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及曹化淳所采取的应对举措,除了此时相对的两人,整个大明王朝恐怕都会视为绝对秘辛。
“臣向皇上请罪,”最后,曹化淳更加小心地说道。
“嗯?”除了语调有些稍稍上挑,皇帝陛下倒也没有其他表示。
曹化淳以上所述,或安抚人心,或纠正偏差,都是在稳定朝局和平衡朝中的势力。这些事情,也是皇帝陛下临行之前,授意他去做的。曹化淳此时在皇帝陛下面前一一道来,就等于是在“述职”,是在向皇帝陛下汇报交办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要说起来,乍听起来这些交办事件,其中有些似乎是琐碎之事,可若是处置不当,其中的任何一件都有可能引起朝局的震动,甚至会进而引起更大的政潮。曹化淳“述职”的过程中,虽然语气平淡,可皇帝陛下是能够揣摩出其中潜藏着的凶险。
别的不说,只是在圣驾在外的这段时间,朝局能够稳定,不出现大的波折,这应该就算是曹化淳的功劳。
曹化淳知道,即使自己不说,皇帝陛下对这些事情也是了如指掌。但他更知道的是,后面他要说的那些事,即使自己不亲口言明,皇帝陛下也是一清二楚。
“有几个人……非要给臣孝敬,臣为了安其心,只好权且收下……不过臣都是分文未动,”说着,曹化淳递给皇帝陛下一张纸。
皇帝陛下接过来一看,上面是几个人名及简单履历,后面是任命的新职位,再后面就是标注着五千两、八千两等不一而足的数字。
仅仅打眼一看,皇帝陛下就自然明白,这张纸上记录的,是一份卖官收入的“明细”。
卖官鬻爵的危害,不言自明,可哪朝哪代也都未曾绝迹。不仅如此,尤其是到了末年,更是会达到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地步。更有甚者,就连某些上位者(汉朝末年之汉献帝)也是公然参与其中,其结果自然也是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皇帝陛下对此也是最为痛恨,也是一直关注朝中这方面的动向,并且安排了一些锦衣卫对这种事情暗中进行监控。
刚才一直对曹化淳示以冷漠,也是因为此前接到一些有关曹化淳在这方面有些“不检点”行为的报告。
当初接到这些报告的时候,皇帝陛下的确很想立即发作。可是他转念一想,世风如此,绝非一两个人可以扭转。即便自己这个大明王朝至高无上的君主,为了某些更大、更重要的事情,不是也对那些蝇营狗苟采取暂且容忍的态度吗。
何况设身处地为曹化淳想一下,如果他严词拒绝纳贿许官,多半很快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个。处于那种地位的曹化淳,众人肯定绕道而行,更枉论协助皇帝陛下调和百官、平衡朝局。
因此,皇帝陛下虽然感到骨鲠在喉,可也无奈地接受下来。
接受是接受了,但心中的芥蒂可也就此种下,若是此刻曹化淳没有出示那一份“明细”的话……皇帝陛下自己也不知道会如何处置应对。
“上面这几人……都还可堪任用?”既然曹化淳出以坦荡,皇帝陛下也不会斤斤计较。他更关心的是那些攀附者是否有着胜任的能力,因为操守嘛……不提也罢,虽然招财纳贿在当下还是一种潮流,可也不能当做一个优点来显摆。
“都是臣经过细加考察过的,除了不能免俗,倒是可堪任用,”看皇帝陛下的表情,似乎并未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不满,因此曹化淳不由轻舒了一口气。
“嗯,那就好,不过,若是日后发现他们中有不堪任用、辜恩溺职之人,朕可是要一并问罪的……”皇帝陛下不会彻底放任,“一并问罪”可是连曹化淳也笼罩在内的。
说到此处,皇帝陛下不由口气严厉了一些,令人有不怒自威之感。
曹化淳禁不住双股颤栗,内心彷徨不已。
。。。
………………………………
第179章 驭下之道2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圣明不过皇上,臣不敢稍有欺罔,臣以后对这几人也会时刻鞭策,总归是不容许他们辜负了皇上的大恩……”“至于他们的孝敬,臣不敢动用分毫,已全部归入了内库,”关于那些“孝敬”,皇帝陛下可以绝口不提,可曹化淳却不能不有所表白。
“这倒不必,若是早晚让他们知道了也是不妥,不过,也不能让你这么轻松……”说到这里,皇帝陛下不由轻笑了一下,“拿了钱,总是要干些什么,否则不就成了不劳而获……朕听说你在乡下也有不少田产?”
