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实矍┒ā堵辣纯撕驮肌罚⒈Vげ辉俨迨值乱庵臼挛瘢乱庵救暾秸秸诙锥唯D―丹麦阶段落下帷幕,新教势力惨败,神圣罗马帝国势力伸延至波罗的海。
其后不久,受神圣罗马帝国雇佣的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内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而这引起了长期称雄北欧的瑞典王国的忧虑,瑞典王国害怕一旦神圣罗马帝国真的拥有这样一支强大舰队,瑞典王国将丧失在波罗的海地区长期以来的优势地位,并将会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直接威胁。公元1630年7月,基于自身安全考虑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率领约一万三千瑞典军,在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的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启了德意志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布莱登菲尔德会战,是1631年9月17日爆发于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布莱登菲尔德地区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的决定性战役。在此次战役中,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所率领的瑞典和萨克森联军击败了由神圣罗马帝国老将蒂利伯爵所率领的帝**队,带领“新教”势力取得了三十年战争初期以来被系统性地击败后的第一次重大的胜利,极大增强了新教联盟信心,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封建势力,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故有“改变世界之战”之称。
“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主要的结果,就是它保证了您家乡的德意志诸侯不会被迫改宗为您的天主教,或者经受罗马那里的教廷的宗教裁判。我说的对吧?”弘毅有些挑衅的看着汤若望。
“唉!天主教陆军一败涂地,路德教派所谓‘抗议宗’的确取得了卑劣的胜利,却是趁着天主和圣母打瞌睡的时候侥幸而得的!”汤若望喃喃说道,其中的道理似乎连他自己也不能笃信。
“呵呵,老玛法不必遗憾!公教也好,正教也罢,包括这个抗议宗【新教】,我们今日先不说他,改日我若有机会,自然会给您一个交代!今日……”
弘毅笑着宽慰。看来今后这所谓三大基督教教派之间的矛盾,足可以让自己运筹帷幄一番的――弘毅如是想。
“啊?天主赐福、圣母显灵!小爷,奴仆我为您愿意肝脑涂地!”不等玄烨说完,汤若望早就起身,按照中国礼仪深深一揖!
“老玛法快坐,我们今日先说一说这布莱登菲尔德战役的战法!”弘毅也起身扶起汤若望,再一次将话题引领回来。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一些很有有意思的知识点:金尼阁抵达中国以后,对中国的政治、历史、宗教、语言等都有一定的研究。他是第一个把五经翻译成拉丁文的人。1626年,他在杭州将翻译成拉丁文的五经付梓,定名《pentabiblion sinense》。同年,金尼阁将《西儒耳目资》付梓,它是第一部运用音素字母对汉字标音的字典。此外,金尼阁还是第一个系统地编写中国编年史的西方人。他还曾将利玛窦的意大利文回忆录手稿翻译成拉丁文,以《利玛窦中国札记》为名刊行。金尼阁曾经与福建举人张赓合作选译《伊索寓言》,定名《况义》。第二次抵华以后,金尼阁曾订有庞大的译书计划,但由于金尼阁的过早逝世,计划并未实行。金尼阁所带来的七千多部图书也因为无人问津而逐渐散佚、流失。
'2' “选帝侯”是德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这个词被用于指代那些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权利的诸侯。此制度严重削弱了皇权,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章——罗刹军力说(四)
“汤老玛法,既然布莱登菲尔德战役如此关键,罗刹国不会无动于衷,是吧?最为关键的是,以机动与火力为基础的新战术第一次战胜了以数量加长矛为基础的旧战术,显示了改革过后的瑞典军队的素质,已经远远优于旧式的欧洲诸**队了。所谓‘新教’联盟打败了‘公教’联盟,你们的教廷就不能只是怨天尤人,而应该从罗马式步兵方阵的末日和新式火器的崛起中找出原因啊!”弘毅深入分析着。
“小爷您说的是,我一定会提醒罗马的红衣主教们的,就说这是来自东方的伟大圣徒、皇室贝勒、您的善意提醒!”汤若望十分感激。
“呵呵,我倒是更关心罗刹是如何从古斯塔夫二世那里学习这一点,并且迅速加以自己的运用的!”弘毅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理解往下讲述起来——
受当时的瑞典的影响,俄国在此时已经先后创建了六个“欧式军团”。这些军团的组成人员的确一改十五世纪俄**队的老路子,呈现出比较多的多样化,包括失去领土的贵族、低等级的波雅尔成员、哥萨克以及自由民。但事实上,该军团更喜欢招募选择破产的原上流社会绅士,但这种人在军团中只有区区60人。
更重要的是,这种新式部队也引进了新的军队组织结构——每个团用“连”这一新型编制代替原有的“百人队”,每个团拥有8个连。每连各有120名火枪手和80名长矛手。军团军官数量共176人,包括一名上校、一名中校、一名少校、一些上尉和其他一些低级尉官,还包括一名军需官、一名军医、一名书记,以及若干的中士、下士、鼓手和翻译官。而这一点,像极了古斯塔夫二世军团编制!
