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廷-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是吕大器公然写一道奏本喊冤,朝廷无凭无据的,不得小心安抚?

    但要是不处置,这些喊冤的人必然没完没了,舆论之下,刑部怎么自处?朝廷的压力肯定都在刑部!

    本就举步维艰,又来一遭,怎么受得住?

    张四知沉默半晌,叹了口气,道:“这个案子,刑部做不了主,我去内阁吧。”

    刘宗周点头,道:“最好,问一问征西伯的意见。”

    张四知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起身前往内阁。

    他去找周正,不是自找没趣?要是周正逼他结案,他怎么答复?

    张四知到了周延儒的班房,这才发现,李日宣,李觉斯两人已经在了。

    李日宣回头看了一眼,道:“张博,张采以及冒辟疆等人喊冤,他们的那些关系也找到门口了。”

    张四知皱眉,道:“人证物证齐全,他们喊什么冤枉?是觉得朝廷处置的太宽仁了吗?”

    李日宣嘴角动了动,神情淡漠。

    实际上,作为周延儒的心腹,他们这些人都知道,周延儒二次复出担任首辅,是复社这帮人在摇旗呐喊,助推上位的。

    复社为什么这么干,那是因为掌握了周延儒的一些把柄,以为能控制周延儒,企图以此再现东林党众正盈朝的盛况。

    哪知情况突变,李自成攻破京城等一系列大事发生,打破了他们的美梦,朝局变幻,周延儒也无惧那些把柄。

    双方推推搡搡,暧昧不清过了这几年。而今复社倾倒,眼见覆灭,复社怎么可能还帮着周延儒藏匿,一个不好,就可能拉着周延儒一起下水,鱼死网破。

    张四知也只是顺口答音,顿时醒悟,皱眉道:“他们要干什么?”

    李觉斯道:“他们想要将二张,以及冒辟疆,侯方域等七人摘出来,其他的不论。”

    张四知在李日宣边上坐下,看向周延儒道:“元辅,这件事得尽快了结,吕大器的事情越闹越大,京城谣言纷飞,朝野动荡,这样下去,迟早还要出别的事情。”

    周延儒脸色铁青,复社的那些账他早就想清算,却也没想到会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眼神冰冷,道:“二张可以放,其他人一个不行。你告诉他们两人,我周延儒不受他的威胁,要是再有下次,我将他们连根拔起!”

    张四知嘴角动了动,这一退让,朝野必然会有诸多非议,他们却也只能抗下,本就纷乱不堪,要是周延儒在牵扯进去,可就没法善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这些人就关在刑部,剔除‘二张’,一脉相承的刘宗周不会说什么,张四知有办法操弄,便道:“好,下官来处理。现在头疼的还有吕大器,南直隶就差炸锅,难题都推到了京城。顺天府,大理寺,刑部,都察院都接了不知道多少案子,现在都在拖着,查又不能查,拒又不能拒绝,着实难看。”

    涉及到封疆大吏,周延儒这个首辅也脱不开,拧着眉头思索一番,道:“构陷朝廷大臣是重罪,拿几个明摆着的严惩,杀鸡儆猴。你再去告诉都察院那边,其他由他们去做。”

    一边摆开朝廷的态度,另一边要周正去善后。

    张四知一听觉得是个好办法,连忙站起来道:“是,下官这就去。”

    周延儒又喊住他,道:“西北赈灾那边出事情了,赈灾的钱粮被贪污,挪用,你要想办法查清楚。”

    张四知也知道这件事,并且猜测陈演可能涉案,肃色点头道:“是,下官还会谨慎小心,摸查清楚。”

    周延儒这才摆了摆手,看向李觉斯,李日宣二人,道:“我已经与征西伯谈妥了,他那边的人事安排已经差不多了,我们这边也要加快。尽量不要走关系,选拔才能,认真用事。征西伯的变法虽然引起诸多非议,但也有不少支持,我们不能光看着什么也不做。”

    李日宣,李觉斯恭谨的应着,心里则腹诽。

    不用自己人,难道用周正的人?大明官场,哪一个不走关系?

