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来应该是“偷来的锣鼓打不得”,即便要变现,那也是要走“地下渠道”的,怎么敢堂而皇之地摆在闹市的货架上呢?而后者本来就是大张旗鼓得来的,自然也毫不避讳地在闹市中大张旗鼓地进行公然发售的。

    外国朋友伊格莱西斯不知道这背后的曲折经过,因此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区别。

    此刻的他,正为自己的这一重大发现而不以为然地摇头叹息呢,“一个销赃的……也敢如此明目张胆地公然发卖,可笑啊可笑,这可真是!咦,不对啊……”想到这里,任大华却猛然愣住了,“一个销赃的既然敢将赃物如此公然发卖……那肯定就不是一般销赃的,那……他家里得有多大势力啊!”

    任大华由第一个误会引发了第二个误会,而第二个误会得出的结论却与事实有些接近了――那直营调派的背后老板的确是拥有着老大老大的势力。至少在大明王朝,还真找不出比他还要大的官儿。

    “自己开始一个劲儿地要与这个年轻人搭讪,不就是因为看上去他的气势不凡而肯定有较深的背景嘛。现在看来,这个店铺的东家才是真正的大能,看来这趟京城没有白来……”

    任大华名下是有四条船,几年的航线跑下来,也获得了一些利润。可随着对大明的接触不断加深,对大明腹地货物的行情也越来越了解。

    原来自己此前拿到的货物,中间都是经过了几次盘剥。若是能够保证充足的货源,任大华本来也打算忍气吞声。但是,不行,不是这样。谁让大明的海商都是坐地户呢,货物的数量和档次当然是先紧着他们的需求。因此他每次来到大明,卸下从欧洲捎来的货物之后,还要等上好多时日,才能装满返程的货物。这还是已经派人提前有所准备,要不然就得要等待更多时日了。

    这一来一去的,每年都至少比大明的海商要少装一到两船的货物。

    可不要小看这一到两船的货物。要知道一切顺利的话,一条船每年也就是能跑一趟。如此一来,基本就等于少赚一半。况且即便船只不动,船只和人员的费用可也是基本不变的。

    人都是这样,得陇望蜀,不知道详细情况时还则罢了,明白了此中关窍之后,任大华的心思就开始活动了。

    这个时间的大明海外贸易,绝大多数都被江南士绅把持着。他们有朝中的势力做为后盾,等闲不会放弃已经在手的利益。而海外还有郑芝龙、刘香等那一窝一窝的亦商亦匪的海盗把持着海上的交通,要是遇上他们,“留下买路财”是最幸运的,船毁人亡货没那也不是新鲜事儿。

    虽然有着许多的险阻,可与其他行当比起来,与大明的贸易还是能给任大华带来不菲的收获,因此他也不甘心就此放弃。

    海外的那些海盗令人无可奈何,只能祈求上帝的保佑。若是不幸遇上了,也只能希望花钱免灾。

    任大华一直念兹在兹的是,能否绕过那些把持着丝绸和瓷器货源的江南士绅,寻找到另外的可以提供货源的门路,好歹让自己的船只和人员都满负荷地运转起来。其实他现在还不敢奢望在货物的价钱上能够得到优惠,充足的货源保证就是他唯一的目的。

    这次他的两艘船都已经卸完了货物,正在澳门等待着装货。

    此前他去过江浙地内地,也接触过一些当地的货主。可大家一看他这个胡商的身份,就不敢相信他,因此就没有一个敢于和他直接交易的。

    此次北上京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妹妹向往大明的繁华才有此一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权当散散心。因此本来他也没抱多大希望能够得遇贵人。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在直营店铺中无意遇到那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时,他就认定这是一个有着深厚背景的人,即便从年龄来看这个年轻人或许还无足轻重,可他看重的不就是背后的身后背景嘛。

    因此,任大华那颗已经冷去的心又开始热络起来。他是想通过首先结交这个衙内,进而接触到衙内的家长,再进一步接触到其背后的宗族势力。

    与大明接触几年之后,任大华也逐渐认识到,任何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从来都不是孤零零的,要么宗族,要么同年,反正他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只要自己潜心结交,大把的银子撒出去,不愁攀扯不上。

