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废柴公子闯大明-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月了。而我刚才听您说您的儿子昨天还呆在家里,他就算跑过来,也不会快过您的。”陈大人条分缕析道。
“对啊!可是,你,长得太像我的儿子了。嗯,又有些不像,你比他要壮实些,也没有纨绔习气。我儿子才会伪装呢,他就知道给我添麻烦。”汪大人边看着柴宝臣边说道,“好吧,此事先不说了,我们去牢房看看那些盗匪。”
陈大人说了句“请”,便在前面带路。进了牢房,陈大人先来到关押阿舅的监牢,只见阿舅躺在靠近墙角的一方烂草席上,浑身都是血迹,显然那次被炸伤后就一直没有被治疗,也没有洗一洗泥污,浑身散发着恶臭。估计阿舅的性命也没有几天好捱了,说不定今晚就会死在监牢里。
汪大人看到阿舅这幅德行,对陈大人说道:“他伤的很重啊!”
“回大人,阿舅贼子受伤非常重,极难治愈,小的也就不想再请郎中为他治病了。”陈大人听到汪大人问阿舅的伤情,似有责备之意,因此回答时小心翼翼。
“嗯,这种人死了是活该。但是就这样让他死掉有些便宜他了。匪患之所以严重,不仅仅在于这个盗匪头目,而是由于有多人铤而走险,他们不怕官府,所以我们要杀一儆百。明天你让狱卒押着他游街示众,以儆效尤!”汪大人说道。
“你也看到了,这阿舅贼快不行了,也就是这一两天的事。可若是游街时死掉了,怎么是好?”陈大人想把责任撇开。要知道,明朝时,人犯如果在游街时死掉,官员是会受牵连的。
“就是要他死,让百姓将这几年压在心中的怒火全部发泄出来,不这样做不足以平民愤!这样是阿舅罪有应得的。”汪大人字字铿锵地说道。
“下官遵命!”陈大人回道。
………………………………
第四十章 初次谈话
汪大人向陈大人询问道:“根据公文所述,这阿舅贼曾被官府抓住过两次,但第一次被他走脱了,第二次才将他一网打尽。而第二次擒获阿舅贼时十分凶险,官府的人都被控制了,唯有柴宝臣一家还在孤军奋战。是不是这样?”
“回大人,正是!”陈大人答道。
“本官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何官府那么多人都对付不了阿舅贼,而柴宝臣一家人却能给他重创?”汪大人看了看陈大人,又看那了看柴宝臣。
“大人有所不知,柴宝臣实在是一个机智博学的人才,如果没有他的话,下官今天都不知道是否仍在人世。”陈大人唏嘘不已。
“到底怎么回事,这件事情中间的过程如何,本官很感兴趣。”汪大人注视着柴宝臣。
柴宝臣耸了耸肩,站起身来,朝汪大人躬身行了一礼,说道:“回大人,能够重创阿舅贼党,全靠了我有些化学知识。”
“什么?化学知识?”汪大人奇道。
“是的,当时阿舅贼党数人站在我家院外化粪池的盖板上,而池中充塞着大量的沼气等可燃性气体,而这些气体遇到明火便会剧烈燃烧,而燃烧后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这样在极短的时间里便会发生爆炸!”柴宝臣一口气说完,直听得两位大人目瞪口呆。
“什么,你刚才说的什么?”汪大人又问道,显然,柴宝臣的解释没能让汪大人弄明白怎么回事。
陈大人看到汪大人一直在皱眉头,忙打圆场说道:“贤侄,在大人面前说人话!”
柴宝臣顿时尴尬不已,自己说的连小学生都明白,还想怎么样?真是没辙了,看来只能打比方了。他构思了一下,又说道:“大人,这件事很好理解。打个比方,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燃放鞭炮,这你总知道吗?”
