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下硕托算是遭了秧了。
因为硕托趴下、众亲卫有简单“布置”一番之后,他们就赶忙离开,向着明军迎了上去,紧跟着双方就打斗在一起了。
而此时硕托才感到头部、脸部被灼的生疼。可因为他是俯卧在地的,背后的情况无从知晓,不知道是否有明军就在附近不远处,所以是不能翻转身体或移动都头部的位置的。
烟熏的感觉是并不明显的,因为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熏陶”,他基本已经“适应”了这种包含了焦臭气味的烟气。
所以,硕托只有忍着,直到明军完全撤离了塔山,他才终于能够挪动一下身体。
“多尔衮,扶他下去休息吧……找大夫诊治一下,”看硕托的这副模样,皇太极虽然不知道详细的细节,可已经猜出了最终的结果。因为此时大帐之内尚有几位蒙古王公,因此他就没有询问硕托被伏击的经过,而是令身边的十四弟多尔衮将这位大侄子扶到他自己的大帐中去。
硕托只是外表形象受损严重,真正的身体四肢方面的重一些的硬伤倒是没有。可就是他的这副模样,已经令在场的那几位蒙古王公满面赤红,双目瞪得铜铃般大小了。
蒙古王公的这副模样,不是因为同盟中一个小弟被人欺负而感到愤怒,而纯粹是因为憋的……因为大家都知道,烧伤的那种疼痛可不是一般的痛苦,而脸部的烧伤尤其难以忍受。而硕托是很想为自己辩白的,因此这副场面就很是令人忍俊不禁――他一面要急于为自己辩白,急于说明一些情况,而他说出的每一个字,似乎都要牵动面部肌肤,钻心的疼痛令他语不成句,几乎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
在这么悲怆的境况下,失笑不仅是极为失礼的行为,也是有亏德行,可就这么干忍着也实在辛苦,无奈何之下,只得假借几声轻咳稍微缓解一下了。
说实话,虽然折损一个千人队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可也并没有就到了不能承受的地步。
但是,这个损失,对于皇太极的打击却是有些大。
遭遇当头棒喝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蒙古人和朝鲜人面前的丢份儿,才是皇太极、甚至是整个后金都难以接受的事情。
至此,皇太极至少在心里已经不得不承认,在双方正式“交手”之前的序幕阶段,大明确是领先了一步。凭借“老经验”行事的后金,已经是处于下风了。
明军似乎料敌先机,轻轻巧巧的一个动作,就先行一步收回了自己的身形,令后金气势汹汹、且自认为凌厉无比的一记重拳一下落空。并且因为用力过大,后金还因此受到了一些内伤。因为收势不住,身子就有些踉跄,笨拙的表现令观者哂之。
由此,皇太极对于关内紫禁城中的那位同行的印象更加的深入一些。
如此的大决断,不要说是否能够想到,即便是大明朝廷的首辅或者兵部尚书王在晋,即便是他们能够想到,也没有胆量在朝堂之上提及。因为敌未至而先怯退,在世俗者的眼中,不只是懦夫行径,更是将江山社稷和朝廷尊严置于何地的非常原则性的问题。
此前大明与后金爆发的龌龊,虽然多半都是大明“承让”的次数多,损失更是难以计数,可所谓的“民族气节”却是得以大张。而后金就是屡屡在对方精神胜利的同时,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而现在,那些所谓的名义上的各种遮羞布,已经被南面那位像丢****一样丢在了一边。
将这些弃之不顾之后,老迈龙钟的大明似乎也彻底摆脱了以往的窠臼,摆脱了以往的所有束缚。
而这一切给皇太极最深的感觉就是……以后再要想沾大明的便宜,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但是,不容易的事情,也并非就是不可为。况且目前后金所面临的境况,已经清楚地表明,若想度过眼前的难关,没有别的办法,真的只有从大明身上寻找安慰了。
首要的问题,就是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尽全力攻下宁远城,才能再对山海关发起攻击,才能去关内的花花世界走一遭,子女玉帛才能尽情享用。
之所以要尽快拿下宁远城,是因为若是拖延日久,不单是后金要承担着极大的消耗,而且宁远城中的消耗也是不能容忍。
皇太极之所以如此想,是因为他已经将宁远城看做了自己的囊中之物,因此宁远城中的所有物资,就都被他看做为自家库房中的积储。在后金自己都要勒紧裤带的时候,如何能够容忍敌对势力凭空消耗那即将属于自己的东西呢?!
