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老夫略知一二罢了,这大明朝,对于此等天子脚下作恶行凶的地痞无赖,那是……”谈迁略作谦虚,正要正儿八经开讲自己的学问,却突然就那么停住了,张着嘴一言不发,望着半空出神。配合着他,众人也是做洗耳恭听装,齐齐顿在那里……
“唉,罢了,老朽知了,这大明也罢,清朝也好,什么时候都是有恶奴行凶的事情发生的,况且,前朝晚期,恶奴也不比现如今少,恐怕还是多了许多!”半天之后,谈迁重重叹了一口气,红着脸说。
弘毅暗自心说:哈哈,这第一回合,至少是我占了先机吧。那下面,本贝勒爷就和你这“老谈头”坐而论道一番吧!
原来,弘毅表面上是在请教,实际上是用铁的事实证明给谈迁知道,光凭几个行凶恶奴,就要断定大清一朝不修孔学、不懂礼数,实在是太过牵强!什么朝代都有坏人,什么朝代也都有大儒!
在众人钦佩的眼神中,弘毅抱拳二问:
“谈老先生,华夏数千年,何朝何代一脉万世?”
“呵呵,哪里有什么一脉万世?秦不过二世而亡,就连大周,也就是二十五代、三十七天子,八百年光阴。”
“为何朝代轮替不过数百年而已?”
“从天意、承气运。”
“大明得天下于元,可是‘从天意、承气运’?”
“正是!”
“大清入关,是不是‘从天意、承气运’?”随着弘毅的这一问,众人都是神色紧张不已。
“呵呵,华夏正统,在汉明不在满清!”谈迁一副大义凛然。
“若满清不入关,所谓‘汉明’的天启年间'4'及其之后,将如何从天意、乘气运?”弘毅毫无怒色,再一次抱拳施礼,谦虚问道。
“这……”谈迁又一次指挥大家将现场进行了定格处理。
弘毅知道,谈迁较早地放弃了科考,转而全心治史,是在明天启元年。修史的直接动因,是不满意晚明的当代史纂修事业。所以,他所著的《国榷》,虽然纵贯有明一代,却将重点放在了天启年间及其以后的二十多年。而天启年间,正是魏忠贤乱政的时期,朝政混乱,民不聊生。所以,对于晚明的内忧外患、宦官干政、以致民生凋敝、日薄西山,谈迁是十分清楚明白的。
“大明倾覆,初论,乃是闯贼兴乱;再考,实则天意失、气运断、万民弃,纵使崇祯励精图治,也是病入膏肓罢了。大清入关,不是亡大明、窃社稷,而是除闯贼、行大义。”弘毅说此话时,死死盯住谈迁,毫无避让之意。
“可戡乱之后,清兵仍可退居关外,迎还明主!”谈迁有些懊恼。
“退居关外?迎还明主?哈哈,谈老先生,此话说得真是果决!”弘毅爽朗大笑,竟把几位跟随而来的文化人吓得直冒冷汗!
“假使清兵一退,神州九万里,何处有明军?那不是再将这大好河山拱手让与闯贼西贼?真要到那时,中华版图难道还要回到长城以南?难道要放弃万里江山而自闭于江南一隅不成?退一万步说,大清可以不要天下,但天下万民却需要大清!泱泱中华,难道作为孔圣门生,谈老先生就忍心为了什么华夏正宗的虚名,而让黎民百姓荼毒水火不成?”
“这……”谈迁再一次无语。
“玄烨今日拜见先生,只为学问而来,所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望先生海涵。在玄烨看来,华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是因为一家一主英明神武,而是神州万民自强不息。周享国祚八百年,最后却因为礼崩乐坏而让位于秦;秦一统华夏,却因暴殄天物、失信失德,二世而终。汉唐盛世,何其壮哉,最终却是外戚专权,内官专政,不也归于尘土?大明昌盛,最后却也躲不过自掘坟墓的悲惨运气!先生,玄烨谬论乎?”弘毅故意发问。
“皇子所言不……不差!”谈迁作为史家,在历史面前最终还是抛弃了那些面子上的俗套,承认了历朝历代的必然规律。
“但,你就能保证清室能万世永昌?”谈迁突然目光炯炯,铿锵一问。
“谈老!”朱之锡大声喝止,季开生等三人也是站起身来。
“呵呵,朱大人不必如此。玄烨也有此一问!”
