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阴弘治等人走后,长史长史黄素新和主簿田敏被叫到了李佑的书房。

    自从李佑被封为齐王,准备到封地齐州赴任以后,黄素新和田敏就开始为自己的前程奔忙。他们跟着李佑这些年来,因为李佑不争气,他们看不到前途。好不容易熬到了铁树开花,李佑冒出了一点鼠光,结果又要离开长安区去遥远的齐州了。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了。

    李佑看到他们,笑吟吟地说道:“二位,你们跟随我这么些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我心里有点惭愧。现在机会来了,我送给你们一件大功劳如何?”

    两人知道昨天李佑单独觐见了李世民,一定是要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应该是和赈灾有关,这的确是一件大事,办好了功劳不小。听到李佑这么说,两人心中充满了期盼。

    “什么事情,请殿下吩咐。”两人说道。

    李佑说道:“这次赈灾事关重大,我已经得到了父皇的授权,全权处理此事,你们跟着我办好此事,别的不敢说,给你们弄个爵位还是有把握的。”

    “啊?真的吗?”两人闻言大喜。

    唐朝的爵位和官职没有必然联系。有官职不一定有爵位。爵位是身份的象征,是贵族的标志,是可以世袭的。得到了爵位,也就成为了大唐贵族阶层的成员。爵位的获得除了世袭以外,基本上来自军功。黄素新和田敏这样的文官很难有机会得到爵位的。

    李佑自信地说道:“放心,本王不会白让你们跟随我的。”

    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变化,两人相信李佑的能力,立刻向他表示感谢。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

    昨天李世民和李佑单独谈话,大臣们都想知道他们谈了些什么,都很关注李佑和李世民的动态。不料,李佑根本就没来。

    李世民上朝后,对于赈灾的事情竟然一个字也没有提,笑吟吟的,十分轻松的样子。

    李泰心里痒痒,可是他已经决定不再关心此事了,不过,心里还是有些难受。于是他转过身来,望着魏征。意思是:魏大人不是关心百姓吗,为什么不问问赈灾的事情?他希望魏征能够出头。

    魏征正直不假,爱民也是真的。可是,人家聪明更是真的。李世民既然不提赈灾的事情,脸上轻松的表情也说明了他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魏征自然不会多事。

    看到魏征不搭理自己,李泰无奈地转过身去,也不吭声了。

    早朝散后,大臣们回到皇城开始办公,却发现李佑来了,他的身后还跟着齐王府长史黄素新和主簿田敏。

    李佑先后单独会见了魏征、高静明。魏征和黄素新就离开了长安,田敏留在了户部。随后,李佑单独会见了工部尚书皇甫睿。

    出示了圣旨之后,皇甫睿问道:“殿下,臣自当尽心协助殿下,可是,这打井的钱,还有这人手如何解决?”

    李佑说道:“皇甫大人放心,钱我马上送来,至于人手嘛,一会儿再说。你先看看这个。”

    皇甫睿接过李佑手中的一个小册子,念道:“关中地区打井选址10条要诀。”这是李佑根据后世陕西打井选址总结出来的经验编撰的。

    皇甫睿翻看了一遍,说道:“好东西啊,这样打井出水的概率就大多了。”

    李佑说道:“请你派人研究这个方法,然后培训出一批人来,让他们到乡下去指导打井。人手嘛,你跟我来。”

    皇甫睿跟着李佑来到了兵部。

    房玄龄是左仆射兼任兵部尚书,左侍郎侯君集在吐谷浑,现在主持兵部日常事务的就是张亮了。他见到李佑和皇甫睿就说到:“殿下,皇甫大人,我已经通知了十六卫军各个单位,抽调了两千名识字的士兵归工部调用。”

    皇甫睿这下放心了,他说道:“好,我马上派人去教会他们找水的技巧,分派到各州县去。”

    这天,渭南潼关县黄家洼村,来了一名士兵,陪同他前来的是里正。唐朝一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

    里正召集了村里的农户,请士兵讲话。

    士兵说道:“齐王殿下相中了你们这里的井水,他要在用这里的地下水酿酒。你们愿意打井的,只要是打出水来,齐王殿下就给你们7贯钱,水井归打井人所有。打不出水来,也给你们3贯钱。不过,打井的位置由我来给你们选定。今后,齐王殿下要是用你们的水酿酒的话,还会付给你们水钱。”

