州,节制诸军,统调应战。

    乾清宫突然越过朝廷发布诏书,令朝臣们十分惊恐,很快就找到了源头,弹劾毕自严,周清荔的奏本如同雪花飞入乾清宫。

    崇祯哪里顾得了这些,一面紧盯着建虏的动静,一面积极备战,经常彻夜不眠。

    朝廷忙碌不休,周正待在军营,也在积极的研究建虏的动向。

    周正,曹变蛟,楚金等人站在沙盘前,研究着地图,推测着建虏的可能进攻路线图。

    周正虽然知道今年建虏会入关,却不知道具体细节,听着曹变蛟等人的分析。

    楚金看了眼周正,意有所指的道:“建虏大军已经离开沈阳,他们的动向我们就难以掌握,只能靠蓟镇的斥候了,目前还没有消息。”

    曹变蛟自然听不出,看着沙盘道:“建虏如果从喜峰口入关,那么他们下一站必然是遵化,而后是蓟州,再其次就是通州,顺义,这样一来,就能进攻京师了。”

    周正看着沙盘,没有说话。

    曹变蛟说的三处,除了蓟州还有几千老弱残兵,其他基本是聊胜于无,根本阻挡不了建虏的步伐。

    一个总旗道:“喜峰口是挡不住,如果能汇军于遵化,与建虏决战,或许能一战而胜?”

    曹变蛟在辽东多年,与建虏打交道不是一次两次,加上耳濡目染,道:“遵化城小,做不到固守,也无法展开;再说,建虏要是少量军队牵制遵化,大军绕开,那麻烦就大了。”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大战起

    听着他们的话,周正将目光落在了下一战……蓟州。

    蓟州是蓟镇的核心,城高墙厚,是建虏进攻京城的必经之路,倒是一个合适的决战之地。

    周正盯着蓟州,道:“朝廷那边有什么动静吗?”

    楚金道:“赵率教率军五千已经抵达遵化,密云总督刘策赶往蓟州,满桂,侯世禄赶往京师。其他各巡抚,总兵,包括曹文诏总兵,大名府知府卢象升等也在路上,预计九月下旬赶到,总兵力,可能高达二十万。对了,袁督师已经率军三万离开山海关,昨日抵达永平府,目标应该是蓟州。”

    周正,曹变蛟等人听着,神色各有不同。

    二十多万大军!明朝已经多年没有这么大的作战了,袁崇焕真的能指挥,或者,能指挥得动吗?

    曹变蛟看向周正,肃色道:“大人,朝廷那边还没有具体命令,我们只能等。”

    周正一身的甲胄,面色平静,道:“我给我我爹写一封信,问问情况。”

    现在的局势发展已经不是周正所能预料的了。

    曹变蛟等人知道周正的爹是谁,都点头。

    没过几日,朝廷又有大动作,果然,近乎抵达京城附近的所有军队都被袁崇焕调令北上,分别驻扎在各个要塞关口。

    周正也收到了周老爹的信,信中却没有有关袁崇焕布置的消息,倒不是周清荔不肯说,而是袁崇焕刻意瞒着朝廷。

    周正拧眉,没有隐瞒的将信递给曹变蛟。

    曹变蛟匆匆看过,思索着道:“大人,这么说来,袁督师怕是担心消息泄露。”

    周正想到了这一点,道“有关于我们的调遣吗?”

    曹变蛟道:“还没有,我去信给我大伯了,但他没有回信,想必是没有时间。”

    周正拳头在桌上轻轻敲击着,道:“还有谁的军队没动?”

    这几日,几乎所有军队都北上了,但周正来的最早,却一直没有得到调令,也没有发饷,也无诏喻安抚,仿佛被人遗忘了。

    曹变蛟道:“好像还有满总兵,他也有一万人,驻扎在德胜门附近。”

    周正听着若有所思,德胜门朝北,他所驻扎的是东直门东面,这样安排是有意的?

