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吃货唐朝-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个人拿着筷子,稀溜溜的吃了起来。

    “哇”,很爽的感觉。

    李佑的吃法那叫一个畅快,大口大口吃着,还带着稀溜的声音。什么雅不雅的,就这样吃才真是痛快。

    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萧婉玉和慕容翎自从跟了李佑,饮食习惯已经开始向李佑这个吃货看齐了。她们的吃相虽然雅致一些,可是比起其他的女子来说,那也是痛快的多了。

    周乾现在很忙,齐王府的商业机构庞大,他现在很少亲自下厨了,王寮已经接替了他的职务,成为了齐王府御膳处的直长。

    王寮和主膳高志明等人发现,王爷现在越来越会吃了,也越来越好伺候了。

    李佑吃饭讲究特色,并不注重数量。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会吃。就比如说吃臊子面,一大碗面下肚,再让你吃其他的菜,就会觉得串味。把原本吃臊子面带给你的那种爽感破坏殆尽。

    王寮高志明等人现在做膳食十分简单,他们要选择一道主菜,然后再搭配两三个,跟这个主菜味道相容的配菜就行了。别小看味道相容这几个字,真正能够做到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必须有相当的经验才行。

    此刻,看到王爷和两位未来王妃子吃的如此过瘾,他们都十分高兴。

    7月28的事件,给李佑带来的压力很大,事后他有种虚脱的感觉。他一回到齐王府,就让御膳处做些诸如臊子面和羊肉泡馍之类的吃食,安慰自己那颗受了惊吓的小心肝儿。

    终于,李佑吃饱了,他吩咐道:“今天晚上吃灌汤包吧。”

    萧婉玉和慕容翎现在真是习惯了自己这位吃货未婚夫是做派了,这货的心思总是惦记着吃点什么好吃的。

    她们现在也觉得这个习惯真是不错,能吃的感觉真的很爽。唯一令她们不解的是,为什么李佑吃什么都胖不起来呢。她们认为李佑在这点上就比不了魏王李泰,人家喝凉水都能长肉,看看人家的滚瓜溜圆的腰就知道了。

    还有一点令她们十分不满。

    唐朝女子以肥胖为美,杨贵妃就是典范。可是李佑这家伙却有怪癖,他希望萧婉玉和慕容翎就保持现在这样苗条的身材,而且还专门儿给她们研究什么减肥食谱。

    女为悦己者容。萧婉玉和慕容翎看到自己未来的老公有如此怪僻,也只好按照他的要求保持身材了。

    研究院。

    李佑现在是除了李世民以外,大唐最忙碌的人了,几乎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上班时间要处理很多杂务,还要抽时间摘抄实用的科技资料。

    好在他现在天天有萧婉玉和慕容翎这两位美女秘书陪着,再加上一天三顿的美食,倒也不觉得委屈。

    这天上午,他正在研究院上班,接到李世民的圣旨,让他立刻去参加早朝。

    李佑知道麻烦事儿又来了。

    早朝,太极殿。

    除了李恪和李泰以及他们的手下以外,大臣们都很欢迎齐王殿下上朝,他只要一出现,必定会带来好玩儿的事情,而且一定能够为朝廷解决大事。

    李佑走进大殿,从文武百官的中间向前面走去。

    “殿下。”

    “殿下。”

    在他路过的时候,大臣们纷纷跟他打招呼,一个个语气都十分亲热。

    李佑微笑着点头回应他们,心里的感觉也很爽。

    “儿臣,参见父皇。”李佑说道。

    “李佑,你来了,朝廷遇到了一些难题,想听听你的意见。”李世民亲切的说道。

    首先是蜀王李恪汇报了永通渠的情况。这次维修永通渠,李世民派他牵头,带着工部负责维修。

    永通渠坍塌的情况十分严重,不仅仅是长安地段,从长安到潼关地段上,坍塌的地方一共12处,最宽的地方已经达到了120步,船运交通已经完全断绝了。

    李恪很想修通永通渠,可是不停的下雨,各种修渠的物资也运不过来,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接下来,高静明就介绍了户部遇到的情况。