“知道,这又怎么了,如何能扯上阿舅贼的这件事?”汪大人快速地在脑子里转着这个问题,但是仍然想不通。
“鞭炮为什么会爆炸呢?”柴宝臣继续问道。
“那是因为有火药在里面。”汪大人感觉自己很接近答案了。
“说的好,鞭炮会爆炸是因为有火药在里面,那为什么火药会爆炸,而卷其他的东西在纸里面就不会爆炸呢?”柴宝臣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嗯……”汪大人无言以对了。
柴宝臣似乎知道汪大人说不上来,接着说道:“很多人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火药在唐朝的《金刚经》有记载,说明在唐末时我国已经知道利用火药了。但火药的发明者只是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根本不知道原理是什么。其实火药跟沼气一样,都是一遇明火就会迅速燃烧的东西。如果用纸把适量的火药卷起来,那就可以制成鞭炮,而鞭炮一旦被点燃,它在迅速燃烧的过程中便会释放大量的气体,这些气体很快就会撑破外面包裹的纸卷,从而爆炸。而沼气也是一样的……”
“沼气迅速燃烧也会释放出大量气体,这些气体迅速膨胀偏会把阿舅贼炸上天,是不是?”汪大人截断柴宝臣的话,笑着问道。
“啊呀,大人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明白了。大人就是大人,真是不一般啊!”柴宝臣夸赞道。
”什么呀?”陈大人没有听懂这两个人在说些什么。
“好了,这些事情你就不必知道了,关键是陈大人你擒住盗匪,立了大功,本官会奏明皇上,论功行赏。当然,柴官人的功不可没,也要赏,朝廷就需要这样的新进之学。”汪大人高兴地说道。
听到汪大人这么实在的话,陈大人喜笑颜开,连忙拱手回道:“多谢大人栽培!”
柴宝臣一听有赏,心想自己没有官职,无法得到提拔,最多是得一些赏钱。但是他现在并不缺钱,而是缺少属于自己的事业,所以并不感兴趣。因此只是稍微笑了一下,说了声:“谢谢大人,卑职功劳甚少,不期奖赏。”
汪大人一听,顿时对这个后进青年的兴趣更深了。这次来,除了要调查阿舅贼党一伙被擒是否属实外,就是询问擒获盗匪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便是柴宝臣,所以汪大人对柴宝臣有很强的好奇心。因为阿舅一伙盘亘在太原府很多年了,他们没有固定的据点,所谓狡兔三窟,官府的围剿通常以失败告终。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竟然屡次挫败阿舅贼的气焰,最后还将盗匪一网打尽,可以说功劳很大。现在,眼前这个立有大功的后进非但不居功自傲,反而主动提出不愿领受上次,真是难得。
还有一点说不上来的原因,就是汪大人看到柴宝臣长得太像自己的儿子了,然而自己的儿子生活在富贵乡里,从小被他母亲宠坏了,整日里寻花问柳,四处游荡。要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就是自己的儿子该有多好。想到这里,汪大人对柴宝臣投来赞许的目光。
还是陈大人老奸巨猾,在官场多年,一眼就看出汪大人对柴宝臣的赏识之意,汪大人的眼神也落入陈大人眼中。陈大人趁机说道:“天色已晚,卑职已经在‘得来饭庄’备下家常便饭,大人不入一同前往,咱们席间再聊一聊如何?”
汪大人刚刚结交柴宝臣,感到这个人很有意思,特别是他的谈吐特别的新鲜,倒不如一起去吃饭,席间再向他问问别的事情。于是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我们三个人,早去早回。”
陈大人双手一拍,笑道:“好,又朝门外喊了一声,备轿!”
