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主殿下嫁到-第1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祖母的一片苦心,朕如何能不知,只是希望朕能快些成长,好为皇祖母分担一时之忧虑。太傅,朕想成为一个好皇帝。《礼记·祭法》中曾道:汤以宽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朕觉得,朕应该成为这样一位文治武功,文武并济的皇帝。”
听到小皇帝的话语,我心中顿觉十分宽慰,小皇帝已经有自己想要走的路了,他也开始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了,看来,不能再将他当作孩子来看待了。
“陛下想学兵法韬略,微臣敢不倾囊相授?只是这纸上得来终觉浅,论到兵法布阵,还得再为陛下择一良师才行呐。”
小皇帝听我这番说辞,便是同意自己方才所言了,不禁大喜,言道:
“学生多谢太傅悉心教导,学生绝不会辜负太傅教会,只是皇祖母那……”
说道太皇太后,小皇帝脸上也不禁面露难色了。
“微臣会亲自去向太皇太后请旨,只是在此之前,微臣斗胆,想与陛下约法三章,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小皇帝思忖了片刻后,又看了看我平静如常的神色,随即便点头应承道:
“太傅但说无妨……”
我微微沉静了片刻,想着这若是换做以前,小皇帝早已开心地点头答应了,现在已经懂得三思而行了,孩子的成长总是让人有些猝不及防,但这却是我乐于看见的结果。
对上了小皇帝的目光,我恭敬而又不失师者风范地向小皇帝提出了自己的那几点“请求”……
……
几日后,太皇太后遣了洛霞姑姑来,宣我至长乐宫中问话,瞧见了是洛霞姑姑亲自前来,我便心知太皇太后定是为自己了日前曾进言让小皇帝学习兵法韬略之事而心有疑虑,故而今日又遣了洛霞姑姑来同我传话,只怕是有怪罪之意了。
以公而言,我是小皇帝的太傅,由我出面进言此事亦在情理之中;于私,我也是太皇太后的孙女婿,自然也得体谅太皇太后爱护看重小皇帝之心了。
太皇太后担忧的不仅仅是小皇帝将来是否会穷兵黩武,更重要的是,如今皇室便只有小皇帝这一位皇位继承人,太皇太后对小皇帝的爱护能不慎之又慎么?
小皇帝年纪还小,心性不定,若是学了兵法韬略,以为自己文韬武略,无所不能,待他成年后正式亲政,掌握国家大权,难保他不会一时兴起,御驾亲征,届时北魏江山社稷该以何为依托?
自废太子薨逝之后,太皇太后对嗣君的态度便比以往更加严厉了。
洛霞姑姑向我传达了太皇太后的口谕后,也免不得数落我几句,怪我这回有些冲动了,不过好在我行事还算有分寸,并未直接上书言事,只是前去同太皇太后请安之时,略有提及,这也让太皇太后可以以家事处理此事而非国事,倒也省了这许牵扯与麻烦。
“你这孩子,近来行为越发有失分寸了。”
洛霞姑姑难得训责我一番,在她跟前,我也只能像是个做错事的孩子,垂手静然立着,不敢随意插话了。
我知道洛霞姑姑是爱之深,难免责之切,她此番数落我自也是为我好,说我近来行为有失分寸,占多数的还是鹿苑的那次群殴事件吧,惹出这么一出祸事,也确实给洛霞姑姑添了许多麻烦。
这般一想,也便只能低头认错了。
洛霞姑姑瞧着我一脸悔过的神色,略微叹了口气,想着这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还是国之重臣了,自己还当他是孩子般训导着,也是怪可怜的,便不忍心再加以训诫了,像个母亲一般,伸出手来温柔的为我正正衣冠,嘘寒问暖,十分慈爱。
“傻孩子,近来瞧你消瘦了不少,琬儿不在你身边,你可有好生照看自己?”
洛霞姑姑的慈爱令我心中十分感怀,而一提及琬儿,触动柔肠时,眼也突然有些酸涩了,明明是满腔柔情,却也生出几分苦涩难耐,相思情意,果然磨煞人啊……
琬儿,琬儿,琬儿啊……
我从未试过如同现在这般,如此甜美而又如此痛苦地思念着一个人啊,那你呢?你是不是也用着同样的心情,如此思念着我?
