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18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果然,弘毅很期待了解一下和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莫斯科及全俄大牧首”同时代的人的第一手资料,于是有些迫不及待的问道:“你也知道他的一些事情吗?说来听听。”

    小贝勒爷的好奇极大地鼓舞了别克托的信心。这位阿尔巴佐领顿时感觉自己在主子心目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又一次得到了空前的加强,急忙详细汇报起来:

    “主子,这位大牧首自称‘尼康’,俗名叫做尼基塔。米诺夫……”

    “嗯,尼康?尼基塔?”弘毅穿越以来第一次在这个时代的人物嘴中听到这个熟悉的倭寇著名国际品牌。还有李美琪【maggie…q】饰演的著名美剧《尼基塔》女主人公的名字,一下子感慨良多,忍不住随口重复了一句。

    “是的,主子,是叫尼基塔,他给自己起教名为尼康。”别克托自然不知道后世有个恬不知耻的倭国企业盗用了这个如此特别的名号,还以为小玄烨不太确信自己的说辞,急忙补充道:

    “其实,这个名字在罗刹、甚至更远的西方还是很有一番讲究的,主子。”

    “是吗?”弘毅对此的确一无所知。

    “是的。主子。尼康是西方一支叫做‘施卢克人’的王族的神话祖先。据说这个施卢克人来自于更加遥远得非洲……”

    弘毅对这个施卢克人其实并不感兴趣,却不好意思打断第一次罗里吧嗦的别科托夫的雅兴,也不明白他今天为何变得如此絮絮叨叨。

    “尼康在施卢克人的神话中是英雄的化身,被视为雨神朱奥克和凡人之间的使者。该族人古老的祈雨仪式便在祭祀尼康的神庙中举行。传说中。是尼康把最初的人类从水中用鱼叉和鱼钩捞了出来。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劈开了一只南瓜,而这只南瓜则是一白母牛从水中推出的。所以人类的祖先便从瓜中走出,从而出现了第一批人。”

    听到这里。弘毅才知道别克托知道的也不少,至少知道一些自己不甚了解、未曾听闻的西方神话传说。

    “第一个从南瓜里走出来的人叫‘科洛’,他从水中救起两个漂亮姑娘做为妻子,生下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尼康。尼康的母亲叫尼亚卡约。”

    弘毅越听越感觉很有意思,于是频频点头。别克托自然更加卖力起来。

    “尼康后来不知为何要同自己的兄弟们争斗,而且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据说他还曾经同太阳战斗过,看来一如西方人的野蛮……”

    别克托似乎一得意竟然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一名“西方人”,居然调侃起自己的同族来。弘毅却焦急于下文,直接打断了他的谄媚,问道:

    “后来呢?”

    “后来尼康被一阵风刮走了,消失得无影无踪。失踪前他下令,施卢克人今后都要举行崇拜他自己的仪式。于是,施卢克人认为,每一个国王都是尼康的再世,所以十分崇拜。再后来,这个神话不知如何就成了罗刹罗斯族多神崇拜的一部分。再再后来,尽管希腊正教传入罗刹,取代了多神教,但罗斯族人却依然保留了对尼康的崇拜。”

    听完了这个简短的小故事,弘毅差点被别克托的“后来”、“再后来”、“再再后来”的表述方式弄糊涂,却清楚知道了“后来”小日本的所谓跨国公司,原来是盗用了一个不知道来龙去脉的西方原始崇拜里的“圣名”做了自己的品牌!“拿来主义”无所不用其极啊,连原始部落也不放过!

    “至于这位大牧首尼康神父,这几年关于他的传闻也是源源不断从莫斯科辗转来到了奴才的耳中。”别克托扯了一大圈自己以为的“渊博知识”之后,终于回归正题。

    “都有什么传闻?”弘毅乐于了解一二,看看和自己三百年后学习的知识点有何异同。

    “回主子的话,据说,尼康出生于一个摩尔多瓦族'1'农民家庭,他12岁就进入了修道院学习,创世纪年后的7132年……”

    “创世纪年?别克托,你还在莫斯科吗?不要用儒略历,用格里历!要不你就用我中华纪年,那是黄帝纪年哪一年?”弘毅对这个俄国人的所谓“创世纪年”实在是有些挠头,蛮不讲理的说道。

    “嗻!奴才……容奴才算算……7132减去5508……等于1624!主子,是格里历1624年!至于黄帝纪年……奴才……奴才……”别克托实在是算不出来了。

    “是黄帝纪年4322年,”有了公历年份,黄帝纪年对弘毅不在话下!好在弘毅不太愿意为此难为别克托的小智商,于是接着说道:“你就用格里历好了!”

