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元化一个头重重扣在地上,“臣,孙元化何等有幸,得蒙皇帝陛下垂青,元化敢不为我大明王朝效犬马之劳,”短短几句话,孙元化都有些言不成句,而且中间还一度哽咽。

    天启帝师孙承宗曾对孙元化欣赏有加,也曾招至麾下效力,后来入兵部职方清吏司任职,也是得孙承宗力荐。

    对于知遇之恩,孙元化是非常感激的。可自己的平生所学,却不能够得到酣畅淋漓的发挥,以人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感觉。孙承宗也是尽力了,因为当时有阉党掣肘,他本人后来也坐上了冷板凳不是。

    如果不是皇帝陛下,他恐怕要在一堆堆的图册中荒废自己的余生了。

    而皇帝陛下似乎在一直注视着自己,好像对自己的所长早已烛照无余。这次的调任新职更是搔到了他的痒处,不由得孙元化不浑身通泰。

    与皇帝陛下见面的次日,孙元化就去西山王家峪了。这都是前一天商定好的,皇帝陛下也派了锦衣卫随同前往。

    哪知道孙元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不仅他自己没有回来,陪同前往的四名锦衣卫也仅回来了两位。

    。。。
………………………………

第77章 量才器使2

    孙元化去了西山就没有回来,回来的两名锦衣卫也只是回来送信的。

    信使孙元化写的,开头只是简单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来到王家峪的喜悦之情,然后就老实不客气地罗列两份单子。

    一份单子是近期就马上需要的东西,多是砖木等建设房屋所需的材料,以及修缮房屋的工匠和杂役。另一份单子就复杂的多,内容也庞杂的多,从铁料至柴薪的质量和数量,从工匠至杂役人等的多少等等都详实地罗列清楚。皇帝陛下一看就知道,这其实就是孙元化铸炮所需要的材料和辅助人员。

    然后还有一份图样,上面是王家峪的草图,孙元化将自己选定的铸炮及试射场地,也都在图上标注出来,请皇帝陛下恩准。

    信的最后是孙元化请求皇帝陛下宽恕自己的大不敬之罪,因为身边没有携带书写用具,附近百姓之家也未能满足条件,因此只能用这种简陋的形似、而不是以正规的奏折向皇帝陛下做个简单的汇报了。

    皇帝陛下不仅对此根本不以为意,心里甚至还大为感动。这才是我大明王朝可倚重的股肱之臣啊!

    因此,从接到孙元化的来信开始,先是工部营缮局的人员押送着建造房屋的材料陆续开到。然后就是更大批的铸炮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匠也在集结,一俟西山王家峪基础设施草就,就会浩浩荡荡地开到。

    建造房屋的材料和工匠源源不断地输送而来,远远超过孙元化所要求的数量也没有丝毫停止的意思。原来其中更多的部分是用来在四周修建小型烽火台,以备担任警戒的兵士使用。

    担任警戒之责的,就是京卫上直卫二十六卫中的府军卫。这可是皇帝陛下亲卫中的一支,足以表示朝廷的重视程度。

    这阵势儿,就连雄心勃勃的孙元化都感到有些吃惊。

    难道这些……都是专为某铸炮及试射所准备的!

    ――――

    不能说皇帝陛下的表现过于异常,只能说他的心情太过迫切。

    说实话,孙元化是皇帝陛下来到这个时代以来,遇到第一个与他自己具有同样迫切心情的人。虽然这迫切心情的出发点稍有差异,可为的却是同一个目的。

    可凡事有一就会有二。

    几天之后,当交卸了视盐长芦差事的毕懋康赶到京城,听到皇帝陛下将其调入工部任主事的目的,是要他专门负责研制、改进火铳,并大力研制更新式便于兵士携带的火器的时候,他起初的反应几乎同孙元化如出一辙。

    像孙元化和毕懋康此类的专业型人才,他们对官职的大小、品阶的高低都是近乎麻木的,升官对于他们来说并不见得是多么令人雀跃的事情。可如果给他们提供机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方面的支持,让他们专心于自己所钟爱的领域,这就几乎相当于上苍对他们格外垂青了。

