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廷-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辽东战场上,出现了从未出现过的场景:明军追着建虏跑!

    明军喊杀声冲天,不知道从多远的距离,如同一把扇子一样,追杀向建虏。

    阿济格,济尔哈朗等人知道不能虚耗,边打边退,不断拉开距离,想要尽快与黄台吉汇合。

    这场追逐战一直到天黑才收兵,也是担心建虏另外有埋伏。

    周正,满桂,赵率教,吴襄等剩下的六七万人,齐聚在右屯。

    满桂浑身是血,看到周正就是一个熊抱,大声笑道:“哈哈哈,我果然没看错你,干得漂亮!”

    周正浑身是伤,尤其是双臂,被他一勒,疼的倒吸冷气,但他还没说话,上官清一把扯过满桂,冷声道:“放开!”

    满桂顿时看到了周正的表情,又看向一脸不善的上官清,越发的哈哈大笑,道:“不错不错,咦,弟妹长的真是俊俏……”


………………………………

第四百零九章 壮志未酬

    上官清没理会满桂的调笑,看着周正满身是血,俏脸都是担忧。

    虽然在军营日子不短,周正底子还是差了些,大战的时候感觉不出来,现在放松下来,浑身都在疼,肩膀抬不起来,脸上有是苍白一片。

    “没事。”周正与上官清笑了下,又看向满桂,赵率教等人,道:“先安排士兵吧。”

    满桂与赵率教都是笑着点头,这一次大胜建虏,他们狠狠出了口恶气,尽管他们也是损失惨重。

    吴襄的表情则有些僵硬,他的姻亲祖大寿叛国,他的的身份十分尴尬,后面还不知道朝廷怎么处置。

    一群人快速安置一番,齐聚在右屯的官邸。

    周正上半身都是绷带,上官清几乎习惯的在给周正上药,缠绷带,擦拭血迹。

    满桂,赵率教,吴襄,宋伟等人都来了,坐在周正对面,喝着烈酒御寒。

    满桂脸上都是一种舒坦的表情,抹了把大胡子,看着周正道:“老弟啊,我之前看你在京城之下就很疯狂,但没想到你这次更疯,疯的我都想不到,建虏那些人怕是恨死你了!”

    赵率教倒是斯文不少,跟着笑道:“咱们这一次,不止挫败了建虏,在右屯立住脚,最起码也拼掉了建虏三四万人,足够他们心疼好几年了……”

    吴襄与宋伟脸上都是矜持的笑容,没有插话。一个是尴尬,一个是身份不够。

    周正穿好衣服,感觉舒服多了,还是有些可惜的道:“放走了黄台吉。”

    听到这个,满桂顿时满脸怒色,沉声道:“这件事决不能算了!等这次入京叙功,我一定要当着皇上的面参合邱禾嘉,如此坏军国大事,他百死莫赎!”

    赵率教也是怒容难平,道:“如此好的一个机会就这么白白错过,皇上,朝廷定然也不会善罢甘休,邱禾嘉,难逃一死!”

    周正听着两人的话,心里却不这样想。邱禾嘉不是满桂,赵率教这样的武人,直来直往,邱禾嘉可是老官僚,但他决定不配合孙承宗出兵的时候肯定已经想好退路,说不得,弹劾孙承宗的奏本已经在去京城的路上了。

    满桂,赵率教说完这些,又开始说这次的战事。

    满桂一脸惊奇,啧啧称叹的看着周正,道:“从开始我就觉得我们的战术有问题,却又想不透在哪里,直到大战开始,督师才给我们交底,我说老弟啊,你是什么时候跟督师这么默契了?”

    满桂说的玩笑,实则上是点出了这场战事的战略战术是周正与孙承宗的‘合谋’。

    赵率教喝了口酒,带着兴奋的说道:“不得不说,这次的安排虽然惊险,但也确实是最好的。这一战下来,辽东起码五年不会有战事了,若是督师继续筹划,不断向北推进,平辽就是时间的问题!”

    现在建虏元气大伤,没有外面的补充,会不断的虚弱;而明朝这边会则能不断加强,此消彼长,彻底消灭建虏,仿佛已经在眼前了!

    周正可没有满桂与赵率教的乐观,大明之患不在外而在内。历史上,建虏的每一次大胜都是建立在明朝朝廷内外的作死,后面的不管是李自成等盗寇成事,还是建虏窃夺神器,都是大明自己在作死。

    尽管重创了建虏,给大明争取了时间,但这没有改变明朝朝廷,他们还会继续作,甚至是变本加厉的作,直至将大明作的亡国!

