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的!”
别克托此时更像是一个名誉和智慧都遭受到无端侮辱的中世纪骑士,而忘记了自己的“包衣”身份,回答的言简意赅。
“别克托,我欣赏你的勇气,特别当你用它来捍卫荣誉的时候!”弘毅却突然出人意料的加以鼓励,这让别克托以为小爷是鼓励自己这么做的,急忙应答道:
“请主子放心,我会将手套亲自扔在他的脸上,然后绝不会让他卑鄙的活在这个世上!”
弘毅满意的笑了,因为别克托的血性尚存!
至于“手套”,别克托是用了欧洲的一种决斗惯用宣誓方式。如果一方感觉自己被侮辱,他会向另一方提出挑战,其做法是做侮辱性的动作,尤其以把手套扔到对方面前最为典型。英语成语“throwing… down…the…gauntlet”(扔手套)就是提出挑战的意思。
这个做法源自中世纪习俗:爵士被授予爵位的时候,要被仪式性地扇一耳光,就像很多欧美大片中,长者突然在受到奖励的年轻人脸上来一个温柔的耳光,其实他的原始意思,就是表示:这是你最后一次“受冒犯而不以十倍报复”。
因此被手套扇耳光的人要么接受挑战,要么承认受辱。不过和很多人认为的不同,用手套打脸不算是提出挑战。提出挑战后,双方各指定一个“副手”,由他们决定无人打扰的“荣耀场所”。决斗一般在黎明进行,其目的也是避免打扰。副手还负责检查双方的武器是大致等同的,并证明决斗的公平性。
决斗的终止方法有以下几种,由挑战者选择:只要一方受伤——即使是小伤,决斗就终止;一方受重伤而无法继续决斗时,决斗终止;一方受致命伤后,决斗终止。但决斗经常因为无法就决斗方法达成一致意见而被取消。
“但你想过没有,你现在是在我大清!大清律例明载:禁止私斗,否则严惩!况且你们现如今都是朝廷命官,传了出去,岂不坏了我的大事?”弘毅此时才是扼腕长叹。
“大事?主子的大事?”别克托这才发觉自己太自以为是了,急忙垂下了高昂的头颅,变回了恭顺的奴才,谨慎问道:“主子的大事是?”
“你们罗刹降人不可自相残杀,而要团结一心,做好阿尔巴人!”弘毅盯着别克托的眼睛,一副充满期待的神情。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在17和18世纪早期,决斗大多是用剑来进行得,知道18世纪晚期开始,自英格兰兴起,决斗更普遍使用手枪,剑和手枪决斗在整个19世纪共存相伴。(未完待续。。)
………………………………
第三百四十八章——阿尔巴人队(卅三)
“主子,似伍郎格里这种卑鄙小人,奴才不屑与他为伍!”
别克托闻听小爷要他与自己的仇人和睦相处,还要团结一心,下意识就出言否定,一边说着,还煞有介事的挥舞着右拳,似乎两人之间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事情到了如此田地,已经再明白不过了――他别科托夫中了伍郎格里这个老狐狸的奸计!当日自己要对付斯捷潘诺夫,老狐狸不同意。现如今事态越来越明朗,明明是小爷留着他的狗命有用处,伍郎格里却撺掇自己去逼死斯捷潘诺夫。
可惜自己果然中计,伍郎格里正好“一石三鸟”、“顺手牵羊”――一来成功调拨了自己和小爷之间刚刚建立起来的信任;二来他伍郎格里取代自己而上位;三来这刚刚成为一个牛录的阿尔巴人队,顺理成章就归到他伍郎格里麾下,成为新的“俄罗斯人队”!
此仇不报不丈夫!
“别克托,你想过没有,伍郎格里为何要设计陷害与你?而我,为何却要你忍辱负重,做阿尔巴人?”弘毅不急不躁,也跟着挥了挥手,继续耐心问询道。
“这……奴才不知,请主子赐教!”