    工部本有制造火铳的作坊,工匠和材料都是现成的。

    可是,皇帝陛下给毕懋康布置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先拟定一份制造火铳的标准,铳管的粗细和铅弹的大小等所有问题都要有统一的尺寸和规格,并且一经规定就毋需更改,在制造过程中就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尺寸检验工匠们的工作。

    同时也要对原有的工匠们进行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严格的考验。考验不合格的坚决不允许参与火铳的制造,但可以再给一次参加培训的机会,可如果再考验不合格的话,那就只能充作杂役。除非是那些既不愿意卖力气干活,而又无法胜任细致的技术方面的工作,应该尽量减少被辞退的人员。

    总之,只要他们肯卖力气,就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皇帝陛下对流离失所的现象尤其感到不忍,并对由这种现象引起的社会动荡感到足够的惊心动魄。他要尽一切努力,尽量改变这种现象,或尽量减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大明王朝时期的工匠基本都是世袭,因此除了官府作坊,其他很少有专项技能的人。虽然如此,也不能否认民间会有对某项技术感兴趣、而又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因此对外公开招聘工匠的工作,也要同时展开,尽量将人才网罗进来。

    不过新招入的人员都要经过更加严格细致的培训,杜绝浑水摸鱼之辈,培训结束之后,也要经过严格的考验,只有考验合格的人员,才能正式聘为工部的工匠。

    虽然皇帝陛下比这个时代的人多着数百年的见识,可也并非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他也只是凭借着一些印象,将自己认为的管理方面的窍门夹七杂八、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

    他是过瘾了,可那唯一的受众却有些苦不堪言。

    一边听着皇帝陛下林林总总地罗列了这许多的人事和技术方面的东西,毕懋康的表情就有些发呆,“俺只是个造火铳滴,竟然要俺管这么多事儿,这……这可如何是好!”越听皇帝陛下的宏篇大论,毕懋康的心里越是发苦,刚听到皇帝陛下要自己专职负责火铳时的那股兴奋劲儿,此时已经基本消耗殆尽了。

    皇帝陛下也逐渐意识到了毕懋康的反应有些不太正常。自己只管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了,可毕懋康却由开始时的声音洪亮的“皇上圣明,”、“臣也是如此认为,”之类的应答,逐渐转为声音低沉的“是,是,”之类的纯属敷衍之词。

    “哦……这是没有对上隼啊,”皇帝陛下颇有自知之明。虽然自己也好不容易有这么一个在专业人士面前口若悬河的机会,可也知道曲高和寡的后果就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

    “毕爱卿有何高见?”皇帝陛下只好及时收篷,准备将话语权交出去。

    “皇上圣明,臣谨遵圣谕,”看来毕懋康还没有摸清皇帝陛下的脾性,因此不敢直抒己见。

    “爱卿不必有何顾虑,朕并非听不得逆耳之言之君,”皇帝陛下知道,像毕懋康这样的技术型官员,比那些纯粹官油子要直爽的多,只要给予适当的压力和机会,他们肯定会口吐真言的。因此稍微停顿了一下,见毕懋康并不接口,皇帝陛下又接着说道:“若是爱卿以为朕所言之事可行,回头就有旨意下去,”

    “皇上圣明,”圣旨一下,就等于板上钉钉,是绝不容许丝毫推搪的,因此毕懋康此时也顾不得有失仪之处,赶忙拦住了皇帝陛下的话头,“臣……臣……”可是他毕竟是第一次面圣,此前的直言也曾给自己带来不少的麻烦,皇帝陛下此次委以重任,似乎自己也不应该不识抬举,因此他感到左右不是,一句拒绝的话已经到了嘴边,可就是不好出口。

    。。。
………………………………

第78章 量才器使3

    皇帝陛下看毕懋康欲言又止的样子,知道他肯定是有话要说,因此就不急于催促了。

    “臣,恳请皇上允准,臣还是只管火铳制造和研制新式火器,其他杂事……臣请皇上另行委派吏员充任,”毕懋康考虑良久,觉得还是将心中的话说出来,否则只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都要令自己头痛不已,哪里还有工夫和精力去专心于火器的改良。

