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慌忙带着一家人来迎接。
老朱扫了一眼,淡然一笑,“起来吧,朕记得你比朕只小了几个月而已,咱们算是同年啊!”
老朱说着坐在了椅子上,端起酒杯瞧瞧了,并没有喝下去,而是递给了傅友德。
“来,朕祝你福寿双全,子孙满堂!”
傅友德接酒杯的时候,双手都在颤抖!
这位领兵打仗,出生入死多年的老将,此刻只剩下惶恐。小小的酒杯,竟然比泰山还重,他的双手不由自主颤抖起来。
“喝啊,这是你自家的酒,怎么不喝?”老朱怒吼。
傅友德没有办法,只能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喝完之后,他双膝一软,直接扑在了地上。
“陛下!老臣有罪!老臣该死啊!”
朱元璋睥睨地瞧着他,突然伸手,让其他人退下。
大厅只剩下他跟傅友德两个。
“唉!朕真是羡慕啊,子孙满堂,天伦之乐。你的儿子也有孝心,还给你摆酒祝寿……朕也有个好儿子,他给朕办了万寿盛典,招来万邦来朝……朕高兴啊!朕辛苦了几十年,就那段时间,朕最高兴了!”
“朕想着,趁着自己还有精力,替他把麻烦事都料理了,然后让他坐享江山!当一个太平天子!朕辛辛苦苦。推动变法,不怕挨骂,不怕诋毁,朕想的就是让变法成功,就是让他能,能承袭一个繁华盛世!”
“你们不是常说,封妻荫子,朕给你丹书铁券,让你世袭罔替,你是颖国公,年俸有五千石吧?都说朕吝啬,俸禄不高,可五千石,足够你们一家,锦衣玉食了吧?更何况你们家还有不少产业,每年的都有上万贯的钱送进府里。你的日子真好啊!”
……
朱元璋句句诛心,颖国公傅友德跪在地上,先是浑身颤抖,害怕到了极点,他想开口解释,可朱元璋根本不给他解释的空间。
一句赶着一句……像是刀子一般,刺入傅友德的身上。
到了最后,傅友德突然咬了咬牙,猛然站起!
“陛下,老臣知道了!”
一句话说完,转身而去,等他再度回来,手里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
正是三儿子傅让的脑袋!
傅友德身上浴血,宛如疯魔!
“陛下,老臣亲斩逆子!这丧子之痛,老臣感同身受!”
朱元璋微微一笑,“你不是还有一个儿子吗?”
“你!”
傅友德牙齿咬碎!
“陛下,别忘了,他也是你的女婿!”
“哈哈哈!”朱元璋只是冷笑,女婿是什么?能吃吗?朕要的是儿子!一个完美无缺的儿子!
傅友德只有再度转身出去,差不多一刻钟,傅友德将另一颗人头扔在了老朱的面前。
正是他的长子傅忠,也就是寿春公主的丈夫。
老朱伸手,捡起两颗人头,端详了一下,轻笑道:“人之无情,竟至如此,虎毒不食子,你又何必杀了他们呢!”
傅友德突然放声大笑,“陛下,要他们命的是你,又责怪老臣,也罢,是老臣教子无方,虎毒不如!老臣也把这条命给你!”
说完,傅友德挥动带血的宝剑,在脖子上划过,一剑下去,血管气管一起断裂,倒在地上,立刻毙命!
傅家三父子,悉数死去。
老朱缓缓起身,瞧着傅友德的尸体,切齿咬牙!
“你要是早死一个月,或许你的儿子还能活!”老朱厌恶道:“傅友德,你肩负护卫重任,让太子接触感染瘟疫的百姓,这么死,便宜你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76章 太孙之师
傅友德有四个儿子,小儿子战死了,二儿子过继给兄弟傅友仁,如今他和两个儿子都死了,其实吧,他还有孙子,当然,他的孙子未必能活得下来,但过继给兄弟的孩子,却是他的亲骨肉,有朝一日,还能过继回来,继承香火……”张定边絮絮叨叨说着,他的眼睛死死盯在柳淳的身上。
他现在很怕柳淳会头脑发热,为了让柳淳冷静下来,张定边已经把徐增寿给踢走了……奶奶的,想救人让你大哥去,少来这边找牌面。
这帮淮西勋贵,死得越多越好,当年老夫被你们坑得那么惨,背叛了汉王,成了孤魂野鬼,到现在连个真名都不敢报,老夫怪谁去?
