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寒门望族-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敢情就因为虎丘茶实在是太珍稀了;导致清康熙二十三年;巡抚汤斌以严禁馈送官员为名;派人毁了虎丘山上的茶树;虎丘茶遂成绝响。
然而仅仅隔了十来年;康熙皇帝南巡苏州;有官员将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间产的“吓煞人香”茶进献给皇帝;康熙对此赞不绝口;因嫌茶名不雅;于是赐名“碧螺春”。
沈侃猜测虎丘茶是不是就是碧螺春呢隐约记得后世的十大名茶;基本都是在清代出名的;有些小说里的猪脚不是提前占了茶山;然后大赚特赚吗
其实有些想当然了;提前垄断区区几颗珍贵茶树能赚多少先不说碧螺春和虎丘茶的炒制技艺要求极高;得有专门的本地采茶人以及炒茶大师;一年辛苦所得甚至连进贡都不够;此外多少人虎视眈眈的盯着一个弄不好得得罪多少达官贵人
从来就没听说过哪个拥有名茶树的人凭此大富大贵过;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这么珍贵的茶树;那自然是皇帝的;圈了也不是你的;即使你是王公贵族。
真正赚钱的是茶商;是那些效仿名茶制作工艺的本地仿冒产品。比如碧螺春;碧螺峰上的茶树没人敢动;官府年年盯着;而茶商们就在洞庭东山、西山大量种植;然后以各种手段照葫芦画瓢;故此碧螺春的产量提高了;逐渐饮誉海内外。
龙井等无不如此;指望霸占一座山头就能赚钱;太想当然。
茶业早在洪武年间就成为苏州的一大支柱产业;不单单茶还有花;比如苏南的名品茉莉花茶;众多花农出资;茶商也纷纷捐资;在虎丘山共同修建了一座壮观的花神庙。
时至今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百花生日”;都会举行盛大的“花神庙会”。
所以一个外行人想和苏州人比种茶、制茶;难度可想而知;做茶商又违背家规。
几个年轻秀才热烈的讨论了半天茶艺;沈侃光听不开口;一听到传统文化;整个人都入迷了。
那金凤瞧他一个孩子被几位有名的才子平等对待;正郁闷的嫌没人理她;哪里知道先前的一段对话。
因为无聊;有心逗逗少人年;金凤忽然起身走过来;将茶盅里的冷茶随手倒掉;命丫头倒上热茶;笑问道:“小公子素日喜欢吃什么茶”
沈侃嗅着对方身上的胭脂香气;想了想说道:“青蒿茶。”
“青蒿茶”金凤顿时十分惊讶。
此话一出;沈仕忙说道:“凤姑娘休听他胡说;沈家再不济;子弟也不会沦落至此。他呀是故意这么说;好引你的注意。”
“是嘛”金凤笑吟吟的问道;亲昵的侧坐在沈侃身边;身子微微前倾;那双好看的眼眸深处;隐藏着一丝距离和冷漠。
对面的孙鎡询问道:“青蒿茶是什么”
沈侃回道:“就是外头的青蒿;穷苦人吃不起茶;向来晒干了当茶喝。”
“哦;原来是野草。”孙鎡点了点头;不再理会。
“野草;是啊!野草。”金凤轻声喃喃;神态好似有些恍惚。
大家见状都有些惊讶;叶可成若有所思的道:“大概凤姑娘出身坎坷;想必早年喝过;被五弟勾起了往日回忆。”
沈仕笑道:“过去之事多想无益;等过了冬至;我一准派人给你送两壶上好的绿茶来。”
“多谢沈秀才了;不过我无福克化不起好茶;只吃山里的野茶。”金凤委婉谢绝。
“青蒿不单单是野草。”沈侃忍不住说道;“苏州体质虚弱的初生婴儿;第一口吃的食物并非母乳;而是中药犀黄;娘亲则要喝益母草汤。”
“说的不错。”叶可成附和道;同时也迷惑不解;“苏州妇人有谁产后没喝过益母草汤但犀黄和青蒿有什么关联”
“是嘛。”沈仕不解的摇摇头;却猛然发现金凤的眼眸瞬间亮了;正隐含期盼的注视着沈侃;心里跟着有些不舒服起来。
………………………………
第0009章 世外桃源
船舱里只有一位美女;一举一动无不成为所有人的焦点。
沈化、叶可与和孙鎡也同时注意到了金凤的异样;见她神色期盼;无不为之跃跃欲试;年轻男人谁不想在美丽的异性面前表现下学问
只可惜他们三人皆自幼苦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虽然也曾出门短暂游历过;但年轻人很容易忽略掉身边最常见的人或事。
所以几个一肚子学问的书生;竟谁也接不下沈侃的话;尤其还是本地最普通最寻常的青蒿;这就不免令人尴尬了。
其他人也就罢了;沈仕却突然发现自从五弟的出现;每次一开口都好像能马上引起大家的兴趣;并且言行颇有见地;说话的时候语气不疾不徐;好似不是一介少年人;而是一精通杂学的大家。
一阵不舒服的念头涌过心头;沈仕非常惊讶;这还是他生平头一次对自家兄弟产生了妒忌;偏偏不是发生在天资聪颖的三弟沈位身上;而是最无视的沈侃。
