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紧要了。”柳淳道:“臣下去调查过了,乡下百姓的很多病痛,都是因为卫生条件不好造成的,比如腹泻,痢疾,霍乱等等,尤其是血吸虫,最为严重,有的渔村,三成以上的劳力都染上了血吸虫。朝廷征田赋,征丁银,试问,假如家中的壮丁染病,没法干活,这时候朝廷再去收税,只会让他们过不下去。怎么办?卖田,卖儿卖女,变成流民!”
柳淳在长沙走了一遍下来,他真的有太多的感触。
民生艰难不是说说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去做。
要做事就要有人,就要花钱……这也是他建议改革税法的初衷,因为只有改革了税法,才有足够的钱支撑去做这些事情。
朱元璋默默听着,“流民”两个字,深深刺痛了他。
要说起来,朱元璋就是流民,他们老家遭了旱灾,紧接着又是蝗灾和瘟疫,不得不外出逃难,变成了可怜的流民,在一路上,朱元璋是见识了太多的生死,什么易子而食,他是亲眼看到的!
草根,树皮,观音土,什么都吃,结果一个个流民肚子涨得像是个球,活活憋死。
路边到处都是白骨,野狗游荡,乌鸦怪叫……现在朱元璋想起来,都感到惶恐。正是因为到了绝境,千千万万的人才站出来,奋不顾身,靠着木棒,农具,跟大元的铁骑拼命,大家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就剩下一条烂命而已!
死了多少人,简直数不过来。
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什么一再约束勋贵,抑制兼并,他就是怕,再度出现流民,彻底毁了他的江山。
老朱这个皇帝,和大多数开国君主一样,都是心怀敬畏,他们清楚,什么才是最紧要的事情!
“朕自御极以来,轻徭薄赋,于民休息,约束官吏,不许横征暴敛,不许干扰民生……难道朕做得不对吗?”
“陛下当然做得对,可,可臣觉得,未必……够!”
“不够?”老朱冷哼道:“朕宵衣旰食,勤政忙碌,从不懈怠,还不够吗?”
“臣,臣觉得陛下应该重新想想,朝廷的职责!”
“兔崽子!”
老朱终于开始骂人了。
“你是不是肆无忌惮,觉得朕舍不得把你怎么样?你还敢指责朕的过错,你,你好大的胆子!”
柳淳为难道:“陛下,不是臣要说这些,而是陛下要臣变法,可臣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陛下定的法!”
“朕定的什么法?”
“陛下,划分粮区,施行粮长制,每个粮区,根据情况不同,有的把粮食送到布政使衙门,有的送到卫所充作军粮,有的甚至要运到京城,交给户部太仓。如此混乱无序,臣如何收税?臣这个同知管不到卫所,更管不得户部,这,这让臣如何是好?”
老朱眉头深锁,“你是要朕废了粮长?”
“臣觉得即便不废粮长,最起码也要规定,某一地区的税赋,统交给一个衙门,然后一级一级上交,最后汇总到太仓。”
“臣还有一个建议,那就是把各地能截留的数额确定下来,这样呢,地方就有了做事情的钱,臣前面提到的种种政务,都可以从容推行了。”
……
柳淳跟老朱讲了许多,全都是他半年来的思考。
光是改革财税,远远不够,衙门的职能也必须调整,换句话说,就要增加官吏……很不幸,老朱一直担心官吏盘剥百姓,敲骨吸髓,所以他极力约束官员。甚至把征粮这么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了来自民间的粮长做。
可事与愿违,老朱得到的只是一个最低效的征税系统。
一个府化成了很多粮区,每个粮区运送的目的地都不相同,有的长,有多短,彼此之间,怨声载道。
若非如此,那些富户也不会争相逃避粮长的职责。很多情况下,一个中等家庭,因为担任粮长之后,就会破产,甚至会丧命,毕竟千里运粮,损失消耗都太惊人了。
一定要有个统一征税的体系,有了这个体系,地方才能配合修路,开凿运河,建立起完备的交通网络,进而发展出串联全国的统一市场。
一句话,朱元璋着眼于防弊,而柳淳呢,希望这位皇帝陛下更多兴利!