张定边一肚子抱怨,突然,柳淳抬起头,好像刚睡醒似的,“老张,你说这些有的没的,干什么,我没兴趣!”
张定边差点气疯过去,到时候他恐怕要改名叫张四疯了。
“臭小子,傅友德死了,算是冤枉,可也不冤枉,他都活了六十多了,荣华富贵,死了也就死了,陛下也不是没付出代价,这不,又一个公主成寡妇了。”张定边想想都笑了,给老朱当臣子不容易,当儿女更难!
太子这么好的人,居然就死了……真是世事无常啊!
张定边摇头感叹,“臭小子,你有什么话,就跟老夫讲,我都一把年纪了,孤孤单单,一条老命而已,我不会害你的,真的……你不能走错一步,否则就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连带着疼惜你的人,都会跟着受牵连的。”
老头向来刀子嘴豆腐心,今天却是反常,嘴成了豆腐,那心就是豆腐脑了。
“张老,你知道殿下为什么在临死之前,要求陛下推行变法吗?”
“这个?自然是想要大明江山,绵延千秋万代了,他用心良苦啊。”
柳淳微笑:“殿下的确用心良苦,只是他要的是陛下全力以赴,推动变法。”
“哦?什么意思?”
“很简单,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尤其是一个老人!”柳淳顿了顿,“当然,你是例外。”
张定边哭笑不得,什么时候,还有心思开玩笑。
“臭小子,你赶快说吧!”
“变法不是一件小事,陛下年过花甲,时间已经不多了……太子之死,疑点万重,如果追查下去,怕又是一个胡惟庸案!张老知道,胡惟庸案绵延了十年多,还在查呢!试问老天还能给大明十年的时间,来折腾荒废吗?”
柳淳叹道:“殿下的意思就是不要在意他的死,不要因为他的死,断送了变法的大局……一切以变法为重!这就是我敬佩太子的地方,他真的比谁看得都清楚,而且一旦下定了决心,就不可动摇!假如我能早认识殿下二十年,或许一切都会不一样的!”
柳淳的拳头握得紧紧的,一个人活着,或许感觉不到他的价值,可是当他死去,才会让你猛然惊觉,原来这个人这么重要,这么可贵!
张定边道:“说什么都没用了,太子已经死了。你是……怕陛下会掀起大狱?”张定边终于跟上了柳淳的思路。
“不是怕,而是已经开始了!从颖国公开始!”柳淳暗暗咬牙,朱元璋还是太自信了,他觉得自己能同时做好两件事情,替儿子报仇,推动变法……这两件事,如果二选一,朱元璋都能成功,可加在一起,这位六十多的老人,怕就承担不起了。
而且这两件事,还是矛盾的!
柳淳现在只剩下一个想法,就是如何保全变法的种子,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萌发。至于别的,他管不了了,包括傅友德之死。柳淳也只能袖手旁观。
甚至柳淳都在担心,老朱会不会迁怒到自己,觉得是变法害死了太子,若是那样的话,他就只能亡命海外,等着朱老四杀过来,再替新君摇旗呐喊了。
柳淳很苦恼,可张定边却挺轻松的,只要这小子脑子没坏,那就没事。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保全自己,还是没问题的。
张定边相当信任柳淳的本事……一转眼,就到了七七四十九天,朱标正式出殡的日子。
在这一天,朱元璋早早前来,群臣悉数到场,在礼部官员的主持之下,小心翼翼,将朱标的遗体送到了东陵安葬。
繁杂的仪式就不要说了,当送殡的队伍回来的时候,一位少年从马背上一头栽了下来,周围的人都吓坏了,赶快七手八脚,把他抱起来,招呼御医诊治。
这时候朱元璋的辇车停了下来,皇帝陛下让人把少年抬到他的车里,一起回宫。
直到半夜时分,少年才缓缓苏醒,睁开了眼睛,看到了坐在床边等待的朱元璋,他慌忙爬起,要给老朱施礼。
奈何他的身体太虚弱了,手臂撑不起身体,额头冒出了虚汗。
老朱叹口气,把他重新按在了床上。
“你这么不爱惜身体,不怕跟着你爹去了?”