至于此时俄**队的训练,通常是聘请欧洲那些刚经历过1618年至1648年间的“三十年战争”,拥有丰富经验的外**官、特别是瑞典人教官监督训练。每连在行军前进的时候,需由其上尉在前面带队,而其他低级尉官则负责押后。军士长负责带领军团里的长矛手,中士们则分布在长矛手的两侧。下士们在军团的右侧。鼓手则被安排在第三排和第四排火枪手之间的位置。
与此同时。俄国效仿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也开始创建“雷特尔”新式骑兵和龙骑兵团。这些骑兵来源也同样是自由民、低等级波雅尔成员以及其他相对更穷困的贵族。不需要服役的修道院和贵族家庭们也被要求提供雷特尔骑兵,具体是每拥有100立方码的土地就要提供一名骑兵,这是传统的俄罗斯式的封建骑兵供给体制。每个骑兵团拥有12个连。每个连167人。另外。此时的俄国已经创制了拥有12门轻型火炮的炮兵连。在1632…1634年间的“斯莫棱斯克战争'1'”末期。俄国已组建了10个这样的新式军团,总人数超过17000人,但在战争结束后还是按照老传统迅速解散了。
至于所谓“常备军”。俄国业已在南方的国境线上建立了。为了应对鞑靼人的需要,俄国人创制了总数约8000人的龙骑兵和步兵团,作为南线的边境军团,招募的兵员不仅包括自由民,也包括农奴。这种新式的“农民军”跟以往那种有战事了召集来,仗打完了就回家种田的部队不同,而是正式的常备军,士兵们定时领工资,军服,武器和食物。这些边境军团总数一度达到13000人,不过后来却逐渐消减之不足一万人的规模。至于著名的哥萨克,弘毅估计当下在俄**队中,最多两万人而已。
“也就是说,现如今,罗刹如若发动大战,即使是倾国之战,能用的老兵应该不超过六万人。加上全国的青壮年,总数不会多过十六万!而大清八旗足足三十万之巨!”弘毅大胆判断道。
“小爷算的极准!不过……”汤若望点头称是的同时,似乎又想起什么,吞吞吐吐的不知道说不说。
“不过什么?还请老玛法据实以告才好!”太好了,果然有后世的浩如烟海的资料所不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弘毅急切追问。
“小爷,据澳门来的同会兄弟的书信,说去年以来,罗刹国内似乎流行起一种可怕的疾病……它随着肮脏的老鼠或是跳骚而来,最初症状是腹股沟或腋下起有肿块,然后皮肤会出现可怕的青黑色斑块。染此病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在三天之内悲惨的死去……十分的可怕啊……看来天主还是显圣了,借以惩罚那些心愿不坚定的所谓正教的教徒。不过,不过老臣还不能肯定书信中所言十分准确无误。”汤若望现在真的不敢在无所不知的小玄烨面前信口雌黄了。
“可怕的疾病?难道是……黑死病?black…death?”弘毅大吃一惊,或者说大喜过望!