    但是,当任大华看到,这家叫做直营的店铺竟敢将赃物明目张胆地公然发售,他的那颗心就再次禁不住蠢蠢欲动起来。

    。。。
………………………………

第58章 披肝沥胆

    “你们也都累了,不用跟着了,下去歇息去吧,”回到乾清宫之后,皇帝陛下就吩咐那四名随扈下去休息。

    “皇上,请恕臣等死罪,”没想到四名随扈就像商量好似的,竟然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怎么啦,你们这是?”皇帝陛下有些愕然。

    “皇上,请恕罪,臣等有话要对皇上说,”其余三人只是跪着,还是只有张玉一人发话。即便不是事先商量好的,显然也是形成了一定的默契。

    “好吧,朕恕你们无罪,说吧,”本来皇帝陛下被他们四人簇拥着匆匆返回还有些意犹未尽,可现在看他们一副犯言直谏的样子,似乎有什么大事发生。

    这四人,张玉、王嵪、李庚和赵都,都是大明王朝的勋贵之后,也是锦衣卫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但弓马娴熟,而且心思缜密,办事极为得力,已积功升为千户。而且因为他们都出身勋贵,忠诚方面也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才被骆养性挑选出来担任皇帝陛下的随身护卫。

    “臣等请皇上准许,遇有非常之时,可不尊圣谕,或请皇上准许临机决断,”张玉的声音虽然有些发颤,可还是义无返顾地说了出来。

    说实在话,这样的话,不要说是言之于口,就是自己在心里偷偷地想一想(别让人知道就暂且没事儿)都是杀头抄家的罪过。“非常之时,可不尊圣谕”、“准许临机决断”,这不都是要取代为君者的专断之权吗?!这不都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吗!

    对于此事,四人的确在私下有过交流。

    当今皇上的英明睿智他们是心悦诚服,有幸做为随身护卫也是无上的荣光。可这无上的荣光却并非那么容易分享,承担的责任也是重如泰山。

    当然最好就是皇帝陛下禁足,老老实实呆在皇宫里面,需要什么大家都给你送过去还不成吗。要人送人,要钱送钱,愿意听戏,就让全套的戏班子常驻皇宫里面也没有问题。万岁爷你就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说出宫就出宫,说微行就微行,不知道大家有多担心吗!

    可皇帝陛下的行止岂是随便限制的?这样的话,有谁敢说,怎么说……估计就是说了也是没用。

    剩下的可就只有全力卫护皇帝陛下的周全了,这本来也是他们应有的责任。

    可皇帝陛下毕竟年轻,有时候、甚至很多时候对于危险气息的感知,肯定没有他们这些见识过大阵仗的军汉来的敏感。如果届时险情已经迫在眉睫,而皇帝陛下却仍然懵懂不觉,迟迟不发圣谕,他们难道就一直傻等着吗?!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还倒好说,毕竟因为惯性,嗣后险情也还要继续向下发展,其结果也可以证明他们只是要解除皇帝陛下面临的危险,而并没有任何其他意图。

    但是,即使他们对险情有着灵敏的嗅觉,也难保这灵敏的嗅觉有“失灵”的时候。譬如当他们违逆了皇帝陛下的圣谕,或者在皇帝陛下发出圣谕之前,强行将皇帝陛下带出他们自认为的险地,而嗣后那个他们认为的所谓的险地却没有发生任何异常,那……说他们挟持皇帝图谋不轨都是轻的,抄家灭门也属正常。

    这才是他们真正担心的地方。

    若是在皇宫里面,他们是不用为此担心的,可一等出了皇宫,这可就是头等大事了。

    他们不怕死,真的。能为皇帝陛下献身,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荣幸,也是整个家族荣耀。

    可很多事情不是不怕死就能避免的,不是死多少人就可挽回的。若是万一皇帝陛下出现什么差池,即便自己身死恐怕也难恕其罪。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家族也要不可避免地承受罪责。