“嗯,我来告诉你。伍郎格里之所以图谋对你取而代之,是因为他骨子里有股争强好胜的本性。你没归顺之前,罗刹降人之中就属他最为出类拔萃,尽管才是个正五品的分管佐领,但至少是了了十数名罗刹人的头领。你的横空出世。的确是抢了人家的饭碗的!”
“这……”
别克托一想到自己通过供出自己的首领而高官得坐,心中的确认同小爷的见解,也就沉默不语了。
“偏偏他又入华较早,难免沾染官场恶习,学会了写个下三滥却十分管用的手段,又用在了你的身上。不怪他,怪周遭啊!”
“……”
别克托没有说话,因为他没明白。
“所以,我希望你能保持今日这份简单执着的血性,晚一些沾染周遭官场的恶习。”
这一次。别克托听明白了――他甚至想到了临来之前。自己对神甫谢尔盖的一番编排,顿时有些不好意思起来,急忙跪奏道:
“奴才记下了!”
“嗯,好!起来。”弘毅甚至坐在那里伸出了一只手。极尽关怀。
“你再说说。为何我要你忍辱负重。早日做一个纯粹的阿尔巴牛录章京?”
“奴才愚钝。”别克托此时只敢也只能实话实说。
“至于这阿尔巴人,说来你也应清楚,就是罗刹人称之为阿尔巴津人。”
“主子。这我知道。可为何您还要用罗刹人的称呼来给我们命名呢?”别克托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罗刹人的称呼?哈哈,你这个却是有所不知了。其实这阿尔巴津人,还恰恰不是罗刹人叫出来的,而是用了我大清属民之名而已……”弘毅满意的结果了话题,给别克托免费上了一课,当然是截止到顺治十二年的史料――
17 世纪中叶,正在中国朝代更迭之际,俄国入侵者的脚步踏上了中国黑龙江流域的土地,首当其中的就是雅克萨。那里本是索伦部达斡尔人的领地。清崇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皇太极征索伦部,烧毁了原有的雅克萨木城。其后,索伦部达斡尔人首领“阿尔巴西”在旧址兴建新城。顺治八年,俄罗斯人攻占该城,遂以阿尔巴西之名,命之为“阿尔巴津”。
自此之后,清俄双方围绕雅克萨展开来旷日持久的争夺,直到1665 年,俄籍波兰人切尔尼果夫斯基纠集84 名罪犯一同逃到黑龙江流域,重新占领了被清军废弃的雅克萨。当时; 由于清朝政府正在应付吴三桂的叛乱,无暇顾及东北边防,只好任由俄国入侵者盘踞在雅克萨城堡及其周边地区,大量的殖民者聚集到这里,直到康熙22年、24年、25年,清曾多次派兵进剿,最终占领该城。期间,多有俄罗斯俘虏和哥萨克投诚,遂被遣至京师。俄罗斯人,便称之为“阿尔巴津人”。
“原来阿尔巴人和阿尔巴津人都是大清达斡尔人头领的名字!”别克托恍然大悟。
“所以,这名字出自大清,却也被罗刹人惯用,所以我才要你们改成阿尔巴人!”弘毅很满意别克托的理解能力。
“奴才明白了!”
“那你知道你们阿尔巴人会在我大清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吗?”弘毅继续深入问道。
“回主子的话,那还用说?”别克托成竹在胸。
“哦?说来听听?”弘毅很感兴趣。
“奴才早就听闻那个……呃!那个卑鄙的伍郎格里说过,他被俘之后就在盛京为军前披甲人'1',还有另一些来自罗刹的逃人,如卡尔梅克人,以及其他因各种原因逃离西伯利亚的异族人。他们除却侦查罗刹敌情外,多以招降、招安为业,阵前总要用罗刹语对那些被蒙蔽了的罗刹人晓以利害,让他们早日归降我们伟大的博格达皇帝!”
别克托尽管对伍郎格里还是愤懑难平,却最终据实而奏。
“不错,说的在理。但,在我看来,你们入华之后,作用却远远不止于军前这点功绩!”弘毅频频点头,却要更加深入!