    周正也喝了口酒,跳开话题,道:“我们收拾一下,然后去锦州见督师,汇总一下战事吧。”

    满桂立即就接着道:“不用了,督师之前说了,要是胜了,他亲自来右屯。”

    周正一怔,旋即轻轻点头,现在的右屯已经不危险,孙承宗来也没事。

    周正与满桂,赵率教等人检讨着这场战事,也在畅想着这次的封赏,以及将来的平辽盛景!

    右屯里的曹变蛟,何可纲等人则在做着战后清点。

    明军这次的打法就是硬碰硬,不惜代价的消耗建虏的有生力量,自身的损失更大。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孙承宗在欧阳胜等人的护卫下来到右屯。

    这场大战不仅挫败了建虏,还令明朝在大凌河以北立足,是战略上的大胜,扭转了与建虏的攻守,甚至是关乎国运。

    孙承宗自然十分高兴,与赵率教,满桂等人畅聊了一个多时辰,直到众人见他疲惫了,才准备告退。

    “征云留下,其他人去吧。”孙承宗笑着看着一群人说道。

    满桂,赵率教等人知道这场战事是孙承宗与周正的共同谋划,知道两人有话要说,就纷纷退了出去。

    孙承宗依靠在椅子上,几天几夜没睡的古稀老人,依旧精神矍铄,目光打量着周正,笑着道:“袁崇焕被下狱之前还跟我提过你。”

    周正愣神,倒是没想到袁崇焕临死前还提过他。

    袁崇焕,现在是大明的一个麻烦人物。天启年间,他是两次守住宁锦防线的大功臣,海内翘首远望,声望隆重,一时无两。崇祯二年更是被崇祯寄予厚望,督师蓟辽,声望达到了极点。但没过多久,他就因为建虏入关被下狱,大功臣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更是被处以极刑。

    起初还有人为袁崇焕争辩,到了现在,谁敢提袁崇焕,就是大罪!乾清宫的崇祯皇帝,下手那叫一个狠!

    孙承宗看着周正身上还缠着绷带,疲惫的脸上有些异样之色,道:“你对袁崇焕怎么看?”

    周正看着孙承宗,不知道他话里的意思,想了想,道:“壮志未酬。”

    孙承宗听着这四个字,表情动了动,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壮志未酬’乍听,好像挺悲壮,凄凉,令人唏嘘的。仔细一品,却好像是反话,是嘲讽。如果认真思索,好像又没什么意思。

    孙承宗默然了一阵,忽然又问道:“你觉得,谁人接替蓟辽督师最为合适?不要打马虎眼。”

    周正配合的僵笑了一下,而后沉吟起来。

    这一战,按理说孙承宗是有大功的,因为不论是战略上战术还是战果上,孙承宗都是大获全胜,是扭转大明国运的人。但朝廷不会从这上面去看,只会抓着战争过程的一些事情吹毛求疵,无限放大。

    可以想见,孙承宗这一次,能全身而退就算不错,一个不好,甚至还会被下狱。


………………………………

第四百一十章 山雨欲来

    周正心知肚明,但孙承宗下狱应该不至于,多半还是闲住。

    “王之臣。”周正看向孙承宗,目光坚定的道。

    孙承宗稍稍思索,轻轻点头,而后又摇头,道:“你有什么打算?”

    周正不明白孙承宗这是什么意思,只得道:“下官可能还是回天津卫。”

    孙承宗神色疲惫,看着周正,微笑道:“袁崇焕给我的信中说,你胸中有大局,却又棱角分明,冲动易怒,行事多有不妥,暂不可寄托大事。调你来辽东,是我的意思。本想磨磨你的棱角,培养一番。你倒是让我颇为意外,你的那几封信,我可是看了好几夜。”

    周正倾身,道:“国事多艰,除了行险,放手一搏,别无他法。大人现今这个处境是我造成的,下官入京之后……”

    不等周正说完,孙承宗轻叹一声,摆了摆手,道:“我知道你的想法,所以才同意你的这个战术。我是一只脚踏入棺材的人,身前身后的都没那么在乎了,若是还能活几年,就让我清净一点吧。”

    周正嘴角动了动,不知道该说什么。

    孙承宗脸上笑容越多,道:“这次之后,你待在天津卫应该不合适了,回兵部或者都察院也不行,朝廷可能会派你出去剿匪,你怎么想?”