    自从永通渠崩塌了以后,运往长安的各种生活物资已经满足不了长安城的正常需要。尤其是粮食供应出现了问题。

    户部今年上半年的的粮食收入还是不错的,只是这些粮食并不都在长安。

    粮食在长安城的的主要储备,都存放在太仓里。太仓的功能主要是供应长安城以及陇右道和关内道的边防军,以及在关键时刻,供应长安居民使用,来平抑物价。

    不久前调拨给长安驻军以后,太仓里面粮食的储备只剩下了六成。

    永通渠的坍塌,直接影响了粮食的输入。因此,太仓里面粮食的储备,就不能够及时的补充。

    这还不算,民间的粮食供应也出现了问题,长安城里的粮食价格已经开始暴涨,而且每天都会有新的粮价。

    为了平抑物价,太仓又向长安城的市场上投放了一部分,粮食的储备就只剩下了三成。

    屋漏偏逢连阴雨,连日的大雨下,竟然漏雨了,部分粮食被浸湿了。可以食用的粮食也就只剩下了两成。

    就在这个时候,边防军前来运粮了,户部根本就拿不出这么多的粮食来。

    边防军不仅有汉人的军队,还有诸如阿史那思摩统帅的少数民族的军队,他们的粮食供应是万万不能耽搁的。

    那么不是还有陆路交通吗?

    然后就是尉迟恭汇报了,他是负责维护长城通往潼关的道路的。

    长安城里的部分路面已经开始铺上水泥了,可是通往潼关官道仍然是夯土筑成的,连日来的大雨令道路泥泞难行。

    这还不是最难办的,现在长安城物资短缺,各地的商贾都想将物质运进长安,卖个好价钱。于是,运输物资的车马拥挤在通往潼关的道路上,交通更加堵塞。

    这些商贾们都是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人物名下的产业,很难管理。户部调拨的物资基本上就运不进来。

    这些情况,众人研究了半天,一愁莫展。8)


………………………………

第三百一十六章 取舍和担当

    其实,每当朝廷遇到了难题之后,大臣们都想都希望自己能够有办法解决,谁不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呢?!

    尤其是李恪和李泰,上朝之前,他们对于上朝要讨论的问题,事先已经召集了幕僚们研究了半天。可惜的是,这么复杂的问题,他们就是解决不了。

    还是人家李承乾有办法,他又举荐了齐王李佑。

    于是,李世民就派人传来了李佑。

    长安城面临的困境,真的令李世民很头疼。他问道:“李佑,你有什么办法吗?”

    李佑还是那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笑道:“多大点儿事儿啊?民以食为天,吃啊,一吃就灵啊。”

    李世民现在就喜欢他这个样子,笑道:“吃什么啊?”

    李佑说道:“父皇,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把户部外地调来的粮食和食盐运进长安来。大家有的吃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李泰就看不惯他这个样子,可是他现在已经有些怕了这个混不吝的家伙,强忍住要出头质疑他的愿望,闭口不言了。

    李佑说道:“现在水路断绝了,陆路交通就只有通往潼关的官道了,道路泥泞也一时解决不了。

    但是,如果这条路只用来运输朝廷调拨的物资,基本上还是能够满足长安城的主要物资供应的。

    然后,朝廷就可以从容地维修永通渠了,不必担心长安城里发生骚乱了。”

    尉迟恭问道:“只运输朝廷调拨的物资,那些其他的过往行人,尤其是那些商人们怎么办?强行禁止他们通行吗?”

    商人们的后台,很多都站在大殿上,一听说要强行禁止通行,他们发财的路就断了,立马就不满了起来。

    “嗡嗡嗡”大殿上一阵议论声,很多人都提出了质疑。

    阎立本恨透了李佑,他出来说道:“朝廷修建官道,商人们也是纳税了的,不让人家通行,这恐怕不妥吧。”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声,尤其是不少人已经采购了物资,就等着运到长安发财呢。如果不准他们运进来,他们不仅赚不了钱,还会赔上老本儿的。

    于是,不少人出来支持阎立本的意见。

    李泰和李恪看到李佑得罪人了,心里暗暗高兴,心道:“叫你嘚瑟,这下犯了众怒了吧。活该!”