    “有这样的好事?真的吗?”百姓们议论纷纷。

    这里的百姓吃水都是靠着8里外的一条小溪,每天为了用水,都要花上不少的时间,十分不便。百姓们不是不想拥有水井,而是因为打井需要大笔钱财和劳力,而且还不敢保证能够打出水来。所以大部分农户不敢冒险打井,种庄稼都是靠天吃饭。

    现在,有人出钱帮助他们打井,大家当然愿意了。要知道,打井的成本平均是10贯钱,那是请人打井,主要是人工费。百姓们自己打井,人工费就省下了。也就是说,打井可以赚钱,打出井来还归自己。这样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百姓们都动心了。

    很快,百姓们几家一组,报名打井。不久,这个村子里的三口井同时开工了。

    这种情况,在旱灾涉及的地区普遍展开了。

    李承乾、李恪和李泰都在猜测李佑的动向。

    东宫。

    长孙无忌说道:“殿下,潼关县令给我送信,说魏征和齐王府长史黄素新去了渭南,部署了赈灾的事宜。河东崔氏已经派人运送了大批的粮食。”
………………………………

第四十四章 拍卖会

    张玄素赞道:“这个齐王殿下还真是有办法啊,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让那些奸商们自愿相助的。”

    李承乾有些不信,说道:“崔氏这样的世家大族,竟然肯帮助五弟,真是不可思议。”

    长孙无忌也有些纳闷,说道:“也不知道齐王给了他们什么好处?”

    李承乾说道:“要不派人设法打探一下如何?”他很好奇李佑这次是如何吃这个旱灾的。

    张玄素说道:“算了吧,陛下有意隐瞒此事,就是不想让人知道。咱们不要做触怒陛下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工部派人去帮助百姓打井,却说是齐王要用井水酿酒,真是别出心裁啊。”长孙无忌说道。

    “酿酒?这不是胡说吗?”李承乾诧异地说道。

    张玄素略一寻思,赞道:“这个齐王殿下,还真是有办法,他这么说的意思,是不想让百姓们往旱灾上面想,避免引起恐慌,还真是一个好借口啊。”

    古代通信落后,消息闭塞,百姓们并不知道其他地方的人也在打井,对李佑的话信以为真。

    李承乾不解地说道:“这不是欺骗百姓们吗,将来百姓们知道了真相,还不得记恨五弟吗?”

    张玄素摇摇头说道:“殿下,恰恰相反,将来百姓们知道了真相,会感激齐王殿下的,恐怕会把他当做菩萨一样供着的。这个齐王殿下啊,真是别出心裁啊。”他感叹不已。

    长孙无忌想了想说道:“这次齐王要是解决了赈灾问题,他的声望会大大提升,在陛下的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未来在朝堂上会有一定的影响力。对他,咱们还是要采取拉拢的态度。

    殿下,你可以找机会和齐王谈谈,从中可以试探一下他对你的态度。”

    “好,舅舅,我正有此意。”李承乾现在对李佑真的很感兴趣。

    晴空万里,气温虽然不高,干旱却依然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小溪逐渐干涸,土地上的秧苗开始枯黄。

    潼关县黄家洼村外的一处洼地上,七八个汉子光着脊背在一个三角架下忙碌着,女人和孩子们也在一边帮忙。

    那个士兵也光着脊背,在开挖的井口边帮助运土,他握着一把新提上来的泥土,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说道:“看看,越来越湿了,都快能捏出水了。”

    汉子们也很兴奋,叫道:“加把劲儿,快出水了。”

    不久,井下一个汉子喊道:“水,出水了。”

    是真的,一股水渗透了泥土,变成了泥浆,接着泥浆开始稀释,变成了浑水。

    一个老农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道:“终于有了自己的井了,有水了。”

