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哉大明-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被冷箭射中,有的也从上面掉落下去。
但是,孙承宗顺着卢象升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可都很正常啊,都是在殊死拼杀的场面,可……这是在打仗诶,而且是真打,不是假打,这……哪儿有什么异常啊?!
“大帅,看那些头盔掉了的……”卢象升见孙承宗并没有什么反应,知道自己没有说清楚,因此就急切地出言提醒。
“哦,果然,”经过卢象升的提醒,孙承宗再定睛一看,这才恍然大悟,看出了皇太极使出的诡计。
在攀爬云梯和聚集在云梯周围的蒙古人中,有一些人的头盔被城上丢下的石块和火罐打掉了。而此时双方正在殊死激战,他们当然无法、或来不及去捡拾。因此,他们脑后的那个最显眼、最著名的标志——铜钱鼠尾——就暴露无遗了。
不经提醒,是不易发现的,而一俟发现之后,那一颗颗硕大的头颅后面,点缀的一根根小巧的……鼠尾(实在没有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了。),此时就犹如万绿从中一点红,似乎在瞬间就变得那么的醒目,那么的招摇。
也不怪城头之上与之交战的明军官兵,没有在第一时间分辨出对方的真实身份。
女真与蒙古人的服饰非常接近,口中的言语也是叽哩哇啦,与汉人的圣人言语差若云泥,根本不知其所言何意。而且因为是在交战,因此他们大多都是正面相对,不似卢象升在城门楼那里从侧面看的真切。
况且后来丢下的火罐也有些燃烧起来,虽然不是遍地着火,也不是多么猛烈,可产生的烟雾也足以遮挡人的眼睛、迷惑人的视线。
因此,皇太极的诡计……至少在目前来说,是得逞了。
。。。
………………………………
第243章 兵者诡道3
“来人,来人,”一俟看清了皇太极的诡计,孙承宗不由大惊失色。他急忙大声招呼传令兵,“尔等速到另外三面城墙,传本帅的将令,一定严密监视城外敌方的动向,尤其是南面和东面,就是没有敌人来攻,也不准下城去休息,全都在城墙之上坚守待命。若有疏忽大意者,军法处置,快去快去……不,不,等一下,另外……”传令兵接到命令,刚要转身离开,又被孙承宗给叫住了,“要守城将官,每隔两刻钟,不,每隔一刻钟就派人来向本帅汇报一次情况,不得有误!去吧去吧,”孙承宗说完,挥挥手让他们赶紧去传令。
宁远城的南面是朝鲜人,东面因为皇太极的围三缺一之策,因此暂时后金没有派驻大规模军队,可也得有许多许多双眼睛一直在盯着……不过,这都是之前的情况,目前、甚至就在眼下的当口,究竟是怎样的局面,也还要派人去看了才放心。
“卢参军,北面……”刚刚将传令兵打发出去,孙承宗忽然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因此就对卢象升说道。
“大帅,我去北面,”卢象升马上明白了孙承宗的意思,因为情势紧急,所以不等大帅的话说完,他就立即接了过去。
“好,你去本帅就放心了,有什么情况,随时通报本帅,”孙承宗如释重负。
“请大帅放心,卑职一定遵从大帅吩咐,告辞,”说完,卢象升匆匆一礼,然后转身迅速离去。
北面城墙可是后金重点攻击之处,不要以为西面这里激战正酣,北面就平安无事了,这种想法绝对要不得。皇太极既然使出了声东击西、虚则实之的诡计,那么再杀一个回马枪也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是,好在北面城墙的将士已经有过一次成功击败后金疯狂进攻的经验,因此只要不出现疏忽大意的情况,击退后金的再一次进攻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有卢象升前去,孙承宗就感到很是放心了。
看到卢象升离去,孙承宗那颗焦躁的心,才多少稳定了一些。
说实话,孙承宗是真想亲自在四面城墙不停地巡视,以确保宁远城万无一失的。不管哪面城墙被突破,后金的数万大军就可乘势而进,那就意味着宁远城陷入敌手。
宁远城一失,觉华岛的作用大打折扣,后金即可挥军南下,直逼山海关。那时京畿震动,朝野震动,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那种境况,真是不敢想象。
皇帝陛下将宁远城、将大明王朝的重任托付于他,这是多大的信任,也是多大的荣耀啊!为此,他也立下了“誓与宁远共存亡”的豪言。若是就这么轻巧就让后金皇太极的诡计得逞,自己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真是万死也难恕其罪!