少年听到这话,泪水涌动,嗫嚅道:“若是能侍奉父亲,允炆求之不得!”
老朱愕然半晌,突然老泪横流,“真是个傻孩子!”
……
三天后,柳淳被叫到了宫里,陪着朱元璋一起用膳,在老朱的身边,多了个少年,也就是皇孙朱允炆!
看到了这一幕,柳淳一点也不意外。
在朱标丧礼的这段时间,朱允炆每天守在灵前,不梳洗,不换衣服,不洗澡,每天只吃干硬的饼子,喝清水。
每隔两个时辰,就会到父亲的棺材前放声痛哭。
哭到了嗓子沙哑,哭得人心都碎了。
没有人怀疑朱允炆的一片孝心,包括柳淳在内!
真的,柳淳曾经打算,对朱允炆下手,若是能辅佐朱允熥,其实也是不错的事情。毕竟朱允熥是常氏的儿子,蓝玉一系的勋贵,会无条件支持。
奈何朱允熥的资质太差,始终不开窍。
更何况那时候朱标还活着,巴结未来的皇帝就够了,谁能想到还要在皇孙一代身上下注啊!
柳淳虽然有心思,但也没有机会,而且他更希望保留朱标的性命……可事情没有按照他希望的发展。
丧礼上的表现,让朱元璋对这个孙子,刮目相看,甚至到了心花怒放的程度。这个孝顺的劲儿,多像儿子朱标,就连长得都一般不二,瞧着他,好像儿子又活了,而且还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时候皇后也在,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好啊!
朱元璋想到了这些,对朱允炆愈发疼爱,他不停给孙儿夹菜,看着他吃东西,眼里全都是慈祥。
朱允炆的饭量不大,很快吃饱了。
“皇祖父,孙儿吃好了,皇祖父有事情和柳先生谈,孙儿告退!”
柳淳挂了个左谕德的衔,算是太子旧臣,朱允炆称他为先生,情理之中。
老朱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你先下去吧,不过别离开太远了,回头还有事情跟你说。”
朱允炆乖乖答应,转身离去。
老朱看着他的背影,嘴角止不住上翘,他的动作正好被柳淳看到,老朱咳嗽了一声,“臭小子,朕看自己的孙子,关你什么事?”
柳淳心里头这个冤啊!你看孙子我看你,咱两不耽误还不行吗?现在的老朱啊,是越来越不好打交道了。
朱元璋哼了一声,“朕不跟你废话了,前些时候,朕提到过,要传位给燕王,可朕深思熟虑之后,发现未必妥当。”
老朱的直接,让柳淳有些错愕,难道不用铺垫一下吗?朱棣就这么可怜,一下子被否定了?
皇位继承这件事情吧,顺位安排,其实是挺复杂的事情。
假如没有册封太子,原则上所有儿子都有希望,当然以嫡长为先,偶尔也有立贤的情况。
但老朱早早册立朱标为太子,这时候朱标死了,原则上排名第一的继承人就是朱标的嫡子朱允熥!
和老爹一样,朱标在常氏死后,并没有册立正式的太子妃。哪怕朱允炆继位之后,都尊常氏为嫡母。
换句话说,朱允熥就是嫡子嫡孙,雷打不动的。
当然朱允熥年纪小,而且由于母亲死的早,他的智力发育似乎有问题,再加上蓝玉的因素,总之,老朱不可能放心把江山给他。
这时候秉承立嫡的原则,第二顺位应该是秦王朱樉,第三顺位是晋王朱棡……有人要问了,怎么还没有到朱允炆?
没错,他只是太子的庶长子,排名顺序是很靠后的……当然了,因为常氏死后,朱允炆的母妃吕氏是事实上的太子妃,硬要说他是嫡孙也可以,只是差了一道手续,而且还是永远没法弥补的。
不过在老朱这里,礼法并不算什么,他的强悍,也足以压服整个文官系统,所以在朱元璋的治下,不会出现什么“争国本”一类的闹剧,说起来万历皇帝,还是太手软了,早杀干净了多好,免得遗祸无穷!