    周正这会儿正在班房,翻阅着各地的情报。

    黄台吉真的快不行了,已经在着手安排后事。他的那些兄弟要么死了,要么就被他打压的抬不起头,能指望的,也就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的位置正在被不断的拔高,同时,代善也渐渐‘复出’,两人有‘平衡’的模样。

    周正仔仔细细的看完,有些可惜的摇头,道:“可惜不是暴毙。”

    如果黄台吉是历史上的那样暴毙,或许是明朝的一个机会。

    继而又看到了蒙古的情报,蒙古的情况恨不乐观,随着天灾的加剧,草原上出现了抱团以及相互劫掠的情况,这种以往就有,现在正在飞速的加剧。

    并且,除了漠南的科尔沁等,漠北的三大部落,甚至是漠西的诸多部落也有动作,似乎要东来。

    周正仔仔细细的看着,想起了历史上这个时候蒙古应该集体向建虏臣服的事。

    周正双眼眯了眯,自语道:“既然你们动了,我大明也不能缺席。”

    心里默默思索良久,周正猛的向外面喝道:“姚童顺。”

    外面小房间正在做事的姚童顺一惊,连忙进来,有些惊疑的道:“大人。”

    周正很少这样喊话,直接道:“通知张贺仪,拟令,调曹变蛟,满桂的两万骑兵,驻扎甘肃镇。”

    甘肃镇,明朝九镇最西的一关,直面漠南蒙古。


………………………………

第六百七十一章 登门

    姚童顺听着,心里一惊,道:“大人,要将骑兵都调去甘肃镇吗?”

    骑兵就在京城外,在拱卫京城重要力量,如果骑兵走了,京城防御会出现一种‘心里空白’,容易引起恐慌。

    周正合上手里的情报,道:“你没听错。再告诉楚金,军情处也要加强对蒙古,是整个蒙古的渗透,我要知道他们的一举一动。至于多尔衮,将他的五千人打算,分别放到京城的东南西北,严加监视。”

    姚童顺跟随周正多年,知道这个安排必有深意,道:“是否请张尚书,曹总兵,满总兵来?”

    周正点头,道:“嗯,让他们准一下,半个时辰后来。”

    姚童顺记下,而后瞥了眼外面,道:“元辅那边,应该对科举弊案进行了结了。”

    周正拿起茶杯,摇了摇头,道:“他们闹去吧,我们不管。”

    姚童顺看了眼周正,道:“吕巡抚的事情脑袋有些严重,刑部那边,不知道会不会借机做什么。”

    周正喝茶的动作一顿,而后慢慢喝了一口,放下茶杯,道:“他们最好不要。”

    姚童顺明白了,道:“是,小人告退。”

    周正拿过关于南直隶进来变法的事情,不断的暗自点头。

    吕大器做的比他预期的要好,乱子越大,表明效果就越多。

    不一阵子,张贺仪,曹变蛟,满桂三人就联袂而来。

    周正也没有废话,道:“我的意图,之前就与你们说过。本来想着是明年,但蒙古那边最近动作不小,黄台吉怕也要不行了,以防生变,你们先驻扎到甘肃镇,震慑一番。”

    张贺仪沉思着,道:“大人所虑下官知晓,只是现在兵改正在关键时刻,需要有所威慑。加上南方的杨阁老心思不明,这支骑兵是我们最大的依仗,没有了,怕是会引出不可预测的事情。”

    曹变蛟,满桂没有说话,这种朝廷局面的考虑,他们武将一直是极力参与,避免的,周正越是不在乎这些,他们越发恪守。

    周正听着张贺仪的话,轻轻点头,道:“你担心的不是没有道理。不过,一来,我不担心杨嗣昌会乱来,有曹文诏在就更放心。第二,山海关有两万精兵,卢象升随时可以驰援,镇压一切乱子,也不多虑。”

    张贺仪见周正考虑周全了,想了想,道:“那,内阁那边?”

    周正摆手,道:“他们巴不得我调兵离开,无需担心。兵部做好统筹,钱粮,火炮,兵甲等,我会让户部优先安排。”

    张贺仪抬手应下。

    周正看向曹变蛟与满桂,道:“你们二人到了甘肃镇,没事就可以带兵出兵,好好拉练一番,让士兵熟悉塞北,也可以试探着对一些部落出兵,磨练一下军队,谨慎大胆行事。”

    曹变蛟与满桂两人都有些兴奋,久经沙场的人,哪里希望在京里无所事事的养老,纷纷起身,抬手道:“末将领命!”