――――
随同后金出征的,有蒙古人、朝鲜人和汉人组成的汉军营。
此时的汉军营,尚未如后世般的组建为汉军八旗,只是笼统地形成一军,但是最高首领都统,肯定是由女真担任。而这个都统自恃身份,平时是不与所统御的汉军驻扎在一起的。营中所有事项,都是委派由汉人中选出的“忠勇之人”分担。
后金大军逼近宁远城,皇太极吩咐按照后金在北、蒙古在西、朝鲜在南的方位安营扎寨。原则是如此,可其中也不免有些交叉的地方。宁远城本就不是很大,有些重叠也是情有可原。
因为要贯彻“围三缺一”的战略,宁远城东面,皇太极没有派兵,藉此希望可以多少瓦解一些明军坚守的决心。但这都是表面现象,暗中派出的斥候,每天都会盯着宁远城东城墙之外区域的一举一动。
南面因为临海,是明军要重点防守的一面,而皇太极却反其道而行之,调派了以朝鲜人为主、蒙古人为辅的力量。
其实,这也正是皇太极狡诈的地方。
试想一下,即便后金对宁远城南面不施加任何的压力,难道明军就也敢抽空此处的兵力吗?!非但不会,而且还要更加的绷紧了神经。
朝鲜人能够跟随前来,纯粹是迫于后金的重压,因此本来就是虚应故事。让这些废物来支应着这个场面,虚张声势的目的就能够达到了。反正若是此间有事,后金和蒙古也是可以随时前来增援的。宁远城就那么大,从北面到南面也就十几里的样子,费不了多少工夫。
宁远城西面区域,就是由蒙古人驻扎,并且由他们负责进攻。
但是,蒙古人的进攻也是徒有虚表。虽然有后金派了几名甲喇章京前来,名为协助,实为监督,可蒙古人攻城的**和积极性都是缺缺。
没办法,在实际的利益送出之前、或者屠刀加颈的情况下,蒙古人是不会真正出力的。而后金目前的境况,也恰恰给不出这两样东西――实际利益……自己都不敷支出,而屠刀相向嘛……倒不是不好意思,只是因为一是未到那种程度,二是因为也还未到那个时候。
蒙古人和朝鲜人都是单独扎营,相对比较**。
而因为有些汉人沦为后金的奴隶包衣,其余的也多是做为工匠等辅助人员使用,因此,汉人并没有单独的营地,差不多是与后金女真混在一起扎营。
。。。
………………………………
第230章 大战前戏2
因为一路行来,军兵都很是疲惫。因此,扎下大营之后,除了担任警戒任务的,其余人都是一倒下,就都睡的跟死狗一样。
这里是蒙古大营,夜半时分,整座大营都很是静谧。
忽然,一座营帐的门帘被从里面挑开了,一名蒙古军兵哼哼唧唧地从里面走了出来。
他也不想起来,可因为有一件不得不马上就要做的事情,让他尽管不情愿,可还是得起身出帐。
他悄悄走出营帐,生怕惊动了帐中酣睡的其他人。出了营帐之后,他又向前走了几步,然后也不管是不是就在别人的营帐旁边,就管自掏出了自己的家伙,不管不顾地畅快起来。
“哗哗哗”的水声,打破了大营的静谧。
正在畅快之时,忽然有东西撞击了他的臀部,并且力道还不小。他还以为是哪个家伙与他开玩笑,因此就嘟嘟囔囔骂了一句,之后也没怎么在意,仍然我行我素,继续我撒我尿。