急忙压下这股不舒服的感觉;沈仕心说今后应该关注杂事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琐事上头确实不如五弟。
而沈侃说了一句刚想收嘴;发觉自己有故意卖弄的嫌疑;可是当看到女人眼中的那一抹期盼;心一软;接着说道:“夏天生痱子;内服金银花露;外敷松花散;头上生了虱子;用“百部”拌了烧酒包头;穷孩子嘴馋了没钱买糖吃;摘几根甘草梗来解解馋;这些草药都与箐篙一样;乃是苏南最寻常的东西;往往最普通的东西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青蒿茶价廉物美;不仅可以清凉解暑;而且还能解毒。夏天本地百姓多喜欢以青蒿茶淘米;米经这茶一泡后;米饭格外的香;若能配上咸萝卜佐饭;那这顿饭真是可口美味极了。只是本地的萝卜不便宜;只能偶尔尝尝;穷人家的晚饭大多是每人一块油氽臭豆腐干。有野香的青蒿茶淘洗的米饭;配以闻起来臭臭的豆腐干;味道独特;可谓是妙不可言呢!想多少居住在外地的苏南人;常常魂牵梦绕着这家乡的味道。”
其实沈侃能知道青蒿;全是因为获得诺奖的青蒿-素;谁能想到那长在潮湿的河岸边;最不起眼的茅草;穷人家代代相传“清凉解毒”的青蒿茶;竟是这么好的东西!
随着沈侃的娓娓叙述;一时间整个船舱鸦雀无声;几位秀才即使不是自幼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也非穷苦大众能够仰其项背;青蒿茶或许有喝过;臭豆腐绝对是书香门第禁止上桌的食物之一。
“惭愧啊!”好半响;叶可成一声长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孙文畊也喟叹道。
“小公子说得真好;勾起了奴家儿时记忆。”金凤盈盈起身;庄重的道了个万福;“那时日子虽寒苦不堪回首;现如今委实常常魂牵梦绕。”
“因为那是母亲的味道。”沈侃神色流露出一丝惆怅;他何尝不思念呢
“母亲的味道!”
喃喃的金凤很是动容;赶紧背过身去抬起手来;过了一会儿;转过身;亲自执起茶壶给沈侃斟满了一杯绿茶;欣然说道:“奴家虽不配;还是斗胆借此预祝公子将来连中三元。希望公子不忘黎民百姓。”
“多谢。”沈侃不明所以的双手接了过来。
大家都笑眯眯的看着这一幕;沈化想到五弟的双亲不在身边;兴许不清楚规矩;忙提醒道:“凤姑娘敬你的是状元茶;必须连喝三口。”
“状元茶”沈侃苦笑着举起来;好在知道所谓状元茶不过是一句祝福;有几人能真的中状元故此也不推辞;大大方方的连饮三口。
被沈侃这么一折腾;几位秀才大有虎丘天池不如青蒿的感慨;最珍贵的茶也没有百姓能喝得起来得好;再谈下去就是不知民间疾苦了。
彼此轻声交谈;画舫悠悠荡荡;接下来的金凤眼里似乎只有一个沈侃;亲自为他忙里忙外;又是端茶;又是递点心;还亲自嗑满了一碟子的瓜子仁。
即使再豁达;也不免令叶可成等人感到不是滋味;尤其是提议来此的沈仕;心说竟被老五拔了头筹;怪了!这小子如今又会作诗;又精通民间之事;如果今后奋起读书的话;难道将来真能有所建树
不知不觉之中;昔日不起眼的沈侃;已经隐隐有成为劲敌的感觉。
“公子。”
洗净了双手的金凤摇摇摆摆的返回来;顺着沈侃的目光看向岸边;轻声道:“公子为何看不够似的;像个外地人一样。时下轰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请教公子难道苏州真有那么好吗”
其他人纷纷竖起了耳朵;出于不服气的心理;都想看看沈侃这家伙这一次怎么说。
注视着远处的沈侃则漫不经心的道:“人人都这么说;当然好了。”
金凤不满意他的敷衍;撒娇道:“那你就仔细说说;可怜奴家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呢。”
沈侃呵呵一笑;说道:“苏杭二洲的天然风光旖旎;经济繁荣;百姓富庶;人云乃人间的天堂。这未免有点笼统和抽象的说法;其实;唯有当你踏上苏州这块烟雨江南;古朴灵动的人间胜境时;你的感受才会充盈起来;会生出一种前生来过或今生梦过的感觉。在这里;你会不自觉的用你的眼睛和感觉将所有的印象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链子;等你将来告别江南之后;细细的品味;回味细数江南的每一处地方;令你流连忘返或者意犹未尽;进而你才会发现;江南之所以好;真正的原因还在于这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般让人心旌摇荡的天然意境;还在于厚重精致;淡雅写意般让人爱不释手的人文气息;正所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愿江南老嘛!”