“啊?……”所有文化人都傻在当场。
“是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从来就没有什么帝室能够做到万世一脉!”弘毅坚定地说道。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经钦定“大清二十五宝'5'”,为什么是二十五宝?有一个重要原因,乾隆就认为纵观历朝历代,绝无什么万世永昌,有清一代,如果能够像大周一样,传承二十五代,就算是得于天眷了!弘毅看过类似的资料,心中早就深有同感。
看到谈迁没有说话的意思,弘毅知道他是想好好听听自己的“见解”,于是正色说道:
“华夏自古任何帝室都不能万世一脉,可华夏人民却可以万世相传!华夏者,认同中原文明,传承华夏语文,秉持华夏礼仪,皆是中华民族!上古有百族,得炎黄而趋一统;西周有肃慎,我满洲先祖,也是华夏一员。就连大明朝日夜防备、殚精竭虑的蒙人,现在也是大清臣属,早已融入华夏大一统了。今后数百年,华夏民人如若可以兼爱非攻'6',则中华民族成矣!”
“若中华民族可以万代永续,则环宇之内,才可以使孔门圣学广播四海,才可以让华夏文明独领风骚!那时,满汉蒙乌(乌斯藏,今西藏)、回壮苗维,种源不同,却终是华夏一员,就如兄弟手足,长短不一,却是源于一脉!这一脉的根基,就是在这篇古老的华夏大地!那时候,泱泱中华才是真正的中国!”
“先生俢史,此中深意,不可不察!”
'1'谈迁号“观若”。
'2'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南明朝廷谥之忠靖。清高宗乾隆追谥忠正。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3'弘光政权为南明朝廷之首个政权。南明是明王朝的继续。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后来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先后在南方建立抵抗满清的政权。包括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历1年(永历十五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永历帝,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永历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此后郑氏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弘毅以为,南明所有政权不能完全算作是流亡政权。所谓南明的南是史学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学家加上去的一样。这些政权是建立在原来明朝的领土上,其实并不符合流亡政权的定义,只能说原来大明的北方领土被纳入了大清的范围,而被迫迁都、重建政权。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领土、被迫迁都,仍是自称宋,史称南宋,并未因迁都而称呼南宋政权为流亡政府。所以称呼所有的南明政权是流亡政权,严格来说并不正确。至于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缅甸后,则符合流亡政权之定义。
'4'天启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1621年-1627年)。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光宗在位仅29天因“红丸案”而暴毙,朱由校经过“移宫案”风波,为群臣拥立继位。因其父不得祖父明神宗的宠爱,他自幼也备受冷落。少文化,好木技,被誉为木匠皇帝。神宗临死前才留下遗嘱,册立其为皇太孙。16岁即位,登基后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内部宦官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后因意外落水成病,1627年因服用“仙药”而死,终年23岁,遗诏立五弟信王朱由检为帝,即后来的明思宗。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葬十三陵之德陵。
'5'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二十五宝玺是乾隆皇帝根据周朝是历史上皇帝绵延代数最多的朝代;共绵延25代;乾隆皇帝也想让自己的王朝能像周朝那样长久辉煌下去;这是表面的意思。
'6'“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
第八十章 ——玄烨解国榷
弘毅这一番旷古奇论,让屋里面所有的文化人振聋发聩,良久无人言语,都在默默品味。
季开生得益于编修那本《国学与西学》;属于较早接触小皇子这些惊世骇俗思想的第一拨人,所以比较好理解一些,于是端着茶杯默默观察谈迁的表现。
杨雍建生性耿直,第一次听闻什么华夏文明、中华民族的新词汇,满脑子惊愕,不过鉴于这三四日的接触,他早就知道这位小爷的深不可测,一时半会儿弄不明白,就要潜心研究一番,所以不能贸然附议或者反对。
闵叙属于灵活周全的,学问也不差,虽然错愕,但是潜意识里认为玄烨所言一定有道理,即使没有道理,现如今也要一门心思投靠上去,所以坐在那里做若有所思状,时而点头,时而深思,施展自己博闻强记的本领。(正史里,闵叙作为顺治乙未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史籍中没有他什么显著政绩在册,但他在任职广西提学时,却编写了一本《粤述》,叙述山川物产,颇为雅洁。可见其喜好杂事,善于收集整理,必然博闻强记——弘毅语。)
朱之锡才学过人,堪为帝师,却也对弘毅的一番言论听得云山雾罩,似乎有所领悟,甚至醍醐灌顶,却在许多细节之处不明所以,于是低头沉思,细细品味。
谈迁作为俢史之人,早年就是因为晚明史官断章取义、肆意而为,失却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故而放弃科举,专修明史。所以,在他眼中,历史的真实比什么都重要。恰恰小玄烨所说,让历史的规律昭然若揭,这才真是醍醐灌顶!特别是那番坦言大清朝也不能万世永续的惊世骇俗之语,让老谈头一下子有种引为知己的冲动!