“让洛霞姑姑担心了,是辰儿的不是,辰儿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努力打起精神,我尽力保持微笑,好让洛霞姑姑安心。
洛霞姑姑静静地瞧着眼前这孩子,心中也是越发感慨,如今瞧见辰儿与琬儿两个孩子彼此依偎,鹣鲽情深,为这两个孩子高兴之时却也隐不住为他们深深忧虑,太皇太后所言乃人生至理,慧极必伤,情深不寿,这两个孩子都是如此心性,若将来有朝一日突遭横祸,他两人若有一人不能保全,那另一个只怕也会随之而去了……
那自己当初极力撮合他们,到底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呢?
“需要洛霞姑姑为你带口信么?”
虽然心中前一刻还在如此忧虑,可一看到这孩子郁郁寡欢的神色,心中便十分不忍,她是知道的,自琬儿离开后,这孩子失魂落魄了好几日,若不是有公事缠身,令其无法分心,才暂时得以无恙。可只怕这一回到府中,亦是难以忍受的牵肠挂肚了吧!
琬儿真正离开的原因,对外自是不能名言,辰儿也是深知如此,就连书信也不敢随意托寄,唯有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唯恐露了马脚,却也苦了这对恩爱夫妻。
对辰儿来说,牵肠挂肚自不必说,更何况战场上刀剑无眼,辰儿忧心忡忡,亦是显而易见的。
每日他都时刻关注战场上传递回来的军报,虽说近来是连战连捷,可在他脸上却未见丝毫喜悦之色,只是紧蹙娥眉略有舒缓,之后便一心沉湎公事,寂落无言了。
他想要向我打听琬儿在军中的消息,却又因为身为外臣的关系而不能每日到永乐宫中来探视,只能就着每隔一段时日入宫给太皇太后请安的规矩,才得机会亲自向自己询问琬儿状况如何。
他心中对琬儿十分挂念,却又得在人前做的滴水不漏,着实是太过为难他了。
听到洛霞姑姑的言语,我心中欢喜之至,只觉多日阴郁都已一扫而空,只要能与琬儿互通书信,哪怕只是寥寥数笔,也好过如今这般牵肠挂肚,望眼欲穿啊……
“真的可以么?”
我心中十分激动亦是十分惶恐。
洛霞姑姑微笑着点了点头,又再补充了一句,道:
“信中内容,尽量简明扼要。”
闻言,我不禁苦笑出声来……
………………………………
第169章 后生可畏
我随着洛霞姑姑的引导一路碎步入了永乐宫,宫殿中青瓷熏香炉中正升腾起袅袅香烟,使得殿中清香四溢,提神醒脑、沁人心脾。 章节更新最快
太皇太后此刻正半靠软榻端坐于榻前,手抵鬓角,闭目养神,而榻前的书案上堆满了文书及军报,可见太皇太后对东征之进展十分重视,丝毫不得懈怠。
未免打扰到太皇太后小憩,洛霞姑姑于我示意一番,便莲步轻移,至太皇太后身侧轻唤了两声,太皇太后顷刻转醒,慈目流转,定眼瞧了瞧我,目光中亦有掩饰不住的疲惫之色,可想而知,方才确实是累得小睡了过去。
我款款撩袍跪倒,恭恭敬敬给太皇太后磕头请安,道:
“辰儿给皇祖母请安,皇祖母万福。”
洛霞姑姑忙将靠背撩高些让太皇太后靠着更舒适一些,扶着太皇太后坐好后,又十分贴心地去为太皇太后重新沏茶,亲自端了上来服侍在太皇太后身侧。
太皇太后见了我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又加上身旁洛霞姑姑殷勤侍候,便是在间接劝自己莫要太过责难辰儿这孩子,眼瞧着这段时日这孩子越发消瘦了些,心中也不免有些心疼,这怪罪之意也便淡去了不少。
“辰儿,起身吧,来,过来,到皇祖母身边来。”
太皇太后慈爱之心不减,我亦心怀感恩,忙起身来提着袍子半就着身子快步移至太皇太后坐榻边,端正地跪坐下来,听凭太皇太后训示。
“皇祖母,辰儿不孝,惹皇祖母忧心生气了,请皇祖母降罪!”