到了“得来饭庄”,三人走上三楼雅间,分宾主落座。坐下后,窗外清风拂面,倍感清爽,似乎吹走了人一天的疲劳。此处居高临下,可以俯瞰到整个县城以南的风物。虽是傍晚,仍然可见里巷遍地,房屋林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此时街上也很热闹繁华。在这楼上喝酒吃饭,正应了官家常说的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
第四十一回 赢得赏识
汪大人很满意这里的环境。不一会儿,菜上来了,汪大人一看,还真是家常便饭。才不多,就四个:黄豆花生拌粉条,毛豆炒肉丁,还有猪蹄子蘸酱,还有碎花鸡蛋炒辣椒。再看酒,酒是当地特产。主食也很普通,用高梁面、玉米面、山芋粉、大麦粉等制成的各种食品,有蒸的,有油炸的。感到陈大人今晚没有大肆铺张地宴请,很满意他的做派。
这就得说说陈大人为官的经验了,因为在接待汪大人后,陈大人已经摸清了汪大人的脾气,这个人很正直,但是性格过于直爽,有时会令人难堪。既然他两袖清风,那么想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不能靠溜须拍马了,而应让他看到自己平日里是如何为官的,反正汪大人就来这一晚,第二天他就回去了,所以自己要表现得节俭些,才能赢得他的赞赏。所以陈大人让属下呆在值房里认真办公,不要出岔子。一面又吩咐手下前往“得来饭庄”,撤掉之前准备的饭菜,换上普通农家过节时常吃的特色菜。这样一来,晚饭既不显得寒碜,又不至于难以下咽,还能在汪大人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同时还省下了银子,真可谓一石多鸟。
柴宝臣首先给汪大人倒了酒,然后又将陈大人和自己的杯子倒满。陈大人提议,大家先喝上一个。一杯酒下肚,柴宝臣感到这酒不一般,入口柔,一线直贯,酒劲不冲而后味十足,很好的酒。这时,汪大人咂巴着嘴,问道:”这酒叫什么名字?我还真没有喝过。味道太好了。”
“回大人,这酒在咱这地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做‘太白谪仙’,为的是这酒价格不贵,饮者颇多,因得此名。你随便问问城中的百姓,人人都曾喝过这酒。所以此酒没有什么稀罕的,大人平日里喝的多半是有名气的酒,因此未曾尝过‘太白谪仙’,哈哈哈……”陈大人打趣道。
“‘太白谪仙’,嗯,好名字,也是好酒,今晚看样子要多喝些了。”汪大人似乎知道自己有嗜酒的毛病,平日里不愿多喝,而今天这酒的味道很合胃口,所以迫切地想多喝点儿。
席间,觥筹交错,随着酒一坛坛地被喝光,汪大人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他和柴宝臣聊得很投机。汪大人凭着自己走南闯北,见识甚多,在陈大人和柴宝臣面前夸耀自己的阅历丰富,可无论他提到什么城市,柴宝臣都能接上话茬,并且对该地区的了解比汪大人还要多,特别是柴宝臣对河套地区有很详细地了解。这让汪大人眼睛一亮。
要知道在明朝,朝廷和蒙古对河套地区的争夺持续了两百多年,中原王朝积极向北推进,而游牧民族常常南下,逐鹿中原。
汪大人见到柴宝臣阅历也很丰富,高兴地不得了,着意考考他对政务分析的眼光,于是问柴宝臣,道:“近来参将石亨上书皇帝,请求挑选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来增强边境的军事力量,你以为如何?”
“哎,汪大人就别出题目为难我的贤侄了,这些问题自有朝中大臣为皇帝分忧,怎么会参考我贤侄的一见呢?”陈大人听到汪大人问道柴宝臣国事,非常担心,怕柴宝臣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来,传了出去可就糟了,因此想要岔开话题。
“没事,今晚柴宝臣所说的话出的他口,入得我耳,就烟消云散了。陈大人还不放心地话,可以看看门外。
陈大人还真担心门外有锦衣卫的密探。因为汪大人这个目标实在太大了,他的一举一动一定处于锦衣卫的监视之中。陈大人起身走到包间门口,猛地一下拉开房门,只见门外正站着两个侍卫,看他们的打扮,正是汪大人今天带过来的那十几个卫士中的人。陈大人不禁冒出一头汗来,又关上了房门。心道:看来自己还真低估了他,他的侍卫神出鬼没,竟然会在这里出现,保护他的安全,排除锦衣卫跟踪刺探的可能,这汪大人能坐到那么高的官位理应是有些手腕的。
陈大人回到座位,坐下来,他看到汪大人正笑眯眯地朝自己看着,心里滋味难以形容,勉强挤出一点儿笑容,对柴宝臣说道:“贤侄,我看过了,没有事,今晚我们可以痛痛快快地聊。”
柴宝臣一听陈大人这么说,胆子便大了起来,说道:“卑职认为不妥。边地百姓生活艰难,人口本就稀少。若三分之一的百姓被征调参军,那么将导致生产搁置,百姓逃亡,城池也就衰败了。而大同是北御蒙古的重要城池,必须人口充足才能守得住。”
“好。你说的很好。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汪大人拍手称赞,又道:“再问你一个更难的问题。近来朝廷派官吏到宣府、大同丈量土地,每支军队都要种田交税,八十亩以下是免征的,除此之外的田地都要按每亩五升的粮食来征收税,用以积粮积粟、充盈国库,你如何看朝廷的这一举动?”