至于玄烨所言什么中华民族,那是三四百年以后的事情,却可以从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印证。的确,汉民族也不过是在两汉强盛之后才逐渐约定俗成的,再往前说,只有华夏方圆几千里而已,连炎帝一族都是荒蛮之辈了。所以,现在的满人做皇帝,几百年后,说不定就是汉人的了,到那时,满汉也说不定就没甚区别了呢。
作为前明遗民,谈迁不愿接受的现实中,最让他介怀的就是所谓“蛮夷治华”,可如果能够解决满洲人的祖先也是华夏故民这个史学问题,再加之现在的满人也要倾慕汉化,那最大的精神障碍也就逐渐化解。小玄烨的话语,正好是化解此处纠结的良药。
弘毅等了一会,其实压根就没有奢望今天在这里,能够取得什么“广泛一致”,思想的火花,有时候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星星之火,借助人气蔓延开来,就可以燎原。看大家都品味了一番之后,弘毅再次开口:
“谈老先生,您的等身著作为何叫做《国榷》?”
“哦,榷'1'者,商讨之意也。老朽修国史,目的在于比较官修大明各朝《实录》'2'纰漏,并补充崇祯一朝未录之史,三十年来,老朽寻访到各种资料,广征博采,力求征信。但偏颇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读史之人能够商讨辨伪,故而定名《国榷》。”谈迁据实回答。
“即为商榷,那玄烨有几句话,不知可否坦诚相告?”
“皇子但说无妨,老朽洗耳恭听!”
“俢史之人,无论官民,是否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本领?”弘毅明知故问。
“这是自然。唐人刘知几、刘子玄,可谓史学大家。他提出的‘史才﹑史学﹑史识’这‘三长’,乃是我等俢史之人必备之能。”
“那何为三长?”
“三长者,史家笃信之论。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3'。是为‘三长’也。三长之中,尤以史识最为重要。其要害,在于是忠于历史之实,秉笔直书。”谈迁也是好为人师之人,说得清晰明了。
“玄烨受教了。可除此之外,我倒以为,还可以加上两点!”
“哦?哪两点?”谈迁没有想到,小小一个两岁幼童,居然对史学前辈的论述大言不惭,竟然要做个补充。不屑之余,倒也好奇。
“玄烨不才,窃以为还可加上‘史德’、‘史义’!”
“史德?史义?何为史德?何又为史义?”谈迁代表在座所有人,急急发问。
“史德者何?著书者之心术也。”弘毅先来个开题之论,言简意赅。然后急忙在脑海中搜索当年粗读乾隆朝史学家、文学家章学诚'4'的《文史通义》后,残留的只字片语。
“玄烨以为,著述历史,在刘子玄‘才、学、识’三长之后,还要追求一种俢史的态度,也就是讲求史家的品德修养,即‘史德’,要做到‘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要符合旧史之原貌,不可参杂俢史之人的偏见,也就是说,要尊重史实,经受得住后人后世的品评。'5'”
弘毅说完,低头不语了,不是说的不对,而是感觉自己终于犯下了所有穿越人的劣迹——提前拿出后世大家的言论来给自己充门面,十分不好意思,差一点就脸红!不害臊呀!没办法,既然欺世盗名了,那就继续厚颜无耻吧!
