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穿康熙换乾坤-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拜”:就是自祭其身,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叩”:就是顶礼恭敬。因为,头部里面是整个性体系统最集约的区域。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
第八十三章 ——东北未禁恳
一提到那位胆大妄为、纵奴行凶的星保'1',两位上位者不约而同的一个劲摇头。
“不可!玄烨,这次你万万不可恣意妄为。孙狗子判其徒留,乃是按大清律例。星保纵奴行凶,要行家法!徒流尚阳堡,这是必须的。否则,天家脸面何存?你皇阿玛威仪何在?”皇太后准备拍板定调,不这么办,当日给富绶的亲娘、豪格的继任福晋,同为博尔济吉特氏的堂妹、名义上的儿媳妇的那一张臭脸,可就白费了。
“皇阿玛,他才十几岁呀!”弘毅毫不放弃,转而向福临投去求援的目光。
“他阿玛十几岁的时候,早就跟随太宗皇帝拼杀阵前了!”福临也是不同意。在这一点上,他十分赞同自己额娘的果决。
时下星保没有任何爵位在身,而且还不是豪格嫡子,只是庶出六子,身份地位都不高。况且玄烨被殴,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满朝上下可都盯着呢,如果不拿一个人出来消消火,福临重的、也是任何少年皇帝登基亲政之后都会看中的所谓皇家威仪,怎么能够下得了台?
“那就想一想他可怜的阿玛,我的大伯、武亲王豪格,行不行?”弘毅也是急了,脱口而出,把两人晾在了哪里。
“武亲王含冤而薨,留下他们几个兄弟,自然缺少父爱,这一点,比起有皇玛玛、皇阿玛疼爱的玄烨,可是凄惨许多呢!”弘毅见自己这一招初见成效,赶紧使出杀手锏。
果然,皇太后愣住了。豪格之死,死在多尔衮手里,于这一点,她知道福临至今无法释怀,万一哪句话说的不好不对,平白给才见起色的母子关系添堵。最好的办法就是闭嘴、回避。
皇帝也愣住了。豪格是皇考太宗皇帝的长子,自己的长兄,当年和多尔衮是最有能力竞争这个皇位的。他只是一时欠考虑,在宗亲大会决定皇位继承人时,居然说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当”,放弃了争取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兄豪格,甚至是将皇位拱手让给了自己,无论承认与否,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孤儿寡母的,自己要是不顾情面处罚了他,的确有些说不过去。毕竟,那是自己的亲侄子。
“好吧,重罚可免,家法不废。就让他革去宗室,入侍卫跟值,也好长进一些。皇额娘,您看如何?”半响,福临终于表态,将原定的“先革去宗室旗藉、徒流尚阳堡。之后彰显皇室亲近,改判宗人府圈禁”的策略,进行了调整,而且主动征询大家长、皇太后的意见。
“就依皇帝意思吧!”皇太后如释重负,欣然接受看似能取得的最好结果。
“儿臣替豪格大伯、星保阿浑,谢过皇太后、皇上隆恩!”弘毅舍得下本钱,跪倒施以大礼。
“起来起来,玄烨,你就是太过善良啊……”福临长叹一声,却让地上的弘毅为之一颤!
弘毅暗自心惊——太过善良?自古以来,做皇帝的可不能太过善良,说要杀谁就杀谁,这才是帝王霸气!不行,要改变这个不利于顺利交接的印象才好。可,我真的不愿意杀人!
“好了好了,咱娘仨还是不能安安稳稳的吃顿饭呀!唉,算了,撤了吧。”皇太后也是听到了福临这一句突兀的评语,急忙吩咐道,眼神里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杀机!
