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哼,这下若是再出现问题,可就找不到我们的头上了。”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几乎就是他们所有人的共识,也是他们足以自慰的籍口。
因此,对于那些京城锦衣卫拿着鸡毛当令箭的行径,他们大多都是嗤之以鼻,对于部下兵丁军户整天不是“被”整训就是“被”演练,他们大多也都是袖手旁观。
做几天甩手掌柜也好,等这帮子锦衣卫撤回去之后,那些兵丁军户就会知道自己这些人的好了。
与此同时,各地官府也是将绥靖地方做为这一时期的头等大事。他们都是企盼着自己的治下,在此期间千万不要出现什么风吹草动之事,因此安民告示和各项惠民举措也是不断地颁布施行,目的也是忍过这段时间再做道理。
令所有这些人大跌眼镜的是,就在各地官府和军方扰攘不已的时候,皇帝陛下一行,却已经从陕西悄然起行。并且像来时那样,只在八名随扈人员的护卫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就返回了京城。
圣驾返回京城不假,可并没有进入紫禁城的皇宫,也没有入驻京城里的信王府,而是直接去了西山。
皇帝陛下此举的目的,自然是要隐匿自己的行踪,或者说,至少要在一定时间之内,让外界还是以为圣驾仍然在外。
之所以刻意如此,还不是……为了那件大事发动之时,皇帝陛下能够以闪电之势坐镇朝堂,以镇饬可能的反对、甚至可能的反抗。
经过前段时间的修建与整饬,西山军营基地已经颇具规模。
站在一个山坡之上朝那个方向一看,一切尽收眼底。
一侧是兵营,一排排的屋舍整齐壮观,屋舍的前后及旁边都是大块的经过修正的空地,用于兵丁的操演。
隔着兵营一箭地之外是靶场。这个靶场不大,是专用于火铳试射和操练之处。而在更远一些的地方,火炮的试射靶场也已经初具规模。
因为有孙元化孙大人带领,因此在这个山坡上负责警戒的兵丁并没有上前阻止窥视。
可没想到的是,自己虽然已经网开一面了,对方却得寸进尺,竟有人前来要把他们这些警戒之人驱赶开一些距离。
没办法,人家不是亮出了锦衣卫百户的腰牌了吗。因此几人虽然嘴里嘟嘟囔囔,可还是不得不挪开了地方。
张玉等八人也随身携带着百户的腰牌,也是皇帝陛下一行进驻西山兵营之前,早已设想好的最大限度掩饰行踪的一个办法。
西山的这个地方,不止有兵营,而且还有兵仗局和军器局的研制基地,因此盘查甚严。
皇帝陛下一行虽然都是身着便装,出入此处肯定也会遇到盘查。若是动辄出以锦衣卫千户的腰牌,势必引起不必要的揣测,因此就难免泄露行踪之虞。
其实,他们八人的身上,锦衣卫小旗、总旗的腰牌也都是一应俱全、应有尽有。为的就是在不同的场合,可以有不同的“吓人”招式。最为关键的是,既要“吓人”,却又不能“惊人”,这才是真正目的所在。
“托皇上的洪福,目前从铸造和试射的效果来看,八磅炮和六磅炮都很是令人满意,至于十二磅和十六磅……目前看来,还有些难度,”待指点了目力所及的那几处地方之后,孙元化对皇帝陛下奏报着。
发射的炮子越重,对炮体的要求肯定也是越高。别看从八磅到十二磅只是增加了一半的重量,可对炮体的要求却提高了不止三两倍,因此十二磅以上炮体的铸造难度相当大。以目前大明王朝这个时期的冶炼水平和技术,的确有些强人所难。
如此说,并非就此断定无法铸造那些超级大炮。若是要求不那么严格,倒是勉强可以铸造出来。可那也多半只是样子货,且不说精准度了,相当高的炸膛比例就令人难以接受。
“朕看……不必亟亟于那些庞然大物,孙爱卿何不致力于目前现有的……或许,或许抛开眼前这些……更有潜力可挖,”皇帝陛下虽然也并非能言善辩,总的来说口齿也还算是伶俐,可没想到此刻却一时磕绊起来。
这是因为皇帝陛下的大脑中,忽然出现了另外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一旦实现,肯定会使大明王朝军队的野战能力有一个巨大的提升。
。。。
………………………………
第171章 龙翔潜邸2
若是早知有朝一日自己会回到几百年前,在那一世时王复徟肯定会选择做一个炼钢工人之类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去做一个什么半饥半饱的县城公务员。真的,即便是那世的土法炼钢,恐怕也比眼下的冶炼技术高着不止一个等级。
但是,皇帝陛下此刻却不是为此感到懊悔。
他是在考虑一个问题:既然现有的技术无法达到铸造精良的红衣大炮之类超级武器的程度,那为何不将有限的物力财力用于制造次一级利器方面?