    李承乾现在很后悔,他觉得自己不该推荐李佑,干嘛让他出来得罪人呢?

    李佑满不在乎地站在那里,等着众人把话说完。

    过了一会儿,看见大殿上安静了下来,他说道:“老规矩,谁要是不等我把话说完打断我,别怪我骂娘。”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位王爷的厉害,让他们乱哄哄的嚷嚷,还有这个胆子。可是要让自己和他单挑,心里绝对发毛。

    李佑说道:“有句话我要说在前面,现在长安城正在危难之际,发国难财没有意思。我也不针对你们某一个人,但是我也不怕得罪你们中间的哪一个人。

    我的意见是,从今天起,在潼关设立临时收税站,除了朝廷调拨的物资以外,其余运进长安的物资,要收取比平时多十倍的税收。

    这样,已经运来的物资,卖掉以后,还可以减少一些损失。

    从明天起,所有运进长安的物资,征收20倍的税收,谁要是觉得自己还有利可图,尽管往长安接着运输。

    我敢保证,官道上立刻就会空荡荡的了。”

    他的话说道这里,沉吟了一下,朝着李承乾望去。

    承乾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可是他担心自己支持李佑的意见,会得罪不少人,于是他犹豫了。

    李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他也知道,李承乾本来就是个没有主见,缺乏决断力的人。这个能力是需要锻炼才行的。

    长孙无忌看出来了,他对李承乾感到十分失望,他决定支持李佑,于是,他出来说道:

    “陛下,臣赞成齐王殿下的意见,对那些发国难财的人,就应该采取严厉的措施。”

    魏征站出来了,他说道:“臣赞成齐王殿下的意见,长安城的百姓已经生活很困难了,这些黑心的商人还要发国难财。要是按照臣的意思,直接就把他们的物资没收了。”

    高静明是这个办法的直接受益者,毕竟是要运送户部的物资啊,于是他也坚定地支持李佑。

    李承乾忽然感到有些惭愧,他感悟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为人处事要有取舍,要有担当。他终于站了出来,说道:“父皇,儿臣支持齐王李佑的意见。”

    接着房玄龄、马周、程咬金、侯君集、李道宗等人也站出来附议。

    李恪和李泰很精明,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如果不出来表态,他们得罪的可就是李世民了。

    于是,他们也出来附议了。

    大殿上一片支持的声音。

    李世民很高兴,说道:“很好,大唐的朝堂上就应该是一派正气。朕同意齐王李佑的意见,此事由户部和金吾卫共同负责。”

    高静明和尉迟恭一齐说道:“臣等遵旨。”

    李佑说道:“父皇,儿臣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调拨给边防军的粮食。儿臣保证,明天正午以前,给户部提供30万担平价粮食。”

    李佑的话很雷人,大家都知道长安城里粮食紧缺,这件事难度有多大。

    但是,就包括李恪和李泰在内,却没有人怀疑李佑能够做到。

    高静明兴奋地说道:“殿下,臣谢谢您了。”

    房玄龄也说道:“殿下,臣替那些边防军的将士们,谢谢您了。”

    李世民没有说话,他只是以欣赏的目光望着李佑。

    李佑接着说道:“关于维修永通渠的事情,目前难度确实很大。要抓住雨季的间歇时间,进行抢修才行。”

    李恪看到李佑替自己说话,心中有点儿感动。他说道:“五弟,这阴雨连绵的,什么时候才是恰当时机,还望你给予指点。”

    李佑说道:“影响灞河水位的不在长安,而是在灞河的上游。今天就让李淳风去灞河的上游,只要能够预测三天的晴朗时间,然后在灞河上游筑水坝,趁着下游水位降低的时机,在各个地段上同时组织抢修……”8)


………………………………

第三百一十七章 齐王殿下的面子

    “哎呀,水渠还能这样修啊,我怎么想不到呢?”有人说道。

    “是啊,以前谁敢想可以在雨季中维修呢,都是要到冬季的枯水期才可以的啊。”这话内行,是工部官员说的。

    “嗡嗡嗡”大殿上一阵赞叹声。

    李恪很高兴,他说道:“谢五弟指点了。”

    散朝了,李承乾特跟李佑走在一起,看到没人注意,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道:“五弟,大哥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你别往心里去。”他指的是没有及时支持李佑的意见的事情。

    李佑笑道:“大哥是太子,想的多一些也是应该的。咱们兄弟之间就应该要互相体谅的。”

    李承乾高兴地说道:“好,五弟,今后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提出来大哥一定立刻支持。”

    李佑看到李承乾的觉悟有所提高,心里也感到很高兴。

    李承乾邀请李佑去东宫坐坐。李佑说道:“下次吧大哥,我还有30万担粮食要筹集呢。要赶紧去办这件事。”

    李承乾关切的问道:“这件事很难办吧?”