撤了御膳,祖孙三人重新落座,例行“唠嗑”。
“皇帝,今日前边儿'2'可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说给额娘听听,解解乏闷。”皇太后故技重施,所谓“曲线”干政。
“皇额娘,今日还真是没有什么有趣之事。”福临望了一眼玄烨,一刹那弘毅分明看到了一丝无奈之意。
唉,五十多岁的“年轻”皇太后,你不让她找儿子经常唠嗑解闷的,如何排解这后~宫的“寂寞空虚冷”?福临小伙子,你就“将就凑付忍”吧!弘毅与皇帝“神交”一下,默默安慰。
也许是明白了小玄烨的无声之语,也许是看到皇太后脸上的阴暗失望,福临愣了一下,还是继续汇报起来——
“要说有,倒是还真有一件,皇额娘听听,可算有趣。”
“太好了,玄烨也想听呢,皇阿玛!”弘毅急忙欢呼雀跃一般,以示对福临的鼓励。
“哦,只要不算干政,额娘倒是乐意听皇帝说说,取个乐子也好。”皇太后如愿以偿,立即换做期待之色。
“嗻!”福临不知为何,突然学着大臣的样子在凳子上佯作打千儿,逗得他老娘真是乐开了花一般。
“好了,皇帝,叫外人瞧见了,那不是乱了体统,哈哈。”布木布泰心情大好,笑着嗔怪。
“说那辽阳府知府'3',叫做张尚贤的……”福临说得轻描淡写,提不起十分兴趣,却不料这第一句话,就把一旁准备听故事的弘毅给惊住了!
学国际政治的曾弘毅,当年对刚入关不久、颇具战斗力的中早期清政府居然对沙皇俄国鲸吞蚕食外兴安岭大片土地视若无睹,十分不理解,冥思苦想之后,得出若干原因。其中就更是万分纠结一条:为什么不移民屯守?为什么荒芜广袤良土?若是大行垦耕,成了后世的“北大仓”,那个当权者会忍心舍弃?
弘毅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到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忙活了一个月才弄明白。(各位,弘毅上大学是在上世纪末,那时候要查个学术资料,就要去图书馆,因为,连电脑还都不能普及,也木有互联网,更不要说什么“度娘谷哥”了!现在的孩纸们,你们现在写个毕业论文有那么费劲吗??!)
原来,清初有过一段时间鼓励向关外移民,可惜康熙六年,开始在山海关、喜峰口等九处边门设关卡稽查,对人们出山海关严格限制。之后几年里多次修筑柳条边墙,划关外为禁区。到了乾隆朝才更上层楼,把“龙兴之地”变成了“汉人禁区”,从而开始了“康雍乾嘉道”五朝近二百年的东北封禁,也直接导致了外兴安岭以北大片土地的拱手相让。一直到咸丰十年,清政府才首先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翌年又开放了吉林西北平原,直到最后东北的开禁放垦。从这一点上说,康熙朝是东北封禁的罪魁祸首。
但,现在的弘毅,一想到康熙六年,那时候玄烨还没有亲政,四大辅臣死的死、怂的怂,就是鳌拜自己说了算了,照现在这位皇太后热衷保守的劲头和决心,估计封禁就是她和鳌拜的主意了。当然,也不排除康熙亲政后对保守势力的妥协和迎合,才导致了大片国土的荒无人烟!
而最先发现东北地广人稀之危害的,貌似就是这位叫做张尚贤的人,还在顺治十八年,不顾顺治皇帝刚亡故、康熙初登基的微妙时刻,上了一个《谨陈奉天形势疏》的折子,引起了朝廷轩然大波,也促成了只有几年功夫的小小移民潮。不过弘毅清初记得,那时候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府'4'府尹了,而不是辽阳知府……
“张尚贤……知府?”弘毅又犯了老毛病,自言自语,幸亏听着满语,有了语言环境,也是用满语跟着说的。
“哦?玄烨知道此人?”皇太后依旧那么机警,立即撂下皇帝,转问弘毅。生怕这位“皇二子”居然连关外的汉人官吏都开始结交,自己却被蒙在鼓里!