    “多谢主子垂顾!”别克托如释重负,这才继续说下去:

    “也就是在1624年,19岁的尼康就接任了牧师职位,也算是青年有为了。但后来他的孩子不知何故死掉了,于是他抛弃了自己的妻子,在莫斯科剃度出家。”

    “1646年,尼康当上了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的‘科热奥泽尔斯基修道院’的院长,并按照习俗首先到莫斯科觐见年轻的莫斯科一等公、他们所谓的‘沙皇’阿列克谢。尼康给他留下了良好印象,一等公于是提出尼康神父可以留在莫斯科。”

    弘毅不得不忍住笑,还要像模像样点着头,赞许别克托十分“识时务”地把“沙皇”一词替代成了“莫斯科一等公”。

    “此后,当时的大牧首约瑟夫根据阿列克谢的意思,委派尼康神父担任新斯帕斯基修道院大修士司祭,这里可是他们罗曼诺夫王朝的家族墓地。”

    “在莫斯科,尼康神父加入了一个由大贵族和神职人员组成的集团,他们主张统一各地教会宗教法事的章程,加强对民众的宗教教育,主张严格的宗教生活,并翻译了大量的宗教书籍。所以在1648年,他又升任为诺夫哥罗德大主教。”

    “两年后的1650年,尼康所在的诺夫哥罗德,也和1648年的莫斯科一样,发生了抵制新盐税的暴动。但狡诈的尼康却施加手腕,果断镇压了这场叛乱,进而赢得了莫斯科一等公的信赖。两年后,大牧首约瑟夫死了,按照阿列克谢一等公的意愿,尼康就顺理成章被宗教议会提升为所谓的大牧首,也就是莫斯科和罗刹全境正教最高首脑了。”

    “哦!”弘毅不得不承认,别克托对尼康这位大牧首的历史描述,比后世很多资料都全面而连续。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1' 莫尔多瓦族,俄罗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莫尔多瓦自治共和国,部分分布在萨拉托夫、奔萨、乌利扬诺夫斯克、高尔基、奥伦堡及鞑靼、巴什基尔、楚瓦什共和国等地。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使用莫克沙语和埃尔齐亚语,分多种方言,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文字。多数人通用俄语。信东正教,但还保留有传统信仰。莫尔多瓦人分为两个支系:莫克沙和埃尔齐亚。各自都保留着原先的称呼和文化生活特点。莫尔多瓦人自古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小麦、黑麦、马铃薯,以及亚麻、马合烟、甜菜等,饲养绵羊和大牲畜。传统上以农业为主,但以养蜂闻名。旧时的民族服装仍然流行,尤其在妇女当中,随处可见。妇女穿著绣饰浓重的衣裙,佩戴大耳环,戴许多项鍊,俨然与俄罗斯妇女有别。尽管现代的莫尔多维亚人不会讲原来的语言,但有相当数量的用西里耳字母书写的莫尔多维亚诗歌和传说保存下来,不少传说是叙述其王图什蒂安的武功的,此人与“恐怖的伊凡”为同时代人。莫尔多维亚人的宗教信仰是以基督教为外表的各式传统信仰。据报导资料说,莫尔多维亚人仍保留著抢亲的习俗。(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五十一章——阿尔巴人队(卅六)

    “别克托,我还真是没有看出来,你对莫斯科的这位大牧首还挺上心啊!”