柴宝臣知道这是考较自己的时候了。他听汪大人问的第一个问题,就已经知道这位官员的思想价值观了。汪大人的第二个问题看起来很难回答,实际上和第一个问题透露出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那就是儒家的仁政思想。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曾经告诉过齐宣王田辟疆: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柴宝臣根据这一理论很快有了自己的主见,他又联系了自己的历史知识,慨然答道:“大人,您真是心系黎民苍生啊!我朝文皇帝时,他曾经下诏让边军尽力开垦农田,不要征收赋税,当今陛下也曾重申过这项诏令,不知为什么突然会有此举?而边塞的各路军士,守卫边关十分劳苦,也没有其他赖以生活的行业,只能从事耕作。
在边塞地区,每一年从冬天到春天,军民都要以隆重的礼节迎接瓦剌使臣,这期间劳民伤财自不必说的。开春三月农民才有空闲时间下地耕耘,到了盛夏七月要进田除草,挥汗如雨。唐朝边塞诗人岑参有句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所以八月以后胡人有可能过来抢劫财物,这时百姓还要服兵役、修治城防。这样算来,一年之中,百姓就没有空闲的时间了。况且边塞土地贫瘠硗硬,霜来得早,收成十分少。如果再向这些百姓收税,那么他们就不会再愿意住在边塞,有可能流窜逃跑到别的地方了。到那时候,如果瓦剌武力叩关,谁来和朝廷一起守卫边塞呢?”
汪大人一听,击节赞赏道:“好,本官没看错你,你果然是个有本事的,也不枉我此行的目的了。”
………………………………
第四十二章 仕途起步
陈大人一怔,尽管汪大人是无意间说出来的,但“目的”这个词还是进了他的耳朵,他看了看柴宝臣,又看了看汪大人,问道:“下官有一事,不知该不该问?”
“问吧,不要吞吞吐吐的。”汪大人似乎知道陈大人要问什么,他倒是希望陈大人问出来,自己再接着这个话茬说下去。
“糟糕,着道了,一定不是好事”,陈大人在心里盘算着,不然汪大人也不会让自己问了,看来真是多嘴了,但还得接着问下去:“大人,刚才你说这次来是有其他目的的,不知你还有什么事没有办好?”陈大人实在想不出,一个喝到夜里的官员第二天一早就回去了,在这期间还能办什么事?
汪大人笑着看向陈大人,这个笑容让人感到很担心,似乎笑容下包藏着“祸心”。接下来汪大人故作神秘地透露了一个消息:朝廷很快就要在各地征调民夫,北上修建城池。而陕西恰好就在河套地区的范围内,因此自己要选一批得力的人协助自己,柴宝臣就是自己看中的人!
“什么!”柴宝臣和陈大人都很惊讶。
“当然,这是自愿的。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还有许多危险,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可能还会遇到瓦剌的进攻,到时候还要在乱军之中保全自己,殊多不易。但是一旦有功在身,再考取一个功名,那时入朝为官平步青云也不是难事。希望你认真考虑,如果有意随我北上,明天一早到驿站找我,我辰时出发。好了,今晚就到这吧,多谢陈大人的热情款待。告辞。”汪大人说完起身拱手行礼,随后带着门口的两个侍卫一同离开了。
包间里,酒已残,烛火在晚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陈大人看着柴宝臣,柴宝臣看着窗外……
回到家后,柴宝臣召集家中所有的人,并将今晚的事情告诉给了大家,因为如果明天就出发的话,今晚就算是离别前的相聚了,况且自己去与留也总得让大家商量一下共同决定才好。
大家听完柴宝臣把今晚的事情叙述一遍后,都愁眉不展。魏苏说:“相公,此行未知情况太多,听你说,弄不好性命都会丢掉,那你不如就在家里好好读书,准备一下参加明年举行乡试吧。”
刘婉儿看着柴宝臣说道:“宝臣哥,你没有出过远门,突然就要前往千里之外的地方,我放心不下。”
