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古县传奇-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子过府。红娘子预感大事不妙,慌忙带着两岁的儿子李星来到刘府。
时过不久,吴三桂背叛大顺。李自民手忙脚乱,令三军征讨吴三桂。出征在即,刘宗敏怕红娘子母子有什么闪失,对不住死去的李岩,于是将其母子藏身民间。那是通州一户人家,此人开一家客店,公买公卖,曾与刘宗敏有故。大军入京师前情报人员多在他家落脚,遇有险情也曾全力相助。此人姓李名叫应龙。于是派人将红娘子母子二人送去,赠金百两。临走时,对红娘子说:“夫人放心,等得胜回来定为李岩将军报仇,活捉牛金星。”就这样红娘子母子暂避通州。
不久,二儿子李斗降生,再加上大军情况不明,红娘子更添许多愁绪。谁知风云突变,得到消息是吴三桂勾结清军,反出山海关,大顺军出师不利,一败再败。一天,刘宗敏差人来报,大军屡败,已败出北京城,并捎来许多金银,拜托李应龙照看夫人。从此之后听到的是闯王败定州、再败真定,后再无音信。而清军则是定都北京,克山西、陕西、河南、湖广等等。红娘子越来越绝望,本来是暂住一时,暂住变为长住,她不忍长期拖累李应龙一家,于是说明心意。李应龙劝她不要急于一时,并拿出刘宗敏所留金银,说等机会买些土地,以做长久之计。可红娘子坐不住,无奈李应龙就请红娘子教他儿子李丹贵、李丹怀读书,红娘子既教文又传武,这可乐坏了李应龙夫妇。
时间一长,难免出头露面,红娘子一次外出被一人发现,这人姓陶名云,是通州有名的混混,坏的出奇,手下一帮狐朋狗友,尽是游手好闲之辈。他一见红娘子就垂涎三尺,随后说与一班波皮,泼皮们于是留意打听,知是李应龙的亲戚,得,招惹不了,围着一朵带刺的玫瑰,没有办法。他们怕的是李应龙的财力和为人厚道的号召力。穷不和富斗,民不和官斗,这是古话,众混混不敢越理。
常言说,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混混都想出人头地。清朝初定,因是外夷主政,众多人敬而远之。混混却不然,有奶便是娘,不惜丧失人格,投机钻营,一来二去和官府勾上,摇身一变成了有头有脸的人物,再也不怕李应龙。于是再次打起了红娘子的主意。
一天晚上,陶云偷偷溜进红娘子的住处,翻墙而入,此时,红娘子正在灯下缝衣,听得动静,误认为是猫狗所为,不以为然,继续自己的针线活。陶云偷偷前进,距离渐近,只见陶云一个箭步,将红娘子拦腰抱住,红娘子顿时一愣,方知不妙。想那红娘子是甚样之人,手起一掌打在陶云双手之上,陶云双手剧痛差一点骨断,随之放手。就在他撒手之时,红娘子一掌又打在他脸上,一时天旋地转,眼前金星乱冒。陶云心有不甘,二次扑来,红娘子抬腿将其踢倒在地,这小子又想爬起,红娘子一脚踏在脸上,这小子只好求饶。两个儿子已被惊醒大哭。红娘子本想出手打死此贼,但怕累及李应龙夫妇,于是脚一抬说滚。陶云一听如遇大赦,逃出门外,正好与许氏撞个对面,也不敢应声,仓促逃命而去。
随后,李应龙也到,听红娘子说明后说:“这样的人打死才对,打死是因他夜入民宅,调戏良家妇女,死尸不离寸地,有事我来打点。你这一放不知又横生多少枝节,如今他常出入官府,不会干休。”思忖一会儿又建议说:“单凭一个陶云不算什么,只是如今他勾结官府,怕不好办,何况夫人又是李将军未亡人,一旦事情败露,无法收拾,怕的是你母子性命不保,还是走为上策。”
就这样,红娘子母子三人离开通州。临别时李应龙说:“夫人此去,不知流落何方,一旦安下身来,务必来一书信,以免惦记。”红娘子点头答应。李应龙又道:“夫人我还有一事相求,次子丹怀,很是聪明,近来得夫人指教,已见灵性。一旦夫人来信,我好送子重登师门。”红娘子二次应允,众人洒泪而别。红娘子母子三人将身归何处,下文待述。
'小说网,!'