但是,孙承宗毕竟是久经沙场,经过见过的更加危急的场面不知凡几。他在不断地告诫自己,越是在这千难万难的危急时刻,自己越是不能慌张,要镇定,不能乱了阵脚。
自己再大能,始终是无法做到四面城墙面面俱到。与其周而复始地往来巡视,令将官和士兵感到自己这个大帅彷徨无策、稳不住阵脚、进而影响众将官的士气,不若就在这里、目前最危急的西城墙门楼处坐镇,以示众将官自己的大帅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好。
皇太极不愧是乱世枭雄,称得上是诡计多端。
女真之于蒙古人,目前、甚至在最近的一个时期之内,都是没有什么实际的利益可以用来做为诱饵的。至于宁远城中到底有多少来说军辎,攻下之后蒙古人能够分得多少,那些都是未知数,根本做不得准的。
因此,宁远城的攻城战,因为没有实惠可得,蒙古人肯定是不会多么拼命的。
三天前的那次走过场的敷衍之举,就是最好的一个注脚。
这种状况,不仅后金皇太极心知肚明,蒙古人自己也是“泰然处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还理直气壮。
这种状况,就连宁远城中的明军上下,恐怕也是如此认为,并且暗自幸灾乐祸。
好吧,既然各方面都是如此认为,那就成全了各位,后金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皇太极肯定会在暗处自鸣得意的。
他这一招声东击西,虚虚实实,真的是难以察觉,也难以事先防范。这也就是时日尚短,明军的警惕性还保持的相当完好。若是假以时日,明军的疲态尽显,灵敏的警觉也会大打折扣,那时……孙承宗都不敢再往下想,一身冷汗浸透衣衫。
与孙承宗有着同感的,还有那位向皇太极进献此计的范文程。
说实话,本来范文程就没有打算这么早就献出自己的计策。明军在保持着高度的警觉的情况下,即便开始的时候能够骗得过对方,可对方一旦意识到上当,就会很快地予以弥补。
因为在高度戒备和疲态尽显的两种情况下,军队运转的效率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异的。这是普遍的规律,古今皆然。若是弄个虎头蛇尾,不仅自己这个计策肯定会失色不少,成功率也会大打折扣,对后金的霸业同样也是弊大于利。
所以,以范文程的心思,是要双方再僵持上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之后,再将自己的计策献上。
可是看到自己的“主上”皇太极那种愁眉不展的样子,而且还频频以无故责打士兵来发泄的时候,范文程到底还是忍不住将自己的心血提前释放了。
而皇太极听到范文程的计策之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但是,也正如范文程所担心的那样,皇太极要马上实施这个计策,一天都不想等。
其实,皇太极也不是不明事理的人,当然也知道要等到对方出现疲态的时候,此计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可没有办法,他真的是实在等不及了。
从沈阳、抚顺、辽阳等地传来的消息,说他们已经平定数起民变。
汇报的语焉不详,只是将事情的结果告诉了皇太极。可皇太极不是傻子,“平定数起民变”中,所包含的内容可是极其丰富的,也是非常明了的。
民变是如何爆发的,不用说,肯定是横征暴敛,导致百姓无法生存才引起的。
民变是如何平定的,不用说,肯定是重压之下岂有完卵,雷霆过后尸骨累累。百姓那一颗颗血淋淋的人头落地,恐怕就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要说起来,皇太极也并非妇人之仁,他并不是反对对尤其是汉人采取完全的高压政策的,必要时也是可以挥舞屠刀……可那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若想图谋霸业,只会挥舞屠刀是不行的……套用一句后世的名言――没有屠刀是不行的,可只有屠刀,却是万万不行。