比如说,四磅炮,甚至更小一些的三磅两磅炮……诚然,这等级别的火炮,杀伤力是远不如那些八磅、十二磅火炮的,可若是辅以灵活性和机动性,那威力岂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吗?
重炮的作用,无疑是在攻城拔寨、攻城略地方面,可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大明王朝最主要对手就是后金,而就目前来看,后金所处基本都是苦寒之地,那些地方,又有多少大城可以攻陷?
那么,问题就只剩究竟是否可以给予小型火炮以足够的机动性了,而这能够实现吗?
重型火炮需有专门的炮台,而小型火炮只需一个牢固的支架就可以了。而若是这个支架能够拆卸拼装,搬运起来似乎也是轻便的很。再有就是后坐力问题了,这……难道还是问题?
给支架按上轮子,再挖一个带有坡度的沟槽,火炮发射之后产生的后坐力,可以借用整个炮身的后退爬坡来卸掉。如此也可以减轻支架所受的火炮发射所造成的震动,支架所受到的破坏也会大大减轻。
在皇帝陛下的记忆中,曾经在某个电影或纪录片中,看到过类似的画面。
“孙爱卿,咱们回去,”想到就做。皇帝陛下马上就要回去与孙元化好好商谈一番。
“哦,是,臣遵旨,”刚才皇帝陛下一直沉吟不语,孙元化也只得“静陪”。而此时皇帝陛下好歹醒过来了,却又忽然要回去……孙元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只得随驾。
回去之后,经过皇帝陛下的一番解说,再配以简单的草图,孙元化不禁茅塞顿开。而且,因为要便于军兵快速地挖掘沟槽,皇帝陛下索性还将弧形工兵铲的专利也一并奉送。
孙元化如获至宝。
皇帝陛下已经把大意都讲解清楚了,剩下的具体问题,像支架如何设计才既保证足够的牢固性又便于拆卸,支架下的轮子用什么材料最为合适,轮辐多大才能既方便搬运又不影响火炮的发射等等技术性的问题,就需要他们这些人下去发挥聪明才智了。
这些东西的最关键、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创新思维,而真正的技术含量却并不一定有多么高深。只要有了提点,孙元化手下的那些人,虽然囿于冶炼技术的落后无法铸造出重型火炮,可设计和打造这些东西,应该还是非常轻松愉快的。
孙元化刚刚乐颠颠地出去召集手下布置,负责研制火铳的毕懋康却愁眉苦脸地来找皇帝陛下了。
原来……本来毕懋康是要来向皇帝陛下报喜的,可这喜事……却因为一粒老鼠屎给搅合成苦事了。
研制火铳的关键,在于击发装置和铳管的质量。
将燧石和搓轮利用起来,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反复改进,击发装置已经非常接近成功了。这是喜事。
经过反复试验和精心锤炼,铳管的质量和标准化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这本来也是喜事。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本来”两字上。
前一段时间,朝廷向大明王朝治下所有的匠户发出了征召令,以极其优厚的待遇吸引他们中的佼佼者到京城来,为朝廷效力。凡是具有精良技艺的匠户都可以应招,各地各级官府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加以阻拦。
此后就有很多很多的匠户响应朝廷的号召,当然了,优厚的待遇肯定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诱因。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或许这里面本来就是真有能人。