    “京城里有多少人?”周正问道。

    曹变蛟一怔,道:“这个属下不知,一两万应该有的。”

    周正这个时候对大明废弛的武备十分无奈。

    与此同时,身在蓟州的袁崇焕压力如山,一面紧盯着长城,注视着建虏动向,一面调派这些各路勤王军。

    这些人互不统属,与袁崇焕大多不认识,并且不少人的官职还比袁崇焕高,想要调派这近二十万的混杂大军,谈何容易。

    他身前站着山西巡抚王元雅,宣大总督马世龙,山西巡抚耿如杞,宣府总督杨鹤,外加一些已经被衬托的不起眼的,如曹文诏,卢象升,赵率教等人。

    袁崇焕以一种商量的语气,与他们商讨战术,这些大人很多不太情愿,倒不是不服从指挥,而是不想做最前面的炮灰,因此难免进行了‘有节制’的‘争论’。

    倒是不起眼的曹文诏,卢象升,赵率教等人积极应战,想要冲在前面。

    袁崇焕知道那些巡抚,总督带来的是什么军队,曹变蛟,赵率教都是要用在刀刃上,岂能送上去做试探建虏的炮灰。

    因此明军在最初的应战策略上就出现了分歧,袁崇焕用尽手段才堪堪说服所有人,完成了第一步布置。

    崇祯二年,十月二十,蓟州。

    袁崇焕站在他的书房里,看着地图,眉头紧锁,一脸疲惫。

    曹文诏,赵率教,侯世禄等都算是他的旧部,就站在他的身前。

    侯世禄道:“大人,喜峰口那边来报信,建虏最早五日后就能抵达长城附近。”

    曹文诏是一个粗壮大汉,多年从军,目光炯炯,脸角铁硬,声音也带着杀伐果断,道:“大人,末将请命,出关截杀建虏,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赵率教也跟着道:“大人,末将也请命,挫一挫建虏锐气!”

    袁崇焕看着他们没有畏战之色,神色满意一笑,刚要说话,外面忽然又士兵急匆匆跑进来,单膝跪地道:“大人,喜峰口急报!建虏分兵了,一路在喜峰口,一路在大安口,一路在马兰峪。最多两日就会到。”

    曹变蛟,赵率教等人脸色急变,这可比他们预计的来的要早!

    倒是袁崇焕面上不动,先是看着地图,良久后抬起头,沉声道:“严令各军按计划行事,任何人不得擅自做主,本官持有尚方宝剑,谁若是不听命令,本官先斩后奏,绝不容情!”

    “是!”

    ……

    随着建虏突然到来,袁崇焕下令,蓟镇顿时风声鹤唳,无比肃杀。

    蓟州与京城就没多远,袁崇焕等飞速上书。

    京城顿时更加紧绷,就差宣布戒严了。

    周正的军队被调入安定门,接管了安定门的防务,而安定门左手就是德胜门,满桂所在。

    两人一左一右,各有一万军队,遥遥的望着蓟镇方向。

    周正就在京城,却没回府几次,一直在安定门,不断的关注着蓟镇的动静,同时也与满桂交流,商讨这场战事的变化。

    ……

    战事还是来了。

    建虏分兵三路,分兵从喜峰口,大安口,马兰峪进入长城以内,迅速攻破长城附近的关口,而后汇兵与遵化。

    遵化就没有什么守兵,建虏仿佛在赶时间,前锋部队阿敏率军两万,马不停蹄,直逼蓟州。

    蓟州附近关口众多,守兵更多,双方迅速战到了一起。

    阿敏士气如虹,连克三关,大军直逼蓟州城。

    但他却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在等后面的黄台吉。

    建虏入关,大军逼近与京城近在咫尺的蓟州,朝廷顿时紧张无比,各种声音杂出,满天都是,更别提那些谣言了。

    京城里不断传出勒令袁崇焕主动出击,将建虏赶出长城以外的声音。

    周正站在安定门上,望着蓟州方向,心里漂浮不定。

    明朝七拼八凑了二十万大军,真的能挡住建虏吗?如果挡不住,建虏继续南下,进攻京师,明朝京师里满打满算可战之兵就三万,能守住吗?

    到时候,明朝还能从什么地方调军?

    周正心里转悠着无数念头,每天都在四处打听蓟州的消息。

    而蓟州大战不止,各种消息满天飞,难辨真假。


………………………………

第四百四十四章 鏖战

    蓟州一战,是大明与建虏最强的对决!