“臭小子,你是想让朕改变国策?你好大的胆子!”朱元璋黑着老脸道:“朕半辈子打天下,半辈子治江山,朕当皇帝的时候,你小子还没生下来呢!你也敢跟朕指手画脚?简直岂有此理!”
柳淳死猪不怕开水烫,“臣不敢,不过臣要说,粮长之制不调整,臣就没法改变税法。如果不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又怎么会支持变法,臣也是害怕完成不了陛下的使命,才冒死进谏的,陛下若是觉得不妥,那就请陛下免了臣的钦差,收回王命旗牌吧!”
“哼!”
朱元璋愤然站起!
指着柳淳的鼻子大骂,“又是这一招!又是这一招!你当初鼓动朕设立皇家银行,你就说了一半,然后一步步逼着朕,按照你的意思去办!”
“现在呢,你变本加厉了!什么都要改!财税田赋要改,官吏制度也要改!你小子又想挖坑,让朕跳进去,是吧?你简直其心可诛!”
柳淳满腹委屈,“陛下,臣真的不是存心的,臣在下面走了半年,鞋都磨坏了十几双,臣,臣这是走出来的见识,陛下若是不信,臣也没有办法!”
老朱在地上转了几圈,突然道:“你把鞋脱了!”
“啊?”柳淳迟愣,老朱骂道:“快脱了,还要朕动手吗?”
柳淳倒是挺想让皇帝给自己脱靴子的,奈何他没那个胆子,只能脱下厚底的朝靴,把一双脚露了出来。
老朱一眼扫过去,柳淳的脚上,充满了厚厚的老茧,他翻山越岭,最初的时候,脚上有血泡,每到晚上,必须挑破,第二天才能继续行走,等挑破了几层血泡之后,脚下的皮就会变得又厚又硬,跟牛皮差不多!
朱元璋是吃过苦的人,即便如此,也被惊到了。
“好歹是个钦差,何必事事亲力亲为呢!”
柳淳不哈意思道:“陛下,其实比臣辛苦的,大有人在,这半年来,那些太学生都改变了不少。”
柳淳顿了顿又道:“臣的这些见识,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我们问了很多老百姓,把他们抱怨之处,都汇集起来,每天晚上,就聚在篝火堆边,讨论这些弊端该如何解决。等讨论出来个结果,就写下来。这半年多,我们记录了二十几万字呢!”
朱元璋真的震惊了,动容道:“不愧是朕的学生!朕要看看,你们写了什么!”
………………………………
第260章 争相拜师
柳淳一直觉得,他已经看透了老朱,但这位皇帝陛下,总能突破下限……奶奶的,你要搞清楚,那是我的学生!
是我带出来的,是我领着他们上山下河,帮百姓挑水,替百姓建厕所……是我教给他们深入群众,倾听民众声音……是我告诉他们,不忘初心,接地气的……是我,是我,都是我干的!!
好吧!
你愿意抢这个老师,那就抢吧!
反正你要替自己的学生遮风挡雨。
说句实话,柳淳真的觉得力不从心,他一个同知,罩不住啊!
这半年的光景,他跟太学生们谈了许许多多东西,借着长沙府作为蓝本,整个改变了学生们的思维模式。
有句话叫什么,人不中二枉少年。
年轻人很容易受到错误的信息干扰,形成误判……但年轻人也容易修正自己的错误。假如是离开太学,进入官场,哪怕只有两三年,柳淳跟他们讲什么都没用了。好的人会和光同尘,坏的人干脆同流合污。
能做到从一而终,不改本色的,古往今来都没有几个。
这一次柳淳花了非常大的功夫,帮助太学生把他们的理想,跟现实连结在了一起……比如谁都想致君尧舜,解民倒悬。做一个造福一方的好官。
可怎么才能做个好官呢?
柳淳告诉大家伙,要解决民生问题,首要富民,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要修桥、铺路、挖井,鼓励经商,要兴办学校。
在潜移默化之间,柳淳就把他们脑子里的儒家观念给冲击得七零八落。
什么本业,末业,最重要的是能富民,士大夫口不言利,难道为自己的百姓谋利也不行吗?
