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汉女副将-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贩⒊隼做换鳌

    漠北之战,也是汉朝进击匈奴最远的一次。南宋辛弃疾的词中所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用的就是这个典故。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国军人的最高荣誉,只可惜,“元嘉”不是强汉,世间再无霍去病。

    霍去病“封狼居胥”9年后,汉武帝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史载,汉武帝身穿黄色衣服,在庄严的音乐声中跪拜行礼。为了纪念这次封禅典礼,武帝还特改年号为元封。

    在他跪拜行礼的时候,他肯定想到了霍去病,他有打败匈奴的丰功伟绩,怎能少得了霍去病?此刻,霍去病已去世7年,汉武帝特地把霍去病的儿子霍嬗,带上了泰山。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霍去病的历史功绩,其实被低估了。

    他的舅舅卫青,也是一位不世出的大将,在霍去病还没走上战场之前,已率兵收复了“河南地”(河套地区),使汉朝的边界线,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这是秦朝最盛时的北方边境。

    秦始皇是个多牛多强悍的人啊,但对匈奴,多数时间也只能采取守势,命蒙恬率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河套之后,开始筑长城。

    蒙恬堪称秦朝的“基建狂魔”,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民间传说中孟姜女的先生万喜良就死于修建长城的过程中。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但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匈奴伺机南下,抢夺了大量地盘,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名著《统一与分裂》中写道:

    “匈奴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原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威胁着乌孙,使西域(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大多数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往东并吞了东胡各族,控制了今大兴安岭两侧。向南夺回了‘河南地’,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

    从地图上来看,匈奴已经严重威胁到汉朝的安全。于是刚夺取天下的刘邦,率30万人出击,结果在今天的山西北部,被匈奴大军围困了七天七夜。

    受此惊吓,汉朝此后只得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并不满足,时时侵扰,烧杀掳掠。

    汉朝足足忍了70年。直至汉武帝忍无可忍,出手了,卫青和霍去病是他的两记铁拳,先一拳,打得满脸开花,踉跄后退,后一拳更狠,雷霆万钧。

    漠北之战后,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了基础。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如果能够用快进键来看2100多年前亚洲的历史,我们能够看到壮丽的一幕:在亚洲的腹地,匈奴潮水般退去,大地如同洪水过后,恢复生机,簇簇花开,汩汩泉涌,商旅开始往来,驼铃开始悠扬。

    “不断的进贡不仅是经济上的负担,也显出政治上的软弱。所以汉帝国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与匈奴的纠缠。

    首先是夺取河西走廊,控制农业富庶的西域地区,接着经过近十年的多次征战(结束于公元前119年),将游牧民族赶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

    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如此写道。

    是的,我们今天说起丝绸之路,总会想起张骞,但不能忘了霍去病。

    有趣的是,霍去病与张骞还一起打过仗,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走一路,张骞与历史上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走一路。结果,只有霍去病大捷,李广冒进,被匈奴包围,死伤惨重,张骞救援来迟,犯下行军滞留而延误军机的罪过,被判为死刑。

    张骞当时因出使西域之功,被封为博望侯,交了赎金,爵位被免,成为平民百姓。公孙敖因为迷路,没能与霍去病会合,结果跟张骞一样,被判为死刑,交了赎金,削爵为民。

    连最熟悉地形的张骞都迷了路,不得不佩服霍去病的精准定位啊。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持续了许多年,汉朝名将辈出,连获胜利,而匈奴大势已去,只能一路向西。

    公元160年左右,匈奴来到位于中亚的锡尔河流域,古称“康居”的国家,随后又离开了,从此消失于历史记载,直到公元260年左右,他们出现在亚洲的另一端,顿河以东的阿兰国。

    他们在此恢复雄风,开始西征欧洲,“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人,不知道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骤然来临”(阿密阿那斯•玛西里那斯《历史》),引发了改变欧洲历史命运的多米诺式的族群迁徙,“蛮族”被更野蛮的匈奴人驱赶,把罗马帝国搅得支离破碎。