但是,紧接着周围也随即先后有“噗”或“砰”的声音传来,随后又迅即陷入了此前的那种静谧。
这种情形实在诡异!他一边撒着尿,一边却感到无边的恐惧不断袭来,以至于一阵特别强烈的“尿肢势”提前爆发,半泡尿也全都撒在了自己的裤裆和裤腿上。
因为有的时候,他也会偷袭一下正在方便的同伴,以此博取开心乐趣。但是,开过玩笑之后,大家多半也很快就现身,然后哥几个一边插科打诨,一边一起并肩撒尿了事。
可今晚有些不同,不可能这么多人同时出来跟他开这种玩笑。他的尿撒了大半,身后身边也没有出现平日开惯了玩笑的那几个家伙。不仅如此。此时的蒙古大营显得尤其安静,竟似只有他这里“哗哗哗”的放水的声音。
他知道自己最怕的就是这种情景,以往也都是配之嘴里哼出的小曲儿,才能度过这段极其短暂的尴尬时光。没办法,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可就是无法控制。相处日久,同伴们也知道他的这种弱点,因此也总是以此寻开心,并且屡屡成功。
“这次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们如意!”他稳了稳心神,按捺住要撒腿往回跑的强烈的冲动,忍受着大腿以下那种由温热迅速变为冰凉的过程,慢慢地转过身,就要向自己所住的营帐走去。
没想到,他刚刚向后迈出了一步,脚下就被硌了一下。
“这是什么?”甭管是什么东西,肯定是那帮家伙用来袭击自己的。
因为刚才他下意识地查看了撒尿的地方,因此他是可以肯定在这两三步的范围之内,是没有大于拇指粗的草棍之类的东西的。而眼下地上的这个物事,长度更接近一支箭矢。
他一边弯腰去捡那件东西,一边在心里念叨着:“拿回去……塞到他们嘴里,看他们还吓唬别人……嘿嘿,”如此想着,他禁不住得意地裂开嘴巴“嘿嘿”地笑了起来。
“咦,是什么?”拿到手里的,分明就是一支箭矢,只是只有箭杆,而没有金属箭头,而且箭杆上还绑束着一卷纸。
他解开绑束纸张的细绳,并且展开,就着月光看了一番,然后确定……上面写着的,不是汉字,也不是朝鲜字,而是蒙古文字无疑。可至于写的是些什么内容,他可就不明所以了。因为除了没有分拆开来的自己的名字,他勉强能够识得,其他的就真是大字不识的。
――――
在同一天晚上,在不同的营寨(后金营寨除外),不只是蒙古人捡拾到箭杆上绑束的、写有文字的纸张。而这种写有不同文字、发往不同地方的纸张,发明者和发射者,自然是大明无疑。
文字虽然不同,可内容却是一般无二,都是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晓谕关外民等的诏书。
诏书的大意内容为:大明与建州女真已经成为无法化解的寇仇,在现在、在将来,只要建州女真没有明确表示臣服,双方的这种寇仇关系就永无缓解的可能。为此,大明王朝皇帝陛下忠告其他各族人等,保护自己的利益,善待自己的生命,切莫与建州女真狼狈为奸,切莫助纣为虐……大明反攻之日,玉石俱焚,勿谓言之不预!