“是,皇上,微臣武清老家那边……倒是有几个庄子,”曹化淳是天津武清王庆坨人,宦囊积攒下来,肯定是要购置一些田产。可他不知皇帝陛下因何突然转换了话题,也不知后面还有什么埋伏,因此就说在武清有几个庄子,不是王庆坨那里有多少多少田产。显然他的身家并不局限在王庆坨,此后若是提及,也可表白自己并没有对皇帝陛下试图隐瞒。
“嗯,很好,很好,”皇帝陛下并没有感到意外,不知是因为早已心中有数,还是不打算追究,脸面上却是有些窃喜的意思,“这些银两……权当你响应朝廷号召,拿去将武清老家的田产全部改种粮食吧,将来你是不会吃亏的,”可以想象的是,目前的灾荒虽然可以暂时度过,可此后也得有几年的苦日子,因此粮食的价格肯定不会走低,“周围若有无主荒地,也要大力开垦。若是再有结余,就多购些种子农具,散给周围乡人,鼓励他们多多垦殖,也算是朝廷的惠政吧,”
“是,皇上的吩咐,臣一定用心……皇上一心只为黎民百姓,臣……无言,”曹化淳声音有些哽咽。
“民以食为天,升斗小民也是不易,尽量为他们做些什么吧。武清那边……还有家人?”
“是,家人大多都在武清那边,”曹化淳一时没有弄懂皇帝陛下的意思,因此只是含糊其辞地应了一声。
但是,曹化淳旋即明白了皇帝陛下所谓的“家人”,指的可不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老弱妇孺,而是正值当年的“可用之人”。
皇帝陛下这是要给自己恩典了!一念至此,曹化淳不禁喜心翻倒。
曹化淳兄弟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长兄年纪过大,只能在家守业。次兄从军,三兄、四兄过世早。因此除了自己在京城侍候在皇帝陛下的身边,他这一辈儿、即便加上同宗同族的其他人,基本上没有了有作为之人。
可下面的子侄辈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已经陆续成年,其中也颇有几个可堪造就、可以栽培的。
曹化淳禁不住为自己刚才心中出现的不平之气感到可笑。皇帝陛下原来早已为自己做了打算。
说实话,等自己的位置稳固之后,曹化淳原本也是打算从自己的子侄辈中,拣选几位有潜力的提拔一二。可因为自己最近的蹿升速度惹人眼红,正是该韬光养晦一段时日的时候。位高权重、谤亦随之的道理自己怎能忘记呢?
这些也还在其次,曹化淳相信只要的自己的圣眷保持不缀,即便有那么几个想炸刺儿的,也危及不到自己的强势地位。
他最为担心的,就是面前这位皇帝陛下。别看自己也是信王府的老人,可从之前皇帝陛下做过的几件事情看来……还真的不好说。
可若是皇帝陛下的御口钦点就完全不一样了。
如此一来,自己不仅可以对天津武清曹氏一门有了一个非常好“交代”,而且在大明王朝的位置更加难以撼动。
前提条件是,要紧紧跟随皇帝陛下的脚步,这根大腿可要牢牢抱住。不对,自己不是一直紧紧抱着呢么!那好吧,那就再加把劲儿好了!
