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廷-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巨大的沙盘前,周正盯着潼关位置,道:“潼关易守难攻,建斗采用围而不攻,围点打援的战术确实没有问题,但他的兵力有些少,不足以长期对峙。传令其他各处,加大进攻力度,给闯贼施加压力,配合卢总理的战术,一定要在九月底前,解决潼关,奠定西北战局!”

    “是!”孟贺州应声。

    孟贺州说完,瞥了眼门外的周延儒,低声道:“大人,元辅来了。”

    周正自然第一时间就知道了,只是没理而已,听着就转过头,有些惊喜与意外的道:“元辅,您怎么来了,快,到我的班房坐。”

    周正说着,一扫脸上疲惫,笑呵呵的拉着周延儒进入他的班房。

    周延儒面无表情,在椅子上坐下,不等上茶,就直接道:“你将内阁放在哪里?”

    周正一怔,道:“他们没有跟元辅说清楚吗?”

    周延儒盯着周正,冷声道:“不要来这一套,我要听你的真话!你禁足皇上我没有说什么,但你自己要知道分寸!若是你乱来,我就是拉着所有人做你的刀下之鬼,看你怎么跟天下人交代!”

    周正看着周延儒气急败坏,知道是触到周延儒的痛处了,微笑了一下,道:“元辅不用这么紧张,我不会贬低内阁的。内阁到底是有名无分,事到如今,总该有个说法。我打算对祖制做出修正,内阁改为大明政务总理衙门,首辅改称总理,总理一人,副总理八人,六部九寺由总理衙门辖制,至于我的那个革新,也在总理衙门内,由总理授权,建立一个‘改革小组’,元辅你兼职做组长,孙传庭做副组长,负责执行,一切还是由元辅做主,只是更加的名正言顺……”

    周延儒听着周正的话,一直拧着眉头,细细推敲,想要看破这些说法,琢磨其中的陷阱。

    好半天,他也没看出什么,思索着,慢慢的道:“内阁确实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祖制确实需要一些调整,不过,这件事要我来做,孙传庭必须向我汇报所有事情,不得藏匿,私自作为,凡事要有我的允准!”

    周正眼神笑意森森,道:“当然。”

    说着,他向外面喊道:“孙大人,进来吧。”

    孙传庭早就在征西廊,听着就转身进来,抬手道:“见过大人,见过元辅。”

    周延儒立即就觉得掉坑里了,依旧面无表情的道:“你都听到了?”

    孙传庭转向周延儒,道:“元辅是内阁首辅,一应事情,自然需要元辅首肯,这是责无旁贷,理所应当。”

    周正神色不动,拿起茶杯喝茶。

    周延儒瞥着两人,道:“大明门外的诸多衙门,你到底是怎么考虑的?”

    孙传庭不卑不亢,道:“回元辅的话,倒是也没什么。就是对已有的散乱不堪的权职进行梳理,对内阁,以及地方的巡抚,总督进行一些变改,确定地位,权职。这件事早就应该做了,元辅也应该清楚。其中涉及到的礼法,律法以及交错的权力,还得元辅说话才行。”

    内阁,一直是‘秘书处’般的存在,是缓慢发展而来。

    朱元璋开了头,宣宗,英宗,武宗时期还不见多显赫,到了嘉靖时期,嘉靖皇帝懒政,这才无声无息赋予内阁权力,而后的隆庆沉迷酒色,徐阶,高拱相继掌权,而隆庆皇帝突然驾崩,万历皇帝年幼无法亲政,张居正作为首辅,这才正式的掌握权力,权压六部,奠定了首辅的地位。


………………………………

 第五百八十章 潼关

    一直到现在,内阁的名字,也是由‘内阁房’而来,在体制上,并没有说法,是所有人习以为常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大家默认的,因为朱元璋废除丞相,不许后世再设,因此,首辅这个名字,也是从‘宰辅’演变而来,历代皇帝也没有给内阁‘扶正’。

    周延儒听着孙传庭的话,心里有些激动,他要是能做大明真正‘宰辅’,何尝不是一件青史留名的大事!

    周延儒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坑,还是忍不住的道:“真的由我决定?”

