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什么叫“能答应的一定答应”啊!那不能答应的……岂不是还是不能答应!
不过,皇帝陛下所说的话尽管经不起推敲,可表达的意思却是明白无误……能答应的肯定答应,那些不能答应的……也会考虑尽量答应。
“奴婢也想去信王府。”梁惠妹终于鼓足了勇气,以极快的语速说出了这八个字。
“去哪儿?信王府?”梁惠妹刚才还是吱吱呜呜,此时却又换做了连珠炮般,这前后的语速变化也太大了,因此皇帝陛下毫无准备,一时没有听清。
“是,奴婢想去信王府,而且是与任盼盼和任莹莹在一起,”既然已经说出口了,那就干脆连后面的要求也一并提出来吧。
其实,虽然看上去是一吐为快了,可实际上梁惠妹还是有所保留的。
如果只是与那两姊妹搭伴儿,还是情有可原的。若是直接提出,也想经常地有接触火铳、尤其是手铳的机会,岂不是摆明了是因为嫉妒别人吗?
“哦,是这事儿啊,”皇帝陛下有些意外,而且还微微有些……其他的感觉。
倒不是因为他一心想着将其收入宫中,而是因为此前真的一直没有考虑这个问题。
容颜娇美、乖巧可人的梁惠妹的确很是惹人怜爱。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侍候自己的饮食,因此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彼此也都感到很是融洽。
可皇帝陛下此前却因为是以“为其讨回公道”为己任的,因此“讨回了公道”似乎就成为一个目标、一个阶段。至于以后的关系如何相处,直到目前皇帝陛下还真是从未想过。
“不知她们是否……”信王府空闲的院子还有很多,本来收拾出一个来也很是方便。可若是想与别人搭伙,那……怎么也得先去征求一下别人的意见?
“她们倒是……很愿意,”其实,梁惠妹本来想说的是“巴不得”的,可是感觉有些刻薄,因此临出口之际改用了一个接近中性的词语。
当知道梁惠妹是王爷身边的人时,那两姊妹马上就表现出了羡慕的表情。
当知道这个王爷身边的人要来与自己同处时,那两姊妹简直又要欢呼雀跃了。
梁惠妹也是知道,自己若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些什么,就必得拿出本来属于自己的一些什么来与对方分享。尽管对方是两姊妹,是双份儿的收获,这分享自己一方摆明了是吃定了亏。
可目前还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因此也只能如此了。
。。。
………………………………
第176章 一时腥风血雨1
虽然那两姊妹和卢卡斯、亚当斯一直将皇帝陛下当做王爷,可同行的人中也还有着数名大明王朝的人。
这数名汉人也没有见过真正的皇帝陛下,可架不住他们中有人可能猜测。
即便他们猜测出了这位王爷的真实身份,原来就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也不能肯定就说他们会对外大肆宣扬他们的“意外发现”。
即便他们泄露出去圣驾“有可能”已经回銮,也不能就说他们是有意为之。
而圣驾“可能”回銮的消息,恐怕就会引起某些人的揣测……“既然圣驾已经回銮了,那因何各地还要为圣驾的回銮做着那么严密、甚至还有些‘出格’的准备?”