因此,若是有个办法,能够尽快结束后金目前面临的困局,皇太极是会毫不犹豫地予以采纳的。
结果――范文程对此一点儿也没有感到意外――还是功亏一篑。
――――
不过,此时的宁远城西面的城墙争夺战却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而且看起来后金巴牙喇的疯狂进攻还是稍稍占据了上风,还没到令范文程和皇太极彻底失望的程度。
守卫西面城墙的主将唐通一看情势危急,心里不禁抱怨老帅孙承宗为何不尽快调遣增援。
但是,既然老帅暂时还没有调动增援的意思,那他就要保证城墙的万无一失。若是城墙在他的手上被攻破,等待他的恐怕就是人头落地了。
“大帅亲自坐镇西城,看我儿郎如何击退蒙古人的进攻,胜利之后,大帅亲自向皇帝陛下上表,为我儿郎请功……”唐通一边在城墙之上来往巡视着,一边用激昂的语调,大声激励着手下的官兵。
守城的明军,包括辅助兵和青壮立时欢声雷动,疲劳和胆怯消去大半。
北城的那场胜利大家可是知道的,人家获得了朝廷多少封赏,大家也是心知肚明。他们那一次获得的首级有两千多,看样子今天咱们西城这里也是只多不少。
或许自己没有运气享受朝廷的封赏,可也算是给家人子弟挣取了一份荣耀和实惠,况且,若是大家不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难道城破之后,自己难道就能够有个善终?!还不是枉做了后金的刀下之鬼!
这个道理并不深奥,卢象升和那几名参军,早先在战前就对大家不止一次地说过,因此此时根本不用更多的言语,只是孙大帅和唐总兵与自己同处一道城墙之上,那自己的小命还有什么可顾惜的,自己的小命,难道还能比那二位金贵不成!
城外的后金巴牙喇们听到城头之上如此的群情振奋,也意识到城墙上面应该是明军的什么大人物到了,而若是能够将这个大人物擒下或是击伤击毙,台吉贝勒什么的倒不太敢奢望,可封赏那也是肯定相当丰厚的。因此他们似乎也受到了激励,攻城的势头也是陡然高涨起来。
可大家都不知道的是,唐通刚才激励士兵的那番话虽然说的慷慨激昂,可他在心里却是一直在打鼓。
。。。
………………………………
第244章 兵者诡道4
宁远城的西城墙是由吴襄和唐通两名总兵带领着手下的明军轮流坚守。m
若是没有战事,每名总兵手下的兵,每天坚守六个时辰。到时交卸了防务之后,其他时间就可以到城下休息。
但是,若有战事,除了正在城头轮值的必须坚守之外,另一名总兵极其麾下也要随时待命,接到上城协防或接过防守的号令,必须在一刻钟之内就得要全体登上城头。若有延误,军法处之。
今天正是唐通的部下坚守城墙,另一名总兵吴襄带领麾下在城下待命。唐通所请求的增援,指的就是吴襄的兵。
唐通自己都没有想到,今天这个仗会打成这个样子。
其实,最危险的关头,还是当大家以为的蒙古人突然开始发起猛烈进攻的时候。
因为双方对阵的形势是猛然紧张起来的,城头之上的极个别士兵或许是受不了这突然的变化,神经有些近于崩溃,马上就要转身仓惶逃命。
这种情况若是不马上坚决制止,或许转眼间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整个守城的明军就此崩溃也并非危言耸听。因此,站在后面的督战队看到那几人回头不停地张望时,就已经盯上了。一俟他们车动身形转身要溜,随着一声“临阵脱逃者,就地正法!”的大喝,几颗脑袋已经滚落地下。
砍翻了几个试图溜走的怕死鬼之后,城头的明军这才凛然,浑浑噩噩的头脑清醒了一些,因此也彻底打消了临阵脱逃的念头。当时唐通也是非常紧张。若是麾下崩溃,那么他这个领兵大员自然是难辞其咎,弄不好就被孙大帅拿来做个典型,一刀就给“咔嚓”喽。