    弘毅听完别科托夫版的尼康简历,饶有兴致的说了一句。与其说是鼓励,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真的不知道这么许多。

    “主子,奴才也是道听途说。其实,更上心这个大牧首的,还应该是阿列克谢这个一等公。”

    别科托夫似乎还知道一些情况,已经急不可耐的要向小玄烨邀功了。

    “更上心?也不奇怪,他们不是如影随形的吗?尼康简直成了太上皇一般。”

    弘毅有那么一刹那忘记了自己现如今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以及自己的身份,恍惚中还以为是在和一位同仁讨论十七世纪俄国史呢。

    “主子,您自然清楚,奴才多嘴了。”别克托嘴上这么说,脸上却是无限失落。

    “哈,你说说也无妨,我听听和耶稣会了解的内情是否一致,也可拾遗补缺。”

    想要彻底摆脱妖孽头衔的弘毅急忙反水,一如既往将自己所有“先知先觉”的原因都扣到了汤若望的头上。

    “嗻!”别科托夫意外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机会,是绝对不会错过的,于是娓娓道来:

    “……这个尼康不仅如愿最终升任为大牧首,同时也当上阿列克谢的所谓‘帝师’。主人,请允许我如此表述,我的满语词汇实在是还不够丰富。”

    “帝师?你用的很贴切!很精准!”弘毅不想打断别克托,于是没打断纠缠俄国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到底是不是“帝”这个问题。

    “谢主人!在尼康在获得最高神职的宝座后。他的下一步计划凸显出来,那就是——要在全罗刹极大提高正教的地位,从而建立起一种以他为主导的模式……”

    “这不是‘神权政治’嘛?阿列克谢会答应呀?”弘毅还是忍不住卖弄了一些自己的国际政治功底,不过重点放在了莫斯科中央政府的态度问题上。

    “您说的不错,阿列克谢一等公还真是言听计从!”别克托回答的言简意赅。

    “是吗?他怎会如此自缚手脚呢?”弘毅清楚沙皇阿列克谢一世和尼康大牧首两人最终的结局,却煽风点火想要进一步探听一下这二人“蜜月期”的种种。

    “是的,主人。因为阿列克谢现如今内外交困,没有尼康的鼎力支持,估计是一天也过不好的。”

    听到别科托夫说得也在理,弘毅转而问道:

    “尼康想怎么做呢?”

    “据奴才所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尼康提出了教权应该高于王权的一些说辞,不过……由于远隔万里,奴才只知道他把教权和王权分别比作了太阳和月亮,显然教权是更胜一筹的太阳。”

    说到尼康的具体论述。没有多少文化水的别克托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还好抓住了一个重点。

    这一点其实也不用别克托来赘述。弘毅自己学过。

    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国之君”——米哈伊尔。费奥多罗维奇。罗曼诺夫在16岁大小被选为沙皇之后,他的父亲费拉列特担任了俄罗斯东正教的大牧首。如果按照家谱算起来,米哈伊尔也可以算是“皇亲国戚”。和留里克王朝有些渊源,因为他是伊凡雷帝的第一个妻子、皇后阿纳斯塔西娅的侄孙。

    此外,罗曼诺夫家族在俄罗斯内忧外患交迫的“混乱时代”也因为大义不屈的举动赢得俄罗斯人的爱戴,获得一定的声誉。当年戈东诺夫强行把米哈伊尔的父亲,也就是费奥多尔。罗曼诺夫强行送进修道院,当了教士,改名为费拉列特神甫。后来伪季米特里二世又把菲拉列特神父掠走,任命他做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在波兰被米宁和波扎尔斯基的起义军赶出莫斯科后,费拉列特大牧首拒绝与波兰国王西格蒙德合作,在民族利益上不作丝毫让步,遭到波兰军队逮捕并被长期关押。

    鉴于有此种种,1613年2月21日,俄罗斯全地会议,也就是全俄缙绅大会,才选举大牧首费拉列特未成年的儿子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做了沙皇,在俄罗斯正式结束了长达三年的无主状态,也标志着俄罗斯“空位时期”一个阶段的结束。

    1617年,“波兰立陶宛联邦国王”西格蒙德三世派弗拉迪斯拉夫领兵,前来攻打莫斯科,想要以武力夺取俄罗斯沙皇宝座。1618年9月份,弗拉迪斯拉夫开始进攻莫斯科城,但被守城军队击退。在此后的战斗中,波兰军队受到重创,被迫放弃军事行动,转而和俄罗斯开始谈判。最后两国签订了为期十四年的合约,俄罗斯割让给波兰大片领土,但波兰同时承认米哈伊尔是俄罗斯沙皇。