“啊?孙儿不认识这个什么张知府……”弘毅急忙开始转入斗智模式,开动脑筋寻找对策。
“那你为何发问呀?”皇帝也是好奇。
“哦……玄烨只是不明白,盛京'5'所在乃是我大清龙兴之地,为何让一个汉人做了知府?”弘毅故作无知。
“哈哈,他虽是汉人,却是在旗的。况且本朝入关以后,朕多次下旨要开垦关外,这个你确实不知。因为……”福临终于找到一件小玄烨不明所以的事情,很是自得,故意卖起了关子。
“儿臣愚钝,请皇阿玛明示!”弘毅一脸急迫,更是让福临十分得意。
“玄烨别急,因为啊,你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呢!哈哈!”福临得逞。
“玄烨请皇阿玛示下才好呢!玄烨要多多增长见识,才能襄助天子呀!”弘毅决定满足一下他的小小虚荣心。
“好,好,朕就告诉你吧。我大清入关以后,关外民人争相从龙,于是田地荒芜、人丁锐减,一片萧条之色。于是,朕亲政以后,数次颁发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以增税赋。”
弘毅急忙点头,心中却在想:什么“民人争相从龙入关”呀?辽东荒芜,还不是因为明末清初,辽东地区战乱频仍,导致百姓流离,田野荒芜,人烟稀少。再加上清室入关时,为了使百万满族人能“从龙入关”,绝其后顾,清兵还毁坏了大量村镇房屋和田地农具。也使明朝二百余年间,不间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从山海关到开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的辽东密集型城镇建筑体系,毁于一旦,东北一下子变得万户萧疏,满目疮痍,空旷如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顺治元年至康熙六年的二十三年间,清廷曾几次颁发条例,奖励移民开垦,以增税赋。这倒是实情。
看到玄烨连连点头,福临更是来了兴趣,讲的越发详细:
“十年,朕就曾颁布过‘辽东招垦令’,无论满汉,视招垦人数,予以加官晋爵:能够在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至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达到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簿,武授百总。倘若数外多招,每百名加一级。”
“去年五月,辽阳知县陈达德故去。因他响应招垦令,招众出关,才得任为县令。他死后,老百姓想拥戴他的儿子继任,朕就下旨道:‘陈达德为首招众出关,因俾为县令。今殁,而百姓愿戴其子,必其子同有招徕之劳,故乐与共事。应如所请,从之。’”
“如此一来,去关外开垦之民日渐增多,且多是汉人,自然要多用一些汉人知府、知县才好管理,此即所谓‘民治州县’'6'。皇额娘,儿臣所言对否?”福临说道最后,得意的去向皇太后征询意见了。
弘毅听完,感觉和自己记忆中的那段历史真是相吻合,不由自主的点头确认。看来,要是眼前的顺治皇帝没有早早死掉,也许这关外封禁,就不会那么容易发生了,什么“龙兴之地不得擅入”,唉!
可对面的皇太后布木布泰却似乎不是十分感兴趣,甚至有些不耐烦的意思。
“皇帝只顾着捡拾一些陈年旧事来在玄烨面前卖弄,怎么就不顾额娘要听今日的趣事这一处?还是先讲讲那张尚贤如何了吧!”布木布泰给了福临一枚软钉子,一下子扎碎了年轻皇帝爸爸鼓舞起来的雄心壮志一般。
“是,儿臣遵旨……”
弘毅真是越来越同情这位改革派年轻皇帝了。
'1'星保,豪格之第六子,1643年生,时年十二岁。后康熙朝头等侍卫。
'2'前边儿,坐在后~宫之地说前边儿,暗指紫禁城的前朝。