好半响;金凤长长的呼出一口气;感叹的道:“公子说的真美;真美。”
叶可成与弟弟叶可与惊异的对视一眼;虽说沈侃的这番话毫不精炼;但是用词却罕见的神意灵动。
“世间竟有此等描述”孙鎡同样惊讶;暗道到底还是低估了吴江沈氏。
沈仕则和沈化面面相觑;自问自己绝无可能随随便便就能说的如此美妙。
时间流逝;画舫出了吴江县松陵镇。岸边;金凤恋恋不舍的对着沈侃说道:“公子珍重;诸位公子珍重。”
“你也珍重。”沈侃说道。
提前赶到的守墨等书童;早已雇好了几架牛车;沈侃先对孙文畊道别;然后走到叶可成的身边。
“抽空过来寻我;我有话对你说。”说完;叶可成抬脚上了车。
“后生可畏;哈哈!”叶可与眨了眨眼;跟着上去。
等送走了叶家和孙家的牛车;沈侃转身上了自家雇的车;就见大哥沈仕眯着眼沉思不语;二哥沈化也不说话。
就在这沉寂的气氛下;牛车一路颠颠簸簸的进了桃源村;外人称为沈家村的地方。
早年沈家住在附近的柳胥村;随着沈汉罢官回来后;亲自挑选了汾湖之滨的此处;修了一座很大的宅子;预备将来沈家开枝散叶;子子孙孙无需往外迁移。
村里的人家大多是从周庄迁过来的;颇为诡异的;那周庄就是传奇人物;江南第一富豪沈万三的立业之地。
时隔多年;沈万三的后人非死即散;早已没有了踪迹;而沈万三的父亲当年是由湖州过来;与本地的沈氏同宗不同支;相当于两姓人了。
当年沈万三富可敌国时;老家的沈氏族人不过是一群庄稼汉;明朝立国不久;沈家败亡;沈氏族人依然还是一群庄稼汉。
等沈侃家这一支返回家乡;沈万三家早已不存在了。当年蓝玉一案;有官员诬陷沈家与蓝玉同谋;洪武三十一年二月;沈家并姻亲顾家坐胡蓝党祸;近八十余口人全部被砍了头。
沈家大族也跟着家破人亡;据说举族被迁徙到了贵州。当时周庄受到株连的人家甚多;幸亏有个姓徐的人跑到京城告御状;这才救下了周庄老小。
兴盛的周庄随着沈家的衰落而衰落;因沈万三家而受益几十年的周庄人得知吴江沈家落户桃源村后;十分耐人寻味的;竟然纷纷跟着迁居过来。
大抵村民们迷信沈姓能带来富裕吧;吴江沈氏乃世代书香门第;能压得住沈万三家的坏气运。
证据就是沈家大门前那二对半的高高旗杆;飘扬的猎猎红旗;打村口隔着老远就能看见;这是得中举人以上的人家才有资格竖立的荣耀。
现如今沈家满门读书;盛况空前;村民们坚信;将来还不知道会竖几根呢。
事实上多年以来;村里人的生活确实过得渐渐好了;当然前提是每家都至少有一半的地契交到了沈家;用意是躲避沉重的赋税。
都是一个村里的;沈家不能拒绝也不会拒绝;村民仰赖沈家的庇护;不担心注重名声的沈家为富不仁;而沈家年年能得到一二成的佃租;可谓双赢;就是亏空了朝廷的税赋。
此乃士绅阶级自古以来的致富之道;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
放眼全国;王公贵族圈占土地的风气越演越烈;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或沦为豪强的农奴;类似桃源村这样的小地方;真犹如世外桃源。
………………………………
第0010章 深宅大院
沈宅的大门为近年很流行的砖雕式门楼;不管是样式还是雕刻的纹饰都极为精巧细腻;却丝毫不张扬。
从上往下看;蝴蝶瓦及桁条下为六组二斗三升的砖雕牌科;每两组牌科间有五副各不相同的装饰造型以及五个字体各异的“福”字;寓意“五福临门”。
不出意外;大少爷二少爷的叫声不绝于耳。很快;家人们兴冲冲的簇拥着沈仕沈化兄弟俩进了宅子;大门前瞬间空无一人。
沈侃无奈一笑;也不着急进去;而是背起手仰起头;再一次的仔细研究上方那些有趣的福字;发现从左至右分别用了书本砚台、仙鹤乌龟、云芝团寿、竹子寿桃、宝剑棋盘做背景。
好像大多数的苏州人家喜欢有铜钱银锭;而沈家则用仙鹤乌龟替代;如此更有大族书礼传家、福寿延绵的吉祥寓意。