柴宝臣听着她们的话,能体会到深深的关心之情,心里非常温暖,他其实在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这次汪大人带自己去边疆,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阅历,将来入朝为官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履历,风险与收获成正比。再者,乡试还要等到明年才会举行,而北上修缮守备最多四个月,运气好的话,可以赶回家过年的。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已经答应帮刘婉儿报仇杀死王振,所以一切可能对自己仕途有利的机会都不应该放过。
柴宝臣看向云林,问道:“请师父示下。”
云林看了看刘婉儿,又看了看魏苏,说道:“柴宝臣不是一般的人,他应该闯荡一下,建立自己的功业。还有,你们难道忘了他有预言重大事件的能力了吗?这一点是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或许,他的一生将充满许多传奇。男儿志在四方,让他出去历练一下只有好处。”
“可以,万一遇到瓦剌人围城进攻怎么办?”魏苏问道,她可不想丈夫去冒险,白白丢掉性命,自己年纪青青就守寡。
刘婉儿突然想到和柴宝臣的婚事就定在十月八日,眼瞅着还有一个多月就到了,看来婚期又要推迟了,不禁有些伤感。柴宝臣看到刘婉儿不高兴,安慰道:“没事的,我又不是去送死的,只是在汪大人身边当个帮手。”柴宝臣此刻没有想到婚事,所以无论他怎么安慰,刘婉儿就是高兴不起来。
云林看着刘婉儿,突然想起了她的婚事,说道:“婉儿,莫伤心,这次我陪着他去,遇事有个人商量,柴宝臣不会有事的。还有,我们回来之后就给你操办婚事。你想啊,等他建立一些功业了再娶你,你不是更风光!”
刘婉儿一听师父这么说,顿时羞红了脸。这时魏苏和柴宝臣才想起来这件事,唉,真是对不住刘婉儿了。柴宝臣赶忙安慰道:“没什么需要难过的。就是师父和我同去之后,你们两位弱女子在家里可如何是好?”
魏苏说道:“这个你就放心吧,上次盗匪来到咱家不是也攻不进来吗?何况县太爷陈大人就是我表舅父,谁敢来咱家找茬?别忘了,婉儿妹妹还会武功的哟!”
“嗯,姐姐说的是,宝臣哥,你就放心的去吧,家里的事情不用担心,希望你快去早回。”婉儿目光里透出许多柔情。
这是定下来了,大家各自回房休息去了,刘婉儿还没有正式拜天地,所以仍然自己住在一间屋里。柴宝臣和魏苏回房去了,魏苏又嘱咐丈夫很多生活的细节,柴宝臣感到妻子很体贴,慢慢就睡着了。
清晨,鸡叫之后,柴宝臣起来,他和云林一起朝驿站方向奔去。二人都有轻功步法,不一会儿就来到驿站。汪大人正在洗漱,当他看到柴宝臣过来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柴宝臣等汪大人洗漱完毕,说明来意,愿意追随汪大人,并且还带来了一位好手――云林,他向汪大人介绍云林是自己的师父,在抓捕阿舅贼党时功劳很大。关键时刻,云林就好比一道保险,可以保护大人的安全。
“好,”汪大人看了看云林,“是位英雄!”
一行人在驿站简单吃点早饭后,就出发了。汪大人要先回到太原府,等候调令。不过他早就得到消息,自己也就是这一两天就会收到诏书。
过了两天,一位传旨太监来到府衙,走进汪大人办公的值房,宣布汪大人兼领大同巡抚一职。也就是说,汪大人既要管理好太原的军事,又要抓好大同的防务,身兼两职。汪大人叩谢皇恩后差人将传旨太监带去好好款待。他又命人将柴宝臣叫过来,告诉他自己暂领大同巡抚一职。这样一来,明朝的九个军事重镇有两个已经在汪大人的治理下了。
汪大人对柴宝臣说:“你既有秀才功名,文笔自然不会太差;能擒得住盗匪,智谋也不会太少。我现在任命你为大同署理,这不是官职,你只需要帮我上上下下打理一些日常事务就行了,这样,你也可以历练一下。”
………………………………
第四十三章 二次谈话
听到这个任命,柴宝臣知道汪大人精力有限。事事不能亲为,自己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重大事件还得要汪大人主持。可就是这样,足以看出汪大人对自己的信任了。柴宝臣很高兴,连忙回道:“谢大人!”
汪大人继续讲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