只要老朱认准了,那就是储君!
“柳淳,太子看重你,朕也以为你是个人才。朕打算立允炆为太孙,你负责教导他,让他像太子一样,你能做到吗?”
柳淳咧嘴苦笑,朱允炆今年十五了吧!他真的能改变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277章 皇孙们的冲突
陛下,臣年纪轻轻,毫无资历德行,如何能教导太孙,还请陛下另择贤良,以免……误了太孙的学业!”
柳淳说完,偷眼看朱元璋,发现老朱正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眼神之中,充满了玩味——和凶戾!
“柳淳,你不愿意教太孙?”
“臣不敢,臣只是觉得太孙年十五岁,臣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什么意思?”老朱追问。
“臣办学教导基础学问,显然不适合太孙,但教导更高深的,诸如治国之道,臣怕影响了太孙的一些看法,臣,臣觉得,能教导太孙的只有陛下一人啊!”柳淳也算是福至心灵,竟然憋出了一个主意,“陛下应该把太孙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臣只能拾遗补缺,如此才能教好太孙!”
此话一出,老朱终于点了点头。
“也好,朕已经失去了儿子,不能再失去孙子,唯有跟在朕的身边,才能确保万无一失。”老朱又沉吟了一会儿,似乎是想了许多,才缓缓道:“柳淳,太子临终之时,建议朕,要厉行变法,朕应允了他。变法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以霹雳手段,破釜沉舟之决心,推动变法。朕心不改!”
老朱再度亮出了态度,柳淳的心稍微安了,可下一句话,却让柳淳安的心又悬了起来。
“朕让你教导太子,不是让你教他诗词歌赋,文章礼仪,而是让你告诉太孙,要继承父祖之志,变法重任,重愈山岳,朕希望他能扛起来。”老朱对柳淳道:“你比太孙大不了几岁,应该好好相处,悉心教导,有朝一日……你就是朝廷的股肱之臣,从现在起,你也要有个重臣的样子,断然不能像以前那样,乖张跳脱,行为荒唐,若是你把太孙带坏了,朕饶不了了!”
老朱的这番话,乍听之下,就是一个祖父的正常要求。
可仔细品味,柳淳却冒了冷汗。
老朱还是想坚持变法,这是没有问题的,他安排柳淳当太孙的师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希望太孙也能支持变法。
但与此同时呢,老朱又把对儿子朱标的心里,投射到了朱允炆的身上,希望把太孙教好,这个“好”怎么定义呢?
当然是想朱标那样,端庄持重,温良恭简,仁爱敦厚,孝顺老实……试问,原本的朱标,支持变法吗?
没有啊!
他是真正接触了民间疾苦,在长时间的纠结和挣扎之中,才幡然悔悟,觉得变法重要的。
可朱允炆呢?
能像朱标一样,去接触民间吗?
不行的!
老朱已经讲了,要把孙子留在身边,确保安全。
一个十五岁的人,放在后世,或许还是少年,可以改变,可在大明,这个年纪已经能当爹了。
他又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不用重手,不采取特别的方法,如何能改变他的想法?
偏偏朱元璋又舍不得……
柳淳很悲哀发现,或许朱元璋都没有想清楚其中的关系,这位皇帝陛下已经陷入了矛盾当中而不自知。
放在以前,柳淳是敢说话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有朱标在中间周旋,说的过分,也没有什么。
可现在不行了,朱标死了不说,老朱还拿重臣的标准要求他,有很多话,就只能埋在肚子里了。
真是麻烦啊!
柳淳满心纠结,但又不能不答应。
朱元璋终于又把朱允炆叫了过来。
朱允炆十分客气,主动给柳淳问好,“皇祖父,孙儿曾经跟梁国公学武,梁国公请柳先生过去,给皇孙们讲一些算学,孙儿惭愧,竟然不如高炽弟弟学得好。”
老朱轻笑:“没关系的,从今往后,柳淳就是你的师父,有什么你就向他请教,他不会藏着的。”
朱允炆大喜,“柳先生,弟子见过先生!”