    其实这是毕懋康疏忽了,而且是个相当大的疏忽。

    古时候的官场中有句名言:不怕言官言,只怕讲官讲。

    言官指的就是那些御史、给事中之类的可以风闻言事的谏官,此辈人等擅于兴风作浪,每有大政潮,他们多半就是始作俑者。他们就像是手持明晃晃钢刀的杀手,令人见之胆颤。可好在他们基本都在明处,防范起来、或事发之后也容易找到弥祸的目标。

    讲官指的是皇帝身边的侍读学士或侍讲学士,成年皇帝身边的有时候也叫词臣。平时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陪着皇帝讲习诗词歌赋。而因为每日陪伴君侧,皇帝有时也会将国事拿出来谈论、或考校一番,因此他们进言的机会也是非常多。

    讲官令人生畏的地方就在这里,只要在与皇帝论古讽今之际掌握好时机,轻飘飘的一句话就能为某人在皇帝的心目中种下隔膜的种子。某人或许还自以为深得皇帝陛下的信任,可没想到早已被打入了另册,能够全身而退已经成为最完美的结局。

    这就是讲官讲的厉害,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葬送了所有前途和希望。

    如果有人将毕懋康的话,掰开了分析一番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至少大不敬之罪是无法避免的。

    皇帝的旨意就是金科玉律,是要不折不扣执行的,容不得臣子挑肥拣瘦。毕懋康真是生了熊心豹子胆,竟敢不遵皇帝陛下的口谕,实在是孰不可忍的事情。

    实际上,毕懋康开始时欲言又止,就是意识到与皇帝陛下讨价还价是有着违旨的嫌疑。但是当场无人从中缓和,自己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托词,因此急切间也只得如此了。好在皇帝陛下并不以为忤,而且还痛快地接受了臣下的建言。

    “很好,朕准许爱卿的请求,这些杂务就不劳费神了,”稍一停顿,皇帝陛下接着说道:“你瞧,是不是……不是很难?”

    “臣……臣愚钝,请皇上明示,”皇帝陛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毕懋康正为自己终于卸去了偌大的包袱而暗自感到高兴,可最后的那句话却让他不明所以。

    “其实……说出自己心里的真实想法并不是很难的事情,”皇帝陛下放缓了语气,“咱们君臣……恐怕要有好一段日子的蹉跎,在一起日久,还是直言不讳的好,免得对对方的意思理解不透,造成不必要的误解。朕自认不是昏君,因此也听得些逆耳忠言,”

    皇帝陛下觉得自己郑重其事地对毕懋康表明态度,实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管在什么时代,技术性的工作都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也不允许得过且过的思想存在。

    朝廷中的大臣,凡是能够有些资历的,都是已经浸淫官场几十年,最年轻的多半也要三四十岁以上。而自己这个皇帝陛下尚且不到二十,在他们眼里基本等于少年人。

    不是说朝中大臣会有意轻视自己,只是在无意中就会多少……表面上是绝对不敢显示出来的,一个大不敬的罪名就足够他们受的了。

    皇帝陛下的意思,是至少先要在自己与这些技术型官员之间,建立起顺畅的,而且是毫不遮掩的交流渠道。其实,这个目的能否实现,并不是一两次与臣下毫无保留的沟通就可以决定的,但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开始不是,总得从头开始做起。

    ――――

    火铳的研制,所牵涉的范围毕竟要比火炮小的多,而且试射时也不需要像火炮那样宽广的地域,因此,信王府终于又再次派上用场。

    让毕懋康直接搬进信王府,他肯定是不敢行此僭越之事的。稍事变通之后,事情也就很顺利地解决了。

    信王府有很多相对**的院落,找两个位置在外的,重新开设出入的大门,一切也都迎刃而解了。一处院子做为毕懋康办公使用,另一处用来安置毕懋康和其他人员的家眷。如果还不够,那就再向信王府里延伸就是了,反正出入不走信王府的大门,一切就万事大吉了。