“怎么着了,想什么呢?”皇帝陛下看曹化淳有些走神,说话的声音就不由大了一些,不过脸上还是满含着笑意。
“微臣该死,微臣该死,”君前失仪那可是大罪,曹化淳赶忙叩头请罪。然后偷偷上瞄了一眼,见龙颜安详,并没有要怪罪的意思,因此就接着说道:“微臣武清那边老辈儿已经凋零,倒是有几个不肖子侄,若是有机会多加调教的话,应该可以为皇帝陛下效犬马之劳,”
“嗯,改天你把他们的履历准备好,一俟骆养性回京之后就交给他,就说是朕的意思……唉,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你也不要有什么顾虑,举贤不避亲,只要是实心办事,朝廷不会吝啬功名利禄,”
“是,臣一定遵照皇上的吩咐,嘱咐他们牢记皇上的教诲。”
同朝为官,曹化淳如何不知骆养性也是深得皇帝陛下信任。况且最近一直神神秘秘的,几乎没在京城见过他,肯定是皇帝陛下交办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最近几天,从各处传来的讯息也是多了起来。不用多想,曹化淳也知道这是骆养性一手搞出。但锦衣卫本来就是有侦捕缉拿的差事,查办商家“资敌”的案件,本来就是分所应当。皇帝陛下绝口不提,曹化淳也绝对不会开口相问,甚至连向皇帝陛下身边的人打算的心思都没有。
把即将组建的大明狂飙置于锦衣卫之下,是皇帝陛下刚刚才有的想法。
不仅如此,为了不至于太过招摇、不至于引起敌对集团的注意,以免过早地引起他们的警惕和戒心,平时也要尽量减少宣传。
哪想到这是皇帝陛下一厢情愿了。
或许是“商家资敌”这个话题太过敏感,后续的发展也太过血腥,专治小儿夜啼倒是合适,可绝对不适于成人见口口相传。所以京城的“八卦界”太需要一个新的话题了,再加上“皇帝陛下钦点曹化淳子侄入选大明狂飙”这条消息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烈的“可传播性”,以及适中的震撼效果,因此从这个消息甫一生成,仿佛就在“咔嚓”的一瞬间,就如闪电般传遍了这个京城。
接下来“八卦”的延伸作用就开始显示威力了。
“这‘大明狂飙’是干什么的?”
“听说是隶属锦衣卫,可比锦衣卫还要厉害百倍,”
“那么他们就是比锦衣卫还锦衣卫的了?!”
“据说……是这样,”
“那岂不是比皇上的亲军还亲军了?”锦衣卫的全称就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这位也直接给套用了。
“那是当然了,你想啊,这么厉害的一票人马,若是掌握在别的什么人手里,那……别说是皇帝陛下不干了,就是大明的子民也绝不答应,”
其实,这些传闻并非信马由缰,锦衣卫本来就是天子亲将,其下的大明狂飙又如何能够握于他人之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此类传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煞有介事,以至于有朝廷的官员也转弯抹角地向皇帝陛下的身边之人打听消息。
当然了,这些开始打听消息的人,既不属于东林党,也不属于阉党那个系列,而且以中下级官员居多。这些人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共同利益,因此考虑问题的出发点都是千差万别。
虽然从各自利益的出发,他们也不认为皇帝陛下的所有施政措施都是正确的。可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的是,皇帝陛下即位以来,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表现出的那种唯我独尊、颐指气使的气派,绝对是一个崭新(尤其与前任天启相比)的帝王。
而且从已经发生的几件事情看来,这个新任帝王的手段之毒辣和明快,也是少有。
虽然,一想起来,内心就不免有些兔死狐悲,有些感到害怕。可他们的心中,也确实以为,只有如此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做派。前任那位木匠皇帝实在不似人君,以至于大家都产生了错觉。现在大家可要赶快转换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认识了,否则肯定会掉队的。
