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廷-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则上,在这之前,周正已经收到消息。
深夜,军情处。
孟贺州带着军情处的人还在忙碌,尽管李自成被剿灭,张献忠就抚,但西北依旧很混乱,大大小小的乱匪到处都是,想要抚定,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以及心力。
孟贺州看着周正坐在在椅子上,神情不动的看着各种公文,顿了片刻,上前低声道:“大人?”
周正头也不抬,道:“有事?”
孟贺州瞥了眼不远处的其他人,压低声音道:“大人,建虏再犯右屯,皇上诏您回去,多半是为了这个。但,还有一件事不得不防。”
周正一怔,抬起头,道:“什么事情?”
孟贺州又回头看了眼,道:“袁崇焕。”
周正平静的脸色陡然变了,沉吟不语。
这里又是一个死结,那就是大明在外的将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
周正在西北两个多月,可以说独断专行,对崇祯,朝廷的命令多有‘不尊’,言官们的弹劾从来没有停止。
加上,他手握数十万精锐大军,崇祯,朝廷能放心?
这次召回,是真的要周正守卫辽东,还是一场鸿门宴?
周正沉吟片刻,道:“我知道了。”
孟贺州点了这一句,就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开。
周正没了看捷报的心思,依靠在椅子上,闭着眼,疲惫的脸上犹自在思索。
崇祯这么急的诏他回去,究竟是不是鸿门宴?
周正有些烦躁,起身出了房间,在外面慢慢走着。
周正用两个月平定了朝廷十多年未结的西北大乱,士兵们看着周正都十分恭敬,纷纷行礼。
“见过大人!”
“见过大人!”
“见过大人!”
周正不时点头,站在一处花园前,看着月色,心里依旧飞转不停。
如果崇祯现在要对他出手,他发作,成功率有多大?即便暂时成功了,能否收拾后面的烂摊子?
就在周正思索的时候,孟贺州走过来,低声道:“大人,密信。”
周正接过来,看着上面的密码,知道这是李自成身边那颗棋子传来的,翻译后,汇报的是李自成现在的藏身处。
周正看着这张纸,双眼眯了眯,道:“告诉陕西巡抚,继续向北拉网,将李自成找出来,找不出来,本官办了他!”
孟贺州没有多疑,道:“是。”
他刚要走,周正道:“京城的信鸽留五只,我明天用。还有,西北各路兵马,我要重新调配,辽东事急,我要带走一些。”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孟贺州没有多问。
当等周正回到军情处,调动那些旗帜的时候,不由得一怔,道:“大人,这样,是不是太分散了?西安府只留一万人吗?”
周正早就想好了措辞,道:“现在流寇基本被消灭,不需要大军镇守,要做的,是防止流寇死灰复燃,所以将兵力散在各处,扑星星之火才行。”
孟贺州顿时恍然的点头,道:“还是大人想的远。”
周正嗯了一声,平静如常的道:“我留下几封信,你分别给卢象升,熊文灿等人,我估计,我等不到他们,三天之内就得启程回京。”
孟贺州神色还是担忧,却也无奈,只能心里沉重的应着。
周正这边对西北各路军队进行布置,京城也很快收到了周正的飞鸽传书。
丁琪,刘六辙等人迅速动作起来,透过各种渠道,想要摸清楚崇祯以及朝廷诏回周正的真正目的。
丁琪是通过各种关系网,周氏商会确实‘赞助’了很多人,丁琪一发话,源源不断的消息就传递回来。
刘六辙则再次来到那个酒楼,按照周正的吩咐,问了一个问题。
半个时辰,正在房间里悠闲喝酒的李忠,接到了这个问题。
看着这个问题,他沉默一阵,放下筷子,收拾一下,出了门,先是去了坤宁宫见了周皇后,周皇后听说崇祯一夜未睡,亲手煮了羹,让李忠送去。
李忠端着羹汤,悄步进入东暖阁。
看着埋头在案牍的崇祯,李忠上前,轻声道:“万岁爷,休息一会儿吧,都几个时辰了。”
崇祯抬起头,看着李忠,顿了一会儿才回过神,笑着道:“皇后做的?”