    周正又认真的嘱咐,交代了一阵子,这才让三人离开。

    坐在椅子上想了想,周正起身去找周延儒。

    西北五省,三省在他手里,有些事情,包括这次调兵,得与周延儒通个气。

    周正在内阁忙活,傍晚才下班回府。

    一到门前,就感觉到了府内气氛有些诡异,门卫一个个笔直,仰头看天,根本不敢看他。

    再到院子里,丫鬟,下人都有些躲着他,隐约在窃窃私语。

    周正环顾一圈,嘀咕了一句,迈步向里面走。

    刚走近门口,就听到有个陌生的女人声音。

    周正一怔,上官清性格清冷,几乎没什么朋友,这还是第一次有女眷上门。

    ‘难道什么来走关系?’

    周正心下好奇,笑着进门,就看到上官清陪着两个妙龄女子在说话,一个语气颇为干脆,另一个拿着手绢,在轻轻擦脸。

    周正扫了一眼就迈步进去,笑呵呵的道:“家里来了客人?”

    他话音未落,客厅里陡然安静,三道目光落来。

    周正还没坐下,心下更加奇怪,看了眼上官清,转向两个客人,一个不认识,另一个以手遮面,隐约面熟,不由得与上官清道:“怎么了?”

    上官清抿了抿嘴,看向周正不认识的那个。

    这个女子起身,轻轻行礼,道:“民女柳如是见过征西伯,这次冒昧登门,是来讨个说法的。”

    柳如是?

    周正打量一眼,倒是妩媚中透着坚毅,妖娆带着清纯,不由得笑着道:“本官在内阁是与钱阁老有些争执,但也不至于柳姑娘登门来兴师问罪吧?”

    柳如是神色一窒,而后道:“民女与钱先生是君子之交,并未有男女之情,征西伯莫要误会。这次来,是为了我妹妹小婉,还请征西伯给个说法。”

    周正这才看向站在柳如是身边,已经站起来的董小宛,更好奇了,道:“我将他从阮大铖手里救下,不感谢我就罢了,怎么还要什么说法?”

    柳如是表情动了下,一时语塞。

    周正这个逻辑确实没错,董小宛被阮大铖拿捏,要献给周正,周正将人带走,放出,确确实实是救了董小宛。

    董小宛越发凄然,眼泪直流,看上去柔柔弱弱,楚楚可怜。想哭,却又不敢哭出声。

    柳如是看了她一眼,越发认真的看向周正,道:“外面有流言,征西伯纳了小婉妹妹,与她情投意合的冒公子愤然离去,而今又下了大狱,小婉妹妹而今凄凉落魄,无法自处,征西伯不应该给个说法吗?”

    这就有些耍流氓了吧?

    周正有些目瞪口呆的看着柳如是,这强词夺理,甚至是蛮不讲理,还是他印象中的颇具风骨的柳如是吗?

    周正看了眼一直坐着不动,仿佛局外人的上官清,有些头疼。

    眼见董小宛偷偷看着他,显然不会是什么一见钟情的狗血桥段,心里猛的一动,周正慢慢坐回椅子上,拿起茶杯,笑着道:“柳姑娘是想我真的纳下董姑娘?也未尝不可,我还没有妾室,多一个没有问题。”

    上官清目光立时犀利如剑,瞪向周正。

    周正恍若未觉,慢悠悠的喝茶。


………………………………

第六百七十二章 风气

    董小宛听着神情一慌,连忙拉住柳如是的胳膊。

    柳如是神色不变,道:“征西伯原来没有妾室,民女也仰慕多时,不知能否一同入门?”

    咳咳

    周正被呛了,连忙放下茶杯擦嘴,有些意外的看着柳如是。

    在他印象中铮铮铁骨的柳如是,瞬间崩塌。

    上官清越发双眼圆瞪的盯着周正,隐忍着没有发难。

    周正继续装作没看见,擦了擦嘴,端起架子,笑着道:“既然柳姑娘这么说了,本官要是拒绝就有些不近人情了。那本官这就吩咐下人准备,三天之内,纳娶二位姑娘入门。”

    上官清本来犀利的眼神慢慢消退,开始若有所思的转向柳如是,董小宛。

    她与周正夫妻多年,知根知底,偶尔开个玩笑会有,但当着她的面直接纳娶两个女人,怎么看都觉得古怪。

    果然,柳如是鼓了鼓脸角,哼了一声,道:“钱先生说,征西伯老奸巨猾,图谋深远,现在看来果然不假。”