'3'辽阳府,契丹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置府,治所在辽阳(今市),辖境相当今辽阳市附近地区。辽代为五京之一。“辽五京”分别是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元改为路。辖境约当今辽宁辽河下游以东,太子河以南和阜新、彰武、新民等市、县地。明初废。清顺治十年(1653年)复置府,辖辽阳县、海城县。十四年(1657年)移治沈阳,改为奉天府。辽金置东京于此。辽东京道、金东京路、元辽阳行省皆治此。
'4'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盛京城设立奉天府和奉天将军,从此,沈阳又有奉天之称。
'5'盛京:后金(清初)都城,即今辽宁省沈阳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着手修建皇宫。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尊沈阳为“盛京”。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
'6'民治州县,也就是用汉人习惯的州县设置来管理以汉人居多的地方。清朝顺治十年清政府在东北设立了最早的“一府三州县”:辽阳府及领辖的辽阳、海城两县。这是清代“民治州县”制的开端,其目的是为了对汉族民人流入东北进行管理。东北地区管理汉族民人的州县制的设置与汉族民人流入东北地区的有直接的关系。
………………………………
第八十四章 ——遗训灭东洋
被皇太后的软钉子弄得没有脾气的福临,只好作罢对自己政绩的自我表扬,再一次无精打采的讲述起自己额娘更为感兴趣“趣事”:
“辽阳知府张尚贤今日上奏朝廷,说辽东旧民,现如今寄居登州海岛者甚众。张尚贤就颁令进行招徕。随后就有广鹿长山等岛、民丁家口七百余名,都回了金州卫的原籍。但现在金州域内地荒人稀,倘若朝廷准其任意开垦,则生聚者就可渐渐增多,将来还可以设立州县加以治理。一旦如此的话,那么海外诸岛上的散落旧民就‘皆闻风踵至矣’'1'。”
“皇额娘,你说这些个辽东旧民也真是有趣,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不在原籍勤事稼穑,反而要去那些个荒芜的海岛上,真是荒谬之极了。”皇帝随便找了一件所谓趣事,准备打发了皇太后的要求,也好早早回去解脱。
“是呀,这个张尚贤果真也是有些担待的,能够将这散落海外的旧民重新招附回来,也算是功劳一件了。那皇帝准备如何回复?”皇太后其实根本不是在乎什么趣事,而是在乎皇帝如何理政。
“皇额娘说的对,儿臣已命将其疏奏交下所司议。”福临实在是无趣的很。
“皇阿玛,岛上可还有居民?”弘毅突然插话。
“哈哈,估计剩不了几户人家了,这个张尚贤还是有些能耐的,照此下去,海外诸岛就不会再滞留旧民了……”福临回忆着张尚贤的折子,信心满满的说。
“皇阿玛,岛上不可不留民人呀!”弘毅急了,忘了君臣父子的礼仪,打断了皇帝的讲话。
“玄烨,忘了皇玛玛是如何教导于你的?怎么又没了规矩!”皇太后听着朝政正十分“来劲”,不料想玄烨不识时务的无礼打断,当即严肃训斥。
“皇额娘,无妨。玄烨近来常常是有些点子的,儿臣倒是愿意详细听闻。”福临没有在意儿子的突然失礼,反而敏锐地感觉到,也许这个小家伙,又会有什么神机妙算一般。
“皇阿玛,海外诸岛可是在辽东以东的黄海之上?”弘毅没有去解释什么,反而故意紧紧追问。其实,现如今的自己,如果对一件事情表现出格外的关注,马上会让身边这些人自然而然的提起兴趣。这一点,弘毅充满了自信。
“应当是。”福临肯定。
“那,儿臣恳请皇阿玛谕旨,让张尚贤知府没岛之上留民人数户,继续生产。还有兵部,在岛上民人之中择一二头领,受其‘百长'2'’之职,以备镇守。”弘毅再一次跪在地上,郑重其事。
“玄烨,为何如此?”不等皇帝儿子发问,皇太后果然来了兴致,早把这孙子刚才的无礼之举抛到了九霄云外。
“皇玛玛,皇阿玛,玄烨有一顾虑,长久以来弃之不去。”跪在地上的弘毅猛地抬起头,一脸忧国忧民之色。
“何事如此?”福临吓了一跳,一旁的布木布泰也是心中发紧。
“为何我太祖太宗能够龙兴关外,对明作战频频取得骄人战绩?”弘毅开始忽悠。
“天意使然!”福临正色,并使用了标准答案。