崇祯近来熬夜非常多,不是以前那种忧心忡忡,周正剿灭了李自成,招降了张献忠,是彻底剿灭了西北之乱,去除了崇祯心里一块大石头,他是兴奋的睡不着!
李忠见崇祯的笑容,连忙放下,也笑着道:“是。皇后娘娘知道万岁爷没有休息,特地亲手做了羹汤,让奴婢给万岁爷送来。”
“闻着味就知道了,朕正好也饿了。”崇祯笑着,接过来就吃起来。
李忠见崇祯高兴,心里思索着,并没有急着开口。
崇祯吃了几口,心里有底,这才笑着道:“西北还有什么捷报吗?”
李忠连忙道:“西北捷报太多,奴婢让他们在分拣,拣重要的给万岁爷送来,反正是没有大碍了,万岁爷大可安心。”
崇祯轻轻点头,脸上满是笑容的赞许道:“早知道周征云这么有能力,朕早就用他了,何苦还要苦这十年。”
李忠听着这个话,神情顿时仿佛被噎住,说不出话来。
崇祯吃了一口,抬头看着李忠的表情,有些不解的道:“怎么了?”
李忠瞥了眼外面,走近一步,低声道:“万岁爷,外廷的弹劾越来越多,都是要万岁爷杀了周征云的。”
崇祯的笑容顿是没了,脸角鼓动了下,有些难看。
李忠心里咯噔一下,慌忙道:“万岁爷,可不能杀啊。周征云刚刚剿灭西北之乱,对皇上,对我大明有大功,若是杀了,史书会怎么写万岁爷?外廷这些人,居心叵测啊……”
崇祯听着,更加皱眉,双眼也有怒火,冷声道:“朕是那种忌惮功臣,杀害忠良的昏君吗?”
李忠的表情越发不安,道:“万岁爷,可是,外廷近来好像有些不太寻常,元辅,好像也是这个意思!”
崇祯砰的一声放下碗,怒声道:“周征云又不是袁崇焕,那是与国有大功的人,朕岂会杀他!外廷这些人,一个个不思为国谋事,天天尽陷朕与不义,该杀!”
李忠见此,心里稍稍宽心,道:“万岁爷,宫外现在是谣言四起,说什么‘狡兔死,走狗烹’,‘功高震主,不得善终’,‘岳武穆之冤’这类的话,简直将万岁爷说成了一个无道昏君……”
崇祯表情越发的难看了,头上青筋跳动,表情好像吃人!
“你给我去抓,胆敢肆意传播谣言,污蔑朕的,一律严惩!再传旨朝野上下,不得胡言乱语,以讹传讹!还有,再传旨,给周正封赏,能多高就有多高,朕倒是要看看,还有谁敢传这等谣言!”崇祯气息急促的怒声说道。
李忠这才彻底放下心,脸上心惊胆战的应着,快步离去。
这时,王承恩进来,看了眼李忠,什么也没有说。
倒是崇祯看着王承恩,依旧怒意难平的道:“又有什么事情?”
王承恩连忙递过一道奏本,道:“万岁爷,辽东巡抚方一藻的奏本。”
崇祯压着怒气接过来,一眼看去,猛的甩出去,怒吼道:“传旨周正,立刻赶往辽东,朕命他为蓟辽督师,总督辽东,天津,山东,立即率军平辽!”
王承恩了解崇祯的性格,对这个决定也不意外,道:“遵旨。”
方一藻的这道奏本的内容其实是关于建虏的,建虏围了右屯,发布檄文,大致内容是:明朝皇帝昏庸无道,朝廷腐朽,已被上天厌弃,而今镇压百姓,屠杀义士,天理不容,他们清国吊民伐罪,要替天行道,征讨大明……
这样的檄文,崇祯如何能忍!