其中一人,就对铳管的打造别有心得。经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在制造出了无数的废品之后,这个人的打造技术逐渐稳定下来。经他所打造的铳管尺寸固定,瑕疵最少,总之,质量是最符合要求。
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不管是再怎么努力,他也仅是从每天打造一支,慢慢提高到每天两到三支。这种产量,别说是配装一支部队了,若是真要打起仗来,根本连战场上的消耗都弥补不过来。
因此,毕懋康就承诺给他更加优厚的待遇,条件就是让他把技术传递更多的工匠。
但是这个人却死活不同意。
其实,要说他不同意将自己的技艺传给别人,也是不符合事实,但是他也是有着自己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却是毕懋康不敢、或是不愿意答应,甚至连对皇帝陛下提起的胆量都没有。
经过多次劝说,后来甚至都许可他只要放弃那个条件,其他的方面他可以任意张口,要多少钱、要多少地、要多少赏赐都可以的地步。
可那个人对此都是不屑一顾,坚决不肯改变自己的条件。
更令毕懋康感到有些后悔的是,前期在与皇帝陛下互通信函的时候,已经将“铳管打造技术终于取得突破”做为一个喜讯,通报给了皇帝陛下。
如果没有这一出,毕懋康或许会在皇帝陛下的面前求求情——当然了,是在只字不提那个人的情况下——皇帝陛下一高兴,或许就能答应了他。
可做过的事情,如今已是无法更改。
得知圣驾驻跸西山,毕懋康就去找那个人,想做最后一次努力。可是结果仍然令人失望,因此他就闷闷不乐地回来见驾了。
“这个人的打造技术确实精湛?别人确实无法模仿?”最后,毕懋康不无遗憾地说道。
等毕懋康期期艾艾、支支吾吾地竟事情的来龙去脉讲述一遍,皇帝陛下对于这么一个犟种也是充满了好奇——竟然多少钱、多少地都满足不了他,那他的条件肯定不会低。
“确实如此,别的工匠打造出来的铳管应该也算是可以了,但是……试射的效果却是差别很大,”毕懋康一边回着话,一边窥视着皇帝陛下的表情。
毕懋康不知道眼前的皇帝陛下可是多着几百年的见识。在那一世,这种情况视同平常,并不鲜见,“以技术入股”就是最通行的一种做法。
而在眼下的大明王朝的这个时代,这就是几近要挟了。要挟的对象若是唤做了其他人也还罢了,可要挟到了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的头上,岂不是活得不耐烦了。
现在看皇帝陛下的表情,并不是要怒发冲冠的样子,毕懋康的心思就活动了一下:八成有门儿。
“这个人叫什么名字?”
“这个人……就是陕西的军匠刘宗敏,”
“啊!是他?!”皇帝陛下几乎失声。
毕懋康一看,坏了,刚刚燃起的那丝希望瞬间就消失无踪。皇帝陛下可能还认识或听说过刘宗敏这个人,而且很可能印象还不是多么的好,这下别说是答应他的什么条件了,恐怕连他这个人都要遭殃。
“天子一怒,浮尸百里,血流漂杵。”在毕懋康的意识里,皇帝陛下的虎须是绝对不敢轻捋的。
若是你有本事,把一国之君侍候的高兴了,任何赏赐、就是金山银海也不在话下。可是,若要激怒了皇帝,别说什么皇亲国戚,就是天王老子也别想消停。真以为离了你,朕就束手无措了?!那好吧,我就杀了你看看,究竟朕能不能找到其他办法。咔嚓一声,玩儿完。
毕懋康之所以不敢将刘宗敏的条件向皇帝陛下提出,就是生怕这几近要挟的情状令皇帝陛下无法接受,因此才畏首畏尾不敢轻言。
“皇上,既然这个刘宗敏冒犯过皇上,臣这就去重重地处罚他,”皇帝陛下愕然不语,毕懋康就以为是因为震怒而失言,因此就想赶紧闪人。
其实像毕懋康这种技术型的人,还是非常爱才的。因此虽然刘宗敏的做法有令人不可接受之处,失言毕懋康还是想“得留人处且留人”,不要因为皇上的一怒之下,让这个刘宗敏枉送了卿卿性命。
因此,毕懋康想避开,不在皇帝陛下面前再提及刘宗敏了,皇帝陛下的怒火或许就会消解许多。若是再过上一阵子,很可能就彻底遗忘也说不定。
“等等,毕爱卿,别急,还没说说这个刘宗敏到底提出了什么条件呢?”