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在不违反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还是紧跟皇帝陛下的好。若是违背了自己的利益……那就尽量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吧。
应该说,以上只是少部分人的想法。而在不久之后,这少部分人的想法就会大行其道,成为大明王朝整个朝廷的“主流意识”。
这一点相当重要,认识到皇帝陛下的旨意是不可违背的,而且紧跟皇帝陛下的脚步,还能让今后皇帝陛下的施政减少了相当大的阻力。
――――
刚刚听闻这些传闻的时候,皇帝陛下还很是不满。可稍微冷静下来之后,他就坦然接受了。因为眼下的大明王朝,不就是缺乏一种向心力吗?而也只有他,当今的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才有资格做这个向心力的中心。
至于因此而产生的副作用,因此有可能给大明狂飙以后执行任务带来的风险,仔细考虑一番,似乎倒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难道谁还会声明:我是大明狂飙,来你这搞情报、或是搞破坏来了!只要“悄悄的,声张的不要”就可以了。
所谓特务,大抵都是如此。
。。。
………………………………
180。第180章 皇后娘娘豁上了
通前彻后地考虑一番之后,皇帝陛下觉得关于组建大明狂飙的消息外泄,也并非都是坏事。至少还可以暂时转移人们的注意,至少也可以做为考察目前朝廷人心向背的一个很好的试金石。
因此,皇帝陛下身边之人的口风就不是那么严了。若是再有人拐弯抹角地前来打探时,他们在支吾其词之间,也会适当地透露一二。
皇后周氏出自平民,即便随信王入承大统之后,在很多地方也还保持着平民本色。
皇帝陛下对此很是满意,因为他本人也不喜繁文缛节,对于皇后娘娘的这种随性的做派,他是非常乐于接受的。但自己的心愿也并非常常能够如愿。因为如今动辄太监宫女一大堆,到哪儿都是前呼后拥,虽然这都是为保持天子威仪不可或缺,可若想清静下来也着实不容易。
尤其印象中的那种“家居生活”,很是令他留恋。
这种恬然安适的生活,也只有皇帝陛下与皇后娘娘做一处时,才能享受一二。若是夫妻之间毫无谈笑谐谑的私人时间,只是一味的相敬如宾,相处在一起也没有什么意味。
“臣妾想……想回家看看,”
一场欢爱之后,皇后犹豫再三,还是向皇帝陛下提出了一个久藏心中的请求。
虽然与娘家同处京城,可因为皇宫之内禁卫森严,繁文缛节令人不厌其烦。即便娘家人偶尔可以入宫一叙家常,也因为有那么多规行矩步的礼节而失落了兴致。况且皇后娘娘的亲娘早已过世,现在的母亲只是父亲周奎的继室,因此即便娘家人能够入宫,感觉也没有多少体己话可以叙谈。
可是,回到娘家就不同了。周奎现在虽然承恩公了,可也没有彻底忘记贫贱时的境况。宅子扩大了不知多少倍,可都是围绕着以前的小院而建,而且当时小院的样子依然保持着。
皇后娘娘很想回去看看自己小时候的一床一几,可皇帝陛下不在京城的时候,她是万万不敢离开的,而且……如果皇帝陛下能够陪着自己一起回趟娘家,那该是多少快意的事情啊。
“去吧,”皇帝陛下却没有想那么多,随口应道。
若是按照朝廷的规制,皇后娘娘出行虽然逊于皇帝陛下的圣驾,可只那林林总总的车仗护卫就能摆出好几条街去。
皇帝陛下倒是心中明白皇后娘娘提出要回娘家,并不是要“显摆”那一整套的仪仗。
因为刚刚经过一番剧烈的运动,此刻也是胸儿相贴、腿儿相缠,嘴里偶偶私语着不着边际的家常,因此他的大脑一时就运转的不是那么灵光。
“臣妾想……”皇后娘娘的小手在皇帝陛下的胸膛上划着圈圈儿,欲言又止。
“挑个日子去吧,不过……可别赶上朕事务缠身,”皇帝陛下终于反应过来了。皇后娘娘的那点儿小心思本来并不是多么难以猜测,皇帝陛下稍微多想一下,也就烛照于胸。
“真的?!臣妾谢恩!”皇后娘娘正不知如何开口,此时听皇帝陛下的意思,已经准如所请,不由大喜过望。
她也顾不得是否合乎礼仪,嘴里说着“谢恩”,一条粉腿竟然一抬,就搭上了皇帝陛下的龙腿,光溜溜的****也覆了上来,樱唇也随即撮到了皇帝陛下的腮边。
看着皇后娘娘开心的样子,皇帝陛下也是心怀大畅。这个时候若是不占足便宜,真就是禽兽不如了。他趁机上下其手,逡巡于皇后娘娘娇嫩的臀背之间。