崇祯的一系列旨意,绕开内阁直接发布,自然令朝野震动,不知多少人不满。
但朝臣们却无法阻止,一来建虏来袭,朝臣们忧心,现在还能镇守辽东的,遍观朝野,似乎也只有周正最为适合。
二来,周正刚刚剿灭西北之乱,不世大功,没有足够的理由,也不能擅动。
朝臣们不阻止,崇祯的旨意自然就发布了出去。
正在赶往京师路上的周正,接到消息,表情不动,自语的道:“起码能提前几年,今年是崇祯十年,快了,快了……”
马车外的曹变蛟听不清周正说什么,侧头听了听,见周正不再说,便也没问,带着五千骑兵,护送周正绕过京城,直接奔赴山海关。
………………………………
第四百九十四章 心领神会
在抵达遵化的时候,周正一行人暂停歇脚,同时周正也接见蓟州总督等人。
建虏再次来袭,蓟州也相对紧张,当初建虏从喜峰口入塞,蓟州总督是战后第一个被问罪,斩首弃市的。
周正在遵化待了一天,简单与一群人聊过,在曹变蛟的护卫下,继续赶往山海关。
崇祯还在不断来信,催促周正尽快到辽东,并且筹措军队,北上平辽。
到了山海关,周正在曹变蛟的陪同下,巡视军队,视察各处器械,城防。
曹变蛟想着十多年前,他也这样奉命陪着周正在转悠过,恍惚间,十多年就过去了。
周正现在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而他也成了山海关总兵,战功无数。
‘一切都来自于大人!’
曹变蛟行礼感慨于那一次的偶遇,脸上不动的道:“大人,目前山海关有一万五千人,五千骑兵。末将计划,在未来两年,扩建到一万五千……”
想要建立一万五千人的骑兵,投入不是一点半点。
周正不在意,道:“这次西北一战,缴获无数,我已经让人处理。年底前,给你拨付十万两,明年开始,每年二十万,专门用来打造骑兵,这件事交给你,你莫要让我失望。”
曹变蛟大喜,连忙抱歉,沉声道:“大人放心,最多三年,我一定为大人打造一支可以与建虏正面硬战的铁骑来!”
周正微笑着点头,道:“我相信你,你留在山海关,我去宁远。”
曹变蛟一怔,道:“大人,皇上,朝廷可是要求大人尽快发兵平辽的?”
周正抬头看着北方,道:“寒冬腊月,发兵平辽,朝廷糊涂了,本官还清醒着。”
曹变蛟顿时醒悟,轻轻点头,有些担心的道:“大人,那朝廷,皇上那边该怎么交代?”
周正背着手,嗤笑道:“黄台吉现在能用的兵马,最多也就五万人,他能围住右屯,其他的也做不了什么。我已经让皮岛,旅顺那边动起来了。”
曹变蛟明白了,道:“大人还请小心。”
曹变蛟说的小心,是小心建虏,还是小心朝廷,这就难说了。
周正已经不是当初,轻轻一笑,道:“嗯。”
周正在山海关稍作休整,启程前往宁远。
这个时候,孙传庭追了上来,坐在周正的马车里,分析着当前的局势。
孙传庭烤着马车里的小碳炉,道:“大人西北一战,惊动大明,声望空前,朝廷那边应该不会乱来。只是,皇上以及朝廷逼迫大人北进平辽,需要谨慎应对。”
周正看着碳炉,翻转着手,淡淡道:“京城里传着‘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是没错的。但这只狡兔,却不是西北的流寇。”
孙传庭抬头看着周正,有些凝色的道:“大人打算养建虏自保?”
周正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道:“你觉得建虏需要我来养?还是以为,我大明真的有平辽的实力了?”
孙传庭听着语塞,一时间无法回答,陷入沉思。
随着周正剿灭西北之乱,朝廷上下出现了一种空前的‘自信’,大军百万,将帅如云,建虏履遭重击,是时候平辽,光复东北了。
但实际上,明朝现在的国力远不如万历年间,建虏还比万历年间更强,明朝与建虏的对比,从上到下,几乎都是我弱他强,哪里是崇祯一句‘平辽’就真的平辽的。
孙传庭思索一阵,道:“大人是什么打算?”