门楼的上枋为扇子、笛子、鱼鼓、玉板;下枋是宝剑、花篮、荷花、葫芦;乃是暗八仙。
中间五个古朴大字:“梦溪吴兴”
门楼采用本地的花岗石做成门框;配上两扇非常厚实的黑漆大门;门上贴了清水细砖;铆上铁钉;能防贼又防火。
提起祖上姓沈的名人;自然要数著有“梦溪笔谈”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了;所以吴江沈氏以“梦溪”为郡望堂号。
为了区分老家宗族;老爷子又加了“吴兴”二字。
在苏州一带;但凡有些底蕴的大户人家;正门一般都修的非常不起眼;顶多纹饰比普通的民宅复杂一些;深宅大院隐匿在幽静的小街巷中。
沈家因为地处乡村;正门修的要比苏州城内高大许多;以前为的是防范盗匪;现今恐怕是为了未雨绸缪;防的是沿海猖狂倭寇。
建筑布局完全符合传统的儒家伦理;即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分;上房与下房;正路与偏路;前巷后河;共有七八进;可谓重门叠户。
四周围以高墙;辟有天井;完全是封闭式的深宅大院。
整个宅邸的中心位置是正厅;招待客人等一切礼仪的地方;位置最为突出;装潢也最为讲究;与紫禁城的风格一样;布局规整;对称;中轴线十分明确。
进了大门正对面是照壁;左右为门屋和茶房;供外来人休息喝茶的地方。走进去;头一座四合院左侧是茶厅;右侧是轿厅;供有身份的客人以及下人轿夫等休息的地方。
第二座建筑是宽敞明亮的正厅;占地面积颇大;两侧是书房、客斋、女厅以及耳房;再远些则是下人们居住的附房。
内宅被两道高墙阻隔;中间有深深的巷道;正中央为一家之主的正落;同样的四四方方;而左右的格局就有较大的差异了;并且没有直接出去的大门;总之要想进入或走出沈家大宅;必须通过家主起居的正落入口。
这样的布局无疑反应了苏州家主不愿后代子孙有分家另立的想法;事实上根本没用;即使在古时;一等父母先后亡故;除了长房外;稍有些成就之人大多会选择搬出去另立门户。
且父母死后;有些兄弟间为了争夺房产而闹得天翻地覆;结果打官司打的两败俱伤;最终便宜了外人。
沈家大宅的每一进;都有一组厅堂和一侧或两侧的厢房;一座造型各异的门楼;一个天井所组成。
十几年来不断修缮;地上都铺了花岗石板;到处移植了很多树木;水井多置有花岗石或青石凿成的阑圈。
苏州的深宅不可能没有园林;园林又最是巧夺天工;一般布置在内宅的后方。沈家的两侧也有小一些的花园。
江南的巷道称为备弄;建筑之间以备弄分隔;备弄既是整个宅子的通道;也是各房之间的联系纽带;又规整了主宅严谨的格局;强调了正落轴线的突出地位。
沈家的花园很费了老爷子的一番心血;园内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水池假山;花草树木与宅子融为一体;浓缩了山川自然;即使不出门也能享受到居尘而出尘的儒家意境。
苏州人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身处街陌恰似栖居田园;不出家门能尽享山林野趣。
总之沈侃住了这么久;越发体会到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滋味;时常自嘲的说自己是一名“宅男”。
慢悠悠的晃到主宅院门前;家里人端着东西进进出出;平日里敢于嬉闹的小孩子不跑了也不跳了;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兴奋的比着自己的新衣服。
沈侃轻轻叹了口气;难得自由的时间结束了。
这些日子躲在屋里‘读书’;长辈们乐见其成;可是到了节日;诸事一大堆;大伯亲自点了他的名字。
进了院子;站在廊下再次整理衣衫;比起在县学门前要认真了许多;一丝一毫也不敢马虎。