孙承宗当时下令两百名斥候半夜从宁远城坠下、向蒙古人和朝鲜人的大营投射宣传册页的时候,并没有对此寄予多大的希望。只不过这是皇帝陛下亲自布置的,因此权当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但是,次日上午,皇太极就得知了这件事情,而且也收缴了一些这种东西,送到了他的大帐。
皇太极看过之后,虽然表面上嗤之以鼻,“雕虫小技,一无所用”的断语随口而出,可在内心里,他却感到了一丝隐忧。
朝鲜人也就罢了,此次进攻大明,本来要他们出兵,并没有借助“大力”的意思。他们最大的作用,只是用来“压阵”,后金也借机将他们与大明的关系割裂的更加开来。因此朝鲜李氏的出兵,形式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
至于归附的汉人,因为此时尚未自成一系,形不成一个比较**的团体。但也因为如此,人心或许会更加的涣散。因此,皇太极感到,应该要重视一些。
可是蒙古人就不同了。蒙古人的动向,是值得后金、值得皇太极重点关注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掉以轻心。
隐约算起来,蒙古与女真似乎还是有着共同的祖先,生活习性也有更多的相同之处,因此彼此联系也更为紧密一些。后金虽然强势,可若是想征服庞大的大明王朝这个庞然大物,完全指望本族的那些有数的可征战之士显然并不现实。
因此,不仅是出于更紧密地将其绑在自己的战车之上的目的,蒙古人是必须要为后金的霸业提供充足的炮灰的。
所以,当次日皇太极询问各部进攻宁远城的准备情况时,蒙古人的暧昧态度就令人极为不爽。
说实话,蒙古人倒是没有彻底打起退堂鼓,他们只是吱吱呜呜,显是内部发生了什么事情。
皇太极感到不妙。
林丹汗已经蠢蠢欲动的消息,皇太极也是刚刚接到报告。
虽然心里知道这些蒙古人早晚也会知道,可皇太极还是尽量封锁了消息。可现在看来,或许他们还是得到了一些什么风声。
说实话,林丹汗的蠢蠢欲动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如果他此时不趁火打劫的话,那他就根本不配大佬名声。
就是尽着林丹汗折腾,恐怕他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来,皇太极对此本来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也是有些心理准备的。
可是,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林丹汗就与大明勾结在一起,而且大明也一改此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惯例,在林丹汗尚未有实际行动之前,就抛出了丰厚的实际利益。并且更为令人眼红的是,大明还允诺与察哈尔蒙古重开马市,这就出乎皇太极的意料了。
眼下的这个世界,不管是大明,还是蒙古、后金,粮食是最紧俏的战略物资。对于粮食的需求,三方都是非常渴求,也同样是非常的紧缺。
但是,因为本来就是以农耕为主,因此大明内部可以自行解决。尽管不是多么富裕,可勉强维持还是能够做到的。这也是大明唯一的优势。
而对于蒙古和后金这样以游牧为主的民族来说,本来粮食只是做为牛羊肉之外的一个补充。但是,最近的十几年以来,因为连年的征战,牛羊牲畜已经不断大量的减少,粮食也就逐渐成为主食。
辽东地域广阔,也适宜耕作,现在也的确是在后金控制之下,可因为多年来征战的主战场是以辽东为主的,因此虽然守着肥沃的良田,可有限的产出根本无法满足本地的需要。
在此之前,后金是不太为此担忧的。一方面是有来自大明的“友好”商人主动输送,另一方面不是还有大明的边军可供掠夺吗!
可如今的情势似乎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来自大明的“友好”商人已经灰飞烟灭,而看大明对此次战役所采取的鸵鸟战术,摆明了是要做一只不拔一毛的铁公鸡,因此恐怕掠夺一途也很有落空之虞。
此时,正该后金与蒙古拧成一股绳,向大明这个庞然大物敲骨吸髓的时候,可蒙古人的暧昧态度,一下子令皇太极陷入烦恼之中。
朝鲜人只要袖手旁观就可以了,抛开蒙古人的协助,就凭后金自己的几万人,也是可以攻下宁远城的。皇太极对此有着充分的信心。
可是,即便将宁远城攻下,后金必定也是损失惨重。因此,即便宁远城中的粮食等物资保存完好,可届时后金的力量已经大为消弱,因此好不容易获得的战利品能否据为己有,却是大有疑问。
当你有着强大的实力的时候,你是可以说“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可若是大家实力平均,或是实力处于下风,那说这句话的,肯定就会变成别人。
后金一直就是秉承着“实力为王”的宗旨,皇太极自然对此心知肚明。
而且,他还觉得,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到什么时候,这个宗旨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
………………………………
第231章 大战前戏3
即便蒙古人和朝鲜人稍稍多于后金,可真要瞪起眼来,皇太极也一样有把握把他们收拾干净。
可那又怎样?难道自己把他们忽悠到这里来,目的就是在这里把他们屠灭殆尽,是显示自己的威风?还是专为在明军面前表演一番内讧或者内斗的好戏?!