    李佑笑道:“没事儿,大哥放心吧。”

    离开了皇城,李佑打马直奔长安商会。

    长安商会。

    会长贾进贤正在跟商会里的几个头脑讨论长安物价的问题。一个执事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他说道:“老爷,齐王殿下来了。”

    自从长安商会成立以后,就是在长安商会成立的当天,齐王殿下来过一次,以后有事儿都是派人来叫他们去齐王府谈事儿。

    贾进贤等人急忙外出迎接。他边走边想:“莫非齐王殿下是来兴师问罪的?”贾进贤本身就是粮商,长安城最近粮价涨的厉害,他这个商会会长是有责任的。

    “草民等见过齐王殿下。”贾进贤一齐说道。

    李佑见到贾进贤等长安商会的头头儿都在,高兴的说道:“你们都在太好了,我正有事儿和你们商量呢。”

    众人落座之后,贾进贤心中忐忑,小心翼翼的说道:“殿下,最近长安的粮价没有控制好,草民等正在商议对策呢。”

    李佑说道:“我不是来说这件事的,我准备向朝廷提出一个大计划,是来征求你们的意见的。”

    接下来,他向众人介绍了他的计划……

    一直到中午,李佑就在长安住商会吃了午饭。然后接着向他们讲述。一直到下午三点。你有才离开了长安商会。

    贾进贤等送李佑到了大门口,感激地说道:“殿下,您能够这样为草民等着想,草民等一定会做的让您满意的。”

    离开了长安商会,李佑对白虎说道:“你立刻派人去通知宿国公、陈国公……等人去齐王府,就说我在那里等他们,晚上请他们吃饭。”

    李佑朝着齐王府走去,却看到萧婉玉和杜梅,陪着杜梅的父亲户部侍郎杜新元过来了,他见到李佑就焦急地说道:“殿下,边军的运粮官们正在太仓闹事儿,说再不给他们粮食,他们就把太仓给拆掉。杜梅说您跟军方的将领们熟悉,请您帮助劝解一下。”

    边防军的官兵们彪悍野蛮,再加上拖欠军粮,本身户就有责任,杜新元是负责管理太仓的,他不愿意将事情闹大,来找人私下解决。

    李佑笑道:“多大点儿事啊。你别急,跟我来吧。”

    齐王府。

    客房里,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李道宗、张亮和高勇见到李佑,一齐行礼说道:“臣等见过齐王殿下。”

    李佑说道:“今天找你们来有件好事儿要商量。”

    程咬金问道:“什么好事儿?”众人也都望着理李佑。

    李佑说道:“你们先帮我解决一件麻烦事儿吧。”他说道:“杜大人,你来说吧。”

    杜新元就把太仓发生的事情说了。

    侯君集怒道:“这些猴崽子们,还反了天了。殿下,这件事就交给臣了。臣这就跟着杜大人一起去,看我不抽死他们。”

    他挺感激杜新元和李佑的,边军那些家伙们不知道轻重,一旦闹出事儿来,被那些文官们抓住把柄,又是一场风波。

    李佑不声张,悄悄地让他们来处理,就是给兵部留着余地呢。

    李佑说道:“侯将军,那就辛苦你了。办完事儿你就回来,我们等你。”

    晚饭前,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李道宗、张亮、高勇等人坐在圆旁边,围着桌子上的一张舆图,听李佑讲解他的商业计划。

    众人也都什么兴奋。

    程咬金说道:“殿下,臣没有意见,这件事臣愿意参加。”

    尉迟恭说道:“殿下,您怎么说,臣都赞成。”

    侯君集、李道宗、张亮和高勇也都表示赞成。

    李佑说道:“这件事我来负责说服陛下。行了,正事儿说完了。今天咱们好好喝上一顿。”

    “好,殿下这里的美食,臣可是有段日子没有品尝过了。”

    “好啊,不醉不归啊!”