………………………………
红娘子避难赞皇
第二回遇廷臣深山避难借传说巧述赞皇
(1)红娘子巧遇李廷臣却说红娘子带着二子离开通州,何去何从心头一片茫然。有心回归故里,但因她在河南名声太大,如今母子落难不便藏身。如若只身一人,以她的本领那里都能谋生。只是如今长子李星刚刚三岁,次子李斗尚是婴儿,只能一路南下,且行且看。
好在分别时李应龙所赠财物不少,但终究是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两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孤苦无依,生活无着,到底是令人心焦。红娘子百般愁绪袭上心头,不由得胡思乱想起来。想到自己至今为止,并不知是谁家后人。只记得养父红家班主所讲的一段往事:明朝天启年间,老艺人红班主因演出中有人受伤,入深山采药时,猛听得马蹄之声。急回头望时,见后面山路上跑来男女二人,身后不远处有几名骑兵紧追不舍。眼看追兵将至,只见那男子紧推那一女人,因离的远,听不到说什么,只见女子不舍,男子二次又推,并伸手一指高山,那女子才急急逃往深山。待女人走后,男子手提一把大刀,立在路中,追兵已近,将其围住,杀向那一男子,时间不久,男子被杀。追兵随后又追入山中。
老班主采药多时,看到不远处山崖边有一女尸。正在惊慌之际,又听得一阵孩子的哭声,老人攀石而上,在石后的草丛中看到一个三四岁模样的女孩。战死的男人,啼哭的女孩,因离的远,只知那女人逃走是身有所带,想必是这个孩子。见状他救下女孩,离山而去。此女孩正是红娘子。老人认她为女,因是红家班,取名红娘子,并将平生所学文武传与红娘子。十五年后,老人病死,她一人撑起红家班事业,因技艺高超,红家班在河南小有名气。多少地痞无赖想打红娘子的主意,因举人李岩周全,才得以保全红家班。
更有一事,最让红娘子难忘。有一官家恶少,以为母庆寿为由将红家班请至家中。谁知演出完毕,竟强逼自己为妾,她百般不从,此恶少却要强暴与她,为保清白,她执刀杀死恶少,被逼走上造反之路。从此,手下军士称她红帅,官府骂她女贼。自己造反,累及李岩,官府以通匪罪判他死刑。其弟李牟告知自己,所以伙同李牟劫狱救出李岩,尔后与之结为夫妇。李岩原名李信,名字是投奔李自成时而改,岩字取高山石峰之意,并取字林泉,实用意是天下平定后归隐山林,又谁知天下未稳已遭杀害。想到此处红娘子不禁悲从中来,只想追随李岩而去。但看到身边的两个孩子,又打消了这一念头,打定主意,无论如何要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让李家后继有人。
一日,母子三人行至赵州地面,天越阴越沉,为避风雨,母子三人来在一处砖窑暂时藏身。不多时,只听得雷声大作,风雨交加。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人踉跄闯入砖窑,倒在地下。红娘子走近一看,见此人约有十**岁年纪,面色苍白,双目紧闭,身上多处受伤,血可能流得不少,加上雨淋,已是血人。
红娘子呼唤多时,那少年才睁开双目。红娘子问其家乡居所,因何受伤。这一问,那少年不由得怒火陡起,双眼射出愤怒的光芒。原来少年名叫李廷臣,是赵州赞皇人。祖居太行深处段岭坡,自幼习武,启蒙师傅是朱志远。近日赵州府发文,治下武生赴城考取贡生,于是只身前往。谁知名额有限,满人定员三成有二,汉人仅占三分之一。李廷臣本想不算什么,不就凭本事取胜吗?一下场连胜三局。第四位是们满人,交手多时那人眼看要败,便用暗器伤人,凭着功底深厚,李廷臣躲过致命之处,却被划破肩头。他手打其胸,对方躲过。岂知李廷臣拳打是虚,对方闪身时双腿暴露,被踢中倒地。一刹间跳出几人将李廷臣围住,高叫抓住反清逆贼。眼见考取贡生无望,他只得逃出科场。
回至店中,李廷臣刚洗完伤口,未及上药,院中闯入几名带刀清兵堵住门口。见事不妙,李廷臣提刀破窗而出,清兵向他扑来,好个李廷臣,纵身一跳,抓住房檐,一个鹞子翻身,来到房顶,飞奔而去。到得城外又见数匹战马向他追来,马比人快,行不多时,围住李廷臣,奋战中又有几处受伤。他边打边退,到一村庄。再次上房,连翻数院,钻到村外庄稼地,一路往西,这才保住性命。正好又遇风雨,也来避雨,因失血劳累和饥饿昏倒在砖窑内。
红娘子知其饥饿忙取过干粮,赠予李廷臣。吃罢干粮,李廷臣顿感精神,见红娘子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遂问起红娘子来由。红娘子不敢实言,谎称夫家是河南一富家,因发案丈夫被杀,母子投亲不遇,身无着落。言谈之中,红娘子发现李廷臣情绪低落,言辞悲愤,认为上进无门,很是灰心。红娘子劝其莫坠青云之志,并指出才到用时方恨少。一番言谈,李廷臣也知红娘子非等闲之辈,劝其至赞皇避难,并言明本家在段岭坡一带颇有根基,这正对红娘子之意。临行,李廷臣发现红娘子还身带刀弓,于是发问,红娘子称夫好武,自己略懂一点以备防身。李廷臣细观此弓非比寻常,对红娘子更加钦佩,只是不便再问。
于是,红娘子母子跟随李廷臣来到赞皇段岭坡,找背风向阳处建一房屋,她母子三人可算有了栖身之处。红娘子多年来行军打仗,常往来与公众场所,偶然到此僻静之处,虽不太习惯,可为避难之故也就忍了。为生计所迫,用银两到集市上买些米粮,有时打些野味度日。山区居民大多淳朴,见她母子三人孤苦无依,日常多有照拂,日子倒也过得平静。
'小说网,!'