之后又经过数轮搏杀,城上的明军伤亡很大。此时蒙古人和后金巴牙喇混合组成的攻击仍然势头不减,明军苦苦支撑。
总兵唐通的身上也是带了伤,肩膀兀自插着一支狼牙箭的箭头,只是箭杆被折断了。
看看形势非常紧张了,唐通觉得还是要请求支援。
“大帅,情况危急啊!请调吴总兵上来吧!”唐通急急忙忙来到城门楼,向孙承宗求援。“我的兵可以不撤,可以与吴总兵共同守御,”为了避免在孙大帅面前留下贪生怕死的印象,唐通咬牙说出了“不撤兵”的话。他能够说这番硬气话也是不容易的,是冒着自己麾下的并被打残、甚至打光的风险的。
那个时代有句话说:兵是将之胆。因为你手底下没了兵,为将者成了光杆儿司令,那说什么话都不好使了。手下若是有着几千上万的兵丁,那说什么不仅自己感到硬气,听话的人也不敢不重视。甭说别的,就是简简单单的因为“闹饷”生出一些事端,地方上苦于骚扰不说,就算是上司也害怕引起兵变而不敢强行压制。
当然了,是不是调吴襄增援登城,他唐通是不是将兵撤到城下休整,都不是唐通自己说了算的。非但如此,但凡他有任何畏敌退缩的言行表现出来,孙大帅可是说不定马上就翻脸,将他拉出去砍了脑袋的。别看他的部队刚才打的不错,很是勇敢,可若是一出现畏敌畏难的情形,此前的英勇不仅一笔勾销,而且恐怕还要军法处置。
不只是对唐通一人,所有的将官和兵丁,凡是有不听号令者、扰乱军心者,都是同样处置。这都是战前就反复强调多次的,任何人都没有例外。
“唐总兵,稍安勿躁,”孙承宗一直通过窗子注视着城墙上明军与后金、蒙古的激战,并没有回头去看在身后喋喋不休的唐通。
对于唐通的聒噪,老帅孙承宗并没有多么动容。
他知道唐通的兵打的很苦,伤亡也很大,可终究还未到真正不支的地步。
但是,也不是要等到真正不支的时候,才可以调动增援。若是唐通这支部队真正打残了,恐怕也不利于今后的战斗调配。
是不是调动增援,孙承宗正在等一个人的意见,而这个人此时并没有在城楼里。
“大帅,可以了,吴总兵可以上来了,”说曹操,曹操就到。牟其峰进来之后,先对孙大帅和唐总兵分别施了一礼,然后就对孙承宗说了一句令唐通感到非常惬意的话。
这个牟其峰也是一名参军人员,随同卢象升来到宁远城,协助抵御后金的进攻。孙承宗很是信任于他,很多时候都以他提供的情况和分析做为自己决策的依据。
唐通本来是对这个卢象升及其他参军人员没太有什么好感的。
要说起来,不只是唐通一人对他们充满了恶感。
卢象升带着这些人一来,就一本正经地一再严明军纪什么的,令人不厌其烦。尤其是最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他们还要核对兵员人数,这一下更是令带兵的将官们心生不满。
带兵的将官不吃空饷,拿什么给文官送礼,拿什么豢养家丁,拿什么去养姬妾……若是不让吃空饷了,这当官还有个什么滋味。
如此想、如此认为的,可不只是唐通一人,所有的将官都是将这个卢象升他们当做了眼中钉肉中刺。
可是,别看这个卢象升只是兵部职方清吏司的主事,却是皇帝陛下亲自委派而来。因此,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意见就是代表了皇帝陛下的意见,得罪他就与得罪皇帝陛下无异。因此,唐通等人虽然心里暗自腹诽,可表面上却是满脸的笑意。
不过,此时此刻,唐通脸上的笑意却是真诚的,因为这个牟其峰终于说出了他最想听的话。
“可以调动增援了?”孙承宗再次确认了一下。
“可以了,吴总兵上来之后,肯定能够将他们的气势打下去,”牟其峰随口说道。
本来对牟其峰的印象刚刚有些好转的唐通,听到他的这句话之后,脸色马上又变了回去,什么叫“吴总兵上来之后,肯定能够将他们的气势打下去”,难道老子刚刚与后金打的这么激烈、付出了这么多的代价就全白费了,功劳倒全成了他吴襄那个老淫棍的了,真是岂有此理!