    因此,为皇帝陛下的安危计,为自身及家族祸福荣光计,拼着冒犯天颜,他们四人也要披肝沥胆,陈述其中的利害,兼且表面自己的委屈。

    张玉的话说完之后,四人一起,将头重重地扣在地上,静等皇帝陛下雷霆万钧容颜大怒。

    “这……倒是朕轻忽了,”皇帝陛下大概是在深思其中的隐情,因此隔了一会儿才说道。

    皇帝陛下绝不相信四人有谋反的企图,况且既然话都说出口了,那就更没有丝毫的可质疑他们忠诚的地方。他们这都是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而且是冒着被他们所戮力保护之人杀头的危险,这真是……皇帝陛下忍了又忍,才将将将(前两个“将”是“刚刚”的意思,后一个“将”是“把”的意思。)一句“好兄弟”压回腹中。

    能够对自己的安危如此看重,一句“好兄弟”本所应当,也是实至名归。其实,这也是目前的大明王朝最最缺乏的东西——为皇家、为大明的献身精神。

    或许是夹杂了后世某些思想意识,皇帝陛下那种“天下皆为我有,天下皆为我用”的意识很是淡漠,因此性情就不似一般君王那冷漠,真情实感也是很容易爆发。

    或许他们四人也仅仅是为了自身以及家族利益考虑……可皇帝陛下宁愿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是因为皇家给予的荣耀,他们才披肝沥胆冒死陈词。

    “好了,朕知道了,你们都起来吧,”看到他们四人又在地上重重地叩了一个头,这才纷纷起身,皇帝陛下接着说道:“以后若是真的遇到有发生险情的可能,你们不妨尽量提前告知朕……你们不会以为朕就是真的不可理喻、不明是非吧?!”

    “微臣死罪,”、“微臣不敢,”四人听到皇帝陛下的话,马上又要跪地扣头。

    “好了好了,服了你们了……不过,你们可也记着,今后也别胡乱借口这儿危险、那儿不靖什么烂七八糟的理由,就阻止朕这儿不能去,那儿要赶紧离开什么的……”皇帝陛下觉得此点必须实现讲清楚,否则以后恐怕会有很多无谓的限制。

    “这就是万难之处,也是我等一时无法准确拿捏的地方,”其实四人最担心的就是这种情势不明的情况,而皇帝陛下的安危却是一点儿风险都不能冒的,“置君王以险地”本来就是要绝对禁止的……现在看皇帝陛下很可能又绕回去了,因此四人又都面现难色。

    “那就好好看清楚,好好拿捏,”皇帝陛下的表情又严肃了些。

    “不是,不是因为有些时候的确搞不清楚才……那……如之奈何?”四人马上就要恢复刚才愁眉苦脸的样子了,“敢情前面的工夫都白费了!”

    。。。
………………………………

第59章 举宫同庆

    看着四人的一脸苦相,皇帝陛下有心调侃一下这四个大老爷们。

    “朕要你们来,不就是把不安全的事情弄安全了,把弄不清楚的事情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吗?”

    “可是……”

    “可是什么?必须要干好,干不好……就挨打,扒光了……我亲自打,”看着四人愕然的表情,想象着并排四个白生生、胖墩墩的屁股蛋子摆在自己面前的样子,皇帝陛下自己禁不住“噗嗤”一下笑出了声。

    四人这才明白是皇帝陛下的调侃,因此也就随着“嘿嘿”、“嘻嘻”地笑了一番。

    此时曹化淳曹公公和王承恩王公公听说皇帝陛下回宫就前来接驾,已经在旁边等了一会子了。因为在宫中两位最是得力,所以皇帝陛下也没在意。

    最两人最后君臣之间的那些对话,两位公公都已听到,此时也是忍俊不禁,一起轻声笑了起来。

    本来很是头痛的问题,最后能以如此轻松的方式收场,对此他们是没有想到的,可四大护卫的心情却一下轻松了许多。他们感到皇帝陛下是很亲和的,这种亲和也很令他们乐于接近。

    把四个护卫打发下去休息之后,两位公公招呼着宫女和小太监,一起伺候着皇帝陛下更衣净面。

    王承恩年轻,心里有事憋不住,因此一边忙前忙后地侍候着,一边就想要开口。可他看到曹公公一直有条不紊地给皇帝陛下解衣脱衣穿衣的程序,只好欲言又止。

    等收拾利落,一众宫女太监相继推出,皇帝陛下也在一把梨花木的椅子上坐定,将一盏清香四溢的福建进献的滚烫的大红袍慢慢入腹之后,曹化淳才一拉王承恩的衣袖,两人一起跪在皇帝陛下面前。