“正是,我的小爷!可怕的……黑死病!”汤若望一面应诺,一面情不自禁的在胸前划着十字架。
说起这个黑死病,其实就是鼠疫,是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中世纪欧洲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瘟疫之一。14世纪黑死病瘟疫爆发期间,欧洲人口总数的30%以上就是死于其手。当时的欧洲人,言及黑死病必然是闻之色变的!
不过,弘毅只知道到了十七世纪,欧洲几次“黑死病大流行”,却不如十四世纪的规模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1629年到1631年的意大利瘟疫、1665年到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还有现在尚未发生的1679年维也纳大瘟疫、1720年到1722年的马赛大瘟疫,以及1771年的莫斯科瘟疫。却没有史料明确记载眼下、也就是1655的俄国也正在经历一场黑死病瘟疫!
“您的耶稣会兄弟说没说什么时候起的瘟疫?”弘毅试探着问道。
“哦,仁慈的圣母啊……”汤若望慢慢从祈祷中回过身来,回答道:“他说,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在罗刹的莫斯科泛滥开来了,那里的居民十之二三就会被夺去生命……”
“去年?1654年?十之二三?”弘毅睁大了眼睛,死死盯着汤若望,并且不知道是悲哀还是惊喜,只是重复这两个数据。
“是的,我的小爷。”
“好!……好可怕啊!”弘毅脱口而出叫了一声“好”,立即想起在一位以仁慈标榜自己的耶稣会教士面前,万万不能麻木不仁,急忙改口。
其实,他的心中却是另外一番分析——一般的黑死病一定会流行散播两到三年的,这期间,即使按照25%、而不是30%的死亡率计算,莫斯科的人口也会锐减四分之一的!这鼠疫可不会畏惧权贵,也不会嫌贫爱富,那些俄国的各色民人成批的倒下,莫斯科公国的兵员补剂就成了大问题。
“是啊,可怕至极。老臣会为他们做个祈祷仪式的。”汤若望可不知道弘毅此时的真实想法。
“嗯,辛苦老玛法了。希望您的主赐福于可怜的这些正教教徒。”
说归说,真要赐福他们了,我下一步的大计如何施展?弘毅真觉得自己“腹黑之极”!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斯摩棱斯克战争(1632年–1634年)是一起发生在波兰立陶宛联邦和沙俄之间的武装冲突。1632年10月,沙俄为了重夺曾经是俄罗斯属地的斯摩棱斯克而发起了这场战争。虽然在这次战争里的各场小战役中,双方互有胜负,但最终俄军主力部队在1634年2月投降并签署了波尔亚诺夫卡条约。条约中俄罗斯承认波兰立陶宛联邦对斯摩棱斯克的主权,但实际上这一条约只维持了20年,随即爆发了新的波俄冲突,并导致波兰立陶宛联邦再次丢失对斯摩棱斯克的控制。(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一章——罗刹军力说(五)
实在是“装仁慈”装不下去的弘毅,急忙摆脱“黑死病”这个话题,转而说起了当前俄**队的火器配置。当然,是弘毅按照自己掌握的知识说给汤若望听,或者说让他来评判对错——
众所周知,16世纪世纪中期俄军的典型武器是“皮肖(pishal)”火绳枪和少量的滑膛枪。一直到了17世纪的后50年,燧发枪才开始在俄国出现,许多老旧的皮肖火绳枪也被改造成燧发枪。在小玄烨所在的1655年前后,早期来福枪(有膛线枪)也在俄国出现了,不过因为造价太高昂,所以非常稀少。也就是说,现在的罗刹,还是以老式的“皮屑火枪”为主要装备的。
此时,俄国本土的军工厂产量有限,比如莫斯科南边的土拉(tula),被限制每年只能生产2000支皮肖火枪,因此俄国从这个时代开始就向西欧大量购买军火,比如1631年一年就购买了19000支火枪以及5000把军刀。1647年,为了准备对波兰战争,沙皇进口了2348对欧式手枪,1660年战争中又进口了2000对。原本要求每个骑兵配备一对手枪,但俄政府考虑到数量不足,所以他们也要求许多贵族骑兵配备皮肖火枪以减少手枪需求。
皮肖火绳枪大而笨重,所以很多骑兵宁愿使用簧轮手枪,皮肖火枪装填火药步骤烦琐和麻烦,而且射击精度不高。曾有人目睹某个叫雅各布的俄军士兵是如何在练习中误伤日尔曼翻译,把士兵的衣服打出弹孔的事故的。
特比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这个火器盛行欧洲的时代,俄国的非正规军,以及贵族们的随从在上战场的时候仍在使用弓箭。这一点,弘毅尤其“满意”——至少和咱们大清处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吧,说不定弓箭质量和射箭技艺还不如咱们呢!