    起初,毕懋康对于皇帝陛下的如此做派有些很难理解。

    对于火铳的改良,皇帝陛下大笔一挥,一下就批给了毕懋康十万两银子。当然了,其中有很多是用于规范火铳制造,而且每一笔支出都要记录在案,较大数额的还要经过皇帝陛下审批的,可总的说来,在资金的使用方面是很宽泛的。

    信王府的确是无人居住,也没有人敢去居住。做为一个王朝来说(尽管这个王朝已经千疮百孔),荒废一处宅院、即便是一处很大的宅院,并非不可接受之事。安置毕懋康和工匠等人的家眷,也不用花费许多,最多两三千两银子就足够了。但皇帝陛下何以如此克己呢?!

    其实皇帝陛下认为这种物尽其用也是量才器使,是发挥出了信王府的最大效用,而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支出。

    是的,皇帝陛下其实是在心痛钱,心痛那些随意花出去的银子。

    这只是毕懋康一处的用度,还有孙元化那里,更是费钱的祖宗。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可靠的估计数额,可皇帝陛下也预先为孙元化准备了二十万两。除此之外,为了到时不至于等米下锅耽误正事儿,皇帝陛下还为两处个预留了十万两的余地。

    这就是五十万两,而且这五十万两是绝对不能挪作他用的。

    好在从阉党那儿抄来的金石玉器古玩字画已经开始变现,而且因为是直接面对客户,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克扣,因此变现的金额要比此前估计的多出一到两成。再加上阉党们那些田产宅院也在陆续变卖,资金也会随之陆续回笼,支撑一阵子应该不是问题。

    可这一阵子过去之后怎么办?

    到时资金的来源已尽枯竭,而更加耗费钱粮的编练新军之事恐怕就得开始了,无以为继就等于前功尽弃,而前功尽弃……可不就等于一败涂地吗!

    钱啊钱!这真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啊。

    。。。
………………………………

第79章 量才器使4

    经过苦思冥想,还真让为钱所困的皇帝陛下想到了一个来钱……哦,不,是一个省钱的好主意。其实,不论古今中外,财政无非就是开源节流四个字。节流几乎就等于开源,因此省钱和来钱也就没有多大的差别。

    除了包含二十六卫的京卫,大明王朝的京城还有俗称三大营拱卫着。

    这三大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至大明正统年间,总人数约为17万人。

    五军营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又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这种方式一致流传下来,称为班军。

    隶属五军营的还有掌随驾马队官军的十二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的围子手营,以及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

    三千营是成祖远征蒙古时所收降兵组成,以三千蒙古骑兵为骨干,实际人数不止三千,而且全部为骑兵。三千营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等。

    神机营称呼的由来,是因大明王朝用兵交址(今越南)时,得火器法,立营肄习而名。其下亦分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中军分设四司,掖、哨各分设三司,掌铳、炮等项火器。隶属该营的还有五千营,掌操演火器及随驾护卫马队官军。

    三大营各设提督内臣、武臣、掌号头官统领。各军、各司分设坐营官、把总、坐司官、监枪内臣、把司、把牌不一。

    在平时,五军营练习营阵,三千营练习巡哨,神机营练习火器。当皇帝亲征时,三大营环守于皇帝大营,一般是神机营居外,骑兵居中,步兵居内。

    三大营初建时,颇有战斗力,是真正的王者之师。但可惜的是,土木之变中三大营的主力损耗殆尽。此后虽多所努力,建制也是迭经调整,可无论如何也恢复不了旧时的气象。

    后来经过多种改制,期间多有反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罢团营和两官厅,恢复永乐时三大营旧制。不同的是三千营改名神枢营,其三营司哨掖等名及诸内臣俱裁革,而以大将一员统帅,称总督京营戎政,以文臣一员辅佐,称协理京营戎政。其下设副参等官。凡团营两官厅之兵,悉归五军营,而宝纛令旗等项则仍神枢营。

    大明王朝后期,直到现时,三大营增设监视内臣,营务尽领于中官。

    皇帝陛下的眼睛,盯住的就是所谓的班军。本来他们每年都要报销一大笔班军的费用,此次皇帝陛下借用班军,并不需额外增加多少费用,而又可将雇佣民夫的钱省下,实在是非常合算的事情。