    “恭喜万岁爷,万岁爷大喜,陕西巨枭李鸿基已经就擒。”曹化淳一边说着,一边将那份刚由陕西送来的奏折高高举过头顶。

    “万岁爷大喜,微臣恭喜万岁爷,”王承恩也在旁边喜气洋洋地说道。

    说实话,两人实在不知这陕西一个小小的驿卒有什么资格入得皇帝陛下的法眼,可“李鸿基”这三个字也着实被皇帝陛下反复提及,而且每次提及皇帝陛下都是心事重重的样子,使两人也不自觉地萌生了同仇敌忾的情绪。

    如今巨枭就擒,正是举宫同庆之时。

    虽然就目下的情况来说,李鸿基充其量只算是一个杀人犯,最多再加上穷凶极恶、令人发指等等类似定语,而以“巨枭”两字来形容,着实有些夸张。

    但即便是仅仅能够为皇帝陛下去除一块心病,做为臣下者总要做出一番欢喜鼓舞的样子不是。

    “哦,是吗?”皇帝陛下心中一喜,马上一伸手,就将奏折接到手里,“都看过了?怎么说的?”

    “微臣怎敢擅启封奏,”曹化淳虽然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可擅自封奏那是沙头的罪过,即使他正蒙恩宠,在这些事上自然也不敢轻越雷池,因此开口先为自己辩解一下,然后才接着说道:“是听通政司的,微臣见他们高兴,是以就斗胆探问了一番……他们也是从陕西来的折差那儿打听来的,”

    通政司全名是通政使司,其“首长”的全称是通政使司通政使。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有急要之事通政使可不时入奏,但私自拆封同样也是大罪。因此,最后曹化淳也不忘为其辩解一下。

    “嗯,好,这的确是个好消息,”皇帝陛下打开封奏,对曹化淳的小心翼翼不置可否。

    皇帝陛下登基也就半年时间,除了锦衣卫是一支可以放心使用的力量,身边能够称得上心腹的,也就是曹化淳、王承恩等信王府的几个旧人。

    但是皇帝陛下的毕竟只有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虽然几件事情做下来也显示了几分“老道”,可要真正树立起权威,还是任重道远。而在这期间,是不允许出现丝毫自毁形象的事的。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实在是上位者驾驭臣下所要时刻铭记在心的。

    上位者在观察臣下,而臣下又何尝不在时刻关注着上位者的一举一动。如果上位者过于假以辞色,做为臣下者难免出现“不逊”的端倪。虽然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可若不及时杜绝,很可能就此泛滥,届时不知上位者何以自处。

    如果上位者下重手处置,“翻脸无情”的评语肯定如影随形。可任由这种现象泛滥下去,最后的结局肯定不忍足视。

    因此,防微杜渐实在是最好的御下之道,这样虽然看起来有些高高在上不近人情,可总好似一朝翻脸无情做出亲痛仇快的事情来的好。对于上位者和臣下双方,这无疑是最仁慈、最人道的了。

    李鸿基、或者就是那个李自成终于就擒。

    这的确是个好的不能再好的消息了。皇帝陛下一度曾将李自成做为首先必须铲除的目标,没有之一。如今三害终于得除其一,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庆贺一番的事。

    但是这庆贺之举,也仅限于心情畅快一番而已。

    因为与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流民首领比起来,后金才是大明最主要、最顽固的对手,是大明王朝最强大、最危险的敌人。

    因为彼此是敌人,所以双方才摆出一副有我无敌誓死搏杀的不死不休的场面。

    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却一再挑战着大明王朝的神经,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就像是处于青春期的孩童,既桀骜不驯,又根本不知餍足。如此反复折腾下来,大明王朝终于还是被耗尽了心血。

    流民问题是因为大明王朝本身问题引起的,后金又何尝不是因为大明王朝的羸弱乘势而起呢。

    归根到底,还是大明王朝自己本身的问题。

    如果就像现在这样,陕甘地区虽然出现了灾情,可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朝廷持之以恒地施以赈济,流民也没有成为不可遏制的席卷之势。而即便有那么三五个李自成、张献忠之类的草莽,也只会成为一只只独狼,尽管看上去无比凶恶,只要没有适宜的“土壤”,他们最终都会很快缉拿归案。