    建虏出动了十多万大军,几乎是建虏的所有军队,更是黄台吉亲自领军。

    而大明这边动员了二十多万大军,汇集了大明现在所有能征善战的将帅,后方就是大明心脏——京师。

    这场对决,是大明建国以来,仅次于土木堡之变的最大,最危险的战役!

    双方从十一月初,一直鏖战到了十二月中。

    蓟州附近的关隘你争我夺,蓟州城内外尸体如山。

    蓟州城,十五里外,建虏大营。

    。

    随着多日攻占不下,建虏内部出现了一些撤兵的声音。

    莽古尔泰最是不耐烦,看着黄台吉道:“已经一个多月,除了占了一些小城,我们连一颗粮食都没有补充,再这么下去,我们就算打下蓟州,也得饿死!”

    明朝在蓟州以北,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建虏十多万大军,每日消耗巨大,一点补充没有,他们坚持不了多久。

    “那就转向,困住蓟州,我们继续南下,我就不信,其他地方,南蛮子也能坚壁清野!”岳托不耐烦的道。

    “不行!”济尔哈朗突然出声,道:“明朝在蓟州囤积了二十多万大军,我们要是还分兵,会被明朝一个个吃掉,别忘了,这里是明朝京师!”

    “那你们说怎么办?这样打下去除了徒增消耗,我们能得到什么?”黄台吉的长子豪格喝了口酒,沉声道。

    一群人顿时争辩起来,吵吵嚷嚷,大帐里混乱一片。

    代善一直老神在在的坐着,听着越来越不像话,看向微笑听着的黄台吉,道:“大汗,再不阻止,我担心会影响军心。”

    代善开口,众人这才收住话头,看向黄台吉。

    黄台吉神色从容,端坐在椅子上,看着众人微笑着道:“我们确实损失很大,但明朝比我们好不了多少,我们来的快,他们来不及准备二十多万大军的粮草,未必有我们撑得久。”

    众人一怔,都是久战之人,全都相继若有所思的点头。

    二十万大军的粮草,别说个把月了,依照明朝现今的状况,三五个月都未必筹得齐。

    若是长期鏖战,谁先撑不住,确实难说。

    不过,这是冒险的赌博,行军作战之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拼消耗,更何况,他们金国是举国而来……输不起!

    他们能想到,黄台吉自然也想到了,道:“阿敏,豪格,你们各率一万人,昼伏夜出,绕过蓟州,直接攻打明人的京师,他们囤积二十万大军在蓟州,已经是最多兵力,京师不会有多少,即便有人,也足以乱了蓟州的军心!”

    阿敏顿时站起来,大声道:“早就该这样了,就你磨叽,我这就去!”

    豪格向黄台吉行礼,连忙跟着去。

    代善看到黄台吉眼中的杀意一闪,心里暗自摇头,却没有说什么。

    第二日,建虏继续攻城,只是气势比前几日越发衰弱,没有那么猛烈。

    蓟州城上,袁崇焕穿着甲胄,有些不伦不类,他身边都是各巡抚,总督,一群人看着建虏声势不如以前,心里都是一松。

    耿如杞道:“袁大人,建虏怕是粮草不济,要撤兵了。”

    王元雅也是这样想的,道:“蓟州固若金汤,他们没有抢到什么,除了撤兵,也没有其他路可走。”

    他们身边一群人也都是这样想的,脸上禁不住露出笑容来。

    这一战若是胜了,他们少不得要升官的。

    袁崇焕没有说话,看着建虏攻城,面无表情。

    建虏的压力大,他何尝不是,但他总觉得,建虏不会这么轻易罢休。举国而来,在蓟镇空耗一个多月,灰溜溜的撤兵?

    这不是建虏的脾性!

    但袁崇焕没有多说,等建虏进攻暂停,招来曹文诏,赵率教等人。

    听完袁崇焕的话,曹文诏第一个开口道:“建虏除了撤兵,想要弥补粮草,就只能向东,可东面是山海关与天津卫,背后还有我们,他们应该不会冒险。”

    赵率教忽然道:“大人,建虏会不会像绕过山海关一样,绕过我们,直接进攻京师?”