言语间诚恳情切,忙又俯首再拜。
太皇太后伸手扶起了我,瞧我性子赤诚淳朴,是个恭敬孝顺的好孩子,语气也温和了几分,道:
“辰儿啊,琬儿之事,你可曾怨过哀家?怨哀家狠心,拆散你们这对恩爱夫妻。”
我忙摇了摇头,言道:
“辰儿不敢,若论心疼,皇祖母比辰儿更甚,更何况,于天家而言,国事便是家事,一切都当以国事为重,这道理辰儿醒得,长公主殿下亦是心中了然。”
太皇太后见我能如此明白事理,也是颇为欣慰地点了点头,继续言道:
“辰儿啊,你是哀家的孙婿,哀家有些掏心窝子的话,不得不对你说说啊。”
我闻言,垂首恭听,神色亦是凛然。
“哀家自二八年华被皇家册封为太子妃起直至现在成为太皇太后,已逾四十多年,其中历经四代皇帝。如今已是花甲之年,本是安心颐养天年,闲时含饴弄孙取乐之时,怎奈何,天予不仁,令哀家四十而丧夫,五十丧子,最后,就连哀家的皇孙都没能保住,白发人送黑发人啊,人生致悲之痛,莫过于此。”
言至于此,太皇太后亦是老泪纵横,不绝令我心神慌乱,至我印象之中,从未见过太皇太后提及此等伤心过往,更别提见太皇太后悲伤落泪。其心可悯,其情哀婉,令我闻之也不觉红了眼眶。
“为保全皇家威势,哀家不顾世人流言,苦掌朝政,多来苦心孤诣,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周旋于权臣与藩镇之间,只为皇室孤儿寡母留有立锥之地,不让北魏江山断送在哀家手中,即便为人非议,受人指摘,哀家也在所不惜。哀家的心思,辰儿可明白?”
说道最后,太皇太后情绪有些激动,却被她生生压制下来,而最后那一问,对我亦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期许,我不敢也不能让太皇太后失望,俯首再拜,默默流下泪来,言道:
“辰儿明白,辰儿绝不会让皇祖母失望的!”
“太皇太后……”
洛霞姑姑瞧见了也是一脸哀伤神色,忙缠了丝帕轻柔为太皇太后拭泪,劝慰太皇太后要保重身子,莫要再伤心感怀。
太皇太后默然点了点头,随即缓缓平复情绪,又将我扶了起来,瞧我亦是一脸泪痕,感叹着眼前这孩子纯孝,心中十分宽慰,微笑着言道:
“瞧你这孩子,男儿有泪不轻弹,这般容易便流泪了,将来如何保护好琬儿啊?!”
说完,太皇太后又亲自为我拭泪,我微微脸红,心中暗叫忏愧,忙收拾一脸狼狈,正襟危坐,侍奉在太皇太后身侧,恭敬言道:
“辰儿无状,还请皇祖母宽宥。”
国事不涉私情,太皇太后更是如此,语气也转为严厉,道:
“现在请求宽宥还为时尚早,辰儿啊,你是否有自作主张干涉州镇纳粮之事?”
我沉吟片刻,心中早有预感,太皇太后此番召见多为此事而来,不还不忙,言道:
“辰儿却有牵扯其中,可却具是职责所在,并无僭越之举,还请皇祖母明察。”
太皇太后见我面无异色,显然觉得所作所为无愧本心,瞧着我的目光也是微亮,不无赞赏之意,言道:
“御史台监察御史有监察地方官员行政之权,所以,你派出十三位监察御史到个州镇秘密巡视倒也算在行使职权,而协助户部派下的各州镇巡察使筹措粮草、丝绢等物也算是为国分忧,可你搜集州镇刺史贪渎不法之罪证,未免行事太过雷厉,动作太过明显,你就不怕会影响东征大局么?”