别看眼前后金与蒙古和朝鲜算是“不对称”的“盟友”,可皇太极也从未放弃以武力为先导的宗旨。蒙古和朝鲜之所以跟随着后金,不就是因为武力发挥的效用吗?至于以后蒙古和朝鲜是否能跟着后金沾光,那还是很久之后的事情。
后金那个发展到什么程度,就连皇太极自己都没有什么把握。因此,目前还是以怀柔政策为主。
真要想教训这两个不听话的孩子,还是要在从“家里”出来之前为好。
且不说期间大明会不会趁火打劫,经过一番内讧而重新洗牌之后的后金,本身的实力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自然也无力对宁远城发动什么攻击了。大明与后金之间,或许转瞬间攻守就会易势。不用深巷,这种结局几乎就是肯定的。
因此,皇太极再愚蠢,也不会干这种瞎事儿。
唯一的办法,就是以和平的方式,尽力打消蒙古人的顾虑。
但是,首先要做的,还是要将那些劳什子破纸什么尽数收缴上来的好,省的总是令人觉得膈应。
因为本身还有一定的家底,加上也多少在意自己的“形象”、或“操守”问题,因此像科尔沁和土默特等蒙古的大部落,是不会轻易重新倒向林丹汗的——这就是皇太极要对蒙古实行“以理服人”的基础。
而那些蒙古中小部落,因为囿于本身的实力,自知不会得到皇太极多么的重视,因此即便在与大明的争斗中,后金取得了胜利,他们这些边缘势力,也从未指望能够从中大大的分一杯羹。
他们“归附”后金,实在也是无奈之举。蒙古的金帐汗国已经不复存在,他们也要找根大腿抱着点儿不是,否则可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因此,他们既没有实力,也没有“身份”可掬,采取的策略,肯定是以“有奶就是娘”为宗旨。
若是后金自己的日子好过,皇太极是不吝分些汤汤水水给他们的。可是,目前后金自己都有些自身难保,自然无法顾及这些“穷朋友”的。
如此一来,后金是既没有理由、也没有能力禁锢所有蒙古中小部落的。皇太极也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拿出自己本来也非常宝贵的粮食等物资救济别人。
胡萝卜本就不多,自己留着犹嫌不足,如何能够惠及他人。大棒倒是现成,可怎奈时机不对,一时也无法挥舞起来。一俟后金度过眼前的难关,肯定会给他们些颜色看看的。
————
“林丹汗已经蠢蠢欲动了,”既然无法继续封锁消息,皇太极也就打算敞开来说,“不过,想来大家也都知道,即便他蹦跶的再多么欢实,跳梁小丑终归还是跳梁小丑……一俟我大军挥师北上,顷刻间就可瓦解……他们主动出击也算是在帮我们的忙,也省的我大军劳师远征。他们若是一直躲起来,我们不是还要千方百计地将他们找出来不是,”
“大汗所言极是,秋后的蚱蜢……没有几天好蹦跶的了,”
“是啊,他若是敢出来寻咱们的晦气,正是咱们求之不得之事,”
“就是就是,实在是自速其死,”
蒙古王公纷纷附和着皇太极。他们也并非完全是出于迎合,他们所说的话,一定程度上就是实情。
对于蒙古王公的反应,皇太极感到很是满意。他在意的,是科尔沁等蒙古大部落的态度。此前他们弃林丹汗而归附了后金,就已经算是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皇太极也相信,他们是不会轻易改变主意的。
此后,又经过皇太极的一番倾心安抚,蒙古的大小部落总算是归于了此前的情状。皇太极那些隐隐的担忧,也终于慢慢地消解了许多。
好在这段时间尚处于开始的阶段,因为还要准备一些必要的云梯之类的攻城器具,真正的战事也还没有正式开始。
因此,这段时间也算是给皇太极留出了工夫,让他有机会去做这些安抚性的工作。
————
因为明军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忙着搬家上了,因此只是将几十里范围内能够发现的高大一些的树木付之了一炬。可因为过于匆忙,至于效果如何,就没有工夫去认真检视了。
这几天时间,后金就指派那些蒙古的小部落和朝鲜人四处去寻找成材的树木,砍伐之后运回,令汉人工匠制造攻城云梯和其他器具。
只要不是去当炮灰,蒙古小部落和朝鲜人是不会因为一些小事招惹皇太极的。所以,对于大战前的一些准备性的工作,他们也都表现的比较积极,生怕那个地方不小心激怒了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