有了这么一个疑问,某些人肯定就会加意打听。
其实,皇帝陛下的行踪,虽然一直在刻意隐匿着,可太多的蛛丝马迹……真的经不起有心人的推敲,继而一场大恐慌或许就会骤然爆发。
这是皇帝陛下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因此,在试射结束之后,负责研究改进击发装置的那一行人,在毕懋康的有意安排下,就仍然留在了西山。
对于他们来说,在京城信王府还是在西山,影响都不是很大,该如何还是如何。
至少因为能够与年轻的王爷多一些共处的机会,那两姊妹是非常乐意多在西山待一阵子的。
至少在央求了几次之后,梁惠妹因为终于获得了与那两姊妹一同去靶场共同切磋的机会,而兴奋的小脸儿通红。
至少在西山的这些人,没有因为呆在西山而感到度日如年。
除了皇帝陛下。
不过,也没有几天了。
第三天,当再次收到了骆养性派人秘密送来了奏折,以及几大包裹东西之后,皇帝陛下发下了圣旨:上直卫亲军指挥使司所属二十六个卫、北京卫以及负责京城安全防御的五军都督府,全体进入戒备状态。
同时皇帝陛下还下旨,令将皇帝出行的全副仪仗,火速送至西山。
皇帝陛下这是要正式回銮了。
别说是那两姊妹和卢卡斯、亚当斯之类的泰西人,就是身居京城的大明王朝子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有幸见识皇帝陛下出行的全副仪仗。
大明王朝皇帝的仪仗,还是当初中书左相国李善长率礼官制定。
首先是拱卫司陈设卤簿,甲士和旗仗最为壮观。
先是龙旗十二,分列左右,用甲士十二人。北斗旗一、纛一居前,豹尾一居后,俱用甲士三人。虎豹各二,驯象六,分左右。布旗六十四:门旗、日旗、月旗,青龙、白虎、风、云、雷、雨、江、河、淮、济旗,天马、天禄、白泽、硃雀、玄武等旗,木、火、土、金、水五星旗,五岳旗,熊旗,鸾旗及二十八宿旗,各六行;每旗用甲士五人,一人执旗,四人执弓弩。
设五辂,玉辂居中,左金辂,次革辂,右象辂,次木辂,俱并列。
左右布黄麾仗、黄盖、华盖、曲盖、紫方伞、红方伞、雉扇、硃团扇、羽葆幢、豹尾、龙头竿、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绛引幡、戟氅、戈氅、仪锽氅等,各三行。
紧跟其后的是左右陈幢节、响节、金节、烛笼、青龙白虎幢、班剑、吾杖、立瓜、卧瓜、仪刀、镫杖、戟、骨朵、硃雀玄武幢等,各三行。
再其后左右设圆盖一、金交椅、金脚踏、水盆、水罐、团黄扇、红扇。
前面提及的陈设卤簿,是由披挂整齐的甲士擎举,后面的就是由锦衣卫所属的大汉将军、力士、校尉等擎执。
这些全副仪仗,蜿蜿蜒蜒摆出去足有好几里地。
再看皇帝乘坐的大辂(音路,皇帝专车。),高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广八尺二寸五分。辂座高四尺一寸有奇,上平盘。前后车棂并雁翅及四垂如意滴珠板。辕长二丈二尺九寸有奇,缀着红穗头。镀金铜龙头、龙尾、龙鳞叶片装钉。平盘下方箱,四周也是缀着红穗头,匡俱十二槅。专车内部更是绣绘了各种各样的良禽鸟兽,令人目不暇接。
皇帝所戴的冠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衮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褾者袖端,襈者衣缘。
就这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余者不缀。
别说是逐一表述,就是穿戴起来,那也是太监宫女一大堆,扰扰攘攘近一个时辰,方自妥帖。
在瞻仰圣驾仪仗的人群中,自然就有那两姊妹和两名泰西人。等圣驾来到面前,远远看到高居大辂之上的皇帝陛下仿佛有些眼熟。再定睛一看,高居其上的,不是那位王爷还能是哪个。怪不得这几日一直没有见到他的身影,本来还以为他是去侍候圣驾呢,原来他自己就是圣驾。
等两眼大睁双手掩唇愕然了好一阵子,姊妹俩又低声耳语了一番之后,就把目光齐齐转向了身边的梁惠妹身上。