上次我便同独孤信说过,这局棋,我执黑先行。
而我这先手,便是乘几大州镇总管东征之际,将州镇一些早已被总管策反的刺史罢黜或者替换,成为朝廷名正言顺安插在州镇之地的眼线,以起到监督之效,令州镇总管投鼠忌器,行事会更加有所顾忌,这便能给朝廷争取一部分时间。
刺史,原本是朝廷派下管理一方镇州的行政长官,而总管原本是一方州镇军事长官,两方互不统属,军政分开,相互监督,均受朝廷节制。
可因北魏长时间兵事不断,而局势多有变化,作为统兵将领的总管也就越发受到朝廷重视,又加上履立战功,其职位与权限也开始逐渐压过刺史,以至于出现了总管领一方州镇军政大权,使刺史形同虚设的情况出现,而现在,这种情况已成为定局,起弊端也就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
首先是对于地方刺史的认命,原本是接受朝廷任命的刺史逐渐成了州镇总管向朝廷举荐,名义上,刺史还是管理着地方行政之权,可早已沦为总管下属,受州镇总管调配,这也便大大削弱了朝廷对地方州镇的控制,以至于州镇总管渐有藩镇之势,对朝廷的威胁也就日益加深。
再者,刺史管辖地方镇州下各地方之父母官――县令,县令者关系民计民生,其位卑却责任重大,若是所用非人,不但祸害地方,更易激起民变,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行政之利弊,此等要等关节,为君者不得不加以重视。
虽然说,以北魏如今局势,消除藩镇隐患之事还需徐徐图之,可限制藩镇权利却早已是当务之急了。
我所思所想,太皇太后如何会不知,只是现在正值非常时期,东征之战事关重大,绝对不容有失,如今我乘这州镇总管出征之事,行此釜底抽薪之计,难保这群镇州总管会阳奉阴违,对东征之事敷衍了事亦或别有计较,届时,东征局势便会出现很大变数,太皇太后如何能不忧心忡忡。
如今太皇太后此番诘问,亦在情理之中,我缓缓将自己所思所想如实报来,道:
“皇祖母容禀,辰儿近来审核地方上报刑部案例,发现其中多有冤假错案,故而遣监察御史秘密巡视十三州镇,查清其中牵扯关联,进而发现,州镇总管有私自储粮、屯兵、敛财之嫌,此等祸乱之举,朝廷不得不未雨绸缪,早做防范啊!”
太皇太后的表情并无太大波澜,可见对此事早已心知肚明,朝廷一直以来对州镇总管实行靖绥之策,以安抚为主,故而对他们许多欺瞒朝廷之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涉及谋反逆罪,便不会过于打压干预,可也不会一味放纵,有些事还是得遵循朝廷法度,而朝中也因为有太皇太后坐镇,才得以压制住一些州镇总管的日渐膨胀的*野心。
“所以,你让监察御史暗中协助户部征收州镇粮草、丝绢等物资的真正用意,是为了消耗州镇总管内部储蓄?而向上检举地方刺史行政不法,除了让朝廷直接派遣官员接替总管自行举荐之刺史外,最主要的是为了收缴财货么?”
太皇太后果然慧眼如炬,句句道出我之根本用意,可想而知,皇祖母亦是早有剪除州镇之心,只是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罢了,而这最佳时机,便是北魏与北齐之战的最终结局,若是北魏此番得以顺天应命,将北齐纳入版图,那原本起抵御北齐之用的州镇总管,朝廷对他们的依赖也会大大减弱,到时候,只要等到北魏真正融合了北齐领土,便是处理州镇总管的最佳时机了。
我郑重点头,言道:
“皇祖母圣明,州镇总管能横行地方多年,所凭借不过三样,兵权、粮草、财货而已。此番王尚书掌管户部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在各地粮食将要秋收之前便派下巡察使到地方征收粮食,核查田亩、户籍,令地方再也无法像往日般推脱借故或立据拖欠等手段,减少向朝廷上缴粮食,这才得以保证东征之时粮草供应。”
“而辰儿所做,便是让监察御史协助户部追缴多年来所积欠下的粮食数量,欠债还钱,天公地道,而这笔亏空,将会由州镇总管多年暗中累积的私库加以补贴,这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耗州镇粮草储蓄;至于弹劾检举地方刺史之举,确实如同皇祖母所言,便是为了朝廷可以以整饬吏治为名,收缴地方多年来横征暴敛、欺压百姓之所得,尽数收归国库所有。这般一来,朝廷便可一解粮草、财货短缺之急。”
太皇太后闻言,沉默片刻,不禁为眼前这孩子如此才思敏捷所叹服,却也不得不提醒这计划可能带来的影响,言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法甚妙,颇得兵法精髓,可辰儿,你就不怕此举会惹怒州镇总管,逼得他们阵前倒戈么?”