    众人纷纷说道。

    晚饭后,李佑喝了不少的酒,就先睡了一会儿,到了晚上11点,他带上白虎来到了东宫。

    “五弟,你怎么这么晚来了,有什么急事儿吗。”李承乾有些担心的问道。

    “大哥,别担心,没什么不好的事情。我这么晚过来,是有件事情要提前告诉你知道。”

    李承乾说道:“那好吧,跟我去书房吧。”

    李佑说道:“叫上张师傅吧。”

    李承乾点点头,吩咐道:“去请张师傅到书房来。”

    李佑跟李承乾和张玄素一直谈到了凌晨两点,就留宿在东宫了。

    第二天早朝,太极殿。

    户部侍郎杜新元说道:“陛下,昨日傍晚前,长安商会平价卖给了户部30万担粮食,并已经全部运入太仓。调拨给边军的粮食,已经连夜装车运走了。”

    “很好,齐王李佑和户部这件事情办得很好。”李世民赞道。

    “齐王殿下真是太厉害了,这么多粮食,真的就办到了。”

    “是啊,那些商人得亏多少钱啊?齐王殿下的面子真是太大了。”

    “嗡嗡嗡”大殿上一阵议论声。

    接着,更加雷人的事情发生了。8)


………………………………

第三百一十八章 你小子捞了多少

    杜新元接着说道:“陛下,长安商会的人说道,如果朝廷需要,他们愿意在只涨价1倍的价格上,再卖给户部60万担粮食。”

    现在长城市面上的粮价,都已经涨到了平时的五倍以上。

    “这些商人们都吃错药了吗?”大家都很吃惊。

    “嗡嗡嗡”大殿上一阵又是议论声。

    李世民问道:“你们户部有何打算?”

    杜新元说道:“臣和尚书大人商量过了,建议全部买进,然后投放长安粮食市场,来平抑物价。有了这些粮食,至少可以保证长安居民两个月内不会被粮食担忧。”

    “好,你们就这么办吧。”李世民说道。

    早朝后,两仪殿书房。

    李世民、李承乾、长孙无忌、房玄龄、李靖、萧乾、高静明和皇甫睿正在听取李佑的汇报。

    李佑指着墙壁上挂着的巨大的舆图讲解着唐朝的道路交通情况。

    唐朝的水路交通,按照当时的标准来说,还是比较发达的。其中陆路交通公路里程到了6万里以上。

    唐朝还有七条国际线路,分别是:从营州入六安东道,从登州入高丽和渤海道,夏州入大同、云中道,从受降城入回鹘道,从安西入西域道,从安南入天竺道,从广州通海夷道。

    唐朝的陆路交通,最大的问题,就是路面是夯土路面,没有进行硬化,一下雨就会泥泞不堪。

    李佑说道:“父皇,从这次潼关道路出现的问题,就可以看到全国道路交通的落后,对大唐经济发展造成的制约。

    儿臣和太子殿下商量过了,为改善大唐的陆路交通状况。建议第一步,以长安为中心修建七条主干道,分别就是连接营州、登州、夏州、安西、受降城、安南和广州。

    这七条干线,全部铺设水泥,并且在原有的路基的基础上,进行拓宽。这七条干线,可以称之为大唐的高速公路。”

    现在长安城里许多路面已经铺设了水泥,大家都知道了水泥路的效果。如果这七条干线,全部铺设成水泥路面,大唐的整个交通状况,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高静明首先问道:“殿下,臣知道您有办法,这些修路的钱,你是如何解决的?详细的说一下。”

    现在,无论李佑提出什么建议,大唐的高层没有人质疑。他们相信李佑一定有妥善的解决办法的。

    这样的信任,古往今来,极少有人能够获得,在大唐李佑绝对是第一人。

    李佑说道:“修建道路无非是资金和人力两大问题……”

    他的建议是,在这七条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