这两姊妹的心中,是知道有关皇帝陛下身份的事情非同小可,因此对于梁惠妹的隐瞒也是毫无怨怼之意。况且如此重要的事情,也不是她一个小小的侍女所能决定的,所以两姊妹此时只是羡慕……或许也还稍稍有些嫉妒。至于恨嘛,那就不得而知了,至少她们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她们还有很多很多的疑问,指望着身旁的这位结识不久的女伴来给予一一解答。
不用扭头去看,梁惠妹也知道此时的自己,恐怕已是做为了打探消息的目标。而她也正要奇货可居,因此两片薄薄的嘴唇也就不由得微微翘起。她是不会主动开口的,要不然就真的是自轻自贱了。
一俟宫中的太监宫女到达西山,梁惠妹的任务就算是告一段落,她也就顺势全身而退,与那两姊妹做了一处。
而梁惠妹心中有关圣驾的秘密,她也没打算保持多久。只要那两姊妹表现出足够的诚意,她还是要透露一些可以透露的事情的。
皇帝陛下之所以不惜调集全副仪仗,大张旗鼓地回銮,是因为要借此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要大明的子民明白,雷霆雨露莫非君恩。
而在私下里,皇帝陛下的目的,无非是想藉此吸引整个大明王朝的注意,至少京畿、南直隶的局势因为有这番圣驾回銮的扰攘而暂时心无旁骛。
要求不多,几天就好。
几天之内,骆养性就应该控制住了局势。
。。。
………………………………
第177章 一时腥风血雨2
旌旗招展,号带飘扬。人马槖槖,蜿蜒数里。
内阁首辅黄立极率领着文武百官,在正阳门外迎驾。然后在百官的簇拥之下,皇帝陛下的圣驾就旗帜招展着进入京城。
到此为止,皇帝陛下才算是真正回了銮。
圣驾虽然回銮,可此前下给上直卫、京卫以及五城兵马司全面戒备的旨意却仍然有效。不仅如此,留守京城的锦衣卫最高长官,镇抚使祁新维更是如临大敌。他不仅驱使负责宿卫的锦衣卫日夜不间断巡查,自己更是吃住都在紫禁城之内。
皇帝陛下回銮的第三天,张玉亲自来到信王府,找到了梁惠妹,将皇帝陛下的话带给了她。
“今天晚上,想着给你姐姐烧点儿纸吧。”梁惠妹听了这句没头没尾的话,一时没有明白过来。但是,也仅仅是一会儿的工夫,她就知道了,这是皇帝陛下在兑现对她的承诺。
几天来,京城的紧张气氛就这样一直延续着。坊间虽然对大内的紧张气氛知之甚少,但也感到了一些异样。
终于,紧张的气氛一下子释放出来。
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
似乎只在一夜之间,一种肃杀之气充斥了整个京城。自从头天晚间上了门板之后,街面上的很多买卖铺户就再也没有开启过。仔细一打听,原来是锦衣卫查到了那些商家资敌的证据。
资敌?这是什么罪啊?
“大明律上的十恶之首,谋反、谋危社稷,知道吗?”旁边有识文断字并且看过大明律的人,马上就告诉了大家。“资敌的意思,就是帮着别人谋害大明王朝,”
“还有这样的人?”
“怎么没有?!”
“该杀!真是该杀!”
在京城倒是没太出现流血事件,锦衣卫也只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查封了他们的产业而已。
其实,京城的人是没有在此时到山西、河南、山东去看看,没有到湖广、云贵、两广和四川去瞧瞧,没有到港口码头以及那些货场堆栈去转一圈。若是与那些地方比起来,京城内所发生的这些查封店铺的事情,真的可以用“温文尔雅”来形容。
此时此刻的大明王朝,只要走出京畿,只要走出北直隶,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血腥气息。此时,整个大明王朝的疆域之内,可谓是风声鹤唳、血雨腥风。一队队持戈荷武、全副武装的卫所官兵,在锦衣卫的带领下,以不可阻挡的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之势,迅速扑向了显然是事先早已确定好的目标。
别说是掌柜和伙计,就是东家请来的那些身怀绝技的镖师护院,哪怕仅仅是表示了一丝的拂逆,一蓬蓬的羽箭,一片片的刀枪立即劈头盖脸地打将过去。就算你是绝顶高手,恐怕顷刻间也会变成一堆堆的血肉。
其他省份还只是买卖铺户和某某会馆之类的场所遭到了彻底的清洗,可在山西,全省几乎全都变成了人间地狱,什么这大院那庄园,什么某某半城神马神马的,几乎一个不落,全都为之色变,为之分崩离析。