    《走向陌生的地方——内陆欧亚移民史话》一书中写道:

    “从某种角度来说,匈奴人促成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转折。他们把丛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历史舞台,并与他们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结束了罗马人的时代。帝国历史的消失,带来了由各个封建国家组成的西欧多元政治格局的开始。”

    这就是历史的“蝴蝶效应”。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罗慕洛被废黜,如果能够穿越,他会不会哀怨地跟霍去病抱怨:“600年前,你干嘛把匈奴打得那么狠?”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伟大的民族,大多是在与强敌的殊死搏斗中诞生或崛起的。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奠定了“汉人”这个词。也正是在汉代,中国人第一次有了强烈的国家意识,有了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与国家责任感。“汉人”“汉族”“汉语”“汉字”……一直延续至今,流淌着无穷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回溯历史,可以说,是汉匈之战,影响了汉朝人的集体性格与气质,而汉朝人的集体性格与气质,又帮助汉朝取得了对匈奴辉煌的胜利。

    辉煌,来自于艰难。要知道,这是历史上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少有的压倒性的胜利,而且是打出长城去,以游牧民族最擅长的骑兵作战方式,在游牧民族最熟悉的草原地带,打败了游牧民族。

    匈奴是个马背民族,骑兵极其剽悍。西汉初年,晁错曾说:如果下马以剑相搏,强悍的匈奴人绝非汉人对手。但霍去病华丽丽地以骑兵对骑兵,最终打败了匈奴人,打败、打垮、打服。说起“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人也是服气的。

    在卫青、霍去病之前,匈奴还是一个可怕的强国,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南抵长城,北达贝加尔湖,乃欧亚大陆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草原游牧帝国。汉朝人从卫青霍去病开始,在与匈奴的一次次死磕中,磨砺了坚不可摧的民族性格。

    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汉朝人的性格,那就是——血性。

    长达七十余年的匈奴凌辱,再加上延续百年的汉匈战争,炼就了汉朝人的血性,这是他们能够有尊严活着的依托。他们尚武,每年秋后,各地要进行训练、比武、考核。

    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百姓,都爱好习武,虎虎有生气,霍去病自然是武林高手,擅长骑射,连生活在深宫中的汉武帝,也有一身好功夫,史载他“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

    东汉时期,先后被封为“冠军侯”的,还有贾复和窦宪。消灭北匈奴主力、留下“燕然勒石”典故的窦宪之神威,自不必说。

    另一位贾复,出身文士,但是临阵果敢、身先士卒,在东汉中兴功臣中以勇武见称。在民间评书中,贾复甚至留下了“拖肠大战”的传说,在某次战斗中,他被强敌挑出肠子,杀出重围后,发现小伙伴不见了,于是杀回去,拖肠大战,救出小伙伴。虽是演义,也可见其之威猛。

    汉朝人尚武有血性,绝不是窝里斗,他们以报效国家、沙场杀敌为荣,在远离家乡的边塞,用血性写下男儿战斗史诗。

    比如,霍去病的姑姑是皇后,他完全可以在富贵乡中过纨绔少年的日子,却选择了到危险的前线建功立业。用伏波将军马援的话来说,就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这是汉朝人的主流价值观。

    马援本人即如此,他是东汉开国功臣之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身体力行了“马革裹尸”的气概。

    今天读汉朝故事,常常感慨于有那么多传奇——或孤军坚守,任狂风暴雨也不屈服,或数人远征,虽九死一生亦不放弃;有杀出重围的悍勇,有战胜孤独的坚韧,有千里奔袭的自信,有以硬碰硬的豪迈……

    两汉400年,人性朴拙,精神强健,重视荣誉,极具血性,元气淋漓,以英雄为荣,以爱国为荣,民族因此有超级的向心力,也因此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