小丫鬟采冬穿了一条簇新的绿裙子;先得意的冲着他嘻嘻一笑;这才抬手打起了帘子。
沈家并非富豪;只能算村镇一级的士绅大地主;家里的下人并不多;每房多则七八口;少则三四口。
成年的男丁过了十三岁;就不许有丫鬟服侍了;沈侃是个例外;因为没有母亲照料。
采冬就是沈侃唯一的小丫鬟;今年一十二岁;一家四口当年受到沈嘉谋夫妇的嘱咐;负责照顾沈侃的日常起居。
小丫头瘦小枯干的还未张开;模样就是一黄毛丫头;她的父亲沈贵带着她的哥哥沈节去了京城。
沈家的各房太太身边也只有一个丫鬟;倒是老太太一共有四个丫鬟。今日冬至大家都忙着干活;所以采冬被临时叫了过来。
“谁给的”沈侃问道。
“大姑奶奶呗。”采冬做了个鬼脸;意思是跟着你;过节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哦。”沈侃摸了摸鼻子;大姑奶奶就是嫁到叶家的姑姑沈盼;叶可成、叶可与兄弟俩的亲娘。
之所以连采冬都赏了一套新衣裳;自然是姑姑看在他与叶可成交好的份上。
这时候姑姑应该已经回家了;沈侃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抬脚进了屋。
花厅里人满为患;老爷子沈汉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祖母坐在一侧的雕花大椅子上;大伯沈嘉猷陪坐在左首;大伯母周氏坐在右首;身边是四婶孙氏。
沈仕沈化打县里回来;惹得家中姐妹以及奶娘、贴身丫头无不扔下手上的活计;从侧厅里跑出来围观。
过节嘛;谁也不会生气;骂她们没有规矩。
沈侃习惯性的站在角落里;等着大伯注意到自己;行个礼出去料理祭祖的事儿。
话说穿越以来一直受到家族的无视;是个人都会感到压抑不服气;是以今日说的话也算是早有预谋;要借哥哥们的嘴;多少提升下自己那无足轻重的地位。
果然数双透着惊讶的目光望了过来;显然沈仕沈化已经说了;不成想老爷子却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过了好一会儿;祖母顾氏说道:“好啦好啦;咱们过去吧。”
一声令下;周氏上前搀扶着老太太进了隔壁;然后一屋子的女人也跟着过去了。
沈侃有些纳闷;按理说自己也算给沈家涨了脸;起码老爷子得当众嘉奖几句吧为何毫无动静
看来说到底还是‘学问’太浅薄了;每天考查学问;几乎一问三不知;又不敢辩解;祖父太了解自己的底细。
要不然沈侃也不会‘曲线救国’;他不愿意成天像个管事一样的跑东跑西;唯一的解脱办法就是读书。
谁也没规定读书就得中举;可以读一辈子的书嘛!然后利用大把的空闲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正当沈侃暗暗纠结的时候;沈仕放下了心;原来五弟的学问还是老样子;能说会道有什么用连个百家姓都背不出来。
又过了一会儿;沈汉询问完两个孙儿的学业;非常满意;说道:“回房换新衣吧;好生休息一下;午后还要祭祖。”
“是。”沈仕答应一声;与沈化后退几步;转身走了。
须发皆白的沈汉先闭目养了一下神;开口询问长子:“朝廷总算出了仁政;圣上仁慈;赋税减轻了;就是不知减了多少”
“大概最少者为每亩二斗八升;最多者三斗七升**。”沈嘉猷说道。
“好啊!减少了足足二斗有余。”沈汉非常高兴;忽然目光转向沈侃;“木哥儿;各县的征收役派定了多少”
木哥儿是沈侃的乳名;沈仕的小名金哥;沈化银哥;沈位玉哥;沈倬柳哥;到了沈侃没啥取的了;老太太说干脆就叫木哥吧。
………………………………
第0011章 不胜永慕
昨晚沈嘉猷特意交代过沈侃;进县学前;他先在县衙前看了下布告。
沈侃不慌不忙的道:“回老爷;太仓二斗八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