周正好整以暇,道:“辽东,天津卫辖永平府,河间府,山东,这已经连成一片,是皇上的旨意由我统辖,可以名正言顺的革新,有个两三年时间,我就有信心平辽了。”
孙传庭会意,道:“若是能如此,再好不过,下官就是担心朝廷再出变故。”
大明坏事都在朝廷,想做事的人,未必能有机会。
周正看了他一眼,道:“不着急,慢慢看吧。”
孙传庭感觉到周正另有打算,不多问,道:“大人,鲁王因为温体仁被罢,被勒令不得出府,山东的革新基本没有阻碍。商税,兵改等没有什么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田亩。马巡抚……有些畏塞。”
马士英这个人,从来都不是什么能臣,之前投靠崔呈秀,后来投靠周正,虽然做了些事情,但投机性质比较大,做事的心不足。
周正烤着火,道:“找我大哥,明年我想办法,举荐马士英入京,山东,交给我们自己人。”
周方现在是山东参议,按照现在的人事更替速度,周方担任一省布政使最多两年时间。
孙传庭微楞,旋即点头,道:“大人说的是,其他的,就是钱粮,周氏商会那边提供的钱粮,已经有些不足了。”
周正的革新,几乎是全方位的,包括了军队,二十多万士兵,加上赈灾,每年三百万是打不住的,周氏商会本身也需要运作,每年的盈利已经不足够支撑周正越来越庞大的改革计划。
周正沉吟一会儿,道:“海贸得扩大了。”
孙传庭自然知道海贸的事情,想了想,道:“现在东北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地盘,稍微做的隐蔽一些,应该问题不大。”
周正点头,看向孙传庭,笑着道:“你心里肯定有很多疑问吧,还不打算问?”
周正身边的很多人,对周正的事情有想法,周正做这么多事情,已经远远超过一个‘臣子’该做的。但他们不问,因为他们与周正绑在一起,不用多问。
倒是孙传庭,这样一个聪明人,居然一直不问。
孙传庭脸上也是笑着,道:“大人,下官需要问吗?问了又怎么样?”
周正看着孙传庭,眼神里藏着深深笑意。
孙传庭看着周正,也一种笑而不语,心领神会的笑。
……
孙传庭在半路下车,返回天津卫。周正则继续赶路,来到宁远。
金国奇比较紧张,迎着周正进入官邸,同时道:“大人,建虏围困右屯已经有半个多月,围而不攻,似乎还想围点打援。”
周正直接否定,道:“建虏没有实力继续强攻,他们想的应该还是谈判。”
金国奇不解,道:“大人,和谈不是已经破了吗?”
杨嗣昌主持的与建虏的和谈,随着杨嗣昌被下狱,已经破裂,在朝野沸腾的情况下,明朝绝对不会与建虏有任何的‘和谈’。
………………………………
第四百九十五章 平辽不平
周正坐在椅子上,招呼金国奇坐下,道:“你说的对,我们要做的,就是据敌内强,不断的拖延时间,时间,在我们这边。”
金国奇在周正左手边坐下,看着周正,欣喜的道:“大人说的是。大人,您这次平定西北,是不世之功,是不是还有其他封赏?”
周正的封赏还没有下来,只不过传言是要加衔,太子太傅之类,而后是各种赏赐,官位上,实际没有变动。
周正入阁的呼声很高,但弹劾的声音也不小,至少在未来半年,周正觉得,他是别想入阁。
周正看着金国奇,笑着道:“你是不是怪我,没有带你去西北剿匪?”
金国奇连忙陪笑,道:“大人说笑了,西北那么多人,辽东也需要人镇守,末将就是随口一问。”
周正笑了笑,道:“你这里暂时不动,我今晚连夜赶去锦州。杨国柱那边,没什么问题吧?”
杨国柱调任锦州总兵,是曹文诏的推荐,这个人能力,品行都极其不错,周正却没有打过交道。
金国奇想了想,道:“大人,杨总兵治军极严,方巡抚反贪,各处都有问题,只有他那的问题不大。”
周正思忖着,道:“好,我去见见。”
金国奇其实很想与周正多聊聊,曾经一起在山东平叛,是有过交情的,若是能得到这位尚书大人的欣赏,他将来必定前途无量!
周正连夜赶赴锦州,辽东巡抚方一藻,锦州总兵杨国柱等目光都在右屯。
欧阳胜主政辽东的时候,并没有多么的北进,建了几个屯也是不堪一击,建虏一来,军队就后撤,一部分在右屯一部分更是直接退入大凌河以南,躲入锦州城。
周正到了锦州,方一藻,杨国柱自然大喜,有了主心骨,就不那么惶恐不安了。
周正被迎入锦州城,方一藻有些急切的向着周正汇报近来的事情。
“大人,建虏这次有些奇怪,围也围的松散,也没有一次进攻,就是不断的劝降……”方一藻到底是文官,有些不安定。
周正在官邸的首位坐下,道:“李惟鸾怎么说?”