………………………………
借传说巧述赞皇
第二回遇廷臣深山避难借传说巧述赞皇
(2)红娘子深山教子时间真快,转眼就是严冬。太行深山,山高林密,山中多有狼虫虎豹。夏天食物充足,冬天食物短缺,虎狼出没,危害乡民。一天晚上,红娘子煮些山鸡、野兔,吃罢回屋睡觉。正睡之际,听到外边响动,起身隔窗而望。这一望只吓得面容失色,出了一身冷汗。只见窗外锅灶处有一只金钱豹,见那豹用头将锅盖拱开,正吃锅中之肉,吃饱后扬长而去。红娘子久经战场,对野兽从不在意,但这样近距离见到大豹还是首次。她想用箭射,但又怕不能一箭将其致死,反会累及两个儿子。喜的是它吃饱而去,母子脱此大难。
谁知第二日晚上,那豹食髓知味,二次又至。拱开锅盖,见锅中无物,回过头来拱窗户。红娘子见状,吃惊非小,屋内只有两个孩子和她,难道要葬身豹口?千钧一发之际,千红娘子急中生智,将屋内所存野味用刀跺碎,一块块扔出窗外。她一扔,豹一接,块块不空,饱食而去。豹是走了,红娘子象泥一样瘫在床边。这一次吓得她一夜无眠,豹子接肉的情形一次次闪现。想着想着,红娘子面有喜色。
到第三天晚上,那豹如期而至,红娘子照旧往外扔肉。再看床边多一火盒,几次外投之后,只见红娘子用块湿布,从火中猛拿一物随手扔出,那豹张口便接。要问方才出手的是何物,却是一块烧红的铁块。再说那豹一入口便觉得奇烫无比,于是急忙吞下。这一吞下,只听它怪叫一声,如同炸雷,只震得窗纸乱动。就见那豹就势一蹿,越房而去,紧接着又是数声怪叫,山谷之中回声四起。到得天明,红娘子到房后谷中一看,只见草中躺的正是金钱大豹,已死多时。红娘子心中如巨石落地。于是专心养育二子。
光银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四年,长子李星七岁,次子李斗五岁,该启蒙教育了。居住几年,红娘子将赞皇地面一一了解,并对一些民间传说加以梳理,以备教子所用。却说红娘子避难之乡,隶属赞皇县,它是太行山中一山区小县,也正是这山区小县,却与清廷对抗六十年左右。它地处太行山脉,西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东属平原一望无际。南北群山环绕,北临井陉县,南靠临城县。古为房子国,后被中山国灭,称中山国,世人皆知的《东郭先生和狼》的寓言故事就发生在该县。东郭先生是复姓东郭还是东郭家庄的一位先生,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
太行山中有几处关口雄险无比。古人传言,若进太行山,风险千万端,路过虎跳涧,又走十八盘,大小尺幢去,再攀万丈岩,古称嶂石岩,提起嶂石岩,万丈红楼入云端。猛兽不敢行,先人凿痕迹,方把此岩翻,巨岩红光闪,百里之外见真颜。更有雄险处,当数一线天,宽处马难过,窄地侧身穿,抬头千百尺,只见一线天,若有军情至,一夫可挡关,若开千万难,后是纸糊套,更是迷宫般。以上古人言传并不为过,时至今日,嶂石岩已开发旅游,行至雄险地,依旧令人胆战心惊。这里正是太行山群雄会集处。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县城距嶂石岩一百多里,出城东行两条官道,南路走狼家沟、铁锨岭,经马道沟,遇一奇特村庄,此村榆树陡长,能高数丈,多为几人合抱大树,参天挺立,人称该村为高榆树村。路蜿蜒向东,通高邑、宁晋。北路走见守经花林,沿槐河走十里长岭,出县界,过元氏达赵州府。县中三川两水,三川为许亭、院头、野草湾,两水南济水北槐河。槐河纳许亭、野草湾之水,济水则吸院头一川之源,它们可称为赞皇姊妹河。