    不久,农户们担水浇地,秧苗的叶子舒展开来。

    十天后,两仪殿,李世民的书房。

    高静明和田敏前来向李世民禀报。高静明说道:“陛下,臣这次办差,真是开了眼界了。齐王殿下真是有办法啊。”他讲了李佑拍卖白糖经销权的经过。

    昨天下午,宜阳王府。

    经过了近十天的筹备,接到通知的豪门富商们来到了王府的会客厅。

    客商们主要是粮商和兼营粮食的世家望族的商社,这些人在长安都有商社或者商社的分支机构,通知到他们并不困难。之所以准备了十天,是给他们留出了商量或者向家族请示的时间。

    这些天来,周乾可是跑断了腿,长安城里有名的商社他基本上都跑遍了,这些客商都是他邀请来的。

    客商一共是43家,他们进入会客厅后,马上就感到了新鲜。他们看到里面布置了几排桌椅,每个座位前的桌子上都摆着一张卡片,上面已经写好了前来参加拍卖会的客商的名字,客人们就按照名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下了。

    在客商们的对面,也有一排桌子,桌子后面坐着几位官员,中间的是户部尚书高静明、左边的是田敏,右边是周乾。看到客商们都到齐了以后,周乾挥手示意,一群侍女走了出来。

    侍女们端着盘子,将盘子里面放着的几个小碟子,一一摆在客商们的面前。小碟子里面分别装着白砂糖、绵白糖还有冰糖。

    周乾等侍女们离开后,说道:“各位贵客,请你们品尝一下盘子里面的东西。”

    在来之前,客商们已经品尝过了周乾带去的白砂糖,看到其它两个盘子里的东西,知道也是糖,就都品尝了起来。

    “好东西啊,真甜啊。”

    “这糖块竟然是这样的,好,好东西啊。”

    客商们纷纷赞叹起来。

    周乾说道:“各位,白砂糖你们已经见过了,那个糖粒是绵白糖,块状的叫冰糖。”

    “不错,这糖粒绵软,块糖似冰,形象、贴切。”客商们又是一阵议论。

    周乾咳嗽几声,打断了他们的议论,说道:“食糖是从甘蔗和甜菜里面提取的,陛下已经恩准,在关内道大量种植甜菜,也就是说,食糖的产量十分可观。

    我家王爷没工夫去销售食糖,打算将食糖的经销权交给你们中间的一部分人。”

    客商们都是经验丰富的行家,知道接下来该是谈条件的时候了。一个个都望着周乾,等着他开口。

    周乾说道:“这些食糖的价格,我们出售的时候,不会高于800钱一斤,其余的利润都归经销商所有。”

    “什么,只要800钱一斤?”客商们立刻就眼红了起来。市面上的紫砂糖都卖到了2400钱一斤,经销这些好品质的食糖不是暴利吗?

    太原王氏商社负责人问道:“请问,负责经销需要什么条件?”

    周乾说道:“王爷决定,除了河东和长安以外,将食糖的经销权按照每一个道委托一家经营的方式,进行投标,价高者得。”

    太原王氏马上说道:“我要关内道的。”

    河东卢氏说道:“我要河北道的。”

    “我要淮南道的……”

    大厅里乱了起来。

    周乾说道:“各位,一个一个来,首先拍卖关内道的经销权。底价20万贯。”

    太原王氏马上说道:“我出22万贯。”

    晋州的一位粮商说道:“我出25万贯。”

    商州的客商说道:“我出26万贯。”

    “我出……”

    最终,太原王氏以31万贯得到了关内道的经销权。

    最后,除了长安和河东道以外,9个道的经销权共拍卖了240万贯,加上河东道的20万贯,一共260万贯……

    高静明跟李世民讲完了拍卖会的经过,仍然很激动。要知道,唐朝每年征税两次,一个中等县的一年的税收大约价值4万贯,这些钱相当于大唐60个县的税收啊,还是现钱!