    这般气度,如同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像,一点都不花哨雕琢,跟繁琐俗艳无关,但其中的血性与力量,虽已凝固静默千年,仍能感觉喷薄而出。
………………………………

第112章 一月之后

    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往日雄心大起,入主丞相府,他居然没有着手查刺杀事件,而是一门心思的整顿朝纲,整顿吏治,推动改革。

    时间很快一月过去,没了权贵们的阻挠,公孙弘的的工作也初见成效。

    “陛下,盐、铁、酒纳入官营已经拟出条目,请陛下过目明日分发郡县。”说完,公孙弘将两捆竹简递到刘彻桌案:“共计三十七条。”

    刘彻放下手里的笔对内侍道:“赐座!”

    内侍快速搬来一把椅子,公孙弘坐下之后禀道:“陛下,盐、铁、酒纳入官营在郡县还好实施,手段残忍一些即可落实,但诸侯国中阻力较大,老臣觉得目前国库充裕,这项政策先知会下去,必须先解决掉诸侯国的事情。”

    这正说出了刘彻的心声,诸侯国确实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各自为政,还拥有兵马,就是一个国中之国,就拿当年刘彻发动马邑之围的事情来说,打不打匈奴在这些诸侯国的心中压根儿就不关心,只要他们既得利益在,匈奴就入关他也无所谓。

    “削国的事情还是先不要提,朕感觉匈奴人应该要动了,万一这些诸侯国在匈奴南下的节骨眼上向朕发难,就真得不偿失了。”刘彻担心道。

    公孙弘其实也是这么想的:“那老臣就先把主父偃当年的推恩令重新颁布下去,强汉必先统一,这么多国中之国,迟早都要出大问题。”

    “就按照卿说的办,还有,在推恩令中也写下朕的承诺,从朕的子孙开始,不再封王。”刘彻说话都不带一点犹豫。

    公孙弘感受到了刘彻的气度,不再封王,刘彻真的是开了先河:“陛下,大汉有你,何愁不兴,老臣愿意以朽迈之躯助陛下完成削国大业。”

    西汉自汉文帝、汉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七王之乱就是诸侯王膨胀典型事件。

    刘彻登基后承主父偃《推恩令》,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

    但《推恩令》刚实施就找到王公贵族的强烈反对,加之刘彻手里无兵权,结果不了了之……。

    就诸侯国的问题,公孙弘与刘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直到两个时辰后,皇后卫子夫的到来,两人才结束了谈论。

    公孙弘起身拜别:“陛下,老臣就先退下了。”

    “丞相,都一个月了,刺杀你的凶手抓住了吗?”刘彻很关心这件事情。

    公孙弘听后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查,没时间查:“回陛下,当前朝廷内忧外患,老臣暂时还没有时间来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等推恩令颁布之后,老臣再慢慢清算,请陛下恕罪。”

    “别人都要你的性命还是小事?”这是刘彻第一次见把生死看得如此淡的人。

    公孙弘听后冷笑:“等陛下开始削国强汉大业的时候,恐怕想杀死老臣的人都要排队点号了,与这件事想必,那真的是小巫见大巫。”

    刘彻听后甚是感动,内心感叹可惜了当时的韩安国,他内衣公孙弘的这般心境。

    “老臣告退!”公孙弘退出大殿。

    卫子夫帮刘彻披上披风,而后让宫女端来了补身体的燕窝:“陛下,恭喜能得到公孙弘这样的良臣辅佐,来,趁热喝了。”

    刘彻听后顿时高兴,接过燕窝道:“你知道这功劳还是谁的吗?”