    不知什么时候,曹化淳已经将皇帝陛下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都召集过来,跪了满满一大片。在曹化淳的带领下,大家同声恭贺皇帝陛下大喜。

    周后和田妃袁妃当然是在前列。

    而且三人似乎是商量好了,恭贺之后并没有立即离去。自从登基以来,皇帝陛下一直被许多许多烦心事缠绕,宫中也很难出现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场面。现在她们借此机会,要为皇帝陛下献上歌舞,以助声色。

    “皇上,臣妾想和袁姐姐一起为陛下歌舞助兴,请陛下允许。”田妃拉着袁妃的手,对皇帝陛下说道。

    “哦,爱妃有此心意,朕心大慰,”皇帝陛下也很是兴奋,马上就同意了两位爱妃的请求。

    田妃和袁妃得到皇帝陛下准许,马上开始准备,姿容秀丽的面庞随之漾出了更多的红润。

    皇帝陛下却是心中一动。

    除了每日的早晚请安,自己竟是很少见到两位爱妃。她们也感到皇帝陛下似乎在有意冷落自己,因此很少主动围绕皇帝陛下身边。

    “是该多多宠幸她们一些了,”皇帝陛下意识到自己此前的不妥之处,决定值此举宫同庆之际,尽快找机会予以补偿。

    。。。
………………………………

第60章 阖家之乐

    其实还在信王府的时候,田妃和袁妃就已经成为身边人了,彼此应该不会如此陌生。可是因为皇帝陛下到底是发生些不便为人道的事情,因此致使彼此间有些陌生,有些隔阂,皇帝陛下似乎对两人并没有很深的印象。

    今天这种场景就有些别开生面的意味儿,皇帝陛下的观感也随之大便。

    田妃何时习得如此玄妙的琴技,袁妃如何舞的恰似霓裳羽衣,皇帝陛下耳听得余音袅袅如天籁,目视着仙袂飘飘似飞仙……看着如梦如幻的场景,皇帝陛下也是醉了。

    “自从穿……哦,不,是自从登基以来,朕还真没有过如此畅快的日子,这真是,啊……嗯……”综合两世的所有经历,皇帝陛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活过。

    那一世是因为人微言轻不得志,被自己的女人小看,此一世虽然成为至高无上之皇帝,可末世的重压又使他终日不得开心颜。反正不管是做为小人物,还是做为超级大老板,此前他都绝少享受到快乐。

    今天终于可以尽情欢笑了!这种感觉真是美妙。

    他虽然坐在龙椅之上,可嘴里伴随着自田妃琴弦流出的曲调而……哼哼唧唧,四肢虽然看不出丝毫异动,可暗中却不禁随着袁妃的曼妙舞姿而……扭扭捏捏。

    啊,真是快活死了。

    再看那些周围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管干着什么,脸上都是眉花眼笑。就是门廊以及院中那些值宿的锦衣卫,也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面孔。靠近门窗的,忍不住要伸头探脑地向殿中窥视。距离稍远无法耳听目视的,也同样是满脸的笑容。

    他们知道,皇帝陛下今天正逢喜事,两位娘娘正在歌舞庆贺。虽然他们无法想象李鸿基、或者就是李自成就擒一事对于皇帝陛下、对于大明王朝意味着什么,可只要皇帝陛下高兴,奴婢和护卫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也该高兴一番了,这半年来的日子着实不轻松。皇帝陛下愁眉不展,大家也都噤若寒蝉,说话走路无不小心翼翼,生怕发出杂音惊扰了皇帝陛下。

    心情好了,胃口也放开了。

    晚膳时,皇帝陛下胃口大开,接连让王承恩盛了三次饭……虽然碗很小很小,面前的十六个盘子也几乎全被他一人划拉到肚子里去了……虽然盘中菜也是很少很少,弄得陪在一旁的皇后娘娘以及今晚特意招来“吃个团圆饭”的田妃和袁妃都是笑语晏晏,可食前方丈,却只拣取其中一二。

    但是这种家的氛围是非常难得的。尤其是田妃和袁妃,平时皇帝陛下和皇后娘娘进膳之时,她们都是要侍立在旁帮着太监宫女端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