    周正对自身一直有规划,听着故作迟疑一阵,道:“下官明年应该会成亲,想借此机会辞官,避避风头。”

    周正这次又搞出了大事情,朝野不知道多少人盯着,还得避一避。最重要的,是周正在天津卫,河间府,永平府的商业航母需要认真打理,沉淀,这是他的根基所在。用兵是一个十分耗费钱粮的事,何况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这个根基,他必须要打好!

    孙承宗沉思一阵,道:“可惜了,你若是早生十年,我就能将辽东托付给你。”

    周正倾身,道:“大人谬赞了。”

    孙承宗默然一阵,语气中难掩叹息的道:“经过此役,建虏起码五年内无力威胁辽东,若是锐意北进,平复辽东,不是妄想。”

    这个话,周正是真的没法接。

    大明朝廷的作死不是一天两天的,内讧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还有谁会真的想着平辽?无非是嘴上喊的热乎,干的尽皆是扯后腿的事!

    孙承宗说完这一句,便淡淡道:“邱禾嘉坏我大事,下狱论死,你无需担心。”

    周正分明从孙承宗眼神里看到了浓郁的杀机,想来孙承宗对就差那么一点点的放走了黄台吉心里也有无尽怒火。

    周正站起来,道:“大人一路劳累,早些休息,下官告退。”

    孙承宗本来还想与周正说一些,暗自又叹息了一声,轻轻点头,目送周正离去。

    周正一走,欧阳胜就进来了,看着孙承宗的神色,轻声道:“老师是想为朝廷留才?”

    孙承宗还在看着门外,道:“他爹周远山我见过几次,是一个清正干吏,原是皇上潜邸的老人,去年致仕归乡了。此子有格局有胆魄,为国慷慨,不计生死,这个时候,我大明需要这样的人。”

    欧阳胜听着,犹豫着道:“可袁崇焕的信里也说了,周征云行为多有狂悖,异于常人,日后恐有异志。”

    孙承宗有些失笑又有些自嘲,道:“我倒是没有看出此子有什么异志,罢了,他刚才已经说了辞官,怕是故意说给我听的,只希望他不会像我这般心灰意冷。”

    孙承宗虽然说是想清静,实则是决意不再出仕。他受够了朝堂的尔虞我诈,这个古稀老人,真的累了。

    欧阳胜是知道孙承宗心意的,没有多劝,道:“学生听说,朝野弹劾您的风波越演越烈,邱禾嘉这次拖延出兵,差点坏了大事,他若是自保,定然也会上书弹劾老师,还得早做准备。”

    孙承宗历经四朝,从国本之争过来的人,哪里会不知道朝争的残酷,淡淡道:“能保的我都会保,没有意外,辽东巡抚会是你,我不要求你太多,每年向北建一座城,三年内收复广宁三卫。”

    大凌河以北,有广宁三卫,周正之前守着的,叫做广宁右卫屯,还有其他两卫,比右屯更远,其中广宁左卫屯是建虏每次进攻辽东的前站以及粮草存放地。

    现在建虏大败,必然收缩兵力,收复三卫,应当是水到渠成的事。

    欧阳胜连忙抬手,道:“学生谨记老师之话。”

    孙承宗真的很累了,稍微动了下,道:“准备一下吧,我们很快就要回京。”

    欧阳胜听着这话,心头沉重,抬起手,道:“是。”

    与此同时,黄台吉等人正在回沈阳的路上。

    黄台吉登基以来,已经经历了数次大败,不提那次入关,在这辽东就有三次,袁崇焕一次,王之臣一次,现在是孙承宗又一次。

    上几次,黄台吉都还能稳住军心,但这一次,建虏军队,不管是建虏人还是蒙古亦或者汉军,一片愁云惨淡。

    黄台吉无法从容淡定,骑着马,面色冷漠,双眼是幽静的寒意。

    上次入关,加上这一次,他们金国的损失太大了,大到他这个已经坐稳汗位,筹划明年改元称帝的建虏大汗都异常愤怒,压不住情绪。

    范文臣跟在他身旁,神色沉默。

    原本他们满怀信心而来,结果落得如此收场,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金国的巨大的伤口,需要他们用时间慢慢舔舐,想要再对明朝作战,至少也要三年时间。

    阿敏,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几乎一致的面沉如水,骑着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连翻的大败,严重的挫折了他们,这样的败仗,自努尔哈赤发缴文反明以来,还从未有过。

    黄台吉看着前面雪茫茫一片,忽然出声道:“周征云的脑袋,本汗要定了!”