    卫子夫一脸茫然摇了摇头。

    “卫青,要不是卫青带朕过去,朕还以为朝廷中当年那一批改革客卿们都各自回家了呢。”刘彻说完放下燕窝碗继续道:“没想到公孙弘一直都还在。”

    卫子夫眉头紧锁实在想不出卫青怎么会认识公孙弘的,也没有听卫青说起过。

    刘彻的燕窝刚刚喝完,内侍就前来禀报左中丞张汤求见。

    见又有人来找刘彻,卫子夫收好碗就退到了一旁。

    张汤进屋后似乎有些犹豫,见皇后卫子夫在场,他又放慢了脚步。

    “张汤,这么晚了找朕何事?”刘彻问道。

    张汤扭头又瞄了一眼一旁的卫子夫。

    卫子夫懂,行礼道:“陛下,臣妾告退。”

    卫子夫走后,张汤内心才放开胆子,他今天要干的事情就是参奏卫青。

    张汤见卫子夫走了,于是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竹简,是用红绳捆着,这代表绝密。

    “陛下,臣深夜到来有要事请奏。”说完就双手奉上竹简。

    内侍从张汤手里将竹简呈送到刘彻手里,并扯开了红绳。

    就在这时,卫子夫又急急忙忙的走了进来,满脸惊恐:“陛下,陛下,据儿……”

    太子!刘彻丢下竹简猛的站起来问道:“太子怎么了?”

    “据儿从城楼的洼地处滚了下来,摔着了!”卫子夫焦急的说道。

    刘彻看了一眼张汤道:“张汤有什么事情明日再说!”

    “陛下,陛下!”张汤无力回天,只得离开。

    ~~~~~~~~~~~~~~~~~~~~~~~~~~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刘彻抱着只有六岁的太子刘据心疼的问道。

    刘据似乎感觉很疼:“本来想找父皇的,天黑没看见就……”

    刘彻甚是心疼,将刘据搂在怀里,太医开始为伤口擦药。

    卫子夫见据儿也没事了,于是去桌案上收刚才的燕窝碗,当拿碗的那一刻,卫子夫看见了刘彻摊开丢在桌案上张汤的竹简。

    一字一句,都让卫子夫感到恐惧,似乎有一种要大难临头的感觉,他时刻观察刘彻与刘据,而后用颤抖的手将竹简再次合拢放好。

    在下台阶的时候卫子夫都感觉腿都要软了。

    “陛下,臣妾有个请求!”卫子夫蹲下边帮刘据查看伤口边说道。

    刘彻深深的吸了一口气起身,刘据没事就好:“子夫啊,说吧。”

    卫子夫起身笑着道:“自母后寿诞之后臣妾就再也没有出过宫,臣妾想回一趟娘家,还望陛下恩准!”

    “你还别说,朕都想出去走走了……”

    (本章完)


………………………………

第113章 门庭若市

    走出宫殿,卫子夫根本就没心情关心儿子刘据,直接带上林海棠就出了宫。

    “皇后娘娘,这样一身出去,你看是不是知会王麒麟派羽林卫跟着。”林海棠见卫子夫这样急急忙忙的出了宫怕在路上出事,于是问道。

    卫子夫打量了一下自己和林海棠的衣着,既然忘记还带着凤冠,被气坏了,于是转身又回到了春福园,换了一身便装,带了两名羽林卫。

    林海棠总感觉卫子夫今晚的状态不对,于是边走边问道:“娘娘,出什么事了?”

    卫子夫面色僵硬,焦急的左右走了两步后道:“走,卫青府上!”

    “诺!”林海棠给身后羽林卫使了一个眼神就跟了上去。

    长安本来就大,可今晚却小了,半路居然看见若瑶提着八服转身向巷子走去。

    林海棠刚扯着嗓子准备喊,却被卫子夫拦住,而后四人紧跟在后面。

    当到达目的地时,卫子夫眉头紧锁,居然是长安最有名的酒楼。

    而若瑶进去之后,紧跟着卫青、吴林、李息等几位将军也跟了进去。

    “娘娘,要去吗?”林海棠问道。

    卫子夫二话没说转身就向卫青的府上走去。

    ~~~~~~~~~~~~~~~~~~~~~

    “嘿,大公子,你爹到底回来了没有呀。”

    “你哪儿的,想见我爹的人可多了,排队!”

