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哉大明-第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上放心,臣就是有一万个胆子,也绝不敢违逆皇上的旨意。”骆养性马上跪地扣头,表明自己的态度。

    然后骆养性又对薛文周和解学龙说道,若不是京城的事务繁忙,他都要亲自护送两位大人前往浙江。等二位定好了行程,知会一声,他派一名手下陪同前往,一方面带去自己的指示,另一方面也算是替双方做个引见,便于日后的沟通。

    二人连忙谦逊一番,也顺便表达了谢意。大明王朝虽然文贵武贱,可眼下自己毕竟只是个七品,而骆养性不仅高居正三品,而且还是皇帝陛下眼前的红人儿,这是二人无论如何也不敢僭越的。况且此后就等于同为皇帝陛下的马前卒,彼此客气也是应有之意。

    至此,薛文周和解学龙二人已经完全明白,皇帝陛下这是不惜动用武力,也要确保民记的发展。换句话说,皇帝陛下“与民争利”的心已经坚不可摧。之所以没有大张旗鼓地广而告之,而是只干不说,更是显示了置朝廷衮衮诸公的非议于不顾,一定要成功的决心。

    如果此前二人还有那么一点点顾虑的话,此刻已经荡然无存。二人对望了一眼,互相用目光鼓励一番。他们都明白此时自己已无退路,只有戮力向前,为大明王朝开拓出一番“钱景”,也为自己开拓出锦绣前程。

    虽然此后的事情,都是薛文周和解学龙二人出面洽谈,再未与那位王爷见面,可任大华已经认定这个王爷不一般,而且也体会到了对方合作的诚意。

    任大华此次京城之行,本来只是瞻仰大明的繁华,因此随身携带的银两有数。诸事谈妥之后,任大华就要返回澳门,从船上取了协议拟定中的首笔款项五万两白银之后,他会直接奔赴扬州,交付给民记货栈。

    但是在离别京城之前,任大华却提出了一个比较意外的要求,他要两位双胞胎妹妹留在京城,托付给合作方照顾。他的理由是,自己这一趟来回要轻车简从,不比来时的安步当车优哉游哉走马观花,因此携带着女眷多有不便。

    其实任大华这也是在表达一种诚意,生怕对方怀疑自己一去不复返,留下两位妹妹以做质押。当然了,京城至澳门往返何止千里,任大华一路之上都得晓行夜宿,不便携带女眷也确是情有可原。

    两者兼而有之,皇帝陛下也不好拒绝。

    好在自从自己入宫登基之后,信王府几乎闲置,只是留有十数人洒扫庭院。此时只要拿出一处院落,加派人手彻底打扫一番,安置两位女眷也并非难事。

    。。。
………………………………

第74章 太监何必难为太监1

    商业一途,至此只算草就。后续尚有诸多未尽事宜,肯定也要不时予以补偿和完善。

    好在薛文周和解学龙两人也算能吏,虽然并非经商出身,可他们脑子好使,学起来也是很快。只要他们的态度坚定,朝廷再给予强大的支持,虽然不敢说近期即可收功,其势已经不可阻挡。

    但是,皇帝陛下也不会天真地以为,发展并且控制了王朝的经济之后,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和保护,一个富有的大明,只能更加激起觊觎之心。不要说辽东那边尚有虎狼之辈等待王者之师的剿灭,就是王朝内部的那些世家大族,也不会心甘情愿地舍弃已然落入囊中的利益。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前世的至理名言,皇帝陛下怎能忘记。

    况且对于皇帝陛下所面临的这个时代来说,就是说大明王朝已经危在旦夕也并不为过,因此,另外的“那一手”尤其要强硬无比。套用前世的另一句明言,那就是:武力不是万能的,可没有武力那是万万不能。

    ————

    皇帝陛下本人思想方面的准备已经足够,可说到治下的实际情况,则不免更令人气沮。

    经过多日的明察暗访,曹化淳对于工部的军器局和内监的兵仗局的考察已经结束。可考察的结果,却只能令曹化淳两手一摊——无可奈何。

    其实,与军队行伍有关的衙门,在工部并非只有军器局,另外的营缮所和盔甲厂(旧鞍辔局)也都相应的职司。不用细琢磨,仅从字面上就知道这营缮所的一项要务,就是负责军队的营房建设和维修,鞍辔局就是负责大明骑兵的装备。这些衙门负责大明王朝的军器营伍器具的制造,军服、盔甲、弩箭弓矢等等都有专门的职司督造,然后转交兵部的武库司。