    他说道:“陛下,齐王殿下留下了60万贯用来种植甜菜,建设制糖作坊。上交了户部200万贯,其中70万贯直接让粮商们用粮食运往灾区。”

    “好,好,好!”李世民大喜,连声赞道。

    李世民知道,这里面的关键就在于甜菜,以及用甜菜制出的食糖。他笑道:“齐王说得没错,吃啊,一吃就灵啊。哈哈。”
………………………………

第四十五章 义商个屁

    陕州刺史府。

    魏征和黄素新从乡间巡视回来,心情很压抑。他们巡视了几个县,都发现旱灾已经开始产生了影响。很多田地里麦子开始枯黄,百姓们叫苦不迭,人心开始浮动。

    陕州的地势高,打井困难,工部派来的打井指导员,已经尽力了,可是整个陕州能够打井地方很少,大约可以打1700口井。要想基本上消除旱灾的影响至少要打出5400口井,差距很大。

    这天上午,陕州各县官员都来到了刺史府,商议赈灾的对策。

    陕州刺史魏洪亮望着县令们一张张期盼的面孔,摊开手说道:“你们要粮食,我没有啊。我已经上报了朝廷,可是朝廷也没有粮食啊。”

    盂县县令说道:“那怎么办?老天再不下雨,我只好让百姓们逃荒去了。”

    “是啊,是啊。”县令们纷纷说道。

    正在犯愁的父母官们,听说魏征来了,急忙出去迎接。

    魏征站在刺史府门口,却不进去,他说道:“你们都随我再此等待,粮食马上就到。”

    刺史魏洪亮好奇地问道:“我派人去户部问过了,不是说没有粮食吗?”

    齐王府长史黄素新笃定地说道:“别急,马上就会有了。”

    陕州的官员们将信将疑,随着魏征等人的目光一起张望。

    “来了,来了。”这时,一个士兵骑马过来说道:“粮车已经进城了,好几百辆大车呢。”

    果然,远处不久就出现了一面旗子,上面写着太原王家,后面是望不到边际的载满粮食的大车。

    官员们都激动起来了,议论纷纷。

    有人说道:“这怎么是太原王家的粮食,他们是来卖给咱们的吗?”

    “是啊,朝廷要在商人手中买粮食,不定多贵呢?我手里可没钱啊。”

    就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太原王家的商队负责人来到刺史府门前。见到魏征行礼商队:“魏大人,我家主人让小人送粮食来陕州,一共是30万担,请您接收。”

    “哇,这么多粮食,陕州有救了。”官员们都十分惊喜。

    魏征说道:“魏刺史,你派人接收吧。”

    魏洪亮大喜,赶紧招呼人接收。不过,他还有些担忧地问道:“多少钱啊,户部没有下拨赈灾款,我们付不起啊。”

    太原王家的负责人大义凌然地说道:“抗旱赈灾义不容辞,不要钱,您尽管派人接收就是了。”

    “哇,义商、义商啊。太原王家了不起啊,难怪人家名望那么大,到底是世家大族啊。”官员们赞叹不已。

    不久以后,送粮食的太原王家负责人交割完毕,带人离开了。

    官员们回到了刺史府。

    刺史魏洪亮说道:“想不到啊,咱们大唐民风淳朴,就连商人也这么仗义。义商啊。”

    “是啊,是啊。”官员们一阵赞叹。

    魏征哭笑不得,摇摇头没有说话。

    黄素新忍不住说道:“义商,义商个屁。义商是有,可不是这些家伙。”

    刺史魏洪亮惊诧地问道:“怎么回事?这些粮食难道另有原因?”

    魏征点点头说道:“不错,这些粮食是齐王殿下跟他们换的。这些商人们啊。”说着,他摇摇头。

    “齐王殿下,不是那个……”作为刺史一级的官员,对朝廷中的人事关系,都是有一定了解的。宜阳王、现在叫齐王了,那名声魏洪亮也是知道的。他差点说出来李佑的不堪。

    黄素新得意地说道:“不错,正是我家殿下,不仅仅是你们陕州,整个关内道打井的资金和赈灾的粮食,都是我家殿下提供的。”他现在谈起李佑,不自觉地加上了我家殿下的字眼,很为他感到骄傲。

    “啊?还有这样的事情?”官员们议论纷纷。

    骄阳似火,大地干燥,微风吹过,都能卷起阵阵烟尘。

    五月一日,朔朝,京城九品以上官员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喜滋滋地宣布,众位爱卿,朕要宣布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就是,大将军李靖后天就要率领大军凯旋归来了,朝廷即将举行献俘仪式。朕将亲手敲响景阳钟庆贺。”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臣们一阵欢呼。