说罢一县地貌,再说李星李斗二弟兄,孩童气十足,问这问那,天天让母亲讲故事,红娘子便讲起南北两河的传说。
自古以来,世间万事万物分管有序,土地、山神管山管地,龙神治水,此地归东海龙王所辖,他派一子一女分治二水,子为兄管槐河,妹治济水,因此又称兄妹河。单说济水,吸院头一川之津,九曲廻环折身东南而去。济水本女儿之身,每遇干旱之年,不愿将身裸露,藏于沙中。岂知,这一来却出现三大奇观,龙头、龙腰、龙尾三处。干旱季节,别地河床断水,露出沙滩,到了石碑村,却透出清泉,潺潺下流,水旁芦苇茂密,此为龙头。东流数里,二次断水,遇一村庄又现清泉流水、芦苇丛生,此为龙腰。说来也怪,此村前后左右掘地见水,人称万井村,村中多郭姓,又称郭万井,从古至今一直沿用该名。然后东流再次断水,待到高邑县北焦村,水流再现为龙尾。春夏秋冬,太阳照耀水面,光随水动,波光闪耀。冬天冰层雪白,映日望冰,霞光夺目,素有三断珠凌河美称。
济水龙女长得美丽动人,人好心更好。古往今来,忠于职守,为两岸百姓施云、布雨,多少年来两岸大都风调雨顺,百姓们世代供奉这位龙女。谁知有一天,来一妖怪,自称降龙使者,用妖术将龙女拿住,押往南方,为它效力。自古龙凭江河虎凭山,南方多雨,正好施展龙威,再者南方四季温暖,花开终年,正是姑娘们喜欢之地。龙女就住在南方美丽的湖中,但她并不迷恋美丽的水府,想的是两岸乡亲,忠的是职责所在,担心济水两岸遭受旱灾,多次出逃未果,妖怪动怒。无奈,把龙女锁在湖中,此湖因此得名锁龙湖。
一天有位赞皇书生到得湖边,坐于一石,观看诗书,龙女千里他乡遇故知,欣喜若狂,高呼“乡亲救我”。书生听得呼声,四处张望,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想是幻听,只好又低头看书,忽然求救声又起。书生大惊失色,忙问:“什么人求救?”龙女答道:“乡亲莫怕,我是赞皇济河龙女,被妖法困在湖中。”书生听后颇感难为,问道:“我一介凡夫,怎能救你?”龙女答道:“你所坐之石名为锁心石。恩人须东行至百里外高山顶峰有一石形似石虎,石崖中藏一把神斧,你用神斧三砍锁心石,然后取一瓶灌满湖中水,连呼三声龙女进瓶,然后加盖急回家乡,倒入济河我便得救。”
再看书生急如烽火,照龙女吩咐一一做完,星夜启程,风风火火赶回赞皇。救得龙女之后隐居五马山顶,至今五马山中仍有一处九龙顶。此多年误传,本为救龙顶,龙女曾多次到此看望恩人。年代久远,龙女早已为龙妻龙母,人称五马山三龙母。
故事讲罢,红娘子催二子睡觉,谁知李斗听意正浓,那想睡觉。一时心中不快,小嘴搠的老高,说娘亲骗人。红娘子不解,李斗嘟嘟囔囔说,刚刚娘说两河,为会么只讲一河,不讲二河。红娘子哄道:“现在龙神不在家,不好讲。”李斗打破沙锅问到底,非让母亲说出龙神去了哪里。出于无奈,红娘子随口说了一句戏言,说去他姥姥家吃豆饭去了。这一说不要紧,小李斗也要回姥姥家喝豆饭。李斗一提,说到红娘子痛处,一时间愁肠百结。