    周正一笑,道:“当然。”

    孙传庭接话,道:“下官等正在写详细的条陈,也在与其他各部商议,预计三天之内商议妥当,上书元辅,请元辅斧正。”

    小皇帝管不了事,司礼监被禁军包围,李忠都进不去,玉玺就在周正手里。

    周正居心叵测,周延儒则权欲熏心,这两人一合作,谁也反对不了。

    周延儒看得出周正‘包藏祸心’,内心争斗一番,道:“我要两个阁臣,不,两个副总理名额,这个改革小组,我也要派人加入进去,范文景,你认识的。”

    周正唔了一声,道:“可以。”

    周延儒心里有些满足,继而道:“既然要改,你的征西廊打算怎么办?”

    周正想了想,道:“这是因为剿匪而特殊存在的,一旦西北平定,自然解散,等总理大院建好了,就迁入兵部。”

    周延儒看着周正,表情有些晦涩,不乏试探的道:“我要李邦华入阁。”

    李邦华是兵部尚书,按理说,应该是礼部或者是吏部先入。

    孙传庭看了眼周延儒,暗道:这位老大人还是不死心啊。

    周正看了眼周延儒,故作沉默片刻,忽然一笑道:“李邦华资历够了,我答应了。”

    周延儒心里大松一口气,算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转向孙传庭道:“你有什么麻烦,就直接来找我。”

    孙传庭躬身,道:“是,谢元辅。”

    周延儒没有再说说什么,起身就离开了征西廊。

    孙传庭等他走了,看着周正笑道:“大人,咱们这位元辅,还是这么野心勃勃啊。”

    周正也笑着,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他要是肯就这么放弃才奇怪。先将衙门立起来,而后就召集人手,着手立法,有元辅在前面挡着,你们可以放肆一些的做。”

    孙传庭也是这样想的,道:“是。”

    周正这边磨刀霍霍准备对明朝两百多年的旧体制发起挑战,在西北的卢象升,也对潼关不断的惊醒收网。

    曹文诏站在卢象升身侧,看着潼关道:“大人,差不多了,潼关的粮草,应该快耗尽了。”

    赵率教看了看天,道:“大雨没有停过,李自成的援军来不了,咱们水淹潼关,或者佯攻,最多三天就能拿下来。”

    卢象升心里估摸着,道:“湖广那边基本上定了下来,四川也趋于稳定,虽然李自成的主力还找不到,但拿下潼关,陕西就问题不大了。”

    潼关号称天下第二雄关,在西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谁掌握潼关,谁就能掌握陕西,而控制陕西,西北就在望。

    曹文诏道:“征西伯的两万援军在路上,拿下潼关,我们可以分兵横扫陕西,而后兵力向川陕交界集中,将李自成找出来,聚而歼之!”

    由于周正的刻意纵容,加上一些变故,李自成没有像历史上败的那么凄惨,现在还有些力气。

    卢象升琢磨着,道:“双管齐下,佯攻,而后假装引水灌城,给他们施加压力。”

    赵率教道:“大人这个办法不错,末将就这么安排!”

    明军这边迅速动作起来,大军进攻,一面又要引水灌城。

    潼关上一片紧张,本就岌岌可危,人心涣散,此刻更是雪上加霜。

    高一功,李过督战,连杀了上百人,这才稳住城头。

    不过半个时辰,高一功,李过就感觉到危险,必须要想办法了。

    高一功人高马大,此刻愁眉不展,凝重道:“城内的粮草最多支撑一天,陛下的援军又被大雨所阻,现在怎么办?”

    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子,决然不会投降,此刻神情坚毅,道:“潼关不能有失,不能守也要守!”

    高一功看着他,道:“怎么办?官军攻城是为了咬住我们,一旦大水灌城,我们想走都走不了。”

    他们的处境其实很明白,要么死守到最后一刻,要么就是突围而走。

    死守,出了兵败身死,没有其他结果。突围,还能保存些实力。

    结果都只有一个:潼关失守。

    李过也久经战阵了,表情变了又变,道:“潼关一失,官军就能进入陕西,咱们再无险可守。”

    失去了潼关,他们将直面官军,现今的官军都来自于辽东,山东等地,是周正多年培养的精锐,加上粮草充足,调配得当,早就不是过去那些杂七杂八,互不统属的官军了。

    面对是实力强劲的官军,他们没有勇气正面交锋。

    “那,你说怎么办?”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妻弟,倒是比较理智。

    李过看着他的表情,想了又想,道:“我知道你的想法,趁夜突围?”