我闻言,目光坚定,继续言道:
“他们不敢反,哦,不,应该说是暂时不敢反才对。私自克扣粮草、屯兵、敛财充盈私库,在外看来,此举早已等同于谋逆,故而对此州镇总管讳莫如深,绝不敢在此处与朝廷多做计较。而辰儿实行此计,只会将所探查出来进而收缴之私库所得尽数划于地方不法刺史之举,触犯国法在前,朝廷严厉执法在后,此举亦不会主动攀扯到州镇总管,而所得之粮草,皆为东征之用,所缴之财货,最后也将还于州镇之手,如此合情合理合法,州镇便寻不到可以谋逆之理了。”
洛霞姑姑闻言也不觉眼前一亮,略微吃惊地望着不急不缓说出这段话的孩子,颇为感慨,心中暗自思忖着这个计划的可行性,转而看了看太皇太后,见太皇太后一脸赞赏神色,似是对辰儿这番提议动了心思。
可辰儿这最后一句‘所缴财货,最后也将还与州镇之手’却也让自己颇费思量,洛霞姑姑主动开口询问了一句,道:
“辰儿,你的意思是……”
我沉默了片刻,还是决定将这些话道出口来,抱拳揖了一礼,言道:
“请皇祖母恕辰儿直言不讳之罪,历数朝廷多年征伐之事,但有攻克一城一地,统帅及其军士,不是血腥屠城,便是放纵兵士洗劫抢掠,戕害黎庶,此举形若盗匪,尽失人心。就此辰儿曾不断上书皇祖母言及此事,而皇祖母心怀仁义,高瞻远瞩,故而此次东征事始,便晓谕各府将军,此次东征旦有攻克一城一池,务必做到对北齐百姓秋毫无犯,违者军法从事,以此来彰显我军之仁义,尽收北齐之民心。而皇祖母亦承诺于三军,待得胜归来,朝廷论功行赏!”
太皇太后微微颔首,言道:
“确实如此。”
北魏朝廷一直实行的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度,战时为兵,入则为民。
而一场胜战打下来,功勋一直以来都被士族子弟所占据,普通士兵想要凭借战功升迁难如登天。而且即便朝廷有所赏赐,大半也入了统帅军官阶层手中,可以分到兵士手中的便更少之又少。
故而兵士们得到奖赏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战胜后对敌方城池进行洗劫与扫荡,因此,战争对下级兵士而言,最大的诱惑力便是战胜后将敌方城池洗劫一空,这也便逐渐形成了一种带有野蛮血腥掠夺性质的不成文的约定俗成。
此举在战乱之时十分常见,这也是一军统帅无法更有效地约束手下士兵的表现……
而太皇太后战前下了如此严令,并承诺战后朝廷予以论功行赏,这也便算是向军士们承诺了战后奖赏,而这些对于北魏朝廷来说,将会是一笔庞大的支出,若是朝廷在最后无法将承诺兑现,那对北魏来说,将来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士兵哗变灾厄,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便是辰儿所言及的,财货取自州镇私库,最终也将会还于州镇之手,而这一步,也会是分解州镇兵权的第一步。若是皇祖母恩准的话,可否将以往朝廷将赏赐颁给统帅再由统帅分给下级军官的惯例,改为由朝廷直接分赏给下级军官,再着意提拔下级军官,给予战功显赫者以爵赏,以示朝廷惜才爱才之心,为朝廷收取军心民意,这对逐渐分解州镇兵权,亦是大有裨益。”
洛霞姑姑听我这番说辞,心中也是暗自称赞,拿着州镇的钱货来赏赐州镇,最后军心民意尽归朝廷,这般锦上添花的好买卖,如何能不让人动心?
辰儿这孩子的睿智才干,果然非同一般啊!
“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太皇太后最后也忍不住发出这声感慨来。
………………………………
第170章 家国天下
“可是,辰儿,州镇总管终归是国之功臣,朝廷若是在东征事后对州镇总管予以清算,未免会让世人认为北魏对待功臣凉薄,生出兔死狐悲之感,更何况州镇总管之中,多数都曾与哀家一道披坚执锐,同生共死,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哀家念及同袍之谊,心中亦有不忍,所以,辰儿,哀家要你承诺,将来在处理州镇总管一事上,只要他们当中有愿意主动舍弃兵权,无犯上谋逆之心的,你绝不可对其赶尽杀绝!”
说到最后,太皇太后语气变得十分威严、强硬,我心中一颤,惶恐地俯首再拜,言道:
“皇祖母言重了,辰儿不敢。就爱上网 。。”
太皇太后凌厉的目光之中,不觉闪现一丝冰冷的寒意,眼前这孩子的睿智城府,真的是令人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