“不错。可皇阿玛,有明一朝,东南沿海倭寇'3'猖獗不断,明朝自始至终顾此失彼,实在是不可不算。”弘毅自说自话,看两位默不作声,分明是认可,于是接着忽悠。
“以明朝军力,对付区区数千海盗倭寇,居然首尾难顾,实在是不可小觑东洋倭人的实力和野心呀。明朝有海禁,却将这倭寇越禁越多,究其原因,就是自己放弃万里海疆之守卫,将其拱手让与海外小国来去自由。海禁,对于中原上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仅仅依靠勘合贸易'4'来维系海运,却刺激了民间走私和海盗活动,甚至成了倭患加剧的重要原因。在朝堂内外越来越大的反对压力下,明中期虽然取消海禁,可此时倭寇海患却早已方兴未艾……”弘毅准备顺便阐明一下所谓海禁的罪念深重,为将来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却不料福临突然插话。
“玄烨是说东洋'5'蕞尔小国?哈哈,那你就多虑了。”福临笑了,真心实意的笑。
“皇阿玛,东瀛小国,的确不足挂齿,可他以小博大,却令中原大国头疼不已,如疽疮在背、寝食不安!元世祖忽必烈两伐东瀛而不得,明万历帝也仅仅是将倭贼驱逐于朝鲜半岛之外而已,却终归不能令其臣服。”弘毅及时打消给皇太后和皇帝普及海洋贸易常识的念头,转而专攻对日政策。
“我朝入关,东瀛小国虽然遣使,却不受封、不称臣,孤悬海外,四面汪洋,他就是想着有朝一日,蚕食鲸吞我中原腹地!而若蚕食中原,则首并朝鲜,吞并朝鲜,则进取我关外盛京,得了盛京龙兴之地,则效仿我大清,入关定鼎中原……”
“大胆!”皇太后大吼一声,把弘毅吓了一跳,甚至连正在聆听“新鲜论调”的福临也是惊着了。
弘毅正要叩头请罪,以为自己说的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那段——“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一类的相关内容触怒了皇太后,急忙准备据理力争一番,却听老太太接着“吼”道:
“区区一个倭国,居然也敢如此狂妄?当年壬辰'6'年间,倭人北犯朝鲜,太祖时任明朝的建州都督。尽管后来明朝君臣背信弃义,可我太祖皇帝却在建州地方忠心事明,天地可鉴。八月,太祖在向明朝朝贡马匹,恰逢首批援朝明军在平壤受挫,退回国内,明朝上下都是被吓破了胆子,为援朝抗倭事举棋不定。太祖闻听,怒不可遏,致书明兵部尚书石星,说:‘我建州与朝鲜界限相连。今朝鲜既被倭奴侵夺,日后必犯建州’,并约定‘待严冬冰合,即便渡江,征杀倭奴,报效皇朝’。九月,太祖返回辽阳后,随即派使臣马三非去朝鲜说: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听说倭军入侵朝鲜,因为跟朝鲜唇齿相依,愿意出兵援助朝鲜。可惜那胆小怕事的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后,居然给咱们拒绝了。”
“也就是这一年,孝慈高皇后'9'生下了太宗皇帝。我嫁给太宗皇帝后,曾听太宗讲过,当年太祖皇帝听闻倭寇进犯,怒不可遏,准备发兵征讨,要不是明朝皇帝强令太祖不得擅离职守,早教那些个倭寇,叫什么丰臣秀吉'10'的,早死好些年!当日,太祖曾说,倭人向来不附中华,他日我自让他臣服!'11'”布木布泰说到关键时刻,拿出了太祖圣训,以求自己言之凿凿,不容置疑。
这一番言论可是把地上还跪着弘毅乐坏了!还没等他接话,一旁坐着的福临却起身参与其中了。
“太祖太宗在天之灵,儿臣定当荡平倭寇,实现太祖宏愿!”福临也是郑重其事下跪祈祷。
“好,皇帝有此志向,实乃大清幸事!”慷慨激昂一番的皇太后,望着地上跪着的儿子,志得意满的表扬道。
“玄烨,起来详细说说,海外诸岛,为何重要?”刚刚参与了政务的皇太后,忽悠了一大圈,还不忘具体政事的安排,于是转而问向弘毅。
一旁的弘毅听了刚才这番话,心里简直乐开了花!——还有此等好事呀!那就要看我如何摆布下去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