这一夜望着姣儿熟睡的面容她思绪万千。她想到丈夫冤死,看到的是满清铁骑践踏中原,听到的是千百人无辜被杀,不解的是闯王几十万大军倾刻间土崩瓦解。眼见的夫仇昭雪无望,原认为少年丧父母,青年失丈夫,自己的经历最苦。谁知满清入主中原,为显示皇权无处不在,下令天下所有男丁剃发留辫,这一指令遭到无数汉族男儿反对,为尽快建立对汉族人民的统治,下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就是骇人听闻的清初发案,仅此就有成千上万人被杀,又有多少家庭失去儿男、失去父兄。倘若闯王纳丈夫直言,国家断然不会如此。夫虽惨死,然刘宗敏等战将并非泛泛之辈,却仍难挽大顺王朝倾厦之危,只落得国破家亡,千万人死于无辜。国破方知人品贱,义高怎整旧山河,她如受伤的猛虎,一边舔舐伤口,一边念念不忘虎啸山林。
数日后,儿子又要听故事,于是她讲到槐河。却说龙子不似龙女,龙子生性好动,活泼有加,龙女好静,温雅有礼。龙子又是少年童心未泯,酷爱玩耍,闹得槐河两岸百姓哭笑不得,夏天雨多水涨,龙子嬉戏水中,闹得河水改道,故此槐河河道老宽。他常和百姓开玩笑,往往多日不雨,但有分寸,并未形成旱灾。因此当地人养成求雨习惯,如点火示旱,称给龙王捎信,二是供奉龙王以求降雨,三是恶作剧,晒龙王,将神像烈日下暴晒,不过抬神之人不是呆傻就是未成年的孩子,正常人怕遭报应,都不敢为。
两岸之人为求雨闹出不少笑话。一次天旱,人们点火报信,无雨,就拿些香烛纸钱,供于龙神。有一妇人手拿扫帚,扫去佛身尘土,边扫边说:一扫龙王头,下雨满街流,二扫龙王背,下雨无处睡。当地人知龙子爱开玩笑,想起撩虎须一说,那妇人手持扫帚说:三撩龙王须,打个大喷嚏。说罢,拿扫帚在龙王嘴巴处扫了几把。谁知此举却激起龙子好斗之心,霎时云起西北,电闪雷鸣。龙子之怒非比寻常,竟是一场冰雹,事后开玩笑之妇女十分后悔。还有一次天旱,两次求雨未果,人们找来几个呆傻人,把龙神像抬至烈日下曝晒,有一顽皮少年用木棍沾狗屎抹在神像头上,并写上:“龙君,龙君,我说你听,求雨不中,叫你闻闻臭风。”结果当晚,大雨如注,龙像头上狗屎冲个一干二净。
说罢笑话,言归正传。一年逢旱,多日不雨,县太爷亲自求雨,许下愿望,如三日后下得好雨,唱戏五天。三日后果降好雨,百姓称颂。河边搭起戏台,给龙子唱戏。龙子好动,一看有戏,场场必到。却说龙子化作一翩翩少年,前来看戏,被一姑娘看中。那姑娘本是县令之女,回至衙中,禀告母亲。县夫人携女同来,看这少年气度不凡,且喜更有灵秀之气,夫人一见十分满意,告知县令。县令命差人查此少年是何方人士,以便为女提亲。谁知差人跟到河边,见少年走到河中,转身不见,差人告知大人。知县见事有蹊跷,亲自查看,跟到河边,仍是转眼不见少年。知县误认为为妖,派兵藏于芦苇丛中,龙子看罢唱戏,行至河边,芦苇丛中乱箭齐发,一时不备,被射中腰部,龙子长吟一声,消失不见。
再说知县,眼见射中少年,正要捉拿,少年却突然消失无踪,心中好生奇怪。当晚,做得一梦,见一白龙,飞至县衙上空,张牙舞爪喝道:“大胆县令,敢伤龙神,定不轻饶。”而后飞去。又见一纸帖从天而降,上写“束录人儿真是刁,竞敢箭射河神腰,我到东海去养病,伤好把你束鹿漂。”知县醒来,吓出一身冷汗,只怨自己做事唐突,怕累及家乡父老,上表辞官。回到家乡束鹿,当一九品河道巡差,在本县致力防洪。
那龙子把水府事务托一老龟代掌,自回东海养伤,伤好,重回水府,伺机水淹束鹿。忽一日接得上天旨意行云布雨。大雨下了半日,玉帝派人下界查看雨情是否降足,来者竟是孙大圣。那大圣吃完蟠桃,喝罢玉酒,醉意朦胧油然入睡,忽听让他下界查看雨情,于是一个跟头翻出天门,只见遍地郁郁葱葱,打谷场是片空地,遂按下云头。说来也巧,正好站在一个碌碡之上。大圣见脚下有物,误以为是块土坷垃,用脚一踩,并未踩碎。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