不行,我得想法儿……唐通觉得自己就这么撤下了有点儿冤,自己手下的兵也有些被欺负的感觉。但是,刚才他已经向孙承宗请求支援了,此时马上就出尔反尔,似乎也不太容易转圜。
这可怎么办呢?或许孙大帅马上就拍板决定了,若是不赶紧地想出一个主意,一俟大帅的决定做出之后,再想挽回可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唐通急的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
………………………………
第245章 兵者诡道5
其实,唐通是误会牟其峰的意思了。或者,也怪牟其峰自己没有将话说清楚,中间省却了一些过度的话。
牟其峰并没有埋没唐通功劳的意思。某种程度上,吴襄所部上来之后,之所以能够“将他们的气势打下去”,几乎全是唐通前面与后金和蒙古人殊死恶战,彼此大量消耗的结果。
所谓大量的消耗,不仅是消磨了对方的锐气,也消耗了他们很多的兵力。最后若是能够取胜,不管怎么说,唐通所部的功劳还是不小的。
“吴总兵他们……上来一半就可以了,末将有信心带领着……官兵将后金和蒙古人的气势打下去,”此时,唐通终于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而且他的话中的意思,显然是将吴襄的那一半兵力,也置于自己的“带领”之下了。
吴襄出兵一半,自己的兵——不管眼下所剩几何,即便有所缺失也是在此前的恶战中消耗了的——可是全部,击退敌人的进攻之后,向朝廷和皇帝陛下上奏的战报中若是这样描述“总兵唐通所部与总兵吴襄所部半数共同击溃敌人攻势”,唐通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唐通也明白,没有吴襄所部的增援,仅凭自己麾下所剩的兵力,顶多与对方形成僵持的局面,这还是借助了居高临下、做为守御一方的优势才做到的。
“唐总兵所言极是,”一直在思考的孙承宗,接过了唐通的话。
而唐通没有想到大帅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自己的提议,真让他有些喜出望外之感。
其实,在孙承宗的心里,原本也是没有想将吴襄所部全部拉上城来的打算。
做为主将,孙承宗秉持的是“未虑胜,先虑败”的方针。尤其是这一场宁远城保卫战,更是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是啊,将吴襄所部全都调上城来,是相当有把握将对方击溃的。可一方面这“相当有把握”并不是“绝对有把握”,即便“绝对有把握”的情况下,若是吴襄所部消耗过大,那也是不能接受的。
唐通所部基本上被打残了,若是吴襄所部也被消耗过半,那宁远城西城的防御就会出现明显的漏洞。而这个漏洞是致命的,做为宁远城防御战主将的孙承宗,势必要从别的方面调动一些部队予以补充。
目前南面和东面是没有战事的,要抽调兵力,肯定是要打这两处的主意。可是,孙承宗敢如此行事吗?
不错,这两处目前看起来是风平浪静的,可谁又敢保证这种局面究竟会否一直保持下去呢?若是让后金皇太极窥出端倪,说不定明天、后天就会对以上两处发起攻击。这不是臆想,以皇太极的狡诈多端,这是有着相当大的可能性的。
其他方面也是大同小异。预留的那些机动力量也是不可轻易动用的,万一战事吃紧,不能一点儿后手都不留。因此现在宁远城内的防守兵力,基本是处于满负荷运转的,弥补了西城的这个漏洞,其他方面肯定就会出现缺失。
是可以向觉华岛请求援助的。
可这大战才刚刚开始没多久,就向朝廷请求援助,孙承宗也的确感到有损自己的威名。自己的脸面倒是次要的,若是到了非此不可的地步,他是不会因小失大的。最关键的是,之前与皇帝陛下拟定的策略,现在也还未到动用觉华岛的时候。之所以尽量延后觉华岛方面出动的时间,是因为不想让皇太极摸着大明王朝觉华岛的这张底牌。
不管觉华岛的援助是不是能够顺利进入宁远城,就是令皇太极趁机尽早摸清大明的一些“路数”,也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宁远城的守御战,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结束的。
按照皇帝陛下的说法就是:咱们摆好了龙门阵,客人就会不请自到。而客人到了之后,主家就万没有撵人的道理。所以嘛,客人要呆多久,咱们也都要陪着。
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