    周正笑了声,没有说话。

    柳如是看了董小宛一眼,沉色道:“征西伯,话既然已经说到这里,民女也再兜圈子,民女希望征西伯秉公办案,将冒公子等人放出来。”

    这才对嘛。

    周正看着两个女人,摇头道:“这个案子落在刑部,你们都知道,刑部尚书张四知是元辅的人。这个案子我也关注过,人证物证确凿,不过应该没有牢狱之灾,等个把月,案子结了,你们就可以相聚了。”

    董小宛越急,俏脸发白。

    柳如是盯着周正,道:“征西伯应该很清楚,冒公子是被牵累的,他并没有参与行贿阅卷官,也没有科举作弊,‘永不叙用’太过严厉,有失公平。”

    周正重新拿起茶杯,若有所思的道:“他无不无辜我不清楚,但要是这么不清不楚的就放出来,对天下士子就公平吗?柳姑娘,你跑来我这里说这些无用,钱阁老的面子,救出一个冒辟疆还是绰绰有余的。”

    柳如是鼓着脸角,盯着周正说不出话来。

    她与钱谦益相识在崇祯十一年,只是匆匆在复社大会上见过一次,再相遇是去年,崇祯十三年,两人文章唱和,颇有些惺惺惜惺惺,但就在两人要进一步的时候,钱谦益忽然入京,谋求官位,无暇顾及柳如是。

    这么一耽搁,就是一年,近一年两人并未通信。

    也就是前一阵子,钱谦益似乎闲下来,想起了柳如是,两人再次通信,柳如是也见复社北迁,跟着就过来了。

    所以,柳如是与钱谦益的关系是由热转冷等待复苏的阶段,时隔一年,两人现在都有些陌生,柳如是也不方便直接登门,私下约见更是不合适。

    这也是她厚着脸,来找周正的原因。

    上官清在一旁听明白了,看着董小宛凄艾之色,抿了抿嘴角,忽然出声道:“用银子。”

    周正眉头一挑,瞥了眼上官清。

    上官清不动声色的拿起茶杯,低头喝茶。

    柳如是看着周正夫妻俩的动作、表情,眨了眨眼,心里忽然间觉得有趣。

    董小宛则好似抓到救命稻草,转向上官清身前,连声道:“夫人,你说的是真的吗?用银子能把冒公子救出来?”

    上官清低头喝茶,喝了好一会儿,喝不下去就侧头看向外面,仿佛外面有什么动静一样。

    柳如是看出来了,拉了下董小宛,转向周正道:“民女冒昧来访,打扰征西伯,还望见谅。”

    周正笑着起身,道:“柳姑娘客气了,我家夫人没有什么朋友,懒得今天说了这么多话,有空就常来玩。”

    上官清对于周正话里的‘嘲讽’翻了个白眼。

    柳如是笑着应着,拉着董小宛快步走了。

    上官清见两人走了,抿了抿嘴角,轻声道:“挺可怜的。”

    周正看向她,知道说的是董小宛,这样的女子与冒辟疆,注定多灾多难,难以长久,也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

    周正想着董小宛,柳如是等历史上的结局,也是摇头一叹,道:“这冒辟疆在策问里大放厥词,被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当做法宝,他自己也上赶着往前冲,即便我不说话,也有的是人打压他。这冒辟疆在江南是风流才子,家里妻妾满堂,董小宛真的嫁过去,也未必有好日子过。”

    妻可能好一点,妾是没有地位的,经常被拿来送人,一个不好就被卖出去。董小宛在秦淮河名气极大,要是后院争风吃醋,怕还不如单着呢吧。

    上官清轻轻点头,看了眼周正,眼神笑意一闪。

    周正说了这些闲话,道:“慎儿,恪儿你盯一盯,也不要逼得太紧,我现在顾不了他们太多,又是课业的关键时候。”

    上官清嗯了一声,道:“大嫂盯的很紧,悭儿有几次都想跑去天津卫找爷爷。”

    周德悭,这是周方的儿子,周府的大公子。

    周正笑了声,道:“叫他们过来吃饭,我考考他们。”