民间有那么多急需解决的事情,不说别的,光是一个血吸虫,该怎么解决?《论语》上有答案吗?《孟子》教你怎么做了吗?
没有,统统没有!
既然如此,谁还敢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你们不该完善自己的学问吗?
柳淳制作沙盘,就使用了大量的测绘,计算,山多高,谷多少,田多大……这些全都要计算。
作为郭氏门人,最擅长的就是算学。
柳淳时常给太学生讲解算学,半年下来,这帮人的水平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至少他们建立起新的数学思维。
一旦掌握了先进的方法,先进的思维模式,整个人都会脱胎换骨。
柳淳不敢说他做得多了不起。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他在每一个太学生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变革的种子,而且有人已经发芽扎根了!
……
信国公府!
汤和有五子,长子名叫汤鼎,是少年英才,做了前军都佥事,按理说前途光明,未来可期。但汤鼎早早死在征战途中。
汤和的幼子汤醴也很能打仗,靠着战功,升到了都督同知,却也死在了军中。
剩下的三个儿子,都很普通。
汤和最苦恼的莫过于后继无人。
他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自己执掌貔貅卫,做的坏事太多了,杀的人也太多了,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让他们汤家没有个出息的后辈子孙!
“这就是报应啊!”
汤和无奈哀叹,可就在后继无人的担心之中,自己兄弟的孙子,叫汤怀的,倒是让老汤眼前一亮。
“小子,你快过来,让我瞧瞧。”
老汤抓着汤怀的胳膊,仔细捏了捏,老头咧嘴笑了,“是结实了不少,很好!”
汤怀咧嘴笑道:“天天背好几十斤的东西,没法不结实啊!”
老汤一听,勃然大怒,“怎么回事?是不是姓柳的那小子给你小鞋穿?告诉我,我去教训那个臭小子!”
老汤还来劲儿了,汤怀连忙摆手,“柳大人可教了我不少东西,我是发自肺腑感谢他,他让我脱胎换骨,换了一个人!我现在就想一件事。”
“什么事?”
“我想拜在郭氏门下!我想给柳大人当学生!”
年轻人的眼中,放着异样的光彩!
他就是那个白净俊美的太学生。
那一天他请求参加变法,结果柳淳说他们穿的不合格。汤怀一气之下,把洒金的扇子给踩碎了,把身上的衣服也给扯了!
他决定不顾一切,无论如何,不能再让人小看了!
他叫汤怀,是汤和的侄孙,靠着汤和进入了太学。
汤怀从小身子骨弱,不喜欢练武,反而读了不少书。可当他进入太学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学的,就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人家好的学生每年积分都在8分以上,他最多能拿到5分,眼看着跟他一起进入太学的人都到了各部历事,准备当官了,他还要继续留在太学。
当然了,要不是汤和的面子大,他都被赶走了。
丢不丢人啊!
可他有什么办法?
基础不好,又不愿意吃苦……加之勋贵子弟的身份,在太学里面,被孤立,被瞧不起。汤怀没什么好办法,他只能把自己打扮的光鲜亮丽,努力装成一个纨绔子弟。
怎么样?
你们学的再努力又能怎么样?
我有靠山,就算什么都不干,这辈子也比你们大多数人都舒服!
话虽如此,可汤怀的心里头也不服气,莫非他真的就一无是处吗?
去长沙!
差不多是他最后一搏!
他从汤和那里不止一次听到,老爷子夸奖柳淳,把他说得跟一朵花似的。汤怀心里很不舒服,对方比自己还年轻,凭什么就能得到老爷子的嘉许?
光是老爷子夸奖也就罢了,陛下也重用他,简直没天理了!
无论如何,我也要去长沙,就算为了瞧瞧柳淳有多大的本事,也值了!