    高一功点头,道:“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李过沉着脸,心里计较了很久,道:“带不走那么多,你我带着亲信精锐,不动声色的走。”

    高一功眼神痛楚一闪,道:“好。”

    两人商议一定,再次回转城头,一面守城,一面悄悄的调派,将他们的精锐撤下来。

    官军本就是佯攻,卢象升等人在后面,用望远镜盯着,虽然无法看穿,却也察觉到一些不对劲。

    双方各有盘算,谨慎小心的试探着彼此。

    不到傍晚,双方息战。

    止戈之后,潼关城头的阴云各种,一股大战降临的气氛,笼罩着潼关。

    到了夜里,潼关里的军队调动频繁,一支军队以‘埋伏、夜袭’的借口悄悄出城。

    他们没出多久,军情处的一个官员就到了卢象升大帐,低声道:“不出大人所料,他们弃城而走,人数不多,可能只有两万人。”

    卢象升猛的站起来,大声道:“召集众将,即刻攻城!”


………………………………

请假一天

刚刚回来,明天早上七点出门,来不及码字了,请假一天。
………………………………

请假

刚回来,请假请假。
………………………………

出差

出差ing,六号回来,恢复更新,进行补更,请大家多多见谅。
………………………………

 第五百八十一章 添柴烧火

    卢象升一声令下,六万官军,在黑夜里攻城。

    黑夜攻城,是兵家大忌,但卢象升就是这么做了。

    潼关城上顿时大惊,无比的意外,一面抵抗,一面向上汇报。

    这会儿他们才发现,最上面的,高一功,李过等人居然不在!

    他们先一步逃跑了!

    潼关内一片大乱,迅速溃败。

    卢象升大军佯攻居多,看准机会就变成了真攻,不到天亮,卢象升就登上了潼关城!

    这一举,无比振奋了官军,比收复京城还要振奋士气。

    潼关到手,西北就在望!

    纵然有大雨阻路,但官军还在迅速收复失地,压缩李自成的活动空间。

    卢象升一入潼关,就着手重新调配各路人马,对李自成以及其他乱匪进行布置。

    在卢象升的报捷公文还没有到京城,京城里已经热闹沸腾。

    首先就是关于‘叛逆案’,其中涉及到的阁臣,六部尚书,侍郎等的判处有了风声。

    这些是李自成进京的‘功臣’,事先投降的,开城门的,开门后跪地相迎要做大顺朝功臣的,大大小小足足数百人。

    这个消息一出,满京城沸沸扬扬,不说那些阁臣,尚书,侍郎众多,关系网复杂,单单张缙彦这个曾经的兵部尚书,一动起来,朝廷都慌了。

    在朝廷里,还有众多的想或者已经给李自成写降表,甚至已经进入大顺朝而潜藏下来的人,这些人的‘中间人’,大部分人是张缙彦这个大顺朝的开门第一功臣。

    张缙彦动了,这些人哪里还能安定。

    于是乎,弹劾三法司首脑,马士英,寇槐壹,李恒秉的奏本比雪花还密集的涌入通政使司,进入内阁。

    张四知,陈演等人慌的如无头苍蝇,拼命的闯入内阁。

    周延儒现在头疼的事情太多,孙传庭等人送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令他烦不胜烦,这些事情,他一个也不想答应,偏偏又不能直接拒绝。

    大明门外的‘总理大院’已经开始着手动工,‘修法’的消息也在慢慢透出去。

    周延儒正在看着孙传庭送来的关于‘宗法’的修改建议与方向的公文,看着里面的内容,他是半喜半忧,拿不定主意。

    范文景从外面进来,低声道:“元辅,张尚书,陈尚书等人来了。”

    周延儒知道外面的动静,也看过那些弹劾奏本,同时也知道张四知的‘投诚表’的事,神色更加厌烦,道:“告诉他们,不用担心,我还在。”

    范文景一怔,道:“元辅,不见吗?”