    大明王朝每年都有数十万两白银投入到军器制造,但是其中产出精良者,十不居一,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更有分发至军前的刀枪,在兵士训练时就自行折断的事情发生。

    如此的笑话并非一桩,如此的粗制滥造也并非今日才有。若是不加以整顿的话,也不会止于今日。大明王朝的将士就是使用如此不堪的兵器上阵厮杀,说来很是难以令人相信。

    内监的兵仗局也是大同小异,上下贪腐成性狼狈为奸,鲜有为朝廷顾念之人。

    曹化淳本来以为自己可凭借这次为皇帝陛下荐贤的机会,多少能够有所收益。实在不成,放出些大大的交情也未尝不可。反正他们不敢给自己空头支票,不虞兑现成空。

    可平时看起来都是人五人六的家伙,背地里却是一点儿人事儿都不干。所以,就算是他们上赶着巴结,就他们那样只知寻机贪腐的恶劣不堪的习气,就是奉上再厚的大礼,曹化淳也不敢生受。

    如果皇帝陛下要启用军器局和兵仗局,看来只有另起炉灶、或者将所有的大小官吏尽数撤换,方才可堪任用。

    对于大明王朝官吏的**,皇帝陛下心中已有成见,也并没有感到意外,可知道它**,却没有料到却是如此的不堪。曹化淳为人也算老成,很多时候做事都不为己甚,对人对事也都留有余地。

    皇帝陛下对此是知道的,也没有丝毫要责怪曹化淳的意思。这都是无可奈何之举,“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摆在那儿不是。

    所以,皇帝陛下也知道,只要是能够过得去,曹化淳绝对不会如此一竿子就打死了所有的鱼。曹化淳现在之所以抡起了竹竿,再也不留有余地,实在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想过要留有余地。

    既然如此,那可就别怪皇帝陛下不客气了。

    ————

    内府供应库分十库:甲字库掌贮银硃,黄丹,乌梅,藤黄,水银诸物。乙字库掌贮奏本等纸。丙字库掌贮丝绵,布匹。丁字库掌贮生漆,桐油等物。戊字库掌贮所解弓箭,盔甲等物。承运库掌贮黄白生绢。广盈库掌贮纱罗诸帛匹。广惠库掌造贮巾帕,梳笼、刷抿、钱贯、钞锭之类。赃罚库掌没入官物;盔甲厂(即旧鞍辔局),掌造军器;安民厂(旧名王恭厂),设掌厂太监1员,掌造铳炮、火药之类。

    王德化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化淳的手下,因此才得到这次巡查内府供应库的差事。

    这样的抽查,每年都有数次,可基本都是走过场,只要及时塞上常例规定的红包,基本也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内府供应库设掌印太监1员,司钥库也是设掌印太监1员,这两人就是内府库的两位当家人。

    今天有人来巡查库房,是昨天就得到的消息,来的人是王德化,也是昨天就已经知晓。唯一不知道的,就是这个王德化会在什么时间来。

    什么时间来,其实也是无所谓的,不过此前的历次抽查,大多总在午时(中午11时至13时)之前。来了之后先寒暄一番,然后再像模像样地巡视一圈,总之很快的,整个过程下来,最多用去一个时辰就会结束。

    午饭大概在午未之间,大多是叫了饭菜回来吃而不是去外面的饭庄,这也是显示着勤于王事不是。

    酒是一定要喝点儿的,要不然中途或结束的时候,塞红包就多少会有些尴尬。然后就无事了,如果愿意玩儿一会,就随便找个地方耍起来。

    因此,两位掌印太监一边唠着闲嗑,一边等着。

    时间也基本还是那个点儿,王德化带领着三个太监来到了。

    “时候不早了,咱们开始吧,”令人稍感意外的是,王德化对于两位掌印太监的寒暄并不太热心接口,而是冷冷地打过招呼之后,就直接要开始查库。

    “行,今天还不是你说了算,”嘴里应着,笑容却已是僵硬,心里也不由有些异样的感觉。

    “今天就看一下甲字库和盔甲厂吧,”王德化似乎与同来的太监商议了一下,然而不等同伴有什么反应,接着就扭头对两位掌印太监说道:“现在就开始,请两位将甲字库和盔甲厂的账册拿出来吧,”

    “啊?账册?”两位掌印太监一听,就感到大事不妙,这王德化是要干什么?!