“朕什么时候打过诳语,不过……得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很简单……就这样,”皇帝陛下双手一起稍稍用力,皇后的整个娇躯就凌驾于皇帝陛下之上,“朕累了……你来,”
刚开始时皇后娘娘尚且不明所以,可被皇帝陛下双手托着自己的臀儿示意了几下之后,恍然大悟,“好,说定了,臣妾豁上了,”
――――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背着一个胖娃娃,”皇帝陛下嘴里哼哼唧唧着,与皇后娘娘并肩行走在路上,“唉,朕现在就缺一个胖娃娃了,”
“什么?”皇帝陛下刚才只是哼出了曲调,却是没有吐出一个字儿,因此皇后娘娘根本想不到皇帝陛下只是顺势的一个调侃,还以为他是意有所指,因此接着说道:“都是臣妾的不是,臣妾……”
“好了好了,朕不是这个意思,”皇帝陛下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调笑,竟然引起了皇后娘娘的无端猜测,朕哼的那首曲子明明就是……哦,对了,皇后娘娘没有听过,因此朕这次算是白幽默了。
皇帝陛下本想在八名锦衣卫千户的护卫下,与皇后娘娘偷偷地省亲,聊表皇后娘娘的思家之苦。
可天底下最荣耀、最煊赫的女婿上门,皇后娘娘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掉以轻心的。有那些如狼似虎的锦衣卫扈从,安全方面倒不是多么担心,她最担心的就是在礼节方面。
后父周奎出身平民,虽然如今也做了承恩公,可毕竟底蕴着实浅薄了些,不似那些老牌儿的皇亲国戚,举手投足间就自然彰显规矩礼仪。若是单独面圣的时候出现了不适宜的举动,虽然皇帝陛下不会怪罪,也没有御史什么的窜出来大肆指摘,可自己的脸面上肯定要挂不住的。
因此,在皇帝陛下确定了今天撤朝就去看望老丈人的话之后,皇后娘娘就趁皇帝陛下还在朝堂之上与重臣商议国事的机会,就派了一名心腹小太监,偷偷溜出宫去,给承恩公府送去了信。并且一再嘱咐一定不要声张,只是自己家人相聚一番。
承恩公周奎接到消息不敢怠慢,马上派人去请英国公张维贤。
皇后娘娘最近要省亲,这是前几日就定下的。周奎也生怕自己言语不周冷落甚至冒犯了圣驾,因此也是提前给一直相交甚厚的英国公张维贤打好了招呼,届时请他过府做为陪客。
张维贤接到邀约之后,也是推掉了一切不急之务,在府专等音讯。因此,今日接到通知,自然是一请即到。
圣驾一到,周府自然大开中门相迎。为了不至扰攘过甚,直到圣驾进了院子,周府一家老小和英国公张维贤这才大礼参拜。
幸亏请来了英国公张维贤作陪,否则后父周奎简直要一筹莫展了。
有张维贤陪着皇帝陛下说话,气氛融洽了许多。周府家眷跟皇帝陛下见礼之后,就退回内宅去了。看皇帝陛下有人陪着,皇后娘娘也去内宅一叙家常去了。
说是不事声张,可若想完全断绝消息,那也是枉然。
其他不说,单只这平日极其肃静的周府大开了中门、以及周围忽然出现的那些威严的大汉,不令人起疑那是不可能的。况且周围的人家也都知道,除了高坐龙庭的那位皇帝陛下,这周府可是并没有其他显赫的亲友。
因此,圣驾是不可能在周府多做耽搁的。
从进入周府,到返回皇宫,前后也不过一个时辰左右。若说是省亲,也实在是有些敷衍走过场。可回宫之后,皇后娘娘却是心满意足,对皇帝陛下也是由衷地表示了感谢。
不仅如此,此后的几天时间里,皇后娘娘还不厌其烦地述说着娘家的情况,以及自己小时候在娘家的趣事。
皇帝陛下完全没有想到,十七八岁的皇后娘娘也是很具饶舌妇的潜质。但是,皇帝陛下心里也非常清楚,此种表现才是皇后娘娘最幸福的显露。因此,只要时间允许,他还是耐着性子,听皇后娘娘娓娓道来。
在皇后娘娘那些滔滔不绝的言语中,最令皇帝陛下感兴趣的,还是最近京城内最吸引眼球的一些民间话题。
眼下京城中的话题,大多集中在皇帝陛下刚刚颁下的上谕。说皇帝陛下要征召的五百名特战队,就是皇家禁卫军。受此影响,京城的官宦子弟无不跃跃欲试,都以能被招致入内为荣。就连皇后娘娘那今天还只有十岁的弟弟,都要姐姐向皇帝陛下央告,准许破格征召他。
眼下的京城中,最惹眼的人物,还要说是刚刚中了武举的吴三桂。
吴三桂虽然拥有都指挥的世职,可那都是父辈的余荫,想要获得一个实职也不是那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