“啊,皇上,这……”毕懋康心里不禁打鼓,“别回头弄不利索……连我也捎进去,”他这样想着,神色就有些异样了。
“怎么?毕爱卿以为朕要……”
“臣不敢,臣是去……是去……”到底还是方正之人,毕懋康的“随机应变”能力也着实不敢令人恭维。
“诶,说完了再去不迟,”
“臣……要不这样,臣将刘宗敏叫过来,让他自己亲自跟皇上回禀?”
“毕大人,这恐怕不大合适吧!”一直在旁一言不发的张玉此时却开口劝阻了毕懋康。
。。。
。。。
………………………………
第172章 龙翔潜邸3
皇帝陛下一定要毕懋康将刘宗敏所提的条件说出来,而毕懋康却生了置身事外之意,不愿意再趟这浑水,因此就提议让刘宗敏来亲自跟皇帝陛下回禀。可这个提议,却让张玉的一句话给否定了。
张玉的首要职责,就是随驾护卫。因此但凡是有可能影响到皇帝陛下安全的事情,他都要横插一杠子,而且他是完全有资格插上这一杠子的。
况且皇帝陛下之所以没有回紫禁城,而是驻跸了西山,不就是要在最近时期内不想暴露自己的行踪吗?
若是让这个什么刘宗敏在这里见到皇帝陛下……那只能用上那句话了――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秘密,可我也得必须杀了你!那见这一面,还有意思吗?
“张玉,稍安勿躁,朕看毕爱卿的主意可行,”没想到皇帝陛下却对毕懋康的提议表示接受,而且他挥了一下手,制止了张玉马上就要出口的反对意见,接着说道:“朕会换一种身份见他,不过……或许朕还会给他提个条件,”
皇帝陛下不是曾以王爷的身份出场过数次了吗,此次不过是重操旧业而已。
还在陕西的时候,皇帝陛下见过一个叫做刘敏政的人,并且还一起聊了一些话。刘敏政说他有个师兄弟叫刘宗敏,已经应朝廷的诏令赴京公干。如果所料不错的话,这个如今在西山的刘宗敏应该就是刘敏政的师兄弟,也就是历史上的那个人。
因此,对于刘宗敏的条件,毕懋康虽然闭口不提,可皇帝陛下也已经隐约猜到了端倪。
说实话,因为如今的大明王朝,已经不是那个曾经的大明王朝了,因此,不管是在好的方面还是在坏的方面,某些人的历史作用,也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换句话说,就是极度贬值了。
所以,即使将其重新放回山野丛林,也未必像那一世那样,就能掀起滔天巨浪。
看来,这个刘宗敏应该还见不到此,在他的心目中,那个人的分量还是举足轻重。
其实,在当今的大明王朝,能够预见一些事情发生的,除了皇帝陛下本人,实在也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既然有这个优势、有这个便利条件,为何不最大程度地加以利用呢?
“王爷,毕大人把刘宗敏带来了,”张玉近前来禀报。因为门外就有一个“外人”,因此张玉就很快进入了角色,已经改口以“王爷”称呼皇帝陛下了。
刚才已经与毕懋康商议好了,皇帝陛下还是以王爷身份示人。
“嗯,让他们进来吧,”
张玉又回到门口,应该是再次对刘宗敏进行了搜身,因此稍微过了一会儿,他才重新回到室内。在他的身后跟着毕懋康,再后面就是一位彪形大汉。
“下官见过王爷,”毕懋康进来施礼。
“草民刘宗敏见过王爷,”跟着身后的刘宗敏也是跪倒叩头。
“嗯,起来吧,不用多礼,”皇帝陛下一边说着,一边留意打量刘宗敏。
等刘宗敏抬起头来之后,皇帝陛下不禁有些啼笑皆非。
如何就都让我赶上了,怎么都是……不,浓眉大眼只是这个刘宗敏的特点之一,甚至还不是他最显著的特点。那句话怎么说来,“头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可现在在这里,这句话却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怎么也得应该把眼前的这个家伙加进去才对嘛!因此,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头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铁匠和伙夫。”如此,似乎才更准确一些。
“你是刘宗敏,听毕大人说,你有事情要对……要对本王说,”皇帝陛下忍住了笑意,开口说道。
“刘宗敏,这是王爷殿下,你的事情,好好说与王爷,只要合情合理,王爷肯定能够答应你,也能够为你做主。”毕懋康生怕这个刘宗敏在皇帝陛下面前又犯了犟劲,若是冲撞了圣驾冒犯了天颜,自己可是吃罪不起,因此又赶紧嘱咐刘宗敏两句。
“草民刘宗敏谢过毕大人,”刘宗敏还知道先向毕懋康道谢,看来也是有其心思细腻之处,不像外表看上去的那般粗俗,“草民有一事,想请王爷做主,”向毕懋康道过谢之后,刘宗敏这次对皇帝陛下说道。
“说吧,什么事?”皇帝陛下不动声色。
“草民想请王爷、请朝廷饶恕一个人,”或许是觉得自己智珠在握,因此刘宗敏的话,显得有些生硬了。
“这个人……是谁啊?”皇帝陛下皱了皱眉头,可也并没有其他表示。
“这个人……就是陕西的李鸿基,”
“哦,”皇帝陛下已经是意料到了,可此时还是非常专业地表示些许的惊异,“你要朝廷饶恕这个……这个李鸿基的罪孽,可你知道他是所犯何罪吗?”