端坐在京城紫禁城内的皇帝陛下,内心也在隐隐作痛。不过他还是咬牙坚持着,因为对某些人的仁慈,就意味着对另外更多人的不仁道。
已经严阵以待,准备接受沸反盈天、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之声。
可令他感到有些纳闷的是,朝堂之上竟然一时间表现的非常平静,“是真的打怕了打疼了,还是尚未反应过来?”心中如此转动念头,神经却一直不敢放松。
说实话,皇帝陛下心下很是为这种安静隐隐感到担忧,他倒是希望此时有那么几个不开眼的穷凶极恶地跳将出来,也好让自己畅快淋漓地过一过痛斥奸佞的瘾头。
不过,这个念头也只是想一想而已,皇帝陛下自不会无聊到要去主动撩拨的地步。
何谈是无聊啊,回到宫中的皇帝陛下更是犹如埋进了文案堆中。
亟待处理的军国大事,自然在出行的途中也是不能耽搁的。而现在满满地码放在御案之上、旁边也还堆砌着的几大摞,这些就是所谓的不急之务。
即便是不急之务,也是需要处理的。
皇帝陛下枯坐御案之前,时而边翻阅边慨叹,时而提起御笔在奏折的留白处批示几句。就这么着,不知不觉将近两个时辰就过去了。
还是王承恩有眼力价儿,看到皇帝陛下开始揉搓眼睛,开始双臂尽力前伸舒起了懒腰,就赶忙沏了一盏新茶,双手捧着送到了皇帝陛下的面前。
皇帝陛下一边喝着茶,一边与王承恩说起一件事情。
这次因为在外呆的时间有些长,因此皇帝陛下回宫之后,就想与后宫的众女一起吃个团圆饭,也叙一叙家常。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陛下感觉很有这个必要。
但是,时间真的不好定。别看都是同在紫禁城中,想找这么个机会也不是那么容易。
起码最近两三天是不行,因为累积的文牍过多,因此心态无法轻松,天伦之乐也就会大打折扣。
“就三天之后吧,”皇帝陛下说道,拖得时间也不宜太多,否则味道就没有那么浓厚了,“这两天呢,你抽空就去问问她们,让她们每人都点三两样自己喜欢的菜品,然后给御膳房说一声,也不要过分的铺张,总以清淡些为主,”
王承恩一一记下。然后看皇帝陛下似乎又陷入了沉思,他也就立即悄声地退了出去。
皇帝陛下陷入沉思,是因为想起了前几天孙传庭在巡抚了延安府安塞县之后所上的折子。
在奏折中,孙传庭首先向皇帝陛下汇报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对以后流民的安置问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发表了他自己的一些见解。
其中的“抽调青壮,编练成军”,与皇帝陛下心中的打算可谓是不谋而合。
而骆养性的行动告一段落之后,这八个字就要从纸面上变为现实了。这一方面的事情,看来交给孙传庭是可以放心了。
而皇帝陛下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组建一支小规模的特种部队的可能性。
在那一世的战争中,特种部队的作用毋庸置疑。他们都是具有着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特点。执行的任务更是五花八门兼且凶险异常,什么袭扰破坏、暗杀绑架、敌后侦察、窃取情报、心战宣传、特种警卫,以及反颠覆、反特工、反偷袭和反劫持等。
若是大明王朝有了这样一支短小精悍的部队,在当下这个时代,可谓是王牌中的王牌。至于如何训练这么一支具有超强能力的部队,说实话皇帝陛下因为那一世没有实践过,因此并没有多少经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紧紧围绕着组成原则和任务性质,应该可以慢慢总结出来一套办法。
在陕西的时候,皇帝陛下曾经让刘敏政研制打造一种小巧的多用途工具,其实就是为了装备这样一支部队准备的。而且这支部队的名字,皇帝陛下心里也有了初步的设想——大明狂飙。
开始不能贪多,第一期先招五百名好了。然后就对他们进行严格、甚至残酷的训练,不合格或坚持不下来的,要坚决予以淘汰。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终能有两百名留下,就应该令人感到满意了。
“万岁爷还没有歇息吗?”