    范文臣勉强的笑了下,提不起精神来附和。

    金国这一次,是真的伤了根基,需要长时间的疗伤。

    建虏来时八万人,现在死伤过半,迤逦着在冰天雪地里返程,压抑的气氛让所有人都提不起交谈的兴趣。

    在建虏愁云惨淡的回京的时候,辽东大胜的消息也陆陆续续传回京城。

    这在京城上下,朝野内外自然引起巨大的反响,不知道多少人为孙承宗,满桂,周正等人歌功颂德,称颂不已。

    外面人是相当热切,但身在朝廷内部的人,则感觉到了一股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

第四百一十一章 作死就得死

    到了十二月初,朝廷对于辽东这一战基本清楚了,言官们的弹劾风暴也到了最巅峰。

    通政使司一天收到几十封弹劾孙承宗的奏本,辽东巡抚邱禾嘉更是连上五道弹劾孙承宗。

    相对于他们,六部九寺以及内阁的高官们则惜字如金,一个个讳莫如深,不发表看法。

    面对朝野这么大的压力,崇祯心里动摇,开始对辽东一战重新审视。

    崇祯四年十二月六号,傍晚,乾清宫。

    崇祯身前摆着邱禾嘉的三道弹劾奏本,身前站着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张凤翼。

    崇祯面无表情,道:“邱禾嘉的奏本你们都看过了?”

    周延儒,张凤翼齐齐抬手,道:“是。”

    邱禾嘉的奏本是一种递进式的,先是分析辽东情况,而后阐述战争过程,而后对战争结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是:孙承宗‘养祸于外,引来贼兵,怯敌畏战,踟蹰不前’、‘奴粮不济,贼兵欲退,方才出兵,得以成功’、‘贼兵围城,承宗不救,然贼退兵,全力出城,细思微妙,恐有通敌,不得不察’云云。

    大概意思就是,孙承宗先是畏战不前,后来建虏要退了就出城捡便宜得了大功,再细想想,孙承宗可能有通敌之嫌。

    “你们怎么看?”崇祯淡淡的说道。这位皇帝越来越有城府,将他的心思藏的严严实实,再难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

    张凤翼神色严正,道:“陛下,孙老大人是四朝老臣,对皇上,对我大明忠心耿耿,夙兴夜寐,整顿辽东,若说他通敌,臣决然不信!”

    崇祯听着他的话,眉头微皱。

    邱禾嘉的奏本里点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孙承宗为什么放着右屯不救达两个月之久?右屯有两万人,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为什么硬生生的撑近三个月?建虏明明要退走,孙承宗为什么还要大军出城,他就不怕全军覆没,牵累整个辽东吗?

    这些崇祯都想不明白,想不明白就归结在了邱禾嘉说的‘卖国通敌’上。

    崇祯不满张凤翼的话,转向周延儒,语气不悲不喜的道:“首辅怎么看?”

    周延儒低着头,仿佛一直在沉思,听着崇祯的话,神色怅然的叹了口气,道:“可惜了,曹变蛟离贼酋大帐只要几丈之遥,若是邱禾嘉能按时出兵,说不得,我朝大军已经在开赴沈阳的路上,皇上的平辽大业就此功成,可惜了,功亏一篑……”

    看着周延儒的表情,听着他的话,崇祯的脸上顿时怒了,头上青筋跳动,双眼怒芒如火。

    嘭!

    崇祯猛的一锤桌子,怒声道:“邱禾嘉,该杀!”

    周延儒表情动了下,仿佛才回过神,抬起手道:“陛下,若说孙老大通敌卖国,臣是不信的,多半是有人垂涎辽东军功,才纠结言官群起而攻,以图晋身。”

    崇祯还沉浸在曹变蛟差一点就杀了黄台吉,他的平辽大业一步之遥被毁的愤怒中,语气怒恨的道:“辽东一战,你怎么看?”

    周延儒迟疑了下,道:“臣是文臣,并不知兵。但从战局以及战果来看,一切都在孙老大人的掌控之内,辽东并没有什么损失,大胜无疑。臣听说,建虏有风声传来,说是要与我大明议和。”

    崇祯愤怒稍微平息,依旧冷哼一声,道:“议和,他们想得美!传旨孙承宗,要他加紧筹措,整顿军队,准备北伐沈阳,平复辽东,彻底消灭建虏!”