    。。。
………………………………

第75章 太监何必为难太监2

    太监何必为难太监!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两位掌印太监听到王德化说,查库还要拿账册,简直连死的心都有了。

    以前查库的时候,不管是查库的、还是陪同查库的,都是倒背着手边走边聊的,等走完聊完回来之后,才拿过账册翻看几眼,胡乱挑几个毛病,要他们以后好好改过,他们当然也是点头哈腰地应着,最后就什么事儿也都没有了。

    当然了,理由也是满充分的――这库里的东西,实在有些年头了,说的大一些,恐怕成祖爷爷时候的东西都还能在里面找到。若是要与账册之上一一对照的话,恐怕一个库房就要几十、上百本的账册。

    若是如此查库,只是搬动那些账册岂不是就能累死几条人命。

    任谁也都知道,这种说法只是他们自己的说法,之前没有人计较,因此这个说法似乎就一直成立。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没法查,没法做到账册上的记录与库里的实物都对照的起来。

    说实话,这也不能全怪现在的这些人,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时之间如何能够理得清楚。

    可是,以前是以前,以前不是王德化领着人来查库,或者以前的那个王德化不是今天的王德化,因此,今天的王德化就要按照规矩来了。

    两位掌印太监好说歹说,都无法让王德化改变主意。后来他们还请来了平时与王德化有些私交的人员前来说情,无奈他就是依然毫不松口。

    “也别那么麻烦了,两位只说今天能不能查吧,若是不能查,就干脆给个明白话,我马上转身就走,”最后,王德化竟然如此说道。这个死太监,这不是简直要把人往死里逼吗。情急之下,这两位掌印太监也顾不得自己的身份了。

    那位要说了,不能缓一天,今天不会借口停电……哦,不,借口阴天,里面黑咕隆咚的看不清楚,让王德化改天再来不好吗?这点事情应该能够说得通吧,或者这样总比明目张胆地对抗要来的容易一些吧。

    等王德化等人走了之后,那就赶紧多招呼人,连夜加班,好好把库房里的东西与账册上面的记录自己先对照着整理一番,这样还怕他王德化查出什么漏洞来?

    可是,你要知道,虽然他们借口说,库房里东西实在太多太杂,或许成祖爷爷时候的东西都能找得到,这样的借口绝对是夸张,可库房里的之多、之复杂、之无法理清却是不争之实。

    因此,要想让他们在短短的一天、甚至几天时间之内彻底归置整理一番,实在是……干脆就是不可能。

    “查吧,查吧,反正****盆子不能只扣到我们头上……”看王德化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两位掌印太监也是无可奈何。

    不让查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只得硬着头皮让王德化查库了。

    两位掌印太监侧过身去,让到了一边,脸色基本不像个活人。尽管是磨磨蹭蹭的,可总算是把一大摞账册都搬了出来。账册上面都布满了灰尘,往那儿一放,立即尘土飞扬,令人只得掩鼻躲避。

    旁边的库丁看到,心中也是有些不忍。本来是多么肥的差事啊,掌印太监平时也是那么的威风,谁想到……唉,今天晚上能够回家抱孩子……呃,他们是没有孩子的,反正今天若是能够平平安安地回家去,恐怕都是天大的造化了。

    要说他们冤吗,其实一点儿都不冤。虽然不能说所有问题都是发生在他们的任内,可至少他们接任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履行交接手续,也不能否认他们就没有趁机从中上下其手的动机。