    “不会。”侯世禄直接道:“咱们有二十多万大军,本来就占优势,建虏要是再分兵,不怕我们反攻他们?”

    赵率教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侯世禄的话不能说有错,理论上是这样;但明朝的二十多万大军,真正算的上是‘军队’,能拉出去作战的,不足五万之数,怎么反攻?

    现在只有两拨人希望他们出城反攻,一个是建虏,另一个是大明朝廷的言官。

    不等袁崇焕说话,外面忽然有士兵来报:“禀报大人,外面起雾了。”

    袁崇焕神色微惊,快步跑出去。

    只见不知道什么时候,蓟州城上空出现了大雾,一丈外的人影都看不清。

    袁崇焕心头有不好的预感,道:“赵率教,你率五千人,立刻赶回京师,如有其他情况,立即回报!”

    这场大雾是对建虏十分有利的,赵率教不敢耽误,连忙道:“末将领命!”

    袁崇焕还是不安,又看向曹文诏,道:“利用大雾,对建虏试探性反击,牵制住他们!”

    曹文诏道:“是!”

    袁崇焕觉得这样安排还不够,又去找那些巡抚,总督,要他们做足声势,迫使建虏不能有异动。

    而建虏大营,黄台吉等人看着这场大雾,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表情。

    黄台吉微笑着道:“看来,我大金果然天命所归。”

    莽古尔泰道:“两万不够,我再带两万人去!”

    黄台吉不喜欢莽古尔泰,加上之前的一系列事情,莽古尔泰之所以活着,不过是黄台吉还没有准备好,对代善,阿敏还有所顾忌。

    “岳托,你去,两万人,给本汗破了明人的京城!”黄台吉沉声道。

    “是大汗!”岳托走出来,神色肃重又激昂。

    莽古尔泰顿时冷哼一声,他知道黄台吉对他不满,但他也不在意,四大贝勒,他还在黄台吉之上!

    对于明朝迅速展开的试探性进攻,黄台吉知道这是故意牵制,越发高兴,与明军在大雾中混战一番,便撤回来,坚守不出。

    另一边,岳托趁着大雾,绕开蓟州,直接扑向明朝京师。


………………………………

第四百四十五章 内忧外患

    这场大雾不止在蓟州,几乎笼罩了整个北直隶,京城也在内。

    安定门城墙上,周正伸手,看着浓的要滴出水来的大雾,眉头紧皱,心头起了不安。

    曹变蛟同样担心,道:“也不知道蓟州那边怎么样了,现在士兵们冻的不行,拿兵器都颤抖,这对建虏人十分有利。”

    建虏人在北方,惯受严寒,这点气温,对他们来说是小儿科,对明人来说则不一样。

    周正轻轻点头,道:“城里情况如何?”

    楚金道:“京城里有些不安稳,尤其是朝廷,很多人似乎有些不耐烦,正在不断上书,要求给袁大人严旨,命他尽快出兵,赶走建虏。”

    周正默默一阵,沉着一口气,道:“大雾对建虏十分有利,我们要小心谨慎,建虏此番来是不会这么轻易退兵的。”

    曹变蛟抬起手道:“是!”

    周正总有些不好的预感,想了又想,转身道:“我回趟家里。”

    曹变蛟知道现在朝野风云动荡,周正是去找他爹探听消息,没有多言,继续巡视安定门的防务。

    周正回到府里,周方抱着一个孩子就跑过来,急切的问道:“蓟州怎么样了?建虏会打到京师来吗?”

    周正满心凝重,没有心思逗孩子,直接问道:“爹呢,什么时候回来?”

    “爹已经有几天没回来了,不知道今天会不会回来。对了,你知道吗?听说城里不少大户已经逃出京了……”周方跟在周正后面道。

    周正一怔,道:“京城不是已经封闭六门了吗?”

    周方表情多少也有怒气,道:“蛇有蛇道。”

    周正知道明朝的情况,早就千疮百孔,懒得理会,进了后厅就喝茶等着。

    直到晚上,周清荔才从宫里出来,一脸的疲惫与凝重。

    他看到周正,皱眉道:“你不在安定门,跑回来做什么?”

    周正给他倒了杯茶,道:“朝廷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