    等众人平静下来,李世民说道:“今年关中大旱,至今没有下雨。然而,朝廷未雨绸缪,提前开展了赈灾行动。到目前为止,已经打出水井37600口,发放粮食80万担,另有储备30万担。朕可以宣布,即使今年整个关中地区夏粮绝收,也不会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众臣们又是一阵欢呼。

    户部尚书高静明出来说道:“陛下,这次赈灾筹款,齐王府主田敏运筹帷幄,功劳甚大,还请陛下给予褒奖。”

    接着,魏征出来说道:“陛下,齐王府长史黄素新在筹集粮食,监督地方官府赈灾的事情上,不辞劳苦,功劳很大,建议陛下给予褒奖。”

    李世民点头说道:“两位卿家言之有理,此二人功劳甚大,朕决定授予黄素新一等子爵,授予田敏二等子爵,品级擢升一级。”

    在众人羡慕的眼神中,黄素新和田敏出来谢恩。

    接着,王德出来宣布了此次赈灾有功人员名单,有高静明、皇甫睿、魏征、张宝贵、阴广浩、一些州刺史、县令和其他相关人员。大家注意到,除了黄素新和田敏以外,齐王府还有好几名官员受到嘉奖。

    可是,唯独没有齐王李佑,而且,朝会李佑也没有来参加。

    这件事,又引起了大臣们的猜测。

    众人都知道阴弘治和李佑的关系,于是把目光投到了他的身上。阴弘治目不转睛地研究自己的手掌,看不出什么表情。

    魏王府。

    李泰看到这次赈灾受奖的名单中没有李佑,心中暗喜,他觉得李佑在李世民眼里还是不受待见,否则,奖励了齐王府的官员,却没有提到齐王,而且连上朝也没有让他来参加。

    长史王聪酸溜溜地说道:“殿下,齐王府的长史和主簿竟然获封了子爵,看来陛下对齐王殿下很是重视呢。”他是真的羡慕黄素新和田敏。
………………………………

第四十六章 李世民的感慨

    阎立本赶紧悄悄地扯了一下王聪的衣袖,担心李泰不高兴。

    果然,李泰用眼睛斜了一下王聪,眼神中明显的有些恼怒。不过,王聪是自己的心腹,此时正值用人之际,他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翻脸的。

    阎立本说道:“臣以为,这次旱灾事件圆满解决,齐王应该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陛下只是嘉奖了齐王府的一些官员,却没有提到齐王殿下。臣认为,这里面有两种可能。

    其一,齐王殿下和陛下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导致陛下只奖赏齐王府的一般官员,却没有奖励齐王殿下,这可能是对他的一种警告。

    其二,陛下和齐王殿下达成了某种默契,责成齐王殿下从事什么秘密的事情。”

    李泰琢磨了一下说道:“你认为是什么情况呢?”他心里希望是前者,也觉得前者的可能性大一些。毕竟,李世民向来是不喜欢李佑的。

    阎立本明白李泰的心思,他心里感觉应该是后者,毕竟最近李佑的表现太抢眼了。不过,他心眼比王聪要多,不会说令李泰沮丧的话。他说道:“这个不好说,还需要观察一下。”

    王聪也发现自己刚才说话太莽撞了,赶紧说道:“殿下,中秋快到了,赶紧准备赛事会的事情吧。臣有个建议,能否扩大范围,请长安以外的才子们也来参加,将赛事会变成全国性的活动?”

    李泰眼前一亮,说道:“好,这个建议好啊,到时候,我去请父皇和母后也来参加。”

    阎立本赞道:“太好了,这个赛事会举办下来,殿下在全国的士子中间的名望就大了。臣建议,请殿下在赛事会上遴选部分年轻才子,进入文学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举荐他们官职。”

    李泰兴奋起来,说道:“好,英雄所见略同。就是这样。”

    立政殿。

    长孙无忌有点郁闷,历来李世民都对自己知无不言,可是这次赈灾的事情,李世民连自己都瞒着,他不由得有些失落感。

    他对长孙皇后说道:“妹妹,陛下是不是不信任我了,这次赈灾活动,齐王、魏征、高静明和皇甫睿都参加了,却没有告诉我啊。”

    长孙皇后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