这一时期,俄军当时还要大量使用土耳其、波斯、波兰、匈牙利式的军刀和匕首。罗刹人之所以只能少量进行本土武器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足够高质量的铁矿,于是他们只能从国外进口。比如1629年。他们就向瑞典购买了25000普德(pud。重量单位,25000普德大概相当于4270吨)的高价铁矿石。1628年,罗刹在乌拉尔山脉发现了优质铁矿脉,但早期产量不给力。1629到1630年。每年只出产63普德(大约一吨左右)纯铁。这点量只做出了20把枪,一些铁锚和一些钉子。不过从此开始,乌拉尔山脉就成为俄国著名冶炼基地和锻造场。
尽管缺铁铸枪。不过在俄**工业还有一项古老技术,那就是青铜铸造。在17世纪30年代的斯莫棱斯克战争中,罗刹就有151门大炮和7门臼炮。而且龙骑兵还有他们自己的骑炮兵部队!
交谈中,弘毅意外得知,早在莫斯科公国时期,他们的炮兵就以训练精良、技术精湛著称,实乃优秀兵种!这让弘毅大感意外!
原来,当时的俄国炮兵们每个月可领到现金的工资,面包和盐。因为这个兵种对经验,对技术能力要求很高,对出身没什么要求,所以许多炮兵都以此职业为荣,因为干这行的都有真本事。因此跟其他职业不同,这个兵种讲究师傅带徒弟,技术的传承性很重要,而这些炮兵也都非常敬业。
汤若望甚至举了一个例子——利沃尼亚战争中,1578年10月21号在凡登(venden),许多莫斯科公国炮兵因为无法安全的把火炮转移出战场,所以他们也拒绝撤退,坚持要守住他们自己的火炮,真正做到了 “人在炮在,炮丢人亡”……
*
*
“老玛法,火炮之厉如今朝堂上下已然知晓。咱的火器营,还有那个火器研究院,还要抓紧筹备。第一批选用的旗人和民人子弟,可是停当了?”弘毅感慨一番罗刹炮兵的忠勇之后,顺便想起手头还有一桩要紧的皇差还没办结,急忙发问。
“回小爷的话,九月初一日朝廷此事议定,并刊行了《大清火器营火器教习研究院招生律例》,拟在京师年满七岁、不足十岁的八旗子弟中,招收火器学徒第一期三十人,满蒙汉各十人,同天子门生。只是这民人嘛……”汤若望有些拿不准——原来的圣旨里面可是只字未提什么民人的事情。
“民人子弟有些时候更知道上进!要不然罗刹国主伊凡为何要颁行《兵役法典》,还不是为了破除他们那个‘门第制’的弊端?”弘毅这几日的思路已经大为开拓了,就是比十天前的自己都长进不少。
所谓俄国的“门第制”,即波雅尔贵族们根据家族先代的出身和职官确定其家族后人的长幼尊卑及其在国家机关中所任职位的一套严格的任官制度,大公对此无权干涉。也就是说,每一个家族和这个家族的每一个人在同其他家族和其他人的关系中都保持着一定的、固定不变的地位,他们的官位必须保持相应一致。
到16世纪中叶,门第制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复杂的计算方法。有时,显贵们为了论职位往往要追溯到祖宗八代以前。这样一种陈腐、落后的制度弊端百出,而显贵们却还乐此不疲。那时未占据更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很丢脸的事, 但因固执而当众受鞭打却不被认为很丢脸,甚至被视为傻瓜也并不丢面子。因为出身与官位挂钩,而官位则关系到物质财富的多寡,所以显贵们千方百计追求自己的出身,以使其职位显赫。