“李鸿基的确是有两条人命在身,可那都是在被逼无奈之下,他才下了杀手,”
“自己的婆姨不守妇道,辱没了门风,可那盖虎和艾诏却明明是在自己的家里……”
“若是这两人不去招蜂引蝶……”
“刘宗敏,放肆,”刘宗敏的话尚未说完,毕懋康已经开口低声训斥上了,“这是怎么给王爷说话,”毕懋康不能不阻止刘宗敏继续说下去了,“招蜂引蝶”已经接近****了,何况刘宗敏说话的声音,眼看着就要高亢起来……若是不及时叫停,非得弄个脸红脖子粗对掐的局面。与这位……对掐?别说是你个草民刘宗敏了,就是再加上一万个他毕懋康这样的也不是对手啊!这不纯粹找虐吗?!
“毕大人,稍安勿躁,”没想到皇帝陛下今天难得有个好心情,对刘宗敏的言语冲撞并不在意。他先是安抚了毕懋康,然后又对刘宗敏说道:“正因为考虑了李鸿基连杀两人是情有可原,朝廷才没有判其死罪,而是杖二十,徙三千里,朝廷不是已经是最大程度加以饶恕了吗?”
刘宗敏是以为毕懋康已经提前跟这位王爷透露了自己的请求,这位王爷显然事先也了解了李鸿基一番。而毕懋康是因为知道皇帝陛下最近一直在陕西,因此才对李鸿基的案子有所了解,所以两人都没有对皇帝陛下(或王爷)对李鸿基的事情这么熟悉感到意外。
“是,王爷说的是,”经过这么一个顿挫,刘宗敏也意识到,不管自己的话是否在理,至少自己的态度是有问题的,因此语气也缓和了下来。但是,杖二十好说,放在兄弟身上就跟玩儿似的,可将其徙三千里,就到了极西北的苦寒之地,在那地方……那还真是生不如死,“总请王爷、请朝廷能够法外施恩,”刘宗敏肯定不是一个粗人,要不然也拽不出这几句词儿。
“不知朝廷是否有将功补过之说?”看王爷和毕大人都不接他的话,刘宗敏又再次开口。他是早就打听过了,若不然也不会以为自己的手艺奇货可居。
“李鸿基于朝廷有何功劳?”
“别人的功劳是否可以?”刘宗敏感到有门儿,因此眉眼也都舒展开了。
“《大明律》未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本王或可从中撮合一二。不过,那得先说说看,这个‘别人’都有些什么样的功劳?”
“只要朝廷饶恕了李鸿基的罪孽,草民一定会……”
“哦……原来你还寸功未立!”
“不,草民肯定……草民一定……”这位王爷的话可是太“伤人”、太“伤自尊”了,刘宗敏一时气沮,只想着如何为自己辩驳,可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言语,因此显得张口结舌。
皇帝陛下刚才的话,不仅怀疑刘宗敏的“信用”,而且还怀疑他的“能力”。那意思就是说,虽然貌似你是能够(自己做的好,与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