    “反正就是一本糊涂账,也不差我这一点儿了。”恐怕他们心里都是打的这个主意。

    可要说他们不冤,也的确有些道理,因为皇帝陛下本来的目标,其实并不是他们。但是,适逢其会,只能说他们的运气实在是……好得不得了。

    这不是笑谈,而是他们真的运气不错,因为风头过去之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略施薄惩之后,也都恢复了原职。没办法,陈年旧账实在太过繁杂,急切间新手根本无法接手。这都是后话了。

    查库的结果……连猜都不用猜,肯定是诸多问题,因此结局肯定也是一勺烩。

    除了只干体力活的库丁以外,内府库所有人全都就地免职,并且移交刑部和大理寺查办。

    这是第一勺。

    经查,内府库中的兵器、营帐、火铳及其他器具,即使最近三个月之内移交至内府库的,质量也是极其不堪,合格率竟然不到一成。

    为此,皇帝陛下龙颜大怒,竟然将御书房内的四个上好端砚全都摔得粉碎。

    工部军器局和内监兵仗局,除所有的工匠之外,其他人等全都就地免职,移交刑部和大理寺,待审理清楚之后,再行按罪处置。

    这是第二勺,也是蓄谋已久的一勺。

    ――――

    皇帝陛下雷厉风行,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内府库、军器局和兵仗局的贪腐分子一举拿下。

    感到心惊肉跳的,不只是那些已经被拿下的贪腐分子,朝中的文武大臣也几乎都噤若寒蝉。

    他们都以为这是皇帝陛下反贪风暴的开始,因此人人自危。因为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一丘之貉,谁的屁股底下也不干净,所以如若皇帝陛下真的不保持克制,他们就很有可能全都成为下一个目标。

    束手就擒肯定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中有很多人已经准备、或即将准备开始进行抗争了。

    但是,几乎令所有人感到诧异的是,皇帝陛下并没有扩大打击范围。除了那些证据确凿、恶迹昭著之人外,并没有大肆株连,而且还嘱咐刑部和大理寺“就事论事”,没有确凿证据的,就暂时不予追究。

    证据确凿不确凿,实在是很难把握、或者是很容易把握的事情。大家都是为官多年,对此的理解肯定非常到位。总归一句话,既要办成了事情,也得让皇帝陛下消了气。

    因此,对于此次内府库、军器局和兵仗局的贪腐案件,刑部和大理寺也是很好地秉承了皇帝陛下的旨意,以从未有过的高效率审结了此案。

    贪腐分子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大家无不拍手称快。

    此案尘埃落定之后,满朝文武那数百颗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回肚里去。

    然后,那些胆子小些的、或是屁股底下稍微干净些的,就多少收敛了一些。这恐怕或许是皇帝陛下的意外收获吧。

    。。。
………………………………

第76章 量才器使1

    对于皇帝陛下自己来说,这小小的薄惩其实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大动作才刚刚开始。

    孙元化,由兵部职方主事调任工部营缮清吏司。即刻上任。

    毕懋康,由视盐长芦调任工部主事,即刻上任。

    皇帝陛下连下了两道旨意。

    孙元化,字初阳,号火东,上海川沙县高桥镇人,天启年间的举人。他从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是西洋火炮的专家。

    毕懋康,字孟侯,歙(今安徽歙县)人。他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初以中书舍人授御史,后因事改视盐长芦。

    此前徐光启向皇帝陛下举荐的名单中,孙元化是比较靠前的。皇帝陛下的印象中,孙元化这个名字也是非常熟悉,本也打算加以重用。此次的人员调整,多半就是为君所设。

    孙元化号为知兵,也曾在边地筑台制炮,后被招进兵部,任职方清吏司主事。

    职方清吏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凡天下地里险易远近,边腹疆界,俱有图本,三岁一报,与官军车骑之数偕上。

    虽然职方清吏司的职事多少也与兵事搭界,可与孙元化所学火器之法就没有多大的交集了。况且他本人擅长的是那些铸炮及筑台等事,他的用武之地,是在铁花飞溅的钢炉边,或在边镇前线的某处坡地和制高点,那里才是他发挥才能的试验场。