门第制在军队中的危害可想而知。军队中的重要首领都要从波雅尔贵族中选拔,无论有无指挥才能,只要显贵即可为帅,故而经常导致作战失利。一位编年史家写道,1530年进攻喀山时,俄军由于格林斯基将军同别利斯基将军之间因谁先入城的地位之争而没有占领城市。接着,1547…1548年,1549…1550年俄军两次进攻喀山均由于门第之争导致败局,难怪沙皇伊凡四世抱怨说:“不管派谁和谁去干什么事,总会发生官职的争夺,致使我们做事找不到稳妥的感觉。”
军队的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对外政策、关系到沙皇的疆土和臣民、关系到贵族的物质利益。军队中的门第之争既有损于国家,也有害于珍视它的波雅尔贵族自身,甚至激起广大中小贵族的强烈不满,废除门第制故而势在必行,《兵役法典》应运而生。
“依我看,这三十名满蒙汉旗人子弟之外,再增加十名民人子弟,不论出身贵贱,只求聪颖好学之子。此事不必再去讨饶皇阿玛了,我们就定下来便好!既然咱们的研究院主要是学习制作和实用火枪及火炮,那么,就要特别对那些学习火炮的学员格外关注,炮兵是……哦,将来一定会成为战争之神的!”弘毅又引用了一句“后世”拿破仑的经典论断。
“嗻!”汤若望顾不得细想,先应承下来再说。
“况且,罗刹之炮兵自成一派,许多地方是我们可以吸收借鉴的,所谓去粗取精。我看,就像您刚才说到的那个战例,罗刹炮兵的坚定和信念,就值得我们大清明日的炮兵去学习!要当炮兵、攻城拔寨,首先要有视死如归、炮存人在、炮失人亡的决死勇气和信念才行!”弘毅补充道。
“信念?您是说……”汤若望突然两眼放光——
信念啊,什么最有信念呢?
(本章完)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未完待续。。)(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
第二百四十二章——翻译重要性(一)
简单一个词“信念”,就让汤若望如获至宝。看着洋老头眉飞色舞、目光炯炯的溢于言表的那个兴奋劲,弘毅十分满意自己刚才的一番巧妙暗示。
“呵呵,老玛法,‘信念’在您这里自然有您的理解不是?再说了,罗马学院的见习修士们,也不一定将来都能‘晋铎’不是?是不是还有好多人成为了数学家、天文学家、艺术家?您的兄弟邓玉函不就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嘛!既然如此,学生中出来几个军事家也就不足为奇了!是吧?”弘毅笑着阐释道。
“啊!老臣替我的教区里那些贫苦的平民孩子,感谢您的恩典!说实话,他们之中的确有许多聪慧的小家伙,除了衣着吃食,他们并不比贵族的子弟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强一些!”汤若望大喜过望。
“好,您就多多费神,抓紧督办此事吧。争取……争取在来年开春就兴办起来咱们的大清火器营之火器教习研究院,招收齐了这第一批四十名学员!”
“嗻,老臣绝不辜负您的希望,一定让天主和圣母的意愿在大清得以兑现!哈哈,到那时,沙皇就等着后悔成为什么‘正教’的信徒吧!哈哈!早晚,沙皇还是要皈依公教的!”看得出来,汤若望是真的很开心!
这是因为,要追求所谓的“信念”,在他的理解中,首选就是天主教教义!况且还会有一些天主教徒的子弟通过他的帮助得以进入大清火器营的“火器教习研究院”,成为天子门生。进而取得官身。假以时日,这一批教徒就会大有作为的……
但就在此时,他却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小玄烨有些不满的插话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