柳淳慌忙抢先还礼,怎么说呢,朱允炆的礼节很到位,可柳淳就是亲近不起来,一如之前的几次上课一样。
但柳淳还是努力拉近两个人的关系。
“殿下,算学一道,是所有学问的根基,老百姓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管好一个家,就是要知道有多少人,有多少粮,有多少钱,然后进行合理的调配。国就是许多家庭的总和。要算好国家这笔大账,比起算好家庭的小账难得多。殿下天资聪颖,一定能学好的。”
朱允炆努力点头,“请先生放心,弟子虽然愚钝,但弟子相信,勤能补拙,一定能学好的!”
朱允炆说这话的时候,眼角余光,似有若无,瞟向老朱的方向。
朱元璋听着孙儿的话,非常受用,频频点头。
“好孩子,真有乃父之风,好!朕无忧矣!”
柳淳没什么好说的了,只能开始教书匠的生活,为了不让朱允炆太过寂寞,还像当初学武一般,在京的皇孙集结在一起,包括小胖墩朱高炽,还有朱高煦和朱高燧。
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孩子,柳淳成了孩子头。
每天除了讲课,柳淳还会拿一些邸报,捡重要的拿出来,先是让皇孙们朗读,接着分析情况,给出解决的方案。
柳淳是毫无保留地教导,朱允炆学习也算认真,大约一个月后,朱允炆正式被册封为皇太孙。
而就在这一日,一个很重要的消息传来,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英病故。其实他已经死了两个多月。
原来朱标的死讯传到云南,沐英悲痛过度,夜里吐血数升,一天之后,就病故在府中。
由于路途遥远,加上西南多雨,山洪暴发,河水暴涨,他的死讯传到京城,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
可即便如此,沐英之死,也让朝野为之震动!
作为朱元璋最喜爱的义子,沐英是坚定地太子一派,他视马皇后为母,是朱标为兄,马皇后死的时候,他就痛哭流涕,几次吐血,留下了病根。
骤然听闻朱标死去,沐英旧病复发,吐血而死。
世人无不为西平侯的忠义,感动不已。
可随着沐英的去世,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出现了,云南该如何治理?
就在皇孙们的小课堂,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朱高煦率先发表意见,“云南虽远,但仍是我大明疆土,皇祖父任命沐英为西平侯,世袭镇守云南,又在西南各地,广设土司,这些土司又分为内边区和外边区……”
朱高煦侃侃而谈,都说淘丫头出巧的,淘小子出好的。他在京的这段时间,还真下功夫读了不少书,肚子里有点货。
其实吧,在后世明代的疆域图,几乎每个人都看过,初中教材就有,但若是仔细来说,历代的地图,全都有问题,当然明代的也是如此。
为什么呢?
在古代没有边境的概念,也就是说,不存在一条画出来的国境线。这边属于我,那边属于你,两边都有人巡逻守卫。
这是近代才有的情况。
在古代,普遍存在的是边疆,也就是一大片的混杂区域……比如拿云南来说,所辖直隶府、州、司凡二十九,不少了吧,可另外还有外夷府、州、司凡十七,都是那些呢?
包括:木邦军民宣慰使司、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孟定府、孟艮府、干崖宣抚司、南甸宣抚司、陇川宣抚司、镇康州、湾甸州、大侯州、威远州、芒市御夷长官司、钮兀御夷长官司。
把这些外夷州算进来,几乎整个缅甸,都处于大明的版图之内,
但是很不幸,任何一副明朝的全图,都没有这么画过,鬼知道为什么要给大明瘦身这么多!
朱高煦道:“偌大的云南,如果把外夷州算进来,几乎相当于三四个布政使司这么大,如何能让沐家世袭镇守?另外,那些土司时叛时降,反复不定,也是隐患……所以,我觉得最好趁着这个机会,把云南重新梳理,废除土司,改用流官,同时丈量土地,摊丁入亩,完成变法!”
朱高煦说到这里,得意洋洋,他觉得自己的想法,非常完美了,毕竟皇祖父也是主张变法的。
他瞧着其余的皇孙,在这群人里面,除了朱高燧之外,就属他最小,可朱高煦武功最好,现在文采也上来了。
老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