“跟柳先生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过去十年读书,在太学里面听先生讲课,不如在农家住上一晚!柳先生所讲的学问,自成一家,跟我以前学的完全不同,偏偏又直指核心,如拨云见日,让人茅塞顿开。我真恨不得追随先生左右,早晚聆听教诲,只是我怕没有那个福气,先生未必肯收下我。”
听着汤怀讲对柳淳的看法,老汤先是目瞪口呆,心说柳淳给他灌了什么迷汤?后来老汤渐渐笑了。
“小子,从你的言谈之中,老夫听出来了,你是真的通了!俺虽然是大老粗,可俺也知道,读书明理……明的不是士大夫的理,而是天下间的根本道理!吃喝拉撒,生老病死!这才是什么人都逃不过的!”
汤和用力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他挺着肥硕的肚皮,笑呵呵道:“走,跟我去柳府。”
“柳府?”
“嗯!”老汤笑道:“无论如何,我也要让你拜在柳淳的门下,这点面子,我多少还是有的!”
汤怀大喜过望,连忙扶着老汤。一起来到了柳府。
等他们赶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有人早早聚集在这里了。
排在最前面的,正是燕王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
小胖墩晃着脑袋,兴奋道:“你真的准备在京城,建立郭氏学堂了?”
柳淳点头,“不建不行啊,接下来陛下要推动变法,肯定要大量培养人才,光靠着太学的人,远远不够的。我有把握,陛下一定会答应的!”
“我也有把握!”
小胖墩笑道:“你最会骗皇祖父了。”
朱高煦冷冷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柳哥什么时候骗过人?他最诚实可靠了。”
老三朱高燧瞧了瞧二哥,很认真道:“二哥,你把柳先生的无耻学得很到位!”
“丫的,你小子不想活了吧?”
朱高煦举起沙包大的拳头,他要给老三点教训了。
朱高炽懒得管他们,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
“那个……咱们俩是不是最早认识的?”
“算是吧!”柳淳点头,如果不算和朱棣的一面之缘,的确他是个小胖墩最先有交集的。
“你还教了我扭屁股?虽然我没有瘦下来,但我还是感谢你的。”
柳淳白了他一眼,“你要是不管住嘴巴,谁也没本事让你瘦下来!”
朱高炽咧咧嘴,不让他吃东西,还不如杀了他呢!
“我想说的是,我是你最早的弟子,对吧?”
柳淳迟疑道:“怎么,你愿意拜在我的门下?”
“嗯!我给你当大徒弟,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最多当二徒弟,我要先拜师!”朱高煦认真道:“是我先跟柳先生学到本事的,他教我怎么预防蝗灾,对吧?”
小胖墩气坏了,“老二,你明明比我小,怎么能跟大哥抢?”
“你都是我哥哥了,给我当师弟,这不是很公平吗?”朱高煦针锋相对。
朱高燧见俩哥哥争,他连忙凑到柳淳的面前,“我当大师兄,他们就不会吵了!你跟我滚蛋!”
可怜的朱高燧被俩哥哥一起提到了后面,狠狠扔在了地上。
敢跟我们抢,不想活了!
汤和带着汤怀,瞧见了这一幕,老汤眉头紧皱,怎么仨孩子在这里争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个……信国公,是这样的,陛下不是让去长沙的太学生上交讨论的文稿吗!我琢磨着陛下一旦想要全面推行变法,就离不开各种人才,所以我打算在京城办个郭氏学堂,结果他们三个听说了,就要争着当大师兄!”
汤和翻了翻怪眼,“三个小娃娃,凑什么热闹?你们的爹在这儿,都不敢跟我争!来,你小子就是大师兄了!”
老汤指着汤怀,哪知道汤怀却掸了掸衣衫,冲着三位皇孙施礼,“师弟见过三位师兄!”
小胖墩眉开眼笑,要是二弟能像这个四师弟这么懂事,该多好啊!
………………………………
第261章 名动朝野
三小只小猪还是少年心性,不停争吵。
汤怀只是笑,发自肺腑,难以掩饰的那种,哪怕站在老汤的身边,也开心飞起,还时不时偷瞄师父,生怕柳淳会反悔。
老汤眼观六路,注意到了汤怀的举动,忍不住翻白眼了,有点出息行不?
你是汤家的人,别丢老夫的脸!