“奴才愿为主子肝脑涂地!”别克托闻听自己前途远大、作用非常,顿时兴奋起来。
“好,你听我说!”弘毅整理心思,将自己预谋已久的“阿尔巴人将在清朝政府中发挥的特殊作用”和盘托出――
一为语文通译之人。随着苏武湖地区大清军事动作的常态化,中俄两国未来在经历一番争斗之后。最终还是要坐下来面对面的沟通的。届时,商品往来必定日趋频繁,来京的俄国官方使团和贸易商队也会越来越多,如尤里等被清朝政府授予官职的罗刹降人,因他们熟练地掌握了满汉语言,大清必定会发挥他们的长处,一般会让他们在俄国使臣或俄国商队来华时做翻译工作,协助理藩院翻译中俄两国往来文书,并对新的被俘的俄国人进行审问。在弘毅的打算理,他们甚至还应该担任将来开设各种“官学”的俄语教师。为培养俄语翻译人才做出贡献。
二为商贸经济之人。别克托他们还可以充当中俄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经纪人。在来华的俄国商队逐渐增多、在双方交易数量和次数增多的情况下。阿尔巴人可以凭借自己对中国和俄国双方语言、文化都了解的优势,积极地发挥中间人作用。他们可以为俄国商人介绍中国大商人,给双方提供交易清单。闲暇之余,他们还可以引导俄国人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为其讲述发生在中国的新闻。和从俄国来的商人一起出席宴会。品尝美味佳肴……当然,他们在为俄国商队服务时; 都可以从中提取佣金,佣金额甚至可以是交易额的3%…5%之多。比现行关税还要丰厚!
三为暗中监视之人。阿尔巴人还发挥着暗中监视来华俄国人在京活动的重要作用。当罗刹使臣和商队在北京活动时,这些中国籍的俄罗斯人完全可以变身为“特务”,监视罗刹人的一举一动,然后汇报给理藩院等相关衙门。
四为文教互通之人。特别是“东正教”的传入中国,并在东方获得立足点这一点上,神甫谢尔盖等人必定是求之不得。不过有些话弘毅却不得不对别克托有所保留,毕竟,东正教入华,如果一切按照弘毅心中拟定的计划,到时候反过头来影响莫斯科的东正教大牧首也不是不可能!
五为火器改进之人。这一点通过木兰演武和尤里等人的熟悉燧发枪操演,就可见一斑,对别克托来说自然是一点就通!
看着别克托在面前欣喜不已、充满憧憬,弘毅却故意溢满了最后一条、却是最最重要的一条――将来的阿尔巴人,在本质上既不是俄国人,也不是满洲人,而已经是彻彻底底的中国人了!
从真实的历史角度来看,无论最早归顺清朝政府的俄罗斯人,还是其后代,和一般中国人已经无异。中华文化是一个大熔炉,不同种族的人们都能安然相处。21世纪的阿尔巴津人后裔和其俄罗斯先祖的血缘联系微乎其微,经过三百多年的混血,根本就无法辨别其俄罗斯血统了。从民族归属来讲,阿尔巴津人后裔现在要么是满族,要么是汉族。
更何况,从别克托麾下这个阿尔巴牛录人员的构成上来看,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完全是纯正的俄罗斯人,有许多都是不服沙俄管辖逃到中国的西伯利亚原住民。从历史上讲,西伯利亚的原住民自然是中国“藩国”的臣民。相比较而言,他们和中国人的感情更近一些。只是历史中,到了二十一世纪,那些阿尔巴津人后裔却十分热衷于东正教在中国的恢复,这反而是一个让弘毅不得不深思,并提前加以干预的棘手问题!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清代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于阿哈;旗丁是满洲人居多。(未完待续。。)
………………………………
第三百四十九章——阿尔巴人队(卅四)
其实,原本历史中的“俄罗斯人队”,已经提前数年被弘毅变身为“阿尔巴人牛录”,彻底从官方文献中提出了“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名称出现在大清军事建制中的可能性。非但如此,原本历史中的所谓“阿尔巴津人”,也悄无声息的被“阿尔巴人”所取代。
千万不要小看这两者之间仅仅一个“津”字的差别,这可是本质的不同!阿尔巴西也好,阿尔巴扎也罢,都是达斡尔人的头领,此人必须算作是中国之人,那就不应该采用俄国化的名称来指代。
俄语中,“某某津”往往代表这个地方是“某某城塞”的意思,阿尔巴津作为一个地方,就是说是阿尔巴的城塞之意。弘毅自打一开始就有一回避这个“阿尔巴津人”的说法,直接用“阿尔巴人”来代替。如此一来,无论中俄双方哪一边,都明白这些人来自何处,为何而来。充其量将来的历史文献中,中俄双方各说各话好了,而不是中国人居然用俄国人的地理名词来指代自己民族构成中的特定人群。
后世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阿尔巴津人”,说白了其实就成了“在华俄国人”的指代,很不合理!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很多阿尔巴津人的后代居然要去已经在俄国境内的雅克萨村去“寻根问祖”的历史渊源所在!