    1619年,米哈伊尔的父亲、费拉列特大牧首被波兰释放,回到了俄罗斯。米哈伊尔下诏规定,大牧首兼沙皇老子的费拉列特享有与沙皇同等的待遇,费拉列特的命令等同于沙皇诏书,大牧首享有了所谓“大君主”的称号,成为实际上的“太上皇”—— 沙皇凡事都要向他请教,一切高层的法规都要两人共同签署,外交使节要由两人共同接见,历史学家就把这种情况称为俄国历史上第一个“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此后,费拉列特大牧首逐渐掌握了实权,以铁腕手段开始对俄罗斯实行统治,并最终将大贵族势力排挤出了决策中心。得益于这个“两权并存”的时期,俄罗斯才在实际上结束了自伊凡雷帝之后开始的“混乱时代”。尼康“太阳、月亮”那一套理论的现实根基,就是源自这个非同寻常、地位突出的“两权并存”时期。

    但弘毅更清楚的是。由于“老子”费拉列特和“儿子”沙皇双方具有父子关系的特殊性,教权的权力远远超过王权的实际情况具有不可复制性。就算是那个时候,教会和世俗权力的博弈也没有停止过,只是因为‘两个政权’中沙皇儿子的服从性而暂时的“合二为一”罢了。实际上到了阿列克谢一世时期,到底是教会成为沙皇统治的工具,还是神权支配世俗权力,甚至于被暂时驱除出权力中心的那些大贵族们,都是莫斯科宿命之中的未定之数。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1632年4月,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三世去世,波兰举国发丧。俄罗斯认为时机已到。大举兴兵。军队浩浩荡荡开往西线。最初俄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克数座城市,打到了斯摩棱斯克城下。波兰王子弗拉迪斯拉夫继位,得到战报。马上集合军队。驰援斯摩棱斯克。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城下久攻不克。伤亡惨重,最终兵粮殆尽,只好无功而返。

    1633年。权倾一时的费拉列特大牧首病逝。莫斯科朝中的大贵族们卷土重来,再度掌握了实际权力。沙皇米哈伊尔并未对此进行抗争,而是以息事宁人的超然态度,将手中的权力拱手让出。

    1626年,米哈伊尔再度结婚,这一次选中的皇后是叶夫多基娅。斯特列什涅娃。婚后米哈伊尔有了几个孩子,但是能够活到成年的只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阿列克谢,另一个是公主伊琳娜。

    1644年,郁郁寡欢的沙皇米哈伊尔病重。1645年6月12日,米哈伊尔自觉死期将近,就把群臣和皇太子招至榻前,下诏立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为沙皇,并指派大贵族莫罗佐夫为辅政大臣。俄罗斯进入了阿列克谢一世的时代……

    不知道弘毅的思绪早就飞出去老远了,别克托这边还在继续添油加醋的描述着尼康的种种——

    “……尼康早已流露出想做‘普世教会牧首之首’的意图了。据说,他喜欢隆重的祈祷场面,在这种场合中,他总是衣着奢华,挥金如土,尽显‘普世牧首’的气派。”

    “于是,奴才听闻,他在大牧首的图书馆找到了一份1593年东正教会牧首们签署的、同意罗刹国建立牧首制的文告原件,进行了研究。文告中写道:莫斯科牧首作为信奉东正教的各位牧首的兄弟,在各个方面都应该同他们协同一致,应该在自己的教会内杜绝任何标新立异。”

    “由此,尼康决定开始有所动作了,以最终使罗刹正教会在宗教礼仪上同普世牧首'1'区保持一致。这就意味着今后罗刹全境的正教徒要按希腊模式改变自己的宗教礼仪了,尼康就是为了如此,以表示他来源的正统。”

    “甚至于还有传言,说尼康曾经如此训斥过年轻的阿列克谢一等公,说:自从你即位以来,大家都遭受非法的调征,贫穷无力的人们要交纳沉重的贡赋,到处是哀泣、在这种日子里谁也不开心。所以说,莫斯科是谁的莫斯科?奴才们当年都私下里说,那里是尼康的莫斯科。”说起传言种种来,别克托尽显八卦本领,描述的津津乐道。

    但,别克托说的都对,因为后世弘毅读到的种种资料也是这么记载的。

    (本章待续)