    如果说大家对孙元化都比较熟悉的话,那毕懋康的知名度显然就要小一些了。

    毕懋康其实也在徐光启所荐人员的名单之中,只是位次比较靠后罢了。可是,令皇帝陛下怦然心动的,是徐光启在毕懋康名字之后的数句评语――该员曾设想改进火铳击发方式,似与西洋某些设想相偕,奈迄今尚无成算,似可进一步研制。

    某种程度上,皇帝陛下觉得毕懋康的价值,要比孙元化大的多。因为这个时代正是由火铳向燧发枪过度的关键时期,谁领先一步,可就占据了绝大优势。

    这个时代的火炮,还是实心弹,声势是足够,可杀伤力却根本无法与后世的开花弹相媲美。而燧发枪却是更接近后世的技术水平,不仅成为可以全天候使用的武器,而且也更便于士兵操作,效率提高惊人。

    皇帝陛下的印象中,自己似乎也曾从某些地方见到过燧发枪的图样。在那份图样上面,药槽如何设置,击发装置如何连接等等都有所显示。可因为当时只是一时兴趣,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因此当时就看过即忘,此时的印象也是非常模糊,根本无法做出详解。

    而在此时,“燧发”还只是毕懋康头脑中的一个概念,距离试验都还有一段路要走。现在其“专业”还是研制火铳。可大明王朝这个时代的火铳,不管是射程、杀伤力以及准确性等方面来说,实在算不上一种阵前杀敌的利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锻制工艺和技术的落后导致铳管的粗细不等厚薄不均是一个原因,军士保管不尽心缺乏足够的训练导致操作起来动作缓慢发挥不出火铳的威力也是一个原因,枪弹火药粗制滥造无法保证即点即射又是一个原因。

    总之,皇帝陛下可是非常清楚,这根据以火铳为基础随后经过改制和发展出来的燧发枪,却是统治了世界战场几百年的物事,不仅不能等闲视之,而且还要做为当务之急,不断加大研制的力度。

    皇帝陛下本来还打算,就在皇宫、或信王府之内寻一个僻静所在,做为毕懋康和孙元化研制的地点。可后来稍一琢磨,自己都不禁哑然失笑。

    他一心只是考虑尽可能地寻一个既不扰民又隐秘的地点,熟知如若皇宫或信王府之内整天乒乒乓乓之声大作,而且还伴随着一阵阵的烟雾弥漫,岂不是令人视为咄咄怪事,这隐秘性又从何而来。

    后来还是骆养性提供了一个建议,获得了皇帝陛下的首肯。

    京城向西,是太行山北端余脉,称为西山。西山峰岭连延,林海苍茫、烟光岚影、四时俱胜,而且无定河贯穿其中,将西山截为南北两段。

    西山的山势并没有戛然而止,距城区较近的还有翠微山、平坡山、卢师山、香山以及西山本身余脉荷叶山、瓮山等点缀其间,实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地方。

    只是听骆养性言说,就已经心驰神往,而经实地考察之后,皇帝陛下更是龙颜大悦,恨不能马上就将所有人等召集过去。

    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是一处叫做王家峪的山谷。

    王家峪地处西山深处,面积非常广大,打眼一看怕得有上万顷。而且四面环山,只在东西两头各有一个豁口,应该是无定河的一条分支也由两个豁口进出。只在豁口处和四周山头设置兵士把守,即可禁绝行人,之后的王家峪就完全成为一处隐秘之所了。

    如此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避免枪炮试射时误伤人命,二还可以杜绝窥视者。

    皇帝陛下意犹未尽,借机也把附近的几个山头巡视了一遍。看过之后,皇帝陛下不禁暗暗点头,嗯,西山还有更大用场。

    ――――

    孙元化因为原来是在京城兵部任职,因此几天的时间就交卸了差事,然后就到皇帝陛下面前领命。

    一听皇帝陛下是要他全权负责火炮的研制,孙元化禁不住喜心翻倒。如果不是在皇宫大内,如果不是在皇帝陛下面前,还要保持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君子风范,他几乎就要欢呼雀跃起来了。

    这可是他平生志向所在,有什么比畅行其志更来得爽快。

    孙元化一个头重重扣在地上,“臣,孙元化何等有幸,得蒙皇帝陛下垂青,元化敢不为我大明王朝效犬马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