“曹公公来了,是,万岁爷还在看奏折,还没有歇息,”
皇帝陛下正在心中合计着特种部队的事情,外面传来低声说话的声音。
他知道,这是曹化淳来了。
曹化淳现在是集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于一身,在紫禁城内,除了万岁爷,就是他说了算了,风头可谓一时无两,身份尊崇无比,权势也煊赫无比,自然也是忙碌无比。皇帝陛下回宫,各处宿卫由锦衣卫负责,而内庭却都是要曹化淳亲自安排。
在皇帝陛下的记忆中,曹化淳是第二个对得起大明王朝的太监。因为王承恩随着君上殉难,因此没有人能够撼动其第一人的位置。
即便是甲申之变、天彻底变了之后,曹化淳也是对得起大明王朝的。对如此衷心之人,皇帝陛下没有理由不放心委以重任。
更有甚者,皇帝陛下还将曹化淳曹公公隐隐倚为柱石。因此,皇帝陛下曾经对曹公公明言过,后宫之务他能管就管,实在不愿意费那个心了,完全可以找几个提手代其操劳。而另一件事情,曹公公却是绝对不能假手他人的。
当皇帝陛下不知京城、不知紫禁城的时候,曹化淳曹公公就是皇帝陛下的代言人,他有着临机处置的权利。朝廷中若是出现一支独大的状况时,曹化淳也是有着采取必要的“均衡”措施的权利。
说实话,皇帝陛下如此委以重任,几乎是将大明王朝的命运赌在一个人的身上。尤其是那个曾经权势熏天的九千九百岁的魏公公刚刚殷鉴不远。在这样的情况下,皇帝陛下采用这种办法,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
其实,一个人,不论是太监还是非太监,一朝权利在手,心理肯定要随之发生变化。
在那一世,曹化淳确实对得起大明王朝。可如今有很多事情都已发生了变化,那谁又敢保证曹化淳不会成为魏忠贤第二?!
。。。
………………………………
第178章 驭下之道1
因为世事变化无常,人在其中难免随波逐流。说实话,起初皇帝陛下对于信任重用曹化淳也是有些疑虑。
可皇帝陛下身边实在也是没有可用之人,至少这个曹化淳不仅是信王府的故人,而且还有一份不错的“履历”(有关曹化淳的事情,各位大大可自行百度一下,在此就不予赘述。),因此也只好将其作为重点培养的对象了。
好在曹化淳没有令皇帝陛下失望。
还是圣驾在外之时,从京城锦衣卫传递的讯息来看,曹化淳在大事上还是很能把握住自己的,这就说明他没有放任,还是可以信任的。至于小事儿吗,那就不能苛求了。要知道如今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可是很讲究礼尚往来的,水至清则无鱼的道理,皇帝陛下也肯定知道。
皇帝陛下离京的这段时间,朝廷内外虽然偶有龌龊,可总体尚算保持着秩序和平衡,这里面不能不说是曹化淳的功劳。即便皇帝陛下本人亲自坐镇,也不敢保证局面能够维持的如此稳定。
因此,按理说,见到自己的主子,曹化淳这个大功臣是完全可以拍拍胸脯的,至少丑表功一番也是应有之意。
可是,从皇帝陛下刚刚回宫时的匆匆一晤,曹化淳就没太在皇帝陛下面前出现。当然他不是去躲清闲去了,而是悄无声息地安排膳食及宿卫。直到此刻,见皇帝陛下终于清闲下来,他这才赶来单独面圣。
如果不是刻意压抑自己、有意以一副假面孔示人,能做到如此的波澜不惊,如此的不居功不自傲,也的确难能可贵。
曹化淳行过了礼,也是开口询问皇帝陛下最近几天有无特殊的安排,他好提前做些准备。
皇帝陛下只是随口敷衍着,并没有表现出有何亲密之处。
曹化淳禁不住稍稍有些气沮。
任何人都是喜欢别人夸奖的,曹化淳也不例外,他也是很想让皇帝陛下夸赞几句的。况且他也足够当得起夸赞。只是这皇帝陛下出去了一遭,性子沉稳得更有些令人无法揣测。
尽管曹化淳腹诽不已,可脸上却仍然掬满了笑脸,丝毫不敢带出半分不快。
“皇上若是不倦,臣有几件小事要奏明皇上,”等做为前奏的几句没营养的废话讲过之后,曹化淳开始引起正题儿。
“何事?说吧,”皇帝陛下不动声色地说道。
接下来,曹化淳就像一个老管家对少主人汇报田地亩产及府中大小事务那样,事无巨细娓娓道来。可若是知道了话中提到的几个姓名之人的身份,以及曹化淳所采取的应对举措,除了此时相对的两人,整个大明王朝恐怕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