    周延儒头也不抬,道:“那些是弹劾的三法司的人,还没到他们,告诉他们,给我安稳一点,别再出其他事情。”

    范文景看着周延儒,忽然明悟,道:“是”。

    张四知,陈演等人就在外面不远处,两人紧张,忐忑不安的盯着,眼见范文景出来,连忙上前问道:“元辅怎么说?”

    范文景瞥了眼四处,仿佛看到了不少眼睛,低声道:“元辅说,弹劾的是三法司,不是你们,不用担心。”

    陈演想要辞官,躲离朝廷的旋涡,偏偏事情就一个接着一个,令他难以脱身,眼见一个麻烦又来了,他不禁焦急的道:“虽然弹劾的是三法司,可是,是冲着那些人去的,那些人一旦真的被定罪就再无顾忌,死也会拖着我们的!”

    这些都是周延儒最亲信的人,对‘投诚表’的事知道的一清二楚,无需藏着掖着。同时,张缙彦等人真的被判处不赦‘逆罪’,那就失去为张四知等人隐瞒的条件了。

    范文景见陈演已经无法平静如常,只好道:“二位大人勿忧,这件事不在言官,只要上面二位大人不说话,谁也扳不倒你们。”

    陈演与张四知两人有些愣神,不知道怎么反应。

    现在的大明朝廷,确实是‘二周’的天下,一切权力都在他们手中,但‘人言可畏’,一旦言官们动起来,即便是‘二周’也得顾忌吧?

    范文景看着二人的表情,心里轻叹,只好道:“征西伯在朝廷最重要的就是三法司,绝不会允许他们出事的,他们只要没事,我们就没事。”

    张四知陡然清醒过来,道:“对对对,征西伯肯定不会让他的人出事情,有他在前面,我们就安全了。”

    陈演也是松口气,但还是有些不甘心。即便有周正挡着,他们不会有事,可他还是想要尽快辞官,离京。

    张四知,陈演等人慌乱稍定,孙传庭,高弘图等人正在大明门外,一面收拾东西,一面讨论着这些弹劾。

    大明门的规划已经完成,正在着手修建,各处衙门正在陆陆续续的撤离,寻找临时地点。

    孙传庭与高弘图站在不远处,看着工人来来去去,随口交谈着。

    高弘图望着这些工匠,道:“昨天我在大人府里喝酒,聊了不少事情。就是这些工匠,大人也说了,我大明有近百万的匠籍,他们不能做其他事情,一辈子,世世代代就是匠籍,禁锢的太过严苛了,应当释放,给予他们自由以及更好的未来……”

    孙传庭跟随周正多年,道:“确实如此,户部在籍这一块,可以做的更多,对于限制,歧视,禁锢之类的规矩,也要改一改。”

    高弘图抱着手,望着阴雨天气,道:“大人确实是高瞻远瞩,这些事情的源头走在祖制上,如果祖法不修,我们就束手束脚,若是祖法改了,我们才能去推动落实……”

    孙传庭想着‘修法’的事情,瞥了眼其他四处,低声道:“大明律我已经有些想法,晚些时候,咱们聚一聚,列出个总纲来,再让下面人的讨论,润色,完善。”

    高弘图凑过头,一样的低声道:“昨天大人有些醉,说了不少心里话。我们的速度得再快一点,不然来不及。”

    孙传庭对这句‘来不及’若有所思,刚要说话,马士英匆匆而来,擦了擦头上燥热的虚汗,道:“麻烦来了,弹劾我们的人越来越多,不止说我们滥权,借机铲除异己,还有人说我们违背祖制,对宗室,勋贵太狠。”

    高弘图近来对这些十分敏觉,立即就道:“他们是想要阻止我们修法!”

    马士英点头,沉色道:“应该有这个目的,但也不止于此。三司关押的人太多,又都是位高权重,哪一个的关系网都庞大不可测,何况这么多。”

    高弘图神情晦涩,语气凝重的道:“这么多人,这么多事搅和在一起,还真是千头万绪。”

    孙传庭倒是神色不动,道:“任他滔天大浪,我们笃定前行,不要被这些事情所影响。他们弹劾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真的要是拦我们的路了,三法司也不用客气。”

    马士英看向孙传庭,脸角动了下,道:“可以对他们出手?”