    卫子夫、林海棠刚到卫青府上,就看见府门口有一堆人,有的手提东西,有的赶着马车,从穿着上看,有当官的,还有商人,还有江湖人士。

    林海棠正要上去通报,结果又被卫子夫拦住了,就这样静静的看着卫伉表演。

    卫府门口的这群人都是来拜访卫青的,还带了很多礼物。

    “呵呵,大公子,我老家也是平阳县的,近日到长安做点买卖,我们家老爷特地交代一定要来看望看望卫将军。”一名商人卑躬屈膝的说道。

    卫伉还是不让进,而且连正眼都不看他。

    见事情进入尴尬,商人嬉皮笑脸的从包里拿出一个荷包递给卫伉:“呵呵,公子,小的从平阳县过来也没带什么好东西,这你就先拿着。”

    卫伉一副心高气傲的表情接过荷包毫不客气的就放在了自己的包里,而后对门口的侍卫道:“带他去客堂等着我爹。”

    “额,呵呵,谢谢公子,谢谢公子!”商人转身赶忙组织两个下人抬着东西进府。

    见这个商人也进去了,另外一名穿着便装的官员也急忙上前,同样一副嬉皮笑脸的表情说道:“公子,下官都河校尉聂龙,拜见卫将军,公子!”

    聂龙说完也从身上取出一个小东西递给卫伉,卫伉似乎很感兴趣,居然还对着门口的火把照了照问道:“找我爹什么事情?”

    “呵呵,没什么,就是想来看望卫将军。”聂龙满脸笑意。

    卫伉将东西收好而后挥了挥手,聂龙就这样也进了卫府……。

    这一切都被卫子夫看在眼里,而林海棠似乎也明白了卫子夫今天异常的原因。

    卫伉也就选择性的放了几人进府,其余的人就遣散了。

    “走吧!”卫子夫忽然对身边的人说道。

    几人就这样跟在卫子夫身后像门口走去,却被侍卫拦下了。

    卫子夫瞪着两个侍卫气愤道:“是不是本宫也得给银子才能进去?”

    四人都穿着便装,黑夜看不清,加之卫府本来来来往往的人就多。

    “将军还没回来呢,明天再来拜访!”侍卫开始轰人。

    林海棠见状从袖子里取出金牌亮于两名侍卫道:“擦亮你的狗眼,皇后在此!”

    两名侍卫顿时吓得不轻,其中一个当场单膝跪地,另外转身跑进府里通报。

    卫子夫理都没理就直奔中堂。

    穿过黑暗走廊,沈葭带人正前来接驾,老远就行礼:“沈葭拜见皇后娘娘!”

    卫子夫仍然是一脸不悦向前走,把沈葭弄得莫不着头脑,赶忙叫人去找卫青。

    来到中堂,卫子夫坐下更是一句话都不说。

    沈葭似乎也意识到了什么,赶忙让下人把刚才进府的几个人打发走了。

    “皇后娘娘,不知深夜驾到,有失远迎,恕罪!”

    沈葭本来与卫子夫是闺蜜,但从进门的一刻起沈葭就感到有事,所以不敢造次。

    卫子夫也没有让沈葭起身,而是自己先喝起了茶道:“慈母多败儿,现在看来是真的,也不是知道这风气是你管教不严造成的,还是故意为之。”

    沈葭不明白,因为连日来事情也多,于是道:“娘娘,究竟出什么事了?”

    卫子夫气得连话都不想说,林海棠见状才把刚才门口的事情说了一遍。

    “管家,把卫伉带来!”沈葭当即都急坏了,麻利儿吩咐。

    管家跑出去一个转转就回来了,焦急道:“夫夫夫人,公子公子……”

    “带人马上抓回来,抓回来。”沈葭焦急的吩咐后转身再次跪地认错:“娘娘,都是我管教不严,请娘娘恕罪,我已经派人去通知卫青了!”

    整个房间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一般,谁都不说话了,羽林卫站在门外像雕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