    《打油诗一首。藏头》

    读文阅史只长息

    正说当年有契机

    版定图开皆夙愿

    去来神秘亦难期

    起身百载光阴渡

    点尽人间苦与疾

    中镇边夷平海晏

    文安武定喜泪滴

    ……………………………………………………………………………………………………………………………………………………………………………………………………………………

    '1' 普世牧首,俗称君士坦丁堡牧首,是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总主教,亦被承认为正教会名义上地位最高的神职人员。他是正教会的精神领袖和主要发言人,但是并无任何凌驾于其他牧首或另外14个自主教会之上的权威。普世牧首的正式职位是君士坦丁堡正教会,该牧首职位是正教会4个最早的牧首职位之一。作为君士坦丁堡正教会的领袖,他还拥有另一个头衔:“尊荣的君士坦丁堡总主教,新罗马和普世牧首”。(未完待续。。)
………………………………

第三百五十二章——阿尔巴人队(卅七)

    弘毅用别克托的嘴巴验证了自己记忆中的史料的准确性,也就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考校工作上了。

    “尼康眼下看似跋扈,不过料想他的好日子也所剩无多了。”

    弘毅如此下了定语,不再追究。毕竟十年之后,这位大牧首就会被流放西伯利亚,而在这之前数年,他就毫无实权了。不过,如果说彼得大帝是未来的一大对手的话,眼下的阿列克谢一世也不能不防――这小子手段也很老辣的!

    “主子说的是!那……谢尔盖……,作为正教神甫,您要怎么安排他呢?”别克托念念不忘自己的这个隐形对手。

    “哦,他嘛……”

    弘毅突然明白过来,莫斯科的大牧首要追求教权和王权的并驾齐驱甚至高出一头,远在京师的谢尔盖神甫自然就成了阿尔巴牛录中似乎可以和别克托一较高下的潜在力量。

    不过,目前这种状况弘毅是不能够允许他如此发展下去的。在封建帝制绵延数千年的中国,皇权高高在上,宗教只能是附庸和工具。以此类推,阿尔巴牛录作为八旗制下的一部分,如何能够先弄出个“两权分立”呢?毕竟时机未到!

    “别克托,你的意下如何?”弘毅想起了前一世当领导的“杀手锏”――遇到棘手问题、注意未定的时候,“集思广益”是最最冠冕堂皇的一招!于是,他换做胸有成竹的样子。“故意”问道。

    “主子,我为包衣佐领,自然只会效忠您,效忠皇家,效忠大清!非但如此,我手下的弟兄们也都会如此,绝不背弃我们的誓言!”别克托先理清自己和小玄烨的关系,说的信誓旦旦。

    “嗯,说得好!”

    “但谢尔盖也是在圣母面前立过誓言的,他是需要为普世牧首和莫斯科的大牧首宣誓效忠的!”

    别克托聪明!弘毅深以为意。同样都有誓言。却冲着不同的对象,这一点很关键。

    “你的意思是说……”

    “主子,谢尔盖身为神甫,自然会对莫斯科的大牧首俯首帖耳的!恰恰现如今尼康大牧首在罗刹国如日中天。甚至已经凌驾于那个阿列克谢一等公之上。假若此风传至京师。恐怕对您不利啊……主子,这一点您不能不防啊!”

    说着,别克托配合着自己的语气。煞有介事的双膝跪倒,匍匐在地,又扭着脖子,想小家伙投来语重心长的一瞥……

    必须说,别克托这句话来的太及时了,也正和弘毅的心思!

    “不错,正教与天主教不同,毕竟,他和罗刹国结合的太紧密了。依我看,正教就是罗刹国的国教,罗刹就是正教的附体!的确不得不防……”弘毅若有所思,喃喃自语。

    与网上肤浅的言论不同,弘毅对由尼康大牧首引起的“分裂运动”有自己一套理解――

    苏联体制下,将尼康引起的分裂运动说成是具有消极反动的性质。因为一些分裂派活动家所宣扬的末世论、洗净罪孽的思想和鼓吹脱离“现世生活”等,促使17世纪下半期大批农民和工商民离乡背井,逃往伏尔加河流域和东乌拉尔、西伯利亚等荒漠地区和森林里,在那里修建起一些旧礼仪派的隐修所。17世纪末又开始广泛发生各种残酷的集体和个人自杀事件,包括**、溺水自尽、绝食饿死等。政府对分裂派的镇压加剧了这种逃亡和自杀行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