“史所贵者义也。所谓史义,乃俢史而令读史之人明了其中大义所在,感知历史发展之必然。在玄烨看来,郑樵'6'有史识而未有史学,曾巩具史学而不具史法,刘知几得史法而不得史义。做史贵知其义,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孔子做《春秋》,盖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其义则孔子自谓有取乎尔。故而,史家著述之道,岂可不求义意所归乎?今日学者风气,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
而不能抽丝。”弘毅一股脑将自己还记得的人家一百年之后章学诚的主要学术思想来了个底调儿,和盘托出。
……
沉寂,死一般的沉寂,就连弘毅,也能听到自己一颗不安的良心在急促跳动。其他人倒不是羞涩得说不出话,而是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们那里知道,弘毅当年修习国际政治的专业,历史学也是多少要涉及一些的。何况他还对中国历史十分感冒,自然偷偷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
良久,弘毅突然记起季开生那日转述朱之锡的一番言论,如获至宝一般,再次开口说道:
“正是谈老先生史德和史义高尚,您才能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顺治四年八月,您的书稿被盗,可谈老先生,您!居然满怀悲痛,发愤重写。再经四年努力,终完成新稿。顺治十年,年至花甲的您,携再稿远涉北京,一年多来,走访故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亲历前朝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您还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才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这,不就是史德与史义的集大成嘛!”
弘毅说完,站起身来,深深一躬,然后就盯着谈迁的脸庞,观察着他神情由惊到悲,由悲到哀,由哀到喜,最后终于从难掩喜悦到“於其心有戚戚焉”!
“贝勒爷,谈迁受教了!”终于,一旁的老谈头终于恍然大悟一般,一下子站起身来,深深一揖,冲着下手两岁的孩子拜了下去。
贝勒爷?老谈头改了称呼了?弘毅闻听此言,喜出望外!
又成了!
这读书之人,最讲究一个心高气傲。
自称“江左遗民”的谈迁,念念不忘亡明的正统,那弘毅就来一个正本清源;耿耿于怀满清的蛮夷,难弘毅就用一招大同世界。前两招下来,谈迁虽然有些醒悟,但基于对满洲蛮子的不屑,他还保有着对自己学问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如果你是一个草包,那前面说多少也是白费!
于是,弘毅果断用后世一百年之后的“先进文化”武装自己,用先进打击后进,用电子点火冲击钻木取火,就如同两百年后英吉利坚船利炮给大清国人带来的惊醒一样,章学诚、冯友兰先生的高论,折服一个谈迁还是轻而易举的。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是水到渠成一般,一屋子文化人热火朝天的议论起来。一个多时辰之后,在小玄烨的主持之下,学术研讨会达成了以下几项基本共识:
其一,谈迁同意入大清内涵林国史院,任编修一职,专司修订前明史书,包括他自己的《国榷》。
其二,关于书名,朱之锡、季开生主张改名为《明史榷》,弘毅力排众议,坚持《国榷》二字。他的理由是:国榷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虽然以明史为主,却也涉及部分元史与清初之事。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故而,《国榷》中的“国”,不能专指明朝一代,而是作为中国历史之一部分。
其三,将来《国榷》进一步修订,并增补顺治朝至今之史料后,奏请皇上钦定刊印,广播天下。
弘毅知道,亡明“遗民”这一康熙朝的历史老大难问题,在今天被自己终于如愿打入了一枚大大的楔子!
'1'“榷”字很有意思,现在常用“商榷”一词,却少有人追根问底——榷'què'〈名词〉
字从木从寉本义为“长颈与“隺”联合起来表示“一种像鹤颈那样又细又长的可以抬起放下的独木桥。”其本义为:活动独木桥(独木的一头有支点,设在城门口,另一头连接绳索。绳索的另一端由城门上面的值班士兵掌握)。榷不是常设的固定的独木桥,而是像鹤颈那样可以灵活升降起伏的活动独木桥,设在城门口,由守城士兵掌控。很遗憾,这一点,古文献没有指出来。如果细长的独木桥常年水平地横架在溪沟的两边,它就没有竖立起来的机会,那么它的名字“榷”中的“隺”的意义就体现不出来了。如果是常设木桥,没有必要做成独木的,应该做成宽木桥。“榷”是独木桥这一事实,正反映出它比较轻巧,便于人力操控升降的特点。而由于要使用操控者的人力,要过“榷”的生意人只有耐心同操控者商量一个过桥费的价格。所以古人留下了“商榷”一词,最初表示过桥税费数额可以“讨论”,后来推广为一切问题的“讨论”。“榷”有“税”的含义,即来源于此。
'2'后世统一叫做《明实录》。
'3'我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先生在1947年著《中国哲学简史》的“作者自序”中所说,借用一下。
'4'章学诚,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汉族,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着《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着作,与唐刘知几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
'5'此论断详见章学诚《文史通义》之《史德》。
'6'郑樵是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