    孙传庭嘴角微笑,道:“不着急,火烧的还不够旺,我估计,大人也在等。”

    高弘图看着孙传庭的表情,忽然道:“那咱们就让它烧的旺一点!我待会儿回去就让人放出风声,就说户部要取消匠籍,不止是匠籍,盐,茶,边关军户,还有贱籍,商籍等等,全都要取消!”

    士农工商,这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统治秩序,如果取消了,失去了界限,最不高兴的,就是最上面的——‘士’,也就是士大夫阶层。

    马士英听着,表情有些恶狠狠的道:“那我也不客气了,我让人上书,请朝廷取消六科!”

    孙传庭,高弘图立刻看向他,表情几乎是一样的——惊容。

    六科是祖制,是辖制六部最重要的手段,同时,六科也是‘科道’,言官最重要的一部分,‘位卑权重’,他们甚至能封驳圣旨!

    如果有人提出要撤销六科,朝野绝对是会炸锅!


………………………………

第五百八十二章 南来之人

    马士英是左都御史,手底下有的是御史,他想要放出什么风声,太过简单了。

    三人分头不多久,京城里各处就传出奇奇怪怪的种种版本的谣言。

    一处茶楼,刚刚入京的几个苏州士子,听着传言,愕然之后就是大惊。

    “朝廷,要废除六科?为什么?”

    “原因不太清楚,据说是闯贼入京,他们大部分人叛逆,皇上,朝廷震怒!”

    “那也不可!六科事关祖制安稳,没了六科,朝廷拿什么制约六部,确保朝廷的政令通畅?”

    “是啊,难道只有六科的人投降闯贼吗?从内阁到六部尚书,侍郎,大大小小官吏数以千计,难不成都要罢黜?”

    “我还听到一个消息,朝廷这次准备大举革新,没看到大明门外的各衙门都在整顿重修吗?听说啊,元辅要成立一个总理衙门,对我大明进行前所未有的变法!”

    “这,祖法怎么可以轻动?”

    “是啊,那可是我大明立国之本,若是轻动,岂不是要亡国?”

    “不行,我们不能坐等,必须要阻止!”

    “有办法,我们上书皇上,请皇上严厉制止!”

    “不止是皇上,还有朝廷,必须要朝廷明晓其中利害,否则贻害无穷!”

    “我们现在就去找人,不能等了!”

    “二张现在在何处?我们去找他!”

    “听说他们去了九江阁,走走,找他们去!”

    “好!”

    ……

    这样类似的话语,在京中不断流转,甚嚣尘上,渐渐的开始变味。

    状元楼。

    钱谦益正在与一群人诗酒唱和,包括陈子龙,杨廷枢,鼓舞,文震孟等众多江南才子。

    本来众人还很高兴,一杯酒一篇诗,都是江南大才,一起砥砺而行,自是慷慨。

    但很快就有各种消息传来,扫了他们的兴致。

    “你是说,三司会审,决意对那些叛逆进行处决?多达两百多人?”

    “是啊,如此杀戮,太过骇人,我等应当阻止啊!”

    “他们是叛逆,处决是理所应当的吧?”

    “哎,陈兄你是真不懂还是装糊涂,这些是叛逆,后面还要抄家灭族的!”

    “还有‘金銮殿行刺案’,算上去,上万颗人头啊,这种杀法,太祖太宗年间都不多见!”

    “那必须得阻止!我朝向来宽仁,岂能如此屠戮!”

    “钱先生,还请为我们说话啊!”

    “是啊钱先生,此乃大义,不能辞!”

    钱谦益在天启年间就才名远播,被称为‘东林魁首’,纵然天启年间被罢,崇祯朝一直被排斥在朝廷之外,但声名却一直没有下去。

    尤其是随着那些大佬的不断凋零殆尽,他慢慢显得尤为突兀。这一次进京,他的入阁的呼声最高。

    钱谦益听着这些后辈的讨论,也是心惊,面上却很是坦然的微笑,道:“确实义不容辞,待会儿,钱某就去拜会三法司,晚上也会前往周府,求见征西伯。”

    众人都知道钱谦益与周正之父周清荔曾是詹事府的同僚,关系很近,纷纷拍马屁,阿谀奉承不绝。

    钱谦益极其享受这种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