    上官清应了一声,命下人准备开饭。

    柳如是与董小宛从周府出来,迅速筹集银子,准备用银子开道救人。

    说来也巧,恰好周延儒准备妥协,大事化小,冒辟疆等人又涉入不多,就被‘革除学籍’,放了出来。

    按理说,董小宛为了他跑前跑后,还撒了不少银子,冒辟疆应该感激涕零,重归于好,偏偏冒辟疆却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痛骂了董小宛一顿,扬长而去,直接离开京城,回江南了。

    董小宛哭的是伤心断肠,大病了一场。

    而接着柳如是与钱谦益的进展也受到了影响,两人的关系似乎戛然而止了。

    礼部的李觉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上了一道奏本,指责江南士人风气败坏,士人长期与妓女厮混,整日在秦淮河上迷迷荡荡,奢华无度,颓堕不堪。

    这道奏本一出,迅速有人跟风,奏本里尽皆是什么‘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等等,对江南的名妓文化进行大加鞭笞。

    明朝对贱籍,尤其是妓女是有着严格制度的,士人是严谨狎妓,更别说纳娶了,但到了而今,这些早就破败不堪。

    历史上,钱谦益更是将柳如是以正室之礼娶进门,朝野也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反而是文人骚客大加赞颂,成为一时美谈。

    到现在情况有些不同,一来,钱谦益是阁臣,纳娶一个名妓有损声望,二来,朝廷在变法,局势微妙,是非太多,钱谦益不敢也不想平添麻烦。三来,这件事突发的有些奇怪,钱谦益谨慎之下,也就不动声色的与柳如是保持了距离。


………………………………

第六百七十三章 安排

    安和元年,也就是历史上的崇祯十四年,五月。

    周正坐在班房里,正在看着四川来的奏本。

    随着陕西之乱被平定,秦良玉等也腾出手来,对川贵交界的土司进行强力打击。

    这里的土司异常强大,在天启三年就曾有十万大军围攻成都,四川差点陷落!

    有了朝廷的强力支持,川贵两省总兵,合计五万大军的征剿,彻底平定西北似乎就是时间的问题。

    周正认真看完,又拿起一道,这是赵率教的奏本,他在云南盯着吴三桂等叛军。

    吴三桂等人似乎也知道重返大明无望,转而经营在缅甸的地盘。

    缅甸内部正是乱的时候,实力不济,连翻败仗,发信给赵率教,希望两边联手,赵率教上书,询问周正的意思。

    周正笑了声,回复了个‘隔岸观火’。

    不知道隔了多久,姚童顺悄悄进来给周正添水,见周正空闲了,这才道:“应该是元辅那边出手了,看似是针对钱谦益,应该还是为了堵住复社那边的嘴。”

    姚童顺说的是李觉斯公然上书,针对江南名妓风气的事情。

    周正拿起茶杯,道:“这么说来,元辅那边,确实有不少把柄在复社人手里了。”

    姚童顺道:“元辅以往的那些事情,瞒不过多少人。”

    周正喝了口茶,道:“吕大器的事情,怎么样了?”

    姚童顺笑着道:“张四知的手笔,一面敲打一边安抚,已经降下来了,没有之前那么热闹了。”

    周正有些满意的笑了,道:“元辅既然这么有善意,这样吧,他的那些任命,就过了吧。”

    姚童顺也笑着,而后道:“近来有人不断呼吁恢复‘科道’,元辅那边的态度有些模糊。”

    周正对于‘科道’,或者说‘言官’二字有着深刻的抵触,大明这么多年坏就坏在言官上了,多少事情,多少人葬送在他们手里。

    周正沉吟片刻,道:“没商量。”

    这是周正一贯的态度,姚童顺不意外的应下,犹豫片刻,道:“大人,钱粮,有些不够用了。”

    纵然周正抄没了那么多的宗室勋贵高官等的家产,但对于破烂的大明,加上各种支出简直是无底洞,再多的钱粮也不够。

    姚童顺说的‘不够’,并不是周正的钱粮要见底,或者说透支,而是相对于庞大的支出,长远的看,无法持续支持下去。

    周正点头,心里斟酌一番,道:“未来两年是不指望税务能有多少,还得举债,告诉高弘图,要他加快淘汰旧币进程,举债幅度可以大一点,利息高一点,时间拉长一点。”

    朝廷向天下借钱,这件事怎么说都不好看,而且前列很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