不仅如此,由于清代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阿尔巴津人”的问题,造成了东正教堂而皇之的进入中国。贻害延宕到了改革开放时期。
清朝统治者一向把旗人视为“国家根本”,雍正朝之后就严禁他们皈依西方“洋教”,却主要是针对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对俄罗斯归附而来的旗人的东正教信仰,清代统治者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宽容。
在雅克萨来归之人中,有一个叫做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的,是教堂司祭。于是康熙就把胡家圈胡同内一所关帝庙赐给他作为临时教堂,还授给列昂季耶夫七品官衔,让他主持教堂活动。这座教堂称为尼古拉教堂(后称俄罗斯“北馆”),是北京的第一座东正教教堂。
于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俄国派遣的第一个传教士团到达北京。雍正五年(1727年)。中俄订立了《恰克图界约》,其规定,传教士团每10年(后改为5年)轮换一次,每次由大约4名神职人员和6名世俗人员组成。该条约还允许俄国东正教会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新教堂地址选定在北京城南部的东江米巷(即后来的东交民巷)。称“奉献节教堂”(后称俄罗斯“南馆”)。俄国传教士团随即由北馆迁入南馆。
至此。俄国东正教终于实现了在中国政治中心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传教据点的愿望。俄国政府派遣传教团到北京。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维持北京俄罗斯人的东正教信仰;其二,完成俄国政府的外交任务。向俄罗斯商队提供住所和帮助,并多方面研究中国。
为了减少清廷疑忌,传教团采取了一些迎合中国习俗的宣传方式,如他们把东正教称为天主教;把东正教堂,对外称为“庙”(罗刹庙);把天主称为“佛”,把教士称为喇嘛(藏传佛教的僧人)等等,掩人耳目的做法不一而足。
尽管传教团付出了很大努力,但他们在北京俄罗斯人(阿尔巴津人)中传播福音的努力并不顺利。大多数阿尔巴津人在定居北京不久之后,就迅速疏远甚至背离了东正教。他们既不到教堂中领洗,也不到教堂做忏悔、领圣餐,甚至婚礼和葬礼都改行中国传统方式。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中期,俄罗斯人与教会的关系才出现很大转机。咸丰八年后,各国教会获得了在中国自由传教的特权。北京东正教传教团在俄罗斯后裔中的传教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据1892年(光绪十二年)的教徒名册统计,北京的东正教徒一共有459人,其中俄罗斯后裔149人,中国人310人。
为什么俄罗斯后裔重新皈依东正教?除了宗教感情外,很大程度上应是一种基于实际生活的选择。晚清以来,国势日衰,各种教会因有西方列强做后盾,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迅速扩大。入教之人不仅可得到教会的庇护,在就业、医疗以及子女就学等方面也有更多机会。在这一点上,北京阿尔巴津人与中国其他教民的选择如出一辙,也无可厚非。
尤其是进入20 世纪后,俄国东正教教会确立了神职人员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首选的仍然是阿尔巴津人。阿尔巴津人后来发展为五大家族,即罗、杜、姚、贺、何等中国姓氏。新中国成立后俄国驻华宗教传道团离开北京时,北京东正教会改为“中华自治东正教会”,其教会事务就由阿尔巴津人后裔姚福安大主教领导。曾经主持天津教堂的杜立昆也是阿尔巴津人的后裔。