姓柳的再狂,敢不收你吗?
汤和连着咳嗽几次,奈何汤怀半点觉悟都没有,还是一副傻兮兮的样子,老汤干脆扭头跟柳淳聊了起来。
“我说臭小子,你要办学,打算教什么?”
“当然是教用得上的……比如测量计算,农学,水利,防疫,卫生,教育……总之国子监不教的东西,我都教。”
“国子监?”老汤哼了一声,:“他们除了教些酸诗烂词,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对啊,按这么说,你教的东西,的确是有用的!”
老汤的逻辑还真不错。
“小子,你想过没有,学成之后,能干什么?”
“这就要看陛下的意思了,假如陛下要推动变法,就肯定需要这些办事的人才,对吧?”柳淳不愁弟子们的出路。
“这倒是。”老汤迟疑道:“那要是不推动变法呢?或者变法成功了,你的门人能干什么?”
柳淳含笑道:“他们能做的事情不在少数,比如去银行商行,去学校作坊,甚至还可以去海外冒险。我大约还会讲解一些物理和化学,若是能研究到精深的程度,他们就能发明出造福苍生百姓的好东西,到了那时候,名和利都不愁了。”
老汤道:“说得怪热闹的,你真的懂那么多?”
“当然不是了。”柳淳道:“我只是记了一些粗浅的东西,基本上算是蒙学的水平,至于要发扬光大,还要学生们自己探索,我最多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
“那就是不敢保证成才了?”老汤咳嗽道:“听见没有,你还愿意拜师吗?”
汤怀忙道:“愿意,当然愿意啊……这就是先生与众不同的地方,历来所有的江湖骗子,都会告诉别人,吃他的大力丸,包治百病,只有先生,他会告诉我们,一切还要靠自己。”
汤和气得笑了,“你是鬼迷心窍了,这小子说鸡蛋长在树上,你也说对呗?”
汤怀叹口气,有点嘲讽,还有点可怜。老汤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是没有师父通透高古,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汤怀发自肺腑道……他现在实在是庆幸,当时柳淳让他背文件,别看几十斤的份量,压得他喘不过气。
但每到休息的时候,他都能跟在柳淳身边,听着先生的讲解,记下先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现在想想,先生说的每句话,都是那么有道理。
孔夫子的话能编成《论语》,师父的话也应该记下来,编成一本书,流芳百世才好……汤怀还真是够孝顺的,刚刚拜师,就打算让老师享受孔夫子的待遇了,这个徒弟收的值了!
就在他们聊着的时候,曹国公府邸那边,李景隆正跟妹妹李无瑕生气呢!
“你说你,一个姑娘家家的,去长沙干什么?去也就去了,还一去半年,你知不知道,我有多担心?”
李无瑕轻哼了声,“大哥,首先,你要是真担心,你就去长沙了,其次呢,我也是郭氏门人,跟着去长沙,没什么不对。总不能便宜了别人吧!”
“别人?谁啊?”李景隆的脑子依旧迟钝,“我觉得就便宜了柳淳!那个兔崽子,他何德何能,我的妹妹,居然去伺候他,他算个什么东西!”
李无瑕黑脸了。
“哥,你有话说话,骂人干什么?再说了,我几时伺候柳大人了?我只是帮着他整理文稿而已。”
“整理文稿?他自己不会弄啊,要你帮忙?”李景隆怪叫道。
“他怎么没帮忙?还不是东西太多了,没有法子。”
“多?能有多少?”
“陛下正在看的文稿,有三成是我整理的。”
“你?陛下看的,是你弄的?”
李景隆大惊失色,简直不敢认自己的妹妹了,这是多大的功劳啊,貌似他承袭爵位以来,都没干过这么露脸的事情。
当大哥的不如妹妹,怎么有点脸红啊?
这几天,在京的人都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柳淳在长沙推行变法期间,跟太学生讨论的文稿,送到了宫里。
最初老朱也没当回事,他只想瞧瞧,柳淳是怎么做事的,那些太学生又提了什么样的建议……可是当老朱真的翻开之后,立刻被里面五花八门的内容,给彻底吸引住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