守卫右屯的是副总兵,李惟鸾,原本是黄龙的副将。
杨国柱接话道:“大人,李惟鸾说,建虏的劝降……有些软弱,有些奇怪,好像也并不那么在意。”
周正接过士兵递过来的茶,转头看向楚金。
楚金抬起手,道:“大人,建虏这次是倾巢而出,还带了科尔沁的两个贝勒,加上辽东寒冷,没有什么收成,他们不会只是来恐吓我们一番就回去的。”
周正喝了口茶,道:“黄台吉还有什么其他动作吗?”
楚金道:“没有,建虏大帐几乎没有动静,建虏的主力也没有动过。”
周正抱着茶杯,心里转念,道:“我已经命东江镇的何可纲,黄龙率军北上,牵制建虏,建虏很快就会收到消息。杨总兵,你率军两万,前往大凌河,做出救援的姿态。”
方一藻听着周正的话,有些不太明白周正的用意,却也心知他不知兵,目光看向杨国柱。
杨国柱隐约会意,试探着道:“大人的意思,是想不战而胜,逼退建虏?”
周正领兵以来,总共打过四次战争,无一败绩,最重要的是,他率数十万大军,剿灭了朝廷十多年未解的西北乱局,声望空前,在他面前,有自信的人不多,尤其是武人。
周正微微摇头,道:“黄台吉不会那么轻易退兵的,我想试探一下。”
杨国柱这会儿明白了,起身道:“末将领命!”
方一藻也轻轻点头,周正来了,他的压力大减,笑着向周正道:“大人一路远来,想必也辛苦了,下官准备了一下,大人休息一番,便可开宴。”
周正也想见见辽东的诸多将领,道:“嗯,去吧。”
方一藻见周正没有什么架子,放心不少,连忙应着出去准备了。
楚金等人走了,这才道:“大人,建虏那边有消息说,建虏似乎对大人很感兴趣,一直在收集大人的资料,不知道意欲何为。”
周正拿起茶杯,道:“等等看。”
楚金便不再说话。
周正喝着茶,心里思索着黄台吉这次发兵的目的。
真的只是恼怒明朝撕毁和谈约定,恼羞成怒,失去理智的发兵来攻?
周正的动作很大,并没有任何隐藏的意思,试探的意味十分明显,黄台吉的大帐很快就知道了。
大帐内,黄台吉,范文臣,济尔哈朗,硕托等人都在,听着侦骑的汇报,一个个神色各异。
硕托听到东江镇的明军异动,不由得惊慌道:“大汗,我们回兵吧,京城可是十分空虚……”
范文臣,济尔哈朗等人倒是面色如常,只是看了眼硕托,并没有说话。
黄台吉微笑,道:“不着急,周征云,朕很想会会他。”
硕托欲言又止,看向济尔哈朗,希望他劝说黄台吉。
济尔哈朗神色如冰山,仿佛没有看到硕托的目光。
范文臣道:“陛下,是要怎么会?”
黄台吉已正式的登基称帝,一应仿照明朝。
黄台吉从容一笑,道:“还要劳烦先生,去锦州走一趟。”
范文臣还不知道黄台吉的心思,不动声色的道:“陛下尽管吩咐。”
黄台吉点头,看向济尔哈朗等人,道:“其他的不要急,明朝没有能力平辽,周征云十分清楚,他不会乱来的。”
济尔哈朗等人应着,并未见慌乱。
他们清国早有共识,那就是明朝还没有能力平辽,眼下无非是虚张声势。
周正抵达锦州的第二天,就收到了黄台吉的亲笔信,全部是汉文。
周正看了好一阵子这封信,而后递给方一藻。
方一藻接过来看了一会儿,琢磨着道:“大人,黄台吉要派范文臣来与大人商讨两国‘兵祸’?这是什么意思?”
周正淡淡道:“等范文臣来了,就知道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了。”
方一藻想了想,道:“大人,朝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