这种情况持续至今,阿尔巴津人成为目前俄罗斯东正教教会重新回到历史的积极支持者。1962 年北京的姚福安大主教去世,紧接着1965 年上海的西蒙主教也去世,中华自治东正教会陷于群龙无首之处境。“文革”期间,中华自治东正教会遭到重创,大部分地区的教堂被焚毁或者被拆除。也因为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导致中苏两国关系中断近30 年,直至1989 年中苏两国才恢复正常关系。
但在多年的折腾之后,中华自治东正教会元气大伤,老一代的神职人员逐渐老去,本来人数不多的老一代教徒死亡大半,人数锐减。随着中俄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华自治东正教会才逐渐恢复生机。此时,阿尔巴津人后裔又成了中华自治东正教会重新走向正轨的积极推动者。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代表来华访问时,他们经常受到邀请作陪。
同时,他们也是在北京重建东正教教堂的积极倡导者和行动者。2005 年6 月,他们更是跑到黑龙江对岸今属俄罗斯的阿尔巴津诺地区寻根祭祖,更是派出子弟到俄罗斯东正教神学院学习。他们和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内外呼应,试图恢复俄国东正教在中国历史上的辉煌。
你们作为阿尔巴津人的后代,去雅克萨寻根问祖,你们寻得着、问得出吗?要知道,你们其实绝大部分人的祖先是哥萨克,当年投靠大清,也不过是从俄国的降人变成了中国的俘虏而已。
历史上,俄国压根儿更不是你们的祖国,因为无论是沙俄,还是苏俄,亦或是苏联,都没有把哥萨克当成是自己的“子民”,充其量就是有法律地位的一个公民群体而已!甚至于苏联时期,大量的哥萨克被腿上苏德前线做了炮灰。历史就是这么可笑,当年也有相当多的哥萨克警醒了苏联的真面目,顺水推舟成了法西斯德国的奴仆,反戈一击来对付苏联红军!
所以,在弘毅的心目中,哥萨克民族歧视随波逐流成了民族共性,谁强大就跟谁混!这正好也说明了改革开放初期大批阿尔巴津人后代“重返”俄罗斯,甚至加入俄国国籍!
一想到后世的“阿尔巴津人”后代热衷于东正教的传播扩大问题,弘毅突然打断了别克托的喜形于色,关切的问道:
“谢尔盖对莫斯科的大牧首可否敬爱有加?”
怎么这么巧?我刚刚才下定决心不去“捯饬”这个有些讨厌的谢尔盖神甫了,小爷却突然提及,难道他会读心术?别克托不得不冷静心绪,小心应对。
如何说呢?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五十章——阿尔巴人队(卅五)
弘毅可不会什么读心术,所以不太明白别克托此时此刻言语支吾的真实原因,还以为他也不太清楚,手下的东正教神甫谢尔盖和莫斯科大牧首、著名的尼康神父,到底有无瓜葛。于是,还是弘毅率先打破了静寂,好心宽慰道:
“也罢,你们数年之前就来到了我大清的远东,毕竟离着莫斯科太过遥远,自然不知道大牧首和谢尔盖的关系如何。不必介怀……”
岂料这个好心好意的解释,在别克托听来那就是自己失宠的前兆!这还了得,必须加以及时的弥补!于是,别克托再也顾不得多想了,急忙回复道:
“主子,奴才虽然十年前就因故离开了莫斯科,但这位大牧首近来的种种所作所为,奴才也是早有耳闻的!毕竟他简直就可以说是现如今那个所谓沙皇的教父一般。”
“哦?”果然,弘毅很期待了解一下和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莫斯科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