    张凤翼连忙抬手,道:“陛下,现在朝野沸沸扬扬,都是弹劾孙老大人,陛下与朝廷,切不可轻举妄动。”

    崇祯一怔,旋即越发愤怒,盯着张凤翼道:“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这这么好的机会,从眼前溜过吗?”

    张凤翼抬着手,解释道:“陛下,孙老大人这一战的目的,就是要重创建虏,而后在右屯立足脚,逐步的向北推进,直到彻底消灭建虏。这一战固然大败建虏,但建虏主力未损,若是贸然出兵,恐有大败,得不偿失……”

    崇祯越发恼怒,脸上铁青一片,眼神闪烁一阵,猛的一挥手道:“允准孙承宗致仕!”

    张凤翼知道,崇祯杀一个邱禾嘉是不足以发泄怒气,孙承宗是被牵累了,心里轻叹,却也无法。

    周延儒却还是皱眉,抬起手,道:“陛下,虽然朝野弹劾孙老大人,但清议还是赞颂孙老大人这次的战功,我们对此也心知肚明,若是孙老大人在这个时候致仕,怕是会寒了辽东将士的心。”

    崇祯现在满心恼怒,根本没心思考虑太多,直接道:“你说怎么办?”

    周延儒也有些烦躁,沉吟良久,道:“周征云受伤颇重,已经无法领军,上书请辞,其他的满桂,赵率教等人应当重赏。祖大寿投敌叛国,下狱论罪……”

    崇祯现在被平辽大业仅差一丝功成却破灭弄的五脏都是火,恨不得现在就将邱禾嘉抓过来亲手给宰了!

    听着周延儒的话,崇祯还是勉强冷静,拧着眉头道:“周征云舍身为国两次,确实要重赏,满桂赵率教等人也是,念在吴襄有功,祖大寿不连坐,其他的,兵部议好呈送上来,今天就到这里吧。”

    周延儒看着崇祯恼怒的神色,心里暗松一口气。

    他已经感觉到崇祯对他生出了丝丝不满,这种不满多数是言官弹劾所致,辽东这件事,他这个首辅也没能撇清干净,在崇祯眼里是有责任的。

    好在,他还能稳住。

    张凤翼倒是没有周延儒想那么多,只是觉得这件事还算‘完美’的收尾了,没有像上一次那么刻薄。

    两人抬手告退出来,离开乾清宫没几步,张凤翼还算忍不住的道:“元辅,为何不像皇上说明?皇上应当能谅解孙老大人的战术的。”

    周延儒扮演的一直是老成谋国的能臣,闻言轻叹道:“别说我也不懂,就是我懂,皇上又能听进去多少?能有这样一个结果已经算不错,你若是强求,皇上怕是要对你这个兵部尚书起疑了。”

    张凤翼神色纠结,也是叹了口气,摇了摇头,没有再说。

    周延儒慢慢走着,心里生出一丝焦急。崇祯越来越多疑,令他有些惶恐。他准备找个时间亲自见一见周正,单单的书信往来已经无法让他安心。


………………………………

第四百一十二章 破绽

    周延儒,张凤翼走后,乾清宫里一片安静。

    崇祯本来还想问罪于孙承宗,现在一身的怒火却发泄不得。

    那么好的机会,邱禾嘉偏偏就敢怠军不前,坐失良机,该杀一百遍!

    平辽大业就差那么的一点,其他人或许只是稍微可惜,甚至无所觉,但唯独崇祯愤怒难当,难抑遏制愤怒。

    不知道过了多久,乾清宫忽然爆发出崇祯的怒吼以及各种东西的打砸声。

    李忠就站在门外,听着里面的动静心惊肉跳,立即招来管事太监,厉色低声道:“将四周的人遣散,不准靠近,谁要是乱说一句,咱家剁了他喂鱼!”

    李忠因为谨言慎行,在崇祯面前颇受重视,已经做稳了大太监第二把椅子,他的话,自然没人敢大意。

    乾清宫四周很快被清空了,只有李忠站在阶梯前,抱着手,面无表情的假寐,仿佛什么也听不到。

    天色渐黑,王承恩从外面进来,听着里面犹自滔滔不绝的咒骂声,脸上不动,来到李忠身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