    经过一两百年的演变,当初定下的规制大多早已形同虚设,即便形式上还有所保留,基本也已成为纯粹的虚应故事罢了。

    但是,皇帝陛下却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除了正常值卫的以外,按照往年规定的轮番训练的时间顺序,所有应该参与“班军”的军队,都要将操练的地点,移到京城西山。而操练的内容,也改为以军队锤炼素质、提高士卒的体能为主。

    虽然每年参与班军的各地都司兵有十数万人,可他们是轮番到京师操练的,因此每次前来的也就一两万到两三万人的样子。

    皇帝陛下是想在西山里建一处用于训练士卒的兵营,兵营的范围无需太大,可以容纳一万五千人最为合适。建好之后,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先将京城附近的卫所兵及三大营都用与徐光启商定的练兵之法轮训一遍。

    不能指望一次轮训就将所有的卫所都练成精兵,而皇帝陛下只是希望,通过一番严格起来的训练,至少也要消除军队的娇顽疲敝之气,也是准备着先把那些最不适宜担当兵士之责的老弱病残淘汰掉一部分。

    当然了,淘汰下来的人,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如果任其到处游荡,那样很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皇帝陛下是打算将这些陆续淘汰下来的人,组成负责运送辎重的部队。以前这些事情都是征用民夫来干的,因此每有战事,都要对地方造成很大滋扰。希望专门的辎重兵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减轻对地方民生的影响。

    皇帝陛下首先令工部营缮所派人勘察西山王家峪,选定了一处适宜的、能够容纳两万人之内训练的地方,做为修建兵营之所。然后又让他们勘察进入西山的道路,该整修的做出计划,士卒的营房以及操练的场地的平整等等,也尽速拿出一个大概计划,每处所需人力多少也得有个大概的估计。

    之后就是兵部的事情了。根据工部营缮所报过去的施工地段和所需人力多寡,兵部做出相应的计划安排,调集足够的士卒前去“锤炼素质,提高体能”了。

    这些各地参与班军的士卒也大多知道,这是为他们来年的操练整修场地道路、加盖房屋。也好在时间不是很长,就有另一波士卒前来替换他们,因此才没有引起多么大的骚动。

    越到了王朝末年,大明的边军军户的生活是越不像个军户。他们简直就成为各级将官的私产,可以任意使用而无需支付任何报酬。

    可那是边军,如何能够与这些拱卫京师的三大营相比。

    皇帝陛下本来心里也有些拿不准。在那一世,士兵参与修路筑桥、清淤挖沟的现象司空见惯,更别说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各种抢险的事情,人们、包括士兵自己也都习以为常,根本不会产生其他想法。

    可现在人们的思维意识到底有着相当大的不同,肯定会有些抵触。

    抵触就抵触吧,反正就是每天都把他们供起来,也不能令人人都满意。

    况且西山的兵营建好之后,皇帝陛下肯定不会让其闲置的。到那时,嘿嘿,那些养尊处优的校尉和大兵可不单单是抵触情绪的事儿了,“朕会令人们********的!”

    现在稍许的抵触肯定是会有的,不只是士卒,就连很多校尉也是口出怨言不是。

    现在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给他们一个提示——像以前那样混日子不行了。

    皇帝陛下自然不会吝啬赏银与爵位,可总得有人愿意来拿不是。要想加官进爵,要想得到皇帝陛下的赏赐,那是需要拿出像样的功勋才成,每天只知喝着大茶晒太阳是无法实现心愿的。

    。。。
………………………………

第80章 小店的故事

    这里是河南裕州(今方城县)兴隆店附近的赊旗店。

    也就是在几十年之前,这里只不过是一个过路小店。

    当时说是小店,其实是蛮有些夸张的。因为过路之人实在了了,附近之人很久也根本看不到一个生面孔。可尽管如此,也不能就完全否认没有客商从这里经过。而只要是从此路过的客商,基本都是有所需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